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6课
现在正在讲见解,主要是以观察和抉择的方式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将本来清净的道理讲得非常细致,其他任何窍诀中都没有讲过的教言,在这里面有详尽的阐述。
昨天讲到断除心之根本。释迦牟尼佛在《宝积经》中说,没有智慧的增上慢者,一味寻求显现,就像狗追石头一般;有智慧的人,直接寻找根源,就像狮子不会追逐石头,而会直扑扔石头的人一般。
现在接着讲心的本性。在很多大圆满的窍诀中,上师会为我们介绍心的来历和住处,以及自心本来清净的体性。无垢光尊者在这里也是以窍诀的方式为我们介绍心的本性。
心即现而无自性,寻而不得视不见,
无有形色无识别,内外三时生灭无,
无有方位根基实,此不能诠离思境。
“心即现而无自性”,心正显现时,就没有任何自性。贪心、嗔心、傲慢、嫉妒等烦恼和障碍,在生起时,就没有实有的本性。
为什么没有实有的本性呢?我们继续观察。
“寻而不得视不见”,心不可能被找到,也不可能被见到。
无论如何寻找心,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实有的物体。心如果有颜色和形状,倒是可以被看到,可是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再怎么样去观察,也不可能看到所谓的心。
“无有形色无识别”,心没有形状、颜色、本体,我们无法用世俗中的任何东西来指认心。
“内外三时生灭无”,过去的心已灭;现在的心虽然未灭,但却是刹那性的,无法存留至第二刹那;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因此,心的本性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没有生灭和内外。
当然,这样的认识还不是真正的觉性。虽然在观察的过程中,你对心性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还未达到我们所强调的觉性。
“无有方位根基实”,心的本性没有偏执,不会执著有无、大小等任何边。而且心本身也不实有,没有范围和形状。
“此不能诠离思境”,心的本性远离一切分别与执著,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虽然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经常用觉性来表示心,但这也只是大体上的表示,真正的心性其实无法用语言来诠表。比如虚空中的月亮,手指只能大概地指点一下方向,但实际上,月亮和手指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手指伸得再长,也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月亮。
观察心有无颜色、形状只是初步的修法。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仅仅认识到心无有颜色和形状,并不是证悟大圆满。心本来就没有颜色和形状,知道这一点并不是证悟,就像马的头上本来就没有牦牛角,知道马的头上没有牦牛角是不是证悟空性呢?当然不是!有些人知道了心没有颜色和形状后,就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其实并没有,证悟空性也不是那么简单。
当然,我们不能觉得这只是初步的修法,就放弃不修,这样随心所欲地修法很不好。这是初步的修法,但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法,如果经常修持这些窍诀,其实很容易就能证悟大圆满。
法王昨前天讲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时说,首先要将心抉择为没有颜色、形状、来源和住处。抉择并不是简单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反复修持生起甚深的体会——无论如何观察,确实找不到自己的心。有了这样的觉受,离证悟大圆满就不远了。
法王还讲到,大圆满的证悟者应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自己得到的境界,一种是别人见到的境界。
自己得到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你对心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不可动摇的定解,“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哪怕十方诸佛来到我面前,也不可能转变我的定解!”
然后是别人见到的境界:在定解的摄持下,你的所作所为如理如法,与一般的凡夫人有很大区别,别人见了自然会生起信心,“他看上去不像一般人,肯定是证悟了大圆满的修行人!”如果具有以上两种境界,那就是真正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我们很多人依靠上师的恩德和密法的窍诀,不说证悟,多少还是认识了心的本性。实际上,仅仅是知道、了解或认识心的本性,也是百千万劫积累资粮的果报。
不缘已灭未生者,何处亦无现在心,
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寻心令悠然。
“不缘已灭未生者”,心刹那生灭,第一刹那产生的贪心,无法住留到第二刹那——在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产生的贪心已经灭去、不存在了,那这是否就是心的本性呢?并不是。
“何处亦无现在心,不住自性平等性”,或者从三时来讲也可以,过去的心已灭、未来的心未生、现在的心不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都找不到所谓的心。实际上,心在三时中的本性是平等的,无有任何改变。
“心勿寻心令悠然”,心就算去寻找心,也找不到所谓的心。
当然,大圆满中有不同的窍诀,有时候说寻找能得到,有时候说即使寻找也得不到。其实对真正证悟了大圆满的人来讲,怎么说都是圆融无二的,而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仅仅依靠词句也难以通达。
总之,我们在观心时,首先应当将心放松下来。心在放松之前,始终处于不平静的状态,分别念一个接一个,而且越来越增上。在这样的状态下,怎么可能明心见性呢?因此,首先要将心缓下来,在缓慢放松的过程中,便能见到本来清净的觉性,或者说自然本具的智慧。
接下来讲心之刹那。
《普作续》中说过:“寻而不得如如安住。”无论如何寻找,都找不到心的本性,所以应该依靠上师的窍诀直接安住,如是安住,便能见到心的本性。《宝积经》《楞严经》等很多显宗的经典中也这样讲过。
刹那意境破立念,正现之时无内外,
以所寻识染寻者,自寻觅己永不得。
“刹那意境破立念,正现之时无内外”,分别念的特性就是破与立,要么破斥某种观点,要么建立某种观点,凡是这些能破、能立的分别动念和抉择,都是一刹那意识的对境。这些分别念正显现时,也没有内外之分。
这句颂词特别重要。无论心里显现什么,好也好,不好也好,都只是一刹那意识的行境,绝不会延续到第二刹那,即使习气非常坚固,第二刹那所产生的也只是与它相似的分别念,而不是第一刹那的分别念。比如说,第一刹那生起一个贪心,第二刹那又生起一个贪心,这两个贪心是不是同一个贪心呢?当然不是,只不过我们将相似的相续执著为一个,所以才会误认为这些分别念是一体,就像将今天的河流执著为昨天的河流一样。
“以所寻识染寻者”,当你寻找它时,不仅找不到所寻之物,反而以所寻意染污了能寻者。
“自寻觅己永不得”,自己的心识就是它自己,如果你问:“我的心识到底在哪里啊?”像这样自己寻找自己,永远不可能找到。
接下来讲心性本来清净无生无灭。
本来无生本性义,不住不灭之心性,
无基三时空性中,种种现基不灭现,
无实无相故无常,自现不灭故无断,
二与无二皆无有,是故无有可言说,
谓此不成无识别,自性本净皆当知。
“本来无生本性义,不住不灭之心性”,心性不灭,也不住任何边。
“无基三时空性中”,在三时中无基离根,所以是空性的。
“种种现基不灭现”,虽然是空性的,但一切显现不灭,本基中显现不灭。
“无实无相故无常”,无实有、不成实,也没有任何相状,所以不堕常边。
“自现不灭故无断”,自现不灭,所以不堕断边。
“二与无二皆无有,是故无有可言说”,远离了有无、是非、生灭等二边的执著,也远离了非二的执著,因此,心的本性无法用世俗语言来诠表。
“谓此不成无识别”,器情世界所摄的这些意识能辨别的事物,全都无法用来诠表心的本性,即心性无法用世俗的东西来描述。
在不同的场合中,有的时候说心性可认,有的时候又说心性不可认,那么心性到底是否可认呢?我们在讲中观时说过,从实相上讲,心性不可认,但从显现上讲,也可以说心性可认;或是从形状、颜色等戏论上讲,心性不可认,但从瑜伽士的修行境界来讲,也可以说心性可认。
“自性本净皆当知”,应当了知心的自性本来清净。
我们在讲《大幻化网》时说过,“心即是佛,心外无佛”,当下的心就是佛,除此之外没有佛。
接下来讲第七个问题:心性无有取舍。
如观察无未察时,亦无自性无二致,
本体贤劣与取舍,以及希忧皆无故,
详察细究有何用?莫寻三时意安住。
“如观察无未察时,亦无自性无二致”,在观察时找不到心的本性,但在未观察时,心的本性是否也不存在呢?也许有人认为:观察的时候不存在,但在不观察的时候是存在的。其实这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实际上,无论观察与否,心的本性都不存在。心的本性是无二的,这就是心的本来面目。
“本体贤劣与取舍,以及希忧皆无故”,从本性上来讲,一切好坏、取舍、希忧等全都不存在。比如担忧自己堕入恶趣,真正去寻找这样的担忧心时,其实是了不可得;再比如希望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执著心去寻找时,同样觅而不得。所以,密法在讲无二之义时,确实讲得非常好。
“详察细究有何用”,对这些分别念进行观察又有何用呢?再怎么样观察,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所得。
“莫寻三时意安住”,即使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再再寻找,也不可能找到心的本性,因此,应当直接安住于根本慧中。
接下来讲以分别念辩论的方式不可能证悟心的本性。你再怎么样去观察、辩论——当然,这对证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果真正想要证悟本性,还是需要依靠上师的窍诀,否则确实很困难。
寻思戏论所动心,散如风动不证悟,
无有破立无来去,菩提心者普作智,
无有垢染本体性,如实安住见真如。
“寻思戏论所动心”,分别、戏论、边执就像糠秕一样,始终动摇着自己的心。
“散如风动不证悟”,寻思者心思散漫,总是向外掉举,就像被风吹动一般,片刻也不能安住。依靠分别妄念寻思,永远不可能证悟实相。
“无有破立无来去”,觉性无破无立、无来无去。
大圆满里讲的觉性,也即自然菩提心,这是密宗中所说的菩提心,不是显宗中“发菩提心”的菩提心。
“菩提心者普作智,无有垢染本体性”,这样的普作智慧本来清净,没有丝毫垢染。
“如实安住见真如”,当你如是安住时,便能见到本来清净的觉性。
多种多样诸宗派,言思分别有何用?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宗派,言说、思维等分别戏论更是五花八门,依靠言说、思维的戏论,怎么可能证悟超离言说、思维的心之本性呢?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学很多宗派,宁玛也学,噶举也学,但实际上,真正修行实相义时,只修一个麦彭仁波切或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就可以了。不然的话,所学是无量无边的,即使学一辈子也学不完,不说所有宗派的论典,仅仅是宗喀巴大师的论典你可能都学不完。
无垢光尊者也讲过,所学的知识就像满天繁星,而人的一生却非常短暂,就算用一生去学习,也不可能学尽所有的知识。因此,每个人应该主修一个窍诀。
当然,学习是一件好事,但真正能让自己得到解脱的,还是修行。修也最好着重修一个法,比如无上大圆满的某个法门,你每天不间断地去修持。在此基础上,如果心有余力,你再去学,这样是很好的。
有的人已经58岁了,还想着学好藏文了再去通达《甘珠尔》和《丹珠尔》。这可能有点困难,今年58了,过两年圆寂了也不知道。所以,种种的分别、言说、思维又对解脱有什么帮助呢?其实最有意义的,还是扎扎实实地修一个能解脱的窍诀。
了义无有成不成,无乘分类无中边,
净如虚空无偏堕,观察有无迷乱故,
无说有何可言说?毫无意义徒劳已。
“了义无有成不成,无乘分类无中边”,在究竟了义的实相中,没有成立与不成立的分别、没有中边的分别,也没有三乘的分别。
“净如虚空无偏堕”,心的本性,清净如虚空,无有任何偏袒。
“观察有无迷乱故”,有的人说“有我”,有的人说“无我”,有的人说“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有的人说“一切法都是常有的”,这所有的言说都只是分别念的假立,因此是迷乱的,并不是真正的实相。真正的实相,远离有无是非等戏论,非思维可触及,非言语可表达,勉强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无说有何可言说”,心的本性超离一切言说、思维的自性,因此没什么可说的,也没什么可思维的。
“毫无意义徒劳已”,心的本性是超离言语和思维的,你整天拿显宗的因明,辩论来辩论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有时候讲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后,就不太愿意讲因明了。(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