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9课
我们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最后一品——任运之果,前面已经讲了不变金刚身、现前菩提身以及法身和报身,现在开始讲化身的果位及功德。化身分为略说和广说,首先略说。
由彼刹于所化界,能化导师次第现,
自性调众种种身,以三化身利有情。
前面讲的是自现受用圆满身,而这里讲的是他现受用圆满身(他现报身),也就是自性化身。
“由彼刹于所化界”,从自现受用圆满身中显现身相,现于所化界。
“能化导师次第现”,能调伏众生的本师次第显现于所化界。
“性调众种种身,以三化身利有情”,以自性化身、调众化身、种种化身救度一切有情。
接着广说,首先讲自性化身。
大圆满的有些修法中讲,利根者即生成就、中根者中阴成就,下根者下一世在自性幻化界中得到安慰——这与《心性休息》中所讲的自性化身的意义相同。
如果今生没有获得解脱,在法性中阴阶段也没有认识本位而证悟空性,那么在转世中阴时,与大圆满有缘分的众生会转生为人,并再次遇到大圆满法;如果有其他的缘分,则可以转生在化身净土。所以这是自性化身。每个化身刹土都有自性幻化身的本师在救度有情。
自性化身同样具足五圆满,首先讲境圆满和本师圆满。
自性化身之本师,密严现喜具德刹,
莲积成事五世界,大日如来不动佛,
此等五部佛身相,具足相好光灿灿,
显现寂猛无量相,任运成办众二利。
“自性化身之本师,密严现喜具德刹,莲积成事五世界,大日如来不动佛,此等五部佛身相”,境圆满是五方刹土:中间的密严刹土——法尊法师在《密宗道次第论》中将其译为厚严刹土;东方的妙喜刹土;南方的具德刹土;西方的莲花积刹土(极乐世界);北方的成业刹土。
这些刹土中的本师分别是:密严刹土的本师是大日如来;妙喜刹土的本师是金刚萨埵如来——金刚萨埵如来是《闻解脱》坛城中讲的如来,不是金刚萨埵菩萨,他们的手印也有区别;具德刹土的本师是宝生如来;莲花积刹土的本师是阿弥陀如来,也就是无量光如来;成业刹土的本师是不空成就如来。
“具足相好光灿灿”,他们每一尊佛都具有灿然的光芒以及三十二妙相和八十随好。
“显现寂猛无量相”,具有无量文武坛城的自相。
这里主要是在讲静坛城,但无垢光尊者也提到了猛坛城,也许是指护法神或其他圣尊的坛城。
“任运成办众二利”,各刹土中的诸位本尊广弘佛法、广利有情。
这以上是环境圆满和本师圆满,接下来讲智慧。《直指心性》中说,报身具有五种智慧,虽然这里是在讲半化身,但半化身也属于报身。首先略说。
报身各有五五智,法界性智大圆镜,
平等性智妙观察,成所作智此五智,
各具附属四四智,一切平等一味性。
“报身各有五五智,法界性智大圆镜,平等性智妙观察,成所作智此五智”,每一尊佛都具有五种智慧——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各具附属四四智”,每一种智慧都具足其余四种智慧。比如大圆镜智为主,其余的四种智慧以附属的方式具足。
无垢光尊者这里讲了五种智慧,有的经典讲三种智慧。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主要讲四种智慧,没有讲法界性智,为什么会这样呢?麦彭仁波切解释说,法界性智与大圆镜智在本体上是一样的,因此没有分开讲。关于这一点,宗喀巴大师与果仁巴大师也有一些辩论。
“一切平等一味性”,上述五种智慧是平等性的,都是一个智慧的本体,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五种智慧。
接着广说。
法界性智不动摇,远离二取戏论边。
什么是法界性智呢?法界性智其实就是远离一切戏论与执著、不被能取所取动摇的法性。按中观来讲,法界性智就是万法的本性,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的基中观。
大圆镜智诸智源,即是明空之现基。
什么是大圆镜智呢?大圆镜智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来源。比如说,镜子能够浮现不同的影像,但镜子本身没有勤作,也没有对影像的执著。同样,大圆镜智能显现一切法,但大圆镜智不会有任何的勤作与执著。大圆镜智是显现空乐无别和明空无别的根本显现基。
平等性智诸法同,轮涅无二大圆满。
一切法,无论是好或坏、轮回法或涅槃法、清净或不清净、烦恼或智慧、有法或法性、胜义谛或世俗谛,在本性中都是无二平等、本来圆满的,这就是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于所知,如所尽所不杂见。
妙观察智的其中一个面向是互不混杂地通达有为法、无为法等所知万法。
每个众生的根基、意乐、想法和思维都不相同,可谓千差万别,但佛陀依靠妙观察智,能够毫不混杂地无余了知。哪个众生生了一刹那的贪心,哪个众生生了一刹那的信心,佛陀清清楚楚。
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见到的都是清净的,这是妙观察智的第二个面向。
证悟空性的智慧是如所有智,通达世俗万法的智慧是尽所有智,而通达显现与空性的智慧就是妙观察智。
按照《入中论》中的观点,通达世俗谛的智慧是妙观察智,通达胜义谛的智慧是法界性智。而无垢光尊者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都摄在了妙观察智中。
成所作智圆事业,于诸所知恒无碍。
依靠成所作智,能够无有阻碍地圆满一切身语意的事业,并显现种种神通神变。
这五种智慧还可以通过五方佛来体现,比如毗卢遮那佛以法界性智为主,其余的四种智慧以附属的方式存在;不动佛以大圆满镜智为主;宝生佛以平等性智为主;无量光佛以妙观察智为主;不空成就佛以成所作智为主。《大幻化网》有八种,其中的《显现大幻化网》,主要就不同的智慧在调伏有情上的差别,而分开宣说了佛陀的五种智慧。
接下来讲法圆满和眷属圆满。
所化眷属十地尊,法即等持光耀眼,
生起净彼道障智,断悭吝等视佛陀,
仍见如是本师净,超胜自身而净障,
获得直至普光地,妙色照镜利有情。
“所化眷属十地尊”,眷属圆满为十地菩萨。
这里的“十地菩萨”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是解释为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另一种是解释为第十地的菩萨。
按照《现观庄严论》和《大幻化网》中的观点,半化身刹土的所化众生是第十地菩萨。但这样讲有一个问题,比如,按《阿弥陀经》等中说: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获得登地以上的果位,讲的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并没有说是第十地菩萨。所以,十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一地以上叫做十地,一种是真正的十地。但此处的颂词中说,他的眷属是第十地菩萨。
“法即等持光耀眼”,法圆满是发射等持与禅定之光来利益弟众。
化身刹土的主尊,虽然有时候也会以声音传法,但主要是通过发射等持的光芒来利益弟子,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以语言的方式摄受弟子。当某一位菩萨有障碍时,主尊会立即发光照射那位菩萨,净除他的障碍。
“生起净彼道障智”,当主尊发射的光芒照射到菩萨身上时,菩萨会生起断除本地障碍的心。
“断悭吝等视佛陀”,菩萨在断除悭吝、傲慢等细微习气的同时,会观看圣者——毗卢遮那佛的身相,通过对比发现自己还没有获得佛果,自身还存在着障碍与不圆满之处,之后为了获得圆满的佛果而继续修行。
“仍见如是本师净,超胜自身而净障”,在见到毗卢遮那佛等清净的本师时,发现自己与本师相比,仍然有不清净与清净的差别。
“获得直至普光地”,之后为了清净障碍而恭敬、供养诸佛。障碍清净之后,获得如来的本地,也就是第十一地普光地的果位。
“妙色照镜利有情”,当菩萨功德圆满,具足无与伦比的美妙身相时,再通过投射影像的方式救度众生。密严刹土中的诸佛菩萨基本上都是依靠这样的方式转法轮、度众生的。
有些大圆满法中说,周围的眷属菩萨见到中间的主尊佛陀时,自己的身体显现在毗卢遮那佛等主尊的身体上,从而发现自身仍然存在着许多障碍,之后再逐渐地将剩余的障碍断除。这就像我们通过照镜子的方式祛除脸上的污点一样。比如发现布施波罗蜜多还不圆满,于是就去布施,当然,第十地的菩萨布施度早已究竟了,只是还存在着一些最细微的障碍,为了断除这最后一分障碍,他仍然会精进。关于上述内容,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引用了许多显宗和密续的教证作为依据。
接着讲时间圆满。
时即众解不间断,报身刹中连续现。
“时即众解不间断”,自性化身刹土的时间也是恒常性的;乃至众生未解脱之前仍然需要精进。
“报身刹中连续现”,在报身刹土中恒时显现。
很多人分不清报身刹土和化身刹土,实际上,自性化身刹土显现于清净所化面前的缘故,由此可以称为报身刹土,即他现报身刹土,而不是昨天所讲的自现报身刹土。从这个角度讲,极乐世界既是报身刹土也是化身刹土。
接下来讲所净之差别,《大鹏展翅》中也讲过这方面的内容,只是转化烦恼的方法稍有不同。
五部决定之自性,所化痴心净除时,
密严刹土大日佛,法即清净法界智。
“五部决定之自性”,五决定即环境圆满、本师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和时间圆满;五部性即接下来所讲的五佛性。
“所化痴心净除时,密严刹土大日佛,法即清净法界智”,所化的愚痴、痴暗消尽时,能显现密严刹土和大日如来,法为清净的法界智慧。
嗔净故现不动佛,我慢净现宝生佛,
贪净故现无量光,妒净故现不空佛。
“嗔净故现不动佛”,嗔心消尽时,能见到不动如来,或显现不动如来,或者说成就不动如来的果位,有几种理解方法。
“我慢净现宝生佛”,傲慢消尽时,能显现宝生佛,或成就宝生佛的果位。
“贪净故现无量光”,贪心消尽时,能显现无量光佛,或成就无量光佛的果位。
“妒净故现不空佛”,嫉妒消尽时,能显现不空成就佛,或成就不空成就佛的果位。
当五毒烦恼的习气消尽后,自然会显现五如来,或者说五毒转为了五如来。
八种《大幻化网》中的其中一种说,一地菩萨消尽愚痴,见到大日如来;下品修道位(第二地、第三地、第四地)的菩萨在第四地时见到不动如来;中品修道位(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的菩萨在第七地时见到宝生如来;上品修道位(第八第、第九地、第十地)的菩萨在第八地时见到无量光佛;在第九地和第十地时见到不空成就如来;还有一部《大幻化网》的讲义是将五佛分开来讲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大鹏展翅》中的观点来解释:五毒转为五如来,在达到清净十地时都能显现。
接下来讲真实刹土。
如是报身之本师,眷属等与本师异,
并非皆为报身故,半幻自性之化身。
“如是报身之本师”,本师五佛皆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受用圆满身(报身)。
这里的“受用”主要是从相好的角度来讲的。《现观庄严论》中说,报身为什么叫受用圆满身呢?因为报身诸佛可以享受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功德,由此称为受用圆满身。
“眷属等与本师异”,本师虽然都是报身,然而眷属菩萨们还没获得佛果,因此眷属和法等情况都与受用圆满身不同。
“并非皆为报身故”,密严刹土中的一切并非都是报身。
“半幻自性之化身”,这是半化身的刹土,也叫做自性化身。
如果眷属都是报身,那么这样的刹土可以称之为报身刹土,但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净土,里面的眷属不都是报身,所以不能完全说是报身刹土,只能说是半化身的刹土。
现于清净众生前,一切住地大菩萨,
非于其他所化前,故称半现之化身。
受用圆满身的本师在清净所化——登地以上的菩萨面前显现,还未登地的凡夫众生则无法见到,由此称为半现化身或半化身刹土。
比如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没有获得圣者果位的凡夫众生能否见到呢?是见不到的。但只要往生到了极乐世界,立刻就能获得登地以上的圣者果位。
有些人说:“我白天见到了阿弥陀佛,我晚上梦见了阿弥陀佛。”这是佛的加持,见到的只是阿弥陀佛的影像,还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就像水月不是天月一样,真正的阿弥陀佛是自现报身,即使十地菩萨也无法见到。而他现报身,登地以上的菩萨就能见到。
麦彭仁波切说,众生在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当下,一定会获得登地以上的果位。《无量寿经》中也说,极乐世界都是登地以上的菩萨,还未登地的众生,在极乐世界连名字也听不到。
许多藏汉两地的高僧大德,都说自己曾在极乐世界游历了很长时间。这可以说是梦境的清净自现,但登地还说不上,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见到极乐世界。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所说的每一句都有丰富的教证,因此大家不用怀疑这是否只是无垢光尊者自己的说法而已。大家知道,无垢光尊者对显宗、密宗大大小小的经典和论典都极为精通,不像我们这样,早上还记得清清楚楚,下午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总而言之,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讲的每一种观点,都有经典和续部中的教证作为充分依据。
接着讲寂静四刹土。
彼刹平坦极悦意,无量宫殿具七宝,
放射光芒照十方,莲生佛子无有量,
普降一切受用雨,四时法音净铃声,
湖泊严饰如意树,此乃寂静幻化性。
“彼刹平坦极悦意,无量宫殿具七宝,放射光芒照十方”,无论是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东方琉璃世界,每一个净土都具足这里所讲的功德,比如地面平坦光滑、无量殿悦意舒适。无量殿以七宝严饰,灿烂的光芒照耀十方。而且无量佛子皆从莲花中诞生。
“普降一切受用雨”,在清净刹土,无论需要什么样的受用,仅靠思维忆念就能马上显现。这一点,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讲得很广。
“四时法音净铃声”,一年四季都能听到清脆的铃音、浑厚的法鼓声以及美妙的法音。
当然,愿意听的时候,就会有法音传出,不想听的时候,声音也会马上消失,就像把收音机关掉那样。极乐世界的有些菩萨也不是一直都想听法。既然极乐世界的菩萨也有不愿意听法的时候,那我们这里的众生,肯定也有不愿意听的时候。
“湖泊严饰如意树”,那里有非常多的湖泊,海池的周围生长着美丽的摩尼如意树。
“此乃寂静幻化性”,五方都有这样清净、寂静的化身刹土。
接着讲空行忿怒刹土。许多密宗成就者,尤其是我们宁玛巴里面,有许多成就者不舍肉身而直接前往了空行刹土。
猛相坛城无有量,空行云聚空行处,
黑日嘎尊五部刹,密宗成就者前现,
此乃如今诸大德,共称极乐空行刹。
“猛相坛城无有量”,前面讲的五部佛是寂静本尊,这里讲的都是忿怒本尊,有无量的忿怒坛城。
“空行云聚空行处”,在空行刹土中,如云般集聚着非常多的空行母和持明者。
布达黑日嘎、班则黑日嘎、嘎玛黑日嘎、热达黑日嘎、累嘎黑日嘎(即噶玛黑日嘎或成列黑日嘎),这五部佛的刹土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这些世界,包括前面讲的极乐世界,确实会在众生面前显现,但也并不是实有存在的。
“黑日嘎尊五部刹,密宗成就者前现”,上述忿怒刹土与黑日嘎,会显现在成就了密咒的瑜伽士面前。
也就是说,成就了密法的密宗四持明者(长寿持明、异熟持明、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面前,能显现上述忿怒刹土和忿怒明王,包括有些大活佛面前也能显现。
“此乃如今诸大德,共称极乐空行刹”,诸位高僧大德异口同声称之为极乐空行刹土。
空行刹土,是不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去呢?至少要获得四持明果位的其中一种才能去。很多密宗的高僧大德都去过空行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