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7课
现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十三品——任运之果。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修行圆满时所得的果位是相同的——同样具足五智、五身以及二十七种事业等身、智、事业的功德。相关内容,无垢光尊者在这一品中作了简略的说明,《现观庄严论》《如意宝藏论》中有详细宣说。
前十二品广讲了基道果的安立方法,接下来讲地道圆满后所得的果位。
方便智慧究竟后,身智事业任运成。
方便与智慧究竟后,自然而然成就佛陀的五身、五智与事业。
佛陀的所有功德可以概括为身、智、事业。身有三身或五身,智有四智或五智,事业有四种事业或二十七种事业。《现观庄严论》中详细讲了二十七种事业。
这是承上启下的连接文。接下来继续广说这一道理——获得最后的寂灭果位时,一切心与心所的分别念完全消融于法界。这个道理《入中论》中也有详细宣说。
诸心心所阿赖耶,趋入法界寂灭时,
界智无二成一味,尔时具二净离戏。
“诸心心所阿赖耶,趋入法界寂灭时”,一切心,包括阿赖耶、染污意识、意识与五根识,以及五十一个心所,悉皆入于法界中。心与心所本来有分别执著,但在获得最究竟的果位时,所有的执著全都消融于寂灭的法界。
“界智无二成一味”,此时,法界与智慧无二融为一体。
我们在言说时会这样讲:佛陀有智慧,智慧所证悟的是什么呢?是法界。法界与智慧似乎是分开的,但实际上,法界与智慧是无二一体的。
“尔时具二净离戏”,获得佛果时,分别念完全消融于法界,远离一切戏论,具足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法身——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即是自性清净;众生通过修道断除无明等客尘障碍,即是离垢清净。这样的果位最为究竟、至高无上。
麦彭仁波切说过,从所得之果的角度讲,显密是一致的,都是获得法身的果位。凡夫人通过修道,历经五道十地,最后获得的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这里所讲的境界。
接下来讲界智无离无合住于内明中之理。
无生光明藏之性,如晦日月没法界,
细微智慧莲旋空,不念一切证果时。
“无生光明藏之性”,无生光明指法界,精华性指最细微的光明。
“如晦日月没法界”,犹如三十号的月亮,有是有,但它隐没在虚空中,不被他众所见。
得到法身果时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法身的本体虽然存在,并不是像阿罗汉涅槃那样。一般的众生见不到,仅仅是佛的境界。
法身是佛的境界,报身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化身是所有有缘分众生的境界——三身虽然不是分开的他体,但境界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真正的法身只有佛才能了知;报身的身体和形状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了知;化身会相应于每一个众生的根基而显现。
无生光明精华的本性,就像三十号的月亮一样,虽然存在,但因为隐没于虚空中的缘故,一般的众生无法看见。三十号的月亮和十五号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本体上没有任何的改变或增减。同样,法身也是如此,在众生不见的阶段与诸佛菩萨见的阶段,法身的本体没有任何的改变和增减。
“细微智慧莲旋空”,极其细微的法身智慧沉入于法界中,就像莲花旋在空中,或是像三十号的月亮隐没于虚空中一样,只有佛才能见到,一般的菩萨和凡夫众生都见不到。
“不念一切证果时”,获得无念寂灭的法身果位时,一切分别念悉皆消尽。十地菩萨有没有分别念呢?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分别念,只有在获得圆满的法身果位时,才灭尽所有的分别念。这样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言说时,将其比喻成旋转在虚空中的莲花——“莲花”表示极其细微的智慧,而“旋转在虚空中”表示隐没于法界。
这以上讲的是法界和智慧无离无合而存在的道理。存在也是内具而存在,并不是外显而存在,因此,我们无法以肉眼见到法身。那么法身普贤王如来又是什么呢?法身普贤王如来仅仅是法身的标志和形象,并不是真正的法身。
接着讲五身——不变金刚身、现前菩提身、寂灭法身、受用圆满身、一切化身。
首先讲不变金刚身,不变金刚身是从法身的本面来讲的。法身也就是法性,法性稳固不变、不被分别念摧毁,由此称为不变金刚身。
不缘法性无迁变,自性本来清净分,
称为不变金刚身,究竟基界尽法性。
“不缘法性无迁变”,法性不可思议,无法被心、心所等分别念缘取,而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时间段里,都是常有不变的。
“自性本来清净分,称为不变金刚身”,从实相的角度讲,众生本具不变金刚身。众生自性本来清净的这一分叫做不变金刚身。并不是说所有的佛和众生就是不变金刚身,而是说佛和众生本具的本来清净、恒常不变的佛性是不变金刚身。
“究竟基界尽法性”,一切法的本体、本基、基法界已经究竟、圆满的这一分称为不变金刚身。不变金刚身是每一个法的实相,诸法实相无有迁变的状态就叫做不变金刚身。
接着讲现前菩提身。
自性客障二清净,获证遍知法理海,
究竟断证之功德,衡量力等究竟分,
立名现前菩提身,究竟不共德现基。
“自性客障二清净,获证遍知法理海”,众生的自性本来清净,但暂时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垢染。当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清净时,就获得了如海一般的福德以及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不可思议的功德。
“究竟断证之功德”,断除了一切烦恼和障碍,证得了一切智慧和功德。
“衡量力等究竟分”,《入中论》中也讲过佛陀的十力。
“立名现前菩提身”,从断证功德圆满的角度而言,称为现前菩提身。
这五身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安立的。比如说一位活佛,他同时也是一位堪布,也是一位管家。从讲经说法的角度讲,他是堪布;从转世修行人的角度讲,他是活佛;从管理学院的角度讲,他是管家。同样的道理,从本来清净的角度,安立为不变金刚身;从断证功德圆满的角度,安立为现前菩提身;从寂灭分别念的角度,安立为寂灭法身;从显现五确定的报身度化菩萨的角度,安立为受用圆满身;从显现化身度化凡夫众生的角度,安立为种种化身。五身其实是同一本体,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安立为不同的名称。
“究竟不共德现基”,现前菩提身的本体是不杂乱显现诸多功德,并且究竟了本基。
接着从四个方面阐述法身,首先宣说法身自性。
心不趋入所知境,不缘能知执著心,
内明如月隐空中,融而不昧胜微智。
遍知分即现基性,彼中出现色身智,
乃为他现功德藏,故由极其细微智,
最为寂灭分而言,称为寂灭之法身。
“心不趋入所知境”,获得法身果位时,断尽了心与心所等一切分别念,因此不会执著外在的所知境。
“不缘能知执著心”,既不执著外境,也不执著能执的心。观察自心本面时,没有丝毫执著。
“内明如月隐空中”,法身的智慧以内明的方式而存在,就像三十号的月亮隐没于虚空中一般。
“融而不昧胜微智”,虽然分别念完全消融于法界,但不会昏沉。
有的人没有分别念时,就开始昏沉甚至沉睡,获得法身果位时不是这样,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极其殊胜、细微的智慧以内明的方式而存在。这种细微的智慧,唯一是佛陀的境界,即使是十地菩萨也无法彻底衡量,一般的凡夫众生就更不用说了。
“遍知分即现基性”,遍知一切的这一分即是显现的本基。
“彼中出现色身智”,法身虽然是寂灭的,但从法身的智慧中能显现报身和化身。
“乃为他现功德藏”,法身的智慧犹如宝藏,具有无量功德,相应于所化而示现,在菩萨面前显现报身,在众生面前显现化身。
“故由极其细微智,最为寂灭分而言,称为寂灭之法身”,法身的智慧极其细微,没有任何分别念,由此称为寂灭法身。
现在汉地,个别和尚和老居士说三身是三个不同的本体,有的说得到化身时还没有得到报身,等等,有很多说法。但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可靠的教证作为依据也不好说。所以,你们以后要好好观察。
不管怎么样,无垢光尊者这里的观点,与印度流传下来的五部大论的观点是一致的。显宗的《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中只讲了三身,没有讲五身。“不变金刚身”“现前菩提身”是密宗的名词,密宗里面经常提到“不变金刚身”和“现前菩提身”,但显宗一般只讲法报化三身和自性身,很少提及“现前菩提身”和“不变金刚身”。
接着讲不入对境超离四边之理。
三身不入外境中,非为断边极微故,
超离常断等四边,无有言思波罗蜜,
空性自性灭所缘,故非佛外他行境。
“三身不入外境中”,法身的智慧不入外境,即不执著外境。
“非为断边极微故”,法身的智慧虽然不会执著外境,但也不会堕入断灭边。实际上,法身的智慧极其细微,根本无法以现代科学等观察方法来衡量。
“超离常断等四边”,法身的智慧是存在的,因此不会堕入断边;法身的智慧非凡夫众生所能衡量,因此不会堕入常边;除此之外的其他边也不可能成立。因此,远离常、断、二俱、非二俱四边。
“无有言思波罗蜜”,如同《中观宝鬘论》中所讲的那样,法身般若智超离一切言语思维的境界。
“空性自性灭所缘”,法身是空性,因为寂灭了一切所缘。
“故非佛外他行境”,法身的智慧,就连十地菩萨也无法原原本本地衡量,唯一是如来的行境。
接着讲法身于法界中寂灭而住。
法界宫殿无生中,三时诸佛恒安住,
互不照见法性故,称为自性深寂住,
此中诸佛一意趣,如瓶空间虚空一。
“法界宫殿无生中”,法性不灭,而且极为无生、极为离戏论。
法界宫并不是一个有形有相的宫殿。报身宫和化身宫是可以见到的,但法界宫无法被见到,因为法界宫指的就是法性。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不然很多红教和格鲁派的人在念诵仪轨时,也许认为法界宫是存在于外的实体宫殿。
“三时诸佛恒安住”,三时诸佛的本性如如不动地安住于法性中,无有任何迁变。
“互不照见法性故”,诸佛各自法性互不相见,因为法性超离了能见所见之境的缘故。
无垢光尊者后面也讲到,诸佛之间也会见面,也会相互赞叹。但这里是说,诸佛以果位的方式在法界宫中互不相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法性超离能见所见的缘故。
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邻居,但他们两位都在闭关,所以互不相见,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有些人因为对治不了烦恼而不敢出门见人,可能以为诸佛也和他一样,“阿弥陀佛之所以不见释迦牟尼佛,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整天批评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宁愿待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也不愿意见释迦牟尼佛……”
“称为自性深寂住”,许多佛经和密续中都讲过,诸佛寂灭而安住于诸法的本性中。
一般讲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诸佛都是从化身的角度讲的,但这里主要在讲诸佛的法身。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等诸佛是同一法身,并不是别别他体。我们在获得佛果之前,总觉得法身、报身和化身是三个不同的身体,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是这个、报身是那个、化身又是另外一个,好像一尊佛变成了三尊佛一样。凡夫人的分别念就是这样,也没办法,只有在获得佛果时才能彻底通达。
“此中诸佛一意趣”,诸佛的密意于法界中一致。
“如瓶空间虚空一”,瓶子虽然有很多个,但瓶子里的虚空始终是一个。同样,虽然有无量无边的报身和化身,但法身始终是一个。
接着讲智慧资粮能生起法身之理,《中观宝鬘论》中也讲过这一道理。
此乃法性空性智,慧资究竟圆次第。
法性就是空性智慧,或者说法身、空性法界。法身是依靠什么因缘而现前的呢?当圆满次第的智慧资粮究竟时,就能现前法身。我们前面讲过,当圆满次第的修持达到究竟时,或者说智慧资粮圆满时,就能现前果法身。法身就是智慧资粮和圆满次第的果。
这以上讲的是法身,接下来讲报身。
按道理来讲,登地以前不可能现量见到报身的诸佛菩萨,但现在很多人,尤其是汉地的众生,经常说自己见到了普贤王如来、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等诸佛菩萨——也许很多人都是登地以上的菩萨。
报身也就是受用圆满身,具足十三种报身服饰。
报身分略说和广说,首先略说。
本性自现受用身,处时本师眷圆满。
“本性自现受用身”,“本性”是法身,从法身中自然流现受用圆满身。
“处时本师眷圆满”,受用圆满身主要讲五圆满,也就是环境圆满、时间圆满、本师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
接下来是广说,分九个部分阐述。首先讲五圆满——境圆满、时圆满、本师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直指心性》和《大幻化网》的注疏中都讲过五圆满。五圆满中的第一个是境圆满。
处即光明密严刹,五色光芒极耀眼,
如彩虹相遍虚空,上下方隅遍法界,
妙无量殿之四门,具四牌坊五墙砖,
飞檐以及半璎珞,埤堄后殿作严饰。
“处即光明密严刹”,报身光明密严刹土的范围无量无边,十方都是水晶,没有土、石、沙砾,也没有不清净的众生。居住在报身刹土的有情都是登地以上的菩萨。一般来讲,阿弥陀佛的刹土和莲花生大士的红色铜山是化身刹土。
“五色光芒极耀眼”,报身刹土的器情世界光明灿然,具足白红蓝等五种光彩。
“如彩虹相遍虚空”,报身刹土并不狭窄,当你转生到报身刹土时,会发现整个净土遍于虚空,极为广阔。
“上下方隅遍法界”,报身刹土的光明与清净遍于十方虚空,并不是有的地方干净、庄严,而有的地方不干净,不是这样的。报身刹土的大地以珍宝为严饰。
“妙无量殿之四门”,报身的刹土的十方都很清净,其中央有一座庄严的无量殿,无量殿的四面各有一扇门,共四扇门。
我前面也讲了,仅从书面上介绍无量殿,很难生起直观的理解。等大幻化网坛城修好之后,我们拿着《心性休息》的法本去坛城,然后我再给你们一一介绍。
坛城有静坛城和猛坛城,现在正在修建的是静坛城。敦珠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注疏中画了心轮、喉轮、顶轮的图。五十八猛尊安住在顶轮,四十二静尊安住在每个众生的心间。虽然我们的心上已经集聚在了四十二寂静尊,但在证悟时才能真正认识,在证悟之前,只能依靠外在幻化的无量殿作为表示。
现在正在修建大幻化网坛城,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真正的无量殿,所以你们有空的时候最好去结缘,哪怕背几块石头也有非常大的功德。
我们现在从字面上讲不是很好理解,等坛城修好之后我们再亲自去看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前面第九品也提到过无量殿。《大幻化网》里面也讲过无量殿,讲得很细致。包括敦珠仁波切讲述、刘锐之翻译的《大幻化网》讲义中也讲得很广——外无量殿部分讲得不是很详细,但无量殿内的果本尊讲得很广。记得那里面有坛城的图片,方便的话明后天也给大家复印一下,这样大家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
“具四牌坊五墙砖”,无量殿的外面有五种颜色的墙。“北方”是就门而言,门的上面是果北方,下面是因北方。因北方和果北方各八个,有龙等各种图案。“五墙砖”是五种不同材质的砖,比如琉璃砖、金砖等。
“飞檐以及半璎珞,埤堄后殿作严饰”,屋顶突出的地方以半璎珞、全璎珞所严饰。
幡伞拂尘铃铛鬘,华盖幢等遍虚空,
欲妙天女散供云,光芒萦绕遍内外,
中央四方各颜色,相同装饰色斑斓,
大小不定视何者,如是显现其数量,
无量周遍虚空界,如同剥开芝麻荚。
“幡伞拂尘铃铛鬘,华盖幢等遍虚空”,无量殿由幡、伞、拂尘、铃铛、花鬘、华盖、佛幢等饰品严饰。
“欲妙天女散供云”,许多供养天女拿着各式各样的供品供养本尊。这是就无量殿的外部来讲的,无量殿的内部是四十二寂静尊等本尊。
“光芒萦绕遍内外”,整座无量殿散射着无量光芒。
“中央四方各颜色,相同装饰色斑斓”,中央无量殿的四方有各种颜色,所有饰品都萦绕着璀璨的光芒。
“大小不定视何者,如是显现其数量”,佛经中虽然宣说了无量殿的规格,但在不同的补特伽罗面前,还是会显现不同的大小。
“无量周遍虚空界,如同剥开芝麻荚”,无量殿外部的严饰,就像芝麻荚剥开一样,数量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