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6课
我们接着讲第十二品——大圆满见修行果中的“行”。这一品依然在讲寂止和胜观。寂止的修法昨天已经讲完了,今天讲胜观的修法,从八个方面来阐述。首先讲胜观的主支和眷属支。
欲求胜观境界者,自心明明清清中,
善妙观察为主支,无念入定附属式。
“欲求胜观境界者,自心明明清清中,善妙观察为主支”,欲求胜观智慧的修行者,应当以善妙的方式观察明清的心性,这是修持胜观的主支。
“无念入定附属式”,入定于明清的心性中,无有任何分别与执著,这是次要的眷属支。
也就是说,在修持胜观时,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主支),然后再安住于所认识的境界中(眷属支)。
接着以中观的观察方法修持胜观。
有法法性此二种,有法当观幻八喻,
法性当修虚空性,真如中住现智慧。
“有法法性此二种”,主要的观察方法有两种——一是对有法进行观察,其次是对法性进行观察。
“有法当观幻八喻”,首先观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如水月、如乾达婆城……以幻化八喻观有法显而无自性。这是缘有法修胜观。
“法性当修虚空性,真如中住现智慧”,观一切法及心的本性皆为空性,如同清净的虚空,然后入定于不可思议的真如实相中,如此便能显现光、明点、金刚链等顿超修法里所讲的智慧的自色。这是缘法性修胜观。
接着讲遣除胜观的违缘与障碍的方法。
如是修持之胜观,迷茫修炼种种法,
净观幻空为无二,散时入定寂止中,
尔时现见如虚空,光明空性离戏性。
“如是修持之胜观,迷茫修炼种种法”,当心昏沉时,应当修炼种种法门,比如观空性、本尊或其他消散分别念的法门。
“净观幻空为无二”,或是观无二根本慧、幻化八喻以及本来清净的窍诀修法。
“散时入定寂止中”,当心外散而产生种种分别念时,直接入定于寂止——心安住的境界中。
“尔时现见如虚空,光明空性离戏性”,尔时能现前如虚空般明空无别、离一切戏论的光明心性。
依彼解脱二障云,时而如海光明现。
“依彼解除二障云”,像这样的瑜伽士在修行过程中能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
“时而如海光明现”,有时能现前如无有波浪之平静大海般寂止境界的光明。大海的波浪不离大海的本性,瑜伽士见到的也是与法性本体无离无合的光明。
任运自成现解脱,明性无有分别念,
境界结合诸威仪,依此胜观速成就。
“任运自成现解脱,明性无有分别念”,自然成就现而自解脱的本性,而无有任何分别念。
“境界结合诸威仪”,为了增上修行境界,应当将座上的证悟延续到座下,使之相合于行住坐卧等平时的威仪。如果你在入定时,已经证悟了离戏的境界,那么你在出定之后,仍然应该按照所修的窍诀去护持,从而将证悟的境界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依此胜观速成就”,如是修持,将迅速成就胜观。
这以上是遣除胜观障碍的方法,接下来讲止观应该双运而修。
了知无二双运义,散射安住平等性,
不念二者智为主,无散离戏附属式。
这里也分主要的方便和次要的方便。
“了知无二双运义,散射安住平等性”,了知止观双运时,散射与安住互不相违,散射不离安住的境界,安住也不离证悟胜观的智慧,二者始终不相分离。
“不念二者智为主”,虽然有散射与安住两种状态,但不会对这二者有任何的分别与执著。这样的智慧是主要的方便和窍诀。
“无散离戏附属式”,安住于无散、离戏、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是次要的方便支,也可以说是如眷属般安住寂止的方便支。
这以上是止观双运的修法,接下来讲显现自解脱。
如何现住彼中住,现而解脱住而现,
等性止观之双运,明乐无念之觉受,
现空方便与智慧,生圆次第任运成。
“如何现住彼中住”,无论是显现的分别念、山河大地等所取,还是所住的禅定,直接入定于它的本性。也就是说,直接入定于显现的本性,或是所住禅定境界的自性中,而不需要找另外的境界入定。比如对某个人产生了执著,就在执著的境界中观自己心的本性。
在小乘修法中,当贪或嗔生起时,先断掉贪嗔之心,然后在另外一个清净的境界中入定。但在接近大圆满的修法中说,不用破贪嗔之心,而应该直接观察贪心或嗔心的本性,如此一来,贪嗔之心自然解脱,现空无别的智慧自然现前。
“现而解脱住而现”,贪嗔之心自然解脱,而安住于现空无别的等性中。
“等性止观之双运,明乐无念之觉受”,寂止与胜观双运时,如同《大圆满禅定休息》中所讲的那样,明、乐、无念的觉受都会现前。
“现空方便与智慧,生圆次第任运成”,通过将烦恼转为道用,自然而然能成就智悲双运、现空双运、生圆双运的境界。
这个窍诀很深,当生起贪嗔等心时,不要去破贪心或嗔心,而应该直接观察贪心或嗔心的本面,然后于本性中入定。《大鹏展翅》中还讲过,通过故意生起贪心、嗔恨心而增上证悟境界的修法。
这里讲的修法很重要,依此修持就能成就生圆双运、止观双运、智悲双运、现空双运的境界。
接着讲修炼方法。
迷茫止观各修炼,过于沉掉修反品。
“迷茫止观各修炼”,当修行误入歧途,陷入无记的状态时,应该分开修持寂止和胜观。比如修胜观却没有证悟胜观的本性,或是修寂止却没有安住于实相,这时就应该分开修持寂止和胜观。
“过于沉掉修反品”,这个修法前面也讲过,昏沉时修消散,掉举时修寂止。
接下来讲增上修行境界的修法。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七宝藏》中经常讲这个窍诀。以前讲《杰珍大圆满》时也讲过这个修法。
为使境界更上进,万里无云晴天时,
背朝太阳观虚空,显现明空离戏智。
为了使修法境界增上,在万里无云的晴天,背向太阳,早上面向西方,下午面向东方,双目直视碧蓝的虚空,不执著也不跟随分别念,这样修持,很快就能显现明空离戏的智慧。
无云、碧蓝的天空在藏地比较常见,在其他地方可能就很少见。有些大圆满的修行人,经常去山上修本来清净。天气好的时,你们也应该去观一观,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你们相续中一定会生起明空无别的智慧。
这以上是上进的修法,接着讲外内密三层虚空的修法,《杰珍大圆满》中也有这个修法。据说是无垢光尊者在一位印度瑜伽士面前求得的窍诀。无垢光尊者在很多法本中,专门用三层虚空的窍诀给弟子们直指心性。
外喻清净虚空中,内之法性义虚空,
密光明藏之虚空,当知三虚空意趣。
“外喻清净虚空中”,前面上进的修法里讲到,背向太阳,直视碧蓝的天空——清净无云的天空是外境比喻虚空,而观这样的天空就是外境虚空的窍诀。
“内之法性义虚空”,通过观外境虚空而证悟内法性虚空,此时明空无别的智慧自然现前。
虽然显现不灭,但是因为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性的缘故,所以对显现没有任何执著。也就是说,依靠观外虚空的因和缘,而认识了心的本性,这样的证悟境界就是内虚空。
“密光明藏之虚空”,前面依靠观外在的虚空,了知自己的心也像虚空那样,这是内虚空;此时再反观自心,显而自解脱、离一切戏论的光明心性就是秘密虚空。这里的密虚空指的就是觉性——显而自解脱的智慧。
外虚空仅仅是一个因缘,内虚空和密虚空并不是指外在的虚空,而是从认识心的本面上来讲的。我们在修托嘎时也有这种修法。这个修法非常深,是无垢光尊者最甚深的窍诀,我现在已经全部讲给你们了,希望你们在条件具足时再去看、再去修。
“当知三虚空意趣”,凡是修大圆满的瑜伽士,都需要了知三层虚空的窍诀和密意。
这以上从八个方面讲了胜观的修法,接下来从八个方面讲无二等持的修法。首先讲一切法自然安住于无取无舍的大圆满境界中。
修持无二本体支,一切等性大圆满,
无作取舍弃缘执,一切执著三有行,
无有所缘如虚空,亦无束缚与解脱。
“修持无二本体支,一切等性大圆满”,证悟了无上密法的瑜伽士,始终安住于等性大圆满的境界中——无论是在生起苦乐等分别时,还是在平常的行住坐卧中,都从未离开过大圆满的境界。
“无作取舍弃缘执”,在证悟了这样的见解时,超离一切勤作与取舍,远离一切定准、所缘与执著。
这里的“定准”表示实有的执著,而在大圆满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明空无别的,因此远离一切取舍、定准与所缘。
“一切执著三有行”,一切执著和贪执都属于世间行。就目前来讲,我们的大悲心、菩提心仍然属于世间行,最后也需要转变为无缘的大悲心。
比如说,过江需要船,没有船过不了江。但过了江之后还需不需要船呢?就不需要了,把船停靠在岸边就可以了,不必背着船上岸。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获得佛果之前,必须要生起有缘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否则不可能得到佛果,但在获得佛果时,执著会消尽,有缘的大悲心和菩提心等善法自然会转为无缘的法。
“无有所缘如虚空”,从本面上去观察时,根本没有丝毫定准与实有,就像虚空般现而无自性。
“亦无束缚与解脱”,“众生被烦恼束缚于三界轮回”“众生从轮回中解脱,获得涅槃与究竟的安乐”,这些仅仅是从显现的层面来讲的,若从实相的角度而言,其实没有所谓的束缚与解脱——束缚与解脱并不成立实有的本体。
接下来以比喻表示大圆满的境界。
犹如镜中各种像,如是诸法为空性。
镜中的不同影像与镜子,本身并不是分开的异体,除了镜面以外并不存在单独的影像。就像这样,在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中,虽然有种种法的显现,但这所有的法始终安住于空性中,从未动摇,与空性是一个本体。
犹如云彩虚空性,如是破立为心性。
就像虚空中集聚了形状各异的云彩,但实际上,除了虚空以外,云的本性并不存在——不过在乘飞机升到高空时,通常会看到一片片美丽的云海,那样的云海,看上去似乎真实存在。当然,无垢光尊者经常说,云在虚空中生起,最后又消融于虚空,云朵仅仅是在虚空中转变和显化而已,并不存在真实的本性——同样,我们心中虽然有很多破立分别念,但实际上,除了心以外,分别念的本性并不存在。
犹如百川大海性,如是证相修行性。
不同的江河于大海中一味一体,同样,所有的觉受与证相于修行中一味一体。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各种验相,有些人见到文殊菩萨,有的见到观世音菩萨,但无论见到什么或梦到什么,这些验相在修行中是一味一体的,因此不要去分别或执著它的好坏。实际上,只要不离开大圆满的本来觉性,一切显现就无利无害。
犹如魔术幻化性,如是轮涅为法性。
彩虹等虚空中的幻变与虚空不可分割,也就是说,能幻与所幻是一体。同样,法界虽然显现了轮回和涅槃,但轮回和涅槃其实从未离开过法界。
十方虚空离基性,如是诸法本解脱,
水融入水无二性,如是心心性无别。
“十方虚空离基性,如是诸法本解脱”,虚空无基离根,本身并不存在东南西北等方位。同样,一切法本来自解脱,没有所谓的方向与定准。
“水融入水无二性,如是心心性无别”,犹如水融入于水中,成为无二无别一般,心与心所于本体中无二无别。
如种种梦睡眠性,取舍无二行为性,
犹如波浪海水性,念与无念平等性。
“如种种梦睡眠性,取舍无二行为性”,睡觉时虽然会做各种不同的梦,但这所有的梦其实与睡眠的本性无二。同样,一切行为取舍其实与无二根本慧性无二无别、无离无合。
“犹如波浪海水性,念与无念平等性”,犹如波涛与海水是同一本性,分别与无念也是同一本性。我们凡夫人认为执著是不好的,有的瑜伽士觉得禅宗里的不执著是很好的,实际上,执著与不执著在法性中是无二的。
商人成事处安乐,如是无二希忧果,
一切平等大圆满,周遍法性当了知。
“商人成事处安乐”,就像一个做生意的大商人,他成办了所有的事情后,内心会很愉快、高兴。同样,瑜伽士在证悟了大圆满的本性后,心里也会非常轻松、欢喜、自在。
“如是无二希忧果”,此时已经超离了一切希望与担忧,获得了无二的果位。
“一切平等大圆满”,一切行为都安住于唯一大圆满的本性中。尤其是修行境界比较高的瑜伽士,他的一切行为远离破立取舍,始终不会离开大圆满的本性。世间的苦乐等显现,对他来说是无利无害的。
“周遍法性当了知”,应当了知,这样的境界周边一切法界,包括瑜伽士自己的身心。
如是无二一味性,愿自他众解二取,
执此法转三有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愿所有以二取迷乱而流转三界轮回的众生,依靠上述无二一味的窍诀,解除自他众生的能取和所取,从而使疲惫不堪的心性得以休息。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第十二品
禅修方便支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