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5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的后五品是密宗部分:第九品讲灌顶和生圆次第的修法,第十品讲大圆满的见,第十一品讲大圆满的修,第十二品讲大圆满的行,第十三品讲大圆满的果。
今天讲第十二品——大圆满的行为。这一品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阐述,即能修的补特伽罗、修持的方法以及修持何种等持。
成就双运禅定因,修三不动等持支。
成就双运禅定的因是什么呢?就是不动等持。这样的不动等持有三个要诀,下面分略说和广说来阐述。
首先略说。
若问何为三分支?何者修持仪轨支,
如何修持方便支,无二修持本体支。
“何者修持仪轨支”,这一支虽然称为仪轨支,但讲的是其实是能修仪轨的补特伽罗,即补特伽罗的法相或者说所需具备的条件。
“如何修持方便支”,第二支方便支,讲修持寂止和胜观的方法。
“无二修持自性支”,第三支自性支或本体支,讲禅定的无二本体。
简而言之,就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修”“以什么样的方式修”“所修的本体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接下来广说。
首先讲第一支,能修补特伽罗所需具备的条件,分五个方面来讲。
具出离心修行人,身体远离喧嚣城,
内心远离戏论念,依此速疾成等持。
“具出离心修行人”,修行人需要有视三界轮回如火宅的无伪出离心。
“身体远离喧嚣城”,身体安住于寂静之地,远离城市、人群。
如果住在散乱的城市,不要说修持禅定,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难以调伏。因此,首先要远离愦闹的城市和散乱的人群。
“内心远离戏论念”,心需要远离世间八法等的分别念。
心如果没有远离分别戏论,所作所为只会沦为世间法,而无法成就真正的禅定。因此,心必须远离一切戏论。
“依此速疾成等持”,具足上述条件的修行人,将迅速成就大圆满的究竟等持。
知惭有愧具信心,戒净喜善不放逸,
多闻少欲具知足,依此速疾成等持。
“知惭有愧具信心”,知惭有愧,对上师和密法具有不可思议的坚定信心。
修学佛法的人,尤其需要有惭愧心。不讲道理、无惭无愧的人,不可能在修行上获得成就。
“戒净喜善不放逸”,特别重视佛法的修持,以谨慎不放逸防护自心;三乘戒清净;生来喜欢行持善法,对善法有欢喜心。
有的人不是这样,生来就喜欢做生意,或是对其他的世间法和散乱的事情感兴趣。
“多闻少欲具知足”,博通显密经论;对世间的人财物少欲知足,只要有吃有穿就足够了。
“依此速疾成等持”,满足上述条件的修行人,将很快成就大圆满的究竟禅定。
紧护身心喜静处,断爱睡眠怠言语,
无有掉悔不交际,依此速疾成等持。
“紧护身心喜静处”,喜欢住在寂静处,善于调伏身心。
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也很喜欢住在寂静的地方,而不愿意回到汉地。工作丢了也无所谓,家里有事也不要紧,一个人待在寂静的地方,即使无吃无穿也能忍受。这其实是善根成熟的表现,是真正的大圆满法器。
当然,住在寂静处并不是无所事事,整天和别人聊天,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不是这样的,而是经常调身、调心,尤其是经常观心,通过观心来调伏自相续。
“断爱睡眠怠言语”,断除无意义的绮语、睡眠与懈怠。
住在寂静处时,需要断除谈论世间法、过多的睡眠、懒散与懈怠等的过失。华智仁波切曾对部分人说:“你们的身体虽然在闭关,但心却散乱在外。”有的人身体虽然住在寂静的地方,但语言和心却一点也不寂静,整天找人聊天,呼呼大睡,心里产生各种贪嗔痴烦恼……作为真正的修行人,这些过失一定要断除。
“无有掉悔不交际”,不与其他人交往,也没有掉举和后悔等烦恼。
个别人与其他人交往的太多了,今天请客,明天串门,这对修行很不好。还有的人,分别念层出不穷,一会儿后悔出家,想要还俗,还俗了又想出家;或是后悔待在五明佛学院,想去其他道场,到了其他道场,又想回到五明佛学院……这些都是分别念的障碍。
“依此速疾成等持”,断除了上述过失的修行人,将会很容易获得成就。
无城乡人之愦闹,圣地静处无交往,
无有忙碌之琐事,依此速疾成等持。
“无城乡人之愦闹”,独自一人待在寂静处,不会被周围的人干扰。
“圣地静处无交往”,与寺院里的僧人或寺院附近的老乡没有来往。如果与人来往太多,自然会产生很多麻烦。
“无有忙碌之琐事”,有些身处寂静地的人,虽然与上师待在一起,也没有与太多的人来往,但一直忙这忙那,每天修法的时间连一个小时都抽不出来,一辈子全浪费在了没有意义的琐事上。
“依此速疾成等持”,断除了上述过失的修行人,将会很容易获得成就。
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有些特别重要的事情当然不得不做,除此之外,吃穿住方面也不用那么讲究,将就将就就行了。如果一直追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那么这辈子都不会有时间修法。如果没有修法的机会,就算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住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知足少欲是持明传承上师们的特点,若能按照他们的标准去行持,那么成就将大有希望。可是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修一个房子就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本来可以用来修法的时间全花在了修房子上。我们修法的时间非常珍贵,吃穿住方面不要太挑剔,宝贵的时间还是要用在修行上。
接着讲以利他心而修等持。
今生安乐后世果,非求自灭为有情,
解脱三有具出离,依此速成胜等持。
“今生安乐后世果,非求自灭为有情”,修持等持并不是为了今生来世的人天福报,也不是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
“解脱三有具出离,依此速成胜等持”,具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修持等持,将会很快获得成就。
这以上讲的是能修补特伽罗所应具足的条件,接下来讲“如何修持方便支”。首先总说修持止观的方法,然后分别宣说寂止和胜观。
总说中,首先讲止观的违缘及对治方法。
如何修持方便支,断眠昏掉恶作疑,
修持止观双运法,眠昏二者障寂止,
掉悔二令胜观散,疑能害二之违品。
“如何修持方便支”,现在宣说方便支。
“断眠昏掉恶作疑”,昏沉、睡眠、掉举、后悔、怀疑这五盖是修持禅定的障碍。
《中观宝鬘论》中也讲过五盖。在禅修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昏沉,甚至处于睡眠状态;有时心向外散;有时产生后悔心,觉得修法不对或自己修错了,因而闷闷不乐;有时怀疑法门不对,有时又怀疑自己的修行出了差错。这是五种禅定的障碍。
有人问上师:“上师,我的心很乱,而且每天都特别昏沉,我现在该怎么办呢?”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讲了遣除障碍的方法。
“修持止观双运法”,在遣除了五盖之后,再修持止观双运。
“眠昏二者障寂止”,昏沉和睡眠主要障碍寂止。
心定下来时容易昏沉或睡眠,所以这二者是寂止的主要障碍。
“掉悔二令胜观散”,掉举和后悔二者主要障碍胜观。
心在观修寂止时,容易向外散乱,对生起的分别念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等对境产生执著,所以这二者是胜观的主要障碍。
“疑能害二之违品”,怀疑对止观二者都有危害。上述五种盖障就是禅定的违品。
此五障摄沉掉中,若沉悠闲掉一缘。
“此五障摄沉掉中”,五盖可以归摄在昏沉和掉举中。
“若沉悠闲掉一缘”,昏沉时,应当将心放松,然后向外执著,比如向外看,或是起来走一走,摇一摇。《上师心滴》《直指心性》中有很多这样的窍诀;如果心一直外散,不停地想这想那,连一刹那也无法安住,此时不要观想其他法,唯一安住于所缘境中。
无止胜观散戏论,无观寂止无记法,
寂止胜观双运者,对治障碍殊胜道。
“无止胜观散戏论,无观寂止无记法”,没有寂止的胜观成了散乱,没有胜观的寂止成了无记法。因此,单有寂止或单有胜观都不行,寂止和胜观必须双运而行持。
“寂止胜观双运者,对治障碍殊胜道”,止观双运能对治一切道障。
这以上是总说,接着分开宣说寂止和胜观。首先讲修持寂止的窍诀。
三门调柔成寂止,诸法自性平等性,
息灭所缘为主支,一缘专注附属式。
“三门调柔成寂止”,身语意缓慢放松,自然而然成就寂止。
“诸法自性平等性,息灭所缘为主支”,诸法自性平等,在这样的平等性中,所有的分别念都消尽无余。这是主要的修法。
“一缘专注附属式”,一缘盯住某一法。这是眷属支——次要的修法。
寂止有好几种修法,如果心实在是难以安住,那么就用下面所讲的四种修法来调心,如此便能使心安住。
彼具有现与无现,内外四种成寂止,
有现色等五根境,无现无念一缘住。
“彼具有现与无现,内外四种成寂止”,寂止的修法共有四种:有现寂止、无现寂止、内寂止与外寂止。依靠这四种修法能让心获得轻松与安定,从而成就寂止。
“有现色等五根境”,五根面前虽然显现色声香味触,比如眼睛能看见色法、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对于根识面前的一切显现,不执著亦不跟随,这就是有现寂止。
“无现无念一缘住”,入定于一切都是空性,或离戏,或如虚空般的境界中,这是无现寂止。
接着讲内外寂止。
外界石木佛像等,内心间莲悬垂等,
一缘安住于所缘,即修寂止方便支。
“外界石木佛像等”,一心盯住佛像、木块或石子等外在的事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闭着眼睛,心前也能浮现出所缘的形象。这是外寂止。
“内心间莲悬垂等”,观想莲花或十字金刚架,其下端向下直至金刚大地之间,以此令心安住。或是在心间观想宝剑或“舍”“德”“吽”“嗡吽张舍阿”等种子字,然后一缘安住于所观之境。《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菩提妙道三处三善引导文》中有具体的修法引导。
如果心实在是无法安住,那么你就将文殊菩萨的种子字“德”观想在心间,这样心就能慢慢安住下来。
很多初学者说自己这方面的问题很大,“我本来很想好好坐禅,可是这颗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一会儿跑到这里,一会儿跳到那里,老是给我找麻烦!”其实不用担心,依靠这里所讲的窍诀就能调伏自心。
“一缘安住于所缘”,一心专注于所缘之境,在这样的境界中入定。
“即修寂止方便支”,这以上是令心安住之寂止的修法。
生起一缘寂止时,为增稳固修胜观,
境界威仪当结合,倘若迷茫身心悠,
如前所说而修持,依此迅速得成就。
“生起一缘寂止时”,生起寂止后,无论多长时间,心都能随意安住,而不会外散。
当然,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修持。有的人才修了几天就开始抱怨:“我已经修了三四天了,为什么我的心还定不下来啊?”修持的时间太短肯定不行,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特别严重,如果没有长期修持,心很难调伏。有些老修行人修了很长时间,最后把心调得特别好。
“为增稳固修胜观”,为了使其增长稳固而修持胜观的智慧。
“境界威仪当结合”,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都相合于寂止。
有的人,座上心能静下来,可是下座之后,在走路或与人交谈时,心就无法保持安定。《文殊大圆满》中讲过,首先按照声闻的修法修持,然后按照菩萨的修法修持,最后按照密乘的忿怒相来修。依靠这样的方法,能将寂止与平时的威仪相结合。
修行好的人,座上座下无分别——入座时心能保持安定,在走路、与人交谈或做其他事情时,心仍然安住于现空无别的境界中,没有任何执著。
为了使修行不断增上,确实需要将座上的境界与平时的威仪相结合。首先在座上能安住,然后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也能保持安定,最后在行持跑、跳、大笑等忿怒的行为时,心仍然能如如不动,而不会被扰乱。当然,这样的境界,我们初学者很难做到,需要长期修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