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4课
今天接着讲等持。
获得殊胜之等持,尔时证悟现如幻,
成就如幻之等持,远离苦恼灭垢故,
无垢如月之等持,不缘诸法一等性,
无染虚空等持等,百千无数等持成。
这三种等持在大资粮道圆满时能成就。前面讲过,大资粮道的修行人能够前往其他刹土,在诸佛菩萨面前听经闻法。除了这些功德外,大资粮道的修行人还能成就许多等持。关于等持的修法和成就,《现观庄严论》中讲了很多。这里主要讲到了三种等持:
“获得殊胜之等持,尔时证悟现如幻,成就如幻之等持”,证悟显现的一切法如梦如幻,没有任何实质。这样的等持称为如幻等持。
“远离苦恼灭垢故,无垢如月之等持”,此时,心已离开一切苦恼、息灭了一切垢染,身体没有疾病,内心也没有烦恼。这样的等持称为无垢清净月等持。月亮清净无垢,能遣除炽热。与之相似,这样的等持能断除痛苦,遣除烦恼的炽热。
“不缘诸法一等性,无染虚空等持等”,证悟诸法等性,一切不执著。这样的等持称为无染虚空等持。
从本体上讲,这几种等持是同一本体,但从作用和功德的侧面来讲,可以分为三种等持。比如说,太阳虽然只有一个,但它的作用却多之又多,既可以遣除黑暗,也可以使莲花盛开,还能让众生从睡眠中苏醒……同样的道理,菩萨所证悟的等持或禅定虽然只有一个,但功德却有无量无边,比如断除烦恼、现前智慧、显现种种神通……
“千百无数皆成就”,除了能成就以上三种等持外,还能成就无数百千万种等持,比如狮子奋迅等持、如愿等持。《等持王经》中讲了特别多的等持,宗喀巴大师将其作为教证引用在《善解密意疏》中,你们也可以看一下。
胜观所证之本义,寂止一缘摄持故,
任运自成之总持,以及等持双运果。
“胜观所证之本义”,胜观是证悟心的本性,或者说安住于明清的心性中。
“寂止一缘摄持故”,圣者以寂止一缘摄持胜观所证之义。
“任运自成之总持,以及等持双运果”,通过修持止观双运,自然而然能成就总持和等持相结合的一切功德。
有的经中说,总持主要依靠修持胜观而成就,等持主要依靠修持寂止而成就。寂止主要是让心安定,因此能成就等持,也就是禅定。而不忘陀罗尼等总持,本来就安住于心的本性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学的东西,到老了还能记住。如果没有总持,学过了也就忘完了。总持修得好,记忆力会很强。
这以上讲的是等持和总持的分类以及成就方法,接下来讲修道的次第。首先讲资粮道。资粮道又分为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
渐证五道而解脱,小资粮道中修持,
身念住与受念住,以及心法四念住。
“渐证五道而解脱”,次第经行五道,最终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五道十地”大家可能听过,但不一定特别清楚。实际上,无论是修学显宗还是密宗,都需要经过五道十地。若不经过五道十地,则不可能获得佛果。所以,我们也应该清楚各道各地所具有的功德。
五道主要修持三十七道品。按照《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的观点,声闻乘行者以自相续的五蕴作为所缘来修持;大乘行者在入定时远离一切戏论,出定时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摄持,以这样的方式修持三十七道品。当三十七道品修学圆满时,就能获得佛陀的果位。
成就佛果时,三十七道品的功德还存不存在呢?是存在的,是以无执著的方式存在。在佛位,信心、大悲心以及三十七道品的所有功德都转依为无缘的方式存在。
对系统闻思修的人来说,接下来讲的内容特别重要。
“小资粮道中修持”,首先讲资粮道中的小资粮道。前面讲的入了解脱道就相当于入了小资粮道。小资粮道从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开始,主要的修持内容是身受心法四念住。四念住的本体是智慧,所以四念住是一种智慧的修法。
“身念住与受念住,以及心法四念住”,《入菩萨行论·智慧品》在抉择法无我时,广讲了四念住的修法。按这里来讲,身念住是观察五蕴为空性;受念住是观察苦乐等感受是空性;心念住是观察大悲心、信心、贪嗔痴等所有的心与心所是空性;法念住是观察内外一切法为空性。小资粮道主要以这样的方式修持四念住。
中修欲勤勉精进,正断善不善四执。
中资粮道主要修持四正断——为使未生恶不产生,而修持欲乐、勤奋、勉励、精进四法;为断除已生恶,令罪业不再增长,而修持勤等四法,比如断除已犯戒而修持欲乐、勤奋、勉励和精进;为使未生善令生起,而修持勤等四法;为使已生善令增长而修持勤等四法。
也就是说,中资粮道为了正断善与不善的四种执著而修持欲(欲求)、勤(勤奋)、勉(勉励)、精进——后三者可以从身语意的角度来讲,即身勤奋、语勉励、心精进。
大资粮修欲乐心,观察正念四神足。
大资粮道时主要修持四神足。四正断是智慧或清净的本体,而四神足是禅定的本体。
首先让心安静下来,这是欲神足,也是加行;在安静的基础上放松直至入定,这是心神足,这里的“心”是入定的意思;精进努力地保任,使心不离开这样的入定境界,这是勤神足;在出入定时经常观察心的本性,从而增上功德、断除过患。
为什么叫四神足呢?就像走路需要脚一样,禅定也需要以四神足为基础。只有在四神足的基础上才能发起神通神变。《大乘经庄严论》中说,大资粮道的菩萨可以前往各个刹土听经闻法,诸法菩萨有时也会亲自前来赐予加持。
接下来讲加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还不是圣者道,仍然是凡夫道。
加行道暖顶位修,信勤念定慧五根,
加行道共有四位次: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
加行道暖位和顶位主要修持信、勤、念、定、慧五根。
信根:对三宝、真实义具有不退的信心;勤根:在这样的信心下精进努力,始终不退转;念根:具足不忘失善法的正念;定根:入定于胜观所证悟的真实义;慧根:能辨别诸法的法相、名相和事相。
为什么称之为根呢?根作为能依,可以起作用。比如眼根能看色法,鼻根能闻气味。像这样,依靠世间五根可以生起辨别等的作用。同样,依靠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可以获得涅槃,因此称之为涅槃五根。
忍位以及胜法位,修持信心等五力。
加行道的忍位和胜法位主要修持五力。
在暖位和顶位,信、勤、念、定、慧作为生起功德的因,称为五根;在忍位和胜法位,信、勤、念、定、慧具足充实的力量,不会被任何违缘摧毁,因此称为五力。五力在忍位和胜法位时圆满。
按照《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的观点,加行道仍然属于凡夫道的范畴,并没有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但通过压制的方式,可以让烦恼不再生起、不再起作用,因此,到达加行道的忍位时,就不会再堕入恶趣;胜法位过了就是见道。
接下来讲见道。
见道即是极喜地,细致修持七觉支,
念择法及精进安,舍觉支与定觉支。
“见道即是极喜地”,见道菩萨属于十地中的第一地——极喜地。
“细致修持七觉支,念择法及精进安,舍觉支与定觉支”,见道菩萨主要修持七觉支(七菩提分)——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舍觉支、定觉支。
《菩提道次第论》等论典中都讲过三十七道品。我们以前只提过相关的名词,而没有具体解释,所以我在这里简单地解释一下。
念觉支:菩萨证悟一地时,不会忘失加行道所具有的禅定等善品功德;择法觉支:证悟诸法本体之义;精进觉支:持续不断地精进努力;喜觉支:菩萨证悟一地时,身心充满欢喜;安觉支:烦恼无生;舍觉支:烦恼不住;定觉支:烦恼未生——从三时的层面可以解释后三支。
接着讲修道位——一地到十地之间,都属于修道位。
修道分为下中上,每分下下与下中,
及下上等九地序,无垢发光焰慧地,
难胜现前远行地,不动善慧法云地,
修持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与正命,
正勤正念及正定,此等即是八圣道。
“修道分为下中上,每分下下与下中,及下上等九地序”,大体而言,修道次第可以分为下中上三等,细分又可以分为下下(二地菩萨)、下中(三地菩萨)、下上(四地菩萨)、中下(五地菩萨)、中中(六地菩萨)、中上(七地菩萨)、上下(八地菩萨)、上中(九地菩萨)、上上(十地菩萨)。
“无垢发光焰慧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
“难胜现前远行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
“不动善慧法云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修持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与正命,正勤正念及正定,此等即是八圣道”,修道位主要修持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正见:依靠抉择而证悟诸法本性。
正思维:思维如何将自己所证之义宣说给有缘众生。也就是说,修道位的菩萨在证悟之后,也想将自己的证悟境界宣说给有缘的众生。
正语: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所证之义。
正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将这样的因果规律开示给他人。
正命:让众生断除邪命养活,而以正命生存于世间。
正勤:精进于上述之义。
正念:于上所述,牢记于心,而不忘失。
正定:在这样的境界中经常修持和入定。
修道位主要修持八正道,圆满时获得佛果。
小资粮道主要修持四念住,中资粮道修四正断,大资粮道修四神足,加行道修五根五力,见道修七觉支,修道修八正道,共三十七道品。
如是三十七道品,于四学道中修持,
彼之末尾即现前,不住涅槃无学地。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和修道称为有学四道,需要修持三十七道品,圆满时获得不住涅槃的无学道佛果。
这以上讲的是经行次第——五道十地,以及所修之法——三十七道品。
未经如是诸地道,永远不能得佛果,
多生累劫即生解,彼等均依此道故,
趋入因果乘诸众,了知地道当经行。
未经五道十地,不可能获得佛果。
有的人认为,修持禅宗和大圆满很方便,可以不经五道十地直接获得佛果——无垢光尊者从根本上摧毁了这样的邪见,这里说,不经过五道十地,不可能获得佛果。
无论是修持大圆满,还是大手印,都需要次第经行五道十地。即便是利根者,也需要经过五道十地,只是时间较钝根者更短,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圆满五道十地。
比如说,从喇荣出发前往成都,如果坐货车,需要经过这一块地,即使乘飞机,也需要经过这一片,否则不可能到达目的地。同样,不管修什么法,即使是修大圆满,也需要经过五道十地才能获得佛果。所以,五道十地是无论如何都需要经过,只是时间不一定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一般来讲,从资粮道到见道需要一大阿僧祇劫,从见道到无学道需要两大阿僧祇劫。但有些众生一刹那间就能圆满无数劫的资粮,所以并不是每个众生都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五道十地。
显宗的《中般若经》中说,一地菩萨只要想成佛,七天就可以成佛。从一地到成佛,本来需要两大阿僧祇劫,既然两大阿僧祇劫可以缩短为七天,那么从资粮道到见道的时间为什么不可以缩短呢?当然可以。所以说,成佛的时间不一定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但五道十地一定要经过。
麦彭仁波切也曾说,连地道都未圆满、显密都不精通,还说自己证悟了大圆满,这是非常可笑的。
“累劫多时即生脱,彼等亦依此道故”,无论是历经多劫获得佛果,还是通过修持大圆满、大手印即生成佛,都需要圆满经行五道十地。
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四心滴》、《虚幻休息》和《心性休息》中都讲过,成佛需要经过五道十地。可是有些藏族的老法师却认为,修宁玛派的大圆满法不需要经过诸道,直接就可以成就。这一点,无垢光尊者肯定不会承认,这里明确说了,无论是历经多生获得佛果,还是即生成佛,都一定需要经过五道十地。
“诸如因果诸乘者,当知地道而行持”,无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因乘果乘,凡是修行人,一定需要懂得道次第,以及诸道的功德与修持方法,否则很难获得成就。
最后回向本品善根。
依此深寂光明藏,愿灭众生心之垢,
长久执著三有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希望长久以来,由于贪执世间、具有戏论而疲惫不堪的众生,如今能够依靠这一甚深、寂灭的光明精华,息灭一切垢染,休息于自性清净的法身大乐中!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第十一品
无垢禅定止观双运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