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3课
接着讲下根者的安住方法。下根者的安住方法分为十三个部分,现在讲第九个部分——证悟实相之方式。
不缘所取之对境,犹如水月与光影,
能取之心亦不缘,不动远离诸偏堕,
心境无二至彼岸,深寂离戏光明性,
犹如甘露无为法,如是法性已通达。
一般来讲,修了一段时间的大圆满后,不会再对外境有任何执著。
“不缘所取之对境”,这里的所取指的是对境显现。也就是说,对山河大地等外境没有丝毫执著。
“犹如水月与光影”,水中虽然有月亮的显现,但真正去寻找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水中找到月亮;从远处看,光影似乎存在,但到达光影面前时,也根本得不到所谓的光影——光影仅仅是一种假象。所以说,外境就像水月与光影一般,仅仅是显现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能取之心亦不缘”,能取心不存在,而不是像唯识宗所讲的那样——自心存在,心其实也不存在。
“不动远离诸偏堕”,无分别的本性如如不动,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等偏袒执著。
“心境无二至彼岸”,心境无二,到达般若波罗蜜多的彼岸。这是登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现量证悟实相时才会知道。
“深寂离戏光明性”,“深”,法性的意义极其深奥,完全超越了凡夫分别念的范畴;“寂”,寂灭了一切有无是非等的执著;“离戏”,离一切戏论;“光明”,并非如阿罗汉涅槃那样堕入寂灭边,而是有光明,这样的光明没有任何执著。
“犹如甘露无为法”,法性是万法的本性,并非因缘所成,而是无为法。证悟法性时,如同品尝甘露一般,充满大乐。
“如是法性已通达”,已经证悟了这样的法性。
现量证悟法性后,身体虽然看上去与凡夫没有区别,但内在的智慧,其实与佛无别。大圆满续部中也说,证悟大圆满后,身虽是天身或人身,但内在的证悟已经达到了法身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彻证法性时,也用类似的话语描述了自己的所证境界。
你们有没有证悟不用问其他人,就看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如果确实有这样的境界,说明已经证悟了法性。实际上,只要按照这里的窍诀,如法修持现空无别的智慧,我们也能现量证悟法性。
接下来讲究竟见解之方式。刚开始,我们是寻找大圆满的见,之后在修持的过程中圆满所认识的见解,这时就不必再去寻找大圆满的见了,因为已经回归大圆满的本性。
依无执广等持舟,渡至三有海岸故,
基乐之上心恒乐,自性大圆满境界。
“依无执广等持舟,渡至三有海岸故”,大圆满广阔无执的禅修,相当于轮回大海中的一艘大舟,依此能渡越三界轮回,将行者载至解脱的彼岸。
“基乐之上心恒乐”,“基乐”指的是本体的安乐。“乐”指的是明乐无别,或者说智慧和显现双运的安乐。这样的安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本体上现空无别的安乐,其次是证悟现空无别的安乐。这里的意思是说,每个众生本来就是普贤王如来,本具安乐,可是暂时因烦恼障、所知障而迷惑,如今依靠上师的窍诀,证悟了自己普贤王如来的本性——法性,这就是在本基的安乐上再次获得安乐。
“自性大圆满境界”,已经达至自性大圆满的本体中,也就是说,证悟的境界已经达到了究竟。
像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人也许很难达到。但有些具有信心的修行人,虽然没有彻底断除分别念,但至少对密法和大圆满生起了无伪的信心和不可思议的定解。去年讲了《定解宝灯论》后,很多人都对大圆满生起了坚定的信心,而且也有不堕恶趣、不再轮回的把握。
接下讲寂止和胜观的体相。
住分寂止法身空,明分胜观色身现,
方便智慧二资粮,生圆次第皆成就。
“住分寂止法身空”,心安住于自己的本体中,以安住的缘故,称之为寂止。寂止是证悟法身的因,侧重于现空无别中的空分。
“明分胜观色身现”,光明的这一分是胜观。它是成就色身的因,侧重于现空无别中的显现分。而止观双运,则是现空双运的因。
“方便智慧二资粮,生圆次第皆成就”,修持寂止能成就智慧资粮以及圆满次第,修持胜观能成就福德资粮以及生起次第。
生起胜观智慧后,依于寂止住彼中。
“生起胜观智慧后”,发起并证悟胜观的智慧。胜观是证悟的途径;空性,或者说极密之智慧——法性,需要依靠胜观来证悟。
“依于寂止住彼中”,寂止是安住于胜观所抉择的见解中,或者说安住于心的本性中。
寂止和胜观的次第如何呢?下根者首先安住(寂止),然后寻找心的本性(胜观);而利根者就像《中观庄严论》中所讲的那样,首先以胜观抉择万法为空性,然后依靠寂止安住于所抉择的见解上。
这样修持有什么作用和功德呢?
何时有实与无实,二取皆不住心前,
尔时法界智无二,无缘寂灭心心所。
“何时有实与无实,二取皆不住心前”,这样修持最终能达到二取双亡、远离有实无实、无有任何执著相的境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有一句描述相同境界的颂词,当时寂天菩萨讲完这句颂词后就在众人面前消失了,飞到了虚空中。这两句颂词的意义相同,你们可以对照着看一下。
这样的境界,麦彭仁波切解释为一地菩萨入定的境界,而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中解释为佛的境界。
“尔时法界智无二”,此时法界与智慧无二。
“无缘寂灭心心所”,一切无缘,息灭了心与心所的一切执著。
这句颂词和《入菩萨行论》中的那句颂词,其实都是在讲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
修持生圆次第或寂止、胜观能显现什么样的功德呢?
自性本净之心性,安住之时妄念净,
成九等至神通变,无量等持总持云。
“自性本净之心性”,众生的心是本来清净的佛性。
“安住之时妄念净”,清净暂时的障碍分别心。“客”指的是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禅定障等暂时的障碍。
“成九等至神通变,无量等持总持云”,止观如果修得好,自然能成就四禅、四无色界定以及灭尽定,而且能成就无量的等持、总持和神通神变等功德。
接下来讲九等至,也就是九种不同的禅定境界。禅定又可以分为因禅和果禅;因禅是所修之禅,果禅是转生于一禅等处后的禅定。
首先讲四禅。
最初九种三摩地,自地欲心一境者,
彼生寻伺之等持,第一静虑喜乐支,
无寻有伺之等持,明心喜乐二禅生,
无寻无伺之等持,喜乐所润三支起,
彼生摄喜之等持,第四禅定功德支。
“自地欲心一境者”,这里的“自地”主要针对欲界人类而言。无论修持何种禅定,首先需要在暇满人身的基础上成就欲心一境。
欲心一境是指心能安住于所缘。每一种禅定都有它的加行和正行。一禅的加行是欲心一境,如果没有欲心一境,也就很难生起一禅。欲心一境是什么样的呢?至少能够入定一两个小时或一两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德。如果只是什么都不想而安住,这并不是欲心一境。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末法时代的人们由于修持不如法,结果连欲心一境也鲜有人成就。
“彼生寻伺之等持”,在欲心一境的基础上继续修持,可以生起一禅有寻有伺的等持。当然,在真正入定时,是没有分别与寻伺的,但在加行阶段,一定会有寻求细微色界心的寻思,以及一缘忆念安住于何者也不分别之境界的伺察。
“第一静虑喜乐支”,第一静虑(一禅)具有喜支、乐支等支分。喜与乐是修持禅定的功德。
这方面的内容,《俱舍论》里讲得很广,《智者入门论》《现观庄严论》中也讲过,大家可以参阅。不然的话,颂词只用几个字就概述了全部的内容,如果自己没有修过禅定,理解起来可能会很模糊。
接着讲二禅。
“无寻有伺之等持”,二禅的正行没有分别念,而是安住于喜、乐、光明的境界中,但二禅的加行无寻有伺——没有寻思,但有伺察。关于寻伺,你们可以参阅《佛学大辞典》,里面详细阐述了寻和伺的区别以及四禅八定的内容。
“明心喜乐二禅生”,二禅的正行,明而无念。
接着讲三禅。
“无寻无伺之等持”,三禅很稳固,加行阶段也远离了寻思与伺察。
“喜乐所润三支起”,三禅的正行,殊胜无念。
接着讲四禅。
“彼生摄喜之等持,第四禅定功德支”,四禅的正行,具有喜乐的殊胜正行或殊胜功德。
这以上讲的是四禅,接着讲四无色界定以及灭尽定。
犹如虚空澄净心,获得空无边处定,
诸法心性无戏论,获得识无边处定,
不缘境心离戏论,获得无所有处定,
远离有无戏论心,获得非想非非想,
灭尽种种烦恼心,获得自性灭尽定。
“犹如虚空澄净心,获得空无边处定”,修行时观想一切法如虚空般清净的本性,便能成就色界中的第一个定——空无边处定。
“诸法心性无戏论,获得识无边处定”,观想一切法都是离一切戏论的心性,如此便能成就识无边处定。
我以前也讲过,修行不注意,很容易跑到无色界。前面讲的大圆满的修法,和这里讲的无色界的禅定,很容易混淆,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从这里来看,观想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也是不行的。当然,《俱舍论》等经论中并没有提到“离戏论”,而是说,如果观想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心,心也是无边无际的,这样观想就会转生无色界。所以,中观和大圆满修法里的一些关键点如果没有注意,修着修着就会跑到无色界去。
“不缘境心离戏论,获得无所有处定”,观想不缘心与外境而远离戏论,便能成就无所有处定。这个也很容易和大圆满的修法混淆。
“远离有无戏论心,获得非想非非想”,观想远离有无一切边的戏论,便能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
“灭尽种种烦恼心,获得自性灭尽定”,观想寂灭一切烦恼心,便能成就自性灭尽定。
这九种禅定,《俱舍论》的前三品里讲了一些,后八品里讲得非常详细。你们以后可以看一下《俱舍论》。《俱舍论》的颂词有中译本,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译得非常好,我这次在新加坡也请了一本。不过很多人可能觉得《俱舍论》不好懂,整天讲一禅是什么境界、喜乐支是怎么分的……不像我们学《大圆满心性休息》,每节课都会收获很多与自己修行有关的窍诀。
我以前听过《俱舍论》,但现在忘了很多,上次听他们辩论时,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好像从来没有学过一样。之前果智师说,他在汉地听一位法师讲《俱舍论》时,刚开始有100个人听,可是听着听着,最后只剩下一个了。他是这样说的,也许是真的,也许他在说假话。听《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人是越来越多,如果听《俱舍论》的人越来越少了也不好。
如是九种次第定,渐次逆序超越修,
自他前后世诸业,心之行境皆了知,
亦见死堕投生障,一幻变多多变一,
无惑如所尽所知,见诸刹遍佛佛子。
“如是九种次第定,渐次逆序超越修”,这九种禅定可以通过任运的方式来修炼。比如说,在修持一禅时,心已成熟、堪能,从而越过二禅、三禅、四禅,直接安住于空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也可以按顺序来修:先修一禅,然后二禅、三禅……直至有顶;还可以按逆序来修:从有顶开始一直往下修到一禅。
禅定修持究竟之后会有什么功德呢?
“自他前后世诸业,心之行境皆了知”,成就了禅定的人,了知自己和其他众生的前生后世以及业力的情况;具有他心通,知晓其他众生的起心动念;对于众生在轮回流转过程中的生生死死也一清二楚。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至少要有四禅才能发起神通。四禅有很多很多功德,如果这样去对照,我对那些自称有神通的人就更起“邪见”了。我自己没有神通,所以也很反对神通(众笑)。你们都是有神通的,自己喜欢神通,也觉得有神通的人了不起——真正有神通的人确实了不起,如果没有神通却说自己有,这样的人肯定不行。
“亦见死堕投生障”,成就了禅定的人不会被障蔽,即使中间有山河大地等的阻隔,或是隔了千山万水,也能清楚知晓对面的情况。比如一个有神通的人,即使在这里也能清楚地看见美国的某个人在写什么,或是新加坡的某个人在干什么。
“一幻变多多变一”,成就了禅定的人可以一变多、多变一。
“无惑如所尽所知”,成就了禅定的人,没有睡眠等欲界粗大的烦恼。我之前讲过,有神通的人肯定不会有很重的睡眠,更不可能经常打瞌睡,所以有些人应该是没有神通,一看就看得出来,听法的时候还在打瞌睡。
“见诸刹遍佛佛子”,成就了禅定的人,可以看到很多刹土以及诸佛菩萨转法轮的情形,所以,有神通还是挺好的。(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