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2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共有十三品,现在正在讲第十一品“大圆满修行方法”。按照根基次第,前面已经讲完了上根者和中根者的修法,现在讲下根者的修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修行次第、安住方法、成就之果位。修行次第又分为略说、寂止、胜观。昨天讲了略说和寂止,今天开始讲胜观。
不同的根基,对胜观的理解没有区别,只是修行的次第有区别。下根者首先寻寂止,然后修胜观。胜观主要是就认识心的本性而言的。心能安住是寂止,通达心的本性是胜观,这样的智慧就是止观双运。实际上,只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我们初学者也能达到止观双运的境界。
尔后修学胜观义,外界现有轮涅法,
显现种种如梦幻,影像化声寻香城,
眼花阳焰无实义,现而空性自性空。
这里按照《大圆满虚幻休息》中幻化八喻的方式阐明了胜观的意义:内外诸法仅是显现,无丝毫实有。
“尔后修学胜观义”,圆满了寂止的修持后,再依照次第继续修学胜观。如何修学呢?
“外界现有轮涅法”,器情世界、轮涅所摄的一切法,就像芭蕉树般,无有丝毫实质。
“显现种种如梦幻”,诸法如梦,梦中的一切根本不存在,仅仅是做梦时的迷乱显现而已;诸法如幻,就像电影、电视里的一切都不存在,仅仅是因缘聚合时的显现而已。
“影像化声寻香城”,诸法如镜中的影像,虽然显现,但无实质;诸法如魔术师变化出来的人、马等本不存在的虚幻之物;诸法如虚空中的寻香城,看上去美丽庄严,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眼花阳焰无实义”,诸法如山谷中的回声,无论如何寻找,也不可能找到;诸法如光影,太阳落山时,光影虽然会显得越来越长,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诸法如阳焰,仅仅是虚妄不实的迷乱显现。通过以上幻化八喻,可以将诸法抉择为无实有。
也就是说,一切法没有丝毫实有的自性,现在显现的万事万物其实和梦境没有区别,这一点完全经得起理证的辩论。你们得过灌顶的道友可以看一下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虚幻休息》,之前很多道友发愿看50遍以上。如果经常看《虚幻休息》,很容易就能生起一切法无实有的定解。
《闻解脱》中也详细地阐述了幻化八喻,其中有一个窍诀,专门用来为亡者介绍:中阴时的一切显现,仅仅是不实的梦幻。
“现而空性自性空”,显现即是空性,空性也非实有,而是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诸法无我如虚空,无生离戏中入定,
依此证悟法无我,取境所取无自性。
“诸法无我如虚空,无生离戏中入定”,于诸法如虚空般远离人我和法我的境界中入定。
“依此证悟法无我,取境所取无自性”,这样修持有什么功德呢?能够证悟一切法无我,也能够证悟能所二取空。
这以上讲的是修持胜观的方法,接着讲让心安住的方法。让心安住的方法总共有十二种,现在讲第一种——观察自心。这种方法是《四心滴》等很多大圆满法最精华的窍诀,也是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里讲的窍诀。因此,希望大家经常用这个方法来观察自己的心。
尔后如是观内心,种种念无本体心,
破立真妄苦乐等,散于外境无识别,
汝从何来今住何,终去何处何形色,
如是思维且观察,此时现见此等理。
“尔后如是观内心”,接着向内观察自己的心。这时不要向外观察,刚才胜观部分,内外一切法都需要观察,但在这里,不必管外在的人事物,只需回光返照,向内观察自己的心。
“种种念无本体心”,刚开始观察时,会发现自己有贪嗔痴等不好的分别念,也有信心、悲心等好的分别念。再对这些分别念的本性加以观察,就会发现它们根本没有可识别性。未经观察时,似乎在起心动念,可是一观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宁玛巴的这种观心方法,在大手印等窍诀里很少见。虽然显宗《金刚经》里提到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像这样细致的观心方法确实不多。
“破立真妄苦乐等,散于外境无识别”,当你的心散于外境、向外破立,产生真假、苦乐等分别念时,这些分别念在显现的当下就没有本体,也不具备可识别性。比如我建立一个观点,当我正建立时去观察,就会发现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并没有所谓的所建和能建;假如再去观察自己的心在哪里,其实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心。
当然,并不是说证悟时有一个可认的实相,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一个人,我们可以用分别念去认识,可是心,却无法用分别念去认识。为什么不可认呢?
“汝从何来今住何,终去何处何形色”,首先观察心从何处生;正在生分别念时,再观察这些分别念现在住于何处;最后观察这个分别念去往何处,是什么形状和颜色。
比如观察第一刹那生起的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它现在住在哪里?当嗔心产生时,刚才的大悲心又跑到哪里去了?从生住灭这三个阶段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大悲心始终也得不到。
“如是思维且观察,此时现见此等理”,依靠这样的方式去观察,就能见到诸法的实相。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少数具信心的利根者,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就能证悟空性。
接下来讲观察心之实相的方法。
知心最初生因空,中住后灭皆空性,
无有形色无识别,未来未生过去灭,
现今不住内外无,犹如虚空离戏论。
“知心最初生因空”,首先,产生心的因不存在。
心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
很多人认为心的生因是外境——依靠外境而产生贪嗔之心。实际上,同一个外境,有时能让人生贪心,有时也不一定让人生贪心,所以外境并不是产生贪心的因。
那么,心的生因是不是自己的心呢?自己的心还没成立,又怎么可能产生心呢?所以也不是自己的心。
心的生因是不是除了外境和心以外的第三品物体?也不可能。
所以,真正去观察时就会发现,并不存在一个能生心的因。
“中住后灭皆空性”,心现在住于何处?所谓的住处也不存在。心最后灭尽时,其去处也不存在。所以,生住灭三者都不存在。
“无有形色无识别”,心是三角形还是四方形?都不是,心没有形状。心是白色、红色还是蓝色?都不是,心没有颜色。心也没办法用分别念去识别。
“未来未生过去灭,现今不住内外无”,未来的法未生,过去的法已灭,现在的心刹那不住。
“犹如虚空离戏论”,心性离戏如同虚空,这是真正的中观见。
现在很多人的缺点是什么呢?上师给你讲的时候,或是你自己看法本的时候,确实觉得:“哦,心是离戏的,也是本来清净的,心无来无去、无住无灭。”嘴上会说,心里也稍微知道,可是遇到对境时,该生的贪心、嗔心还是照样生,根本想不起来观察心的本性。
作为初学者,如果在观察心的本性时生起了信心和悲心,像这些善心暂时是需要的,所以不要去破它;如果生起了贪心或嗔心,那么就用这里讲的方法去观察,从而认识其本性。
这样的观心方法非常殊胜,麦彭仁波切在《大圆满见歌》中将这种观心方法比喻成宝剑。仅用显宗的方法很难对治烦恼,而观察心的来龙去脉可以说是密宗大圆满里最甚深的法门。《文殊大圆满》里讲的破心房也就是这个方法。
众生对心的执著非常严重,所以首先要用破心房的方法,破除对心的执著。一旦破除了对心的执著,自然会减弱对万事万物的贪执。因此,希望大家经常内观自心。
有一种说法:“向外求的是外道,往内观的是内道。”所以,每一位修学佛法的人,包括高僧大德在内,都要经常观心的本性。
无需勤作,仅仅依靠观心的本性而证悟的法门,叫做无勤法;像生圆次第等观风脉明点的法门,叫做有勤法。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不用无勤法来调伏自心,却对有勤法兴趣盎然。尤其是初学者,对观风脉明点很感兴趣,而观心性因为太深奥,所以感兴趣的人并不多。有勤法的加持是很大,但无勤法的加持其实更大,所以,大家要经常观心的本性。
法王如意宝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时,我在书上做过笔记,昨天看到其中的一条——是法王当时的教言,他说:“作为大圆满的修行人,每天至少要禅修半个小时。如果每天连半个小时的禅修都做不到,根本算不上真正的修行人。”
我们既然遇到了如此殊胜的法门,就应该反反复复地阅读、思维和修持。依靠无垢光尊者和上师仁波切的加持,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够认识心的本性。
接着讲放松安住时认识心的本性。
尔时心不思一切,如累休息而放松,
不思何者不作意,一切无二中入定。
“尔时心不思一切”,这时心中不执一切,无论产生善念、恶念,都不执著。
“如累休息而放松”,就像爬山爬到很累很累时忽然休息,这时分别念完全断尽,当下就是法性的智慧。
有的上师为了给弟子介绍大圆满,专门叫弟子去爬山。弟子爬到特别累的时候,上师会让弟子休息,然后为其直指心性:“你之前的分别念已断,后面的分别念还未产生,当下这明清明知的觉性就是无上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智慧。”
“不思何者不作意”,无有任何执著与分别作意。
“一切无二中入定”,在无有能所二取、一切平等的境界中入定。
这样的境界,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会有所体会。
依此证悟人无我,能取之心无自性。
这样修持能证悟人无我,也能证悟能取之心为空性。
其后双运本来智,境心无二如水月。
接着双运本来智慧,心境无二如同水与水中的月影一般。
从显现上看,水与水月似乎是别别的他体,但真正去观察时就会发现,除了水以外,并没有单独的水月,除了水月以外,也没有单独的水。
没有学过中观的人,通常很难理解现空无别,始终认为空的时候显不了,显的时候空不了,总有这样一种边执。但是通过水与水月的比喻,就能很好地理解现空无别。水中虽然有月亮的显现,但仅仅是显现而已,因为水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月亮。一切法都是如此,仅仅是显现而已,并不存在真实的本体。所以,水与水月无二,心与境无二。
知以二取转三有,亦无二体趋寂灭,
是故修学无二义,诸法无生心体性,
心之自性净无垢,无垢明空离戏住。
“知以二取转三有,亦无二体趋寂灭”,众生因为执著坚固的能取和所取,从而漂泊于三界轮回。相反,若能了知无二之理,就能趋向涅槃。
“是故修学无二义”,我们从现在的凡夫位起,就应该逐渐修学中观和大圆满的无二之义。
“诸法无生心体性”,诸法无生就是心的本体。
“心之自性净无垢”,心的本性清净,没有丝毫垢染。
“无垢明空离戏住”,于离戏、清净、明空的智慧中入定。
接着讲证悟离一切戏论之中观。
依此灭尽烦恼垢,无念大智中安住,
无碍解通等持成,证无二取之中观。
“依此灭尽烦恼垢”,依此能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垢染。
“无念大智中安住”,安住于无分别念之大智慧中。
“无碍解通等持成”,成就神通以及光明的禅定。
“证无二取之中观”,能证悟无有能所二取、超离一切戏论的中观。
可见,修学中观对证悟大圆满很有帮助。
尔时心如虚空般,不缘外境离戏性,
无修所修之法性,无有作者与所作,
故本来性即无垢,自性清净之佛陀。
“尔时心如虚空般,不缘外境离戏性”,心如虚空般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任何执著,显现的外境与执著的心均不缘。
“无修所修之法性,无有作者与所作”,无有能修所修,也没有能作所作。
作者所作、修者所修、断者所断这些都不存在的道理,在《入中论》中有详细阐述。
“故本来性即无垢,自性清净之佛陀”,当你真正通达上述道理时,也就通达了无垢清净佛性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