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0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十一品主要讲修行者的根基以及相应的修行方法。
修行者的根基,总的分为上根、中根和下根。上根又可以分为上根的最上根、上根的中根和上根的下根。《现观庄严论》等经论同样将众生的根基分为九种:上根的上根、上根的中根、上根的下根,中根的上根、中根的中根、中根的下根,下根的上根、下根的中根、下根的下根。
今天我们主要讲中根者的修行方法,结合大圆满和禅宗来讲。经常有人问:“禅宗和大圆满是否相同?”对于这一问题,高僧大德们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相同,有的说不同。实际上,对比《大圆满禅定休息》和禅宗的书籍,从究竟实相的角度讲,可以说是相同的,但从深奥的窍诀和上师的直指这方面来看,当然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今天就以大圆满窍诀的方式来讲禅修。禅修的第一步是抉择正见,抉择了正见之后再开始修行。禅修时,如果心不平静,就无法断除恶执分别念,也显现不了生圆次第的智慧和功德。因此,第二步是静坐,让心静下来。
当然,静坐也分几种,一种是真正安住于实相的了义静坐,一种是接近实相的相似静坐,还有一种仅仅是静坐而已,与实相没有任何关系。
很多人的禅修,还谈不上安住于实相。安住于实相的禅修,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萨能做到。但与其相似的接近于实相的禅修,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首先讲大圆满禅修的基础和前行。
身作七法如山王,根离边如池星影,
心性明空如虚空,无有沉掉离戏住。
“身作七法如山王”,身作毗卢七法,如山王般稳固,无有动摇。
我们以前讲过一个“三不动”的窍诀:身不动如山王,语不动如哑巴,心不动如虚空。而这里主要是讲毗卢七法:双脚金刚跏趺坐;两手结定印;脊椎正直;颈部稍向前倾;双目垂视鼻尖(这有几种说法,一般是垂视鼻尖前的虚空中);舌抵上腭;呼吸平缓。这是大圆满禅修的身要——毗卢七法。
以毗卢七法而坐,能将身体内的风脉明点调整得很好;风脉明点调好了,心能静下来;心静下来了,自然会显现等持等功德。因此,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禅修时都需要以毗卢七法的坐式调身。
“根离边如池星影”,当太阳、月亮和星辰显现在水池中时,水池既不会排斥也不会执著。同样,我们的六根也应该远离一切执著,既不要执取外境,也不要排斥外境。
有的人在修法时,经常闭着眼睛,然后塞住耳朵,这也没必要。虽然禅宗有的修法说,禅修时要闭着眼睛,但无垢光尊者在讲密法时经常强调,修法时不要闭塞根门。实际上,五眼六通等等持的功德都是依靠明清的根门而显现的,所以不用使劲闭着眼睛、塞住耳朵——对于见到的色法、听到的声音、身上的感觉等,你不执著就可以了。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说,无论六根前显现何种外境,既不要遮止,也不要跟随,显现而无执,这一点至关重要。
“心性明空如虚空”,明空双运的心性就像清净的虚空。
有时候,无垢光尊者仅用虚空比喻空性,而没有强调光明这一分。但在这里,无垢光尊者用虚空比喻明空无别的心性。清净的虚空既有光明的一分,也有空性的一分;清净的这一分叫光明,不成立的这一分叫空性。
“无有沉掉离戏住”,昏沉是心过于内收,掉举是心往外散。在远离了昏沉和掉举后,入定于不可思议的离戏境界中。
这以上讲的是大圆满禅修法中最关键的一种修法。
尔时自性一本性,不缘二取之法身,
无垢光明日轮现,明乐无念无中边。
“尔时自性一本性,不缘二取之法身”,依靠毗卢七法的坐式禅修,能显现不缘二取的法界本面,或者说法身。
“无垢光明日轮现”,就像无垢的太阳恒时散放的光明,这是比喻报身。
“明乐无念无中边”,而且能显现远离一切中边的乐明无念的智慧。
依靠毗卢七法禅修,以上的功德都能自然而然现前。
瑜伽士之智慧见,现空一切平等一,
超离有无一切边,有寂不执为二体,
能知所知一体性,无等不等之法性。
“瑜伽士之智慧见,现空一切平等一,超离有无一切边,有寂不执为二体”,瑜伽士照见到显现和空性无别时,自然会远离有无等一切戏论之边,也不会堕入三有边或寂灭边。
“能知所知一体性”,能知和所知是同一本性。
“无等不等之法性”,见到了无有等或不等的法性。真正见到法性时,没有什么清净或不清净、等或不等,但在表达时,只能使用“等性”“智慧”等词句。昨前天在讲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时,我们也详细辨析了“入定有无执著相”这一问题。
这以上讲的是禅修时的境界。这是很高的境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达到,即使达不到,也可以像下文所讲的那样入定。
此见圣谛智慧因,外依见性之慧眼,
成就圆满佛法身,故善缘者恒入定。
“此见圣谛智慧因”,对修行者来说,下文所讲的禅修方法极为重要,依此不仅能斩断分别妄念,而且能获得菩萨和佛的果位,是真正见到圣者胜义谛智慧的因。
“外依见性之慧眼”,见到圣谛或者说登地以后,依靠这样的禅修方式,可以逐渐获得二地到十地菩萨的智慧。
“成就圆满佛法身”,最后能圆满成就如来的法身果位。
“故善缘者恒入定”,因此,有缘分的人应该以这样的禅修方式,时刻安住于大圆满的禅定中。
这些修法,《三处三善引导文》中都有。我们有些汉喇嘛也准备闭关专修,有的准备修100天,有的准备修200天,有的准备修两三年。
这个法是从无垢光尊者和上师老人家那里传下来的,加持真的非常大。你们以后如果想实修一个法,就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讲记和原文对照着边看边修。对于今生想成就大圆满的人来说,《大圆满心性休息》最重要。其他的法也很好,但从传承的加持来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尤其重要。
接下来广说八种入定方法。
心性无生如虚空,净无心所如云消,
无散离戏之心识,真如性中平等住。
“心性无生如虚空”,心性无生,如同清净的虚空。
“净无心所如云消”,心所总共有51种,这51种心所,无论是贪嗔痴等不好的心所,还是信心、悲心等善妙的心所,最后都会消融于心的本性中,就像虚空中的浮云最后会消于虚空一样。
“无散离戏之心识,真如性中平等住”,心识的本性实际上就是无有散乱、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在这样的本性中,心无散无执而入定。
有时候觉得修行很难,但在看这些法本时,又觉得修行其实很简单:心的本性就像虚空,生起的分别念就像浮云,浮云般的分别念最后自然会消融于虚空般的心性。这样入定时,如果证悟了空性,自己会知道;即使没有证悟空性,以这样的方式安住于心的本性中也很好。
如清澈海无波浪,远离二取而安住。
“如清澈海无波浪”,心所和分别念就像波浪,而心的本性则如澄清的大海。没有波浪时,大海很平静;没有执著时,心很平静、明晰。
“远离二取而安住”,在远离一切能取和所取的境界中入定。
第一种方法是从浮云消散于虚空这一比喻讲的,而接下来的这种方法,则是从无云晴空这一比喻来讲的。
犹如虚空无有云,明空无念而安住。
心性光明,如无云的蓝天,无有妄念,不堕常边或断边,远离一切执著,在这样的境界中入定。
稳固不动如山王,无破立离希忧住。
在远离破立与希忧的本性中入定,如山王般稳固不动摇,不被任何违缘摧毁。
犹如镜中现影像,现境不灭净明住。
犹如镜中的影像清净、明晰却无有实体一样,于不破显现而了了分明的境界中安住。
虽然禅宗有时候说,显现也需要破,但修密法不需要破显现,只需要破除对显现的执著。无垢光尊者在密宗大圆满修法里一直强调不破显现,如果显现破了,明分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不破显现对现前现空无别、二谛双运的智慧来讲很重要。就像对于镜子来说,不需要破镜中的显现,镜中的显现对镜子无利无害。
前几天讲“破斥显现为心”时也说过,显现不会束缚众生,也不会让众生堕入恶趣或轮回,对显现的执著才会。所以我们不用破显现,只需要断除自己内心的执著。关于这个道理,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和《宗派宝藏论》中也有广说。
本解自住如彩虹,无有沉掉净明住。
一切法本来就是解脱的、清净的,就像彩虹一样是现而无自性的,在远离昏沉和掉举的明清境界中入定。
不散他境如箭者,本智远离散收住。
“不散他境如箭者”,一个人在射箭时,精神是集中的状态,会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射箭上。同样,我们在修行时也应该一心一意地专注,而不要昏沉或外散。
“本智远离散收住”,本来的智慧远离射出或收回。比如说,分别念射出去时,自己很害怕,然后赶紧用正知正念把分别念收回来,或是压伏、断绝这种分别念。其实这些都不需要,因为本性中远离射出与收回,在这样的本性中入定。
了知断定如成事,无有希忧自成住。
“了知断定如成事”,对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生起决定后,心里会非常放松,就像成办了一件大事一样。
证悟了大圆满的本来清净,或是对心的本性有所认识的修行人,心会非常坚定,哪怕千百万个宗派或是有神通的人来到面前,他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就算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当然,恭敬还是会恭敬,但他其实已经有了解脱的把握,就像是已经成办了一件大事的人一样。
实际上,修大圆满需要一个坚定的见解,不要飘来飘去。如果我真正证悟了大圆满,就算现在来了一个大威德的成就者在我面前示现神通神变,我虽然会赞叹他的功德,但对他不会有任何希求。而没有定解的人,明明已经得到了即生成佛的法门,却还要到处去求他法。
就我们佛学院来看,藏族的大堪布们好像都得到了一定的境界。问他们,他们肯定不会说,只会说“我很可怜,没有证悟大圆满”,每个人都特别谦虚,但从行为上来看,他们确实有了定解,也不会再希求其他宗派。
所以,特别希望汉族的弟子们对大圆满生起一个坚固的定解。关于定解,《定解宝灯论》中也讲了许多许多。如果有了定解,所作所为都会如理如法,即使偶尔因为烦恼或习气,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但总的来讲,不会对解脱造成太大的障碍;相反,如果没有见解,不要说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不可能找到一条真正的解脱之道。因此,首先要建立一个坚定、稳固的见解。见解对解脱来说,至关重要。
“无有希忧自成住”,对自己所修之法有完全的把握,因而无有怀疑、担忧与希望。在远离希忧的境界中入定。
这以上讲的是八种大圆满的禅修方法。你们如果要禅修,就按照无垢光尊者这里讲的方法入定。这个法的加持力特别大,你们依此禅修,会有开悟的机会。
如是八种安住法,乃为自性净等持,
亦是止观双运法,无生中住为寂止,
明空离戏为胜观,无别一体为双运。
“如是八种安住法,乃为自性净等持,亦是止观双运法”,这以上所讲的即是自性清净之等持,这样的等持境界就是止观双运。
那么,什么是寂止?什么是胜观?什么是止观双运?
“无生中住为寂止”,安住于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无生境界是寂止。
“明空离戏为胜观”,安住于明空双运、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是胜观。只有胜观能断除烦恼的根本。
“无别一体为双运”,无生与明空离戏的境界实际上无二无别的,因此称为双运。
安住于心的本性,其实就是止观双运或明空双运。在证悟了大圆满的瑜伽士面前,名称上怎么说都可以,反正说的都是那一个。如果没有证悟,仅仅依靠词句也很难通达。
依靠八种安住法,自心安住本性中,
尔时现见深寂灭,离戏心无言思义,
明现智慧无分别,称为光明智慧度。
“尔时现见深寂灭,离戏心无言思义”,已经见到了超离言思的密意。
“深”是甚深,凡夫以分别念无法了知,所以是甚深;“寂”是寂灭,寂灭了一切好与不好的分别念;“离戏心”,远离一切戏论的心性。这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和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现前正等觉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这个教证,我们在讲《大圆满禅定休息》时也引用过。
“明现智慧无分别”,这时候,明现的智慧无有分别动念。
我们也许会想:“佛陀明明什么都知道,既然知道,为什么又没有分别念呢?”实际上,即使是世间也有许多无分别但能起功用的事物,比如传真、电话等。我们如果没有分别念,就不能说话,也不能显现梦境。但在出世间境界中,佛陀虽然没有分别念,但能遍知一切,也能度化一切众生。
“称为光明智慧度”,这样的光明般若智就是《心经》中所讲的智慧波罗蜜多。
见光明智心寂灭,于诸内外一切法,
无有破立之耽著,空性中现无偏悲,
为利自他劝行善。喜静散乱愦闹鲜,
梦境中亦行善法,彼人已获解脱道。
“见光明智心寂灭”,证悟了般若智慧的人,心会很寂静。
我们虽然没有真正见到,但相似见到的人肯定有,从他的所作所为也能看出来他的心很寂静。
“于诸内外一切法,无有破立之耽著”,远离了破立内外法的贪执之心。颂词中是“少贪”的意思,也就是说,对内外法进行破立的贪心很少,几乎没有。
“空性中现无偏悲”,在证悟空性的同时,能够展现无边无际的大悲心。
有的人好像只证悟了“空性”,而没有丝毫悲心。依据《现观庄严论》等大乘经论来看,如果一个人没有悲心,说明他肯定没有证悟空性。我们看高僧大德或其他人有没有证悟空性,就看他有没有大悲心,如果没有大悲心,可以保证他没有证悟空性,甚至连对大乘佛法的信心也没有。所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证悟空性的重要方法,就是看他是否具有大悲心。
真正证悟空性后,大悲心的力量会非常强大。一个人如果在见到众生受苦时,自己也会因为不忍而流下眼泪,说明他对空性多少有所证悟,即使没有证悟胜义谛的空性,也至少证悟了世俗谛的空性。
不过有些人本来就喜欢哭,甚至走路摔倒了也哭,这当然不算有大悲心。一个从来不哭的人,见到众生受苦而哭,说明他有大悲心,而且也对空性有所证悟。不然的话,我怕很多居士自认为是登地菩萨了。
“为利自他劝行善”,已经证悟了空性的人,自己行善,也劝别人行善。
像我们法王如意宝,行持善法非常精进,连一分钟也不愿意浪费。我们经常看到,别人在法王面前汇报事情时,法王会马上拿出念珠,边听边念本尊心咒。
而我们很多人,一天连一句心咒也不念,整天想着发财、搞世间八法——有的法师是以表扬来传法,我不太喜欢讲好话,经常以批评来传法。我想,他的功德他自己肯定知道,也不用别人来说,不足的地方多说一些,也许能让他有改变、有进步,所以我批评得比较多。我看到有的法师对弟子说:“你们非常有希望,现在已经证悟了,只要再修一点,明后天就能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了!”可能是为了让弟子生欢喜吧。这也可以,但不知道会不会反而让弟子生起怀疑和邪见?“法师说我明后天就可以成就了,现在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我怎么还没成就?”所以,不如多说一点批评的话,也许对他更有好处。
“喜静散乱愦闹鲜”,喜欢住在寂静的地方,而不喜欢散乱。
有些人来到五明佛学院之后,再也不愿意回去,说明他已经有所证悟了。(众笑)
“梦境中亦行善法”,不仅白天行持善法,连做梦也在行持善法。已经证悟空性的人,一般不会做犯戒、造罪的梦,连梦中也一直在行持善法,就像二地菩萨那样。
“彼人已获解脱道”,这样的人已经入了解脱道。
我看你们很多人很高兴,觉得:“这就是在说我,我对众生具有无边的悲心,自己行善,也劝别人行善,而且也喜欢待在寂静的地方。”如果你符合这些特征,也不表示你已经解脱了,只能说明你已经入了解脱道,实际上才刚刚入门而已。
我们很多人经常做好梦,有些人起床时特别高兴,可能昨晚做了很好的梦吧。还有些人,今天的梦很好,第二天的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