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1课
(1995年版,密宗部分)
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
(密宗部分)
无垢光尊者·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大圆满心性休息》共有十三品。前八品是显宗部分,属于前行,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学完了。从今天开始讲密宗部分。
《大圆满心性休息》的密宗部分极为甚深,讲述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同时也广讲了《大幻化网》中的一切修法以及九乘的总集修法。可以说,在所有的密法中,《大圆满心性休息》是最完整的一部。
接下来,我根据颂词给大家简单介绍这部殊胜的密法。
发起胜菩提心已,入内外密生圆义。
这个颂词是连接文。在第七品和第八品中,我们已经广说了发菩提心的功德和方式。发了菩提心后,再趋入密乘——密乘分为外密和内密,外密主要阐述生起次第,内密主要阐述圆满次第。
接下来,根据《三相灯论》中教证的意义,阐述密宗比显宗更殊胜的道理。《大圆满前行》在讲闻法方式时,也引用过这一教证。
方便众多无难故,一义入理不愚昧,
相应极利根基说,事行瑜伽无上续。
此颂总括了密乘的殊胜性,也就是密乘在四个方面超胜显宗:
“方便众多无难故”,“方便众多”,密宗中有即身成就的无量方便,比如在大圆满中,依照上师的窍诀,今生就能证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而显宗中并没有提到这样的殊胜方便;“无难”,不需要依靠身语意的苦行。按照显宗,行者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历经苦行、积累资粮;而密乘行者,通过修持密法,在今生或中阴或下世就能获得成就。
“一义入理不愚昧”,“一义”,显密的究竟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获得圆满一切断证功德的佛果;“入理不愚昧”,虽然显密在究竟目标上一致,但在修道的过程中,密宗较显宗更具善巧方便,比如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种种殊胜法门。
“相应极利根基说”,密宗主要是为利根者宣说的。释迦牟尼佛和普贤王如来等诸佛,专为利根者宣说了密宗。比如释迦牟尼佛就为国王恩扎布德这样的利根者宣说了密法。
从根基的角度讲,修持密法需要上根利智。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如果对上师和密法具有强烈的信心,即便不是利根者,也能通过修持密法而获得成就。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非常非常多。
总的来讲,显宗所不具足的“方便众多”“无有苦行”“一义不昧”“极为利根”这四点,即是密宗的超胜之处。
“事行瑜伽无上续”,密法包括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而无上瑜伽部又可以分为玛哈约嘎、阿讷约嘎和阿底约嘎。
宁玛巴承认九乘,即显宗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外续三乘:事部(事乘)、行部(行乘)、瑜伽部(瑜伽乘);内续三乘:玛哈约嘎(玛哈乘)、阿讷约嘎(阿讷乘)、阿底约嘎(阿底乘)。这是宁玛派不共的安立方法。
这以上讲了密宗的殊胜性。接下来,从根基和时间的角度阐述密法的所化众生。
时间种姓根基序,圆劫钝根婆罗门,
为彼等者讲事续,主说沐浴与清洁。
商贾中根三分时,为此等者讲行续,
平等宣说身语事,以及心之诸修法。
王族利根二分时,为此等者讲瑜伽,
主说修心身语行,仅仅宣说为助缘。
轻视洁净具诤时,劣种百姓胜禁行,
极为利根者面前,宣说无上大瑜伽,
三门离作无二取,心之法性光明义。
“时间种姓根基序”,根据时间以及所化众生的种姓和根基不同,密法可分为外密续和内密续。
首先讲时间:时间分为圆劫、三时、二时和诤时。
初劫时的众生,由于没有现行的烦恼,所以不会行持杀盗淫妄等十不善业。彼时一切善法圆满、一切罪业禁止,因此称为圆满劫。观待圆劫众生的根基,释迦牟尼佛宣讲了事续部。
到了三分时,众生的现行烦恼稍有兴起,开始行持淫和盗。由于只行持十不善业中的三分之一,而不行持其余八种,因此称为三分时。观待三分时众生的根基,释迦牟尼佛宣讲了行续部。
到了二分时,众生的烦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明显,十不善业中的二分之一众生都会经常行持,因此称为二分时。观待二分时众生的根基,释迦牟尼佛宣讲了瑜伽续部。
最后是诤时,也就是现在的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众生,身语意恒时行持十种不善业,因此称为诤时劫。观待诤时劫众生的根基,释迦牟尼佛宣讲了无上瑜伽续部。
也就是说,时间可分为圆劫、三时劫、二时劫和诤时劫这四个阶段;根据不同时代众生的根基,释迦牟尼佛相应地宣说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这四续部。
如今正处于诤时,事部、行部、瑜伽部难以调伏这一时代的众生,唯有无上瑜伽部最能调伏他们——在这个时代,无上瑜伽部最为殊胜。
然后讲种姓:在印度,种姓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喜欢清洁卫生,所以婆罗门种姓主要修持事部,对他们来说,修持事部最为殊胜;吠舍是商贾种姓,主要修持行部;刹帝利是王族种姓,主要修持瑜伽部;首陀罗是最下劣的种姓,铁匠、猎人、渔夫等就属于首陀罗,此种姓主要修持无上瑜伽部。
接着讲根基:钝根众生修事部;中根众生修行部;利根众生修瑜伽部;极利根众生修无上瑜伽部。
婆罗门种姓以沐浴和清洁为主,佛陀主要为他们宣讲了《善成就续》《三世显现续》等事续部。
行续部平等地宣说了身语之事宜与心之修法。有人说身语的事宜最重要,有人说心的修法最重要,而在行部中,身语的事宜与心的修法平等重要,也就是说,身语意不做区分,平等一致而修。
在瑜伽部中,以修心为主,身语之事宜为次要,只起助缘的作用。当然,这种修法在上师仁波切的《直指心性注疏》中讲得很广,是分开来修的。我们现在只是在颂词上解释,初学者可能会觉得稍有困难,但只要经常翻看、思维,其实也不难。
“轻视洁净”,身、口稍做清洁,身语的事宜起助缘的作用,只会稍微做一点,并不重视,唯一将心的自性光明当作重点来修持,这就是大瑜伽士。瑜伽以修心为主,而大瑜伽则以心的本性作为修持的主要部分。“胜禁行”,守持殊胜的见解和戒律。“三门离作”,身口意三门远离一切勤作与执著。“无二取”,无有丝毫能取和所取。“心之法性光明义”,心的本性即光明,无上瑜伽唯一修心性光明,这种修法基本接近无上大圆满的修法。
这以上是略说。
事行瑜伽苦行续,智雅俄巴友嘎名。
事续、行续、瑜伽能仁续这外密三续的梵语音译,分别是“智雅”“俄巴”“友嘎”。
彼等外密诸天尊,不修父母双运身,
外密行者的根基较浅、境界不够,若见到佛父佛母双运相,不但生不起信心,反而会产生怀疑和邪见,所以,外密不修佛父佛母双运的本尊。
一般来讲,在外三续中也见不到佛父佛母双运的形象。在藏密、唐密和东密等密宗法门里,通常来说,如果见到了佛父佛母双运的本尊,说明这个修法属于内续部;如果见到的是单身本尊,说明这个修法属于外续部。文殊也好,金刚橛也好,既有外续的修法,也有内续的修法,上师仁波切的《修文殊智慧勇识仪轨》和《项袋金刚橛》就属于内续的修法。
不享五肉五甘露,享用一切清洁物。
外密不依靠五肉五甘露等,也不行持一切胜妙的行为。
在无上密宗中,如果瑜伽士境界较高,那么在会供时,五肉等供物不可缺少。五肉有几种说法,一般来讲就是大象肉、人肉、马肉、狗肉、黄牛肉或孔雀肉。在达到一定境界后,可以直接享用五肉。过去印藏的大成就者们,由于心已证得净秽无别或等净无二,可以随意享用人肉、狗肉等五肉。如果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会觉得五肉不清净。很多人自认为境界很高,觉得尸陀林里的一切都是清净的,可以任意享用,然而真的到了尸陀林,马上用衣服盖住自己的鼻子,即使这样,还是罩不住难闻的气味……这说明境界不够,如果真达到了无二的境界,就可以直接享用。
五甘露是大便、小便、人肉、人血和精液。按照内续来讲,五肉五甘露都可以直接享用;若按外续,则不能直接享用,也不能直接供养。
修行人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本身对净与不净还有一定的执著,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供养五肉五甘露,不仅没有功德,反而有不恭敬本尊的过失。按理来讲,有些会供需要供养五肉五甘露,在修持最高的密法时也需要五肉五甘露,但在达到等净无二的境界之前,不必直接供养实物,在心里观想作意即可。
在一些供养仪式中,酒是必须的供品,但修行人如果没有那样的境界,不供养也是可以的。对我们宁玛巴而言,一方面,酒、肉等确实是会供时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有些人见解不高且不害怕堕落,对密宗的甚深方便有邪见和误解,于是以此为借口随意享用酒肉,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在造弥天大罪。
乘越高,对法的认识越平等。究竟而言,法的本性无有净与不净的分别,但修行人在达到密法的最高境界之前,仍然有净与不净的执著。外续部的修行人在修法时,就像很多汉地和尚修法那样,非常注重整洁,不像我们这样弄得“乱七八糟”。(众笑)
总之,在外三续中,修的都是单身本尊,而且不享用五肉五甘露,所作所为非常清净。
无上瑜伽亦分三:父续母续无二续,
主说生圆及无二,玛哈阿讷阿底名,
本尊双运享圣物,洁净污秽无有二,
一切均为一味性,示一坛城之游舞。
“无上瑜伽亦分三:父续母续无二续,主说生圆及无二”,无上瑜伽分为父续、母续和无二续。父续主要讲方便生起次第,母续主要讲智慧圆满次第,无二续主要讲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双修,或者说智慧和方便双运。
“玛哈阿讷阿底名”,按照梵文音译,父续叫玛哈约嘎,母续叫阿讷约嘎,无上无二续叫阿底约嘎。
“本尊双运享圣物”,内三续修持的都是双运相的本尊。从这个角度看,格鲁派的大威德金刚和胜乐金刚也属于玛哈约嘎和阿讷约嘎。宁玛巴最著名的无上大圆满瑜伽士——荣索班智达,在《大幻化网总义》中说:宁玛派大圆满的部分意义,在格鲁派的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和时轮金刚中也有,但从窍诀的角度来讲,宁玛巴有很多不共的方便和殊胜性。这一点,你们修的时候自然会有体会。
“享圣物”,内续行者在会供和平时的修持过程中,可以直接取受五肉五甘露等不共、特殊、秘密的供品。
“洁净污秽无有二”,内三续的见解很高,没有任何染污和清净的分别。染污和清净实际上是一个本体,是一味的,是无二的——染污与清净无二,好与不好无二,普贤王如来的心与普通众生的心也是无二的。
“示一坛城之游舞”,所显现的一切法,都是唯一坛城的游舞。
在众生面前,有净与不净两种分别,但实际上,无论净与不净,其实都是同一本体的显现与游舞。比如说,一位舞蹈家在跳某一种舞蹈时,会打扮成天人的模样。在观众看来,舞台上跳舞的就是一位天人,但实际上,除了那位舞蹈者以外,并不存在另外一个天人。同样,虽然众生面前会有种种不清净的显现,但实际上,这一切显现都是清净坛城的游舞。这里的“坛城”,并不是我们摆设的坛城,而是指万事万物的本性——万事万物的本性是本来清净的,就实相而言,都是唯一坛城的显现与游舞。
接下来讲外三续的各自修法,主要从本尊的修法方式来区分。
事续自劣本尊胜,观修主仆取悉地;
事部的见解较低,仍有一定的取舍执著,认为本尊是清净、殊胜的天尊,而自己则是烦恼深重的凡夫,二者犹如国王与奴仆一般,有天壤之别。在证悟空性之前,都会有这样的执著。
比如以文殊菩萨作为本尊来修持:视文殊菩萨为殊胜的本尊,如同国王,而自己则是恶劣、业障深重的凡夫,如同奴仆,以这样的见解修持本尊;之后在文殊菩萨面前求取加持和共与不共的悉地,“文殊菩萨,求求您赐给我一个开智慧的悉地吧!”现在很多人的修法都是这样。
行续自尊视平等,自誓尊前智慧尊,
以友伴式取悉地;
“行续自尊视平等”,在行部中,将自己和本尊视为平等。这是就自性而言,也就是说,我的自性和本尊的自性是平等的。
“自誓尊前智慧尊”,将自己观为誓言尊者,然后在自己面前观想智慧尊者。比如所修的本尊是文殊菩萨,那么首先将自己观为文殊菩萨,这叫誓言尊者;然后在自己面前又观想一位文殊菩萨,这叫智慧尊者。
“以友伴式取悉地”,自己和本尊是平等的,就像朋友一样。以这样的见解修持本尊,之后取悉地。
瑜伽正行无有二,前行请尊后行送,
如水入水取悉地。
“瑜伽正行无有二,前行请尊后行送,如水入水取悉地”,瑜伽部的修持,分为前行、正行和后行。在正行部分,自己与本尊没有分别,与法界是一体;而在前行和后行部分,自己与本尊是有分别的。
具体而言:首先将自己观为誓言尊者,然后从法界中召请智慧尊者融入誓言尊者,这是前行;智慧尊者融入誓言尊者,誓言尊者与智慧尊者无二无别,然后于无二的境界中取悉地,这是正行;最后出定,将智慧尊者送回法界刹土,这是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