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8课
今天接着讲应取行为里面的依止四想。我们在求法的过程中,应时时提醒自己具足四想。
真正的摄受与相应
昨天讲到,上师慈悲摄受弟子,就是为弟子传讲解脱的教言,让弟子明白取舍的道理。大家应该从这个方面理解。
关于依止上师,如今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有的人认为,整天跟着上师、帮上师做事,就是依止上师;和上师关系融洽,就说明上师摄受了自己。实际上,上师真正的摄受,是让弟子的相续有所改变。一方面,上师可以通过传法的方式,让弟子的相续得以成熟、解脱;另一方面,上师如果依靠行为与表示,就让弟子遣除了自相续中的烦恼、彻悟了佛法的意义,这也是一种慈悲摄受,因为我们修法的目的就是灭尽相续中的烦恼。
当然,对修行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了解佛法。如果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也就谈不上调伏自心、弘扬佛法。有的道友已经在学院住了很多年,有的才刚刚来到学院,无论是老常住,还是新道友,希望大家一定要通达佛法的道理。许多道理,佛经论典中都讲得非常明白。如果不懂佛法,或是懂了却没有融入自相续,那么平时的所作所为就会与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驰,甚至经常不如法。
上师慈悲摄受弟子,就是为弟子宣说取舍的道理;弟子相应上师,就是通达上师所宣说的道理后如理如法地修持。
有些愚笨的人,认为其他世间的相应才是与上师相应,这完全是一种颠倒的执著。个别非常可怜、业力极其深重的女众,经常凭借自己的分别念胡说八道:“我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那个上师,但我经常在梦中、在显现中与他相应。”以密法为借口,口无遮拦地说一大堆暴露自相续深重烦恼的话语,这对自他没有任何利益。尤其是出家人,如果连这样的心都没办法调伏,恐怕很难依靠出家身获得正果。
所谓的与上师相应,是正法上的相应,上师所宣讲的教言,你完全能接受、通达,之后再精进修持,这就是真正的与上师相应。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自己能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那么依止上师就已经有了很大意义。这方面一定要清楚。
与此相反,当前有许多经忏师到亡人的枕边念诵“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
经忏师大家都知道吧?不太喜欢闻思修,整天骑着马在外面跑,今天去那家超度,明天又去另一家招财,像这样的就是经忏师。这种经忏师不仅藏地有,汉地也有,尤其是台湾,特别多。原来法王如意宝去台湾时,住处附近有很多当地的喇嘛,我们问:“你们是做什么的?”他们回答:“我们是周小姐家、李小姐家的经忏师。”他们为了周小姐、李小姐家的生意兴隆,每年都会念固定数量的地藏王菩萨名号,此外,还会今天在这里念金刚萨埵心咒,明天在那里念莲花生大士心咒。
经忏师在亡人的枕边说:“你一定要专注,现在是你上去下去的关键,就像马随辔头所转。”“上去”指获得暂时的人天善趣或究竟的解脱;“下去”指堕入恶趣。
马戴着辔头,辔头两边各有一条缰绳,人通过缰绳控制马的方向。如果想往左走,就拉左边的缰绳;往右走就拉右边的缰绳;直走就适当地保持两条缰绳平行;如果要停下来,就往后拽缰绳——我这是在教你们骑马。
经忏师在超度时,会对亡人说:“现在你就像马随辔头所转,你对我生起信心,就会转生善趣、获得解脱;如果生邪见,当下就会堕落。”虽然经忏师以这样的偈颂指引亡人,但真正“上去下去的关键”,就是如今活着的时候、在上师座下并且有修法自由的时候。
如果生前没有修行,想要在死亡后获得解脱,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
事实上,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大德以外,大多数亡灵都是背后为业力的狂风所驱逐,前面有阴森可怕的黑暗相迎接,就这样夹入中阴的狭长险道中,不可思议的阎罗狱卒口中喊着“杀杀、打打”穷追不舍。
如果是前世修行过的大德,不需要旁人的超度和引导,或是稍微指点一下,他马上就上去了。以前法王讲的时候说,前世专门修持过中阴法门,而且有一定修证境界的人,到了中阴时,自己有解脱的把握,他完全知道现在是该上去还是该下去。
除了前世修道的大德以外,一般的众生被业力的狂风所吹,被业力推着走,没有丝毫自由可言。这里的“狭长险道”,是比喻一般众生经过中阴后,会去往各个黑暗的境地。当然,有的众生在中阴阶段确实会看见一条又长又狭隘的道路。生前造过杀生等恶业、罪业深重的人,一断气就会见到虎头、马头等各种恐怖形象的阎罗狱卒,就像中阴金刚舞所表演的那样。
当时,无处可逃,无处可藏,无依无靠,处在这般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时刻,又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
那个时候,中阴身想逃也逃不掉、想躲也躲不了,在整个中阴界找不到任何可以寻求救护的地方,充满了恐惧与绝望。所以,那时怎么可能是“上去下去之关键”呢?
经忏师在亡者的枕边唱得倒是很好听,“洋卓,曼卓……”,多的我也念不来,我没有当过经忏师。亡者那时可能会说:“你这个经忏师,声音倒是很好听,但我处在现在这样的境地,怎么可能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
如果请到声音好听的经忏师,亡者的家属可能会边听边合掌。但那些经忏师,由于天天超度,已经唱习惯了,所以很难生起真正的悲心,所谓“上去下去之关键”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就像住在阴山的金刚道友,经常路过小尸陀林,他们现在看尸体就像看石头一样,已经见怪不怪了。如果是新来的人,一不小心见到那么多的尸体堆在那儿,可能会吓坏了。
总而言之,华智仁波切的意思是说:亡者如今身处中阴,过去的业力已经现前,那时又怎么可能是上去下去之关键呢!
如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阴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
莲花生大士曾说:“在灵牌上灌顶时,亡者的灵魂就像饿狗一样漂泊在中阴界,已经太迟了。”上去下去之关键,就是现在活着的时候。
灵牌的灌顶
灵牌,代表亡者的画像。一般而言,人死之后、尸体处理之前是不需要灵牌的,尸体处理之后才需要灵牌。处理完尸体,还需要为亡者念四十九天的经,在这期间,每天都要用《闻解脱》为亡者灌顶。灌顶需要所依物,亡者的家人会请画家画一幅代表亡者的画像,这副画像就是灌顶的所依,也就是灵牌。
画家的风格不一样,所以画像上的衣服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白色的衣服;而且根据地域不同,画风也不一样,比如青海的画风就和四川藏族人的不一样。不过大体来讲,画的都是一个小人儿双手合掌蹲在伞盖下的像。我以前也画过一幅,但一点都不像。
亡者的灵牌做好之后,经忏师便开始勾招,试图将亡者的灵魂勾招在灵牌上,然后再为灵牌灌顶。一般来讲,亡者在死后的四十九天内会经常附在灵牌上。在这四十九天内,经忏师每天都要勾招亡人。四十九天圆满后,还要在亡者的灵牌上挂一些他生前最珍贵的珠宝。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活着的时候要多积累上好的珠宝,不然死了之后,灵牌一丝不挂,会不好意思的。”其实人都死完了,哪还在乎灵牌上挂的是珠宝还是石头。富裕的人死后,灵牌上挂的是金银珠宝,而贫穷的人死后,灵牌上挂着的是念珠。
当四十九天圆满之后,亡者的家属会将灵牌上挂着的珠宝或念珠交给亡者的根本上师,或是最有威望的一位上师,请那位上师做最后一次超度。这样,亡者的超度仪式才算全部圆满。
法王如意宝每天会收到特别多的来自各个地方的灵牌,他老人家有一次在课堂上说:“每天收到这么多的灵牌,我连加持和念经的时间都没有。”之后将灵牌交给僧众一起超度。所以,名声大的上师,收到的灵牌也多。
莲花生大士的意思是说,如果生前不好好行持善法,到了为灵牌灌顶时,已经太迟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灵魂就像愚狗一样不听使唤。狗也分聪明的和愚笨的。聪明的狗听话,主人一叫就过来了,而愚笨的狗,不管主人怎么叫,它理都不理。尤其是秋天,有些公狗根本不听话,它想去哪就去哪。中阴身也像这样,虽然上师在这边拼命地喊:“喂,灵魂,你快过来!你附在这个牌子上,我要给你灌顶!”但中阴身就像听不见一样,一直离得远远的,根本不过去。中阴身被前世的业风所吹,他自己也没有自由,所以上师再怎么勾招、念经,他也不一定能过去。对那时的他来说,依靠忆念而转生善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就像马的方向随着辔头所转一样,上去下去的关键时刻就是现在活着的这个时候。
这是总的结论:上去下去之关键,并不是中阴时刻,而是现在活着的时候。如果现在不好好修持,后世就该下去了;如果现在精进修持,后世自然会上去。
法王以前说:“人要在还没断气的时候好好地行持善法。”断气之后,再为亡者念四十九天的经,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对亡者也有很大的利益,这不可否认。但大多数众生,一经历完中阴,马上就会投生下一世,就像已经进了监狱,马上就要“依法处置”了,那时再怎么“找关系”也无济于事。所以,善法应该在活着的时候行持。
依靠即生的人身行持向上之善业的力量与其余五道相比遥遥领先,也就是说,此生此世完全可以永远舍弃天灵盖;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人身,在行持善法方面的力量远远超越其余五道,只要利用好今生,精进地修持,就能永舍头盖骨,再也不用流转轮回。
如果不用在轮回中受生,又怎么可能会有头盖骨呢?所以,“永远舍弃天灵盖”的意思是说,只要现在好好修行,很快就会解脱,再也不用轮回。因此,上去下去之关键,就是现在活着的时候。
同样,这个人身积累向下之恶业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余道众生,换句话说,今生今世也可能成为决定无法脱离恶趣深渊的罪魁祸首。
人身行善、积资净障的力量强大,造恶业的力量同样很大;依靠人身可以即生成佛,依靠人身也可能永处恶趣不得解脱。
如今我们已经幸运地遇到了如明医般殊胜的上师,
对解脱来说,上师至关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上师可以揭露我们的过失,帮助我们改正不如法的行为。
获得了如起死回生之甘露妙药般的正法,
天人的甘露,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正法的甘露同样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极为珍贵。
此时应当依靠上述的四种真实想,修持自己所听闻的正法,趋入解脱道。
相比《中论》等其他法门,《大圆满前行》听懂不难,关键是要将所学的道理融入自己的相续。就像“依止四想”里所讲的:我们首先要知道佛法的重要性,同时对上师和正法生起信心与恭敬心,之后再如理如法地修持。
如今活着的时候非常关键,很多人平时不好好修法,死亡来临时,就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上师或其他法门上,但那时想解脱,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现在尽心尽力地修行,依靠这短暂的一生,就能取证永久的解脱。刚才华智仁波切也说,人身珍贵,较其余五趣更为殊胜。珍贵的人身就像肥沃的良田,善恶的种子种在里面,很快就会开花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宝贵的人身行持善法,而行持善法的关键时刻,就是现在活着的时候。
有些人以前因为放逸等原因,没有好好行持善法,但只要从现在开始力所能及地行持善法,也能让自己的人身充满意义。我们没必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就像我,在短暂的一生中,也不可能什么善法都去行持。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的烦恼重,有的智慧浅,但不管怎么样,力所能及地行持善法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比如经常念诵、转绕、顶礼……同时立下坚定的誓言:从今以后,我要成为真正的修行人!
应当断除四种真实想的违品——四种颠倒想。如《功德藏》中说:“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
这是智悲光尊者《功德藏·依止上师品》中的教证,它通过比喻与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有这四种颠倒想。
过去,猎人主要依靠设置陷阱来捕捉獐子等野兽。猎人首先在地上挖一个洞,将套好的绳索放在里面,然后用树叶覆盖住。绳索的另一端连着有触发装置的木头,獐子一不小心踩到里面时,绳索会马上收紧,牢牢套住它的腿。以前我放牦牛时,有一个叫滚巧桑波的猎人给我讲过怎样设置陷阱。他当时拿着牛角和绳索,一边挖洞一边跟我说。我并不是想打猎,只是好奇为什么獐子跑得那么快还会被一根小小的绳子套住。过去虽然没有什么高端的科技,但人在造恶业时,还是想得出各种“方便方法”。
品性恶劣的弟子,也会想尽办法依止上师,但目的却不是为了求法。如果上师喜欢财物,他就经常供养;如果上师喜欢名声,他就经常赞叹,“您很了不起,您非常有名”。他以狡诈的手段依止上师,就像猎人设置陷阱捕捉獐子一样。最后上师受骗了,给他传了如同珍贵麝香般的显密法要。猎人捕捉獐子,为的就是獐子体内的麝香。麝香是名贵的药材,一克300元左右,所以很多中医和藏医也特别喜欢獐子。
品性恶劣的弟子就像猎人,以狡诈的手段得到了如同麝香般珍贵的正法后,就舍弃了当初在上师面前承诺的所有誓言,然后依靠所求的正法开始大搞世间八法。有些《功德藏》的注释中也是这样解释的。
现在末法时代也有这样恶劣的人:依止一位上师,得到传承和名声后,就开始大肆宣扬自己:“我比上师还厉害……”像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就是颠倒想。我们无论如何要舍弃这四种颠倒想。
这其中已经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将上师看成是獐子;将正法看作是麝香;将自己当作猎人;将精进修行作为箭、陷阱等捕杀獐子的方便。
恶劣的弟子以狡诈的手段依止上师,得到法之后,不仅不再恭敬上师,反而想要伤害上师。这样利用上师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是在造堕入金刚地狱的恶业。
按理来讲,只要是依止过的上师,始终都要恭敬对待。一个不恭敬上师的人,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弟子如果非常恭敬上师,一方面,这说明他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而是一个具有贤善人格的人;而且由于恭敬上师,他所传的法也会为众生带来极大利益。其实从一个人的行为就能看出他的人品好坏以及法脉传承的情况。
求法不实地修持、不感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正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基石是垫在最底下的石头,比喻最深的恶趣深渊——一旦堕入,在恶趣空尽之前,没有解脱的希望。
以上讲的是依止四想。我们在闻法过程中应该依止四想,远离四颠倒想。
丁二、具足六度:
实际上,在闻法过程中也具足六波罗蜜多,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说:“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在闻法过程中,还应具足六波罗蜜多。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菩萨的全部行为可以归摄为六波罗蜜多。有正知正念的人,在一堂课里就能圆满六度的行持。
闻法者的六度
(那么,闻法期间如何具备六度呢?)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
在上师来经堂之前,作为闻法者,应先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和鲜花等供品,这是布施度。
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
大家平时应该将经堂打扫干净。我参观了好几个经堂,看上去都很整洁——不错,值得表扬!除了要清洁经堂,自己也应该注意威仪,以恭敬心闻法,这是持戒度。
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
在听法过程中,不伤害任何众生,哪怕见到一只小虫子也一定要勇敢地做无畏布施。即使上师讲课时间再长,自己再饿、再苦、再痛,也要尽量坚持。如果脊椎实在是特别痛,就让旁边的金刚道友敲一下:“我这里特别痛,你悄悄帮我捶一下。嗯……对对对,就是这里,再上面一点……”像这样尽量坚持、忍受,就是安忍度。
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遣除对上师、佛法、金刚道友的一切邪知邪见,以恭敬心和欢喜心专注地听受,这是精进度。
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
心不胡思乱想,而是专心致志地听闻上师的法语,这是静虑度。
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
下课后可以举手提问。不过我们现在人比较多,也许堪布、堪姆也很难满每一位道友的愿,我这里就更困难了。我一般上午备课,然后讲很长时间,讲完之后又要抽道友讲考,之后还要接待,接待过后还要答疑……其实很多人的疑问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总而言之,课后的辩论、研讨都属于智慧波罗蜜多。
所有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在闻法过程中,每一位闻法者都应具足六波罗蜜多。
传法者的六度
实际上,传法者在传讲过程中同样具足了六波罗蜜多:
布施度,传法者在传法过程中,对于财富、名声等世间八法没有希求心。持戒度,在传法过程中,没有嫉妒心、竞争心、嗔恨心等损恼心。安忍度,在传法过程中,能够忍耐闻法者的邪行而不生嗔恨心。精进度,在传法过程中,无论白天黑夜,始终尽心尽力地讲法,再苦再累也不中断。静虑度,在传法过程中,心专注于正法的词句与意义。智慧度,境界较高的传法者,传法时始终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或者,传法者在传法之后,还会进一步劝勉闻法者精进地闻思修行,调动大家闻思修的积极性,让闻法者的闻思修有进步。以上是传法者的六度,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也是这样说的。
可见,即使只听一堂课,也能圆满具足六波罗蜜多。有的人说:“我现在要出去一下,我待在这里无法圆满我的布施波罗蜜多,所以我先出去化化缘,然后再回来多多地布施。”实际上,你在听法过程中已经具足了布施波罗蜜多,不用再去别的地方化缘。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如《毗奈耶经》中说:“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恭敬心很重要,学生理应对老师有恭敬心。勿对不敬者说法,这是佛经中的教证,所以,你们堪布、堪姆如果见到谁不恭敬法师和佛法,可以让他离开课堂。
没有生病却缠着头,或是在听法时拿着伞、杖、兵器,这些行为都不如法。如果出家法师对这些人传法,自己会犯恶作。我们在讲112个恶作罪时专门讲过传法者的恶作。
又如《本生传》中说:“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坐于极下地”,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闻法者应该坐在地上,而传法者应该坐在法座上。
有的传法者特别谦虚,让闻法者坐在法座上,自己则坐在地上。我觉得这样过于谦虚了。当然,从自身来讲,确实是越谦虚越好,但在讲法过程中,还是应该坐在法座上,因为我们的相续中有正法,而正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坐在法座上也是对佛法的恭敬与珍重。
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有些上师在西方弘法时,一个新闻记者问道:“你为什么坐在这么高的座位上?现在全世界都提倡平等,就连总统也不会坐得高人一等,为什么你们佛教徒要坐得这么高呢?”他当时说:“的确,这与世间的观念不符,但坐在法座上并不是为了宣扬个人的地位,而是为了表达对佛法的尊重。”我觉得他的回答非常好,法师坐在法座上,并不是自我的高举,而是对法的恭敬。
前段时间,我看到喇嘛经堂里的法座太旧了,堪布们全都坐在很低的位置,考试的时候监考也不方便,于是我发心供养每个班级一个法座。不是特别高的法座,如果太高,坐着不舒服,他们不一定喜欢,所以就定了一批中等高度的法座。一方面是为了忏悔自己的业障,毕竟讲法的功德非常大,供养法座既是对法师的恭敬也是对正法的恭敬;另一方面,我觉得说法上师还是应该坐得稍微高一点。也许别人看不惯,但看不惯是他们的事,相续中有邪见的人,什么都看不惯,我们也不可能一直随顺。
总之,各位堪布、堪姆在讲法时还是要坐在法座上。在法座上讲法是自古以来的传承,而且这里也如此要求。记得法王如意宝在下面的经堂传讲《句义宝藏论》时,有几个喇嘛坐在对面的梯子上,后来上师批评说:“你们坐在那里干什么,坐得比我还高,快下来。怎么连听法的规矩都不懂,难道不知道《毗奈耶经》中的教证吗?”所以,我们以后在听法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威仪,不要故意高过说法上师。
如果是在外面传法,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也许有闻法者坐在高高的沙发上,然后让你坐在地上:“你现在给我传法,你给我念个《大圆满愿文》的传承……”
“当具温顺仪”:在听法的过程中,行为举止应该温顺调柔,不得野蛮暴躁。
“以喜眼视师”:在听法过程中,应以欢喜的眼神目视上师。
法王以前说:“如果有条件,弟子最好坐在能看见上师的地方听法。”不过现在有些人,连经堂都不来,在家里用收音机听;即使来了,也是躲在最隐蔽的地方,好像很讨厌说法者一样,这样不好。当然,有些又靠得太近了,过于欢喜也不好。(众笑)
“如饮语甘露”:每次听法都应该充满喜悦,就像饮用语甘露一般。
依照此中所说,务必断除一切不恭不敬的威仪。
如上所说,在听法过程中,我们务必具足威仪,断除一切不恭敬的行为,做到如理如法地听闻。
闻法方式已经全部讲完了。希望每个人对照所讲的内容规范自己的身语意,以正确的发心和如法的行为听闻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