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7课
闻法方式分为发心和行为,发心已经讲完了,现在讲行为。行为分为应断的行为和应取的行为。应断的行为又分为“三过”“六垢”“五不持”,现在继续讲六垢。
戊六、疲厌:
诸如,当遇到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曝晒等情况时,切切不可心生厌烦,进而不愿意继续听法,断然放弃。
上师们的讲法风格各不相同,有的上师讲法时间很短,言简意赅;有的上师讲法时间很长,滔滔不绝。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堪布根华和霍西的曲恰堪布,每次讲法都会讲四五个小时,从早上九点开始,一直讲到下午。”
当遇到上师的讲法时间太长,或是在去听法的途中因为天降大雨路不好走、在闻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吃饭喝水而感到饥渴难耐等逼迫时,切莫生起厌烦之心。如果心生厌烦,不愿听法,继而呼呼大睡,甚至对上师和正法生起邪见,这无疑会毁坏自己的善根。阿琼堪布在教言中说:“如果对正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此时应该恭敬地起身,同时发愿‘我不舍上师、不舍佛法’,然后安静地离开。”不过这样的行为给人的感觉更可怕,上师见你一声不吭地离开,也许更不高兴了,等会儿问你:“你刚才为什么离开?”“因为你太啰嗦了,我再听下去就要生邪见了,所以我提前走了,对不起啊!”
华智仁波切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不要心生厌烦,更不要放弃闻法。当然,我们在听法的过程中,有时难免生起厌烦心。像国外的道场,虽然听法场地、机器设备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但道场里的成员,许多都有世间琐事需要操心,如果讲法时间太长,他们也很难做到不生厌烦心。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尽量断除生厌烦心的因。
心里要这么想:如今我已经获得暇满人身,并荣幸地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而且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实在是喜出望外,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
如果觉得有点生厌烦心,就这样鼓励自己:我好不容易得到了暇满人身,又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现在有缘听闻甚深的教言,实在是非常幸运,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上师的法相千千万,格鲁派认为看破今生是上师的主要法相;噶当派将戒律清净视为最重要的法相,《大乘经庄严论》里也宣说过戒律清净等十条上师所应具有的法相;华智仁波切在讲依止上师时强调,心地善良、具足菩提心是一切法相的要点;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提到,密宗上师必须具足精通密宗、念修通达等八种法相,此外,尊者还说道:“我的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当然,无垢光尊者也说了,当今末法时代,很难找到法相全部具足的上师,但只要这个上师以出世间法为主,对今生的名闻利养希求薄弱,也可以将其作为合格的上师依止。
总之,我们要知道,像现在这样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并不是平白无故或以偶然的因缘得到的,而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尤其是听闻密法的因缘,更是极其稀有,在千万劫中,只有三尊佛弘扬密法。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讲过两个推理:今生能遇到密法,说明我们无数劫以前都成为过普贤王如来的眷属,积累过无数资粮,同时也说明,在今生、中阴或下一世,我们一定会获得成就。
也许有人认为:“我之所以来到这里出家学密法,是因为与家人不合——跟家里吵架就是我学密法的因缘。”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我们或许无法以肉眼现见,但以比量推理,如今能遇到密法,其实是无数劫以前的因缘。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不说修学密法,我们连密宗的法语和名词都不会听到。所以,我们没必要问自己的前世是谁、后世是谁,今生有机缘听闻密法,说明前世一定遇到过密法,只要现在好好修持,未来一定会获得成就。
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真好似百时享用一次饮食,可谓千载难逢,这多么令人高兴啊!
如果一百个小时才吃一顿饭,自然会倍加珍惜。听法也是如此,机缘越难得,我们越要珍惜。
每个人一生中听法的因缘是有限的。有的人已经四十岁了,也许还能听一两年的法,过了之后,在未来的三十多年里都不一定有听法的机会。我有时会想:自己年轻时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了那么多法,像那样每天闻法的机会,以后可能不会再有了;即使偶尔有一些闻法的机会,也只是在其他上师面前听一些传承而已,晚年也不可能再重新找一位上师天天听课,没有这个打算。所以,个人而言,真正的闻法机会,今生再也不会有了。
所以说,每个人的闻法机会是有限的,有的有两三年,有的有十几年,有的也许只有几个月。因此,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心生厌烦:“我现在很急,我等会还有事……”这没有必要,而应该像饿了一百个小时才终于享用到一顿美食那样,格外珍惜,满心欢喜。
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理所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欢欢喜喜来听法。
每次听法,应当如享用甘露般,以无比的欢喜心听受。有些道友听上师讲法还算有欢喜心,可是在没有名声、地位的堪布堪姆面前听法时,就一点欢喜心也没有;不仅没有欢喜心,反而觉得:“哎哟,我要是可以不听就好了,你看,那个道友在家里睡得多舒服,我应该像他老人家学习。”该学的地方不学,不该学的地方去学,这很不好!
听闻佛法的机会非常难得,的确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像国外,听法需要花很多钱,不够富裕的人根本没有得法的机会。在国内,听法虽然不需要花钱,但也有各方面的压力,而且在汉地城市,由于传法不方便,很多人即使想听法,也找不到机会。我们这里,听法不仅不用花钱,而且还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在不同的堪布、堪姆面前听受。这么好的机会,如果现在不珍惜,我想,只要是有心脏的人,以后一定会伤心、后悔:“我在学院的时候,不需要花一分钱就可以在那么多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佛法,当时却没有好好珍惜;现在不要说大经大论,即使连一篇简单的教言,也很难听到了……”当然,如果是没有心脏的人,或者心脏是用石头做的话,可能也无所谓,觉得没什么。
因此,在闻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应想尽办法遣除,然后以欢喜心谛听。欢喜的心态非常重要,听法的时候一定要有欢喜心。
有的道友并不是以欢喜心听法,而是以无可奈何、迫不得已的心态去听:“我要是不去,他们对我的印象不好,堪布会不高兴,管家也会对我有看法。唉,我虽然一点也不想去,但没有办法,还是不得不去……”产生这样的想法真的很不应该。其实,只要自己有清净心和欢喜心,无论在哪一位上师面前听法,自相续都会得到极大的利益。
丁三(五不持)分五: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持”,指受持佛法。“五不持”,也就是五种不合理的受持方式。
戊一、持文不持义:
如果一味注重受持优美动听的词句,而不详细分析甚深的意义,那么就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也就是说,推敲词句并不能使内心获得收益。
有的人就是这样,只愿意看诗词或辞藻华丽的书籍,对于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却一点也不重视:“今天新出了一本法本,我看看文笔怎么样。文笔好我就读,不好就不读。”《时轮金刚》里说,文字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义才是关键,只要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佛法的意义,即使是通俗的语言,也可以使用。所以,如果只在乎文辞的华丽,却不重视内容的意义,其实也得不到多大的利益。
那天有人说:“《俱舍论》的颂词和《俱舍论自释》很好读。”他是在暗示我的白话文不好。我当时听了有点生气,于是故意说:“对,是很好读,那你给我解释一下这句颂词。”他解释的时候,不要说他,连我听了都有点伤心,后悔让他解释,最后我们双方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般来讲,文凭高、写作好的人更容易耽著词句。但如果只看重词句却不重视意义,其实对自心没有太大帮助。毕竟,能给自相续带来利益的,不是词句,而是法的意义——只有依靠法的意义才能够真正调伏烦恼。我们需要文字,但不能耽著文字。
戊二、持义不持文:
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一来,词句与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赖于词句根本无法理解意义。
有些人又觉得:“词句没有意义,不必去管,背再多的词句,就算把《中论》背得滚瓜烂熟,又有什么用呢?只要通达其中的意义,知道中观归根结底就是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就可以了。”这样的说法也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意义需要词句来表达,倘若没有词句,也就无法表达意义。若能将《中论》背得滚瓜烂熟,其中的意义,你自然会记得非常清楚。
俗话说:“意义的老人需要词句的拐杖才能行动自如。”离开了拐杖的老人,寸步难行;离开了词句的意义,很难发挥作用。无论是持文不持义,还是持义不持文,只要偏堕一边,就不对。
闻法需要不堕两边,既要重视能表达的词句,也要重视所表达的意义,词句和意义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完整地领受佛法。
戊三、未领会而持:
倘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就会导致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的结局。
为了调化不同意乐、不同根基的众生,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讲了许多了义或不了义的法门。在宣讲不了义的法门时,也有许多密意。关于四种秘密与四种意趣,《大圆满心性休息》的第八品中有详细阐述。假如没有懂得这些秘密与意趣,就容易望文生义,导致难以通达佛经的真义。
比如《宝积经·因缘品》中说:“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假如有人不懂其中的意义,只从字面上理解,或许以为:“你看,这是佛陀亲口说的,今天杀父亲,明天杀母亲,然后再杀国王和大臣,最后摧毁所有的眷属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解脱。”佛陀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父母”指的是十二因缘中的“爱”和“取”;“国王”则指各种习气的所依——阿赖耶;“二所净”,即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境眷”指的是内在的处、二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将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得清净”指彼人则得清净,即可成佛。
所以,如果望文生义,那就永远不可能领会佛法的深意。
前段时间,我在日记中写道:“《大圆满心性休息·发菩提心品》的字里行间,藏着一把打开佛法密意宝库的钥匙,谁想一窥佛法的秘密教义,谁就去取出那把宝库的钥匙。”但你们也没去取,可能有人反而想:“管他呢,反正《大圆满心性休息》已经讲完了,还取什么钥匙?”
无论如何,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分析方法,如此才能通达佛陀的教义。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显然已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如此一来,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都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
受持佛法,次第不能错乱。佛法具有次第性,犹如阶梯一般循序渐进。按照次第,一般是先修前行,然后修正行;修前行时,也是先修四厌离心、解脱利益、依止上师等共同前行,然后再修皈依、发心等不共前行。如果不按次第,先修正行再修加行,或是先修不共前行,再修人身难得等共同前行,这样上下错乱而持,自相续很难与法相应。
戊五、颠倒而持:
假设颠倒而受持意义,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甚至会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比如,在世俗名言中,前生后世是存在的,业因果是存在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真实不虚的,假如因为听了《中论》而没有正确理解,认为即使在名言中一切也是不存在的,从而产生“‘观察业品’和‘观察作者品’中不是说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嘛,那我现在可以杀生了”这样的想法,然后开始杀生造恶、肆意妄为,这就是颠倒意义而持。
法王曾经在课堂上说:“曾有一个老年人一边说‘所杀的你也不存在,能杀的我也不存,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一边杀老山羊。”像这样颠倒佛法意义的人是非常愚痴的。佛陀从来没有说过,能杀和所杀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如果认为前生后世在名言中也不存在,继而毁谤因果,说明这个人的相续已经完全被邪见覆盖,只会成为佛教的败类。很多人听了一点中观和禅宗,就开始口出狂言:“造恶业没事的,反正一切都不存在。”像这样毁谤因果的现象,如今社会上非常多。希望大家千万不要颠倒受持佛法的意义。
所以,我们务必要断除上述过患,通过词句与意义上下毫不错谬的正确途径来受持。当遇到意义难解、内容繁多时,绝不能认为无法掌握而就此放弃,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受持。
有的人在遇到一点点困难时,就轻易放弃,“《中论》里的这个偈颂我一直看不懂。唉,算了算了,就放在那里吧,不管了。”然后开始呼呼大睡。不应该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更应该锲而不舍,“今天没看懂,明天再看;明天没看懂,后天继续看。反正我要弄懂它!”学院的堪布、堪姆在闻思修行上很有毅力,没有弄懂的问题,始终不放弃,在两三年中,查很多资料、问很多上师,无论如何要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如此精神可嘉,我们闻思修行确实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遇到意义简单、词句鲜少之处时,也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蔑藐视,必须牢记不忘。
有的道友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遇到简单的法门,就心生轻慢:“《大圆满前行》里面的每个字我都懂,我以前在加行班的堪布那里听过。现在堪布还啰嗦什么?这有什么可讲的?我不听了。”然后把法本扔在一百公尺以外的地方,再也不看。
遇到简单的,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不想再看;遇到难的,比如《中观根本慧论》,又觉得太难了,自己再怎么看也看不懂,所以也把法本扔在一百公尺以外的地方,不愿意下功夫。这样的话,那你每天闻思修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整天睡懒觉!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其他的法可学可修了。
俗话说:“高不成低不就。”大法高攀不起,小法又瞧不起。就像法王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时说的:“大的法,阿可不会修;小的法,阿可不愿意修。死亡来的时候,阿可一点法也没有修。”
总而言之,要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总之,要按次第受持佛法,之后正确领会佛法,意义和词句都要抓,不能偏堕任何一方。
丙二(应取之行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他威仪。
丁一、依止四想: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去年讲《大圆满心性休息》时引用过这个教证。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视自己为病人、视佛法为妙药、视上师为医生、视闻思修为疗愈。
我们自己从无始以来沉沦在此轮回大苦海中,就相当于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
众生是罹患烦恼与痛苦的病人,始终被五毒烦恼与三根本苦所折磨。
例如,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要想脱离病苦得到安乐,必须依止一位明医,并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所开的药物。
病人如果想摆脱疾病的折磨,必须找到一位医术高明的名医。我们学院的医生,确实称得上医术高明。外面所谓的名医,很多都是假的,当然,也有一些真正的名医,不仅有智慧,而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样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上师是具足法相的上师,弟子是具足信心的弟子,弟子只要依照上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行持,心相续中的烦恼疾病很快就会被治好。
小狗的开光
有些大成就者可以依靠特殊的行为成就弟子的所欲。图根巴(图根·阿旺秋吉嘉措)的传记中记载,他当时特别贫穷,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决定修黄财神法。他先让旁边的铁匠给他造了一尊黄财神的佛像,然后他拿着佛像高高兴兴地去请上师章嘉活佛开光,心想:“如果上师能为这尊黄财神的佛像开光,我以后一定会发大财!”
到了上师那里,他恭敬将铜像放在上师面前,然后向上师顶礼并请求开光——他当时想的就是发财,但不知道他有没有跟上师说。章嘉国师有一只小狗,小狗有时候很调皮,不过许多上师都特别喜欢小狗。那只小狗跑过来后,直接对着黄财神的佛像撒尿。见到这幅景象,图根巴火冒三丈,心想:“完了,缘起已经被破坏了,我这辈子可能都发不了财了……”结果章嘉国师却说:“你把佛像带回去吧,不用我开光,我的小狗给开光了,它不是一只普通的小狗。”
图根巴心里虽然有一点介意,但想到:“既然上师这么说,那就应该没问题!”于是将黄财神供在佛堂里修了一段时间。依靠这种缘起,图根巴的财富越来越多,后来成了康熙皇帝的国师——成了国师,财富自然圆满了。这是他传记中的一段内容,康熙皇帝的传记中也有记载。
遇到大成就者之后,有时的确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当时看的时候在想:如果是我,我能接受吗?我回去之后会不会把佛像洗得干干净净?
相反,尽管依止了上师,但如果没有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济于事一样(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如果自己没有实地修行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自己不曾服药也于病无补一样。
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就大有希望。好像自己即使累积了许许多多恶业也不需要感受果报,而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能像抛石头一样将自己投到清净刹土。
现在很多人自己不好好修持善法,老想着让上师解决所有的问题,将一切都寄托在上师身上。如果是藏族人,可能会想:“我的上师是第几世什么什么尊者,他老人家非常了不起,上师一定会以悲心关照我,让我解脱。”如果是汉族人,“我的师父是上下什么什么老法师,他是某某寺院的住持,我是他的皈依弟子,他一定会把我扔到净土去的。”不少人都把自己当作一块石头,觉得依靠上师的慈悲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
当然,也有极特殊的情况。以前,新龙有一个恶君,他活着的时候威胁班玛登德上师:“我死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我超度到净土去。如果你不答应,我现在就杀了你。”班玛登德上师当时不得不答应。
后来,班玛登德上师在青海时,听说恶君死了,于是连夜赶过去超度。他当时说:“以我的悲心和愿力,已经将他超度到了清净刹土,但因为他残杀了太多众生,业力极其深重,现在又堕下去了。不管怎么样,我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这是比较可靠的那个。
有些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确实有超度的能力,可是弟子如果什么也不做,完全寄希望于上师的慈悲,要想获得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家要明白“上师慈悲摄受”“上师慈悲观照”是什么意思,不要经常说一些没有道理的“笑话”。
但实际上,所谓上师的悲心,也就是以慈悲心摄受弟子,宣讲甚深教言及取舍的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了。
有人觉得:“我的上师有悲心,依靠他的加持,我不修行就可以解脱。”上师是有悲心和加持,但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所谓上师的悲心,指的是先摄受你,然后为你宣讲甚深的教言以及取舍的道理,比如哪些该取、哪些该舍;什么是解脱、什么是轮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将这些道理,一一为你宣讲,让你懂得如来的教义、明白佛法的真意,这才是上师真正的慈悲。
昨天讲过,即使是佛陀,也主要是通过宣说解脱道让众生获得解脱。佛陀和上师宣说了解脱道之后,众生能否解脱,完全依赖于众生自己是否精进修持。
可是现在很多人都弄错了,觉得上师的慈悲,就是陪自己吃喝玩乐,“我的上师特别慈悲,他对我很好,经常安慰我、关心我,我和他的关系很好,他已经摄受了我”。而那些苦口婆心为你宣说教言的上师、让你得受法益的上师、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上师、成熟你智慧与悲心的上师,你却不当作真正的上师,反而觉得:“他和我没啥关系,我凭自己的因缘在他给大众讲法时得了一点法而已。”也许很多人是这样想的,但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正确。
大家要知道,师徒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世间的感情,这完全是两码事。上师以慈悲心为弟子传讲教言,弟子凭借自己的精进通达教言,这才是真正的摄受。
当然依靠上师的大悲心,到底能否趋入解脱道关键还是靠自己。
上师已经原原本本地为你宣讲了教言,这就是在慈悲摄受你,而你能否解脱,就看自己能否依教奉行。若能如法修行,就是真正地依止上师。
尤其我们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且知晓取舍的要点,自己自由自在的此时此刻是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警戒线。
我们获得了人身,仰赖上师的慈悲,如今也懂得了因果取舍的道理,而且又有闻法和修法的自由——这里的大多数人都很自由,没有家庭或单位的困扰,只是个别人遇到了一些暂时的违缘和痛苦,这对修行人来说其实是难以避免的。因此,现在是计划未来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关键时刻,也是决定未来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关键时刻,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解脱的机缘。
所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的言教踏踏实实地修行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些道友闻思了好多年,但现在还是糊里糊涂的,分不清楚轮回和涅槃的界限。依靠如来和上师的教言,我们首先要知道哪些是该舍的轮回法、哪些是该修的涅槃法,之后再尽己所能地去修持。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人身,真的非常难得。过段时间讲人身难得时,大家应该能对此生起定解。我们不是牦牛,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明白一些道理。有些根本不成立的道理,比如世间的各种邪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也能在相续中生起根深蒂固的信念。前两年学院搞治理整顿时,有的领导本来很好,但因为头脑简单,经常听其他人宣传“整顿的利益”“让出家人离开的好处”……结果很快就被转变了。一些不合理的灌输,传播得多了,也能影响人心。而我们现在接受的是合理的教育,道友们的心相续中应该对加行法门生起坚实的定解。有了如意宝般的定解,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修行不容易退转,你们在这里经历的苦行也有了意义。
不要觉得《大圆满前行》很简单,其实它的字里行间隐藏着极为甚深的窍诀,如果随随便便就晃过去了,可能会错失不少修行要点。总之,希望大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闻思修。尤其是每天听完之后,一定要好好思维:“我在这个轮回中的处境是什么样的?在修持善法方面,我又该如何行持……”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作为修行人最基本的态度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