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6课
昨天讲到了六垢里面的“不求法”。如果不求法,肯定得不到法,因此,我们要对法有希求心,这非常重要。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有些人对佛法一点兴趣都没有,就像在马面前扔骨头、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给马扔骨头,马不会啃;饿狗再饿,也不会选择青草充饥。如果对正法不感兴趣,这就是严重的垢染,一定要想尽办法断除。
无论如何,我们要对正法有希求心。有了希求心,在求法和修法的过程中就不会觉得疲厌或痛苦,否则,求法反而成了一种压力和负担。因此,首先应观察自相续对法有没有希求心,如果没有,就想尽办法引发对正法的信心与希求心。对法的希求心是可以培养的。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只要因缘具足,果就会呈现。
比如说,一个没什么贪心的人,后来因为结交恶友,经常放纵自己的贪欲,导致贪心的习气越来越强烈。同样,有些道友对佛法的希求心特别强烈,你经常亲近他们,自然会熏染上对佛法的兴趣和希求心——即使一开始没有希求心,但长此以往,相续中的希求心也会辗转增上。
总之,作为修行人,我们要断除不求法的垢染,一定要有强烈的求法之心。
戊四、外散:
心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轮回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
心识散于色声香味触法,既是轮回的根本,也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外散有两种情况:眼耳鼻舌身五根散于外境,以及分别念散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中之所以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其实就怪自己的六根——六根特别贪恋外境的缘故,才有了种种痛苦的显现。因此,我们在闻法和修法的过程中,要尽量断除外散。
贪色的飞蛾
那么,心识外散到底会有哪些过患呢?
比如,由于眼识贪执色法,致使飞蛾扑火,结果自取灭亡;
由于业力现前,飞蛾会扑向火焰,自取灭亡。有一种说法:贪恋美色的人死后,通常会变成飞蛾;而且即使成了飞蛾,也依然贪恋美色,比如喜欢亮晶晶的装饰物,以及对它来说致命的灯火。
戒律里面说,夏秋季节供灯时,为了防止伤害飞蛾之类的众生,一定要罩上灯罩。秋天的时候,我们一般不敢在外面供灯,就是怕伤害到蛾子之类的飞虫。晚上如果在室内供灯,外面的飞蛾看见光亮后,都想要进来,于是纷纷撞在玻璃窗户上,发出“嗒嗒嗒”的响声。
我们在闻法和修法的过程中,如果一直盯着外在的色法,“那朵花儿开得真好”“旁边的金刚道友好好看”……像这样,心一直外散,不仅会导致即生求不到法,而且由于业力和习气,来世变成飞蛾时,仍旧会不停地追寻美色,以致为此而丧命。
这个世界上,因为贪求美色而遭殃受苦的人,非常非常多,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仅是六根识中的眼识,就有如此多的过患,因此,我们要尽量断除对于色法的贪执。
由于耳识贪执声音,使得野兽毙命在猎枪之下;
以前,猎人打獐子、鹿子等野兽时,其中一个猎人先弹奏乐曲,当野兽被乐音吸引、沉浸其中时,埋伏在一旁的猎人会忽然射击,一击毙命。就像这样,野兽因为贪执美妙的声音而一命呜呼。
有些人特别喜欢听音乐,这和前世的业力、习气有关。有的人吃饭时,必须要听音乐,觉得只有这样,生活才有意思。甚至个别出家人也是这样,边炒白菜边打开自己的破收音机……
念破瓦时唱起了歌
塔尔寺有一位著名的上师,名叫蒋扬夏巴。他的传记中记载:一次,他被请去超度一位亡者,可是无论他怎样念破瓦(往生法),始终没办法将亡者的灵魂勾招过来。后来实在没办法,他只好放声高歌,当时人们特别不理解。等他回到家后,弟子们问他:“您今天为什么不好好念破瓦,忽然唱起了歌呢?”他说:“亡者非常可怜。我当时依靠神通观察,发现她的神识对破瓦和佛号一点兴趣也没有,后来我只好通过唱歌的方式吸引她的注意。当她的心专注在我的歌声上时,我立即将她的心与自己的心融为一体,然后念诵破瓦法超度了她。”
实际上,贪执声音并不好,如果今生对音乐特别执著,来世如果转生为野兽,还会继续对声音产生耽著。
由于鼻识贪执芳香,蜜蜂缠死在花丛当中;
春夏季节,花朵随着日出而盛开,这时,蜜蜂被花香吸引,纷纷飞入花丛。到了黄昏时分,花瓣开始闭合,而蜜蜂由于贪执花香,迟迟不肯离去,结果被缠缚其中,因呼吸闭塞而死。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也用过这样的比喻。
有些道友特别喜欢香味,不给佛像点香,每天给自己供香。
由于舌识贪执美味,鱼儿钓在铁钩之上;
世界上贪执美味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仅仅为了吃一顿饭,坐好几个小时的车也心甘情愿。到了饭店就开始点杀如麻,然后边吃边聊个不停。很多道友可能以前也造过这方面的业,因为贪执一时的口腹之欲,吃过不少可怜众生的血肉。现在学佛之后,一方面要好好忏悔,同时一定要断除杀生的恶行。
凡夫人不可能没有贪执,但还是应该尽量断除对美味的执著。
由于身识贪执所触,大象陷在淤泥之内。
贪执所触,指的是身体贪执光滑或舒适的触感。印度天气炎热,大象为了让身体感受清凉,会冲进泥水里洗澡,而有些大象因为身体极其沉重,最终深陷其中,活活溺死。
这以上讲的是五根识贪著外境的过患,其实也说明了意识散于外境的过患。从因明的角度讲,五根识是现量,现量没有分别,不会产生执著,但意识会依靠现量而生起执著,从而贪执外境。假如你在听法或修法时,忽然听到好听的声音,或是看见好看的色法,如果心一直缘在上面,就可能中断你的闻法和修持。
三时道用
关于六识中的意识散于外境的过患,下面进一步从分别念散于三时的角度来阐述。
此外,无论听法、传法还是修行时,都需要断除追忆往事、妄想未来及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等现象。
这是从三时的角度观察。无论是在闻法、传法还是修法时,都应该断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别念。有的人在听法时一直打妄想,“我以前如何如何,我现在要怎么办,我未来应该怎样”,像这样胡思乱想是不行的,而且也没有必要。
无著菩萨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往昔的苦乐如同水中的波纹,早已灭尽,杳无踪影;过去的生活,就像昨晚的梦,已经逝去,寻而不得,因此,没有必要再去忆念。
前段时间,一位道友跟我说:“哎,我以前在家时,什么快乐都享受过了,什么痛苦也都经历过了,现在我什么事情都不想了,唯一想的就是一心一意地好好修法。”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作为修行人,确实应该将其他事情全都放下,心无旁骛地修持正法。而有些人仍对过去的生活念念不忘,心里经常回忆:“我以前特别快乐,我很希望重回那样美丽的生活。”这没有必要,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再怎样怀念也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非要忆念往事,就想一想世间的兴盛与衰败、聚合与分离。大家平时也没必要想很多事情,如果一定要想,就想无常的道理:“以前法王在世时,每天上午十点上课,当时特别幸福,世人也非常羡慕。可是现在,法王不在了……这就是无常的本性。”思维无常对自相续有利。如果对万法盛衰不定、瞬息万变的道理有所认识,就会知道,唯有佛法才是真正的依靠处,除了佛法以外,再没有可依赖的了。
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设想未来,就像是在干地撒网,却想捕到水里的鱼一样:“我先撒一张网,这里等会儿会下大雨。下雨涨水之后,会游过来很多鱼,到时候我就可以好好地吃一顿了。”人们常说“计划不如变化快”,从一生的经验来看,确实如此。当初的设想和规划,后来大部分都没有实现,所以没必要妄想未来。
当然,作为修行人,还是要制定一个闻思修的计划。除此之外,比如妄想:“我以后要当一个法师。当了法师之后,再修一座寺院。寺院修好了之后,再开一个商店,商店里的琉璃碗卖多少钱合适呢?我到时候还要摄受很多很多弟子,然后给他们每个人都办一个皈依证,皈依证上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样的妄想可能还好一点。还有一些人,想法就和在家人一样,特别可怜,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却一直苦心积虑地筹划。有些老年人,本来连70岁都活不到,还要去安排100年以后的事情……
如果非要设想未来,就想一想死期无定的道理。若将死亡无常修得很好,断除了对世间法的希求,每天都会非常精进,绝不会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得过且过,更不会有空闲行持非法。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未来的生计而思前想后。当然,初学者不可能一点妄想都没有,就算生起了妄想,只要以正知正念摄持,提醒自己“这些想法没有任何必要”,也能立即斩断分别念的相续。
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
这里的“暂时”,指的是现在。对于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要特别去执著。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一切,就像是发生在梦中的事情,世间法上再精进,除了积累罪业以外,又能得到什么?当然,出世间法虽然也是如梦如幻的,但出世间法上的精进,对获得如梦如幻的解脱有帮助。因此,我们应当放下对世间法的执著,尽量将时间和精力用在佛法的修持上。
平时,行住坐卧、吃饭说话等任何行为都应该如法而行,同时以无执的境界印持,而不要特别执著,也最好不要掺杂贪嗔痴等烦恼。
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
入定的境界不用说,在出定后得位时,要尽量调伏贪嗔痴三毒分别念。
这里的“三毒”也许是“三时”,因为藏文的“三毒”和“三时”,只有一个后加字的差别。我当时翻译时,查了很多《大圆满前行》的译本,从意思上看,似乎指的是“三时”,但藏文原文是“三毒”,所以我们就按照“三毒”来理解。
在外境与自心显现为明空无二的法性境界之前,要时时刻刻忆念上述三时转为道用的窍诀,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旦你达至忆念、外境与法身无二无别、三时的分别念全都显现为法身的境界时,即使不思维也可以。但在此之前,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摄持,千万不能忘记,切莫随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妄念而转。如果每天随妄念而转,心会非常累、非常苦恼。
相比回忆过去,大部分人更多的是妄想未来。有的道友背诵时也一直在想:“我以后要成为什么什么……”作为修行人,一两年内的生活问题不得不考虑,除此之外,几十年后的生活,你现在再怎么规划也不一定会实现,所以没必要去想,否则只会招致无穷过患。
可怜的月称父
华智仁波切接着讲了一个藏地家喻户晓的故事,以此说明妄想未来的过患。
另外也曾如此教诲道:“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
此处的“月称”,不是《入中论》的作者月称论师。这里的月称是一个想象中的、从未降生过的孩子。虽然孩子从未降生,但他已经有了父亲——这其实是在讽刺妄想未来之人。
(关于月称父,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些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些青稞作为本钱,想必将会拥有大量财物,到那时娶上一位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那么,我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于是他想: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他还是很可怜的。在给未来的儿子取名时,正好看见月亮升起,本来觉得缘起很好,结果忽然被青稞压死了——这个穷人可能得到了一大口袋青稞,不然不会被压死。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一个穷人,四处乞讨,得到了一大口袋青稞。他将青稞背到山顶,准备在那儿过夜。那座山很陡,所以他将青稞口袋放在脚边,然后躺在地上开始妄想:“我现在有了这么多的青稞,未来一定会非常富裕,等我有了钱,我要娶一位妻子,她会为我生一个儿子,我的儿子叫什么好呢?”正在这时,月亮爬过山坡,从东方升起,他心想:“缘起确实很好,看来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他一高兴,脚一伸,踢到了脚边的青稞口袋,青稞口袋顺势滚到了山脚的湖泊里……
我想,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可能更好,因为山顶上能看见月亮,睡在屋子里的话,不知道能不能看见月亮?也许他是通过照进屋子里的月光来判断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妄想未来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可见,过去未来纷繁复杂的妄念根本没有值得信赖的时候,只是自相续散乱之因而已,我们要全力以赴予以消除,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而听闻正法。
分别妄念没有任何实义,仅是自相续散乱的因。我们在闻法时,最好不要胡思乱想。大家既然已经出了家,就不要再想“我的家里现在怎么样”“亲朋好友怎么样”“我以前的生活如何如何”“我以后要如何如何”……整天想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呢?
戊五、内收:
如果我们在闻法时仅仅受持佛法的个别词义,就会像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马熊非常聪明,有时候似乎和人没什么差别。按照马熊的规矩,每到冬天,它就开始挖洞,挖到了正在冬眠的旱獭家族时,它会一只一只地把旱獭们揪出来。看见旱獭一家子都在睡觉,它特别生气,随便抓起一只就狠狠地打一拳,将旱獭打醒后,再放在自己的屁股下。接着又抓起一只狠狠地打一拳,然后又放在自己的屁股下。因为前面那只已经被打醒了,所以当马熊站起身来去打另一只的时候,前面那只赶紧溜掉了。就像这样,马熊无论打醒多少只,它的屁股下永远只会有一只旱獭。
有些道友也像这样,今天背这部论典,结果明天就放弃了这部去背另一部,然后又背又放弃,这是不行的。闻法要全面,所有的内容都要好好听闻,不能只记一部分而抛弃其余部分。
其实,《大圆满前行》里有许多精彩的公案,只是文字比较略。
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
如果心思过于内收,也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所以一定要松紧适度。
在修行过程中,无论是闻法、背诵还是修法,都不能绷得太紧,否则会很危险。有些人刚学佛时,白天不吃饭、晚上不睡觉,不吃不喝一直拼命,结果很快就病倒了,还退失了信心。闻思修是需要精进,但需要的不是一天两天的精进,而是持之以恒的不退精进。
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
昼辛吉是一位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获证阿罗汉的大德。他证悟阿罗汉以后,经常去三恶趣度化众生,是一位具有菩提心的阿罗汉。
昼辛吉跟着阿难尊者修法,有时过于紧张,有时又太松懈,结果相续中没有生起任何修法境界。有些道友也是这样,有时凌晨一两点还在背书,有时两三天连书都不碰一下。精进的时候太精进了,旁边的人都觉得难以置信,“啊,真的有这么精进的人吗?”懈怠的时候又太懈怠了,整天散乱放逸。
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妙音。”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昼辛吉依教奉行,最后证果。
修法时,切莫过紧或过松。尤其是修圆满次第等法门时,如果心绷得太紧,一直专注不放,这样容易生病,要是气脉明点无法成为道用,甚至可能出现发疯的情况。
我们每天只要尽自己的力量去闻思修,尽量不散乱,这就已经足够了。有些刚来的人,听说周围的金刚道友已经学了很多论典、修了很多法门,心里特别焦虑,很想一口就把大锅里的饭全吃下去。这样不仅吃不进去,反倒会吐出来不少,而且还会毁坏身心。修行需要时间,急是急不来的,要有一个过程。
玛吉拉准空行母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因此,心既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诸根悠然而住。
玛吉拉准是藏地著名的瑜伽母,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空行母,也是般若法门断法派的开创者。她最初依靠显宗的般若经典而证悟,后来依止帕单巴桑吉获得了殊胜成就。后面讲断法时,还会介绍她。
听法,既不能内收,也不能外散;内收会导致昏沉睡眠,外散则很难专注法义。同样,修行也不能过紧或过松,若能做到不松不紧、诸根悠然而住,那么你的修行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