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5课
发心非常重要,听任何一部法都需要具足显宗的发菩提心和密宗的观清净心。听课之前,要先发心,这只是几秒钟的事情,如果始终都能以正知正念摄持,做到先发心再闻法或修法,那么每次的闻法和修法都会非常有意义。
另外,希望大家养成使用转经轮的习惯。上次说了之后,这几天还算可以,最近大部分道友都在使用转经轮,但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你们如果方便,上堪布、堪姆的课时最好也拿上转经轮。其实,如果真的对转经轮的功德生起了定解,平时走在路上也会使用,随时随地积累功德。
每个人能在这个世间住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所以每天尽量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相续和行为有一种善的串习,久而久之,善心善行会成为一种习惯。刚开始需要一定的勤作,等到习惯之后,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不会很困难。
接下来讲听法时应该注意的行为。
乙二(行为)分二:一、所断之行为;二、应取之行为。
行为分为两个部分——需要断除的和需要行持的。
首先讲需要断除的行为。
丙一(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
需要断除的行为共有三部分,即“三过”“六垢”“五不持”。
丁一(法器之三过)分三: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在闻法的时候,自己的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当专心致志倾听说法的声音。
这次我在翻译《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时,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藏文的原意一字一句地表达出来,并没有刻意使用成语或修饰词,所以文字很好懂,每个人都能明白。
否则,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行列中,但恐怕连一句正法也不会听清。
大家在听法时,耳识要专注说法者的声音,应当做到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法。
上师说法时,如果你在下面交头接耳、东张西望、东想西想,不仅自己听不清,还会影响他人。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曾在课堂上严厉批评过上课讲话的喇嘛和觉姆:“你们如果要说话,就去经堂外面说话!”所以,不管在哪一位上师面前听法,首先要懂得听法的规矩。现在大部分道友这方面做得还不错。
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善加谛听,铭记于心,我为你们宣说。”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作为弟子,听法的时候要好好听,要记在心里,之后反复思维。如果弟子不认真听,上师即使讲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就像在倒扣的碗上倒茶,倒再多,碗里也不会留下一滴茶水。
我讲法时,从你们的表情也能看出来你们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有的道友边听边拿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做笔记,眼神中充满了欢喜,就像经论中说的那样,以喜眼注视着上师。
而且,上师讲的道理,每字每句都要听,但有的道友是有取有舍地听,“这句话还可以,我记在心里。其他的没什么意义,我不听也行”。这不是听法者的态度。
上师讲的任何法,都要专心致志地听受。若能将上师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会有很大利益。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耳朵虽然在听,心却一点都没有记住,这就是漏器之过。
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者单单听听以敷衍了事而没有铭记于心,那就会像漏底的容器中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不管听了多少法也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
有的人本身就对听法没有兴趣,如果不去听,大家都在听,自己不听有点不好意思;去听呢,也只是表面上装装样子,实际上心一刹那也没有专注。这样的人,就像底部有漏洞的花盆,浇再多的水也没用,水全漏光了。
听法,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心记。如果心记不住,就用笔来记。有一次,法王上课开了一个玩笑。我当时和六七十岁的贾秋喇嘛在翻译室,他说:“上师开了一个富有深意的玩笑。”然后将法王开的玩笑记在了笔记本上。我当时特别感动。他依止了上师很长时间,对上师的信心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
有的人刚依止上师时,有一股热情和好奇心,无论上师讲什么都会认真地记下来,但过了一段时间,有时也许会想:“唉,上师整天讲这个,今天讲,明天又讲,天天重复……”但有信心的人不会这样,而是会始终如一地将上师的话牢记于心。
因此,听法时一定要专注,要记在心里。如果不用心记,也许听完了就忘完了。比如说,我上课讲两个小时,结果你下课后连五分钟都讲不出来,全都漏光了,这还是有点可惜。
戊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在闻法时,如果自己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等有过患的动机,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那么所谓的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上好的汁液一样。
无论听法还是说法,如果杂有贪嗔痴等烦恼,或是为了名声、地位、财产等世间法而听闻或讲说,那么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成了非法。
有人在听法的过程中,掺杂了很多烦恼,比如边听法边打瞌睡,或是边听法边生贪心或嗔恨心;有些道友在辩论时,甚至将辩论变成了“打仗”。
你们个别人辩论时确实有点奇怪,说着说着就开始说过失。喇嘛经堂每天有两百人针锋相对地辩论,但他们的气氛一直很好,从来没有伤过和气,也没有谁红过脸。他们辩论是很激烈,但相处依然融洽。你们不信的话,下午5点半可以去喇嘛经堂看一下。他们有些辩论很厉害的人,也会劈头盖脸地说各种过失,但另一方如如不动,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里人不多,火气倒很大,三四个金刚道友,辩论像吵架,“上师,我今天又要去打架了,又要去吵架了……”什么吵架打架,如果辩不了就不要辩了,你自己念观音心咒就可以了。辩论是为了揭示佛陀的密意,又不是为了揭露道友的过失。
诚如印度单巴仁波切也曾经这样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这个后面有解释。
“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北方”可能指的是石渠、玉树那一带,那里羊儿成群。当地人剪羊毛,一点儿也不会漏下,羊的全身上下都会剪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上师讲的每一个道理,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去思维,不能像吃饭那样,喜欢的就吃一点,不喜欢的就扔掉,不能这样取舍,要全部一字不漏地细细思维。也就是说,听的时候要专注地听,思维的时候要逐字逐句地思维。
“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愚人尝到美味时,会一直津津有味地品尝,而不愿意舍弃。同样,观修无常或空性等法门时,始终沉浸在修法的喜悦中,迟迟不愿起坐。应该以这样的心态修持。
“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学院现在牦牛特别多,尤其是居士林那边,像以前的国营牧场一样,到处都是牦牛。那天下午六七点,他们赶牦牛,我去数了一下,有两百多头。
牦牛如果吃饱了,它就会随意地吃,这里尝尝,那里尝尝。而饥饿的牦牛,根本不会取舍,它会迫不及待地将看到的草连根吃光,一点也不剩下。我们在行持佛法时,不应该取舍,而应该全部行持。
“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得果时,就像乌云散去,阳光普照一般,没有任何怀疑和疑虑。比如观修无常,在消尽了增益与怀疑的乌云后,心中彻底生起了万法无常的定解。
意思是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野兽酷爱琵琶的声音,就算猎人从旁边射毒箭也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在闻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力求做到情不自禁身毛竖立、泪流满面、双手合十而全神贯注地谛听。
很多人刚开始听法都很认真,确实像这里说的,“全神贯注地谛听”,但时间久了,闻法的心态就变了,行为也随之怠惰,这样不好。
否则,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但心里却杂念纷飞,口中也打开了绮语的伏藏门,一边胡言乱语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通通是不应理的。
有些人不好好听法,一直胡言乱语,没完没了地说闲话,就像打开了绮语的伏藏门一样。正法的伏藏门里有各种各样的珍宝,绮语的伏藏门里有各种各样的闲话。
在闻法期间,甚至包括诵经、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
现在有些道友也是这样,听法时一直念咒语,“我听个传承就可以了,我边听边念《系解脱》《金刚经》”。这样不好,要听法就好好地听,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要求,闻法时应该一心一意地专注法义,将诵经、念咒等善行暂时先放下。
听闻之后应当将所讲的法义牢记在心,并且经常实地修行。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上师除了为弟子开示佛法以外,没有其他的引导方法。即便是佛陀,也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度化众生。佛陀曾经说过:“我已经为你宣说了解脱的方法,能否解脱就靠你们自己了。如果按照我说的如理如法地修持,很快就能解脱。”
许多传承上师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因为众生的业力现前时,上师除了为他开示佛法以外,也没有其他办法。有人说:“你只给我开示佛法肯定不行的,我现在特别难受,已经处在违缘中了,你帮我另外想一个办法嘛!”即使是释迦牟尼佛,也只有为你宣讲因果等佛法,除了让你好好忏悔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呢?就像佛陀说的:“我已经为你宣说了解脱的方法,至于能否解脱,在于你是否依教奉行。”
上师为弟子讲经说法,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如何弃恶从善、如何身体力行。作为弟子,务必要念念不忘、时时铭记上师传授的所有教言,进而付诸于实践,也就是实地修行。
我前段时间翻译了《密宗大成就者奇传》,过段时间书印好了发给大家。那本传记里的大成就者们,在依止上师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完全是一丝不苟地按照上师的要求行持。我们看了以后,可能会觉得特别惭愧。实际上,只有按照上师的要求如理如法地行持,证悟才会现前。
相反,如果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没有记在心间,虽然也可能有一点儿闻法的功德,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会,由此看来,几乎与未曾闻法没有差别。
听了法,却不将法义牢记于心,反而忘得一干二净,就只有一点闻法的功德,得一个传承而已,但在领会佛法方面,几乎和没有听过一模一样。如果只是得传承,不要说我们人,住在这里的老山羊同样得到了传承,而且它的心里没有那么多的贪嗔痴,说不定它的功德更大。
就算是将所闻之法记在心中,但如果与烦恼混在一起,也不能真实步入正法。就像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既然决定要修法,就应该如理如法地修持。现在很多人不仅没有如法地修持,反而将佛法变成搞世间法的因,像这样依靠佛法造恶业是非常可怕的。
有些鬼迷心窍的人,穿着出家人的僧衣欺骗众生,或以居士的身份损害众生。正法本来是解脱的因,可是因为行持的人居心不良,结果反倒成了恶趣的因,依靠正法造恶业,只会导致自己堕入恶趣的深渊。这有什么必要呢?如今有那么多造恶业的途径,何必用佛法来造恶业?无论如何,大家千万不要用佛法来造恶业,一定要如理如法地行持。
因此,对上师正法颠倒妄执,对于同行道友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诸如此类的恶分别念,都是恶趣之因,所以务必一概断掉。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这六种垢染是我们在闻法过程中需要断除的障碍。
依照《释明论》中所说:“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闻法时必须断除的六种垢染: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已经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不起信心;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外境;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等而心生厌烦。
我现在讲课的时间确实比较长,有时候也担心大家生厌烦心。但我们每天有24个小时,2个小时用来上课,还剩22个小时。有些人做其他事情不觉得时间很长,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但在闻法时,业力深重的缘故,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开始生厌烦心:“唉,怎么讲这么长时间啊,为什么不早一点下课?”你们可以算一下,自己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用在正法上的,又有多少时间是白白空耗的。
我们在闻法过程中一定要断除这六种垢染。
戊一、傲慢:
在所有烦恼当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可谓最难认识,所以,我们应当详细审视自相续。如果因为自己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便认为“我已如何如何了不起”而产生执著,这样一来,势必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也发觉不到他人的功德,因此理当断除傲慢,恒时谦虚谨慎。
俗话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傲慢就像身上披着的一件雨衣,将功德的雨水全都挡在了外面。有傲慢心的人学什么都浅尝辄止,为什么呢?因为他首先就不愿意接受任何道理。他心里像是有防卫兵一直守着,将所有的功德全挡在外面,总是认为:“上师讲的我都懂,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上师讲的道理根本进不了他的心。
你们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傲慢心,其实大部分人都有,在世间法或佛法方面稍微有一点功德时就会觉得:“和其他人相比,我还是很不错的,在这个方面,我更胜一筹。”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功德,在上师面前都要规规矩矩、谦虚恭敬地听受,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从前辈大德们的传记来看,麦彭仁波切不仅在蒋扬钦哲旺波、华智仁波切面前听法时特别恭敬,即使在一般的上师面前听法也非常恭敬。我们作为后学者,也应当遣除傲慢,无论在哪一位上师面前听法,都要做到谦虚恭敬。
自己的傲慢,自己不一定能发现,但别人很容易看出来。以前有个道友,因为文凭不错,导致傲慢心不断膨胀,相续完全被慢心覆盖,以致最后听不进去任何内容,功德和法音根本进不了他的心——每次上课,上师还没讲,他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但问他问题时,他又一点都不懂。所以,对于求法者来说,傲慢心是特别可怕的障碍,我们要尽量断除。
戊二、无正信:
如果不具备信心,就已阻塞了迈进正法的大门,为此,要具备四种信心中的不退信心。
后面讲皈依时会讲四种信心,这里不广说。《入菩萨行论》中说:“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信心。信心相当重要,如果没有信心,就不会有求法的意乐和兴趣。所以,我们要对正法有信心。
戊三、不求法:
希求正法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之分。如果对正法从来也没有向往希求之心,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成就正法了。
如果求法的心特别切,自然会得到最上品的法;如果没有强烈的希求心,又怎么可能得到最上品的法呢?因此,能求到哪一品的法,关键在于自己对法的希求心。对法有上品的希求心,就能求到上品的法;如果一点希求心都没有,也就不可能求到法,即使在学院待再长时间,相续依然空空如故,一点法也没有。
如世间俗语所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法是没有主人的,谁都可以求,越精进的人,得的法越多。比如说,同一年来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对法的希求心特别强烈,任何法都看、什么法都听,一年之后,他相续中已经积累了“一百公斤”的正法;另外一个恰恰相反,相比求佛法,他更希求名闻利养等世间法,一年之后,他的相续中可能连“半斤”正法都没有。他们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就是因为希求心不同,对法的希求心越强烈,得到的法就越多。
佛法确实没有主人,能求到多少,就看自己的希求心。有的道友求法心特别切,虽然只来了两三年,但后来居上,相续中的境界,以及对法义的理解,很快就超过了其他道友。还有些人,来到学院之后,求到了显密所有正法,而且证悟了如来的密意。而有的人,对法的希求心并不强烈,最后几乎没有得到正法。如果自己没有希求心,法也不可能平白无故跑到你的相续中,所以,对法的希求心至关重要。越精进,得到的法就越多。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仅仅为四句正法,而经历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盏灯后插入千根灯芯、纵身跳入火坑、身上钉入数千铁钉等百般苦难,真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贤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讲了很多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求法的公案。比如《白莲花论·寻法品》中讲到,久远以前,释迦牟尼佛曾为赡部洲国王,名为甘谢讷巴乐。他当时特别想求到佛法,得知一位婆罗门有佛法时,便恭敬地向婆罗门请法。可是婆罗门要求说:“你要是能在身上燃一千盏灯,我就为你传法。”因地的释迦牟尼佛毫不犹豫地挖开身肉、注入油汁、插上灯芯,之后点燃供养。婆罗门于是为他宣说了法要:“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
还有一世,释迦牟尼佛曾为国王香朗嘎乐,为了求一句偈颂,心甘情愿地在身上钉了一千根铁钉,最后求到了“诸行皆无常,有生即痛苦,诸法空无我,亦无我所有”一偈。仅仅为求得显宗的一句偈颂,也甘愿经历如此苦行,释迦牟尼佛的求法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时间时,最好看一下《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面的公案都特别感人。我们现在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随随便便就能听到殊胜的显宗法门以及甚深的密法,如果还没什么希求心,只能说明自己没有心脏了。
“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只要能求到正法,即使需要越过刀山火海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才是真正的求法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真正求到正法。
同样,作为追随者的我们,也应当以强烈希求之心,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
我们在求法过程中,也应该不顾严寒酷暑、忍受一切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