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30课
今天继续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这部殊胜的论典,是华智仁波切在他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的座下,听受了二十五遍大圆满龙钦宁提的前行教法后,所整理的精要引导。无数的汉藏修行人,通过实际修持这一窍诀引导文,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希望各位金刚道友能够专注地听受,并次第地修行。
我们不能因其看似简单而轻视前行教法。虽然从文字上来看,前行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在实际修持过程中,前行却是最难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中观倒是很简单,但前行却一点都不简单。
今天开始讲第三个主题:轮回过患。
认识轮回,出离轮回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必须培养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前提是出离心。要培养出离心,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到轮回的过患。只有当我们对轮回的本质和因果有清晰、全面和彻底的认识后,我们的相续中才会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否则,出离心很难真正生起。如果连出离心都未到量,也就不可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和大圆满、大手印的境界。因此,对于修行者来说,首先要让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而这就需要我们先了解和洞察轮回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有时我们可能会被他人的表象所迷惑,误以为某些人值得交往。可是,一旦了解他的品行,知道他是一个性格恶劣、阴险狡诈、唯利是图、为非作歹的恶棍后,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强烈的厌离心。我们首先是不愿意跟他接触,而且也明白不能和他接触,不然一定会被他所害。
再比如说,一座看似迷人的庄园,内里却是肮脏不堪、痛苦肆虐的监狱。一旦知道了其中的真相,人们只想尽快逃离,不愿多留片刻,更不会有心思享受其中的“乐趣”或计划在冬天再来“休养”。监狱里的每一层都弥漫着痛苦,没人愿意待在监狱受苦。
如今,不少法师、居士和修行人,虽然表面上信佛,甚至身披袈裟,显得十分庄严,但他们内心中对轮回持何种态度呢?无论是做开示,还是讲经说法,他们从来不提轮回的过患,反而热衷于赞美世界是如何的美丽、时代是如何的发展、生活是如何的美好……似乎对轮回充满信心。如果是这样的心态,那么在未来的解脱之路上恐怕会遇到一些障碍。对于真正追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了知轮回的过患并因此生起出离轮回的坚定决心,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这个世界提供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享受,诱使我们认为轮回中的生活是美好且值得追求的。我记得去年,一位居住在美国的法师给我打电话时说:“这里的生活质量很高,人们的衣着如何时尚、饮食如何丰盛……”我直言不讳地提醒他:“你再这样下去,会不会对轮回的厌离心都生不起来?”
如果我们仍然向往着今生幸福的生活和来世人天的福报,那么我们的内心深处就不可能生起对轮回的厌离之心。若是对轮回没有厌离心,也就不可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而没有出离心,更不可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这三者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为什么说菩提心与出离心有关联呢?因为菩提心是希望一切众生出离轮回并获得永久安乐佛果的心。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对轮回有好感,又怎么可能希望众生出离轮回呢?所以说,菩提心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的。
修持大圆满又必须以无伪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前提。倘若一个人的相续中尚未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那么大圆满的至高境界也就很难达到了。
作为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如果不去深入了解轮回的过患,没有对轮回产生强烈的厌离心,对解脱也没有坚定不移的希求心,那么所谓的修行,不过是一种形象而已,并非真正的修行。
希望那些真心追求解脱的修行人,对于共同外前行部分,需要再三地看、再三地修,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如果共同外前行的基础不够牢固,只是完成任务般地修一修五十万内前行,这样的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人对大圆满的正行部分很感兴趣。想要修持大圆满的正行当然很好,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首先打好前行的基础。假设一个新闻记者采访你:“你对轮回的态度如何?你对生命无常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你说:“我觉得轮回确实不太好,生命也确实是无常的。”这样的回答表明,你修行的基础尚未打牢,即使有一点无常观和出离心,也是浮在表面上的,缺乏深度和力度。因此,你仍然需要好好修前行。作为真正的修行人,至少要打好前行的基础;在稳固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持正行,才有可能获得殊胜的成就。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在每个引导文的开头,华智仁波切都会首先顶礼根本上师,并祈祷上师加持我们的相续中也能生起这样的境界。
阿琼堪布的弟子——夏扎仁波切在他的修行笔记中记载,他指导弟子们修前行时,首先念诵一遍引导文前面的顶礼句,随后才开始修持。我们在修前行时,同样可以先念诵数遍顶礼句,以祈祷根本上师的加持,之后再安下心来,专注地观修。实际上,所修的法倒是有很多,关键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修、会不会修。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如来芽尊者为主的传承上师已经彻底认识到轮回中的一切事务皆无实义。
轮回中的事务是什么呢?比如,世间人为了上班、家庭和其他琐事而忙碌,以及修行人为了今生的健康、发财而修行,或是为了来世能在天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行善,这些行为都是轮回的因,因此属于轮回中的事务。
如来芽尊者深知,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它不超离轮回的范畴,就没有任何实意。那么,唯一具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呢?
“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唯有以大慈大悲心利益无下无边的众生,让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全都获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对于名声、财富等世间八法,如来芽尊者没有丝毫贪著,同时也不堕入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他唯一以大乘佛子的发心,依如来教,行菩萨行,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即使必须承受苦难,也在所不惜。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在无与伦比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前,华智仁波切毕恭毕敬地顶礼。我们也应该这样顶礼自己的根本上师。
实际上,不仅仅是如来芽尊者,以法王如意宝为主的诸位传承上师也是如此,他们对轮回中的名闻利养毫不关心,他们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
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正如前文中所说的一样,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难得的暇满人身,但它也不可能长期驻留,最终必将走向死亡。
前面讲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时说过,尽管我们现在拥有宝贵的人身,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机会是有期限的,我们的身体在不断衰老,最终走向死亡。人人都在趋向死亡,不死的人,一个也没有。
如果死后也如同灯灭或水干一样一了百了,当然也就没有别的可说了,可是死后不可能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有了投生就离不开生死轮回。
假如真的像唯物论所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或是像其他宗教所主张,死后灵魂要么永远待在天堂,要么永远待在地狱,总之不用继续轮回,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这一世的生命结束之后,心识将会继续在六道中轮转,至于去哪一道,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业力。
《前世今生论》中对因果轮回的原理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尤其是对于刚学佛的人,以及那些对前生今世存在与否持怀疑态度的人,这部论著是必读之作。深入学习之后,你将认识到前生后世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不存在的理由一点儿也举不出来。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再去观修轮回的过患,才会生起对轮回真实的厌离心。假如一个人连前世今生的存在都不承认,那么对这样的人讲授生圆次第、大圆满法又有什么用呢?不会起任何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人死后会继续转世。在哪儿转世呢?只要还未解脱,就会在六道中不断流转。
那么,到底什么是轮回?
总的来说,所谓的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
比如,陶师在做陶器时,会用到旋转的轮盘。轮回就如同这个旋转的轮盘,无头无尾,不断旋转。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到“赞缘有情大悲”的部分时,用水车的旋转来比喻众生的轮回;而在《入中论自释》中,又详细阐述了众生轮回与水车旋转之间的六个相似之处。
比如,将蜜蜂放在瓶内封闭瓶口,那么蜜蜂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
华智仁波切是不是把蜜蜂关在瓶子里观察过?华智仁波切是具有慈悲心的,不会像有些小孩子那样残忍。我们在孩童阶段,可能都曾经对小动物或小昆虫做出过许多可怕的事情。记得我小时候,夏天到来时,我们牧区的孩子们会去捉蜜蜂,用细线将花绑在蜜蜂的腿上,让它们带着花飞舞。许多孩子以此为乐。但我并不喜欢他们这样对待蜜蜂。我觉得蜜蜂一定非常痛苦,背着花飞来飞去,它的腿很可能因此断裂,也更容易死掉,所以我总是制止他们这样做。
同样,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
蜜蜂在封闭的瓶子里飞来飞去,时而在瓶子的上部,时而在瓶子的下部。同样,众生在六道中流转,时而上升至善趣,时而又堕入恶趣,而大多数时候,众生都在恶趣感受痛苦。
善趣的人间天境如同瓶内上面的空间,三恶趣就像瓶内下面的空间,六道众生就这样以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为此叫做轮回。
《俱舍论》中提到,造有漏的善业,如行持十善、修持世间禅定,只能转生在人间或天界等善趣。尽管为了来世的福报而行善修定是有好处的,但意义不大,因为这只能确保转生善趣,而无法让人超离轮回。事实上,轮回中的任何一处都不存在真正的安乐,因此,我们一定要解脱,彻底超离轮回。
若未获得解脱,即使遇到佛法,也只是种下善根而已。《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的核心主题就是解脱轮回与生起菩提心。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大家不应该将其与《西游记》等小说相混淆,认为其中的公案只是故事。有些人竟然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与小说相提并论,这种做法实在是令人遗憾。其实,如果见解不正,一切都会偏离正轨。
除了轮盘喻、水车喻、瓶蜂喻以外,还有旋火轮喻。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这“三道轮回”恰似旋火轮,无初际、中际与末际,烦恼杂染、业杂染与生杂染彼此之间互为因缘,辗转增上。
实际上,即便中观学得再好,大圆满讲得再好,只要仍旧贪恋善趣的安乐,也就不可能超脱轮回。因此,对修行来说,打好前行的基础最为关键。
我们这些人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于轮回之中,一切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的。
在轮回的无尽流转中,所有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和朋友。
假设把整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许的丸子,口中数着“这个众生的母亲是这个,那个有情的母亲是那个”,待到土丸的数量已经穷尽,然而各个众生互相当过母亲的次数却还不能到尽头。这以上是经中说的。怙主龙树也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没有谁不是这样转生的,
噶当派和格鲁派的高僧大德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你们也应该好好思维。
生菩提心的根本前提
佛陀曾说:众生没有生过、没有去过、没有死过的地方,连我的智慧也难以照见;众生彼此之间没有结成过父母、姊妹、上师等亲怨的关系,以我的智慧也未能照见。也就是说,在无尽的轮回中,每一位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和亲友。对此,我们要深信不疑。我们的相续中能否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与菩提心,其关键便在于此。
然而,许多人将这看作是入佛门后必须承认的一种说法,心中其实仍有怀疑,“难道所有的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和亲友吗?不可能吧?”如果不消除这样的疑虑,就不可能对轮回过患生起定解,进而也无法培养出真实的菩提心。
噶当派的《大乘修行教言》用了大量的篇幅专门阐述这一问题,讲得非常详细。作为大乘修行人,相续中能否生起菩提心,实际上取决于能否对“一切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这一见解产生决定性的认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教证和理证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论证,以消除怀疑,从而生起定解。
由于无明的遮蔽,我们不知道前世的父母,只知道今生的父母。然而,依靠佛陀的圣言量,我们可以确信,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大家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这是佛陀以无垢的智慧眼照见后宣说的。佛陀作为量士夫,已经彻底灭尽了一切业惑烦恼。佛陀的无垢智慧,完全超越了分别戏论的范畴,因此是最极清净的量,没有任何教理的妨害。
也许有人想:“佛陀的教法分为了义和不了义,这是否属于不了义说呢?”实际上,不了义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有用意、有必要、以理妨害。但是,“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这一佛陀的金刚语,并不符合不了义说的三个条件。因此,我们绝不能将其视为不了义说而心生怀疑。
另外,从古至今,所有的高僧大德在解释这一句时,都没有将其视为不了义的说法,也没有任何人能够举出理证来反驳这一说法。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一切众生确实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
当然,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怀疑,主要是因为对这方面的教言了解太少、观修不够所导致的。有些人口头上不得不承认一切众生做过自己的母亲,可是内心深处并未对此生起诚信。
比如,当我们看见一匹马时,如果想也未想,便自然而然地将它视为自己大恩的母亲,并对它的悲惨遭遇生起无法堪忍的悲悯之心,这说明菩提心的基础已经打好了。相反,如果心想:“我作为佛教徒,嘴上肯定要承认这匹马曾是我的母亲,但这样的众生怎么可能当过我的母亲呢。”这样的怀疑,只会阻碍悲心在相续中生长。实际上,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到视众为母时,悲心才能够在相续中产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又怎么可能缘众生生起悲心呢?如果没有悲心,菩提心就更不用谈了。
噶当派的教言中提到:如果说土木金石当过自己的母亲,这样的说法会有各种过失,因此是不合理的,我们也不用承认。然而,昆虫以上的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这一观点没有任何教理的妨害,因此是合理的,我们也应当对此生起确信。
许多人因为对大乘菩提心串习较少,对于“众生曾做过自己的母亲”这一观念也从未以教证和理证辨析过,所以现在想要立刻转变过来可能也有些困难。
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修法包含七个部分,理论上我们都会讲,但是我们的内心到底有没有生起“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的定解?如果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又怎能真正忆念众生的恩德?不先忆念恩德,报恩也就无从谈起;而在念恩、报恩基础上的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佛果的菩提心更是无从谈起。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中观不难,难的是加行。只要多翻几本讲义,解释中观的颂词其实很容易。然而,由于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极为深重,除非经过长期且稳固的修持,否则相续中很难生起加行的境界。我怀疑许多人甚至无法将同一位上师座下的金刚道友视为大恩的父母,更遑论将昆虫等众生视为父母了。
总而言之,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众生确实曾做过我们的父母,这并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作为仍处于凡夫阶段的众生,我们的分别念往往是狭隘且颠倒的,常常将“是”认定为“不是”,将“不是”执为“是”。比如,“我”和“我的身体”本来是无实的,不应该有所执著,可是我们却偏要强烈地执取;一切众生本来就做过我们的父母,可是我们却经常将众生视为怨敌。这些颠倒的认知,导致我们始终无法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与菩提心。
在此期间,因为利欲熏心而断过的头颅和肢体不计其数。
在轮回期间,我们为了追逐贪欲而断过无数的头颅与肢体。
假设将曾经投生为蚂蚁等小含生的所有肢体堆集一处,那一定比须弥山王还高;因为口中无食、背上无衣,感受饥寒交迫、唇干舌燥等痛苦而哭过的泪水,假设尚未干涸而收集起来,肯定远远多于所有的汪洋之水;仅仅生在地狱时所喝过的铜汁铁水也比局部四大海洋的水还多。
这也是事实,千万不要觉得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前行是一定要在心上修的,并不是耳朵听一遍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听听、学学,理论上也许过得去,但心里不一定过得去。所以说,这每一个道理都需要我们反复思维、用心观修。
我们并不是没有法可修,恰恰相反,可修的法其实很多。比如,可以每天思维“当众生曾经做我的父母时,他们对我有何等的恩德”“我身处轮回之中,生生世世都在感受怎样的痛苦”等等。刚开始这样思维时,可能会感到怀疑,不太容易相应;但是,随着观修的不断深入和稳定,你会逐渐相应,对众生的悲心也会自然而然地生起;最终,对于轮回的过患,你会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
尽管事实原本如此,可是仍旧对轮回不生刹那的出离心一味执迷不悟而受束缚的人们,在漫无边际的轮回当中必然还要变本加厉地受苦受难。
我们过去所流的泪,如果收集起来,比四大海还要多;转生为蚂蚁等小含生的身体,如果堆积起来,比须弥山还要高。如果今生还不生起出离心,那么未来将继续在轮回中流转,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与折磨。
今生最重要的任务
噶当派的大德们经常说:我们今生不一定能成就,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我们的相续中生起坚定的出离心,并且发下弘大的誓愿,为来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修行人最重要的任务。
大家都想虹身成就,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虹身成就呢?不一定的。那么,什么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呢?就是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具德上师和三宝面前立下坚定的誓愿:“我如今已经遇到了善知识和大乘佛法,认识到了轮回的过患,也清楚佛陀的金刚语是真实不虚的,没有任何欺惑。面对轮回的恐怖和无尽的痛苦,我要是继续沉迷其中,将来不知道还要感受多少痛苦!什么时候才有解脱的希望?所以,我一定要超离轮回,绝不再继续流转!为了从轮回中解脱,我必须要严持清净的戒律与誓言,并且打好前行的基础!”若能如此,那么依靠强大的发愿力和修行的法力,我们在这一世或下一世,必定能够从轮回中解脱。
相反,如果今生没有打好前行的基础,依旧贪恋轮回中的种种,那么未来将不得不继续感受漫无边际的痛苦。观察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生活,他们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累,仅仅是为了追逐虚幻不实、转瞬即逝的名利和地位。有时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不禁感慨万千,不知轮回中的琐事什么时候才有完结的时候?当然,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中,看看是否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