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3课
昨天讲了顶礼句、全论概要和立誓句。在立誓句中,华智仁波切立誓宣讲他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传下来的教言,为此,他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他的相续。
全文分二: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
全文内容总共分为两个部分: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闻法方式又分为发心和行为。无论听什么法、修什么法,正确的发心和行为必不可少。
发心,也叫等起,也就是引发身语行为的因缘或力量。比如吃饭,首先心里要有去吃饭的意识,之后才会引发吃饭这一行为。我们行持任何善法,首先要发心,比如听法,听法前应该先发心,以菩提心和清净心摄持整个听法的过程,这样才如理如法。行为,包括听法和修法的过程中应断除的行为和应行持的行为。
乙一(发心)分二: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发心又分为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前者属于大乘显宗的发菩提心,后者是密宗的观清净心。我们在听法、修法,乃至行持任何善法之前,都应该先发心——以善妙的等起引发后续的行为。
发心的分类
发心可以分为不善的发心、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善的发心又分为小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和大士道的发心。
不善的发心:也就是恶心。比如“听说密宗的法门法力极为强大,我学完密宗的法以后,要去把害我的人杀掉”,这就是不善的发心。
无记的发心:就是没有善心也没有恶心的状态。我们刚学完《俱舍论》,大家应该还记得。很多人听法、修法,可能都是无记的发心,“我要是不去听法,堪布肯定会不高兴,而且大家都在听,我不听的话也有点可惜,还是去听吧,反正耳朵听一下就可以了”,像这样的心态就叫作无记的发心。
小士道的发心: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比如生活快乐、升官发财等世间暂时的安乐,或是转生天界享受天福而听法,这就是小士道的发心。
中士道的发心:了知三界轮回是苦的自性,为了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听法,这是中士道的发心。我在想,很多人是否都是这样的发心?众生的苦乐从来没考虑过,只是觉得自己很痛苦,想早一点离苦得乐,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
大士道的发心:为了让一切老母有情获得究竟的佛果而听法,这是大士道的发心。
以上三种善的发心,前段时间我们讲《菩提道灯论》时也讲过。
唯以菩提心摄持
发心有许多种,其中不善的发心、无记的发心,以及小士道和中士道的发心,都是需要舍弃的发心。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发菩提心,以大乘的菩提心摄持听法、修法等任何善法。以菩提心摄持,善法的功德会成千上万倍地增长。而且,我们听受的本来就是大乘佛法,所以在听法的过程中也应该以大乘菩提心摄持。
有人可能会想,是不是只有听法的时候需要以菩提心摄持,而行持其他善法时就不用发菩提心?不是这样的。做任何一件善事,比如放生、诵经、持咒、观修本尊、转动转经轮等,都应该先发菩提心,然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下行持。
有了菩提心的摄持,哪怕转几圈转经轮,也有无量的功德,否则只是种下善根而已。华智仁波切曾说:“身语的行为,如果没有以善心摄持,只是形象上的善法,没有任何意义。”阿琼堪布解释时说:“华智仁波切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意义,只是功德非常微小而已。”
另外,希望大家上课时把转经轮带上,课前念诵时使用。课前念诵需要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里转转经轮,功德真的非常大。有正知正念的人,在去听法的路上也一直在转转经轮,确实很好。其实在去上厕所的路上也可以转转经轮,这样就不会浪费在路上的时间(众笑)。如果确实因为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而没有转经轮的道友,明天在管家处签字后再去商店拿,我在商店存放了一些转经轮。拿了以后一定要经常转,不转肯定不行。你们商店发心人员虽然很辛苦,但还是帮我给他们解决一下。
那么,从明天开始大家统一带上转经轮,课前念诵时使用。转转经轮之前先发菩提心,我们不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升官发财而使用转经轮,一心一意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可怜父母,以这样的发心转转经轮,虽然每天只有半个小时,但功德非常大,在几百世中为了世间安乐和自我解脱而积累的功德,即使全都加起来,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因此,我们从明天开始统一使用转经轮。
很多道友都很精进,早上一起来就开始顶礼、念诵,把时间都用在了行持善法上,但与僧众共同行持善法相比,后者的善根功德更为广大。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僧众共修的功德,远远超胜个人独自修行很长时间的功德。”我们这么多人共同念诵、转转经轮,这样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
我想,在经堂听课的道友各方面应该都很如法,不知道在家里听收音机的道友是不是做得稍微差一些?你们如果在家里听,5点15分就可以拿着转经轮,然后规规矩矩地坐在佛堂或自己的床上,然后一边念诵一边转转经轮。
大家共修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有的人可能觉得不好意思,今天这样要求之后,相互之间会有一种督促作用,否则,凡夫人依靠自力确实很难行持善法。
丙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我们应该这样想: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轮回没有开端,因此,无始以来所有的众生都曾当过我们的父母。关于这一点,后文还会通过教证、理证来阐述。
很多人的父母确实是这样,将最好的食物先给孩子吃。我原来讲《大圆满前行》时,有一个人说:“虽然华智仁波切是这样说的,但我的父母对我一点都不慈悲,好的食物全是他们自己吃!”但我想,99%的父母都是慈悲子女的。你们在孩童阶段、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每个人应该都深有感触。
不仅我们人类,连飞禽走兽也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我昨天看见一只鸭子在树林里一动不动,以为它被狗咬死了,走过去看时,发现它还活着,一直护着自己的孩子,即使有人靠近,也不离开。很多父母,宁肯自己感受痛苦,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丁点儿伤害。父母对子女,真的特别执著。
所有这些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糊里糊涂地步入了歧途,就像盲人遗留在荒野中一样,这些众生实在可怜!
暂且不说地狱、饿鬼和旁生这三恶趣的众生,我们身边这些无始以来做过自己父母的众生,他们虽然想要获得安乐,却不知行持安乐的因——十善法;虽然不想感受痛苦,却整天造痛苦的因——十不善法;应做的善法不做,不该造的恶业却拼命地造,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就像迷失在旷野中的盲人一般,无人照顾,真的非常可怜。
再进一步观想: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感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
菩提心必须具足两个条件,就像《现观庄严论》中讲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二是缘佛果的智慧。
众生极其可怜,一定要让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这是缘众生的悲心。仅仅让众生获得丰饶的财富、健康的身体、长久的寿命等暂时的安乐还远远不够,因为当他们享用完有漏的福报之后,还会继续在六道轮回中流转,感受无尽的痛苦与折磨。因此,我们应当发愿:依靠听法和修法的善根威力,祈愿众生早日从三界轮回中解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是缘佛果的智慧。简而言之,发菩提心就是立誓让一切沉溺在轮回中感受痛苦的父母有情获得究竟的佛果。
刚开始,我们需要外力来提醒自己发心,但只要每天串习,菩提心会越来越纯熟,相续中会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以后在行持任何善法之前,自然而然会想到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与究竟成佛而行持善法。这样的发心极为殊胜难得。
这样的发心,无论在闻法还是修法的过程中都相当关键。
上师如意宝之前说:“传法之前会吹法螺,大家最好在听到法螺音时发菩提心;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发菩提心,就在念诵《菩萨戒仪轨》时发心;如果这时还没发菩提心,那么在上师说‘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时,一定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只需要几秒钟,如果能做到,善根是无量无边的,否则,仅是无记的善根而已,最多种下解脱的种子。因此,我们在闻法和修法之前,一定要发菩提心,这样的发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
三殊胜
不管所修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如果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这就叫作结行回向殊胜。所有善行以此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加行发心殊胜:所修持的善根,若以方便摄持,则称为加行发心殊胜。
无论是为别人讲经说法、塑造世界上最大的佛像等大的善举,还是转一圈坛城、念一遍观音心咒、转一圈转经轮、放一条生命等轻而易举的善行,在行持之前都应先发菩提心,然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下行持。这一点极为重要。
现在只怕很多人修不来法,如果能修,可修的法有很多。有人说:“你现在能不能给我传一个法,我在这里待了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法。”每天讲了这么多殊胜的法,这些不是法,什么是法?个别人对到底什么是佛法确实一窍不通。
闻法、修法,行持任何善法之前,首先要发菩提心,这是三殊胜中的加行发心殊胜。
正行无缘殊胜:所做的善根,不被外缘摧毁,称为正行无缘殊胜。
若有以下几种情况,善根会被外缘摧毁。比如说,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生起极大的嗔恨心,依靠嗔恨心而毁坏了善根;或是在修法的过程中,心一直外散,没有随文入观,这虽然没有被他缘摧毁,但因为是无记的状态,所以善根非常微小;若将自己行持过的善法与人炫耀,这同样会摧毁善根。
有的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一直自以为是地夸夸其谈,之后又经常炫耀,这都是灭尽善根之因。藏地有种说法:“在骑马的人面前站着说,在走路的人面前坐着说。”稍微做了一点点好事就到处去宣传,“我造了多少尊佛像”“我供养了什么”“我念了多少心咒”“我每天修什么法”……在别人面前一直炫耀。这会摧毁自己的善根功德。有个人六年前供养过学院一万块钱,他前几天遇到我一直说:“我以前供养过你们学院一万块钱,我是你们的大施主,你为什么不接我的电话?”
两类正行无缘
实际上,真正的正行无缘,只有得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就像宁玛巴的教法中说的那样——所作所为没有任何造作,完全以基大中观、道大手印、果大圆满的见解摄持。当然,这样的境界凡夫人很难达到,这是菩萨入定境界的善根——凡夫人鼻子再长也不可能挪到嘴里。
阿琼堪布和华智仁波切等大德说过: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若能以如梦如幻的见解和正知正念来摄持,这就是初学者的正行无缘。
初学者的正行无缘,主要就是两点:以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的见解摄持,不要太执著善根,因为有实执就不是正行无缘;其次,在如梦如幻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尽量保持正知正念,心专注而不外散。
这样的正行无缘,凡夫初学者也完全能做到。比如听法时心尽量不散乱,对听法的功德也不要太执著,应该像《中观根本慧论》里讲的那样,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摄持。
结行回向殊胜:最后,为了令善根日日增上而做回向。
按照《般若摄颂》中的观点,无论是为了降伏敌人以恶心回向,还是为了今生的利益或人天的福报,以世间八法的心回向,都属于不清净的回向,相当于食物中掺杂了毒药一样;若以菩提心摄持,为了令众生获得佛果而回向,则是清净、究竟的回向。
若能以空性摄持,安住于三轮体空中回向,这是最上等的回向。如果暂时还做不到,那我们就念《普贤行愿品》《文殊大圆满愿文》等诸佛菩萨的金刚语来做回向,同时观想:传承上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自己的善根功德。如此一来,回向殊胜也就具足了。
简言之,我们行持任何善法,都必须以三殊胜摄持。比如念《系解脱》,最初,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佛果而发菩提心;中间,以如梦如幻的见解摄持,尽量保持正知正念,一心专注在自己的念诵上,不要散乱——凡夫人不可能没有一点散乱心,但在念诵圆满之前,最好不要掺杂琐事和闲言碎语;最后,回向善根,“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
发心和回向,只需要几秒钟,但若能做到,功德会非常大。无垢光尊者曾在其他教言里说,“三殊胜是三枚珍宝,最殊胜的法就是三殊胜。”伏藏大师大乐洲专门写过一部三殊胜的教言。许多上师都讲过三殊胜,这是非常重要的窍诀,希望每一位道友在行持善法时,都能以三殊胜摄持!
这次共同学习《前行》,希望每个人在听受的过程中,都能对照自己的相续进行调整。如果不结合相续,光是像听故事一样来听,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大家首先要将三殊胜牢记在心,之后在实际行动中尽量做到。
闻法也不例外,最初要将闻法方式放在首位,尤其是发心更居于主导地位。
懂得闻法方式很重要。如果不懂,即使每天听法,但因为各方面不如法,最后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大利益。在闻法方式中,最初的发心相当关键。
正如《功德藏》中所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善根大小,只与发心清净与否有关,与形象的大小无关。
有的人修建了几十层经堂、塑造了几万尊佛像,从外在的形象上看,是非常大的善法,但到底有多大功德,关键在于他的发心。如果发心正确,不要说几万尊佛像,哪怕只塑造一尊佛像,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发心是为了名闻利养,“我这样做,别人会认为我很了不起”,这就没有很大功德。
听法也是如此,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早日成佛而听法,哪怕听一节课,也有极大的功德,否则,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听法,甚至在听法的过程中,行为也不如法,就不会有太大的功德。
如果我们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正法。所以,最初向内反观,调整自己的发心至关重要。
发心不正确,即使听闻佛法,也不可能变成正法;即使修密法,也可能堕入声闻寂灭道,甚至不如声闻寂灭道。
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期间,有一天和弟子仲敦巴坐在一起喝茶,阿底峡尊者说:“哎呀呀,完了完了,我有一个修黑班则的弟子堕入声闻灭道了。”当时仲敦巴很不理解,问道:“为什么修黑班则的人还会堕入声闻灭道呢?”阿底侠尊者说:“关键是发心问题。如果发心不好,修黑班则法的人也会堕入寂灭或者恶趣。”
本身而言,任何密法都不是堕入恶趣的因,但因为修法的人发心不正确,以诅咒或降伏别人的心修密法,最终也可能堕入恶趣。总之,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密法,没有很大的功德。
因此,无论闻法还是修法,最初的发心极为关键,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发心。
阿琼堪布的弟子在听法、讲法和修法之前,都会先念诵《入菩萨行论》中的一个偈颂:“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反观内心,将心态调整到贤善的状态,然后再去行持。阿琼堪布的传承弟子,与一般形象上的修行人完全不同,确确实实是有内在境界的修行者。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形象上的修行人,其实形象并不重要,关键是发心。要调整好自己的发心,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修行人。
如果知道如此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表面上看,调心和不调心的差别极其细微,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功德相差甚远。
相反,如果不懂得调整发心,那么尽管装模作样地闻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
华智仁波切讲的每个字都非常重要,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最好把这些教言背下来,牢记在心。当然,我不是要求大家背诵《大圆满前行》,听我这么说,有些人目瞪口呆,看上去吓坏了,“啊!《大圆满前行》也要背啊?《中观四百论》我都背得那么费劲,现在又要背《大圆满前行》……”其实学院的很多堪布、堪姆都背过这部论典;上师如意宝在石渠求学时,那里的一位堪布将《大圆满前行》背得滚瓜烂熟。如果对法义很熟悉,自己的相续一定能调整得很好。
因此,无论是闻法修行也好,观修本尊也好,持诵密咒也好,顶礼膜拜也好,进行转绕也好,甚至口念一遍观音心咒,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这一点十分重要。
在三殊胜的摄持下,即使只念一句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或是只转5分钟的转经轮,也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可以说,人生已经有意义了。
有人说:“我在这里已经待了五六年,可是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觉得待在这里没什么意义。”这种话真的特别愚笨。不要说五六年,就算只待三天,如果每天的善法都能以三殊胜摄持,你的人生已经很有意义了。不说三天,哪怕只听一节课,若能以三殊胜摄持,这样的机会在百千万劫中都难以得到!要知道,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法,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有一种说法:“如果没有遇到大乘上师,就不会知道殊胜的方便——三殊胜;如果不知道三殊胜,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积累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我经常想,自己虽然是一个烦恼深重的凡夫,经常忘失正知正念,但能够遇到像上师如意宝这样的三界导师,今生真的特别幸运,否则,我不会明白佛法的根本要点。依靠上师的恩德,我懂得了佛法的根本要点,这一生已经有了意义,现在死也好,活也好,无论如何都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