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18课
上节课通过盲龟遇木轭以及针尖堆豆、光壁撒豆的比喻,详细阐明了善趣难生、暇满难得的道理。至于善趣难生的原因,《中观四百论》中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凡夫众生堕入恶趣的极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造的几乎都是不善业。
除了上述几个比喻以外,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还引用了昙花现世的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为难得。法王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和麦彭仁波切的《开显解脱道》中也引用了昙花现世的比喻。
昙花现世的比喻出自《涅槃经》。经中说,昙花只生长在无热恼海北方山顶的昙花林中,而且不经常绽放,只有当佛陀出世时,昙花才初绽开;佛陀转法轮时,昙花绽放到极致;随着佛陀的涅槃,昙花也逐渐凋零。
接下来讲“思维数目差别”,通过对比六道众生数量来凸显人身的难得。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
如果稍加审视众生的数量及次第,就会发现获得人身的众生实在是微乎其微。
通过观察六道众生数量,发现三恶趣的众生数量庞大,而善趣的众生数量却极为稀少。
如经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
秋夜满天繁星,不计其数。白天很难见到星星,即使能看见,可能也只有一两颗。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善趣(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众生的数量是何其稀少!
此外又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总之,善趣的身份少之又少。
“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大地有多少微尘呢?无量无边,谁也说不清。“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恒河沙数虽多,却仍然无法与大地的微尘数相提并论。“旁生犹如酒糟”,与恒河沙相比,酒糟完全不值一提。“阿修罗犹如漫天大雪”,相比酒糟,漫天飞雪的范围似乎更大,其实这可以从同容积的角度去衡量。比如大小相同的两个木桶,一桶里面飘着雪花,一桶里面装满酒糟,酒糟的数量一定远远超过雪花数。很多比喻和道理,有时应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有时又需要按照诗学的方式理解。当然,这里并不需要从诗学的角度去理解。“人与天人犹如指甲微尘”,指甲上存留的微尘是非常少的,尤其是每天洗手的话,指甲上更不可能有什么微尘了,可想而知,善趣众生的数量是多么稀少!
当下我们可以进行观察,比如,在夏季里,仅仅一方草地上存在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的蚂蚁数量,也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
夏季,一小块草地上就生存着各种各样、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众生,若用显微镜等仪器去观察,就会发现一小块地方竟然生存着密密麻麻的众生。《前世今生论》中也引用过佛经中的一则公案:一位阿罗汉以神通观察,见到水里有许多非肉眼可见的众生。
在温暖潮湿的地方,一小块草地上生存着的众生数量,也许就超过了南赡部洲的总人口数。一般的蚁穴,大概有几千只蚂蚁,而森林里的蚁穴,有些比帐篷还大,里面密密麻麻,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蚂蚁,总数加起来有好几亿。像色达等高原地区的蚁穴并不是很大,里面最多有几千只蚂蚁。炉霍那边的蚁穴稍微大一些,一个蚁穴里面可能有几万只蚂蚁。当然,这样的对比稍有夸张,但确实能让人直观感受到转生善趣的稀有与珍贵。
夏季雨后,炉霍那边的山上总会出现特别多的众生,乌压压的一大片,全是黑色的小虫,导致人们连路都没法走。如果直接踩过去,也许会踩死好几万个众生。像这样微小的山虫,石渠那边也特别多,它们一般生存在石头和草边,如果不仔细看,也很难发现。
其实人的视力也有差别。我认识的一位老喇嘛,视力极佳,连汗毛上的纹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般人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东西,他用肉眼就能看见。
据说,海洋里有一种翻车鱼,一次产卵多达三亿粒。大部分的鱼,一般情况下产卵几十万到上百万粒。有的人说:“我要放生一亿条生命!”然后花几十块钱买了几条大着肚子的鱼放生,说:“可以了,我已经圆满我的发愿了。”要是鱼卵也可以计入放生数量里,那么放生几亿条生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
人类与旁生的比例多少是显而易见的。
与旁生的数量相比,人类的数量可谓微乎其微。
人类也是一样,如果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
之前一位道友的父亲说:“你们佛教不是说人身难得吗?人身怎么难得了,你看城市里这么多人,而且现在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了,人身一点都不难得。”实际上,难得的是珍宝人身,相似人身确实不难得。
佛教兴盛的中土,人口数量一般都不太多。比如全民信佛的不丹及藏地,经常好几十公里才看见几顶帐篷。相较而言,汉地城市里的人口就密集得多,可惜大部分人都不信佛教。
以前四川大概有一亿多人,仅成都城区就有三百多万,再加上周边的县城,人数可能在九百万左右。这么多人里面,又有多少是信仰佛教的呢?当然,转生在边地是众生自己的业力现前。
总而言之,与旁生相比,人身是稀有且珍贵的。这一点,夏天去外面的草地上坐一会儿就能体会到。想想看,天空中有无数的众生,湖泊、大海里有无数的众生,陆地上也有无数的众生,与之相比,人类的数量真的很少很少。
虽然我们无法以肉眼见到饿鬼和地狱道的众生,但是依靠圣教量也可以得知,与旁生相比,饿鬼和地狱道众生的数量更是多得无法想象。若将范围从六道缩小至人间,与总人口相比,信仰佛教的人口占比也实在小得可怜;佛法兴盛的中土,人口稀少,而边地的人口数量却极为庞大。
尤其是具足暇满的人身更是绝无仅有……
藏族人人都信仰佛教,每个人心中都有佛,可是真正具足暇满、远离无暇的,出家人里面有多少个?在家人里面又有多少个?可谓微乎其微。你们都是佛教徒,都信仰佛教,而且大部分都是出家人,假如现在一个个地问:“你具足暇满吗?”也许问到最后,只有少数几个人真正具足暇满。
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满,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
假如详细观察后,发现自己具足所有的暇满,这时应该发自内心地为此感到欢喜。暇满人身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宝贵财富,世间任何事物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
暇满人身也被称为珍宝人身。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了三种人身——珍宝身、中等身与相似身。也就是说,凡是具足闻思修的能力、不退转的信心,以及因果取舍等正知正见的人身,就叫作珍宝人身。
一个人如果具足了所有的暇满,这样的人就是人中珍宝——真正的如意宝。即使别人不叫你“如意宝”,你也可以自称“如意宝”。但像法王如意宝,是名副其实的如意宝。假如一个暇满也不具足,还自称为“法王”“仁波切”,那这是将假宝执为真宝,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假设还有缺憾不足,那么即便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也不能称得上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假如不具足暇满,即使在世间是所谓的权威,也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比如“发明大王”爱迪生、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他们虽然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但也只能算是普通人身。假如依靠聪明才智造恶业,比如制造危害人类的原子弹或生化武器,这样的人即使是鼎鼎有名的科学家,也只能算是相似人、恶劣人。
我们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念与行为,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人。有些自认为了不起、伟大的人,经过详细观察,其实顶多算一个相似人。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个诸根具足的人,假如内心昏暗、不知取舍、无恶不作,这样的人其实不是真正的人,只是相似人。
有人认为,出家人不是人,但实际上,不信因果、不知取舍、断善行恶的人,才真正不是人,属于相似人。这样的人毁坏今生来世的缘故,可以被称为灾祸者;不知取舍与石头无别、不晓真理与旁生无别的缘故,可以被称为无心者;转生为人却无义空耗的缘故,可以被称为空返者。
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已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归一样。
转生为人非常不容易,好不容易得一个人身,如果没有行持善法,反而造了不少恶业,那就太可惜了!
《大圆满前行》中只讲了珍宝身与相似身,而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还讲了中等身——对三宝有信心,也向往行持善法,只是不知取舍,智慧之眼经常被无明眼翳蒙蔽。比如很多居士就是这样:皈依了佛门,却不学习佛法,整天忙着世间法,偶尔想要闻思修行,可是很快又被世间法给淹没。
总之,每个人都要详细观察自相续。不具足的暇满,要使它具足;未远离的无暇,要想办法遣除。
获人身宝,修出离心
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
这是智悲光尊者《修行问答录》中的偈颂。意思是说,人身比摩尼宝珠更为珍贵。摩尼宝珠虽好,只能解决今生的生计,而依靠暇满人身,可以成办今生来世的解脱与安乐。不说摩尼宝,就算得到了一百万美金,也能让人欣喜若狂,但这对解脱又有什么帮助呢?
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
人身是最为难得的,其价值连摩尼宝珠也没办法与之相比,可是那些生不起厌离心与出离心的人,就像丢弃如意宝珠般,白白空耗珍贵的人身,实在是特别可惜!
人身真的很难得,可是有些人不仅不用它来行持善法,反而整天造恶,这太可惜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将时间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虽然这具身体由不净的血肉组成,有时也让人生厌烦心,但如果用得好,它也可以成为积累资粮与修持妙法的所依。
依止上师,视师如佛
遇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
值遇具足法相的殊胜善知识,比获得王位更值得庆幸。登上王位后,也许会凭借呼风唤雨的权力,造下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罪业,而值遇善知识,依靠善知识的开示,可以懂得因果取舍,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向光明与解脱的正道。那些没有丝毫恭敬心的人,却将殊胜的对境——上师善知识,当作一般的朋友看待,身语意三门体现不出丁点谦卑。
上师如意宝说过,将上师看作一般人,只能从水中得加持。还有的教言说:如果把上师看成人,就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因此,应当将上师视为真佛,而不能看作普通的亲朋好友。
无垢光尊者在圆寂前留下遗嘱:“我依止了上师革玛燃匝六年,证悟了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最高见地。希望随学我的弟子们,也要长期依止善知识、长期听受教言,这就是我的遗嘱。”
因此,希望各位在因缘具足时,好好依止善知识。尤其是不要将上师当作普通人看待,否则得不到多少加持。具足法相的上师极难值遇,如果有幸遇到,也得到了上师的摄受,却因为没有信心与恭敬心而将其视为凡夫俗子,以对待亲朋好友的态度对待他,那就太可惜了!
受菩萨戒,修慈悲心
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
今生能够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趋入菩萨乘,这样的机会比获得官位更为难得。可是那些没有悲心之人,却像抛石头一般,轻易舍弃珍宝般的菩萨戒,这的确令人惋惜!
菩提心难发。有些好不容易发了菩提心的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产生矛盾,自己又无法将其转为道用,以致相续中的嗔恨如猛火般炽燃,刹那之间就将相续中好不容易生起的如苗芽般的悲心与菩萨戒焚毁殆尽。
在这两种情况下,菩萨戒容易被毁坏:一是不懂戒律;二是相续中没有悲心。在座的各位都受过菩萨戒,最近益西彭措堪布也在讲菩萨戒,而且讲得很详细,希望大家用心学。
入金刚乘,守护誓言
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
在善知识面前得续部的灌顶、窍诀与教授,比得到转轮王位还要可贵,可是那些不守誓言者,如同舍弃转轮王位般,轻而易举就将自己的密乘誓言抛入河中,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利益,反而因此堕入恶趣,特别可惜!
进入密乘后,假使无法受持所有的细微誓言,无论如何也一定要守护好根本誓言,尤其是涉及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身语意誓言,以及《大幻化网》五条根本誓言。
明心见性,护持本面
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
依靠上师直指心性而现见自心的本来面目,这比见到诸佛更为稀有。见佛不难,通过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持,很容易就能见到诸佛的显现;最难的其实是依靠上师的窍诀而现见自心本面。可是那些明明已经见到了心性的人,后来又因为散乱放逸,而再度迷失,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扼腕痛惜的了!
在座的许多人依靠上师如意宝等善知识的直指,应该认识了心性,可是有些道友因为没有精进护持,如今又回到了迷乱状态,以致自己都怀疑自己是否见过心性:“我之前是不是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性?是不是开悟过?”
1987年,上师如意宝在五台山清凉石附近的森林里给我们传了《句义宝藏论》和《二规教言论》。当时上师显得非常开心,让我们每个人都写一首道歌作为法供养。德巴堪布也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现收录在他老人家的著作全集中。他在诗中说:“年轻时,拜根本上师的仁慈之赐,我有幸一瞥心的本来面目……”我当时看了后心想:哇!原来他老人家早已通达了心的本性大圆满。
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听过上师传讲的《杰珍大圆满》、《上师心滴》和《文殊大圆满》等甚深密法。很多老道友不说彻底证悟,但至少对心的本性有所认识。在认识了心的本性之后,如果没有每天修持、绵密地护持,就会像智悲光尊者说的:“认识心的本性而不惦念它,就像一个弱小的婴儿上战场般,会被杂念的敌人消灭掉。”他还说:“初学者所证悟的这种大圆满,就像是云间看见日轮一样,如果不小心护持,很快就会被妄念的乌云遮蔽。”
见到诸佛菩萨不难,难的是现见心的本性。懈怠懒散之人,即便见到了心的本性,也难以护持;精进的修行人,每天都会禅修,座上座下时时刻刻都在护持自己所认识的境界,这是真正具有正知正念的修行人。
1987年的冬天,上师如意宝从五台山回来后传讲《文殊大圆满》时,很多弟子,包括我在内,不敢说开悟,但对心的本性还是稍微有所认识。我对《文殊大圆满》有着特别强烈的信心,当时上师讲课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前段时间,丹增活佛将法王传讲《文殊大圆满》的音频立成了文字,我最近在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回忆起很多法王当时授课的情形,比如噶多堪布与法王之间的问答……之所以能够记得很清楚,并不是因为记性有多好,而是对上师和《文殊大圆满》的信心极为强烈的缘故。只可惜后来一直没有修持,每天忙于翻译和其他琐事,当时依靠上师的加持所获得的些许觉受,如今也已如泡影般消逝得无影无踪,确实很可惜——华智仁波切上面那句教言可能不是在说你们,是在说我。
这样的暇满人身也并非是偶然或侥幸获得的,而是多生累劫中积集二种资粮的果报。大智者称幢说:“得暇满人身,非由力强得,乃是积福果。”
大智者称幢,也就是扎巴坚赞——萨迦三祖,一位白衣祖师。萨迦五祖里有三位白衣祖师和两位红衣祖师。两位红衣祖师分别是法王八思巴和《格言宝藏论》的作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
暇满人身不是凭谁的力气大而得到的,而是过去世积累资粮的善果。暇满难得,大家在拥有暇满时,一定要好好珍惜,用来修持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的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