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16课
继续讲暇满难得。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的人身被称为暇满人身。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还提到了作为修行人所应避免的十六种违缘——暂生缘八无暇与断缘心八无暇。
断缘心八无暇
上节课介绍了暂生缘八无暇,今天讲断缘心八无暇。这八种无暇是修行的极大违缘,将直接斩断解脱与成佛的缘分。
堪布阿琼在《前行备忘录》中说:“断缘心八无暇:自相续与解脱遍知的道相背离,一旦出现断缘心八无暇的任何一个,那么三菩提的绿苗就会凋谢,以至于离开解脱的种姓,为此叫作断缘。”就像秋日草地上的绿芽,经过一夜的霜冻就打蔫了。同样,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出现断缘心无暇,解脱的苗芽很快就会枯萎,以致失掉解脱的缘分。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解释断缘心无暇。
《如意宝藏论》中说:“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相较而言,这十六种无暇比较难懂。前几天考试,我特意抽了几位道友,八无暇和十圆满他们记得很清楚,可是对暂生缘与断缘心八无暇就理解得比较模糊。每一种无暇都要弄清楚,这样才能避免修行出现违缘。
断缘心八无暇:
一、为今束缚: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有的居士,心里很想好好学修佛法,可是被家庭、事业、财产所累,实在是放不下父母子女,也害怕从公司、单位离开后,会很难维生。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说,在家人修持善法的力量微弱,如逆水行舟。在家人整天为家庭忙碌,有很多事情要做,今天做的,明天也要做,明天做的,后天又要做,这样不断地重复,始终没有修行的机会。作为在家人,即使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做,一天三顿饭也不得不做。而且还要经常招待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隔三岔五地应酬。宝贵的人生,全耗费在了琐事上。可以说,绝大多数在家人都已经断了解脱的缘分,只有极少数精进者有获得成就的可能。
许多心里生起了强烈出离心的修行人,觉得以后要是成家,肯定会断绝自己学佛修行的缘分,只有出家才能将这些缠缠绕绕的缘分全部了完,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寂静地出家。我们很多道友都有这样的决心:无论如何,哪怕是天塌下来、地裂开来,我也一定要出家!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就是要去喇荣出家!
有的人在喇荣待了一段时间,却没有出家的想法,下山之前信誓旦旦地说:“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背诵、做功课!”结果到家后没多久,就将自己的誓言抛在脑后,每天随着周围的环境而转。那时,人已经被卷进了业力的漩涡,再想逃脱,为时已晚,最后只得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如果没有坚定的出离心,一味地随顺社会和周围的环境,修行很难成功。
为今束缚的对治法,是思维人身难得,看淡与修行无关的人、事、物,放下对亲朋好友以及财产事业的执著。
最近讲“暇满难得”期间,出家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来这里旅游的人,这几天对自己的头发也越来越生厌离。当然,出家是终身大事,需要慎重考虑,至少要深思熟虑几个月。有的人才刚来,听了几天《大圆满前行》,马上就要出家;等出了家,《大圆满前行》讲完了,当初的热情也消退了,这时又想回家:“唉,一直待在这里还是很困难……对了,我想起家里还有一点事情需要处理,我先回去一下。”像这样出家又还俗也不太好,而且《大圆满前行》也不可能一辈子天天讲,所以出家还是要考虑清楚。
在这里出家,考察期是四个月。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经过担保人或管家签字后,考察期未满四个月也可以出家。这是法王如意宝在早期——喇荣才三百多位出家人时立下的规定。有的人特别着急,连四个月也不想等,每天问什么时候可以出家。这也许是因为出离心太强烈了。但不管怎么样,规矩还是要遵守,如果有特殊情况,再按特殊方式处理。
二、人格恶劣: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作所为始终无有长进。正如古大德的教典中所说:“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
人的秉性很难改正。有些人生来恶劣,相续不仅傲慢,而且野蛮。这从眼神就能看出,与他对视时,甚至会心生恐惧。这样的人,恐怕很难学佛或修大圆满,去当屠夫倒是很合适。(众笑)
这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也很难转向正道。
品性恶劣之人,就算遇到了真佛般的善知识,也难以转心入道。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他们整天看过失、挑毛病。如果相续中已经生了邪见,就很难改正了。
噶当派的博朵瓦尊者曾说,如果弟子的学识或智慧不足,我有办法开启他的智慧,假如人格下劣,那我就没办法了。去年讲《札噶山法》和《开启修心门扉》时,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
《格言宝藏论》中说:“劣者无论再改造,性情不会变贤善,煤炭无论再改造,其色无法变雪白。”煤炭的质地就是黑色的,再怎么洗,也不可能洗白。与之相似,秉性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改造,也很难变成贤良之人,因为他的本质就是这样,而本质又很难改变。
讲中观时说过,名言中万法各有其本质,黄金有黄金的本质,钢铁有钢铁的本质,黄金的本质与钢铁的本质截然不同。同样,人与人之间的本质也不相同。之前遇到一个在家人,他说:“我妻子的心,质量很不好,总是喜怒无常,反反复复。我再怎么好言相劝,也很难让她变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唉,没办法,我妻子就是这样,她的质量不好。”我当时觉得很奇怪,第一次听到“妻子的质量不好”这样的说法。不过好人与坏人在品性上确实有很大差别。
当然,这里只是说人格恶劣的人很难转向正道,并没有说永远不可能。有的人刚开始很坏,后来被善知识摄受,相续逐渐调柔,最后成了一位人格贤善的修行人。这种情况也有。
从《格言宝藏论》等教言来看,人格恶劣似乎是无可救药的缺陷。一些论典中也说,人格恶劣之人,已经断了解脱的善根,没有解脱的希望。但这只是以困难加否定而说,并非永远不可能转向正法。这方面,我们也要观察自己的相续。
三、无出离心: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或者今生的何等痛苦,如果内心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那么根本不会生起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有些人虽然听闻了轮回的种种痛苦,而且也亲身感受了生、老、病苦,但仍然生不起对痛苦的恐惧心以及对轮回的厌离心。对此,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狠狠地批评道:这些人的心简直就是石头做的。
没有出离心,也就没有解脱的缘分。之前一个在美国的道友给我打电话说:“我们这里的生活特别美好,旧金山很好,波士顿也很好……”如果一直认为轮回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美好的,又怎么可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呢?不厌离轮回,又怎么可能会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又怎么可能会获得解脱?
因此,要对治无出离心,务必了知轮回充满痛苦与过患,轮回中的一切显现都是暂时且虚幻不实的。
四、无有正信:如果对真实正法与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
信心是一切白法的根本。解脱的大门不会对无信之人敞开。
有些人对上师和佛法生不起丝毫信心,自己也为之苦恼。其实,无有正信是有对治的,信心也可以逐渐培养。比如经常思维上师与佛法的功德和利益,信心自然会源源不断地生起。
五、喜爱恶行:喜好不善恶行之人三门桀骜不驯,远离殊胜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喜爱恶行之人,身心放逸,三门恒造恶业,对不善法感到欢喜,对具功德的善法却没有一点兴趣。这样的人已经违背了正法。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喜爱恶行,无有对治。”喜爱恶行的人,上师严厉批评不听,道友好言相劝也不听,确实没办法。以前学院有极个别人,经常犯戒、造恶业,虽然上师也劝过,可他无动于衷,最终只有自甘堕落。这样的情况,任何善知识座下都有可能发生。
阿琼堪布说,喜爱恶行无有对治。但也有个别人,刚开始虽然喜爱恶行,但后来在善知识、善道友的鞭策下,善根逐渐成熟,闻思修也越来越精进,成了喜爱善法者。
六、心离正法:对于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正法毫无兴趣,结果自相续也就不会生起功德。
这样的人对闻思修没有丝毫兴趣。比如给他一本《中观根本慧论》,他连书都不会翻开,更不用说背诵了;如果给他一本充斥着贪嗔痴的世间杂书,他却看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
在狗面前放青草,狗肯定不会吃,因为狗对青草不感兴趣;在牦牛面前放骨头,牦牛也不会吃,因为牦牛对骨头没兴趣。同样,在不喜欢闻思的人面前放法本,他也不会感兴趣,因为他品尝不到佛法的味道,觉得没意思;相比法本,他可能对小炒牛肉更感兴趣。当然,是否喜爱闻思,其实与各自的善根有关。
七、毁坏律仪: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失毁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假如失毁了别解脱戒、菩萨戒或律仪,又没有忏悔清净的话,后世一定会堕入恶趣。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自从一开始受戒就没有失坏过的人,是树立佛陀法幢者,又是摧毁魔幢者。即使失毁了戒律但能如理忏悔的人,也是树立法幢者、摧毁魔幢者。”
也就是说,假如有人在失毁了所受的别解脱戒或菩萨戒后,能够如理如法地忏悔,并且从今以后制止恶行,同时随喜他人的清净戒律,这样的人仍然称得上是树立法幢者、摧毁魔幢者。
当然,最好是受戒后不违犯。假使犯了戒,也要如理如法地忏悔。
八、失毁誓言:如果进入密乘后以上师和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那么不仅自食恶果而且也殃及他众,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的缘分。
进入密乘后,如果毁坏了金刚三昧耶戒,这就是最严重的害人害己。一个团体中如果有一个毁坏誓言的人存在,那么所有人的修持都会受到染污。
讲《三戒论》时讲过,密宗千千万万条誓言,可以汇集于身语意三金刚的誓言。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随顺。《前行备忘录》中也说:“所有密宗戒包含在身语意的誓言中。身誓言,不凌辱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身体。语誓言,不违背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语言,上等者不间断念诵本尊心咒,中等者在十五、三十或者昼夜六时里念诵,下等者每一个月里念诵,极下等者一季度,最下等者也要在新年的神变月里念诵,努力做到不间断。意誓言,涵盖在守护十种秘密及不扰乱上师、金刚道友的心当中。”
所有的密宗誓言,归纳而言就是守护好身语意三金刚,守护好金刚上师与金刚道友的身语意。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密乘誓言就是清净的。这在《上师心滴·誓言如意宝》中也讲得很清楚。
上述八种无暇远离妙法,称为解脱灯灭。
上述八种无暇,只要出现一种,行者就已远离圣法,解脱明灯也随之熄灭。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这句话相当重要。大家一定要对照上述十六种无暇观察自相续。在如今五浊炽盛的时代,很多人未经观察,自以为具足暇满,其实虚有其表,只是形象上的修行人。
“高高座上的大法王”,“法王”这一称谓始于八思巴,他是首位获得法王称号的上师。在当时,真正的法王很少,不像现在,各教各派中不仅有很多法王,还有法王的上师、法王的主席。之前听说有些人一定要让周围的人称呼自己为法王:“你们不要叫我堪布,也不要叫我活佛,一定要称我为法王。我是真正的法王。你看,我的名片上印的就是法王。”
“精美伞下的大上师”,无论藏地还是汉地,上师在举行法会时,弟子们会为上师撑宝伞,以示恭敬。
“久居深山的苦行者”,在山洞或山林里修苦行的人。
“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舍弃一切世间琐事,云游四方,朝拜神山,参访上师的瑜伽士或苦行者。
很多认为自己是“法王”“无数人的上师”“云游各方的舍事者”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其实自相续早已被无暇之魔控制,连暇满都不具足,表面上是在修法,实际上连正道都没有趋入。比如有的人无出离心,从未思维过一刹那的暇满难得;有的喜爱恶行,欺骗众生;有的极为愚痴;有的贪嗔痴烦恼粗重……
如果说你连正道都没有趋入,你可能会大发雷霆,但当你观察自相续时也许会发现,自己确实连十六种无暇都没有远离。说是修行人,却没有远离无暇,这多么令人惭愧!尤其是当自己有了一点修证和地位时,千万不要生起傲慢心。傲慢心一旦生起,再多的功德,也会全部隐没。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
我们作为修行人,也没有其他琐事需要操心,希望大家课后再好好地思维《大圆满前行》中所讲的道理,不要只是完成任务似的听一遍。可以边看书,边一条一条地思维,看看自己是否具足十八种暇满、是否远离了十六种无暇。假如发现还有无暇没有远离,那么难得的人身将会白白空耗,因此一定要想方设法使自己具足暇满、远离无暇。
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
获得人身需要以守持清净的戒律为因、上供下施为缘,同时还要发殊胜的愿,只有这三种因缘具足,才能得到人身。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守持清净戒律才能转为善趣人身;其次,依靠上供下施积累资粮才能获得十种圆满;而发殊胜的愿,则是值遇佛法与善知识的缘。
无论从因、缘、数目哪方面来看,转生为人都不容易。而我们已经获得了人身,真的应该倍加珍惜,充分利用。
积聚修法的因缘
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
暇满是有为法,我们可以设法去积聚暇满的因缘。假如嗔心重,可以修慈悲心;痴心重,就好好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并一心一意地祈祷文殊菩萨;若是信心不足,就要经常思维上师和佛法的功德。总而言之,要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具足暇满。
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上述十八种暇满,只要有一个不具足,或是十六种无暇中,具足其中的任何一种,修法的缘分就断了。
末法时代,为什么有很多修行人半途而废,修行不成功呢?就是因为最初没有修好加行,没有打好修行的基础。如果最初修好了加行,那么未来的修行,绝对不会因为被违缘所转而半途而废。前几天遇到一位上师,他说:“最初修好加行,打好修行的基础相当重要。在稳固的基础上,修行才能持之以恒,永不退转。”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
办成一件世间小事,尚且需要具足相应的因缘,出世间的解脱又怎么可能不仰赖于种种因缘的齐全呢?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
以前,藏族人出远门,通常会带上烧茶的锅具,饿了渴了就停下来烧茶吃饭。很多老喇嘛仍然保留着这个习惯,出门在外,一般不会去饭店吃饭,而是在路边烧茶、吃糌粑。烧茶也需要因缘,比如锅具、水和火。
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
现在生火方便多了,一个打火机或一盒火柴就能生火。过去是用火镰生火。火镰由火石、火钢和火绒组成。火绒是一种白色的花,学院就有,摘了之后晒干,揉成很软的一团,用来引火。点火的时候,先在火石上垫上火绒,然后用火镰猛击火石,火星会溅射在火绒上,将火绒引燃。像这样,生火也需要具足火镰、火石、火绒等因缘。
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只有当十八种暇满全部具足、十六种无暇彻底远离时,修法的因缘才真正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