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14课
继续讲五种他圆满。前面讲了“如来出世”“佛已说法”这两个他圆满。假如生在暗劫,连佛法的名称都听不到,众生也没办法学佛;有佛出世,可如果佛陀没有说法,众生也很难得度;即使佛陀说了法,但上师善知识没有转法轮的话,仍然无济于事。
接下来讲第三个他圆满——佛法住世。佛法仍然存续于世,这是我们能够学佛的一大因缘。
己三、佛法住世:
虽然佛出世说法,但假设圣教住世期已圆满、正法已湮没,那么就与暗劫没有两样了。
任何一尊佛来到人间转法轮,都有一段固定的教法期。教法期圆满后,佛法不住于世,则与暗劫无别。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圆满后,尚需一段时间弥勒佛才会出现于世,假如我们转生在中间这段时间,与转生于暗劫没有差别。
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
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法期已经圆满了,而弥勒佛尚未出世,中间这段时间没有智慧明灯的存在,称为圣教空世。这时,我们即使转生人间,也无法打开智慧,更不可能获得解脱。
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
《中观根本慧论》的第十八品中说:“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在无佛出世、声闻已入灭尽定时,独觉依靠前世的串习,即生中通过修持十二缘起获得圣者果位。
这些教证应该记下来,写在旁边,以后自己看书或是为别人传讲时可以用到。
也就是说,圣教空世期间,在福德因缘具足的刹土中会有独觉出世。独觉不会广转法轮,只会以身体示现神变,让少部分有缘众生生起信心,继而趋入正道。除此之外,不会有佛陀、阿罗汉和大乘善知识,也没有讲经说法或闻法、修法的机会。
有时觉得,虽然佛陀已经出世,而且转了三转法轮,佛法仍然住世,但如果没有闻思修,那里其实和空劫差不多。像汉地的个别寺庙,根本没有闻思修行。佛法如此甚深,如果不闻思修行,谁能通达?有些人也想闻思修行,可是又找不到有讲闻传承的师父。很多所谓的师父,从来没有依止过善知识,最多只是在师父的师父面前剃除须发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在任何具断证功德的大德面前听闻过正法——自己都没有听过,又怎么可能给别人传讲呢?
佛陀已经出世,也转了法轮,而且教法期还没有圆满,但有些人好像连一点闻思修的机会都没有,和转生在空劫没有差别。有些人虽然说自己是佛教徒,已经皈依了佛门,可是连佛教中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对三宝也没有信心。
尤其是在汉地,看见个别居士的嫉妒心、竞争心,有时真的觉得不如不学佛好一点。比如我住在这个居士家传法,那个居士不仅不来,还散播各种谣言。学修佛法是为了调伏自相续,可是他们不懂,把上师当作某种供品或买卖品对待。迎请上师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什么其他目的,唯一就是让自相续中获得佛法的利益。有时候看到他们之间的嫉妒心、竞争心,真的让人很生厌烦心。
喇荣山沟里都是穿着红色衣服的出家人,每个人都沉浸在佛法的闻思修中,不太了解外面的情况。你们如果出去,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层次的人,见到各种不如法的现象。
总而言之,作为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闻法、讲法和修法,这也是佛法的意义所在。
就拿当今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来说,普贤密意的圣教期或果期为一千五百年,修期为一千五百年,教期为一千五百年,唯持形象期为五百年,总共有五千年。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也被称为普贤密意教。为什么叫普贤密意教呢?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恰好位于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的心间,所以娑婆世界也叫普贤密意刹。
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果期、修期和教期,不同的论师有不同的观点,我在讲《俱舍论》的最后部分时详细阐述过。
按照《月藏经》的观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二千年;而《贤劫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一千年——正法期五百年,形象期五百年。不过现在公认的说法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教法还会住世五千年。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这五千年分为果期、修期、教期和形象期。
首先是果期,一千五百年,此时证果极为容易。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或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不久,许多人在听闻佛法、受持戒律、精进修持后,很快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或预流果位等声闻四果。从《百业经》等佛经中也看得出来,那时的众生,证果迅速。
之后的一千五百年是修期,主要修持戒定慧三学。
再然后是教期,也是一千五百年,主要修学经律论三藏。我们现在主要学的也是三藏。有些法师通达了三藏,就认为自己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五百年是形象期。有的论典中说,本来是没有形象期的,但因为佛陀开许女人出家,而女人的福报又比较浅,所以释迦佛教期的最后五百年变成了形象期。
还有的论典说,释迦佛的教法期本来有七千年,可是因为开许女人出家而减少了两千年,只剩五千年。不过这种说法在《俱舍论大疏》中被否定了,所谓“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有七千年”的说法,律藏中并无记载。
现在已经到了三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际,
关于释迦佛教法的住世时间,普巴派、萨迦派、格鲁派各有不同的观点,我之前讲过,这里不详细讲,已经讲过的也没有必要天天讲,有时讲了你们也只是好奇听一下,然后再也不复习。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希望大家记在心里。
按照世界佛教联合会的推算,释迦牟尼佛的教期已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而按照普巴派的历算,佛法的住世期共有五千年,现在已经过了三千五百年或近四千年。也就是说,再过五百年左右,佛法就会进入形象期。
尽管眼下正值时世、众生、寿命、见解及烦恼五浊炽盛的时候,但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在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
五浊具体是哪五浊,前几天讲《俱舍论》时已经讲过了,你们应该还没忘吧?学了《俱舍论》之后,如果连五浊都解释不来,那应该感到惭愧。
如今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和证法仍然存在于世,所以具足“佛法住世”这一他圆满。
己四、自入圣教:
尽管圣教存住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
佛陀出世,也转了法轮,而且佛陀的教期尚未结束,佛法仍然住世,但假如自己没有趋入佛门,也得不到利益。
就像太阳虽已高挂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
学院附近的人,基本上都皈依了佛门,算是有善根的。而其他许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或是有些寺庙附近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皈依佛门,整天造恶业。这些人就像盲人一样,虽然佛法的光芒正普照大地,但他们一点也感受不到。这是未入佛门的过失,在座的各位都已入了佛门,所以没有这个过失。
何为真正的佛教徒
接下来要讲的这个问题是各位要注意的:我们虽然入了佛门,但到底是真正的入道者,还是只是形象上的入佛门者?每个人都应该反观自己。
如果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等,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那么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为了今生的快乐,或是害怕来世的痛苦而皈依佛门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入道者。比如有些人因为生病一直好不了而出家,出家后病虽然好了,可是心相续中从未生起过“我要从三界轮回中解脱”的决心,只是把出家当成一种生活来过,像这样,其实不算真正的入佛门者。
还有一些人,因为害怕来世堕入地狱而出家,这也算不上真正的入佛门者。总之,凡是救怖之心态都不究竟。
再者,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那么即便已经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像这种为了今生来世的乐果而出家的人,现在有没有呢?可能有。有些来这里打工的人看到出家人的生活后,他们也很想出家:“我现在生活很困难,相比之下,你们出家人的生活倒是很轻松。你们每个月都有八十多块钱,至少生活不成问题。我半年虽然能挣一两千块钱,但还要负担家里的开销,压力很大。”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出离心,只是善愿的发心。之前讲戒律时说过,救怖的发心和善愿的发心都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有些论师认为,这样的发心连别解脱戒的戒体都得不到。
也许刚开始,很多人都没有清净的出离心,但现在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调整自己的发心,否则很难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当然,这对有些人来讲还是有点困难,尤其是不闻思的人,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因为他连出离心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生起呢?他来这里出家,也许是为了逃避世间的压力。尤其是有些藏族出家人,一旦出家,不仅能得到家里的优待,还能被其他人高看一等,所以才决定出家,“哎哟,我现在过得很苦,每天穿着破烂衣服打工,太不容易了,要是出家了的话,不仅生活无忧,还备受尊重,要不我也去出家吧”。有些人来出家的目的就是这个,除此之外,从未想过出离轮回、利益众生,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入道者。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说,怎样才算具足第四个他圆满呢?
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趣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说佛教徒。
自己是否是真正的入道者?可以按照这一标准对照。
严格来讲,汉地的很多居士都不算真正的入道者或佛教徒。他们之所以皈依,就是因为害怕生病,或是希望从病苦中得到解脱,有的甚至因为感情受创而去寺庙出家。出家后又不好好学习佛法,整天混吃混喝,以此混日子。不仅是汉地,藏地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些人是不是真正的入道者呢?当然不是。
刚开始,有些人学佛乃至出家,不一定是以出离心摄持的,后来通过闻思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这才开始调整发心:“我当初学佛,仅是为了今生的快乐,为了逃避世间,但现在我知道,整个三界轮回纯粹是苦,没有丝毫快乐,所以我一定要从轮回中解脱。从今以后,我学佛修行,乃至出家,唯一是为了令自他一切众生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这时,我们才算真正入了佛门。
有的人头发剃得光光的,脑袋又光又亮,身上披着三衣,看上去特别庄严,但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呢?是不是佛教徒完全看发心。假如他出家是为了逃避世间的痛苦,为了白吃白喝而住在寺庙,这样的人就不是佛教徒,因为他连出离心都没有。真正的佛教徒,至少要有出离心。
还有一些人,虽然办了皈依证、戒牒,或是做了许多佛事,但也不一定是佛教徒。实际上,当相续中生起“无论转生在哪一道,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三界轮回唯一是苦,我一定要从三界轮回中解脱”这样的出离心时,就算没有皈依证或戒牒,也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确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
己五、师已摄受:
虽然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也得不到什么收益。
就算皈依了佛门,也生起了出离心,成为了真正的佛教徒,但如果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摄受,也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
如《般若摄颂》云:“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
佛法唯一依靠善知识而得,这是功德圆满的佛陀所说。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问阿难:“你觉得依止善知识重要吗?”阿难回答:“非常重要,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善知识的重要性至少占了一半!”佛陀纠正道:“你错了,不是一半,而是全部,一切功德皆依善知识获得。”这个教证,《极乐愿文大疏》中也引用过。
上师的窍诀最最重要
为什么善知识如此重要呢?
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假如没有善知识的指点,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仅凭自己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我之前去香港,逛过那里的佛教书店,里面的佛经论典摆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书架,多得不可计数,一本比一本庄严,假如没有善知识的指引,可能完全摸不到方向,这儿买一本,那儿买一本,但到底哪部法才是自己目前最需要的呢?根本搞不清楚。若有善知识的引导,就会知道佛法的核心在于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通达了这三者,其实就通达了一切佛法,从而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关键的问题上。
佛经论典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摄受、没有上师的窍诀,我们很难厘清佛教的基本道理和要点,最多是在门外看看热闹而已。而且每个人的智慧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很难将三藏十二部全都研读一遍。因此,对真正想修行的人来说,依止善知识相当重要。
从前,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库鄂仲三人曾经向尊者请教道:“一个修行人要获得解脱或遍知果位,经论教典与上师的窍诀二者哪一个重要呢?”
库鄂仲三位尊者是噶当派著名的三大论师。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记载,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时,得到过一位空行母的授记:“希望您尽快前往雪域,那里有三怙主化身的三位弟子等者您,如果摄受他们,将会广弘佛法。”库鄂仲三位尊者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当然,也有说仲敦巴尊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阿底峡尊者在藏地讲法时,仲敦巴提了很多问题,后来记录下来,称为《祖师问答录》;库·尊珠雍中与鄂·勒巴协绕也提出了许多问题,阿底峡尊者一一回复,并赐予了一些秘密的教言,后来收录成文,称为《弟子问答录》。《祖师问答录》与《弟子问答录》合称为《噶当问答录》。我以前看过一遍,觉得特别殊胜,里面全是对治烦恼和修心的窍诀,就像《扎嘎山法》和《开启修心门扉》一样,当时很想翻译,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前段时间,济群法师来学院时跟我说:“堪布,您好好休息啊!那么多经论,翻译不完哪,众生也度化不完哪,您好好休息就对了,自己不要太劳累了。算了算了,翻译不完的,肯定翻译不完的。”我觉得他说的也是对的,肯定翻译不完的,而且人的寿命有限,自己对自己生烦恼又有什么用呢?(众笑)
《祖师问答录》,祖师指的是仲敦巴;《弟子问答录》,弟子指的是库·尊珠雍中与鄂·勒巴协绕。这两部问答录里面还讲了阿底峡尊者和他们之间的殊胜因缘,很有意思。
法王如意宝开心时,经常讲阿底峡尊者和三位弟子之间的故事。记得有一次法王说,阿底峡尊者有时显现上特别容易相信别人,听到别人赞叹他,他就特别高兴。阿底峡尊者有时还会自己赞叹自己,有时洗脸看见自己的面容浮现在水面上,他会欢喜地说:“哎哟,我长得真是好看呐!”
有一次,鄂·勒巴协绕问阿底峡尊者:“我们是不是前世就有缘?”阿底峡尊者立即示现神通说:“我们前世在某某世界中,是如何如何发愿的……”讲了很多。《噶当问答录》里有很多殊胜的教言,你们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看一下。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
经论教典当然重要,但上师的窍诀更为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就算你能背诵所有的经论续部,可是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也无法将其付诸实修。比如修《华严经》或《大悲莲华经》,是不是这里面的每个法门都要一个一个地去修呢?可能很困难。要是有了上师的窍诀,我们就会知道,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出离心、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以及证悟心之本体的无二慧,这三者才是一切佛经论典所强调的核心,所有的经论窍诀都是在解释这三者,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佛法。因此,只要通达了这三者,也就通达了一切佛法。
假如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会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重要,就像个别中学老师划重点一样,“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这里也很重要,大家都勾一下……”结果整本书全划上了重点。(众笑)
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如果完整地归纳上师口诀的修法,能否概括为净持三种律仪与三门勤奋行善呢?”
弟子们又问:“上师的窍诀是否可以概括为:守持清净的戒律与誓言,身语意三门精勤地行持善法?”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表面看来,在持守清净的戒律与誓言的基础上,身体如如不动地安住,口中持诵观音心咒,相续不起恶意与恶心,这似乎已经足够。但实际上,上师的窍诀应该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
学院有一位堪布在外面弘法,我上次问他们那边的一个道友:“堪布给你们讲课了没有?”那个人回答:“讲了讲了,但是没有讲别的,他今天讲出离心,明天讲菩提心,后天讲无二慧,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讲。就是出离心、出离心,菩提心、菩提心,无二慧、无二慧……”确实就应该讲这三个,除此之外也不需要什么了。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但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心生厌离,仍然是轮回之因。
戒律虽然守持得很清净,但如果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只会沦为世间法,仍是轮回之因。
即使是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即使日日夜夜行持善法,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也就不会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那么,辛勤积累的善法功德最终会被颠倒分别念灭尽无余。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就算拥有一切功德,但如果没有无二慧的摄持,也会随世间八法而转,无法成为真正的解脱之道;相反,一个修行人如果有了无二慧,通达万法在胜义中了不可得,他便能心无挂碍、不执一切,在名言中也不会被世间八法所转。
我有一次安居时想过,三同门提到的这些明明都很重要,为什么阿底峡尊者认为还不足够呢?就是因为修行的核心在于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这三者不可或缺,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者,修行绝不会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将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
所以说,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经常想,假如上师当初没有摄受我,我不一定有出家的因缘;即使有因缘出家,也可能和形象上的出家人一样,只是剃个光头、披个袈裟而已,不可能掌握佛法的关要。
作为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上师老人家的慈悲摄受,从而明白佛法的关键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若能将这些最关键的要点铭记于心,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我们的修行也不会出现偏差。
实际上,得到上师的摄受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有的道友现在不一定能感受到,等以后老了,也许才会想起上师的恩德,“要是上师当年没有摄受我,不知道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