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13课
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的人身,称为暇满人身。自圆满与自身的因缘有关,而他圆满主要是从佛陀、上师、环境等外在的因缘来阐述的。上节课简略地介绍了何为五种他圆满,这节课详细阐述每一种他圆满。
己一、如来出世:
世间的成、住、坏、空四期称为一劫,
按照《俱舍论》第三品中的观点,世间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二十中劫。比如“成”,器世界的形成是一个中劫,有情世界的形成是十九个中劫。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加起来共八十中劫,也就是一个大劫。
其中圆满如来正等觉出世之劫称为明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称为暗劫。
有佛出世的劫称为明劫,无佛出世的劫称为暗劫。我们同样可以说,上师住世时是明劫,上师圆寂后是暗劫。法王如意宝住世时,学院处于明劫,而现在……
昨天我看到德巴堪布写的上师祈祷文中说:“很多人虽然具足智慧,但毕竟成了孤儿。很多人虽然聚在一处,可是却没了依靠之处。”想来确实是这样,在座的各位,大多数都很有智慧,可我们毕竟是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很难说智慧能否成熟。有的孤儿天生就很聪明,却因为没人照管,长大后,聪明才智也不一定能派上用场;学院现在虽然集聚了很多人,可是我们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怙主,相当于无怙主的团体,这也可以称为暗劫。
从明、暗劫的数量对比来看,能在有佛出世的明劫转生为人其实是非常幸运的,大家应该生起定解。
过去的现喜大劫中有三万三千佛出世,随后出现一百个暗劫;
现喜劫是明劫,此明劫过后,出现了一百个暗劫。可见,暗劫出现的比率远超过明劫。在这一百个暗劫中,无佛出世,众生连佛陀的名号也不曾听闻,更不可能得到佛法方面的指点,在极漫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黑暗之中,没有任何希望。
劫是很长的时间单位,在这个明劫里,有相当多的佛陀出世。
随即又有一百个边鄙劫;
边鄙劫就是暗劫,无佛出世。
其后具贤劫中有八十四俱胝佛出世,在此之后又有五百暗劫;接着在见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其后又出现七百暗劫;随之具喜劫中有六万佛出世,随后此贤劫便出现了。
从过去的情况来看,明劫只有5个,可是暗劫却有1400个!可想而知,能出生在有佛出世的明劫是多么的幸运!
千瓣莲花千尊佛
我们再来看看此贤劫的情况。
在此劫形成之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大海洋,海中生出千朵千瓣莲花。净居天的众天人以神通观察其原因,结果得知在此劫中将有一千尊佛出世,他们不禁感叹说:“如今的此劫可谓是贤妙之劫。”于是便将此劫取名为贤劫。
这是“贤劫”的由来。《俱舍论》和有些历史书中也专门阐述过贤劫这个名称的来由。有一部佛经就叫《贤劫经》。
从人寿八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直到最后人寿无量岁时胜解佛出世之间,有一千尊佛来到位于此娑婆世界南赡部洲中央的金刚座现前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随即转妙法轮,所以此劫是光明劫。
在此贤劫,共有一千尊佛出世。人寿八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人寿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距今为止,已经有四尊佛相继出世。未来还会有弥勒佛为首的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相关道理,大家可以参阅《俱舍论》。
大家要知道,在此贤劫之前,有1400个暗劫,假如转生在暗劫,连诸佛的名称也不可能听闻。而且就算在此贤劫,假如出生在佛陀涅槃、佛法隐没后,也遇不到佛法。我们虽然没有出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也许有些人前世就出生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但至少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隐没之前遇到了佛法,这是特别幸运的事情,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这一劫过后有六十恶种边鄙劫,再后于具数劫中有一万佛出世,其后又有一万恶种劫……
这一万个恶种劫中根本没有佛法,要遇到佛法确实很不容易。还有一些经典中说,这一万个恶种劫过了之后是如星劫,有一万尊佛出世,之后是三百个暗劫,再然后是功德庄严劫,有八万尊佛出世。
这些宇宙时空相关的道理,佛陀在《贤劫经》等经论中讲了很多。我在翻阅《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时,发自内心地觉得,通晓过去与未来的智慧,唯有佛教中有。现在的科学家如果推测了五千年或一亿年前的事情时,就会被认为特别了不起,实际上,佛教中历算宇宙时空的智慧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想想看,我们是用劫来计算时间的!
从未来的情况看,仍然是暗劫比明劫多。有佛出世的明劫极其稀有,所以我们也可以好好想一想:像现在这样,以人的身份出生在有佛出世的明劫是不是特别不容易?
暗劫和明劫就这样轮番交替出现。
这里的交替并不是说,出现一个暗劫后,紧接着就出现一个明劫,不是这样一个一个地交替,而是说,一个明劫出现后,会经历非常多的暗劫,然后才好不容易又出现一个明劫。
如果遇到了暗劫,就连三宝的名号也不复存在。
在暗劫,不要说佛法,甚至连佛陀的名号,比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也不可能听到。假如无佛出世、没有佛法,众生也不可能有觉醒的机会。
比佛更难遇的是密法
尤其是密咒金刚乘的佛法,只是偶尔出现于世。
从了义的角度讲,密法无有隐没,但从显现的角度讲,密法更为稀有难得。
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往昔初劫普严劫时,先生王佛的圣教中已广弘密法;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也有密法出现;再经过千万劫以后,到了华严劫时,与现在的我姿态一致的文殊师利佛出世,他将广泛弘扬密法。因为只有这三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的合格法器,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
有人说:“上师,您观察观察我,看看我是不是密法的法器?如果我是的话,我就在这里买一间房子住下来;如果不是,我就去其他道场看看。您看看我的眼睛,是不是密法法器的眼睛?”从你的眼睛只能看出你的眼睛是大是小,怎么看得出来你是不是密法的法器?我也没有神通。按照教证,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有密法,只要你对密法有信心,就堪为密法的法器。
只有这三尊佛的教法中有密法,其他任何时候都没有密法。我们如今遇到了密法,真的要好好珍惜。今天这节课并不是完全站在显宗的角度阐述。我们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密法,即使没有通达最甚深的见解,也至少要通达最根本的《大圆满前行》。
我经常想,每天只要随文入观念诵一遍麦彭仁波切的《开显解脱道》,人生也是有意义的,并没有空耗。
有些人以后如果离开学院了,希望每天还是要坚持念诵《开显解脱道》和《释迦佛修法仪轨》。这两个仪轨,我们在学院时每天都在念,以后假如离开学院了,也最好每天念,不要间断。只要能随文入观,就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这样的话,得到人身、遇到密法就有意义了。
有些人觉得,修了密法一定要立即成就、要开天眼、要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我今天到喇荣,明天就要成就!”这可能有点困难。有这样的想法,说明缺乏闻思。
密法较显宗的教法更难值遇,我们如今能够遇到密法,说明前世就有殊胜的因缘,否则不可能遇到。既然连密法都遇到了,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珍惜。
莲花生大士说,只有这三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的法器,所以大家没必要胡思乱想:“我可能不是密法的法器,我还是去其他地方学净土,好好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我认为自己不是密法的法器呢?就是因为我根本背不动《中观根本慧论》。”《中观根本慧论》本来就不是密法,背不动《中论》跟是不是密法的法器有什么关系呢?有些人无缘无故就想离开这里,这是在断自己解脱的善缘:“哎哟,我不是密法的法器,我没有待在这里的缘分了。”事实上,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凡是对密法有信心的人都是密法的法器。
而如今在此贤劫中人寿百岁之时,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所以现今正逢光明劫。
己二、佛已说法:
虽然佛陀已出世,但如果恰巧赶上佛没有说法示道而安住在入定境界中,尽管佛陀在世,也不会有佛教正法的光明,如此与佛未出世几乎无有差别。
佛陀虽然出现于世,但如果没有讲经说法,其实与没有出世差不多。
比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后亲口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初,认为自己所证的境界极为甚深,末法时代的众生难以理解,于是决定独自安住于林间。那时的鹿野苑植被茂密,是一片静谧的森林,非常适合休息。不过大梵天和帝释天一直不让佛陀休息,不仅不让佛陀好好休息,还供上法轮与海螺,祈请佛陀广转法轮:“无论如何,您一定要为众生转法轮。”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释迦牟尼佛说:“我已经证悟了能治疗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疾如同甘露妙药般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即使为人宣说,也不会有人了知,所以我应当在寂静的森林中安住。”
智悲光尊者在一部论著中解释过这句颂词:佛陀所证悟的法界具有五种特点,分别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深”,本体无相;“寂”,自性无思;“离戏”,远离常断;“光明”,法性无可得亦无所失;“无为法”,超离一切分别。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此法甚深故,知众难领悟,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说法。”
说完在七七四十九日内没有讲法,后来梵天、帝释天祈求世尊转妙法轮。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等经论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我们以前也表演过,记得大梵天的扮演者是一位个子高高的道友。
经由大梵天王与帝释天的劝请,佛陀才开始广转法轮。假如佛陀当时没有转法轮,我们这些众生现在可能和牦牛差不多,每天除了吃吃喝喝以外,也做不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甚至连取舍因果的道理都不懂。就像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一样,人生的追求就是吃饱、喝足、搞世间法,几十年的人生,就这样迷迷糊糊地晃过去了。
总之,要是佛陀没有转法轮,即使是有缘的众生,也不可能获得解脱。
以讲辩著利他众
不仅仅是佛陀,就算是诸位持教大德,如果没有展开正法的讲闻事业,也很难以直接利益众生。
有些持教的高僧大德、上师善知识,虽然具有极高的证悟境界,但如果没有讲经说法,仅仅依靠身体,也很难度化众生。
举个例子来说:印度的美德嘉那尊者为了救度转生到孤独地狱的母亲而千里迢迢前往西藏。
美德嘉那尊者的母亲转生为孤独地狱的众生,被困在藏地一户人家的灶石里。美德嘉那尊者为度化母亲,在尼泊尔译师美日哲的邀请下,与班智达察那忍摩一同前往藏地。
途中,因为译师不幸去世,使得尊者孤身一人漂泊在康区。又由于语言不通,他只好以牧羊为生,以至于未能以正法广利有情,便已示现圆寂。
美德嘉那尊者也叫正念尊者,如今已闻名于藏地,但在当时,几乎没人知道他是谁。历史学家岑丹嘉仲在他的著作中说,美德嘉那尊者是格萨尔王的上师,格萨尔王依止过美德嘉那尊者。现在有些不懂历史的人说,格萨尔王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实格萨尔王不是传说,是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的人物,他与美德嘉那尊者同一时代。
美德嘉那尊者所处的时代,位于前弘期与后弘期的交界线上。按布顿大师的观点,后弘期开始于公元973年,而仲敦巴认为,后弘期开始于公元978年。二者的说法稍有不同。
美德嘉那尊者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来藏地的时间比阿底峡尊者要早。当美德嘉那尊者来到藏地时,格萨尔王专门依止过尊者。法王如意宝认为这段历史记载是可靠的。而且,八思巴的传记中说,有一次,八思巴丢失了几匹马,后来被岭国的人找到了,岭国就是格萨尔王的国家。
美德嘉那和格萨尔王都是同一个时代中的人物。《格萨尔王传》中详细记载了格萨尔王以种种善巧方便与神变度化众生的史实,可是如今却被个别非佛教徒认为是神话传说。格萨尔王是真实出现过的人物,可为什么没有被广泛记载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中呢?实际上,藏传佛教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持教高僧大德和执政国王的事迹,像格萨尔王这样幻变不定的人物不一定有记载。
再比如说,伏藏大师们虽然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变,但这些也不一定会被记录成文。像绕译师也是真实出现过的人物,但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很少。
其实汉传佛教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了不起的济公活佛,他神奇的一生并没有被记录在官方的佛教史上。其原因可能是记录者害怕后人无法理解济公活佛超越常人的行径。
总而言之,历史书上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并不代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刚才讲到,译师美日哲邀请美德嘉那尊者和班智达察那忍摩前往藏地,可是当他们一行人越过尼泊尔和西藏的分界线时,译师美日哲忽然得急症死了,也有说是因为拉肚子而去世。
没有办法,美德嘉那尊者和班智达察那忍摩虽然不懂藏语,但也不得不继续前行。他们在藏地共同待了一些时日,后来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美德嘉那尊者在西藏达那住过一段时间,然后去了康区的石渠。尊者晚年遇到了译师索南降措,学习藏文后,以藏文撰著了藏文文法和《文殊真实名经》的注释,并在丹廓地方(麦彭仁波切圆寂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院,培养了少数僧才。尊者晚年虽然也做了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但他毕竟是印度的大班智达,所以相对来说,也不算真正的广利有情。
美德嘉那尊者住过的地方,如今仍然保留着。去年去石渠县时,几位老师、同学带我参观了美德嘉那尊者待过的寺院。他在那所寺院传讲过《俱舍论》。
由于语言不通,美德嘉那尊者过得非常艰难。为了维生,他帮一户人家放羊。那户人家是虔诚的佛教家庭,可是并不知道帮他们放羊的其实是通达三藏的大班智达。所以,其实美德嘉那尊者也很同情他们,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天空皎洁的明月就在某人家中,但某人却不以为然,反在他处寻找水月。”意思是说,家里明明有全印度最好的班智达,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还要去外面寻找如水月般的相似善知识。由于语言的隔阂,美德嘉那尊者除了为那一家人回向以外,也很难直接利益他们。
我们有些汉族喇嘛,在来这里之前,是自己家乡的高材生或是自己寺庙的大和尚,不仅受人尊敬,生活条件也很优越。可是来了这里以后,连买牛粪也被人骗,自己又不懂藏语,跟人交流又有困难,时常觉得苦恼。这时候就要想到,连大班智达美德嘉那尊者也吃过这种苦,我现在为求法所受的这一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据《青史》记载,班智达察那忍摩后来修夺舍法,转生为荣索班智达,即《入大乘论》的作者。后来阿底峡尊者在藏地见到荣索班智达时说:“我的上师(美德嘉那尊者)的道友——班智达察那忍摩,就是您啊!”
总而言之,如果高僧大德没有讲经说法,其实也很难利益众生。我想你们很多人以后在外漂泊时,可能也会受人欺负,别人又不认识你这位了不起的大德,假如语言不通,做什么都会很困难。
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听到此事后,不禁感慨万分道:“呜呼!你们西藏人的福报实在太浅薄了!在我们印度东西两方的班智达中,无有一人能胜过美德嘉那大师。”说到这里,尊者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泪流满面。
阿底峡尊者难过地说道:“我们印度东西方是佛法最兴盛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班智达多如繁星,而美德嘉那尊者是所有的班智达中最殊胜的一位。可是你们藏地福报太浅薄了,这么殊胜的班智达,你们却让他放牧牛羊!印度本来就是佛教的起源之地,而美德嘉那尊者又是印度最殊胜的班智达,他的智慧海中有无数珍贵的教言,如果让他讲经说法,能为众生带来多么大的利益啊!可是你们不仅没有珍惜,反而让他忍饥挨饿、每天放羊……”
高僧大德如果没有转法轮,对众生确实是一大损失。
我们朵芒寺有一位拉雪堪布,他年轻时依止过很多善知识,德行极佳。去年,我邀请他在学院传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听说他讲得很好。可是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不知道还能住世多长时间。他讲最后一节课时,发心人员录了一盒磁带,后来拿给我听。我听了发现,短短的一堂课,他老人家引用了大量的教证,讲得特别精彩!可惜这么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却没有什么人依止。他自己也说:“像《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这些我也会讲,我也特别想给一些道友讲,可是没人听,我也没办法。”我们寺院是有一些堪布,但是像拉雪堪布那样的大善知识却没有派上用场,真的很可惜。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过不了多少年可能就会圆寂。
有些善知识,人们也知道他很了不起,但就是没什么人在他面前求法。他后来跟我说:“我其实很想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特别是看到有些小僧人不懂道理、行为不太如法时,就更想讲了。我跟他们也说过,你们方便的话,就到我这里来听《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可是没人理我,我也没办法。这次有机会在学院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我很开心。”像拉雪堪布、美德嘉那尊者这样的大善知识,没有人请转法轮的话,确实非常可惜。
善知识常转法轮很重要,假如佛陀转了法轮,善知识没有转法轮,我们众生也得不到利益。一想到这里,我就会油然升起对上师如意宝的感激之情。无论藏地、汉地,内证境界与上师如意宝无二无别的高僧大德,肯定有不少,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是从摄受弟子的悲心来讲,像法王那样不管自己遇到怎样的违缘与痛苦,始终坚持与众生结缘、广摄弟子的上师,即使在证悟真心的大德中也不多见,所以我特别感恩上师如意宝。
如今释迦牟尼佛依次三转法轮,应机示现不可思议的身相以九乘次第法成熟解脱所化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