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讲解(2004年版)·第11课
上节课讲了五种自圆满中的所依圆满,今天讲环境圆满——生在中土。
己二、环境圆满:
所谓的中土可分为地界中土与佛法中土。
地界中土: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
根登群佩等论师认为,南赡部洲就是现在的亚洲;而从世尊的传记来看,南赡部洲似乎仅指印度。《大圆满前行》里的南赡部洲并不是按通常的说法解释为此世界,而是仅指印度;印度中央的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道之地。
地球上的五处净土
实际上,在我们不清净的众生面前,此世界有五处净土,印度金刚座就是其中之一,位于中央。另外四处净土分别是:东方的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南方的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山脚的紫檀林是度母的刹土;西方的邬金国,莲花生大士与持明勇士勇母传讲密法的刹土;北方的香巴拉,主修《时轮金刚》法门,国王的任期为一百年。
1986年,法王如意宝在进行“文殊幻化网”灌顶时,显现了文殊菩萨和布玛莫扎的净相,以此为缘,法王发愿朝拜五台山,同时提及五台山乃五大刹土之一。
这五大刹土中,凡夫人能直接前往的只有东方的五台山和中央的金刚座。至于浙江的普陀山是否就是南方的净土,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浙江的普陀山就是位于南方的净土,但从佛密论师等个别智者的传记来看,他们所前往的南方净土似乎并不是浙江的普陀山。因此法王也说,浙江的普陀山到底是不是南方的净土,目前仍有争议。另外两大刹土——邬金国和香巴拉,只有获证持明果位的圣者才可以前往。
印度金刚座是五大刹土中位于中央的刹土,是贤劫千佛成佛之地。释迦牟尼佛是千佛中的第四尊佛,未来还会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在金刚座示现成佛。
1990年,法王如意宝在朝拜金刚座时,从智慧海中自然流露出一篇优美的发愿文,名为《愿海精髓》。当时上师说:“我代表所有与我有缘却无缘来此金刚座的道友发殊胜的愿!”《愿海精髓》中尤其提到,当未来的九百九十六尊佛在此金刚座示现成佛时,“愿我成为诸佛的侍者”。
《愿海精髓》的功德与加持非比寻常,学院每次讲经说法之后,都会念诵这篇发愿文来回向。我们若能每天念诵这篇发愿文,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会有相当大的利益。
从《百业经》、《贤愚经》以及佛陀的传记来看,印度的金刚座和鹿野苑都是最殊胜的圣地——金刚座是诸佛成道之地,而鹿野苑则是诸佛转法轮之处。所以,你们以后如果有机会去印度,还是很有必要去朝拜一下。
远离四大的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桶一般存留,它的中央有菩提树严饰。
金刚座不仅是佛陀成道之地,也是佛陀转法轮的地方。金刚座附近有一座正觉塔,正觉塔的顶端是舍利塔,里面供奉着龙猛菩萨装入的一小碗释迦牟尼佛舍利。当时,龙猛菩萨为了保护正觉塔免遭大象等野兽的侵害,在塔的周围建造了石墙围栏。千年以来,正觉塔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也遭受了不少违缘,但仍然完好地保存着。
不坏金刚座
这里说,即使是在空劫,整个世界都毁灭了,印度的金刚座仍然不会毁坏。为什么不会毁坏呢?智悲光尊者曾说:过去,须弥山中央住着一位名叫饮酪的仙人,他临死时发愿:“当我死后,愿我的身体变为不坏金刚。”果如其愿,他的遗体真的变成了不坏金刚,后来被天人带去了天界,制成了各种武器——脚骨被帝释天制成金刚杵,肋骨被大自在天制成短矛,臀骨被遍入天制成宝轮。正因为是不坏金刚制成的,所以诸天神的武器都极为坚硬。我们经常用帝释天的武器来形容坚硬的事物。帝释天的金刚杵坚硬无比,能摧毁一切,而不会被一切所毁。
诸天神在制作这些武器时,大量金刚粉末掉到了下界印度金刚座的位置,使该地变成了桶状的金刚,即使在空劫也不会毁坏。这一方面是因为仙人的愿力不可思议,另一方面,在所有的宝石中,金刚钻石的质地最为坚硬,而该地又是金刚所成,因此坚硬无比。
大圆满密法中提及,中阴身具足无碍穿行之力,可以随意穿行,唯有母胎与金刚座无法穿行而过——母胎是众生业力所现,而金刚本质坚硬。
也许有人想:“印度金刚座难道是恒常存在的法吗?”不会有成为常法的过失,只是存在的时间较一般的事物更长久,在数劫中都不会毁灭。
另有论师认为:佛陀转第二转法轮的地方——灵鹫山,同样是由掉下来的金刚粉末所成,因此空劫时也不会毁灭。
金刚座的中央有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的。当然,现在正觉塔下的菩提树不是原来的那棵,而是原树分枝的分枝——原来的那棵后来被分了一枝移植在斯里兰卡;原树被毁坏后,又从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上分了一枝重新种在印度的金刚座。
如今,每年藏历十二月,藏地尤其是前译宁玛派的高僧大德和僧众会集聚在印度金刚座,共修十天《普贤行愿品》。而且每年都会选出一位主法的大德,今年是这位上师,明年是那位仁波切——当年我们去印度时,能承担得起的仁波切有三位,后来听说仁波切越来越多了,然后由富裕的人做施主,为前来参加法会的僧众提供路费。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十几年。
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
我们不是印度人,从地界的角度讲,我们并没有转生在中土。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教正法所在地。无有佛法存在的地方称为边地。
从地界的角度讲,只有印度才是中土,而藏地雪域和汉地都属于边地;若从佛法的角度来分,佛法兴盛的地方就是中土,佛法不兴盛的地方就是边地。有些人虽然出生在不信佛的家庭,但后来自己信佛,而且住在佛法兴盛之地,这也可以说是转生在了佛法中土,具足环境圆满。
自昔日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印度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但是,据说当今印度金刚座已被外道所占,佛教似乎也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作者在世期间,确实被回教所占,如今又恢复成为佛法中土。)
当时的印度,虽然是地界中土,但因为印度金刚座被回教占领,几乎成了正法的边地。从印度鹿野苑博物馆内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的佛像,就能看出当时回教对佛教的破坏有多么严重。那时,一位名叫达玛巴拉的居士,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金刚座周围的佛殿、佛像、佛塔,这才使珍贵的三宝所依逃过一劫。
华智仁波切住世期间(1808—1889年),印度还在英国手中,而金刚座也被外道占领着,1912年才交还。上个世纪50年代,藏传佛教的许多高僧大德流亡海外,他们在印度金刚座附近兴建寺庙,并开始大力弘扬佛法。如今,在印度金刚座弘扬佛法的佛教徒大多属于藏传和南传的佛教徒,印度本土的佛教徒几乎没有。
佛法在雪域藏地
藏地雪域这片领土,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众生寥寥无几,并且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地。
释迦牟尼佛曾在《天女无垢称经》和《文殊根本续》等经续中授记:我涅槃一百年以后,藏地湖泊干涸,人类繁衍生息,我的教法将在藏地红面刹土弘扬开来。
在佛经中,藏地被称为红面刹土,这是因为很多藏族人的面部都是红的,甚至汉族人到藏地住了一段时间后,脸也变得红红的了。
后来人类众生逐渐繁衍,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
实际上,藏地历史上的很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仰赖他们的大力护持与弘扬,佛法才得以在藏地兴盛起来。有的上师、论师在撰写文章时,最后总会感谢藏地历史上的国王与罗匝瓦(译师)。如果没有他们,藏地也许仍会是一片黑暗之地。
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藏地的呢?
玄秘神物的降临
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从天而降,落到王宫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按照《吐番王朝世系表》来看,首先是天赤七王,然后是上丁二王、地上勒六王和地德八王,之后是赞王五代。赞王五代中的最后一位(第二十八代国王)就是拉托托日年赞。
关于玄秘神物来到藏地的情况,说法不一。敦珠法王在《藏密佛教史》中说:“对于这一情节,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讷巴班智达认为‘从天而降’的说法是因为苯波教喜欢天空,所以纯属苯波传言。实际上,是班智达罗色措与译师特乐色带着那两种法要来到雪域,可是国王既不懂文字也不理解意义,为此班智达与罗匝瓦又返回故里。”
拉托托日年赞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13岁时继承王位,60岁时得到玄秘神物。他当时观察各方面的缘起,觉得这是吉祥的征兆,只是不懂上面的文字,也不解其中的意义。当时藏地只有苯教,佛教还未传入,所以虽有文字,但全是苯教的文字。后来依靠玄秘神物的加持,拉托托日年赞在61岁时返老还童,变成了青春年少的16岁童子,又住世了60年,一共活了120岁。
藏地最初虽然是佛法的边地,但后来成为了佛法最兴盛的地方。
根据当时的授记,经过五个朝代以后会有人对经中含义心领神会。
据说当时的授记声是从空中传来。五个朝代以后,松赞干布出世,派人前往印度学习语言文字,后来创立藏文,之后才将经文译成藏语。
藏文创始人
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为国王形象的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声明、文字等,
囤弥桑布扎前往印度时才15岁。当时和他一起前往印度求学的人很多,可是大部分人不是死了,就是因为疾病或水土不服而中途折返。囤弥桑布扎一路上虽然也经历千辛万苦,但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学成归来,并以天界、龙界的文字以及梵语为蓝本,撰著了《文法三十颂》,由此创立了藏文,成为藏文的创始者。文学界的人尤为崇敬囤弥桑布扎,学校的老师、学生还会将囤弥桑布扎的像挂在身上。据说,囤弥桑布扎其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从而使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就此告终,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文字。当时的译师们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及玄秘神物等翻译成藏语。
当时的译师们将《十一面观音经》《白莲花经》《自在轮经》《十一面观音经》《密宗仪轨续部》《千手千眼陀罗尼续》等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以及玄秘神物中的《宝箧经》等经文全都译成了藏文。
玄秘神物从天而降,当时的国王与大臣认为这是神圣的物品,因此没有随意处置,一直保存在王宫内,等待五朝之后的国王。
前段时间去拉萨哲蚌寺,我见到了两本特殊的般若经。据他们说,那两本般若经之前一直保存在国王松赞干布的皇宫内,是松赞干布随身携带的两本经书。那两本般若经可能也是玄秘神物的一部分。
松赞干布时代
后来,依靠法王大显神变以及大臣嘎尔东赞随机应变的护国策略,而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作为王妃,与此同时将堪为我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西藏,而且修建了以拉萨大昭寺、镇肢寺和镇节寺为主的数量可观的寺庙,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从历史来看,当时如果没有迎娶这两位公主,藏地也不会有释迦牟尼佛亲自开光的8岁和12岁等身像。幸好国王松赞干布依靠种种善巧方便最终娶到了那两位公主。
那段历史如今被改编成剧本,在舞台上表演。国王松赞干布当时考虑了很多很多,可是有些剧本却太过粗糙,并没有将国王的深思熟虑体现出来。
汉地的文成公主带来了释迦佛12岁等身像,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带来了释迦佛8岁等身像。拉萨专门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用以供奉这两尊殊胜的三宝所依。现在人们去拉萨朝圣,主要就是为了朝拜这两尊佛陀亲自开光的圣像。
当时,国王在梦中观察,整个藏地是魔女仰形,如果不在魔女的关节部位修建寺院用以镇压,未来佛法在藏地的弘扬会受到影响。于是国王下令在魔女的膝盖、双肘、双肩等部位修建寺院。这八大寺院建好后,魔女便不得动弹。
这八大寺庙,有个别在其他国家,比如祈楚寺就在不丹。顶果钦哲仁波切晚年就住在祈楚寺。上师如意宝去不丹时,讲了很多祈楚寺的功德。但大部分都在藏地,比如山南的昌珠寺……这几大寺院在介绍西藏的图画书里很容易找到。绝大多数寺院至今仍然兴盛。镇肢寺与镇节寺的建立,可谓正法兴盛的开端。
三宝所依
到了第五朝代天子赤松德赞时期,
赤松德赞国王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一直以来,藏地的国王和大臣很多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是专门来弘扬佛法的。这也是为什么佛法在藏地如此兴盛。放眼世界,哪里还有像藏地这样佛法兴盛的地方呢?当然,从藏地的历史来看,佛法也曾遭受过邪魔外道的冲击,但无论受到多么大的重创,佛法总是能够延续并再度兴盛。
实际上,如果国家的国王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或支持佛法的弘扬,那么佛法自然会兴盛于整个国家。比如唐朝佛法的兴盛,就离不开国王的大力支持,另外像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执政时,佛法在汉地也非常兴盛。
国王派人迎请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建造了桑耶不变自成大殿等身所依的寺庙;
“三地”是“三有”或“三界”的意思。我们在称呼诸佛菩萨时,通常会在其名号之前加上“三界导师”,表示对诸佛菩萨的尊重与赞叹,比如“三界导师法王如意宝”“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三界导师莲花生大士”……
桑耶不变自成大殿,也就是桑耶寺。我之前去桑耶寺时,听介绍的人说,桑耶寺的第二层及以上是后来重新修建的,但最下面的那一层仍是当年的那层。不知这样的说法是否可靠。桑耶寺最初是宁玛巴的寺院,现在属于萨迦派。
桑耶寺是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藏地第一批出家人就是在桑耶寺出家的。桑耶寺的历史地位相当于汉地洛阳的白马寺和五台山的显通寺。
在印度,个别人对前译宁玛巴不恭敬时,宁玛派的修行人就会跟他们讲桑耶寺的功德:“你们了解藏传佛教的起源吗?你们知道藏地的第一座寺院是哪座寺院吗?你们知道莲花生大士对藏地的恩德有多大吗?当初要不是他老人家降妖伏魔,佛法能在藏地兴盛吗?”
又教授大译师贝若扎那等一百零八位译师翻译风格,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让预试七人等出家而始建意所依的僧团……
这些译师都是藏族人。他们当中,贝若扎那翻译得最好。(众笑)
这里讲了三宝所依:寺院是身所依;经续论典是语所依——对比印度佛法最兴盛时期的经续数量,藏地还要更胜一筹;僧团是意所依。
关于藏地建立第一批僧团的历史,我这里简略地讲一下。我以前对历史很感兴趣,经常看这方面的书籍。
赤松德赞王当时从印度迎请了静命论师等十三位比丘。国王为了观察藏人的根基能否守持出家戒,于是让静命论师为首的印度比丘为贝若扎那等预试七人授比丘戒。观察一段时间后,预试七人的出家“试验”非常成功!自此以后,藏地历史上便建立起了僧团。可以说,藏地首批僧团的发源地就是桑耶寺。桑耶寺内现在仍然保存着静命论师的头盖骨。
那么,意所依为什么是僧团呢?按照声闻乘的观点,僧众心相续中的戒体是有表色,这个有表色的戒体实际上是功德和解脱的根本,与诸佛菩萨的心没有任何差别,因此僧团是意所依。
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
法王如意宝在“文革”期间,流露出一篇悲伤的祈祷文,大意是说:往昔师君三尊在桑耶不变自成大殿弘扬佛法时,佛法是多么的兴盛!僧人们个个戒律誓言清净,精进不懈地闻思修行,尽心尽力地弘扬正法、帮助众生,可是现在的佛法却衰败到如此地步!
“文革”期间,佛法确实受到了严重冲击,很多寺院都被毁坏。
上师如意宝有一次在桑耶寺传授大圆满直指本性时,回忆起前世的情形,边哭边说:“往昔,莲花生大士在桑耶不变金刚殿为我们灌顶、赐予秘密教言时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可如今,我又依靠这样的五蕴在五浊充满的世间流转……”法王当时哭了很长时间。
你们如果能够忆起前世,就会知道当时藏地的佛法确实极为兴盛。过去,尤其是唐玄奘时代,汉地的佛法也特别兴盛,全国上下——国王大臣、平民百姓、男女老少,无一不修持佛法,不像现在这样。
迄今为止,尽管期间几经沉浮,但实际上如来的教法与证法可以说经久未衰,方兴未艾。所以,藏地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哎哟,转生在这里是多么的荣幸啊!即使没有出生在这儿,只是在这里待上几个月也是幸福、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