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宝王经讲解·第14课
2022年11月4日
我们接着学习《大乘庄严宝王经》。
昨天讲到,观世音菩萨已经来了。法王的美国弘法行,专门做成了碟片。里面的介绍人叫志高,是色达的一位司机,已经离开人间很多年了。当时做碟片期间,丹增活佛和我在他家住了5天,每次镜头里出现法王的身影时,他都会激动地说:“来啦来啦!上师来啦!大家看看!”我们现在介绍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来啦来啦!观世音菩萨来啦!从极乐世界带着莲花来啦!”
刚开始,除盖障菩萨特别希望见到观世音菩萨,现在观世音菩萨真的来了,他又沉默不语,只是请释迦牟尼佛多讲讲观世音菩萨以及《大乘庄严宝王经》的功德。
《大乘庄严宝王经》的功德
| 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请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令我等喜尝法味。”
除盖障菩萨请求佛陀:“世尊,请您为我们宣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令我们品尝法味,法喜充满。”
《大乘庄严宝王经》是介绍观世音菩萨最主要的一部经典,所以除盖障菩萨才会祈请佛陀宣说此经的功德。他并没有让观世音菩萨直接讲,而是劝请佛陀来讲。
| 世尊告言:“善男子,彼等得闻《大乘庄严宝王经》名称者,无有宿业障碍。纵使勤造贪执他妻之业,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毁佛塔、恶心出佛身血此等罪业者,依《大乘庄严宝王经》亦可解脱罪业。”
世尊说道:“善男子,任何听闻此《大乘庄严宝王经》经名的人,都能够从宿业障碍中解脱。假使造下过贪执他人妻室等的邪淫恶业,以及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毁坏佛塔、恶心出佛身血这五无间罪,依靠此《大乘庄严宝王经》也能清净——依靠此经,能解脱一切罪业。”
由于无始以来造下的罪业,每个人在生活以及修行过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障碍。值得庆幸的是,依靠此经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加持,仅仅听闻《大乘庄严宝王经》的经名,我们就能够从宿世的罪障中解脱,成为无有宿业障碍者。
“贪执他妻”属于邪淫,后面几个是五无间罪。关于五无间罪,不同的经典,说法稍有不同。有的经典将“破和合僧”列为无间罪,《极乐愿文大疏》则将“毁坏佛塔”列为近无间罪。
按照声闻乘的观点,如果造了无间罪,相续很难清净,必须去无间地狱感受痛苦。而按照《大乘庄严宝王经》的观点,即使造下过这些极为严重的罪业,依靠此《大乘庄严宝王经》,就能清净罪业,获得解脱。
因此,我们有必要书写、念诵乃至礼拜《大乘庄严宝王经》。汉地有拜经的习惯,比如礼拜《妙法莲华经》,“南无‘妙’字法宝”“南无‘法’字法宝”……像这样一字一拜。《大乘庄严宝王经》确实是一部非常珍贵的经典,值得大家书写受持、顶礼膜拜。
娑婆世界,宝王刹土
这次给大家传讲了这部经典,希望每个人都能发愿弘扬,“无论如何,我以后一定要弘扬《大乘庄严宝王经》,让所有与我有缘的众生,也能够与这部殊胜的经典结上善缘!”
我相信,我们未来会将这部经典弘扬到世界各地。为了表示缘起,等下抽几位道友以多种语言来讲考。这部法门,一定要发扬光大,要在这个星球遍地开花。
世间一所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也会在各个地方开办技术学校,弘扬所学到的技术。我们在喇荣毕业以后,更要在各个地方建立道场,弘扬所求到的甘露妙法。比如在澳洲、非洲等地建立《大乘庄严宝王经》的修行中心。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你们现在还是学生,等你们将来毕业了,可以去各个地方,为有缘众生赐予《大乘庄严宝王经》的甘露法味。
这部经典真的很重要。依靠它,甚至连无间罪也能清净,更何况其他的罪业了?我们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就是无间罪。当罪业清净时,障碍自然消尽。没有障碍的干扰,往生极乐世界便是轻而易举、水到渠成的了。
| 除盖障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欲知依《大乘庄严宝王经》如何解脱诸罪。”
除盖障菩萨继续问道:“世尊,我还想知道依靠《大乘庄严宝王经》是如何解脱罪业的。”
| 世尊告言:“善男子,须弥山王右方,有六正等觉观垢与无垢之边,我今亦观,白衣变青、青衣变白,视白衣变青者为罪蕴,视青衣变白者为法蕴。善男子,如是《大乘庄严宝王经》能焚能净一切罪。
世尊告诉除盖障菩萨:“善男子,在须弥山王的右边,有六位正等觉,他们常常观察垢染与无垢的边界,我亦如是观察,以白衣变青、青衣变白来表示。白衣变青,表示罪业的集聚,相续被罪业染污;青衣变白,表示善法的集聚,罪业得以清净。善男子,任何人只要听闻受持此《大乘庄严宝王经》、读诵书写此《大乘庄严宝王经》,就能焚烧一切罪业、清净一切罪业。
“有六正等觉观垢与无垢之边”,这是他们的一种观察方法。比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是垢,善是无垢,他们以智慧观察善与恶、垢与无垢的边界。
释迦牟尼佛也这样观,为了让众生能够理解,以白衣和青衣的比喻来表示。本来,众生的相续是白色的,是清净的如来藏。白衣变成青色,表示造了罪业,相续被罪业染污;青衣变成白色,表示善法集聚,罪业消除。
这里的青色,表示堕恶趣的身份。英译本用的是“黑色”,藏译本是“蓝色”。如果用白色的对应色——“黑色”来表示,从意义上来讲会更明显一点。但藏译本并没有明确说是“黑色”,如果我直接将其译为“黑色”,有点勉强,所以就用了介于蓝色与黑色之间的“青色”。
| 除盖障,譬如,夏季,草木森林青青,是时,百口龙王从自处起,焚烧一切草木嫩枝、药材森林。善男子,如是此《大乘庄严宝王经》能焚一切罪。
除盖障,比如说,夏季时分,草木森林葱葱郁郁,百口龙王从自处现身,依靠神变之力,焚烧一切草木嫩枝、药材森林。善男子,就像这样,此《大乘庄严宝王经》能够焚烧一切罪业。
通常而言,夏天水分充足,草木森林具有湿润性,不容易燃烧。但百口龙王依靠神变力,仍然能焚烧一切具湿润性的林木。
我们这边的消防部门,夏天也害怕起火。其实夏天不容易起火,相对来说,冬天干燥,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更大。
百口龙王能焚烧具湿润性的林木,同样,《大乘庄严宝王经》也能净除极为严重的罪业。
实际上,在忏悔与净罪方面,这部法门的作用尤其突出。我这次为什么着重推荐大家学习这部经典呢?其实我很早以前就看过《大乘庄严宝王经》,当时觉得这部经典特别殊胜,一直很想和大家共同学习。另外,不一定每个人的修行都特别成功,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多听一听“闻解脱”之类的灌顶和教授。通过听闻这样的经典,我们可以忏悔过去的罪业,清净自己的相续。
| 凡听闻《大乘庄严宝王经》之彼等众生,具足安乐。善男子,当知彼等非凡夫,视如不退转菩萨。
任何听闻此《大乘庄严宝王经》的众生,直接或间接会获得安乐。善男子,你应当知道,凡是听闻此《大乘庄严宝王经》的众生并非凡夫,你应该视他们为不退转菩萨。
听闻这部经典的众生,已经与不退转的菩萨没什么差别。这与密法里讲的“得过大圆满灌顶的人,已经如何如何不退转”的意思一样。
导归极乐
| 彼等命终时,十二如来安慰言‘善男子、莫畏惧、莫畏惧,汝已得闻《大乘庄严宝王经》,汝当不复流转轮回,不复见生老死,不受爱别离与怨憎会苦。善男子,汝当前往极乐世界,于无量光如来前听闻妙法’。
所有听闻此《大乘庄严宝王经》的众生,在临终之时会有十二如来前来安慰:‘善男子,你不必害怕,你不要畏惧,你已经听闻过《大乘庄严宝王经》,所以不会再流转于轮回,不会再感受生老死之苦,也不会再经历爱别离与怨憎会之苦。善男子,你会前往极乐世界,在无量光如来面前听闻妙法。’
“生老病死”,这里只说“不复见生老死”,可能病还是会病。死虽然也会死,但死的时候有把握获得无死的果位。
“十二如来”,如果按照《楞严经》的说法,这里的“十二如来”,指的就是在一劫中相继应世的十二位如来——从无量光如来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超日月光如来。这十二位如来会亲自来接引听闻过《大乘庄严宝王经》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我们之前学过《无量寿经》,里面提到过阿弥陀佛的十三个名号,其中带有“光”字的名号有十二个,比如“无边光如来”“无碍光如来”“无对光如来”“焰王光如来”“清净光如来”……这些名号,你们一定经常念。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会亲自来迎接。
那么,这里的“十二如来”,仅指阿弥陀佛呢,还是指十二位不同的如来呢?大家可以再思考。
也就是说,听闻过这部经典的众生,临命终时会得到十二如来的安慰与接引。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死亡时,应该祈祷阿弥陀佛,并且安慰自己:“我已经听过《大乘庄严宝王经》了,也得过包括《上师心滴》在内的《四心滴》,还听过《闻解脱》《系解脱》,我肯定不会再堕落。”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
现在的人不是常说“要有自信”吗?但如果一点自信的资本都没有,嘴上再怎么说“要有自信”,其实也无济于事。比起其他人,我们这几年真的很幸运,得了这么多殊胜的法门。在末法时代,能够得到这些甚深的法门,非常值得我们欢喜!上师如意宝如果在世,也会这样安慰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个人而言,我得过许多次《上师心滴》,《四心滴》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得过一次,在龙多活佛面前得过两次,总共得过三次《四心滴》。如果还要堕落,那我可能真的没救了。不管怎么样,我相信自己一定不会堕入三恶趣。你们应该也有这样的把握。你看,这里说凡是听闻过《大乘庄严宝王经》的众生,就绝对不会再流转轮回,已经相当于是不退转的菩萨了。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
| 善男子,如是彼等众生当具安乐。”
佛陀继续对除盖障菩萨说道:“善男子,凡是听闻过此《大乘庄严宝王经》的众生,将获得如是安乐。”
实际上,《大乘庄严宝王经》最究竟的意趣,就是依靠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的加持,最终让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讲《不凡》时,最后一章讲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讲《楞严经》,讲到了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于无量世界度化无量众生,“无作妙力,自在成就”。这也是一个缘起,以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山下的道友做了一个大力阿修罗王赞叹观世音菩萨的视频。这个视频正好相应于今天讲的内容——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最终往生极乐世界。希望依靠这样的因缘,我们每个人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好好地修持观音法门和弥陀法门,依靠西方三圣的加持力,最终在离开人间时,就像鸟群被石头惊吓一般,瞬间飞往极乐世界,获得成就之后利益无量众生。
这个视频很有意思,我们也可以这样赞叹观世音菩萨。大家看一下。
(播放视频)
最重要的联结
| 是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顶礼佛足而去。
除盖障菩萨默言而坐。
待佛陀宣说完《大乘庄严宝王经》的功德,观自在菩萨顶礼佛足,之后便离去了。
除盖障菩萨默然而坐。
从始至终,除盖障菩萨都没有和观世音菩萨对话。圣者的很多行为确实与凡夫不同。凡夫人见到观世音菩萨之后,可能会一直抓着不放,要摸顶、要加持、要签字、要合影、要聊天、要请客……实际上,真正得到上师法恩、加持与感应的弟子,并不需要身体、语言和表情上的沟通与交流。
除盖障菩萨那么敬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关系又那么好,除盖障菩萨如果想和观世音菩萨单独见面、聊天,其实也完全可以。但整个过程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先是放光,然后带着阿弥陀佛给的莲花来到了祇园精舍,之后将莲花供养给了释迦牟尼佛,并为大自在天子和天女授记。除盖障菩萨没有和观世音菩萨对话,而是祈请佛陀宣说《大乘庄严宝王经》的功德。佛陀讲完《大乘庄严宝王经》的功德,观世音菩萨就离开了。从始至终,除盖障菩萨都没有和观世音菩萨说上一句话。圣者间的交流方式的确与世间人不同。
实际上,我们依止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得法。形式和形象上的依止并不重要,得法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依止的上师,有些人能为上师们的弘法利生带来利益,有的也不一定,所以上师和弟子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法缘。上师弘法,弟子求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前讲过,作为上师身边的弟子,自己的行为等各方面都要注意。从前辈上师们的传记来看,有些上师非常好,但身边的弟子却良莠不齐,有各种情况。麦彭仁波切有一位侍者,名叫沃萨,他对上师特别特别好,可是对待其他人就比较随性。其实上师身边的人很难做,就像昨天《楞严经》里讲到的,上需要合三世诸佛,下需要合六道众生,上上下下都要考虑,而且自相续不能傲慢,不能被各种烦恼染污。
从开始到现在,除盖障菩萨心心念念想要见到观世音菩萨,见到之后,虽然没有和观世音菩萨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但他已经得到了甘露般的妙法,这才是最珍贵的。所以,他感到法喜充满,心满意足,生命也有了意义。
| 天、龙、夜叉、阿修罗、大鹏、人非人耶、大腹行、人、非人,彼等一切众生亦离去。
观自在菩萨离开之后,天、龙、夜叉、阿修罗、大鹏、人非人、大腹行、人、非人等众生也离开了。
大众散会的场景在此经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这里,还有一次是在这部经典的结尾部分。我想,这里离开的可能是与观世音菩萨等有关的与会大众。他们虽然离开了,但宝王法会并没有结束。
从这里开始,祈请者换成了阿难。他问的问题与除盖障菩萨的不同。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密意。有些经典虽然是一部经,但里面每一品的内容都是独立的,祈请者、当机众、内容以及表达的意义都不相同。比如《阿含经》和《大宝积经》。
阿难问戒学
| 一时彼等离去,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请为我等宣说戒学。”佛告言:“诸比丘欲受近圆戒者,首当观察诸种种处。观察已,告诸比丘言:‘诸尊者,僧伽种种处清净,无有骨骸,亦无粪尿,彼种种处悉皆清净,诸比丘,可授近圆戒。’”
观自在菩萨等部分与会大众离开后,阿难请求佛陀说:“世尊,请为我们宣说戒学。”佛陀于是说道:“想要求受近圆戒的比丘,首先应当观察受戒的处所。观察之后,应当告诉诸位比丘:‘诸位尊者,僧伽种种处清净,没有骨骸、粪尿,这是一片清净之地,诸位尊者比丘,可以授予近圆戒。’”
佛陀与阿难的对话,完全是一个新的话题。阿难祈请佛陀宣说戒学。佛陀首先讲到,受戒的环境很重要,处所一定要干净。求戒者应当先将干净的处所准备好,之后再请授近圆戒。
| 佛复告言:“不具戒者不应受近圆戒,亦勿授予白四羯磨,亦不应作中白羯磨,何需繁述?
佛陀继续说道:“不具戒者,不应求受近圆戒;戒师不能为不具戒者授予白四羯磨,也不应该作中白羯磨,这不必多说。
佛陀在这里也给阿难讲了一些破戒的过失,以警戒未来的众生,在受戒之前一定要考虑好。如果认为自己无法守持清净的戒律,可以暂时先不受,否则也很麻烦。
很多受了沙弥戒和沙弥尼戒的道友,看见其他人受了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时,自己也很想受,“现在某个道场在传戒,我要赶紧去受戒。”一方面,近圆戒是别解脱戒中最完整的戒律,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人云亦云地去受戒,可能也不是很好。假如破戒了,不仅无法与僧众共住,连僧众的财物也不能享用,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人。
我前几天跟准备现僧相的个别道友说:“我现在只是给你们剪了一点头发,剪头发,理发店也可以剪,这不算出家。你们到底要不要出家,自己一定要考虑清楚。一旦受了出家的戒律,这就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否则,如果受了戒,后面又破戒,有些已经没有再受戒的机会了,有些虽然有机会,但并不庄严,也没有意义。所以,受戒之前,自己一定要再三地考虑清楚。”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续有所了解,如果觉得自己的烦恼比较严重,没有持守清净戒律的把握,那么最好暂时先不受戒;如果受戒,也可以先受沙弥戒或沙弥尼戒。
有些刚出家的道友问我:“我前不久受了沙弥戒,我现在要不要去受近圆戒?”我一般会说:“先等等吧。”如果只受了沙弥戒或沙弥尼戒,假使犯戒,也只犯一层,如果受了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就会犯两层,过失更大。对于新出家的道友,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这样建议,不要着急受近圆戒。当然,如果是相续寂静、烦恼鲜少的人,也可以一次性受完全部别解脱戒。
“白四羯磨”,这里的“白”是请求、宣告的意思。羯磨法分为三大类,一百零一种。三大类分别是:“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先作一遍宣告,再作三番宣读,每读一遍,即作一次征求同意,这是“白四羯磨”,共三十种,包括受戒、诵戒以及结夏安居等业。
| 诸比丘,不具戒比丘尚不应去往精舍,何况作白四羯磨,彼等会毁坏佛法。彼等不具戒者,不应住应供处,彼等住于精舍外。
诸比丘,不具戒比丘尚且不应该去往精舍和经堂,更何况参与白四羯磨,不具戒比丘会毁坏佛法。不具戒者,不应该住在应供之处,而应该住在精舍之外。
僧众的精舍是他人供养之物,属于应供处,破戒者如果住在这里,自身会有极大的过失。所以破戒者、不具戒者不应该与僧众共住,只能住在经堂和精舍以外的地方。
破了根本戒的人,不能住在寺院,只能自己去城市里找房子或大山里找茅棚住。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也是这样要求的,凡是破了根本戒的人,一律不允许住在学院。
| 僧斋亦不应施予彼等,僧众亦不应施予彼等,彼等亦不应具比丘少分物。”
不应该将僧众的斋饭施予破戒者,也不应该将供僧物施予破戒者,凡是属于僧众的财物,不具戒者连丝毫也不应该收受。”
凡是属于僧众的财物,无论是斋饭,还是其他的钱财、物品,破戒者一律不能享用,管家、执事也不应该将其施予破戒者。《毗奈耶经》中说,破戒的人哪怕享用僧众的一口饭或一口饮料,哪怕在僧众经行的地方跨一步,这都属于邪命养活,后世一定会堕入恶趣。
关于这方面,法王开示过许多,比如破戒者与僧众共住的过失、戒律不清净者享用僧财的过失,等等,这些我都收录在了《不忘》里。
| 阿难复白佛言:“世尊,何时出现如是应供处?”佛告言:“我灭度后三百年时出现如是诸应供处,于精舍执为家想,彼等由子女围绕,彼等享用非应享用之僧座、小榻、僧枕、衣袋、卧具、坐垫……
阿难再次问道:“世尊,像这样形象上的应供处什么时候会出现?”佛陀说:“我灭度三百年后,开始出现形象上的应供处,他们将精舍执为自己的家,有子女围绕,而且非法享用僧座、小榻、僧枕、衣袋、卧具、坐垫……
这里的“应供处”,指的是不具足戒律的、形象上的应供处。
佛陀在世时,佛教如同月光一般清净无染。佛陀涅槃后,才逐渐出现染污佛法者。虽然佛陀在世时也有破戒者,但他们对佛法的染污不是那么的严重。按照这里的观点,不具戒者、严重染污佛法者从佛陀灭度300年后开始出现,《花鬘论》里讲的是佛灭度后的12年。他们将僧众的精舍和经堂执为自己的家,甚至还有妻子、儿女。
现在汉地也有这样的情况,他们白天到寺院上班,晚上换身衣服回家,家里有儿有女。
藏地的寺院,有些是出家人住持,有些是在家人住持。前几天,某个寺院的住持说要见我。我预期他们是一群身着袈裟的庄严僧众。结果一见面,发现他们全是穿长袍的在家人。我当时感觉上不是很舒服,但可能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同吧。藏地的有些寺院说是密宗的寺院,但到底有什么样的密宗境界也不好说。现在末法时代,也有各种情况。
这以上是补译的部分。接下来,我们再按照天息灾的译本继续学习。
切莫染污经堂与寺院
| “若有不知业报,于精舍内洟唾及大小便利等,今为汝说。若于常住地洟唾者,是人生于娑罗树中,为针口虫经十二年。
佛陀继续对阿难说道:“如果有人不知道在僧众的经堂内随地吐痰、擤鼻涕以及大小便的果报,我现在就为你们宣说。如果有人在常住僧众的地方随地吐痰、擤鼻涕,这样的人将投生为娑罗树中的针口虫,感受十二年的痛苦。
经堂是极其严厉的对境,如果染污了僧众的经堂,或是弄脏了经堂内的墙壁和柱子,会有很大的过失。戒律中讲过一则公案:以前迦叶佛时期有一位比丘,他因为整天靠在经堂内的一根柱子上,结果日积月累,把那根柱子弄得黑乎乎的。以此因缘,他在后来的五百世中连续转生为背部黑黝黝的人,特别难看。
当初修建法界宫时,我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选用了铜柱,这样就不容易被弄脏或染污。不过现在基本上没人靠着经堂的柱子。如果是木头柱子,确实容易弄脏,如果弄脏了,会有很大过失。反过来说,如果经常打扫经堂,也会有非常大的功德。所以,大家要尽量搞好经堂的卫生,保持经堂的干净与整洁。
| 若于常住地大小便利者,是人于波罗柰大城大小便利中,生为秽污虫。
如果有人在僧众居住的地方随地大小便,这样的人将投生为波罗柰大城中的污秽粪虫。
之所以会投生为厕所里的蛆虫,其实是因为之前造过很多恶业。
切莫私用僧众财物
| 若私用常住齿木者,堕在龟鱼及摩竭鱼中生。
如果有人未经允许,擅自使用僧众的齿木等用于清洁牙齿的器具,这样的人将堕为乌龟、游鱼和摩羯鱼。
齿木相当于现在的牙刷。过去的出家人基本上都是用齿木清洁牙齿。齿木用完后,不能扔在出家人过路的地方。齿木的用法及弃法,戒律中讲得很清楚。弘一大师平常用的就是齿木。他先嚼,将柳枝嚼成一根根的细丝,然后再用来刷牙。
未经开许,私自擅用僧众的财产,将堕在恶趣,投生为龟、鲸鱼、摩羯鱼之类的众生。因此,使用僧众的财物时,一定要注意。学过戒律的人都清楚私用僧财的严重性。这方面的教言,法王如意宝也开示过很多次。
不能未经开许就使用僧众的财物,也不能随意使用或浪费僧财。尤其是装修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有一些物品明明还可以使用,你却随意换掉或扔掉,结果浪费了非常多的僧财,那这就不是一个齿木或牙刷的问题了。所以,稍微有点权力的时候更要注意:不能因为自己觉得这扇门窗安在这里不舒服,就马上换掉;这张桌子摆在这里不舒服,就马上扔掉;这个房子的格局不舒服,就马上拆掉重建。这些都是僧众的财产,随意糟蹋很危险,大家一定要谨慎!
| 若盗用常住油麻米豆等者,堕在饿鬼趣中,头发蓬乱,身毛皆竖,腹大如山,其咽如针,烧燃枯燋唯残骸骨,是人受斯苦报。
如果有人盗用僧众的油、芝麻、米、豆等物,这样的人将堕在饿鬼中,头发蓬乱,身毛竖立,腹部大如山,咽喉细如针,浑身上下被火燃烧,枯焦败坏,只剩骸骨。盗用常住财物者,将感受如是苦报。
在有的碟片里也可以看到,那些饿鬼众生全身上下都在燃烧,如果是旁生,可能很快就死掉了,而那些饿鬼众生一直死不了,只有活生生地感受痛苦。
切莫轻慢僧众
| 若轻慢众僧者,是人当堕贫贱家生,随所生处根相不具,背伛矬陋;舍是身已而复生处,多病痟瘦,手足挛躄,而有脓血盈流,其身零落身肉,经百千万岁受斯苦报。
如果有人轻慢僧众,这样的人将转生在贫贱的家庭,成为驼背、侏儒等身相丑陋、六根不全的人。舍弃这样的身体后,将再次转生为多病之人,身体消瘦如皮包骨,手足屈曲,如残疾人一般无法正常活动,而且常常有脓血从身体中流出,甚至连身上的肉也片片掉落。轻慢僧众的人,将在百千万年中感受这样的苦报。
之所以会感受这样的果报,这里说是因为“轻慢僧众”,但藏文版本中说的是“用僧众的财物来养狗”。
从戒律的角度讲,僧财的开遮很微细。比如说,僧众的财物分下去后,自己如果吃不完,用剩余的食物喂牦牛或野狗等众生,这允不允许呢?其实是不允许的。如果吃不完,提前就不要接受,否则也会有过失。僧众多余的食物,无论如何也是僧财,如果专门放在喂狗的地方,这对它们动物也不一定有利。
若按“轻慢僧众”来讲,无论是心里轻贱、看不惯,还是以语言侮辱、毁骂,都属于轻慢僧众的范畴。而轻慢僧众的人,将感受上述果报。医院里有些业力深重的人,浑身遍满脓血,身上的肉也是片片剥离脱落,真的很可怜。
所以,无论是谁,今后都不要轻慢、诽谤僧众。“僧众”与“僧人”不同,如果对许多僧人都看不惯,甚至以语言和文字去攻击,这将感召非常可怕的后果。
这里的居士尤其要注意。一方面,与僧众共住是一种福报,但如果看不惯出家人,经常对法师和班级生邪见,口里也常常说诽谤和侮辱的语言,这真的是在造严重的罪业,将导致自己在未来的生生世世中感受上述恶报。
为什么人世间那么不平等——有的人家财万贯,有的却一贫如洗;有的身心清净,寿命绵长,有的却短命多病,灾厄缠身;有的身相庄严,人见人爱,有的却丑陋粗鄙,遭人唾弃;有的人一出生就贵为王子,有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身为乞丐的命运?如是因,如是果,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恰恰体现了业力的不可思议。
切莫盗用僧众财物
| “若盗用常住地者,堕大号叫地狱中,口吞铁丸,唇齿断齶,及其咽喉悉烧烂坏,心肝肠胃遍体燋燃;时有苾刍言,业风吹彼,死而复活,于是阎魔狱卒驱领罪人,彼自业感生于大舌,有百千万铁犁耕彼舌上,受是苦报经多千万年;于此地狱出已,复入大火镬地狱,彼有阎魔狱卒驱领罪人,以百千万针刺其舌上;业力故活,驱至火坑而掷入中;又驱至奈河而掷入中,而亦不死;如是展转入余地狱,经历三劫。是人复于南赡部洲贫贱家生,其身盲瞑,受斯苦报。慎勿盗用常住财物!
“如果有人盗用僧众的土地,这样的人将堕在大号叫地狱中,不得不吞下燃烧的铁丸,以致嘴唇、牙齿、口腔、咽喉、心肝肠胃脾肺肾乃至整个身体全被烧得焦烂,他们就在这样的折磨中死去。诸比丘!一阵业风吹来,他们死而复活,接着又被阎魔狱卒驱赶到大舌地狱,由于业感所现,他们的舌头大如平原,而且每一地狱众生的舌头上都有百千万的铁犁在耕,时间长达千万年以上。从大舌地狱出来后,又要堕入大火镬地狱,由于业感所现,他们每一个地狱众生的舌头上都有阎魔狱卒拿着百千万的长针反复穿刺。死了之后,由于业力没有穷尽,他们又再度复活,接着被驱赶至烈火坑中焚烧殆尽。之后,又被抛掷到奈河(无滩河)中,死而生,生而死,万死千生,在不同的地狱中辗转受苦,时间长达三劫之久。这样的人即使从地狱出来,生在南赡部洲的人间,也只能投生在贫穷低贱的家庭,而且身体残缺,又盲又痴。盗用僧众财物的人将感受如是果报,因此,切莫盗用常住财物!
“盗用常住地”,即非理享用和占用,比如依靠权力等各种手段将僧众的地归为己有。
现在学院不让修新的房子,以前可以修房子的时候,个别道友也有这个问题——为了修自己的房子,占用了僧众的道路。女众那边好多路,根本没办法走人,变成一只蜜蜂倒是可以飞过去。而且好多房子的铁皮板都戳出来了,晚上过路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伤到眼睛。
有个别自私的人,将自己的院子扩了再扩,一直围到路中间,这肯定占用了僧众的地。我自己也经常反思:“我有没有占用僧众的地?”1991年的时候,整个摩尼宝区只有两三座房子,周围也没有人,当时想围多大的院子都可以。后来法王说,这里的地都是僧众的,不属于个人。个人有享用权,但不能因为修房子而占用僧众的经堂或过路的地方。
这方面的因果取舍,大家一定要注意,不然自己未来变成什么样也很难说。
“时有苾刍言”,藏译本中是“诸比丘”,表示佛陀在对诸位比丘做开示,这样可能更好理解。
这段内容提到了好几个地狱,《地藏经》里也讲了特别多的地狱,比如流火地狱、火狗地狱,等等。
《大乘庄严宝王经》的最后讲到了“慎勿盗用常住财物”,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合理享用僧众的财物是允许的,比如得该得的念经钱和法会的加持品,但不该得的偏要去偷去抢的话,或是随心所欲地使用僧众的财产,那这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方面,与僧众结缘是很好,但如果不注意因果取舍,也会很麻烦。
| “若苾刍持戒,应受持三衣。若入王宫,应当披持第一大衣;若常众中,应当披持第二衣;若作务时,或入村落,或入城隍,或道行时,应当披持第三衣。苾刍应如是受持三衣!
“持戒比丘,应当受持三衣。如果前往国王宫殿,应当披持第一大衣(祖衣);如果参与讲经说法等常住大众的事务,应当披持第二衣(七衣);如果参与农务劳作,或前往村落、城市,以及在道路上行走时,应当披持第三衣(外裙)。比丘应当如是受持三衣!
这段内容主要讲的是出家人的威仪。
“第一大衣”,即祖衣,比丘、比丘尼在诵戒、做羯磨时需要披上。
“第二衣”,即七衣,沙弥、沙弥尼也有,一般在参与常住僧众的重要事务时需要披上,比如讲经说法和迎接高僧大德。
国内外的寺院基本上有这样的传统,法师在讲经说法时通常会披上一件黄色的袈裟。那件黄色的袈裟就是七衣。但法王如意宝并没有这样要求,因为我们学院每天讲经说法比较频繁。
“第三衣”,即五衣,也就是我们每个出家人现在都穿着的红色法裙。法裙或外裙平时也应该穿上,光穿一条内裙在外面跑来跑去的很不庄严,所以出门时至少要穿上法裙。
持戒的比丘和比丘尼,不能离开这三衣(祖衣、七衣、五衣),尤其是黎明时。讲戒律时,专门会讲这方面的内容。
| 若得戒、得功德、得智慧,我说苾刍应持是戒。
比丘僧众如果希望获得清净的戒律、功德与智慧,就应该按照如上所说的行持。
也就是说,在面对僧众与僧财时,要谨慎取舍因果,同时也应该具足相应的威仪。
| 不得盗用常住财物,犹如火坑,常住如毒药,常住如重担。毒药可能救疗,若盗用常住物者,无能救济!”
不得盗用僧众的财物,僧财犹如火坑、金刚(藏译本中有此句)、毒药与重担。误食毒药尚能救治,盗用僧财则无药可救!”
僧众的财物犹如火坑,稍不注意就会将积累的资粮焚烧殆尽。藏文版本中还提到,僧众的财物犹如金刚。金刚质地坚硬,无法被摧毁,僧众的财物如果处理不当,也没有对治之法。僧众的财物犹如沉重的负担,随意享用将导致自己难以解脱。僧众的财物犹如毒药,一旦服下,慧命难保。
误食毒药尚能救疗,而盗用僧财却不可救药。这个教证,以前绕桑管家经常引用。他还喜欢引用一个教证,“管家是僧众的口,得罪管家就是得罪所有僧众。”他毕竟是管家嘛。学院的老道友都认识他,也特别怕他。他是一位很有威望的老堪布。从法王建立道场开始,一直到2003年之前,他一直是学院的大管家,为学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管家非常重要,有了管家的护持,僧人不容易违反戒律。管家的责任,就是护持僧众的戒律清净。
| 尔时,具寿阿难陀白世尊言:“如佛教敕,当具行学。若苾刍受持别解脱,应善安住,守护世尊学处。”
佛陀宣说圆满后,具寿阿难陀禀白道:“世尊,我们一定会依教奉行,遵奉佛陀您的教敕,如理如法地行持戒学。受持别解脱戒的比丘僧众,应当按照如上所述的行持,如法安住于清净的戒律之上,严加守护世尊制定的学处。”
| 时,具寿阿难陀顶礼佛足,绕已而退。时,诸大声闻各各退还本处。一切世间天、龙、药叉、彦达嚩、阿苏啰、蘖噜拏、紧那啰、摩护啰誐、人非人等,闻佛说已,欢喜信受,礼佛而退。
这部经典圆满之时,具寿阿难陀顶礼佛陀的双足,之后绕佛三匝,恭敬而退。诸位大声闻众也各自退了回去。一切世间的天、龙、药叉、彦达嚩、阿苏啰、蘖噜拏、紧那啰、摩护啰誐、人非人等众生,听佛陀宣说了这部经典后,法喜充满,信解受持,礼佛而退。
好,《大乘庄严宝王经》讲解圆满。
这是今年讲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我也将清净的传承交付给了大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拥有真正的慈悲心,通过弘扬观音法门利益有情,将这部经典的精神传递给所有有缘的众生。
观世音菩萨经常去饿鬼、阿修罗等非人的世界度化众生,我们现在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但至少可以让众生念诵观音心咒,也可以将念诵观音心咒的功德回向给有缘的众生。
这部《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主要提到了四臂观音和十一面观音。实际上,十一面观音就是千手千眼观音。那么,为了与四臂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结上一个更殊胜的善缘,我们明天还有一个惊喜和大家分享。
最后,我这里再跟大家讲一下今年的课程情况。《胜利道歌》1堂课。《随念三宝经》1堂课。麦彭仁波切的《治病甘露流》3堂课,多智钦仁波切的《苦乐道用》10堂课,这两部论典都特别好,你们真的要好好学。《楞严经》之前讲了14堂课,今年讲了51堂课。《如意宝藏论》讲了43堂课。《佛子行》讲了53堂课。《不凡》讲了55堂课。《大乘庄严宝王经》是14堂课。《金刚萨埵开示》1堂课。《开显解脱道》的开示和传承1堂课。《依莲师像加持法》1堂课。《佛说十一想经》1堂课。我这边今年一共讲了225堂课。
再看翻译这边的情况。英文同声翻译共93堂课,日文同声翻译共110堂课,韩文同声翻译共37堂课。除此之外,各个班级的堪布、堪姆也在传讲《楞严经》、《如意宝藏论》和《不凡》等经论。包括各个小组的辅导员,每天都在辅导,还有讲考班的道友,在课后“遍地开花”的环节,也会互相讲考。不仅是我,你们也讲了很多堂课,只不过你们的听众少一点,我的稍微多一点。不管怎么样,我们大家都在为佛法的传扬与兴盛而努力。
哪怕只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个字,或只传讲其中的一句偈颂,都有无量功德。前面也讲过,仅仅听闻《大乘庄严宝王经》的经名,就能不堕恶趣,可想而知,这次共同学习这部经典的功德有多么的殊胜。这确实让人心生欢喜。
这次,我努力地传讲,你们努力地听闻,将来还会有很多人依靠法本努力地学习。我们这边的道友,在制作音频、视频、讲记、翻译等方面,花了特别多的时间。我们也将这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有缘众生,无论善缘恶缘,希望他们都能结上解脱的因缘;同时,也将其作为法供养,供养给法王如意宝为主的圣众,希望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欢喜;最后,我们将功德布施给六道轮回里的可怜众生,祈愿他们早日离苦得乐。
这几年算是灾年,数以万计的人类丧生于疾疫与战争之中,有人饿死、有人病死、有人战死、有人发疯而死、有人自尽而死,仅是人类的痛苦就让人难以承受,三恶趣众生的痛苦更是无量无边……我们也将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止息他们的痛苦,希望他们获得暂时的安乐与究竟的解脱。
我们往昔发过殊胜的愿,今生才会遇到大乘佛法;同时,在上师如意宝等前辈大德们的加持之下,我们这才有了享受大乘佛法的机缘。总之,祈愿一切善妙的因缘与功德都汇聚在一起,然后回向给全法界的众生。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们亦如是回向。
好,我们一起念诵《普贤行愿品》和《愿海精髓》。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