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99课
2018年4月20日
《大乘经庄严论》在修行功德方面有十七个科判,前面讲了十个科判,今天讲第十一科判:调伏。里面的每个内容都跟六波罗蜜多有关。
庚十一、调伏:
具慧于诸地,修行布施等,
彼等能调伏,众生六违品。
我们要修六波罗蜜多来调伏众生相续中的各种烦恼,那是怎样调伏呢?这里分几个方面讲。
“具慧”指的是调伏者——具有智慧的菩萨。这些具慧菩萨住在什么地方呢?“于诸地”——他们住在各自不同的地,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叫真正的菩萨。还没有入道的人叫凡夫地,已入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人叫信解地。信解地的菩萨也好,发了菩提心的凡夫也好,真正得地的菩萨也好,他们的身份都是菩萨。我们是不是菩萨呢?观待而言,如《入行论》所讲,发了无上菩提心即成为佛子。我们每天念发菩提心仪轨、受菩萨戒也会这样讲:从今天开始我已生于佛的家族,成为真正的佛子,我要相应自己种姓做有意义的、利益众生的事情。住地者,实际上是菩萨。从广义上讲,发了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叫调化众生者。
“修行布施等”。这些菩萨通过什么方式度化众生呢?这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用鞭子打他们、强迫、威胁他们,还是天天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箭?当然菩萨度化众生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但归纳起来,最主要的就是六波罗蜜多,六度是调伏众生最好的方法。我们以后要知道,度众生就是以六波罗蜜多来度,比如你有能力就做法布施、财布施;你自己持清净的戒律,让别人也持清净的戒律;你自己修安忍,让别人也修安忍,等等。
今天中午开会我们这边很多人不准时,我差点发脾气,但一直忍着,我的安忍还可以。我可能像日本人一样,对时间特别执著,一看其他部门全到了,我们这边还有人没到就很想发脾气,但幸好没发,过了十分钟刚才的情绪就没有了。以后想发脾气时,最好先安住十分钟,因为十分钟以后,前面好像天要塌下来的感觉也没那么严重了。所以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多是度化众生最好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度化众生呢?就是六度。
度化谁呢?“彼等”,即六道众生。我们有能力的话,可以度化人道以外的众生;没有能力,就度化人道的众生。在人道当中,如果有能力,东南西北、不同民族、肤色的众生都要去度。要有一种发心力——“我一定要度很多众生!”首先自己要这样发心。度化众生就是调伏众生。
度化众生最后要达到什么结果呢?即调伏自他相续当中六度的违品。以前你有违品无法调伏,就像衣服上一直有不干净的污垢,如果通过水把所有污垢洗干净,衣服就得以清净。同理,众生相续当中具有很多六度的违品,如布施的违品是吝啬心;持戒的违品——安慧论师说是恶劣的心和行为;安忍的违品是嗔恨心;精进的违品是懈怠;禅定的违品是散乱;智慧的违品是邪见和迷乱。违品让我们退失,出现迷乱的分别念,不能见到事物的真相等等,因此我们要通过修持六波罗蜜多,断除自他众生相续当中六度的违品。
无明烦恼是最严重的违品。月称论师在《显句论》最后的文字中说:能调伏贪心,不一定能调伏嗔恨心;能调伏嗔恨心,不一定能调伏贪心;如果从根本上断除愚痴,就能根除其他所有烦恼。所以一切烦恼的根本是无明,依靠无我的智慧断除无明,就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六波罗蜜多的根本是般若。“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般若就像导师一样,依靠般若才能真正根除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我们经常讲“我要调伏众生”,调伏众生就是要断除众生相续中六度的违品。我们依靠佛法来调伏自相续,如果六度的违品越来越少,说明得到了佛法的利益、相续能调柔;如果相续越来越与六度的违品相应而与六度不相应,那不管你听法、依止善知识还是修行,都不可能很好地调伏自心。调伏相续是很重要的,这是第十一个问题。
接下来讲第十二个问题:行者授记的分类。
庚十二、行者授记分类:
以行者时别,具慧授记二,
菩提与授记,此外说为大,
获得无生忍,断我慢勤作,
与诸佛佛子,成为一本体。
刚才我们讲到用六波罗蜜多调伏相续,调伏之后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即自相续完全调柔。相续调柔之后,根据你修行的次第,最后会得到诸佛菩萨的授记。
授记有很多分类,首先是行者和时间的分类。从行者补特伽罗的层面来讲有四种授记。
第一种是住于种姓者。虽然他没有发真实的菩提心,但他的相续和阿赖耶当中已经有了大乘种姓的种子。有些大乘种子明显者,根基非常好、已现明显瑞相者,虽然还没有发真实的菩提心,也会得到将来得果的授记。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能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虽然没有遇到大乘善知识,也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可是从小就对众生有特别强大的悲悯心,有一些上师、佛菩萨授记“此人将来会有怎样的事业”。一些比较特殊的上师的转世就是这样认定的,他们在一两岁、两三岁就可能被认定为某位高僧大德、菩萨的转世,但那时他可能还没发菩提心,不要说菩提心,连什么叫出离心都还不懂。这种情况在藏传佛教当中很多,很多小活佛被授记“你是某某大德的转世”。
第二种是已发菩提心者。他已经入了大乘,在善知识面前发了菩提心,发心之后他不断利益众生,获得了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授记:你将来会如何利益众生、成就佛果等等。
第三种是获得明显授记者。一些行者在佛眷属当中得到非常明显的授记。如《法华经》之《授记品》和《五百弟子授记品》以及《授学无学人记品》中,阿难、舍利子尊者等很多佛的弟子和眷属都得到了佛的授记,佛一一授记说:你在未来世将成为某某佛。
第四种情况是授记非现前者。当时佛陀授记的时候,被授记者并没有出现在佛的眷属当中,但是佛陀授记这位行者在未来会成佛、往生净土等,就像佛陀在《法鼓经》等经典里对龙猛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论师、莲花生大士作的授记。
很多上师的传记里也有各种授记。以前菩提金刚以五种圆满的方式授记了法王如意宝,这个授记确实非常稀有,法王的传记对整个过程讲得比较详细。有一次我在美国的一个学校讲课,他们让我讲法王如意宝的生平,我当时比较累,但我会背诵菩提金刚的授记,就以授记作为科判讲了一下,讲得还可以。这个授记就是授记非现前者,当时法王并不在菩提金刚的眷属当中。授记后面对释迦牟尼佛大圆满密法未来在藏地如何弘扬也作了预言。《藏密佛教史》里面对玛哈约嘎、阿底约嘎将来在不同地方弘扬于世的状况也都有授记。这种对未来的授记,在当时是不明显的。
以上从行者的角度讲有四种授记。我们有时也看到一些诸佛菩萨的授记,尤其在藏传佛教,很多人喜欢说这个上师有授记、那个上师有授记,但有些可能真的是授记,也可能是习惯性的套话——如果经中有一些词和上师的名字相似,就说是授记自己的上师。如果不是特别明显——有些传记不是特别可靠,即使里面有相似的名字也不一定是指这个人。但是如果特别明显,比如像法王如意宝的那种授记,用其他人来代替是很难的。你们以后看到这些传记要学会分析,既不能完全以批判的眼光来看,认为全是错的——以这种方式观察不是很好;但也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接受,自己一点思维能力都没有——这样的方式也不好。
我们闻思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维。每天讲考的道友们,一方面讲得很好、很随喜,另一方面自己也要有能力做一些发挥——不能跑偏了,但也不能完全照搬。以前北大校长蔡元培说过,大学并不是唯一灌输知识的机关。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学以致用,而且自己要有独立研究的能力,这种研究能力很重要。我们不论读佛学院还是在别的地方学习,一方面你要懂得前辈大德的说法和想法,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分析,并不是老师灌输什么,就局限于此了,这样我们的能力不一定有很广的发挥空间。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一方面你要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如理如实地记住;一方面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地思考,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很重要的。
不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授记在佛教里面非常多,而且不仅仅是佛教,在全世界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都有关于未来的一些预言和授记,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智慧来观察。
每种学问的研究方式都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不能用自己固有的、自认为很成熟的思路来套一切,如果与你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不太相合,你就完全排斥的话,我觉得不是很合理。你以前不学佛,现在刚入佛门,原来固有的见解在相续当中还特别多而且根深蒂固,要在这个基础上完全接纳佛教的内容,暂时来讲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一定要融入所学的知识。比如你要学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量子物理学,但你现在还是另一种知识的法器,要想进入一个新知识的领域,也需要做一些调整。
从时间方面来讲有两种授记:一种是时间确定的授记,明确指出你在未来某劫获得佛果或成就;一种是时间不定的授记,只说未来,未确定时间。
此外还有两种授记:一个叫菩提授记,佛明确授记你未来会获得菩提,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一个叫授记的授记,佛在经典当中授记将来会出现某尊佛,这尊佛会授记某位补特伽罗,当时授记者和所授记者都不在场,是一种很长远的授记。
还有一种叫大授记。什么是大授记呢?对八地菩萨的授记称为大授记。为什么八地菩萨才叫大授记呢?有几个原因:第一,八地菩萨获得了无生法忍;第二,他断除了所有我慢;第三,他断除了所有相的勤作;第四,所有八地菩萨的发心、事业都是融为一体的。另外,八地菩萨对自己和诸佛菩萨没有异体的执著,所以佛菩萨的智慧和悲心也跟他融入一体,正因如此,八地菩萨的授记叫作大授记。“此外说为大”就是另外还有一个授记叫作大授记。“获得无生忍,断我慢勤作”及诸佛菩萨成为一体都是大授记的原因。
获得八地菩萨境界时,烦恼障已经全部断除了,所知障还有一点点三清净地的细微分未断,这时因为他已经完全证悟自己未来一定会成佛度化众生,对此事业非常明白,所以自己可以授记自己,叫作自我授记。
有些人认为自己可以给自己授记,说明他可能获得了八地菩萨的境界。原来我真的遇到过这种人,他说他要授记自己将来变成什么什么,这可能是分别念、猜测或估计——因明里讲的伺察意,不叫授记。
有些佛经里面也有对未来的授记。《撰集百缘经》里面讲以前有一位帝幢佛,有一次佛出去化缘遇到一个仙人,仙人看到佛的相貌庄严生起了非常大的欢喜心,便迎请佛到住处进行供养,供养后他发愿回向“出言信用”,意思是自己说的话有信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诚信,当时佛陀答应与他一起回向功德,还授记他说:你将来在一个世界当中成佛,叫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外道仙人后来成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其他佛眷属得到的授记是非常多的。一般来讲,真正能解释授记的人是大彻大悟者,一般人只能用估计或揣测的方式来解释授记的内容,也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复彼刹土名,时间与劫名,
眷属法住世,许为彼授记。
此外授记的差别和理念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刹土”,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你的刹土叫什么名称,比如阿弥陀佛的刹土叫极乐世界。然后是“时间”,将来多少个劫之后成佛,如阿弥陀佛在因地获得很多佛的授记将来什么时候成佛。然后是“劫名”,劫的名字也会说,你会在某某劫成佛。“眷属”——那时你有怎样的眷属,如十万个比丘、成千上万的天人等等。“法”——你所传的法能够住世多少个劫。眷属、住世的时间以及法隐没之后由谁来护持,这些在《极乐愿文大疏》里面都有:阿弥陀佛圆寂后,在他的正法隐没之际,观世音菩萨成佛,然后住世多少劫;在观世音菩萨的正法隐没时,大势至菩萨成佛,受持教法。当然有些劫的数量是不可思议的,邪见比较重的人对此难以想象。不管怎样,对于不可思议的法,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但应该发愿自己到一定的时候能通达,因为自己的智慧、分别念是有限的,应有自知之明。
确实如此,面对非常甚深和广大的佛教教理,世间再聪明的人,智慧也显得非常有限。有些高等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的人,尤其在国外留过几年学的,经常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虽然你上过大学,但并不代表你已经懂得了所有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奥义。我们这里有些人毕业于名牌大学,拥有硕士和博士的学位,但开始学中观和空性的时候也是很费劲的。文凭不是你能百分之百获得菩提的授记,不能认为你得到大学毕业证的那一天就获得了菩提的授记,这种世间的知识深度是有限的。
大乘佛教也有一些授记的教言,不同的大乘经典里面有不同的理念。以前有一个教授认为佛教的授记很有意思,他就开始进行研究,刚开始他认为可能会存在很多争议和不合理的地方,但后来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他越来越感到稀有,越来越觉得有兴趣——尤其对伏藏大师的授记及前辈大德对未来高僧在不同时代弘法利生阶段的授记——最后他完全被吸引住了,一部分授记他进行了解释,还有大量的内容他觉得很有探索的价值。
为什么大乘佛教中经常提授记?这是有甚深意义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对关于自己一生的授记——包括一些上师对他的授记还是很相信的。后来我们也发现,确实他引用的那些教证,包括他的寿命、弘法利生的地方,以及出现的一些障碍、魔障,基本上都说得很特殊。
在座的各位如果以前对这方面不是特别了解,希望今后从各方面多了解,到一定的时候,原来的邪见会转化成合理的怀疑,最后会变成非常纯洁的智慧,这个很重要。因为授记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所以刚开始我们难免产生一些怀疑。我刚来佛学院时对授记很感兴趣,凡是见到一个授记就喜欢抄,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到后来随着人的智慧越来越成熟,对很多道理也越来越熟悉。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的那样,有时是年龄没有成熟,有时是孤陋寡闻,因此自己往昔所做的很多事情,最后也变成了可笑之处——我以前孤陋寡闻的时候,自己说的话太可笑了;以前我年龄没有成熟的时候,当时的行为太幼稚了。我真的觉得麦彭仁波切的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对授记的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接下来我们讲“决定”。
庚十三、决定:
具慧一切时,圆满生不厌,
恒常能修行,等持无退失。
成利决定得,任运之法忍。
“决定”是指获得无上菩提有一种决定,意思是在获得菩提果之前一定要修六波罗蜜多,而且修行六波罗蜜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成就六波罗蜜多,还为了成就无上圆满菩提。修行大乘佛教的人必须要修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我们讲得也比较多,《大乘经庄严论》里面经常讲六波罗蜜多,但每次讲都有一些新的知识。原来我自己也觉得六波罗蜜多很简单,就是布施、持戒、安忍……但现在一看,每个科判都有很深的解释方法,每种解释方法都让我有一些新的觉悟,你们也应该清楚这些。
首先讲到布施之果:“具慧”菩萨在一切时都一定会做布施。如果我们一切时都能做到布施波罗蜜多,一定会生生世世获得圆满的受用,就像转轮王或现在特别富裕的人一样,不论智慧、财富都决定会得到。有些人从小到大在财富方面一点都不用愁,而有些人今天有、明天没有,前半生是这样、后半生也是这样,一辈子都生活在贫穷当中,为什么呢?还是与前世的因有关,如果前世做过布施,一定会有圆满的受用,这叫作“圆满”。
持戒之果:即“生”。如果前世持戒,以这个果报决定会转生到人间或天界,获得善趣的身份,而不会转到地狱、饿鬼、旁生中。持戒是很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哪怕受持一分居士戒都很重要,不然,虽然我们获得了人身,但是一点戒都没有受过,来世想转生善趣真的很难,因为没有因。如果持了戒——这里安慧论师说主要是菩萨戒,受持菩萨戒能转生到善趣当中。
安忍之果:“不厌”。以前修过安忍的话,决定不会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因为痛苦、劳累而生厌烦心。生生世世修安忍的人,即生当中不会变来变去,不会今天开心就说:“我一定要发心!三年、八年、十年都没有问题,在您老人家面前发心我多有福报、多开心啊!我在多生累劫当中都没办法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喇嘛钦!”但是过一段时间,稍微遇到一点点很小很小的事情,心马上变了。
我感到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情绪化,情绪高昂的时候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有决心、想发愿;但遇到一些外境或者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在乎了。即使闪闪发光的释迦牟尼佛来到他面前,结说法印对他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他也会不理不睬,可能真会这样。希望大家都不要情绪化,光说可能也不行,这与前世的业力还是有关系。但是情绪化确实不好,不论发心也好,做其他善事也好,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初心。
以前修安忍的人不会因为痛苦而退失信心、产生厌倦心,他对于利益众生这一点始终不退。有些人说:我有时候可能心情不太好,但是利益众生这一点我永远不会退,你让我退我也不退!你要记住这一点!我这个人的性格是很坚定的!我如果真的发愿,帝释天也会害怕的!(众笑)这是我自己编的,这样好一点,对吧。这是讲“不厌”。
精进之果:“恒常能修行”。如果前世修过精进,就能恒常行持善法。前世有精进的因,即生不用老师说、不用法师讲,他会自觉地、长期地行持善法。
禅定之果:“等持无退失”。前世修过禅定的话,今生他在等持当中也不会退失。我们念上师瑜伽的时候,有些人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入定了,一直到念《普贤行愿品》还是这样(众笑)。不退失等持,然后依靠禅定力,他决定会成办利益众生的事情。
智慧之果:“任运之法忍”。如果前世修过智慧波罗蜜多,今生这种智慧是任运自成的,也就是获得了法忍。所有无分别智慧融入一体时,不会有什么怀疑、邪见等等。
这就是决定。决定很重要,我们前世六波罗蜜多修得很好的话,今生也决定会修得很好,如果前世修得不好,今生从零开始,修行会有点困难。有些人前世的基础比较差,即生的基础可能好一点。每个人前世的基础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前世六波罗蜜多修得好的人,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
以上讲的是决定,下面讲无怀疑。
庚十四、无疑所为:
供养真受戒,慈悲修善法,
静处不放逸,闻义不厌足,
诸地坚稳者,无疑所应为。
如果你没有好好修行,决定不会得到无上圆满的佛果;如果你确实认认真真修行,那没有任何怀疑,一定会得到佛果。“无疑”就是说你只要好好地修六波罗蜜多,一定会获得相应的果位,修行一定很好。
首先是布施波罗蜜多,即“供养”。意思是:如果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多,那么财布施、法布施、意幻供养不可不做,一定要做。
持戒波罗蜜多是“真受戒”。我们在善知识面前所得到的菩萨戒,首先应该真实地得受,受持之后一定要去学习和守持,这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一定要做的。
“慈悲”就是安忍波罗蜜多。因为三界轮回当中的众生非常可怜,我们应该用慈悲心来安忍众生对自己的所有危害。慈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定要修安忍的意思。
“修善法”是精进波罗蜜多。如果我们懈怠懒惰,那么世间和出世间法都没办法成办;如果我们精进不懈,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都能具足。所以修六波罗蜜多时,世间的善法也要做。《正法念处经》里面讲:“若于世间义,若出世间义,皆由精进力,一切得成就。”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都是依靠精进才得以成就。要知道修行有时是指胜义谛方面的修中观、空性,有时是指世俗谛方面的念咒、转绕等,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善法我们也应该去精进行持。
“静处不放逸”是禅定波罗蜜多。为了获得禅定,我们要住在一些没有愦闹和散乱的地方,在寂静的地方能不放逸地、很好地修禅。这样能圆满成就什么呢?就是自己的禅定。如果你在大城市里实在找不到静处,可以早上起来静坐,或者晚上等家里人全都睡了再修,实在没有场合就到自己家的客厅,有佛堂的话到佛堂。每次禅修都好好修的话会有利益的。
智慧波罗蜜多是“闻义不厌足”。我们要经常在高僧大德面前听闻佛法的教义,而且毫不厌足。“我听一堂课、两堂课就可以了,听一部法就可以了;我已经学了三年了、十年了,可以了”——不能这样,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对求法不要有厌倦心。没有厌足之心很重要。《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有一个很好的教证:“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众水无满时,此诸菩萨亦如是,常求法利无厌足。”比如大海能接收所有的水流,但是它并没有满足的时候,同样,菩萨长期为利乐有情而求法,从来也没有厌足之时。《格言宝藏论》也有同样的教证,就像大海水从来不会满足一样,智者对求法也不会满足。即便是三地菩萨都还要去求法,有些高僧大德已经到了晚年,八九十岁还在求法,所以有些居士和出家人,不要以少为足:“我已经听了几堂课了,已经可以了。”凭自己的分别念有了满足感——对世间有漏法没有满足感,对听法却很“知足少欲”“舍不得”多听,在这方面“节省”时间、“节省”资源,这也是一种“消费降级”的生活方式吧。这种方式好不好,你们自己看看。
“诸地坚稳者,无疑所应为。”坚稳者菩萨对六波罗蜜多应该没有任何怀疑地坚持行持。不管父母遮止还是领导遮止,自己应该尽力去行持六波罗蜜多,不要因此而推脱、放弃,一定要认真地去修行。
庚十五、恒常所为:
了知欲妙过,思维诸迷乱,
甘受诸痛苦,修行诸善法。
不著禅乐味,不分别相状,
诸地坚稳者,恒常所应为。
这是应该恒常行持六波罗蜜多的意思。六波罗蜜多不是偶尔行持,而是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白天晚上只要有时间都要行持,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藏地有一些老修行人,每天真是一直不断地行持六波罗蜜多。我看汉地道场里的一些老和尚修行很好,泰国有些老修行人也好像越来越精进,但我对一些年轻的修行人有时经常生不起信心,反而产生怀疑和邪见——刚开始觉得“这个人很出名,应该很了不起”,然后跟他一起工作一会儿,看到他的所作所为,就觉得他好像跟我一样,没有什么修行境界吧。老修行人的话,看到他就觉得:他一辈子就是这样修过来的,真的很了不起,他的心里一直想着众生,除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之外,想的全是众生。这种修行人在居士和出家人当中都有很多。
这里讲到六波罗蜜多要恒时修行,并不只是开心时修一下,或者有空时修一修,而是要长期挂在心上,这个很重要。
首先讲修布施波罗蜜多要“了知欲妙过”,就是了知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欲妙的过患,经常作意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妙欲,都好像闪电或浮云,没有什么长久的;即使得到也不一定会非常快乐,就像毒蛇窝、火坑一样有很多危害,而且是不可靠的、如梦如幻的。我们要懂得欲妙的真实过患,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觉得,只要得到就会快乐——得到财富、得到伴侣、得到地位肯定会很快乐,其实得到了也不一定快乐。以前西方著名艺术家王尔德说过,人生中最悲剧的有两件事情:一个是得到的悲剧;一个是求而不得的悲剧。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大多数人认为“有了财富肯定很快乐”,结果真的得到了,也不是所想象的那样;或者认为“如果得到所喜欢的人,应该很快乐”,但是真的得到时,也有很多痛苦。我们作为修行人,可能随缘好一点,得到时——“得到了,挺好的”,失去时——“失去了,那也很好”。确实一切有为法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执著的。你天天为了健康而着急的话,越着急心情就越不好了,所以最好随缘。健康的话,这是诸佛菩萨的加持,挺好的;不健康、生病了,可能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本性就是如此——这样想比较好一点。《大智度论》里面讲:“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求欲妙的时候很苦,真正得到时是不是就很快乐呢?仍然不是,还会有很多的恐怖。当你的财富没有了,你也会痛苦、烦恼,所以世间凡是依靠外界而得到的东西带来的快乐都很少。
第二个是“思维诸迷乱”。为了圆满持戒波罗蜜多,我们应该思维自己的身体、语言、心都有各种迷乱。有时我们的身体做很多错误的事情,语言讲很多错误的话,心里也经常有错误的想法。所谓戒律,实际上就是让你很好地去规范身口意,很好地去修行,这叫作戒。有些人认为所谓的戒是强迫性的,让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其实不是,如果你完全放逸不拘,那么你在即生和来世都不会得到快乐,所以要经常思维自己身口意迷乱的过患。
第三个是“甘受诸痛苦”。我们为了受持安忍波罗蜜多,应该想到三界众生特别可怜,他们一直漂泊在轮回中,被各种苦一直束缚着,因此你为了利益这些众生,一定要甘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具有真正的菩提心时,忍辱会修得很好,生活当中的苦也好,别人妄加诽谤的苦也好,都能忍,这叫作甘受各种痛苦。这是安忍波罗蜜多。
第四是精进波罗蜜多——“修行诸善法”。与前面所讲一样,要修行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善法,精进波罗蜜多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缺少精进的话,六波罗蜜多就无法修成,世间和出世间的法都是依靠精进而获得的。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多——“不著禅乐味”。在明当中、乐当中、无念当中都不耽著。有些道友修禅的时候,一直笑嘻嘻的,从表情上看是特别开心的样子,我有时担心他是不是在安乐或光明的境界当中安住了,禅定应该破除一切相、远离一切禅味的执著。就像《禅定休息》所讲,明、乐、无念的境界或者色界、无色界、欲界的所有的因都要超越,这叫作不著禅味。
第六个是“不分别相状”。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智慧波罗蜜多,修持智慧波罗蜜多一定要断除一切相状,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有实执,就不可能和智慧波罗蜜多相应。这一点前面也讲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的修行是很难成功的。
以上讲到坚稳者菩萨应该恒常修持六波罗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