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98课
2018年4月19日
功德品主要讲大乘菩萨的修行功德,共有十七个方面的赞叹,今天讲第六个“希求”。世间人有世间人的希求,出世间人有出世间人的希求,大乘佛子的希求是什么?大乘菩萨有五种希求。
庚六、希求:
恒求增与减,有情尽成熟,
于地趋胜进,求无上菩提。
颂词“增、减、尽有情成熟、于地趋胜进、求无上菩提”各为一个希求,大乘佛子共有这五个希求。
第一,菩萨希望自他众生在相续中修好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波罗蜜多,令世、出世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这是菩萨的增上希求。他并不希望“我升官发财”,而是希望自他众生在六波罗蜜多方面有进步。
第二,菩萨希望自他相续中尽量减少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如吝啬、破戒、嗔恨、懈怠、散乱、邪见。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六度的违品。
第三,菩萨希望自他相续中未生的信心能产生,已生信心后能安住于善法,让行善众生的相续完全得以成熟。我们经常说成熟有情,所谓成熟有情就是让众生行持善法。当然成熟有很多不同的次第: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是成熟,获得十地菩萨的境界也是成熟。以前没有信仰,现在有信仰;以前没有正见,现在有正见——这些都是成熟。菩萨希望通过信心让众生获得成熟。以前你的相续一点都不堪能,一点信仰都没有,后来真正对三宝和真理有了信心,并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安住下去。
第四,菩萨希求从一地到十地、十地到佛地,每一地都真正有进步——不是今天获得一定的境界,明天却越来越倒退。当然对我们来讲,一地到十地的境界还比较遥远,但只要有进步,这就是菩萨的希求。比如以前对三宝信心不大,现在信心越来越大;以前精进没有那么强,现在越来越精进;以前出离心是马马虎虎的,现在越来越踏实;菩提心越来越有进步……从资粮道、加行道一直到成佛。这就是菩萨的希望。胜进就是越来越有进步的意思。
第五,菩萨希望众生在十地末尾获得无上菩提。菩萨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所有众生不退转直到获得最高境界——佛果,这就是菩萨的希望。让众生真正离开所有轮回的痛苦,最后获得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以上五种希求世间人和声闻缘觉都不具有。声闻缘觉希求什么呢?断除自相续中人无我的违品——烦恼障,自己最终获得灭尽的果位。这五种希求连声闻缘觉都没有,世间的帝释天、梵天及所谓的仙人就更没有了。这样的利他心,唯一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行者才具有,而其他众生包括我们认为特别慈爱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入菩萨行论》里讲:“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意思是:我们认为父母亲及世间的仙人、天人很有悲心,实际上他们即使为了自利,连梦中也没有想过要获得正觉果位,更何况像菩萨一样生起为令天下无边众生成佛的饶益心,对他们而言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现在的世间人对生活也有各种希求。多数人的希求主要是衣食住行、买房、买车等生存所需。还有一部分人是安全方面的希求,比如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他们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觉得保险可以让自己安全度一生。有些人的希求是社交,认为没有社交自己在世界上就没有存在感,因此通过社交完善自己或表明存在感。有些人是希望做一些事情体现自己的价值,许多人经常说:“如果自己没有一点事业,做人都没有意义了。”但这些人的希求都是为了得到世间的暂时利益,从来没有想到过天下无边的众生,最多想到自己的亲人、自己企业的员工,再多一点的,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他们的目标。
大乘佛教的甚深、广大确实难以想象,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大乘佛教,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刚开始学习大乘佛法也不一定能马上接受,所以闻思修行的时间越长越好,而且越细致、越深入是很重要的。但有些人虽然学了十年、二十年,如果心里还没有品尝到大乘佛教甚深义的味道,也不一定对相续有所改变。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最好对每个问题都反反复复思考,挖得深一点,这样你得到的智慧有其深邃性和坚固性,这个比较重要。
庚七、不唐捐:
断畏真发心,斩断诸怀疑,
修行之教言,佛子恒不失。
这里“不唐捐”(不落空或不浪费)是什么意思呢?声闻、缘觉的修行是为了自利,希求自己从轮回中解脱,而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这也是一种浪费,没有体现修行的真正价值。大多数世间人都是忙于自己的生存、生活。很多人来到人间的目的就是成家立业,但所谓成家立业也是出于自利——像汉地有传宗接代的观念,认为把家庭及祖先的种姓一直延续下去是一种责任,但以后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很多西方人对家庭的延续不是特别重视,藏族人的价值观对此也不特别重视。如果我们来到人间只是希求活下去,这并不重要,也没有很大的价值,对人生是一种浪费。菩萨则完全不同,菩萨一定会想成办自他二利,不但自己超离轮回,而且让众生远离痛苦,获得真正觉悟的果位。这是一种不唐捐的最好方法。
菩萨的不唐捐有四个加行。
第一是“断畏”,即断除一切畏惧。什么叫断除一切畏惧呢?一些小乘的行者和世间人,在听到大乘佛教人无我、法无我空性的甚深道理及菩萨五道十地的广大道理时,都会非常恐惧,他们觉得如果一切法都是空的,那怎么安立因果啊?如果要在三个阿僧祇劫发菩提心,这么长远谁能发心啊?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畏惧心,不敢进入波罗蜜多道。而大乘佛子因为具大乘种姓的原因,得受的教育也不同,已经断除了这样的畏惧心。他对大乘佛法的甚深、广大都产生了极大信心,不但自己没有畏惧心,而且会把这样的理念一代代传下去。就像昨天我们讲的那样,一盏明灯能遣除周围的黑暗,一灯传千万灯就可以遣除世间黑暗。同样,大乘佛子在自己没有恐惧的基础上,让众生也慢慢领悟这样的道理。
第二是“真发心”。声闻缘觉和世间人并未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他们的发心、所作所为只限于短暂的一生或一百世之内,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心也是唐捐的,没有很大意义。而大乘佛子为了自他众生的觉悟,已在有缘善知识面前发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且他为了不退转誓愿,以行菩提心努力修持六度万行,所以叫作不唐捐。
我们都获得了人身——如果自己的根基实在跟不上,那就另当别论,一般来讲,我很希望大家发菩提心。在座的各位除了极少数以外——个别人刚刚皈依,可能还没有发菩提心。稍微明白一点道理的人,我希望还是要发菩提心,不然获得人身有点可惜。我们得到人身特别不容易,在离开人世之前——我发自内心觉得,获得人身至少也应该受一二分以上的居士戒,如果能圆满受持出家戒更好。在大乘的教法当中,虽然我们刚开始很难产生无伪的菩提心,但即使是造作的菩提心,也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所以还是要发菩提心,不然对人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有些人说“太可惜了!本来我有一个很大的生意可以做,结果错过了机会,当时做可能赚了很多钱。”实际上,这也不一定那么可惜。我们来到人间只有短暂的几十年,当你闭着眼睛离开时,如果你的相续当中有一颗菩提心,虽然你不一定会留下舍利,也不一定变成虹身,但大乘菩萨戒没有退失的话(大乘菩萨戒不像别解脱戒,可以生生世世延续下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在课前课后、包括讲考时的拍摄——虽然发心人员有点辛苦,但有些问题还是要注意一下。如果从上往下拍,看起来整个人都变形了,看不出原有的形状(众笑)。如果自己本来就难看,那和前世的业力有关,怪不了别人;如果原有的形象不错,通过你们的加工变得特别难看,也有点伤心。我不是反对你们这样拍,不要你们美化,但也没有必要丑化(众笑)。如果技术上有难度也不要紧,慢慢来吧,我们难看一点也没事。刚才讲到了不唐捐,如果一个人本来很庄严,但在视频里面显得很难看,这也是一种唐捐(众笑)。
第三是“斩断诸怀疑”,意思是断除怀疑。有些人虽然发了菩提心,但是不懂得基道果相关的道理,不懂法理,满腹都是怀疑,这样的发心实际上很容易退失。智慧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虽然佛教的道理特别好,大乘佛教、密法非常殊胜,但因为自己智慧浅薄而产生了各种怀疑和邪见,最后发心可能全部失毁。作为大乘菩萨,他已经对大乘基道果断除了所有怀疑。这是很重要的,佛教强调闻思修的原因也在于此。
我希望各地道友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观察哪些道友学得特别好,尽量推荐让他来讲、引导大家,不要有嫉妒心,“他上去我就完蛋了,我一定要压住他”——不要这样。尤其我们的堪布、堪姆要善于观察,自己班里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挖出来,当然这个人除了智慧还要有德行,不然有些人特别聪明、特别会说,但人格很差,用的话可能有点危险。如果人格很不错、智慧也很好,那一定要用上。我跟教务科的一些负责法师也说,你们要时时观察,看哪些人学得好,哪些人讲得好。我看我们讲考、笔考或者背考的时候,有些人的表现真的很好。但有些人虽然智慧很好,却不知是什么业力,一直得不到认可,自己也很苦恼,“我这么了不起的人,别人却一直看不惯我,我的智慧太唐捐了!”(众笑)
第四是“修行之教言,佛子恒不失”。假如已经遇到佛菩萨所说的法,不论是波罗蜜多还是止观,但这些法自己没有好好修,也没有给别人好好宣讲,这就是一种唐捐和浪费。作为大乘佛子,对于传承上师、诸佛菩萨所讲的法,不但自己如理如法地依教修行,而且对其他有缘众生也按教言如理如实地宣说,因此不唐捐。
以上四种不唐捐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知道。首先是不畏惧,然后是发菩提心、断除怀疑,最后是具有教言,这样修行佛法不唐捐。《华严经》中讲:“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如果你行持菩萨行,那每天活着、你的身口意业都非常有意义。有人说“我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想自杀”,千万不要自杀!你活着还是有意义的——如果你的身体为众生做一天事情,口里自己念经或讲经说法,心里观想众生的痛苦、想去饶益有情等等,这就非常有意义。
接下来我们讲真实行,就是真正修行的意思。
庚八、真实行:
无求之布施,不求后世戒,
一切皆安忍,功德源精进。
禅定非无色,智慧具方便,
于六波罗蜜,坚稳真实行。
这里讲真正的六波罗蜜多。《大乘经庄严论》已经多次讲过六波罗蜜多,虽然每次都是讲六波罗蜜多,但每次都有侧重点,有很深的一些窍诀。有时我去一些学校,我想《大乘经庄严论》讲了很多六波罗蜜多,今天要不要讲一些,但好多都忘了。每次学习都遇到一些很好的道理,但要用上不是那么容易。
大乘菩萨一定要有四种不唐捐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的身语意就不会无有意义,我们应不唐捐地行持善法、行持六波罗蜜多。真正的六波罗蜜多是什么呢?下面每句颂词讲一个波罗蜜多。
第一是“无求之布施”,即不求今世利益而布施。菩萨以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方式布施众生,分别针对心灵贫困的众生、财物贫困的众生和感受畏惧的众生。菩萨以三种布施满足众生时,不会希求自己今生、来世的利益,他不会这样想:“我布施的话,他是不是会给我报恩啊;我布施的话,是不是今世可以获得大利益,来世得果报啊”。菩萨布施不求今世、来世果报,是无条件为众生做布施,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真正的布施。而我们布施会不会有一种染心?比如布施是为了别人赞叹:“这个人布施很不错,他搞慈善特别了不起!”或者“我今天布施的话,我到了晚年他会给我报恩”等等。
布施不在于财物的优劣或多寡。《大宝积经》里讲,布施的财物多也可以,少也可以;粗也可以,细也可以;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只要你有一颗布施的心就行。我们以前学习《前行》有这种印象:最好的东西才布施,不好的不能布施。实际上,如果你实在舍不得布施好的,不太好的也可以。因为跟不布施相比,还是布施好一点。对于有些可怜的众生,虽然我舍不得布施最好的衣服,但中等和下等的衣服他也很需要——山沟里的贫困孩子,旧衣服对他来讲也是好的。所以根据自己的因缘,布施什么都可以。但你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不要有求回报的想法。有人给别人布施东西,过了一段时间,“我原来不是给你布施过吗?现在我俩关系不好了,你还是给我退回来!”(众笑)这样可能不行。布施完了就完了,从此就不要追了。
第二是“不求后世戒”,即持戒不求后世果报。《俱舍论》中讲过受戒能获得后世人天福报,很多人受戒是想获得人天福报,但按大乘的教义,大乘持戒不求来世的福报,只求获得无上菩提,这叫不求后世之持戒。我们受戒的话,应该受《入中论》所讲的戒或不求来世福报、一定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戒。
第三是“一切皆安忍”。菩萨在修行过程中,不论别人对他进行身体侮辱还是语言攻击,对各种危害都能忍受。有些人虽然身体不打别人,语言也不反击——比如现在在飞机上或高档宾馆等场合,对服务员都有要求,不论客人怎么无礼都不能反击,因为这是规则,所以他们不敢与客人争,虽然心里特别生气。而真正的菩萨连心里也不会有任何嗔恨心,这就是一切忍。我们有时虽然行为上能忍,但是心里不能忍。一切忍是三门都能忍,任何情况都能忍,这是菩萨的安忍波罗蜜多。
第四是“功德源精进”。一切功德的根源是精进波罗蜜多,如果你没有精进或只有少许精进,就不可能获得正觉的果位。在一切时以最大的努力去修一切善法,就是精进波罗蜜多。
第五是“禅定非无色”。虽然菩萨已经得到了四禅、四无色界的禅定,但是菩萨不愿意转生到无色界,因为无色界没有身体、经常处于禅定中,无法获得佛陀六波罗蜜多的功德,也无法成熟和度化有情。作为菩萨,他的任何行为都跟利益众生有关。菩萨不转生无色界就是为了度化众生。
我们不要这样想:“我跟谁都不接触,我自己修无色界的禅定就行,众生太麻烦了,没一个好人。”这样的“修行”也不太好。我们修行六度是为了成佛,如《入行论》所讲,修六波罗蜜多全都要靠众生,没有众生就没办法成就六波罗蜜多,所以应该知道众生像如意宝一样,尤其是性格不好、经常找你麻烦的众生非常难得。菩萨生生世世都不害众生,很难遇到害他的人,一旦遇到害他者,他特别欢喜——不像世间人。世间人经常抱怨“我没有害过他们,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人对我也不好”。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在哪个班都觉得“这个法师对我不好,那个道友对我不好”,好像对全世界都有一种埋怨,可能是心理作用吧,佛教团体当中有极少数人是这样。对修行人来讲,看到众生时,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应该作为修行的顺缘来想。
第六是“智慧具方便”。光有智慧没有方便,或光有方便没有智慧,对菩萨而言都是一种束缚和障碍。智慧、方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什么是智慧、方便呢?智慧就是通达无我,方便就是利益众生的大悲菩提心。大悲菩提心和证悟空性,对于度化众生和修行都是最重要的,具足二者的坚稳者就能真实地行持六度。这个道理《大宝积经》等经都讲了,与《经庄严论》的颂词内容基本一样,《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卷讲得更广,你们有时间翻一下,看看真实行持六波罗蜜多是怎样的。我们现在所行持的,与大乘佛教所讲的六波罗蜜多是不是相同的?这些都一定要明白。
现在很多佛教徒包括出家人和居士,对什么是佛教的核心价值都好像不是特别清楚。我们建造金碧辉煌的寺院、烧香、拜佛、念经、供灯、朝山、做慈善、公益等等,这些都是佛教的一种行为或形象,但佛教的根本是什么呢?佛教是一种教育。每个修行人首先懂得六波罗蜜多的真正意义,在自己明白之后,有责任把这种智慧传递给有缘的人,这才真正体现了佛教的价值。否则我们把支分当作主干,然后一直止步不前,虽然好像终身都在学习佛法,但实际上佛教最重要的核心意义至死也不明白,这样确实很可惜。在座的人非常有幸遇到了以上师如意宝为主的善知识——世界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伟大善知识,善知识的教导让我们在无明黑暗的旷野中找到了解脱的明路,这是非常难得的。
很多佛教徒包括学会里的个别人,虽然认为自己已经学了很多年,但确实很迷茫——是不是假装的我也不是特别清楚。昨天有个人给我打电话,他说“我是密法班的”,我刚开始听到他是密法班的,心想他可能学得比较好一点吧,但他说:“我是密法班的,但你要记住我不是你的弟子,我自己有根本上师。”我说:“你是不是听了我讲的密法?”“是,密法全部听了。”然后我说:“听密法的不是根本上师,那另外的上师怎么是呢?”“因为那个上师跟我接触特别多。”后来我说:“是不是你对显密佛法的教义了解不是特别多?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听说过接触多就会变成根本上师。”我们聊了一会儿,就不了了之了,我也没有很多的兴趣。世间人有各种各样的心态,作为一个上师、亲教师和轨范师,要知道弟子的心态是千差万别的,这点很重要。虽然不求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但如果差距太大了,作为老师也可能比较伤心。我原来认为密法班在我们这里应该算是高年级的,相当于小学和中学已经毕业,现在至少是大一、大二了。他也许是故意这样说,也许是真的这样认为,连善知识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不管现场学还是网上学的佛教徒,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说实话,有些人虽然表面上学了很多年,但对基本的、关键的道理都没有明白。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把佛教的一些枝叶当作重点,分不清轻重,做什么事情,分清主要、次要是很重要的。我们一直强调佛教是一种教育,教育有不同的层次。
前面已讲了六波罗蜜多到底是什么,接下来讲“退失与胜进法之差别”,即从六波罗蜜多当中退失与修行六波罗蜜多的进展有什么差别。
庚九、退失与胜进法之差别:
贪受用有失,我慢及享乐,
著味及分别,坚稳退失因。
当知住彼等,对治之菩萨,
遮除退失故,胜进具缘法。
有些修行人能安住六波罗蜜多,有些已经退失六波罗蜜多;有些有进步,有些是倒退。如果六波罗蜜多修得非常好,功德就会像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大。但如果没有掌握每个波罗蜜多的要点,就可能会退失六波罗蜜多,怎样退失呢?
第一,贪执受用退失布施度。布施时对人、财物都要不贪执,就像《释尊广传》所讲,要无有执著地布施。如果对财或人贪得无厌,就像现在的腐败分子,就因为太贪了,不要说布施,最后连工作都丢了。
第二,失坏戒律退失戒律度。菩萨应该受持清净的戒律,如果没有正知正念,失坏了戒律,就没有希望成就戒波罗蜜多。
第三,我慢退失安忍度。以前我们经常说嗔恨心退失安忍,但这里是有傲慢心就没办法安忍。对自己的亲教师、轨范师及其他有功德的对境不恭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高高在上,就会退失安忍。
第四,享乐退失精进度。一直贪执世间享受,今天睡一会儿,明天玩一会儿,比如有些道友说“明天是星期天,要不要到县上吃个火锅啊?”那当天肯定没办法精进。“可以啊,谁请客啊?”“某某人有钱,应该他请客吧?不过他很吝啬,我们还是AA制吧。”我觉得有福报的人还是应该经常做一点布施,这样挺好,钱财在死的时候也用不上。对有些人来讲,请客是小意思、没问题。有些居士非常大方,不仅长期为佛友们学习提供道场,有时也管三顿饭或两顿饭、一顿饭,一顿饭不行也经常提供水果、矿泉水。他们这样做是对学佛团体的一种布施和供养,因为三个人当中可能就有一个菩萨,所以也是供斋,功德很大。所以有时候不要太吝啬了,极少数人虽然有条件,但特别吝啬。
我觉得有时候稍微放松一下也有必要。我们刚来佛学院时什么假期都没有,后来夏天我们开七八天的金刚娱乐法会,法王说作为出家人有时也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这样对闻思修行会更加有兴趣,效果确实很好。你们偶尔出去吃点火锅或什么也可以。学会里的居士有些是很团结的,吃的时候吃得很好,玩的时候玩得很好,学的时候也特别精进。有些是吃得很好,学得不太好(众笑)。安慧论师的讲义里说躺着、靠着也属于享乐,会退失精进。
第五,耽著禅味退失静虑度。
第六,耽著分别相状退失智慧度。
以上是坚稳菩萨退失的因。了知这些因的菩萨,能够安住在不贪受用、不失戒律、没有傲慢等对治法中遮止退失,遮止退失之后就会有进步。如果没有违品,布施、持戒、精进等修行肯定都很好,我们要了解这些道理。
下面讲形象的六波罗蜜多与真正的六波罗蜜多之间的差别。
庚十、形象与真实性之差别:
显示与诈现,外貌显庄严,
如是暂时行,身语似寂静。
圆满通言辞,彼等离修行,
说为菩萨众,非净真实相。
反之上等行,彼等真实性。
第一,这里“显现”指的是表面上的布施。有些人口头上说自己里里外外都可以布施、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舍不得做任何布施,是假装的。就像现在有些人打着慈善的旗号大肆宣传,但背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国际上有些机构也号称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提名等等,后来发现也不是这样。表面上是布施实际上不是布施,这是布施的形象。
第二,平时不护持自己的三门、不守戒律,犯了很多罪业,但在别人面前却显得特别庄严,好像一直在守戒律,这叫作诈现威仪,这是相似的戒波罗蜜多。
第三,内心当中根本没有安忍,嗔恨心非常严重,但在表面上却像佛菩萨一样庄严,说话也非常甜蜜:“啊,没事、没事,没有问题。”但内心很肮脏,经常生嗔恨心,这就是所谓的笑里藏刀、口蜜腹剑,虽然嘴巴特别甜,但是心特别黑,这是一种假装的安忍。
第四,平时从来不精进,特别懈怠散乱,但在别人面前暂时装出很精进的样子。这叫作相似的精进。
第五,身体和语言表面上很寂静,实际上心一直散乱,贪嗔痴不断涌现,一点都不寂静。这是相似的禅定。
第六,虽然对三乘法一窍不通,但表面上对合理、非理、因明学、因类学以及世间各种知识好像全部精通一样,在愚者的群体当中也会说会讲。这叫作形象的智慧波罗蜜多。
以上形象的六波罗蜜多远离了真正清净的六波罗蜜多,我们应该真实行持六波罗蜜多。现在很多人可能都是诈现威仪,虽然表面显得如法,实际上不如法。《十住毗婆沙论》讲:“外诈现威仪,游行似贤圣,但有口言说,如雷而无雨。”虽然在别人面前装得特别如法,口里也说得很好,实际上就像只有雷声没有雨点,根本没有很好地去实行。我们给别人说法如果仅是空谈,自己没有真正修行,这样不是很好,当然要完全做到也并不很容易,对上面所讲的内容如理如实地去做很重要。
“反之上等行,彼等真实性”,凡是与上面所讲诈现威仪等相反的行为,就是菩萨真实的六波罗蜜多的行为。如果与形象的六波罗蜜多完全相反,就是六波罗蜜多的真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