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97课
2018年4月16日
功德品分修行的功德和赞叹的功德两方面,修行的功德分十七个部分,其中稀有功德、非稀有功德、平等心已讲完。饶益有情分为以六波罗蜜多饶益有情和七种比喻,七种比喻前面已经讲了四个:如母之喻、如父之喻、如亲之喻、如友之喻,下面讲最后三个比喻:如仆之喻、如轨范师之喻、如亲教师之喻。
第五,如仆之喻:
成熟诸有情,恒常具精进,
真实说出离,安忍诸邪行。
能施二圆满,善巧彼方便,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仆。
这里把菩萨比喻为仆人,菩萨像众生的奴仆一样为众生做事情。与前面如父母亲友之喻一样,此处也从五个方面讲:菩萨为成熟有情,恒常具有真实精进;说真实语;安忍邪行;能施二圆满;以善巧方便满足众生。
第一是“恒常具精进”。前面我们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就能了解到: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都非常精进、没有厌倦心,这些内容出现过很多次。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让众生相续成熟,再苦再累也能坚忍,而且从不懈怠。不像有些人,今天开心就愿意帮助众生、特别精进;明天不开心、心情不太好,原来的承诺就忘记了。有的不要说利益众生,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经常想“我怎样杀自己呢?这辈子算了”——其实想自杀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是非常不应该的,在大乘菩萨戒中,一个人活着的价值主要是利益众生,如果不但没有利益众生的心,甚至连生存的勇气都没有,那确实比较稀有。
仆人不管主人吩咐什么事情,只要主人一说,他会马上非常精进、自愿、欢喜、没有懈倦地去做。同理,菩萨成熟众生是长期的,不是偶尔、短期地利益众生。虽然我们想像菩萨一样利益众生,但同时圆满所有因缘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这辈子已经遇到殊胜的大乘佛法,希望大家默默发愿:我们现在是凡夫人,不一定能做到百分之百利益众生,但我们发愿长期利益众生、长期闻思修行。
很多道友的闻思修行暂时看来还是很让人随喜的。有些人早上四五点钟起来背诵,三顿饭基本上是吃三个馒头来解决,还是比较精进,但不一定比得上我们刚来佛学院时的那种精进。那时我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大家也特别精进。当时我们闻思修行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就是油灯——晚上看书煤油灯很快就用完了,所以灯芯不敢弄太粗了,太粗的话火焰很大,很快就把煤油吸完了;也不能太细了,太细的话看不到文字,我现在闻到煤油味就想起当年的苦行,那时藏地条件比较差,我们这里没有路也没有灯,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从山下背上来。
大家刚开始学佛都有一种好奇心或精进心,那时是“一定要努力!”然后学着、学着,后来就有点喜新厌旧了,想精进也精进不起来,“反正我现在已经这样了,不死就可以了,我身体不太好、心脏不太好,我可能有点老了”,心就慢慢退了。
第二是“真实说出离”。好的仆人会把自己的工作全部如理如实地向主人汇报,包括他见到、听到、想到的事都会说。同理,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会无误地对众生宣说集谛、苦谛的缺点和过失,比如苦谛的来源是集谛,有集谛才产生苦谛——有关烦恼方面的道理他会讲;他也会宣讲清净方面的功德:通过修道实现灭谛。菩萨对自己所懂的道理不会以吝啬心保留,他会把自己的所知如理如实、准确无误地向众生宣讲。所以菩萨在这方面非常像仆人。
第三是“安忍诸邪行”。仆人遭到主人的打骂、损害、折磨,都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并坚强地安忍。同理,作为菩萨,不论众生对他如何拳打脚踢、恶口谩骂、恩将仇报,对这些危害和邪行他都能一一忍受。真正修安忍波罗蜜多的菩萨,遇到众生的打骂或危害,都像获得如意宝一样欢喜接受。《入行论》不是讲了——“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我自己的一切都已布施有情,任凭众生怎么打骂杀都没有任何怨言。我们从发菩提心的那一刻开始,就将自己的身口意全部布施众生了,既然已经布施给众生,就不是自己的了。
在发菩提心的修行中安忍很重要。我最近翻译《色拉康卓自传》,里面讲她跟那位上师从拉萨到了康区色达一带,虽然她想接近上师,但上师身边的人对她很不好,她先去果洛那边当了一个月的仆人,得到一点粮食又回来。上师对她说:一切法的根本在于修加行,你先修加行,然后我再传你大圆满法。她就开始修五十万加行,十七天就把十万个头磕完了。她磕大头的时候,色达附近达西地方的小僧人们还会欺负她。因为她不管外面下大雪、刮大风都一直坚持苦行,那些人就说:这个人好像不知道寒热,跟牦牛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把肮脏的鞋垫草和杂草堆到她身上;有的把脚踩到她头上;有的把草堆到她面前让她吃;有的说她跟狗没有差别,不懂干净和肮脏,用木块沾着狗和人的粪便弄到她头上。但是空行母心想:我这次修五十万加行千万不能生嗔恨心,我的善根不应以此而毁坏。她就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那样一直修安忍,而且她认为这些人都是金刚道友,不该对他们生嗔恨心。旁边有些成年人不但不制止那些人的恶行,反而哈哈大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有一个人看到很不高兴,才制止了他们。
从前辈高僧大德们的传记看来,在修行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艰难,菩萨就像众生的仆人一样安忍——刚才那位空行母也当过仆人,不管那些人如何欺负她都一直安忍。很多人说起来简单:“我要当菩萨,我要发菩提心!”甚至有人说“我已经证悟了大圆满。”但实际上遇到一点点事情,自己不但忍受不了,甚至可能会拿起各种兵器杀害众生,从原则上已经违背了大乘佛教的根本意趣。
在安忍方面,我们不要光是说说,每个人都应该反观自心,在自己的修学过程中,如果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我们是像仆人一样去利益众生呢?还是把自己当作主人一样,对谁都看不起、看不惯?修行应该要反观自己。
第四是“能施二圆满”。世间仆人会按照主人的吩咐完成主人的事情,自己的身体、财富都献给主人,为主人当牛做马毫无怨言。同样,只要众生需要,真正的菩萨会毫不吝啬、毫无怨言地把世出世间的所有快乐和圆满赐予众生。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但也要学习这种高尚的行为。
第五是“善巧彼方便”。世间仆人不论主人有何吩咐,他都以最快的速度、最为善巧地成办主人的事情。同样,菩萨用各种善巧方便尽最大的努力利益众生,通过布施、持戒等让众生得到世间圆满,通过三十七道品让众生圆满出世间福慧二资粮。
以上讲到的五种事,说明了大乘佛子如同众生的仆人一样。前辈大德讲过: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任何一个伟大的修行者、成就者,都是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高高在上;从始至终的所有修行都以利益众生为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快乐。不像现在有些所谓的领导,口头上一直说利他,实际上利益自己的成分占大多数。大乘佛子不管外面显现何相,在他的心里最重要的始终是利益众生。
本论前面讲过,有些人是依靠友伴的力量生起菩提心,有些是依靠前世的种姓生起菩提心,有些是依靠外在的书籍、善知识等产生菩提心。因此,如果我们长期学习大乘佛法,虽然自己以前比较自私自利,但经过长期潜移默化之后,自私自利的心会越来越弱,利他心会越来越强大,这是一个必然规律。
有些人刚来到这个世界利他心就非常强烈,稍微给他指点,菩提心就现前了,但有些人只有即生的财富,就像世间有些人父母给的资产比较多,底子比较丰厚,而有些人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财富。道友们当中,有些人由于前世的因缘,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对他来讲轻而易举、自然而然。有些人是刚开始有一定的困难,到后来通过修持相续中也真正产生了菩提心。
我们应该像众生仆一样去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自高自大的心,应该会很想利益众生,如果真想利益众生,很多地方都有众生,有很多事可以做,即使没有众生,天天观想发菩提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以上是如仆之喻,下面讲轨范师之喻。戒律里面有轨范师、亲教师等五种上师,但此处意思稍有不同,可以理解成传法师——纠正你各方面行为的导师。下面通过五个方面宣讲菩萨如轨范师。
第六,如轨范师之喻:
欲求令获得,无生之法忍,
宣说一切乘,成就瑜伽行。
相貌妙庄严,不求报异熟,
五事诸佛子,如众轨范师。
第一,他欲求令众生获得无生法忍,比如一位很好的轨范师先自己广闻博学,然后用智慧和悲心通过讲经说法和四摄摄受众生。同理,菩萨自己先获得菩萨的果位,相续中有了无生法忍等智慧,然后让有缘众生也逐渐获得同样的功德。菩萨度众生就像轨范师摄受弟子一样。
第二,世间有智慧的轨范师会给学生讲授他们所希求的知识,不论生命学、医学、语言文字等等,任何有益的知识都会一一宣讲。同理,菩萨也会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给予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教授。
第三,世间的好老师,只要学生想求知识,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没有任何条件地给予。而好的轨范师,只要能帮助弟子,他会马上满足所需。同理,菩萨会在最快的时间教授众生修行寂止和胜观的知识,没有任何条件,也不会拖延,使众生相续中的瑜伽智慧越来越增上。
第四,世间轨范师为了摄受弟子,经常面带笑容、语言柔和,摄受方式极其温和,一般不会用粗暴的手段。同理,菩萨面对有情也不会显现出特别痛苦或气势汹汹的样子,他应该是面带微笑,经常和颜悦色,不会显现凶巴巴的恐怖形象,除非是有特殊必要。菩萨跟一般世间人确实不同。
我希望除了特殊情况,我们对众生最好不要显现愤怒相。如果是用这种方式度化众生,虽然莲花生大士或文殊菩萨都有猛修法,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知道,凡夫人猛修成不成功也不太清楚。每个人不管修行、讲经说法还是发心,状态很重要。既然你要待在这里,比如你要发心一年,但整天都是愁眉苦脸、好像特别伤心的样子——如果真是身体不好,我绝对理解,心情实在不好,我也理解,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自己的“个性”,就不太好了。应该尽可能自己调伏烦恼,甚至假装也可以。很多世间人是这样,有些人心情特别不好,在群体当中也要掩饰一下:“我要去上班,现在先去化个妆。”“现在我先去打个领带。”——不管男士、女士都一样,因为要开会或者办事,虽然自己的心情非常糟,但表面上看一直很精神——这其实很有必要。你一个人痛苦也好、哭也好,对别人影响不大,但如果在群体当中——现在佛学院还算可以,没有听说有特别凶、特别痛苦的人,不然对整个团体的发心还是有一定影响。气氛是大家营造的,比如一个房间里面有十来个人,气氛本来很好,大多数人释放出的能量是善的,如果突然冒出一股黑气——出现一种不好的能量,原来满屋子的善能量就慢慢被它吸走了。我觉得一些发心人员和佛教徒应该要注意,尤其是在非佛教徒的场合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自己要注意,看看我个人的心情、神态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人,这在佛教里面叫作正知正念。
这里也要求大家最好面带笑容。有些人在任何时候看起来,虽然不知道他内心的真正状况,但表面看起来形象还是很令人舒服的,这可能跟前世的业力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菩萨,说话、做事都应该有欢喜心,外在的形象是这样,内心也要尽量良善,语言要尽量说一些爱语,这很重要。
第五,“不求报异熟”。世间的轨范师以慈悲心摄受弟子,不会贪图财物、利润的回报。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也不会希求自己获得来世的异熟果报。
以上从五个方面讲了菩萨犹如众生的轨范师一样。
轨范师主要是宣讲三乘法。在这里也说一下,如果自己有能力,讲述三乘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虽然有能力,但是众生对大乘佛法、小乘声闻、缘觉法都不能接受,那怎么办呢?可以传世间的人天乘法,即所谓的人生佛教,大多数众生是这样的根基。达摩笈多翻译的龙猛菩萨的《菩提资粮论》(这部论在藏文中好像没有找到)里面有个偈颂:“声闻独觉乘,以及大乘中,不堪受化者,应置于福处。”意思是对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无法度化的众生,可以安置于随福德分当中。有些人我们一看就觉得这个人没办法给他讲出离心、菩提心,更没办法讲无二慧,那怎么办呢?可以简单地讲一下人天乘的道理。如果连人天乘都没办法接受,《菩提资粮论》中也讲了:“若人不堪受,天及解脱化,便以现世利,如力应当摄。”我们可以给他讲讲生活中健康、平安、开心、发财的方法等等。我有时候去一些学校或非佛教徒的群体,也不得不讲这些。我原来认为去学校或监狱讲课,至少也要用一个佛教的教证,或者提一下上师如意宝的名号,但在有些场合也不一定适合,所以后来有些时候我干脆不用任何佛教的名词,只讲一些世间人比较关注的简单道理。刚才讲:声闻、缘觉乘及大乘所不能化的众生,可以把他们安置于人天乘;这个如果做不到,就给他们讲一些现世的利益。现在大多数人特别关心现世,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想法,来世根本没办法对他讲,即使讲了他也不会承认。
第七,如亲教师之喻:
利生极精进,令圆满资粮,
积资速解脱,能断诸违品。
世间非世间,圆满皆令行,
五事诸佛子,如众亲教师。
最后一个是如亲教师之喻。亲教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堪布、堪姆。菩萨就像堪布一样,在戒律里给人传戒的上师叫堪布,戒律里面有“部分资具由轨范师提供、部分资具由堪布提供”的说法。下面通过五个方面来说明菩萨如亲教师。
首先,传戒的亲教师让自己的弟子受沙弥戒或沙弥尼戒,让他们受出家学处,从轮回当中完全出离。出家最好要有出离心,不然现在很多人想出家是因为感情的原因心里烦;有些是因为比较懒惰、不想工作;有些是觉得社会特别复杂、家庭压力很大。真正的出家,一方面是因为出家闻思修行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是深感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有出离心。
很多人都问我出家的动机——当时宗教政策刚刚开放,我一方面看出家人很舒服,我们那边有一个维那师,他穿的黄色出家衣服特别好看,我就想“我以后出家穿这样的衣服多好看啊!”我在甘孜车站专门买黄色的绸缎做了一件上衣,出家的时候我说要穿,但是我的另外一个剃度师说:“你最好不要穿,太鲜艳了、不好看。”当时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鲜艳不好看?鲜艳更好看啊!”(众笑)所以,有些人出家可能是为了好看,有些是为了闻思修行。我当时想,如果我在世间当老师,可能就是一辈子拿一点工资,没有多大意义;而出家能好好学习佛法,没有世间生活的压力——有些人可能是这样想的,刚开始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像难陀一样,后来真正生起了出离心,这也是很好的。
就像亲教师给自己的弟子传授沙弥戒一样,菩萨非常精进地利益众生,通过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来满足众生,为他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创造一个很好的因缘。所以菩萨非常像出家的亲教师。
第二,亲教师不仅让弟子受沙弥戒,再过一段时间,还会让他再受出家别解脱戒当中最高的近圆戒: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同理,菩萨不但让众生积累福慧二资粮,更重要的是让他在最快的时间当中离开三界轮回、获得解脱,这对众生是最大的利益。所以菩萨非常像亲教师。
第三,亲教师给弟子们一一宣讲所有出家学处的违品。比如四种他胜罪、十三僧残罪、各种堕罪等等,告诉他们“你不要这么做,不然会犯戒”。同理,菩萨也会给众生一一讲授六波罗蜜多和解脱的所有违品,如吝啬、破戒、嗔恨、懈怠、散乱、邪见等。
第四,(讲义是把第四和第五放在一起)亲教师不但让自己的弟子出家学戒,而且还会给他一些财物、法衣、钵盂等,甚至弟子没有吃的、住的,亲教师都会提供。我们刚来的时候法王就经常给我们东西,但后来弟子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堪布都没有得过。早期佛学院的道友我也经常给他们点东西,但到后来,包括一些新的法师都没有给,因为不好给——今天给这个人,别人发现了就不高兴,“为什么给他不给我?”有些人得了一点小东西就到处去炫耀,“你看这是上师给我的哦”,后面就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现在是不敢给东西,得东西的人可能高兴,但凡是知道的人都不高兴、不随喜(众笑)。以前我的上师们,吃的、穿的各方面的东西都给过我。亲教师会布施弟子一些财物,同理,菩萨通过发愿力和各种方法赐予众生各自喜爱的世间圆满,如健康、平安、天人果位、人间王位等等,所以亲教师跟菩萨非常相似。
第五,亲教师不但给予弟子世间的财布施,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出世间的法布施,相应弟子的根基赐予他们三乘佛法,让弟子满足,获得解脱。同样,菩萨也给予众生出世间的正法财富,教授众生以智慧波罗蜜多为主的六波罗蜜多法,让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是最根本的。我们给众生一点财物只是暂时满足他们,解决不了大的问题,给予众生出世间的解脱才是最根本、最殊胜的赐予。
以上五个方面说明了菩萨如亲教师。
下面讲科判“修行功德”中的“报恩”。报答恩德很重要,其他论典也讲过报恩,诸佛菩萨非常注重知恩报恩。我们作为修行人,知恩报恩很重要。以前上师如意宝不管讲什么法,一讲到知恩报恩,课程时间就会比较长,上师经常举出很多例子呵斥忘恩负义者。对于有恩德的人,我们即使不能完全报答他的恩德,但也尽量不要忘记他的恩德,这是很重要的。
庚五、报恩:
不贪诸受用,戒律悉无失,
具有报恩者,复令行持故,
如是行六度,一切诸有情,
于诸菩萨众,如是报恩德。
报恩的理念怎么理解呢?菩萨对众生非常有恩德,因为他把众生安置于六波罗蜜多当中,就像文殊菩萨及许多大善知识们,当我们沉溺于轮回无依无靠、非常痛苦的时候,是他们伸出慈悲的手,把我们从轮回的苦海当中捞出来,安置于解脱的彼岸,所以我们非常感恩诸佛菩萨,那我报恩的方式是什么呢?首先是自己安住于六波罗蜜多,为了报答上师们、诸佛菩萨的恩德,我要好好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智慧,这是一种报恩方法;第二种报恩方法:我要把六波罗蜜多的财富继续传给其他有情。比如上师给我们传了六度的法,对我恩德很大,我该怎么报答呢?那我自己安住于六度,还把这样的理念一直传下去,这才是对诸佛菩萨和上师们最大的报恩,我的理解是这样。
六度当中这里讲了布施和持戒。就布施而言,如果贪执受用就没办法布施,自己安住于布施当中,不贪执受用,这是对菩萨的一种报恩方法;还有把布施理念继续传下去。持戒也如此,我要对菩萨报恩,首先自己要不失坏戒律,然后把不失坏戒律的理念继续传下去。其他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也一样,报恩者自己先好好修安忍、精进、禅修和智慧,再继续把这样的理念传下去,这是最好的报恩方法。
我们报恩的话,比如我得过某个菩萨、上师讲的《入中论》或《入菩萨行论》,对我非常有恩德,那我怎么报恩呢?“你给我讲过《入菩萨行论》,我给你一百块钱”——这样能不能报答恩德呢?这是不重要的,除非上师需要这一百块钱。最近网上有人以我的名义让大家筹款,希望你们以后不要这样,这不但不是报恩,反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我们这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查,但是查不到是谁发起的。我给大家都传过法,如果你真正有一种感恩心,你自己如理如法地法供养是最重要的。否则最后佛教会变成什么样,你们自己可想而知。
刚才我讲的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传了法,你认为一定要依靠供养财富才能报恩德的话,我肯定是不同意的,不仅是我,所有真正关心、重视佛法的人也不会同意。现在可能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不管怎样,我们的布施心不要掺杂世间的习惯、规矩,这些做法对上师、道友、道场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很多危害,这方面要注意。有些人可能心很清净,但是对方法不太明白吧,心比较冲动的时候,做的事情可能不是很圆满。
所以,菩萨报恩应该是以法布施为主,这是最令如来欢喜的方法。《入菩萨行论》里面讲:“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为了让如来欢喜,我从此之后不害任何众生,众生即使用脚踩在我的头上,我也根本不做任何危害有情的事情,这是真正对如来报恩。
《大宝积经》也讲过:“世尊所开化,谁能报佛恩……己身能奉行,复化他人众。”佛陀所度化无数众生,谁能真正报答佛的恩德呢?一是自己能奉行佛教,二是让别的众生也能行持。我们要让佛陀欢喜、上师欢喜,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以佛法利益众生。这样做的话,佛菩萨和上师所欢喜的智慧明灯就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维摩诘经》里边有这样的偈颂:“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这个偈颂很好啊!一盏灯可以点燃一千盏灯,一千盏灯再点燃更多的灯,我们开传灯法会就是这样,点燃很多很多的灯。如是灯灯相传,智慧的明灯可以传遍世界,无余遣除世间的黑暗,为整个世界带来光明。我们以后自己好好闻思修行,自己具有的六波罗蜜多的行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哪怕是对一个人也要传下去,这就是报答佛的恩德、报答上师的恩德。《佛说未曾有因缘经》里面有一段文字:“唯有一事能报答佛的恩德。”什么事呢?通达佛所传的善说义,长期以慈悲心传授给乃至一人,让众生生起信心和智慧,再把这种智慧无穷无尽地传下去,就像一盏灯辗转点燃无数灯,最后遣除所有的黑暗,这就是“报师徒之重恩”。你们可以看一看《未曾有因缘经》,里面的这种要求实际上不是很难,我们应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