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96课
2018年4月13日
今天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功德品当中前面讲了用六度饶益众生,今天讲饶益众生的七种比喻:父亲、母亲、亲人、朋友、仆人等,通过不同的比喻宣讲菩萨的发愿力和慈悲心。
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第一,如母之喻:
恒时于众生,意乐平等摄,
令生圣者地,令善得增长。
尽防造罪恶,令听闻纯熟,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母。
母亲有五种特点,大乘菩萨也有五种特点,哪五种特点呢?
1.“恒时于众生,意乐平等摄”。世间的母亲自从怀孕后,一定不会轻易舍弃孩子,念念不忘直到孩子降生为止,以身心的种种行为护持胎儿。很多引导文都讲过母亲九月怀子的怜爱之心,我们应该清楚。同理,佛子菩萨恒常以慈悲心和平等心来摄持众生。菩萨自从发了菩提心后,他对亲戚朋友也好,怨敌也好,凡是天下的众生,他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慈爱地摄受,所以菩萨相当于母亲一样,菩萨摄受众生的行为犹如母亲怀子的行为。
2.“令生圣者地”。作为母亲,在怀孕期间会无微不至地呵护胎儿,正是源于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孩子才能从无明黑暗的胎狱中出生,从而看到世界的光明。同理,菩萨摄受众生并对他们传授佛法,逐渐让他们获得大乘或小乘的见道,最后达到无学地。小乘的见道是从预流果(前面有资粮道和加行道)、一来果、不来果到阿罗汉果之间,阿罗汉果算是小乘的无学地。菩萨把众生安置于小乘的圣地——从预流果到阿罗汉果之间的果位。从大乘来讲,圣地是从一地到到佛地。圣地就是圣者的地,圣者断除了相续当中的烦恼,或者说相续当中断除了见道的障碍。菩萨一定会将众生安置于圣地而不会放弃,就像母亲遣除怀胎期间的所有障碍,让孩子出生见到光明一样,所以说菩萨相当于母亲,这是如母产子之喻。
3.“令善得增长”。世间母亲生下孩子后,会想尽一切办法无微不至地抚育孩子,包括喂食、沐浴、按摩等等,让孩子渐渐长大。生完孩子之后,基本上母亲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有条件的人好一点,除了养孩子以外,别的事都不做了。但在以前,藏地的妇女像我的母亲,每天都背着我或我的弟弟、妹妹照常去干活。我转坛城的时候看到老乡背着孩子,就经常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不管有没有文化,都会特别爱自己的孩子。菩萨就像母亲一步一步抚育孩子慢慢长大一样,他不仅给众生讲凡夫地的六波罗蜜多的法——世间的善根,而且还讲圣者以上的六波罗蜜多的法——出世间的善根,让所度化众生的世、出世间善根得以不断进步、增长。
4.“尽防造罪恶”。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当中,母亲会全力以赴地保护孩子,想尽办法不让孩子遇到一丝一毫的违缘,让他避开地水火风、猛兽、悬崖、深渊等的危害和灾难。同样,菩萨对众生也十分爱护,教导他们不要造恶业,因为造了恶业一定会堕入三恶趣,堕入地狱、旁生、饿鬼道是非常危险的。菩萨护有情与母亲护子也一模一样。
5.“令听闻纯熟”。一般来说,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会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前途,她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从小就教孩子名词、文字、句子等等,孩子长大后又让他学各种知识、技术等等。现在有些母亲只会生孩子,不会养孩子。条件好的请个保姆,孩子就交给保姆了,自己基本上不管。有些孩子对母亲的爱没有很多印象——“我知道她是我母亲,但因为她总是忙于工作,所以不是特别熟”,可能极少数人有这种情况,一般来讲母亲会特别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同样,菩萨关心众生的解脱,众生通过听闻佛法,然后令自相续所闻的法慢慢熟稔至纯熟,最后会获得真实的解脱。菩萨非常关心众生的闻思修行,就像母亲关心孩子的教育一样。
以上五个比喻说明了菩萨相当于母亲。我觉得这些比喻每个人都可以体会,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对孩子从怀孕到长大成人一直都是关心的,同样,作为菩萨确实很关心众生。有时我们提到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虽然他们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有时候不一定能直接见到,而我们依止过的、最亲近的善知识们,的确他们就是佛子、他们就是菩萨!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真正的佛无别。论典中也有“善知识如母”的说法,善知识一方面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另一方面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佛陀和菩萨,因此他们一直非常关心我们。《大集经》中讲:“为诸众生故,能忍一切苦,视于诸众生,如母念一子。”菩萨为了一切众生愿意承受一切苦难,他看待众生就像母亲慈爱独子一般。世间一些母亲可能孩子很多就不一定很关心了。
以前独子家庭很多,现在政策已经开放了,但是生育的“庄稼”不太好,很多专家特别关心生育率,因为全世界的老龄化问题都非常严重。现在的人都不愿意承担太多的家庭压力。我那天开玩笑说,很多人虽然不是出家人,但是很想过出家人的生活,他们对社会、家庭都不是很关心。西方人思想非常自由,欧美、北欧那些国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跟亚洲很多地方都不同。中东地区那边伊斯兰教徒的生育率特别高,现在欧洲有这种现象:一方面是进入的难民越来越多,一方面是欧洲本地的人口越来越少,将来可能会变成少数民族。这个世界的前途有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
真正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对所有的众生就像母亲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时候一讲到菩萨,有人就觉得今天的课跟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有关,或者跟某位上师、真正的佛菩萨的化现有关系,但跟我不一定有关系——千万不要这么想!我们每天都念皈依偈:“香且酿波其杰瓦,桑吉南拉嘉森且,秋当香且森华叶,措拉昂得银嘉森且。”(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然后是“结达温杰得夏基,香且特呢洁巴当……”——以前三世如来怎么发心,我也这样发心。但三世如来是真把众生观作自己的孩子,菩萨观众生就像母亲关心孩子一样,而我们的发心怎么样?可以用这些话衡量自己。
第二,如父之喻:
恒常于众生,能令起信心,
教增戒学等,修行解脱故。
祈请正等觉,断除彼等障,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父。
这个偈颂从五个方面讲菩萨犹如父亲,父亲有什么特点呢?第一个,生孩子是依靠父亲播下种子;第二个,父亲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视;第三个,孩子长大之后给他娶妻成家;第四个,将孩子委托给一些可靠的朋友;第五个,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有债务,就为他还清。一般负责任的父亲对孩子会有这五个方面的关心,菩萨也跟父亲一样——现在很多人对上师也叫“爸爸、妈妈”,把菩萨当作爸爸、妈妈。
1.“恒常于众生,能令起信心”。就像世间的父亲,如果刚开始没有他播下生育的种子,没有种子就不会生下孩子,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来到世界上。同样,菩萨恒常令众生首先对三宝生起信心,信心相当于种子,如果没有信心,众生在三乘当中就没办法修学下去。对此我们经常有感觉吧,比如你没有遇到某位上师的话,对佛法可能没办法产生真正的信心。我都经常想,如果当年我年轻时没有遇到依止的那些上师,虽然我也会有藏族人传统性的信心,但这是不稳固的,我更需要的是坚固的信心,没有遇到上师的话,坚固的信心是绝对没有的。菩萨让众生的相续当中产生了种子一般的信心,一切善法的种子实际上就是信心。
我们讲皈依时刚开始讲过信心,《华严经》中讲:“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信心表面上看很简单,但它是一切善法的种子。“信为道源功德母”——这也是《华严经》讲的吧。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长殊胜的智慧,信能示现遍知的佛果,这些全是依靠信心而产生。有上等信心的人,能获得上等的功德和智慧;中等信心的人获得中等的功德和智慧;下等信心的人获得下等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一点信心都没有,那么所有的悉地和加持都得不到。因此,信心就相当于孩子最初的因缘——父亲的种子,没有父亲的种子,孩子就没办法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信心没有的话,一切成就都没办法获得。有些人的信心是俱生的,一些前世善根特别深厚的人自然有这种信心,如果不是这种人,肯定是后天依靠上师、佛菩萨给我们带来的信心。
2.“教增戒学等”。世间的父亲在孩子降生之后,会根据自己的种姓让孩子学艺术、技术、工巧等知识。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庶民等种姓,虽然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没有分种姓,但是孩子长大之后一定要让他学习,这是父亲很关心的。父亲一般是管比较大的事情,比如他关心给孩子选个好一点的学校,找个好一点的老师等等。菩萨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众生增上戒学、定学、慧学,很多善知识都特别关心弟子戒定慧的修学,戒定慧是最根本的,真正的善知识对自己弟子的戒定慧肯定很关心,并不只是关心弟子吃的、喝的、穿的、住的怎么样,当然善知识对这些方面也会关心,但最主要是关心戒定慧三学,就像父亲关心孩子的教育一样。
3.“修行解脱故”。世间的父亲在孩子长大之后,会给他买房、买车,然后为他选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让他成家立业、享受快乐,这是父亲要做的基本事情。但好像一些西方人不是很关心这些,孩子怎样都随缘,父母无所谓。菩萨让众生入于三学还不够,一定要让他好好修行,最后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真正的解脱快乐——就像世间人获得享受一样,众生通过修行能获得佛法真正的妙乐。所以菩萨非常像父亲。
4.“祈请正等觉”。世间的父亲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保护他的生命、权力、财产等等,他会选择一个特别好的、有经验、有智慧的朋友或非常可靠的人将孩子委托给他,“我万一不在的话,请你一定要关照我的孩子。”对这个孩子也说:“以后有什么事情,你一定要找我的老朋友,他是什么领导、企业家等等。”一般父亲都会委托他人关心、保护自己的孩子。菩萨也是这样,众生在轮回当中无依无靠、很可怜,他就祈请诸佛长久住世、常转法轮,通过佛菩萨的威力,众生才不会成为无依无靠者,才有被关爱的机会。菩萨通过这种方式关心众生,也像父亲一样。
5.“断除彼等障”。世间的父亲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一些债务,欠的钱比较多,在自己没有离世之前,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债务还清,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生活。只要他有能力,一定会帮孩子还债,帮孩子遣除人生的所有障碍。同样,菩萨看到众生无始以来相续当中具有很多烦恼障和所知障,相当于是欠了特别多的债务一样,他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众生断除这些障碍。所以菩萨非常像世间的慈父。
以上五种比喻说明佛子犹如众生之父。因此我们一定要想:自己依止过的这些上师,真的与父亲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对我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条件地付出,世间的父亲都不一定做得到。佛经当中经常讲“善知识如父,广利有情故”,世间父亲的爱是一种片面的爱,菩萨在利益众生方面,对众生的爱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第三,如亲之喻:
下面说菩萨相当于亲人,亲人是指父亲、母亲以外的其他亲戚,如叔叔、舅舅、爷爷、奶奶等等。亲人还是跟一般人有点不同,有些人平时一点都不关心亲人,这样不是很好。当然有些人是看破了世间,没有亲怨方面的执著。但有些是做人比较差,对亲人好像没啥感觉,特别冷漠,这样的人一旦遇到困难,亲人也不会来帮忙。前段时间我的老家好像同时死了两个人,有一家来帮忙的人特别多,人山人海,另一家则几乎没有人来帮忙。他们分析,有一家是特别喜欢帮助亲朋好友的,别人遇到困难就去帮助,所以他家的人死了,别人都来帮忙;另一家是从来不帮任何人,所以人死了也没有人来帮忙,包括自家的亲人也不管他们。世间人的这种行为我们也可以对比看看。
亲人的比喻也有五个方面:比如亲人会对他的事情保密;在他不对的时候进行呵斥;在他做得比较做好的时候进行赞叹;经常给他一些教诫;在他有困难的时候保护他。从这五方面看,菩萨也像众生的亲人。
于诸不应说,众前能保密,
谴责破学处,赞叹圆满者。
能施授教言,救护离恶魔,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亲。
1.“于诸不应说,众前能保密”。首先,亲人如果发现我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太好,一定会在其他群体当中全力以赴地帮我保密,因为事情公开的话对谁都不好。“我的亲戚有什么事情,但是千万不能给别人说,不然一旦发现大家都不好。”如果是普通人的事情,他不一定会保密,但对自己的亲人就会保密,除非这个人特别差,那就另当别论。同理,菩萨在智慧浅薄的小乘行者、世间人、心未成熟的人面前,他一定不会宣说大乘的深广法门和甚深密乘,因为说出去对这些众生没有利益。因此菩萨对保密还是很重视的,并不是因为法有什么过失,而是因为说出去对众生不利。菩萨会掌握分寸,该保密的事情会保密,在有些众生面前不会随意讲。
讲密法、听密法太公开确实不是很好,有时候护法神会惩罚,世间人也会惩罚,诸佛菩萨也会不高兴。因为在根基没有成熟的、智慧浅薄的人面前讲甚深的道理,他会接受不了的。佛经当中说过,如果龙王降下大雨,一般世间的小花小草就接受不了,龙王为了让小花小草成熟,在有些地方就特意不降大雨。同理,有智慧的人,在根基还没有成熟的人面前,他也不会传授特别甚深的法,这是很重要的,因此保密也是菩萨的行为。为什么密法班的人那么少——有些人说:“我们都有学密的资格!佛教对众生不是应该慈悲吗?为什么还要保密?”其实保密并不是法有什么过失,而是因为有些人的根基确实没有成熟,在一些基本的要求和标准没有达到之前,自己也接受不了——自己对自己保护也很有必要。所以菩萨就像我们世间的亲人一样,原因之一就是保密。
2.“谴责破学处”。世间人的亲戚犯了错误,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亲人公开或私底下一定会谴责:“你怎么这样!有良心的人不应该做这些事情,这是不能做的!”同理,菩萨看到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戒律没有守好,禅定没有修好,智慧没有生起,三学都毁坏了,也会在不同场合当中呵斥。
呵斥有很多方法。《菩萨地持经》中讲,应呵斥者以呵斥来调伏。有些众生如果不呵斥是没办法调伏的,对他只能通过呵斥的方法调伏。有些人不去度众生,也被佛陀所呵斥。《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说:“菩萨随所住,不开化众生,令堕三恶道,深致诸佛喝。”意思是说:菩萨不管住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有去度化众生、讲经说法,众生因此堕入三恶道的话,佛陀会呵斥这些菩萨。表面上看,菩萨没有害众生,也没有让他们造恶业,是他们自己造业堕入恶道的,为什么呵斥我啊?但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当中,你有能力而没有去度众生,一定会受到呵斥。
以前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有一位老上师和我们同行。当时我们也不懂什么是放生,去一个菜市场第一次看到宰黄鳝,觉得特别残忍,我们钱也不多,就想办法买了一点,放在一辆三轮车里面,本来以为附近有水,结果水在很远的地方。当时老堪布说:“其他还有那么多众生,如果我们没有去救,肯定犯了菩萨戒,诸佛菩萨都会呵斥我们,我要不要把路费全部用来买生?”另一位老师父说:“如果钱全部买生了,你怎么回去啊?买一点就可以了。”
菩萨如果有能力开化众生让他不堕地狱,但没有去做也是犯戒的。这是呵斥,该呵斥的时候应该呵斥,对吧?
3.“赞叹圆满者”。世间人见到亲人做得好会赞叹,同样,菩萨就像亲人一样,见到众生具有三学也会赞叹,甚至给奖励,“你这次学得很不错啊!”我也是这样,现在很多呵斥我和赞叹我的人都已经无常了,不然年龄也应该很大了。与我同岁和比我小的一些人都不敢呵斥我,也不太赞叹我。以前一些比我大的亲戚遇到我经常说:“你这样还可以。”或者:“你要好好的啊,不要犯什么错误啊!”即使没有什么智慧,他们也习惯性地赞叹或呵斥一番。这个比喻我觉得挺好。
4.“能施授教言”。世间人会讲一些做人的道理:你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你做事情一定要小心,不要太放逸,不要太大胆……世间的这些教言和窍诀都会讲。菩萨对众生也会给予各种方便教言:你要好好修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如何如何禅定……讲一些窍诀性的教言。世间人也有很多教言,虽然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有很好的教言,但听听一些过来人宣说教言也可以。我不管遇到谁给我讲教言,我还是聚精会神地听,有些道理我虽然不接受,但表面上我还是“好好好”,这样比较好一点。不然他说一句,你顶一句不太好。有些人是好心好意给你教诫,你在这个时候反而给他教训,如果两个人性格不好,最后就吵起来了。这不太好,没必要吧,毕竟是亲人,应该要亲一点,不要太远了。
5.“救护离恶魔”。世间上的人,如果亲人遭到了怨敌,出了一些事情或入于监狱,亲人都还是很关注的。比如,一个人出事了,亲人都会帮忙想办法;一个人生病了,亲人都会到医院去看望。我们真正遇到一些麻烦的时候,有亲人在身边还是好一点。比如你生病了、出事了、遇到车祸了,除非是弟子、上师以及有特殊关系的人以外,其他人可能会旁观而不会亲自来,但这时亲人还是会来救护你。同样,菩萨看到众生耽著于五欲妙乐,心散乱于色声香味触而造恶业,在众生遇到了非常大的危险时,菩萨一定会想尽办法去救护众生,让众生不要破戒、不要散乱、不要受各种危害。菩萨就像是众生的亲人一样,不管是谁,只要遇到修行上的违缘和痛苦,他都会去帮助。
第四,如友之喻:
于诸染净法,自慧不迷乱,
世间出世间,圆满尽能授。
无厌无退转,恒常欲利乐,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友。
世间的朋友有五个特点:经常给你指明道路;用自己的安乐给你带来快乐;不会让你烦恼;不会退转,永远是你的朋友;让你获得利乐。菩萨是不是像朋友一样呢?下面讲应该是一样的。
1.“于诸染净法,自慧不迷乱”。世间人如果知道对自己的朋友有利或不利的情况,一定会告诉他,不论朋友做事也好、做生意也好,有智慧的人一定会通过自己的智慧为他指点迷津。同理,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他首先了知理和非理,然后为众生指点明路。众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了知四谛,苦谛和集谛,这叫作染法,了知从苦谛和集谛当中获得解脱是道谛和灭谛,这叫作净法。菩萨了知一切道理后,让众生远离苦谛、集谛,然后获得灭谛和道谛;或者众生从无明到老死之间叫作染法,从灭无明到灭老死之间还灭的缘起叫作净法,了知这样的染净法之后,才能让众生解脱。
《显句论》的第二十六品中引用了《稻秆经》,《稻秆经》讲了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很重要,如果懂得十二缘起,对众生的前后世等道理会非常清楚。《稻秆经》是唐代不空大师翻译的,不是很长,前几天堪布慈诚罗珠讲过,我们方便的时候也学一下。《稻秆经》后面有几个重要的内容,缘起法中讲到不常、不断、不转移、小因生大果、相同相续五个要点。众生前后世的流转不是常有的,也不是断灭的,也不是转移的,但是它有一个缘起,前世做的任何小的善恶之因,最后都能产生很大的果报,而且我们有一个相同的相续在不断地流转,但是这个并不是堪忍的。这五点很重要,月称论师在《显句论》当中引用了这五点,后面部分没有引用,他说“其中作了广说”,然后“二十六品终”。现在很方便,我们有时间可以在网上看一下《稻秆经》,这几点是很重要的,今天时间关系不广说。《稻秆经》里面是有窍诀性的,龙猛菩萨和麦彭仁波切也都大概提过。
世间人经常给自己的朋友指路:“你这样做生意可能不是很好;你那样做应该很好,我给你推荐什么项目、什么投资。”现在的词语都跟以前不同,经常说什么项目、投资等等。菩萨也像朋友一样会为众生指明道路。
2.“世间出世间,圆满尽能授”。世间人对自己的好朋友,不论生命方面、权力方面、财富方面,只要是对他暂时或长远有利的事情,都会全力给予。同理,菩萨不但让众生暂时获得梵天、帝释、转轮王等世间果报,而且给予众生出世间佛菩萨的圆满功德。如果对对方暂时和长远的利益都关心,那这是一个好朋友。菩萨也是众生的好朋友。世间人一些所谓的朋友经常是礼节性的、象征性的,明明心里不认为对方是朋友,但表面上还是说:“我们俩是好朋友啊,来握握手!好久没见,我心里好想你啊!”其实他不一定是真的想我。但是菩萨不是这样,他是发自内心想帮助众生,暂时和究竟层面都在利他。
3.“不厌”。世间真正的好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讨厌自己。有时候朋友之间也可能会有小摩擦:有时候可能发脾气,有时候不高兴,有时候二三天不说话,这些都会有。但是从长远来看,自己真正的好朋友,亲密的关系应该是长远的,这是非常好的。菩萨也是如此,他利益众生是恒常性的,并不是今天开心,明天就不开心,今天笑着,明天就哭着,后天就不理了。他不会讨厌众生,不会放弃、不会远离众生。所以菩萨也是众生的好朋友。
4.“不退转”。世间的好朋友一般不会被他人破坏亲密关系,别人再怎么离间、搞各种是非,他都不会相信。离间语有当面的离间语和背后的离间语,比如当面说当时你对他如何如何好,然后背后说:“你要注意,那个人对你特别坏,我当时亲眼所见、亲耳听到,不仅是我,很多人都在说,你自己好像一点智慧都没有,你不要跟着他啊,凭我的感觉对你绝对不会有什么好处!你们俩最好不要继续在一起。”有些人特别擅长说离间语,到处搬弄是非,就像这方面的专家一样,今天跟这个人说离间语,明天跟那个人说离间语,好像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专门为了破坏人与人的关系。
有智慧的人会知道,语言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心态来进行加工。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我跟他的关系特别好,就可以以赞叹的方式重述;如果我跟他关系特别不好,重述出来对他就可以带有攻击性,所以人的语言很不好说。但好的朋友不会因此而退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肯定会有坎坷,行持善法也会有坎坷,但有坎坷也不能因此而放弃,继续做下去是很好的一种选择。
菩萨在恒常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魔障或坎坷,比如没有吃的、穿的、住的,包括我们有些道友现在也没有住的地方。我刚才跟他们商量看有没有办法,哪怕能帮助一个人也应该想办法。当年我来到佛学院也没有住房、特别困难。很多道友已经搬了好多次家,可能有各方面的因缘吧,但有时自己前世业力现前,别人帮忙也没办法。不管怎样,有能力的人在这方面多发心还是很重要。道友们在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最好不要放弃。做任何事情,不能中间遇到一些违缘就不做了,除非实在是走投无路,那不得不放弃,但在此之前,还是要继续下去,这很重要。菩提萨埵是很坚强的,遇到一些魔缘障碍的时候不会退转,是不会哭的、不会闹的、不会心情不好的。有些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跟谁都不好,同房间的人都很苦恼,“今天我们的某某心情又不好了!”菩萨不会这样的,对吧?
5.“恒常欲利乐”。这个与第二点表面上看有点接近。世间当中的朋友,他对朋友爱护、帮助的心态非常稳固,暂时不会退失,长远也不会退失。“欲利乐”主要是从意乐方面讲,利和乐有暂时和究竟两个方面,前面第二点也有暂时和究竟两个方面,是不是主要指行为方面?安慧论师的注释也不是很明显。同理,菩萨从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来饶益有情,他也不会退转。哪怕只是对众生有一点间接的利益,他也会去做这件事情。就像病人通过吃药遣除自己的疾病一样,菩萨依靠直接或间接讲经说法等方式遣除众生的烦恼和痛苦。不管怎样他也不会退转,只要对众生有利,不会考虑自己。
《贤愚经》里面有一个公案:有一位大国王非常喜欢以十善法利益众生,魔王特别不高兴,就伪造了很多国王的信送给周围的小国王,要求他们不要再行十善,有些人因此退失了信心,有些人则产生了怀疑。有一次国王走在路上,魔王化现成一个人在火海里非常痛苦,国王问他:“你怎么啦?”魔王说:“因为我弘扬十善法,所以感受到燃烧的痛苦,十善法是恶法,不能做啊!”国王问他:“虽然你感受痛苦,但是你弘扬十善法之后,那些人获得快乐没有?”魔王说:“他们倒是获得快乐了,但我自己太痛苦了!”国王说:“没事,如果能让众生获得快乐,自己承受痛苦是理所当然的,你应该继续弘扬十善法!”(众笑)菩萨只要能利益众生,自己的痛苦都不会放在心上,因此暂时也好,长久也好,菩萨的心是一直不会动摇的。
以上五个比喻说明了佛子就像众生的朋友一样。弥勒菩萨的这些比喻讲得很好,大乘佛子确实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