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95课
2018年4月12日
今天讲《大乘经庄严论》第二十品。本论比较难懂的内容基本上前面都讲了,后面的应该比较好懂。这一品叫功德品,主要讲菩萨从信解行地到无学地之间修行的很多功德,分两个方面:修行的功德和赞叹修行者的功德。修行的功德有十七个科判,第一是稀有功德,讲菩萨具有的六波罗蜜多的功德是凡夫所没有的、非常稀有,第二是讲这种功德也没什么稀有的,讲不稀有的道理。
戊五(功德品)分二:一、修行之功德;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分十七:一、稀有功德;二、非大稀有;三、平等心;四、饶益;五、报恩;六、希求;七、不唐捐;八、真实行;九、退失与胜进差别;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十一、调伏;十二、授记;十三、决定;十四、无疑所为;十五、恒常所为;十六、首要所为;十七、说法安立。
庚一、稀有功德:
施自身持戒,圆满皆能舍,
于弱能安忍,不顾身与命,
而发起精进,禅定无著味,
智慧无分别,具慧之稀有。
我们知道,赞叹菩萨功德是以六波罗蜜多的修行为主,因为大乘的修行可以全部包括在六波罗蜜多的修行当中,《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讲得很清楚。修行六波罗蜜多是凡夫和小乘声闻、缘觉都做不到的,但菩萨完全能做到,所以非常稀有。
为什么稀有呢?从六波罗蜜多的层面来讲,首先是布施的稀有。菩萨不仅能施舍外在的饮食、衣服、房屋等所有资具,而且只要众生需要,他甚至愿意施舍自己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即“施自身”。菩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的精神非常稀有。一般人在遇到别人有求于己时,都是先考虑自己的需求,然后再给一点东西。但菩萨不是这样,他对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都愿意施舍。《菩萨本缘经》里讲:“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故,一切所重物,无不以惠施。”菩萨摩诃萨为了众生的利益,一切所重物都愿意舍,没有一个不舍的。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一般世间人确实很难做到。从布施方面讲非常稀有。
世尊的传记和戒律里都讲过佛陀在因地布施的故事:当时佛陀是一位国王,文殊菩萨是一位婆罗门,婆罗门为了观察国王布施的精神如何,就向国王提出要他当自己的仆人,国王说:可以,只要能帮助众生。婆罗门又说:我还需要你的王妃做仆人。国王答道:我肯定没问题,但不知王妃会不会答应,我去跟她商量一下。商量之后王妃也答应了,于是他们被婆罗门带到别的地方去当仆人、仆女,然后又被转卖给其他人。佛陀在因地为了利益众生,施身为仆也愿意。
第二是持戒的稀有。菩萨舍弃自己的转轮王位就像丢弃唾液一样毫无可惜,既然他连王位、财富、地位都能全部放弃而出家,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一个修行人,菩萨放弃一切而出家是很稀有的,这就是大乘佛子持戒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放弃自己的地位出家去修行。
那天我提到的卫萨空行母,传记里说她出生在一个相当于小国王的贵族家庭当中,从小被当作公主一样对待。长大后家里准备让她嫁人,十六岁必须嫁出去,但她一方面有伏藏法的因缘,一方面也不愿意成家过俗世的生活,所以,快到十五岁的时候,她知道自己出嫁的时间快到了,有一天就想办法从家里逃走了。平时有两个侍女随时跟着她,晚上她买了一些酒把侍女灌醉,等她们在门口睡着了,她就把仆女的新氆氇穿在外面,自己的绸缎衣服穿在里面——她平时住在三楼,她把三楼外面阳光房的门打破了,然后下到二楼,因为一楼有门卫,她就从一层的楼顶直接跳下去,结果脚扭了,她马上祈祷度母,安住一会儿,修一下风脉。晚上黑漆漆的,她只带了一些父亲给的水果和糖,就这样逃走了。在路上走了一段时间后,在她的境界中能看到路上有好多魔女,其中有个魔女特别凶恶,獠牙毕露、红发竖立,这边的乳房甩在这边的肩上,那边的乳房甩在那边的肩上,手里拿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正在吃,还有几个魔女围着她叽叽咕咕地怪叫。她想:怎么办呢?我要不要回去?回去的话可能再也出不来了;不回去的话,这些魔女会不会把我吃了?后来她想到:我是为了求法而离家,应该不会有什么违缘,她就修了一些空性法……她是完全舍弃了特别舒适的家庭生活和享受,为了正法而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菩萨也一样,他对转轮王位都毫无贪执,因此修这样的戒律也很稀有。有些人觉得大学生出家很稀有,以前我去北京的一所学校,他们问:“北大有些学生出家了,你怎么看?”我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以前藏地、汉地等很多地方的王子都出家了。”
第三个稀有是“于弱能安忍”。菩萨在乞丐等特别下劣的人面前也能安忍。有些人虽然心里很愤怒,但在国王、大臣或比自己有实力的人面前也假装安忍。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在领导面前虽然心里特别不高兴,但为了自己的前途等原因表面上也一直忍着。凡夫人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能安忍,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不能安忍,而菩萨即使遇到下劣者、弱小者来危害自己,也不会报复和损害他们,这是菩萨安忍的稀有。
第四是精进的稀有。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行持善法,会不顾一切地精进修行,舍弃自己的身体或生命都在所不惜,这是精进的稀有。现在为了修行而舍弃自己生命的人可能没有,有些人为了修行而暂时放弃休息——不算是特别精进吧。个别道友这样想:“我现在参加辅导,天天听课,我很精进的。”但与菩萨相比,也不算特别精进。(不过晚上听辅导挺好,有些人虽然没有参加研究班,下课后再听一堂辅导也可以。有些辅导员自己讲完了,再以旁听的方式理一遍也很好,这方面也算是精进吧。不要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心里什么都没有——这叫作三想者。)
第五个稀有是“禅定无著味”。菩萨修禅定不会耽著于乐、明、无念的禅味,而是处于远离一切执著的境界中。如果耽著禅味就仍然会转生到欲界等三界当中。所以菩萨的禅定很稀有。
第六个稀有是“智慧无分别”。菩萨安住于远离一切相状和四边八戏的实相境界中,这样的智慧波罗蜜多非常稀有。
菩萨的智慧、禅定、精进等都跟凡夫有非常大的差别。
生如来种姓,得授记灌顶,
尽获大菩提,亦许大稀有。
菩萨有很多非常稀有的功德,为什么稀有呢?因为在加行道、资粮道还不算入于真正的圣者境界,如《入中论》所讲,成为第一地菩萨才算生于如来的家族。我们每天念诵的“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这是从发世俗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真正生于如来种姓是从获得一地菩萨境界开始,这是很稀有的。八地菩萨能获得佛陀的授记:将来会到某个刹土成为某尊佛,度化众生的方式如何,获得不退转的授记,这也非常稀有。十地菩萨作为佛陀的补处能获得诸佛的灌顶。以上是所谓的有学地的三种果位。最后到达无学地、佛地时,菩萨已证得无上菩提,能随意显现各种各样的化身,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菩萨的这些修行,世间人和声闻、缘觉都没办法比。所以,菩萨从修行六波罗蜜多开始到最后获得佛果之间的行为真是非常稀有。关键是菩萨刚开始修行就发了无上大菩提心,所谓愿大、力大。为什么菩萨能获得无学地的果位?为什么菩萨能获得一地到十地的果位?主要是他的发心力量非常强大。
有一部论叫《宝行王正论》,一位尼泊尔学者说是龙猛菩萨造的,汉地的大藏经也有,藏文中也有。论里面讲:“若行大心事,是人得大果。”如果我们发大愿做大事,就能获得大果。不说出世间获得佛和菩萨的果位,在世间当中,如果有些人的发心比较大,最后做成的事情也大。这一点在现实当中也能看到,有些人经常这里发心、那里发心,做了很多工作,好几件事情都可以圆满完成,效果也很好,同时自己的闻思也没有间断。表面上看人都是一样的,但做出来的事情却非常不同,就像有两兄弟:一个的性格非常卑劣、脆弱、无力,什么事都不敢碰;另一个却十分坚强、勇敢,做了许多对自他有利的事情。
以上讲了菩萨六波罗蜜多和十地的功德非常稀有。下面讲到不稀有。
庚二、非大稀有:
离贪与慈悲,胜修平等心,
是故行彼等,亦非大稀有。
这里说菩萨的修行功德也没有什么稀有的,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凡夫人和声闻、缘觉感觉很稀有,但是对于真正具有愿、行菩提心的菩萨来说并不很稀有,因为他们有这个福报和修行境界。
作为“离贪”的菩萨,他做极大布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他通过智慧已经断除了吝啬心和贪心,布施头目脑髓对他来讲就像布施青草一样,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凡夫布施十元钱都可能心疼,但菩萨对布施自己的身体都毫无执著,所以这样的布施也没什么稀有。
作为具有大慈大悲心的菩萨,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害众生,因为他具有特别强烈的悲心,特别想解除众生的痛苦,所以他受持这样的戒律——舍弃自己的王位而出家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比如凡夫对金钱、地位、美色都特别看重,如果是一个大乘修行人,真正远离了自私自利心,对众生非常有慈悲心,那些世间人特别贪著的事情,对他来讲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从持戒方面看也没有什么稀有的。
从安忍方面讲,菩萨爱众生远远超过爱自己,因此不管是乞丐还是有权势的人害他,他都不会去报复,不但不报复,而且在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还会挺身而出,这对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稀有。
从精进方面讲,菩萨利益众生的精进心,会像火上加油一样越来越强大。利益众生是菩萨的专业,他天天忙着利益众生,因为利他是他自己的事情、他的专业,由于菩萨获得了自他平等心的缘故。“胜修平等心”是通过精进来讲的。持戒和安忍应该都包括在“慈悲”里面,这个地方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
因为菩萨已经断除了对禅味的执著和烦恼,不贪执禅定的味道是非常正常的,也没有什么稀有。
因为菩萨已经证悟了无我,所以他的智慧是不会执著相状的,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前面讲了菩萨六度的功德实际上并不稀有,因为菩萨在因地已经修了很多佛法,最后现前了各自的果位,因此修六波罗蜜多对他来讲易如反掌。而凡夫人布施也不行,持戒也不行,安忍也不行,最后常常忍不了——有些人在遇到对境时,边修安忍边哭着,最后还是非常生气,与菩萨有很大差别。菩萨的六波罗蜜多修得很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法尔理,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也没有什么稀有的。
我们想起上师的功德时,有时觉得“上师真的很了不起,非常稀有!”有时候又想:上师肯定在多生累劫中已经为众生付出过无数次,所以他这样做是非常正常的,只不过是我自己做不到,才感到特别稀有。从菩萨的角度来讲,这是他的特长,没什么稀有的。
庚三、平等心:
犹如具慧者,极慈诸有情,
众生于自妻,子亲非如是。
于求无偏堕,恒常不失戒,
普忍一切故,发起大精进。
恒常妙禅定,智慧无分别,
当知彼菩萨,如是心平等。
菩萨对众生有平等心,什么样的平等心呢?具慧菩萨对所有众生都非常慈爱,爱到了什么程度呢?其他众生对自己的身体、妻儿、亲人的爱都比不上菩萨的爱。菩萨是爱所有众生,这句话我们应该记住。菩萨如是爱众生,而我们对自己的家人也没有那样的爱。虽然我们认为我最爱我的亲人、我的身体、我的什么,表面上经常说“我爱你、我爱你”,但实际上都是假的,因为遇到一些状况你就不爱了,而且这种爱是有条件的。世间的爱有很多情况,也许他爱你、你不爱他,也许你爱他、他不爱你,但是菩萨不管你爱他还是不爱他,他都始终爱你。
菩萨的爱跟众生的爱有点不同。为什么呢?我们一般认为众生都会爱自己,但也不一定,有些人在心烦意乱、生嗔恨心的时候,也有可能做出跳崖、服毒等自杀的行为。现在每年自杀的人那么多,如果爱自己,为什么故意杀自己?这并不是爱自己。不爱自己的话,是不是爱自己的妻子、儿女、父母等亲人呢?其实也不是。家庭关系不好时,杀妻子的、杀丈夫的、杀儿女的、杀亲戚的人也有那么多。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小的经济纠纷就反目成仇,怨恨越来越大。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家人、亲人,那就应该永远爱他,至少也不会害他,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认为自己爱众生、爱自己、爱亲人,实际上只是短时间产生的一种分别念,并不是永恒的爱、无偏的爱。菩萨爱众生则不是这般,他即使被众生伤害、杀害都不会反抗,菩萨的这种行为真的不可思议。现在我们虽然达不到一地菩萨、二地菩萨的境界,但在遇到对境时,也要尽量做到爱众生。
前段时间,炉霍那边的寺院有一位出家人,因为家人的事情被人打得头破血流、特别惨,但他自己说:我已经闭关多年、修了很多大乘佛法,你们怎么打我,我都不会反抗。他被打得昏厥过去都没还手,还好没有死。看来现在也不是没有真正的修行人。原来我们佛学院的一位堪布遇到车祸,当时他觉得自己不行了,就拼命对周围的人说:你们不要找那个司机,他是无罪的!他担心自己死了家人找司机的麻烦,后来他也没有死。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不管对方怎么害你,你在实际行动中也不会去害他,这是菩萨的原则,不是装的。有些人却是“别人说我是菩萨多好啊,我就故意不害他吧”——这是演戏,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前面讲了菩萨爱众生。这些颂词大家还是要背诵,每天记一两个颂词很好。具慧菩萨是这样的爱众生,我们对自己妻儿、亲人的爱都比不了,原因是什么?讲义里说得很清楚:菩萨有平等心。凡夫人大多数的仇恨都来自家人和亲人,虽然以前关系很好,后来却变了。如果真的是亲的、关系非常好的,就不应该这样。
下面主要是从平等心的层面来讲六波罗蜜多。菩萨已经真正具有了自他平等心,可是凡夫人没有平等心,遇到问题就不会对治了。
一、“于求无偏堕”是讲布施度。菩萨布施的时候永远不会偏堕一方,不会像凡夫那样,你对我关系好就多给一点,关系不好就不给。有时候我们分东西,比如发会供品时,关系好的就多给他一点糖果,关系不太好的、看不惯的,就少给一点,因为权力在我手里嘛,凡夫对这些事情也有偏心。但菩萨不会,他对众生没有亲疏的差别,只要是众生都平等地给予。世间人的给予,就是对亲朋好友多给一点。有一次我母亲的妹妹对我说:“你经常帮助那些非亲非故的大学生,却不帮我,你还是给我一千块钱吧!某家跟我们家是有仇的,你却把他们家的孩子送进了学校,你不该这样做。”世间人有这样的理念,亲怨的差别很大。我们帮助贫困学生,根本不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亲戚。这里说菩萨的布施是不偏堕的。
二、“恒常不失戒”是持戒度。罪业有佛制罪、自性罪。佛制罪指佛陀制定的菩萨戒、密乘戒、别解脱戒,自性罪虽然不是佛制罪,但众生只要造了就是罪业,如十不善业。菩萨连细微的戒都不会违犯,大的戒就更不用说了,他在一切时中都能守护戒律。我们刚开始受戒的时候,可能会特别注意,但几年、十几年以后,也许正知正念就慢慢没有了,但真正的菩萨长年如一日,不论粗大的戒律还是细微的戒律,他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护持,因为菩萨获得了平等心之故,他能这样守戒。
三、“普忍一切”是安忍度。菩萨何时何地都会“普忍一切”——从地域方面看:他不会只对东方人安忍,对西方人则看不惯、不忍;他不会对南方人可以安忍,对北方人就忍不了。从时间方面看:他不会想以前的事就算了,但以后我就不客气了;或者这三年因为我在守戒,三年过后我还要报仇。他对待众生也不会这样:如果别的众生害我,我就忍了,但是我的怨敌千万不要害我,否则我肯定杀他。菩萨不是这样,他对东南西北所有地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有亲怨众生全都能修安忍。我们很难做到这样,虽然说修安忍、修安忍,但还是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差别。不过有些人学了大乘佛法后效果很好,性格转变很大,有些人进步非常快,有些人进步不是那么快,还要慢慢来。
四、“发起大精进”是精进度。只要能利益众生,菩萨日日夜夜都不会懈怠、疲倦。《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说:“于百千亿劫,行精进解脱,哀伤众生故,心未曾懈倦。”菩萨的精进是从发大乘菩提心开始,在百千亿劫中都没有懈怠过,长期地精进。菩萨从不间断利益一切有情,只要是利益有情的事情从不懈怠。这种精进我觉得很重要。希望道友们为了利益众生,不要讲太多条件。有些人常说:“这个不该我管”“这不是我们部门的事情,那个事应该让他来”——逃避工作特别有经验。有的特别喜欢踢球“这个事你问那个,那个事问某某”,然后自己就没什么事了,这样不是很好。只要自己有一点时间、有一点能力,就应该去做。我可能是太多管闲事了,今天早上我都反省,好像佛学院的什么事情自己每年都在操心,本来没有必要,但自己又放不下。也许我也不是菩萨的行为,凡夫人当中也有爱管事的。但是如果每个人的自私心都少一点,对利益众生的事都勤快一点、努力一点、多做一点,这样可能会有好的结果。只要是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的事情,大家都不要谈很多条件。有些人常常谈很多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且特别会说,结果很多事情都耽误了。有些法师很爽快,马上就答应“好好好”,有些人开始就有防备“不行、不行”,所有事都想拒之门外,“这个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你最好不要找我,我最近身体不好,对这件事情确实不懂,我给你介绍一个人,他特别好,他特别有智慧!”表面上看好像他对这个人很赞叹,其实不是。
菩萨为利一切有情,不间断地发起大精进。我们这次学《大乘经庄严论》,就知道大乘菩萨不害怕自己累、不害怕别人说什么,他有一种勇气,他有一种不间断的、一直长期努力下去的精进力。这是很重要的。
五、“恒常妙禅定”是禅定度。菩萨安住在无有烦恼、清净无漏的禅定当中,经常安住于三摩地中不退失。
六、“智慧无分别”是智慧度。在世俗当中,菩萨能了知一切法的总相、自相,分别得清清楚楚,不会互相混淆。在胜义中,菩萨远离一切戏论,安住于如如不动的状态中,这就是所谓的胜观智慧,胜观智慧是不会退转、退失的。
菩萨的六度一般世间人很难具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菩萨具有平等心。《大幻化网》所讲的等性道理是非常高的,在这里可以这样讲:众生跟自己平等,诸法在本性上平等。《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广行无量行,出生于一切,正觉平等法。”意思是说:菩萨摩诃萨会行持六度万行,六度万行的来源就是觉悟了万法的平等性。
庚四(饶益)分二:一、以六度饶益;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辛一、以六度饶益:
堪为作法器,安置于戒律,
于害能安忍,能利而行持,
令入此佛教,能断诸怀疑,
此许具慧者,饶益有情性。
要饶益众生、利益众生,有什么方法呢?最好是行持六度,通过六波罗蜜多来饶益众生。
首先,布施波罗蜜多可令众生堪为法器。六度四摄里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是很重要的,比如对一些贫困的、具有烦恼的、条件不好的人给予饮食、住处等等,原来他是不堪为法器、根本不想听法的人,然后慢慢、慢慢就转变了。甚至一些基督教、天主教的牧师也依靠布施,把他们的理念传到了藏地的某些地方。我在网上看到一群藏族人在接受洗礼,他们以前可能是学藏传佛教的,但可能周围藏传佛教的一些人没给他们什么吃的,而其他宗教经常给他们很多布施,他们就改变了信仰,他们自我介绍说:我是学天主教的,但家里人也有学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我想一些佛教徒在这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够。
凡夫刚开始执著的不是法。《大智度论》中也讲,大多数众生喜欢的是饮食和衣服,而不是法,正因如此,菩萨做大布施才能度化众生。出家人想做财布施也没有什么可布施的,作为在家菩萨,可以经常通过财布施利益众生。现在很多城市里的在家菩萨为大家学习佛法提供场地、饮食等等,自己具足条件的话,这样布施是很好的。我们的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现在最好还是做一些布施,尤其是为了弘法利生做布施很好。布施是菩萨令众生堪为法器、饶益众生的方法。作为出家人不一定以财布施为主,通常是以法布施为主。
第二是“安置于戒律”。首先菩萨自己应该安住在戒律中,否则自己不守戒而让别人守戒是不现实的。自己安住于戒律之后,让众生先受持别解脱戒,再受持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禁止恶行戒的三大菩萨戒等,将众生也安置于戒律中。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利益众生的方法。因为通过受持戒律,众生将来有解脱的希望,如果没有戒律,将来就很难有获得人身的机会。菩萨第二种利益众生的方式是通过自他受持戒律。
第三种方法是“于害能安忍”。作为菩萨,不论别人如何损害你都应该安忍,别人如何对你不利也应该安忍。但光在口头说安忍是不行的,最好心里还是要有一点学修。我以前脾气非常不好,1985年到佛学院之后,当年夏天嘎多堪布讲《入菩萨行论》,讲到《安忍品》时,感觉好像天天在说自己一样,当时还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问题。学习安忍很重要,不然光说忍也忍不了,有一定的困难。
佛经里讲过修安忍的一种方式: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就想一切都是刹那性的,语言是刹那性的,骂你的人是刹那性的,自己也是刹那性的;在三世当中,过去已灭得不到,现在正在灭,未来还没有产生,这也是一种安忍的窍诀。《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也讲到一个很好的窍诀:别人谩骂你时,你把谩骂的语言观为虚空;别人打你时,观他的身体如虚空;别人对你生嗔心时,把他的心观成虚空;别人欺骗你或者找你麻烦时,把他的意识观为虚空。就像沙门四法所讲一样,把语言、身体、心等都观如虚空。但有时候觉得从虚空里又出现了敌人,这样就不好了。修安忍也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法。
第四是“能利而行持”。只要是利益他众的事情,菩萨在任何时候,不管有什么困难都会去行持。安慧论师说,比如需要长途跋涉去很远的地方做很多事情,只要能利益众生,都精进地去做,这叫作能利而行持。大乘的精进跟一般的精进有点不同,一般只要是行善法就算精进,而大乘只有利益众生才算精进。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自己健康快乐,即使天天做一些善事,也不是真正的大乘精进度。
前两天开长寿法会大家都特别精进。以前法王在世的时候,有一个管家说长寿法会不用管纪律,大家都很自觉,因为人人都怕死,都很喜欢参加这个法会。我也觉得是这样,从整个洛若到喇荣山沟,路上一个车、一个人都没有,全都在参加长寿法会念咒。大多数人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念长寿咒,而有些人则是:“愿我长寿,不要得可怕的病,检查出来是恶性的就完蛋了,长寿佛加持我!药师佛加持我!我一定要健康!嗡格热阿耶色德吽舍 阿玛Ra呢则万德耶娑哈”(众笑),这样不知道是不是精进?这里说精进是行利他之事,没有说是行自利之事。有些道友看起来很精进,实际上是利他的精进还是自利的精进?我不太清楚。
第五是禅定,“令入此佛教”。菩萨通过修禅定,在有了一定的境界后,可以显示神变、神通,通过显示各种各样的神变、神通让不信仰的人入于佛教。神变、神通是修行带来的,一定要有三摩地的境界才可显现。如果没有神变、神通,能把自己的心定下来也是一种神通。如果自己的内心真有一点境界,利益众生、让人入于佛教才会有说服力。《阿毗昙毗婆沙论》里面说,有信心的人不用示现神变,一点信心都没有的人示现神变也没有用,但半信半疑的人如果见到神变就会入于佛教。有时我们讲经说法也是这样,对根本没有信仰的人,我再怎样讲也没用;完全有信仰的人有时候不讲也可以;但有些人是如果我们没有讲就会退失,讲了就有办法令他入于佛教。
我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定种性的人是比较多的。他们如果遇到好的善知识、好的环境,修行就会很圆满,如果遇到不好的环境就不好说了。《百业经》里说过,某些人如果没有遇到上师和法,以后很多世还要转为母狗,但是因为遇到某个法,从此再也没有转生到恶趣。所以我们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识很重要。这是菩萨用禅定波罗蜜多来饶益众生。
第六,“能断诸怀疑”。菩萨用智慧断除众生相续中各种各样非理、合理的疑惑。有些人邪见比较重,觉得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其实是自己比较迷茫。有些人善根比较好,对佛法有坚定的信心,但有些人则有很多怀疑。菩萨依靠智慧断除他们的怀疑,让他们建立正见,从而证悟真理、证悟空性。这叫作以智慧波罗蜜多来利益众生。以上承许为具慧菩萨以六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的方法。
我们在有生之年也要发愿依靠六波罗蜜多来度化众生。虽然没有很多钱,看到乞丐布施一块钱、一毛钱也可以——但钱拿出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然大的钱也出来了,我都遇到过这个麻烦(众笑),这是布施;持戒的话,作为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以上的戒也算持戒,末法时代受一分戒的功德也很大;安忍的话,即使不能长期修安忍,偶尔也可以修,或者自己发愿在一个固定的时间修,比如发愿在三年发心期间不发脾气;精进的话,“哦,我从明天早上开始,应该把闹钟上到六点钟——五点太早了吧?四点更早了。”(藏地夏天的时候人的头脑比较清醒,闻思有很好的气氛,精进是比较容易的,冬天有点冷。)反正今年我要精进,这样也算精进;禅定的话,虽然其他时候我没办法修,但大家在一起坐禅时,我要好好观想,不要有分别念,应该安住,你看在短短的时间里,道友们都安住得那么好,我为什么心一直飞出去呢?不应该这样;智慧也是,把自己的怀疑在同行道友面前说出来,一些怀疑开始时相当于是良性肿瘤,如果不及时解决,慢慢就会变成恶性肿瘤,所以我们的怀疑尚在萌芽阶段,就应该用智慧的宝剑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