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94课
2018年4月6日
前面讲到四法印的无常、无我,今天继续讲无我。这里结合了一些外道和内教的观点,对他们进行驳斥。今天有些内容不是特别好懂,你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抉择。
三过故见等,能作非自生,
亦非彼之缘,无有能见等。
前面已破了实有的我。实有的我不存在,这是佛教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我看很多人还算比较明白。今天我遇到了三位没有信仰的旅游者,他们昨天晚上听了课,每人都请了《经庄严论》的最后一册法本。我刚才给他们考试——现在他们已经走了,讲得还可以。这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听佛教的课,也是最后一次。他们还是有一点认识,以前一直觉得有实有的我,现在怎么也找不到。有一个人问我:“意识范围内的我应该存在吧?”我说:“昨天不是已经破了吗?学得怎样?”(众笑)另外一个人说:“是是是。”对他进行提醒。有时我们讲法,也许是在没有任何信仰者的相续中种下了一颗无我空性的种子,这颗种子不知道要再过多少世才能成熟——希望不要等得太久,不然轮回太长了,对吧。
这里面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实有的我不存在。
“三过故见等,能作非自生。”如果承认有一个实有的我,会有三种过失(三种过失在下一个颂词讲)。前面说对方认为从见者一直到解脱者之间有一个我作为作者,但能作的我并不存在,因为见等是依靠自己的因缘而生,并不是依我而生,“非自生”。对方认为我作为能作,对见等有可能起两方面的作用:一种是无有任何勤作,我已经直接参与到见闻觉知里面;另一种是我变成见等一切的助缘。其实这两种可能都不成立:我已经参与到里面去,见等就不是自然而生的,有这个过失。因为“能作非自生”,这样的能作没有单独的一个我,如果真有一个我在里面操作,见等就不是自然产生的,实际上不合理。第二种情况是“非彼之缘”:我也并不是根、识、境的所缘,如果我是它们的助缘就应该起作用,但实际上我没有起任何作用。因为眼根、耳根、鼻根等每个根和对境在因缘具足后自然会产生识,并不是通过我来操作的,这样的我没有能见或能作的作用。“无有能见等”是归纳。
这个颂词可能难懂一点,意思是说,因为有三种过失,所以见等能作并不需要我去参与,也不是依靠我作为助缘而产生。其实这与前面的观察方式差不多:我作为主尊产生一切法是不可能的,我作为助缘产生一切法也不可能。
下面分别讲三种过失。
非作无常故,同时恒行故,
见等之能作,自生非应理。
如果实有的我真正存在,就有“非作、无常、同时恒行”三种过失,所以“见等之能作”自然产生是不合理的。
第一个过失是“非作”。我们可以分析,如果见等并非由我造作,而是自然产生,我就不是作者。因为没有我,眼识、耳识等都自然产生,不用我造作,所以是“非作”——见等不是我作的。
(今天可能也跟昨天一样,稍微难懂一点,如果你们实在不懂,我同意休息、睡觉、禅定——看其他书可能不太好吧。)
我不是造作者。因为见等都是依靠自己的因缘而作,并不是通过所谓的我来造作。如果是我来造作的,昨天讲了有两种过失,比如万法应永远不会变成无常和痛苦的,因为如果我有权力的话,每个人都会希望我是永远快乐的、永远活着的、永生不死的,实际上并非如此,生命当中充满了无常,所以我肯定不是造作者,我是造作者有很多过失。
第二个过失是“无常”。见等不是常有的,它是因缘具足时偶尔产生,因缘不具足时不产生,它是无常的,自己有自己的一种因缘。因此认为自生是不合理的。
第三个过失是“同时恒行故”。如果有一个常有的我是作者,那么见闻觉知等六识应该同时产生,因为它们的因全是我,我是恒常、实有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不需要其他因缘,只有一个因缘:常有的我始终存在的缘故,这样就应该永远同时产生,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见等之能作,自生非应理”。在这种情况下,“见等之能作”自然产生(无勤而产生)是非常不合理的。见等一定要依靠各自的因缘具足而生,因此讲我也好,产生也好,都要讲到缘起。《入楞伽经》里面也讲“施设假名我,而实不可得”。如果真正用智慧观察,实际上都是施设假名。前面也讲了,每个人所谓的我,都是蕴和执著结合在一起,把蕴的假合称之为我,每个众生都执著为我,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实有的我。
外道和某些内道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各自说我的观点,但除了假名设施的我以外,实际上我不可得。昨天的课也讲了“不可得、颠倒、烦恼”三个方面,这就是缘起空性的道理。
如是住与灭,前无无常故,
亦无三品故,是缘非应理。
前面广说了“能作不合理”,下面广说“成为助缘也不合理”。
“如是住与灭,前无无常故,亦无三品故”。这里观察,我实际上是不成立的。不成立的原因:我作为主尊出现不合理,前面已经破完了;现在我作为助缘出现,实际上也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我如果变成助缘,这个助缘是以常法的方式出现?还是以无常法的方式出现?还是以既是常法又是无常法——三品物体的方式出现?
如果是以常法的方式出现——“如是住”,但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全都不是常法,它们都是以前没有、后来产生的,产生也不是依靠常法而生,而是以各自的因缘而生。所以,只要是懂得名言、经论的人,都不可能承认它是常法。
如果认为它是一种无常法,实际上也不合理。因为助缘是无常的话,我也变成无常了,你不是说有一个实有的我存在吗?这个实有的我跑到哪里去了呢?那就很麻烦了。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如果常法和无常法分开不行,那是不是二者的聚合?——这样的三品物体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没有办法摆脱承认常法和无常法所具有的两种过失。
“如是住”是常法。为什么“灭前无”呢?因为是“无常故”。“亦无三品故”是第三种可能性。因此“是缘非应理”——所谓的我,以助缘的方式来出现是不合理的。(我的理解是这样,你们也可以看一下讲义。我的解释方式不知与麦彭仁波切的讲义是否相同。今天我没有时间,早上起来看了一下安慧论师的解释,但他讲得特别多,好像越看越难懂,最后在颂词上了解了一下,可能是这样吧。)
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论从常法、无常法、三品的法来分析,所谓的我无论以主尊的方式,还是以助缘的方式来出现都不可能。即使我不存在,根、境的因缘具足时,眼识等自然产生;如果因缘不具足,即使承认有所谓的我,但对我们的见闻觉知也起不到作用。
《入中论》里有个教证:“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说当证悟空性的时候,有些外道认为是断除常有的我,实际上它根本不是我执的所依。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当众生的时候,一直认为我是存在的,但这样的我真正用中观来推理、剖析时,谁都得不到。中观深奥之处就在这里。人们在生活中未经观察时,都认为肯定有我,一些佛经中也说有我,但这是佛陀为了引导众生而说,并非最了义、最究竟的意趣。所谓最究竟意趣,一定要讲到诸法的实相。讲到实相,整个世界上靠得住的法一个都没有。包括我也好、如来也好,一切法从它的本体上分析都是没有的。为什么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根识不是量?原因也在此。《三摩地王经》里讲(堪布诵藏文),如果诸根是量,那么圣教量还有何用?因此我们不要太自信了。
凡夫人整天认为“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是存在的”,这些执著不是最究竟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真正通达无我的道理,那时不管外道也好,谁也好,即使无数诸佛菩萨来到我们面前,我们的见解也不会转变。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仁达瓦尊者曾说过一句话(上师诵藏文),大概意思是:“即使诸佛菩萨全部来到我面前的虚空中,给我指示其他的解脱道,我的心也永远不会动摇,朋友们啊!”因为那时他已经对中观生起定解。这句话好像在《中观四百论》的讲义里引用过,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引用,我们也希望达到这样的境界。到了自己真正证悟无我空性的时候,不论别人说你证悟得对或不对,你也不会理会,就像仁达瓦大师一样,你可以这样。(当然这不是增上慢,增上慢是自己明明没有证悟而自以为证悟)。这样的境界我们很羡慕。
通过中观的观察——其实从理论上应该不是很难懂。我第一次听中观都特别有感受,觉得“真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没有修行,要达到最高境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诸法无有我,胜义为空性,
缘于我实有,唯一说过失。
前面用现量和比量建立了无我,下面是用教量来证成,其实教量也包括在比量当中。
首先用教证。四法印中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样的道理已经讲得很清楚。四法印说了诸法无我,声闻的《胜义空性经》也说,在胜义或真实义当中一切诸法是空性的。就像《俱舍论》所讲,通过观察最后心没办法趋入的,就是胜义谛。
“缘于我实有,唯一说过失”。佛经已经讲我是不存在的,如果你认为我是存在的、实有的,肯定有非常多的过失。这些过失是因为你没有证悟空性。根据《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经典的教证,会有五种过失,哪五种过失呢?
第一种过失:如果承认“命、我”是实有的,因为本来是无我的,而你却把无我视为实有的我或者生命,这就是一个大的过失。有些人认为“我是生命,我是实有的”,这就是第一种过失。
第二种过失:因为一些外道承认我是存在的、实有的,如果内教的个别人也认为我是存在的,这就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你们犊子部的观点跟外道的观点没有差别。
第三种过失:入于邪道。佛陀已经讲了无常、苦、空、无我,但你认为有我的话,就完全是入邪道了。因为有我就没办法获得解脱,会流转在轮回中。
第四种过失:承认我是实有的,这个人的心就无法入于空性法门。因为你认为我是存在的、补特伽罗是存在的,你的见解和行为都没办法悟空。(原来法王如意宝有一个很小的狗,像孙悟空,特别可爱,原来它的名字叫作悟空——证悟空性。你们在很多照片里应该见过它。)这种人刚开始不会听闻正法,因为他没有信心;中间他不会思考法义;最后也不会去修行,没有修行当然不能获得解脱。如果承认我为实有,就不会闻思修行大乘佛法。
第五种过失:如果承认实有的我,那就没办法获得圣者的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圣者的见道、修道,是通过生起智慧、证悟空性,断除了见断和修断这些烦恼而生起的,断烦恼的唯一方法是见空性,烦恼依靠证悟空性才能断除。但如果你承认我是实有的,那么对你来讲,从声闻缘觉阿罗汉到一地乃至十地菩萨的所有果位都没法获得。
诸法无我是很重要的。因此我经常讲,大家要努力学习、闻思、修行、弘扬无我法门。我们无始以来的我执非常重,一听到无我法门,要么打瞌睡,要么产生分别念,要么不欢喜。《大圆满前行》里讲过,有一次阿底峡尊者面前来了两个行为非常如法的比丘,上师刚开始讲法他们听得很欢喜,后来讲到《心经》的人无我和法无我时,他们感到很害怕,就捂着耳朵跑了。阿底峡尊者感叹说:光有一个清净的威仪是不行的,还需要对甚深空性生起信心。(我以前每年都自觉看一遍《前行》,觉得非常好,但这几年一直忙。不看的话,一些即使很熟悉的窍诀、公案、道理都有点记不清了。教证还算是可以,前段时间,有一位堪布和我比赛,他背一个,我背一个,我还能想起很多,我多背了几个,最后还是赢了。)这里面怎么讲的呢,就是要真正修无我法。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积累世俗的善根、资粮,比如转绕、开法会、供灯、供养三宝、念经等等都很好,都是有功德的,但有时也要修空性,因为空性能真正斩断我们的萨迦耶见。如果没有修空性,有些转绕、磕大头的人,头上都有好多——那个叫什么?痂?结?包包?(众笑)我们藏族人说你头上有个包包,有信心做善法肯定是有功德的、很好的——我弟弟昨天到了拉萨,他们走了一千多公里吧,虽然他们走路很累,但是根本不如修中观,我一直根深蒂固地这样认为。他可能去了一个多月吧,每天走60多公里,基本上是苦行,凌晨三点钟就开始走了,但这么辛苦的事情与真正修一座空性相比,功德哪个大?我是不敢说。相应于胜义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修无我确实很重要。到处去朝山也有一定的功德,但还是修空性的功德最大。
染污清净位,断定之分别,
趋入相续别,是以人我说。
对方是承认实有者,他们以佛经作为依据而提出疑问。佛经当中讲了很多补特伽罗:遍知行者是指发菩提心的人;当知行者是以学术或分别念能知道的行者;负荷行者——小乘犊子部认为我是不可思议的,就像一个补特伽罗背着包一样,认为这样的我肯定存在;随信行行者是指非常有信心但不是很有智慧的人;随法行行者是指非常有智慧但信心不是那么足的人等等。他们认为:你们说我是不存在的,但佛在经中亲自讲了这么多的人,这些人难道都不存在吗?
下面回答说,佛经中确实说了不同行者的差别,但这些人并不是实有的,宣说差别是为了断定染污位和清净位。比如资粮道和见道的差别,一个是染污法位,一个是清净法位。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也有差别。有学无学之间也有差别,前前是染污者,后后是清净者。因为每个补特伽罗的修行不同,染污者和清净者各自的净法位和染法位的断定肯定会有很多分别,比如某个人是阿罗汉或者是声闻、缘觉,或者是一来果、不来果,一地菩萨、二地菩萨等等。
我们在世间当中也有不同的差别。刚刚进入者,可以说是染法位,听密法课的人,已经获得最究竟的净法位、获得佛果了——开玩笑(堪布笑),不要认为进密法班就获得佛果了。密法班里也有不太听话的人,我都有点不理解,刚进入预科班不听话可以理解,但是学到密法班了,还是有极少数不听话的人。所以,世间有班级的差别,出世间的修行人从证悟层面来讲也有不同的位。但分别这样的位,并非是因为实有的补特伽罗存在,虽然有很多差别,实际上每个相续都不是实有的。
相续的特点是什么呢?实际上它是一种名言的安立。比如,在资粮道时候,资粮道的行人叫作资粮道者,但资粮道者并不是实有的,这样理解就非常容易。染法当中也有不同的位:这是小贪者,贪心比较少;这是中等贪心者;这是上等贪心者,这个人特别贪——所谓贪污分子。或者:这个人是小嗔者;这个人是中等嗔恨者;这个人是大嗔恨者——很多人都不敢亲近,来了一定要让路,不然万一他发脾气打我怎么办。人还有很多差别,如利根者、非利根者等等;菩萨、佛陀、缘觉、声闻,等等。这些差别只是不同位假立的名言而已,因此是“以人我说”,是把这些名言当作人、当作行者而说,并不是在轮回当中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我们才安立声闻、菩萨等等。
因此,我们不要认为名言是实有的。比如说我是堪布,一说到堪布就觉得“我是实有的,因为我是堪布”。也不要因为你是什么活佛、空行母,你就认为“我是实有的,因为我不是一般人”。我们佛学院里希望以后不要有太多的打卦。以前法王在的时候很少,现在说的人有点多。说得多的话,比如一个人病了,本来可以去医院治病,但因为打了卦,说不能去医院,后来就离开人间了,有各种现象。有些人如果真的有把握,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圣者,都可以说,但是如果你打得不准,也可能有杀生的过失(众笑)。我不建议什么事都去打卦,最好是以自己的智慧做决定。以前我做手术的时候就没有去打卦,我并不是不相信,但是万一打得不准,或者不让我开刀的话,我感觉可能有点危险。我们有时还是要相信一些实相、科学,打卦并不是不科学,但是一个地方的佛教徒如果整天过于执著算命、打卦、看相,可能说明这个地方的佛教有点形式化。有些佛教徒特别执著这个,每天都是“那里来了个瑜伽士啊!”大家都跟着跑,过段时间又发现“他是个假的”(众笑)。对于所谓的医生、打卦的人或瑜伽士,有些人最喜欢夸大:“这是个神医,根本不用把脉,一看就能治病,特别好!”然后过段时间这个“神医”突然不见了。作为佛教徒,对于具有名称的相续,到底是不是实有的还是要看清楚,万一看错了,也许自己的行为也会有变化。这些是我顺便加的,本来前段时间也想说。
有些人的生活好像整天都是跟着别人跑,如果跟着真正的善知识——轮回众生能遇到善知识是非常好的,对我来讲,如果今天你们所有人都去追随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只留下我一个人,我真的不会有任何遗憾。以前有些女众经常说:听说某个地方有个瑜伽士打卦非常准,看病很厉害,只要看一下病就没了,我身体特别痛,要不要请这个瑜伽士看一下?如果真是这样倒很好,虽然现在科学非常发达,而我们却不需任何仪器,以一种佛教的特殊方式就能解除痛苦,这是我们都很需要的——但有些时候,这种情况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偶尔的因缘巧合,有些人是依靠咒语而有一些能力,但是长期能不能呢?也不知道。我在这里稍微讲一下。
我见无需生,串习无始时,
人有则一切,无勤解无解。
因为对方认为我是存在的,对此弥勒菩萨说“我见无需生”。三界轮回众生长期具有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非常严重的我见。你们犊子部及其他佛教徒不用再拼命增加一些我执了,因为我执每个众生都有,不需要再产生。我们如果要让众生获得解脱,最好通过其他方式,而不必用各种语言、词句甚至造一些论典来说我是存在的。《定解宝灯论》里讲:“一切放松真可笑,众生平庸过放松,流转三界轮回中,无需仍旧再三劝。”流转于三界轮回的众生,没必要再三劝他们放松——有些人说“你放松放松”,其实不用劝放松,因为众生已经放松到了特别可笑的地步:一点正知正念都没有,过着平庸的生活。三界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流转在轮回中,每个众生都有很多的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你没必要再去增加。
这里从两个方面去观察:
第一方面:“人有则一切,无勤解”,如果你们犊子部认为所谓实有的我真的存在,那么你们就不用再三劝请让大家产生我执,因为三界众生无始以来自身便具足我执,所以这些众生已经无勤解脱了,不需要任何勤作。如果有了我执就能获得解脱,今天在座的人,除了假装有我执的菩萨以外,其他凡夫都已经在无勤中永远获得解脱了,因为我们都有我执,所以你不必用一些言词和分别念来增加我执。
第二方面:佛陀让我们不要产生我执,按照佛陀的究竟观点是不能有我执,而按照你们的观点,却认为我是实有的,这样的话,你们的宗派永远也不能获得解脱,即“无解”。
无勤而解的话,因为一切众生都有我执,一切有我执的众生都应该获得解脱了,包括蚂蚁、蚯蚓、燕子、麻雀都应该解脱。我院子里有好多好多麻雀,它们有时因为我执而吵得特别厉害,有时甚至打起架来,那时院子里的猫也很想吃它们,喜鹊和红嘴乌鸦也在那边看热闹,就像看拳击比赛的观众一样,在这样一个我执的世界中,按你们的说法,那它们都已经获得解脱了,不用再关心它们、给它们超度了。
明明我执是不合理的,佛陀说这些是需要遮止的,而你们的观点完全与此相违。佛陀已经遣除人我执,证悟了人无我,而你们却认为实有的我存在——这样的话,乃至没有断除我执之前,你们的宗派永远不可能有真正解脱机会。
归根结底,我们一定要通达无我的实相,否则将在轮回中一直流转,受尽无数苦楚。《大宝积经》中说:“空法中无畏,亦无有退没,住我相法相,故生怖畏没。”在空性的法当中不会有畏惧,如果执著人相、法相,就会产生很多痛苦和畏惧。我们在世间当中所有的恐怖和困难都是来自我执,如果我执断了或减少了,就会有很多的快乐。
我执特别重的人非常不快乐。刚才有个人说他感情上出问题,发疯一样在电话里大声哭。我说:不要哭,没有事,“我”不存在——但不起作用,他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所以,有时候众生可能对很多方面都去执著,执著之后,自己的身心完全处于不正常的状态,特别可怜。
即使不能从根本上断除我执,像有些修行人那样能够减少我执也很好。无论住在什么地方,跟什么人打交道都很舒服、很轻松。我执越来越重的人,他对痛苦非常敏感。为什么有些人什么都不快乐、什么都很痛苦呢?其实主要是由我执引起的。如果你能修空性、修菩提心,至少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很放松的,即使遇到一些特别大的困难,以自己的坚强和智慧也完全可以应对,自己的事业、修行等各方面也会越来越有希望。
佛教无我的修法,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了解。尤其是在西方的文化中——如果跟西方人说我不存在,很多人会跟我吵架,我虽不敢吵架,但还是可以通过比较尖锐的语言来辩论,有时都不知道互相在说什么。跟他们说没有我的话,很多人都不是特别认可,“怎么没有我啊?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最重要的!如果谁说没有我,那这个人是坏人”。给他讲道理的话,刚开始都不听,有些人真的听进去了,他会思考:原来所谓的我是一种假立的执著,会有所领悟。
因此,在学空性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通过空性的加持力——最好是证悟无我的空性,即使不能完全通达,也应该以总相的方式对无我有所认识。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经常看中观的书,好像我执也减少了很多。龙猛菩萨也说过,如果对法性无生的意义生起定解,对众生也会自然而然生起悲心。(以后有些教证我还是每天给大家提供吧!有些是翻译过的,有些是我自己保存得比较好、比较喜欢的。)有些法师和修行人对空性法门越来越有感受时,好像他的慈悲心也修得越来越好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龙猛菩萨说的。
接下来是总结,就不广说了。
如是恒时具,彼德菩萨众,
不舍自利益,亦能成他利。
前面菩提分法当中讲了很多功德,这些功德如果全部总结起来,实际上就是菩萨的功德。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呢?
首先是自利圆满。作为菩萨已经发了菩提心,自己的修证有一定的圆满。因为自利圆满,证悟空性圆满,也就能利益他众。自己有一些证悟和解脱境界的话,利益众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些道友特别有爱心、有慈悲心,特别想帮助众生,依靠悲心也能产生空性智慧。《中观庄严论释》中讲到有两种补特伽罗:一种是依靠空性产生大悲菩提心,一种是依靠大悲心在自相续中产生空性慧。可能我们很多人现在还没到达这么高的境界,但是我们每天都依靠具有加持力的佛菩萨的经论来要求自己、对照自己,这样之后,我们的相续会变得越来越清净,然后行为越来越如法,我们所做的事情越来越能利益众生,这就是大乘佛子非常有意义的一种利他事业吧!
所以,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要阳光一点、开心一点,不要整天愁眉苦脸的,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是个废物、是个炸弹……对自己用很多不好的称呼,觉得自己在社会中、人群中、修行中,今生没有意义,来世也肯定下地狱,这样想也没有必要。因果是不虚的。我有时修行不好,自己也觉得很惭愧,但在自己的一生中,虽不能说有什么高的境界,但是一直很努力、很认真。有时烦恼特别重也没办法,但是也没有以此而倒下,仍然很努力。
《极乐愿文大疏》里引用了一个教证——佛告诉弥勒菩萨:“佛陀出世极难得,佛法住世极难得,暇满人身极难得。”我们已经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大乘的教法,在五浊黑暗中遇到了如意宝一般的光明佛教,其实我们还是很有福报的。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应尽量地去利益众生,如果不能直接利益众生,实在找不到眷属、徒弟,也不要特别勉强,逐渐因缘会成熟的。就像《菩提心释》所讲,只要有这颗利他的心,实际上已趋入利他的行列,这样也是很好的。
今天就讲这么多吧。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九菩提分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