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9课
2015年4月21日
今天边念传承边念颂词,看这样合不合理。我念藏文可能很多人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所以翻成汉文给你们讲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庚五、种姓之类别: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现在正在讲大乘种姓。种姓有确定种姓和不确定种姓。确定种姓不被外缘所夺,不确定种姓外缘可夺。略摄而言,种姓总共有四种:确定种姓、不确定种姓、外缘可夺种姓、外缘不可夺种姓。这种分法基本上是从名称上划分的,印度的很多注疏都是这样分为四种。
还有一种方式是从总体上分为两种:确定种姓和不确定种姓。确定种姓有声闻确定的种姓、缘觉确定的种姓、菩萨确定的种姓三种,加上不确定的种姓,总共有四种种姓。
有些人生来是大乘种姓,不论声闻缘觉乘的善知识怎样开导他也不会改变。同样,有些人是声闻或缘觉确定种姓,不管在什么环境当中,即使依止不同种姓的上师,受到不同种姓的教育,但他的种姓是不会改变的。
还有一种人是不确定种姓,如果没有遇到其他因缘,他的种姓不会改。比如有些人本来是大乘种姓,但他暂时依止了小乘种姓,后来遇到大乘善知识,他的种姓马上就变了。甚至有些原来是大乘种姓,但是依靠其他因缘又变成了小乘种姓,就像佛经和《入行论》注疏里提到的舍利子的故事:舍利子曾在六十个大劫当中行持菩萨行,有一次他布施自己的眼睛给别人,结果那人不但没有使用,还把眼睛放在石头上砸了,舍利子当时生起了后悔心,他想早知如此我何必布施,害得我眼睛也没有了,对这样的众生布施有什么用呢?从此退失了大乘发心,进入了声闻种姓。
还有一部《金色王经》里说,有一个人在四十个大劫中一直修行,发了大乘菩提心很想度众生。但有一次他在森林中看见两母子居然做不净行,他认为本来儿子应该遵守传统道德恭敬自己的亲生母亲,这种乱伦行为既染污了种姓,又毁坏了一切世间法规,他对这样的众生无法忍受而生起极大的嗔恨心:这样的众生怎么度?不应该度!从此退失了大乘信心,进入了缘觉种姓。
有些人本来是大乘种姓而退到了声闻、缘觉;有些人本来是小乘种姓,在遇到了大乘善知识之后,也入于大乘,这种现象是比较多的。比如现在有些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人,原来是显宗种姓,后来遇到了密宗也改为密宗种姓,也有个别人从密宗又变为显宗的情况。
但有些人的种姓根本不会改。比如说,你是密宗种姓根本不会改,遇到了什么样的善知识也不会改。甚至有些根本不信仰佛教的人,他宁死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观点。一些无神论的人,包括有些道友的父母,他们始终坚持没有任何信仰,这就是一种确定种姓。无论即生当中你怎么讨厌他,怎样用财物来引诱他,有时是用赞颂来欺惑他,但他的种姓和根基始终无法改变。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抱怨,其实每个众生的种子都不一定相同,用自己的要求来衡量别人,其实不一定很好。
比如,一个人特别喜欢大乘佛教,他对最好的朋友、亲戚就要求他们一定要学大乘佛教:“你怎么不学?大乘佛教是那么好,你不学的话,就是对我的一种侮辱和轻毁!”也不能这么说。有些人喜欢吃甜的,有些人喜欢吃辣的,你不能因为自己特别喜欢吃辣的就要求别人:“你不能喜欢吃甜的,你一定要跟我一样天天吃麻辣豆腐。”这样可能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有一种善巧方便。
确实人有不同的根基、不同的种姓、不同的信仰和爱好,懂得种姓有四种的道理之后,以后在生活当中,佛教徒一定要尊重非佛教徒和他们的行为。我们身边有很多没有信仰的人和信仰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的人。我们不能自己认为佛教特别好见人就说:“你为什么不学佛啊?”这样是行不通的。如果别人不想学,也不一定天天都是通过各种方式非要把人拉进去,这样也不一定很善巧。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因缘,都有自己的一些“辩论。”是吧?大家应该懂得不同种姓的道理。
庚六、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下面讲种姓的过患。大乘种姓本身在意义上没有什么过患,但学习大乘者还是会有种姓被染污、遮障的情况,所以在此处把它安立为一种过患。
大乘种姓被遮障、染污有四种过患,哪四种呢?习惑、依止恶友、贫困和随他转。什么意思呢?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有可能没有很好地护持自己的种姓,虽然本来是一个大乘根基的人,但是种姓没办法苏醒,不能苏醒的原因有以下四个:
第一个是相续当中存在烦恼。虽然贪、嗔、痴、傲慢、嫉妒等烦恼是偶然的、暂时的,不是心真正的本性,但相续中如果有了特别严重、特别强烈的贪嗔痴,就是种姓的一种过患。“习惑”:已经串习的“惑”,惑指烦恼。虽然一些众生自身的贪嗔痴非常严重,但自己却不认为这是一种错误和迷惑,实际上烦恼的祸害非常大。
《大宝积经》里面讲:“贪嗔及与痴,是三毒大火,烧诸世愚者,长眠而不觉。”贪嗔痴三者实际上是三大毒药、三大祸害,它时时燃烧着世间中非常愚痴的众生,但愚痴的众生自己还认为很快乐,根本不觉得痛苦。在世间的广告和文化当中,甚至经常把贪心赞叹得非常有声有色;在有些传统当中,还把嗔恨心大的人当作所谓的英雄等等;现在有些人喝酒、吃麻醉药、吸毒等等各种现象都是痴心所致,非常可怜。所以贪嗔痴是导致种姓不能苏醒的一种障碍。
第二个是恶友。依止恶友让自己的行为经常转入不善业,所以要远离恶知识。对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来讲,本来自己是大乘根基,但是如果遇到一些恶知识,他们可能经常会让你行持非法。
大乘经典《佛说华手经》里说:“勿近恶知识,令住非法者,若近行非法,令人失心目。”如果接近了恶知识,行持了非法,这个人的心和眼目就已经被遮障了。我们尽量不要依止恶友,不要信任恶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窍诀。如果依靠或者接近恶知识,行为就有可能经常行持非法。有些道友本来闻思修很不错,但是接触了个别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没有清净戒律的人一段时间之后,行持善法的进步很慢而退失非常快。依止恶知识、依止恶友,也是大乘修行当中一个非常大的障碍,这也是一个种姓的过患。
第三个过患是贫困。在学习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有些人是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钱也没有,连路费也没有,包括想吃个火锅也掏不出钱来。因为太穷了,可能有时候想做布施、求法也没办法。比如个别没有福报的道友,连房子都买不起,已经在佛学院好多好多年了,最后也不得不离开。有些人可能连凑够生活费都很困难,甚至还经常生病。太贫穷了,确实修行大乘佛法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贫困也是种姓的一种障碍。
第四个是随他转,自己本来想修学大乘佛法,但是因为国王、大臣或者其他人——包括你的亲朋好友、老板等周围的人,一直控制着你,使你没有自由:去听课也没有自由,去学习佛法也没有自由。有些是父母管得很厉害,有些是被家人、恋人捆得很紧。很多人经常说:“我本来很想学佛,很想出家,很想学习大乘佛法,但就是没办法,我没有自由。”没有自由的人生是非常痛苦的,更何况说学习大乘佛法了。因此随他转也是一种种姓的过患。
简而言之,种姓有四种过患:烦恼深重、依止恶知识、太贫穷、没有自由。其实我们自己好好地想一想,假如有了这当中的任何一个因缘,恐怕就相当于其他三个因缘都已经具足了,都没办法修行。比如,虽然不贫穷,也有自由,也依止了善知识,但是因为你的烦恼太重了,每天要么生贪心,要么生嗔恨心,所以也没办法正常闻思大乘教义。或者你其他三样都具足,但是由于依靠恶知识的原因,最后离开了殊胜的环境和道场,是有这种可能的。所以我们随时要观察自己。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不仅得到了人身而且自由自在,哪怕是大乘教言的一个偈颂,在即生当中能接受,这种因缘也是不可思议的,应该有种欢喜心。人生当中痛苦确实比较多,但作为修行人,把痛苦转为道用应该是自己的特长。在对治烦恼和痛苦方面,修行人有一种善巧方便。所以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可能自身也有一些烦恼,但是我们不要经常被这些烦恼所转,自心应该获得自在。不要对世间事看得特别重、特别执著,这样就能轻松面对很多生活中的痛苦。
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在病得特别严重,或者太穷了连三顿饭都没办法解决的情况下,可能很难马上把痛苦转为道用,想要保持开心也比较困难。但对于生活当中的其他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事情没有成功等等,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以上讲了种姓的过患。
庚七、种姓之功德: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此处讲到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或大乘种姓成熟者有四种功德。哪四种功德呢?即“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生”,一句讲一个功德。
第一个“久远堕恶趣”:比如,声闻缘觉种姓的凡夫或世间人如果造了五无间等罪,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当中,他们会堕入无间地狱等处感受无量痛苦。而假如是大乘种姓的人,也造了五无间罪等非常严重的罪业——他有没有果报呢?是有果报的,但是这种果报不是马上感受,而是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才会堕恶趣。就像世间当中判死刑缓期两年一样,说明这个人还是比较特殊的。
大乘种姓的人造罪,虽然因果也会成熟,但是要拖延很长时间才会堕入恶趣感受痛苦,中间就很有可能遇到其他因缘而有逆转的机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修行大乘者自身有一种惭愧心和忏悔心,忏悔的力量使他的业力推后了,并没有马上感受。这就是学习大乘佛法的益处,其实变成大乘修行人还是有很多优惠政策的(众笑)。
如果你是大乘种姓,很多方面自然如此。并不是因为大乘的菩萨很有钱、很有威力,就可以搞一些腐败,打乱因果,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和法性力。
第二个“能速得解脱”。比如小乘种姓者造了五无间罪等非常严重的罪,就要在地狱、饿鬼等恶趣受很长时间的苦,从时间来讲可能要几个劫,但是大乘的修行人造了五无间罪等罪业的话,也许他也会堕恶趣,但是时间会非常短,就像是线团掉在地上马上弹起来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当中会解脱。
你们可能看过《佛说阿阇世王经》,里面讲了很多大乘的功德。阿阇世王当时造了五个无间罪(各种经典说法不同),他曾经害死了父亲,最后感到特别后悔,就到佛陀那里求忏悔。佛陀用智慧观察让他找文殊菩萨,他迎请文殊菩萨应供时,文殊菩萨给他讲了大乘的甚深空性法门。第二天他又到佛陀那里忏悔,佛陀告诉他:虽然文殊给你讲的法像芥子许那么小,但是已经净除了你如须弥山一样大的罪业。当时舍利子问佛:阿阇世王会不会堕入地狱?佛陀说:他将来会堕地狱,但是堕地狱的时间非常短,就像是天人一瞬间来到人间一样。佛陀还说:因为这样的因果凡夫无法了知,所以你们不能轻视他。表面上他是造过五无间罪的人,但是因为他通过依止大乘的甚深佛法忏悔,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自己的相续已得以清净。佛还对阿阇世王进行授记,他将来会成为某某如来等等。所以大乘种姓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获得解脱。
第三个“于彼受轻苦”。一般来讲,小乘和其他众生如果造了非常严重的恶业,感受的痛苦是相当剧烈和难以忍受的。上师如意宝的《文殊大圆满》在讲轮回痛苦时,说到轮回痛苦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难以忍受,二是时间很漫长。但是像大乘的种姓者,即使造了非常严重的罪——比如破戒、五无间罪、杀生等等,由于修学大乘佛法的缘故,最后感受的罪报非常轻。
有些经典里面说,阿阇世王虽然堕地狱,但是不受痛苦,好像地狱里面也有不受痛苦的现象。就像有些领导虽然被判刑,但是在监狱里面的待遇还比较不错。我去了很多监狱,原来有一个省的交通厅厅长,他在监狱里面管图书,我说你还可以,到了这里待遇还不错,大乘种姓者即使堕入了地狱,也和一般人不同,就像我见过的个别领导一样。其实监狱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人,我去过一个监狱,那里有好多非常有才华的人,有一个人以前是非常著名的画家,到了监狱之后也天天画画,监狱里面有很多非常好的画作,我看了之后心想里面肯定有人才。现在的监狱里面也有歌手,也有明星,什么样的人都有,这些人到了那里以后,也会得到一些不同的对待。世间当中也是这样。
最后一个是“具悲成熟众”。一般小乘众生一旦造了恶业,最后堕入到地狱、饿鬼、旁生中的时候,就只有等着业力受尽,甚至有些在地狱、旁生当中还不断以嗔心、贪心造恶业,因为造了更多的恶业,“服刑”的时间还要延长。但作为大乘种姓者,即使变成动物、地狱众生也不会造恶业,还会在那里修悲心。
以前我们引用过匝哦之女的例子,他刚开始是报答母亲的恩德,后来又轻毁母亲,最后堕入地狱感受铁轮之苦,脑浆被打得四处飞溅。《前行》里面这样讲:当时他心里想到,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地狱众生,但愿他们所有的痛苦由我承受!这时头顶上的铁轮已经腾空了。当时我找到了经文的出处——《杂宝藏经》,里面是他问:“这个铁轮会不会掉在地上?”狱卒说:“不会的。”但他发起这样的悲心之后,铁轮就突然掉在地上,好像一些经典和窍诀书的说法稍有不同。但不管怎样,也许铁轮先腾空,一会儿就掉下来了,此时他马上转生到了天界当中。还有江布西达是在地狱里拉马车,因为对自己的同伴生起了悲心,也获得了善趣的果位。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即使来世转生到地狱、旁生当中,也会对旁边的人发菩提心。人间的地狱可能就是监狱,有菩提心的人即使被关在监狱里也经常帮助别人,自己有吃的东西也会给别人,而一些没有慈悲心的人,看到别人有吃的东西就去抢,差别非常大。
“文革”期间,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被关在监狱里也不断弘扬佛法,有些后来出来之后非常出名,确实利益了很多的众生。他们自己饿了没事,稍微有一点食物就全部布施给别人,逐渐感化了周围的人,别人有食物也开始供养他们。如果人很自私,先抢别人的话,到时候可能比较麻烦。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要退失菩提心,哪怕变成一个动物、一个地狱众生——就像世尊的前世江布西达一样,也要利益众生。
现在我们听受的《大乘经庄严论》好在什么地方?就是以很深的理论来宣讲,大乘种姓的特点、差别讲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能了解大乘种姓的优点,了解大乘的这些功德。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大乘的种姓,前面讲了七个方面的道理,下面讲两种比喻。
庚八(种姓之二喻)分二:一、如金;二、如至宝。
辛一、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这里讲用什么来比喻大乘种姓。比如说大乘种姓特别好,像什么一样呢?就像黄金。藏地经常有一种说法,假如一个人特别好,就会说他像“纯金一样”,这就说明他是没有垢染的,质量上没有什么问题。纯金在质量上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人的质量是有各种各样的。
首先是用金子来比喻大乘种姓,金子有四种特点:
第一个特点:金的界性实际上是一种宝藏。比如世间的一些金矿被发掘出来,就会说这里的蕴藏量有多少万吨,世界上有很多产金子的地方,只要一发现金子,就意味着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金子。
第二个特点:金子的颜色非常耀眼夺目,它有非常特殊的、金光闪闪的光泽。
第三个特点:金子的本质没有任何污染,它是无垢的、纯洁的。
第四个特点:金子能做成许许多多的装饰品。如各种耳环、戒指、项链、衣服上的装饰等等。
同样,大乘菩萨、大乘种姓,就像从一粒金子可以找到众多金子的来源一样,那么具有大乘种姓的人,可以在相续当中增上许许多多世间和出世间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比如一个地方培养了很多大乘种姓的菩萨,他们就可能会弘扬更多的善法。从大乘种姓自身来讲,因为菩提心的威力,所以六波罗蜜多、十力、四无畏等等无量无边的善根都可以增上。
第二个,就像金子发出灿烂的光芒一样,菩萨种姓者有一种特殊的智慧,会学习所有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知识,他的智慧能照见一切诸法的总相、自相以及本质、作用、因缘等等,所以大乘的智慧确实就像金子的光芒一样,可以照耀整个世界。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大乘行者是非常精进的,而人的智慧通过精进实际上是可以开发的。
《正法念处经》里面讲“若人常精进,恒修行正法,此人心智光,犹如大明灯。”如果有些人恒常精进、经常修持正法,这个人的智慧就像明灯一样照耀世界。大乘的智慧应该是非常特殊的,并不像世间人和小乘人——他们的心力不够。说实在的,因为自私自利的心不管在哪里都有毛病和坏处,如果有无私和利他的心,就像《入行论》里讲的一样,所有的十明、五明都会学习的,因此他的智慧能照见一切。
第三个,金子实际上无有任何垢染,作为大乘种姓的菩萨,他通过对治烦恼的窍诀使自相续得以清净,而不被贪嗔痴等烦恼毁坏和污染。他的身口意都是无有垢染、非常清净、极其庄严的。
《大方等大集经》里讲:“得身寂静相庄严,得口寂静众乐闻,得心寂静具神通,如是皆因趣大乘。”意思就是得身清净相貌庄严,由于生生世世身体非常清净、寂静的缘故,他的相貌非常庄严;生生世世他的语言极其寂静、极其清净的缘故,他经常听到别人对他的赞叹、赞美等声音;生生世世他的心寂静的缘故,他具足各种各样的神通、悲心、智慧等等。所有的身口意快乐清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趣入大乘和修学大乘。
关于这一点,对我们这里的很多法师和一些居士,我也经常随喜他们。有些道场当中的发心人员,的确他们的身口意也是极其庄严、极其清净的,为众生做了许许多多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四个,金子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同样,具有大乘种姓的人,也可以成为一切众生的所依之处。由于具有大乘种姓的缘故,他有一种威力,依靠这种威力示现出他的力量。我们下面还会讲《威力品》,大乘种姓者具有神通、利他等很多能力,他有一切力量。大乘种姓跟小乘种姓在弘法利生方面及自己修行的力量、威力方面完全不相同,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就像金子可以做成耳环、项链、鼻环等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东西。有了金子的话,做佛像也可以,做金盘也可以。大乘种姓真是像纯金一般,谁有利他心的话,这个人跟金子一样非常纯净。
刚才讲了它的特点:有众多的根源、具有颜色的庄严、无有垢染、堪能做一切。同样,如果是大乘种姓就具足这些特点。无数的善根依靠大乘种姓可以增长,智慧也可以增长,身语意的清净也可以体现,所有弘法利生的事业,依靠大乘种姓的威力也可以成办。
在座的各位,有些可能是确定的小乘种姓,我再怎么讲对你也可能没办法,因为种姓已经定了。如果你是不定种姓,以前可能对大乘没有很多的兴趣,但是通过听闻大乘的功德,知道大乘不仅是为众生做事情,对自己在成就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利益,你就会想:我还是要发菩提心,我还是要利益众生。
那天我不是说了吗?可能有些人确实是处在大乘佛教的环境当中,耳濡目染慢慢被潜移默化,最后真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乘佛教徒。西方有一种教育叫作浸泡式的教育。昨天我统计了一下,在佛学院里待过十五年、二十年的也有很多人。我说今年已经二十年的话,还是应该看看怎么样鼓励一下。这些人也许没有出现神通、神变,但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待了二十年的话,那大乘佛法如金子般的光和金子各方面的一些特点,在自己相续当中应该有一些,我是这样想的。有时候我们需要长期的奋斗,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一个比喻,大乘种姓是像金子一样的。
辛二、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第二个比喻,大乘种姓就像如意宝一样,如意宝就是我们说的“仁波切”。国外很多人常说:这个上师仁波切,那个上师仁波切。如果真是仁波切,一定是大乘种姓。小乘种姓的仁波切是很少的,因为一般小乘种姓不会用仁波切来比喻,仁波切是如意宝或宝珠的意思,是对上师的尊称。这个名词刚开始是从台湾和美国来的——“这个仁波切,那个仁波切”,现在南方和东北也有“这是假仁波切,还是真仁波切”的说法。
世间当中的蓝宝石、琉璃、金刚钻石、红宝石等等都可叫作宝珠,真正的如意宝有四种特点:
第一个特点:珍宝是一种贵重的物品,珍宝的所依是宝藏。宝藏中不可能衍生或产出像瓦砾一样的东西。比如说在水晶、钻石的宝藏当中,只有可能出现水晶、钻石,而不可能出现特别低劣的物质。
第二个特点:宝珠的颜色不管是蓝色、白色、红色,什么样的颜色都非常好看,美丽而让人悦意,令人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它的颜色根本不可能像不净粪一样非常难看,无论怎样都是非常好看的。
第三个特点:它的形状不管是圆形的、椭圆形的还是四方形的都特别好看,非常美妙,不可能是残缺、难看的。
第四个特点:宝珠能利益很多人。一般来讲,身上带一点点宝珠其实很好。现在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宝珠?其实倒不用多大的,如果不是为了装饰,身上有少量的所谓的金子、钻石、珊瑚的话,可以驱除很多病魔、传染病、毒药、邪祟等不好的影响,真正的宝珠对自身是有利的。
就像宝珠具有这四种特点一样,菩萨种姓者发了大乘菩提心也可以叫仁波切,同样具有四种特点。
第一个,菩萨种姓者发了大乘菩提心,就永远不可能变成自私自利的人,不会再发不好的心变成世间人。菩萨种姓不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依处,而是于金刚喻定后成为解脱一切障碍的大菩提因。就像刚才的第一个比喻,在珍宝藏中不会产生低劣的物质一样。
第二个,就像宝石的颜色非常鲜明一样,菩萨具有许许多多的智慧。比如说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等等,用四智、五智来庄严。世间当中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就像宝珠的颜色一样,具有非常美妙的、通达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
第三个,就像宝珠有非常好的形状——(不知道这里是不是这样解释的,应该是吧?形状圆满,对,我不能跟原文脱节,不然到时候,你们也对我发太过,但我也不怕,我学过因明怕什么。那天我去苏州大学,他们给我问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后来那个教授说,“其实我也想学因明,藏传佛教的因明对自我保护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他可能觉得我有点可怜吧,我一方面对进行他们反驳,一方面也有自我保护。)
就像宝珠有特别好的形状一样,大乘菩萨具有首楞严的三摩地、虚空藏三摩地,还有狮子奋迅三摩地等各种各样大乘的三摩地。有些经典里面说有十万等持等许许多多的禅定。这里用形状来比喻禅定,用颜色比喻智慧。
第四个,就像宝珠对我们的身体有利益一样,从暂时和究竟来讲,大乘种姓的菩萨对众生都非常有利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哪怕只是一个人居住在一个地方,对整个地方都有非常大的利益。一位菩萨哪怕住世一天,对整个世界也增添一种快乐和美满。原来我听一位藏族的老法师在讲经的时候说:“我的上师曾经给我授记过,我本来不想赞叹自己,但是为了让人对我有正面了解,我还是要说,原来我的上师是怎么说的呢?——我这个人不管住在哪里,对当地肯定是有利的。”他特别不好意思地说了,他是一位色达的老法师,早就圆寂了。
的确如此,原来法王如意宝也说过,真正利益众生的大菩萨哪怕住世一天,也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利益。就像世间的如意宝无论在哪里,对当地的风调雨顺、对人们整体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作为菩萨也是对众生有利的。鉴于具有以上四种特点,大乘种姓真的像如意宝珠一样。
这些比喻非常好,真正有利他心的人,称得上像金子和宝珠一样,这样的人叫仁波切也好,法王也好,包括叫总统、主席都可以。只要能利益众生,世间当中最美妙的名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如果没有利他心,甚至是对众生有害的人,表面上再怎么称呼,实际上对他来讲是一种耻辱。我们应该懂得大乘种姓是用这两种比喻来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