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88课
2017年9月6日
今天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
依于禅定度,是说四类别,
以及四方便,六种真成就。
前面讲到四神足,从四神足的所依、分类、方便和修行四个方面讲。首先讲所依。实际上四神足就是获得神通,它的因依靠禅定获得——先修四无量心,然后修成色界当中的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和四禅,得到第四禅以后才能成就。我们经常讲的神通——比如知道别人的中阴身,如果没有获得色界的禅定,一般来讲是没办法知道的,除非是说妄语。作为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不要说神通,如果真有神通,至少也是获得了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只有在第四禅非常清净的心上才能显现各种各样的神通、神变,所以所依是获得禅定境界。
第二讲分类。从本体方面讲有欲、勤、定、观四者。
什么是欲呢?是对一切万法的无我和空性方面有非常大的信心和恭敬心。这里“欲”不是欲望的意思,而是有信心的意思,对空性和无我法门有特别大的信心和恭敬心,也包括对四正断有恭敬心和欢喜心。
什么是勤呢?就是精进的意思。对无我空性法门有信心,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努力修行,得到心一缘专注的境界。这是一个等持、专注,这个叫作勤。
什么是定呢?就是心一缘专注,我们平时所谓的寂止,就是一缘专注的等持,叫作寂止。
什么是观呢?就是所谓的胜观。先学习禅定或寂止的总相、分相,同时以智慧来进行分析,遣除一切怀疑,获得心一缘专注的境界,这叫作观。
四神足有“欲勤定观”或“欲勤心观”两种说法,获得比较高的境界是这样。实际上,“欲勤定观”在一般修行过程中也特别重要。首先要对这个法门有信心,然后有精进,在精进的过程当中心要安住下来,这种安住并不是不知道它的本体,而是以智慧通达它,在世间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禅定的方法。《法华经》里有一句教言:“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不管坐也好、住也好、行也好,如果在修行过程中能断除睡眠、懒惰、懈怠,用正知正念摄受自己的心,以这种因缘能生起真正的禅定。
作为一个修行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懒惰。我看有些道友各方面的修行还是很不错,早上起来打坐、念咒或者自己锻炼身体、磕头都很好。但有些人不是这样,有非常严重的睡眠习气、懈怠习气、懒惰习气、散乱习气,然后贪玩、贪吃、贪睡,这样的话修行是始终没办法增上的,更不用说四神足了。所谓的四神足,要依靠信心、精进、安住心、智慧才能生起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是不能离开四神足的,四神足是很重要的。
刚才讲了四神足的分类和所依,第三讲四神足的方便法。
一是能精勤,第二饶益性,
第三能专注,第四为对治。
前面讲过四神足能断除五种过患,断除五种过患有八种行,八种行在《入菩萨行论》《光明藏论》和《心性休息》中都讲过,即信心、欲乐、勤作、轻安、正知、正念、思维、等舍。修禅定的时候,一定要有这八种行。八种行可归纳为四种方便。
第一个方便是“精勤”。八种行中的前三个:信心、欲乐和勤作归集在精勤当中。
第二个方便是轻安。轻安是什么呢?就是“饶益性”,对自己的心、身体都有饶益。因为修行等持获得了身心堪能,身体很轻松,心也很快乐,当然这里的境界跟前面有些地方不同。实际上就是身心不像有些人一样:心里很沉重、很痛苦;身体也觉得特别不舒服。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身心是特别轻松的。这是第二个方便。
第三个方便是“能专注”。把正知和正念摄为一个,因为具有正知正念而能专注。
第四个方便是“对治”。把思维和等舍合为一个方便,依靠思维和等舍能够对治分别念和烦恼。
依靠思维对治分别念:比如说心内收、昏沉时,作高昂想,思维三宝的功德、佛的功德;心外散时想轮回的过患。如果分别念非常严重——有些是昏沉,有些是掉举,昏沉的话,我们就想三宝的功德;掉举的话,就想轮回的过患:“无始以来我都是这样外散的,现在不能再外散,应该专注。”
依靠等舍对治烦恼:如果心处于很严重的贪心和嗔心烦恼当中,那么用舍心、等舍——安住于不贪不嗔的境界,就能断除贪心、痴心和嗔心为主的烦恼,所以等舍可以作为对治。
我们平时在修行当中要依靠这四种方便方法。四种方便方法归纳起来,还是正知正念最重要。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这样讲:“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意思是:我很恭敬地合掌,劝请愿意守护自心的人们,如果你真想保护自己的心,一定要守护正知和正念。如果你有念念不忘的正念,以及经常用智慧观察自己三门的正知,具有二者,你的心就是可以守护的;如果没有二者,你肯定不能很好地修行。
所以,依靠正知正念摄为一体的这种方便方法,可以在相续当中生起真正的四念住。不仅是修四念住,平时我们守戒律也好,跟别人说话也好,自己发心也好,不论做任何事情,正知正念都非常重要。以前学《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大家好像感觉都很好,但是我们有一种毛病:学了一段时间后就经常会忘记。除了前世习气比较不错的人,对法义可以经常保留在自己的心中,不容易忘;前世习气不太好的人,世间的知识在心里面一直很坚固,而出世间的法经常听完就忘完了。就如《开启修心门扉》所讲,自己的相续跟法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还是要认真修行,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
能见及教言,安住行游戏,
宏愿与自在,得法成就故。
下面讲最后一个分类六种成就。六种成就是什么呢?即依靠四神足的修行能成就六种功德。哪六种功德呢?第一是“能见”,即所谓的五眼;其次是“教言”,指按照四神足修行获得了六通;然后是“安住行游戏”,以神境通在诸佛菩萨面前随意游舞幻化;第四是实现“宏愿”;第五是获得十种“自在”;第六是依靠“法”能成就佛陀的不共功德。
第一种成就是“能见”,指的是五眼。五眼第一个是肉眼,它依靠前世修禅定的异熟果而产生,自然而然能看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细的色法;第二个叫天眼,由修行一禅到四禅等而获得,可不同程度见到十方的一些微小色法,超过了肉眼;第三个叫慧眼,像一地菩萨以上,以无分别的智慧真正见到法性真如;第四个叫法眼,能无碍了知三藏十二部佛经的名词、句子等等;第五个叫佛眼,能照见三时尽所有和如所有所摄的一切法及万事万物的实相和现相。五眼可以这样理解。
第二种成就是“教言”,教言成就后会获得六通。六通:第一个叫神足通,也叫神境通,能无碍地前往一些佛的刹土及各种众生的地方;第二个——这里也有个天眼通,能见到佛陀各种不同的身体,还有众生各种不同的身体;第三个是天耳通,能听到如来和众生各种不同的声音;第四个是他心通,能了知众生的心,但不知道如来和菩萨的心;第五个是宿命通,了知自己和他人过去转生何处,藏文当中还有一个生死通,如果单独安立就变成“七通”了,所以生死通应该包括在宿命通当中。宿命通是自他一切众生的过去全部知道;生死通是了知自他众生未来转生的地方。很多天人都有生死通,临终七天之前就知道自己会转生到什么地方。
今天我听一位堪布讲,前段时间藏地有一个四十岁的病人,他当时说:“我要马上往生极乐世界了。法王如意宝来了,大家一定要好好供养、祈祷。”说完后真的示现圆寂了。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病了一段时间,后来真的说走就走了,知道自己要往生极乐世界。一些往生极乐世界的老年人、修行人,提前就知道自己将转生到什么地方,这也可以叫生死通或者宿命通吧,即便不是真正的生死通,起码也有一些预感,他确实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但有些人说自己要死了,已经把财物全部供养三宝了,过一段时间又死不了,又开始重新买——这样有点不好,没有把握之前最好不要说。
第六个是漏尽通,知道自他相续中有什么烦恼及如何对治。从如来面前得到教授后,众生才可以在相续当中获得六通,所以四神足也会成就五眼六通。
第三种成就叫“安住行游戏”,意思是获得这些神通后,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幻化,比如在如来、菩萨面前听法,还能到各个世界去利益众生、转法轮。依靠神足通的力量,他可以到清净刹土去“免费旅游”,比较方便,对吧。
第四种是成就“宏愿”,菩萨之前依靠四神足力发了愿,然后由他的智慧所感召,最后按照他所发的愿,可如愿以偿地转生到人间、天界等不同的众生当中。
安慧论师的讲义也引用了《十地经》,里面讲菩萨依靠自己的愿力,有身体的功德、心的功德、妙音的功德——不可言说。这句话我深信不疑,同样是人,有的人的身体不管是谁见到后都会种下善根或生起欢喜心。本来人的身体都是一样的,但在世间当中有很多高僧大德或一些普通的僧人、居士,他们就像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一样,谁见到他的肉身都会生起欢喜心。以前我们的很多上师,有些人自从见到后就种下善根,从此在信仰三宝的路上不退转。因为前世的愿力,菩萨的身体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菩萨的心也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心的愿力非常大,因此他的心一做加持、一作意,对于他所发愿、关注的事,就有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经常说请某位上师加持加持,就是因为他的心跟其他人是不同的。菩萨不管是说一些非常普通、简单的话——比如简单地取个法名,还是给人讲课,因为妙音功德的力量,你就可能真的对三宝产生了不退转的信心。或者说你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对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你都没有亲自见到过作者,但是他对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都是这样,有些人没有见过上师如意宝,但是听到了上师如意宝的音频——我那天见到一个藏族大学生,他说从来没有见过法王,但有一次在一家茶馆里看到法王的录像、听到法王的声音,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就一直泪流满面,莫名其妙地对三宝产生了非常坚定的不退转信心,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就彻底改变了,他说以前自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这种力量确实不可思议。刚才《十地经》里面讲了,这也是菩萨前世发愿的功德力。
我们在座的人也应该发愿:愿我生生世世的身语意都对众生有利,不要变成身语意对众生有害的人——别人见到我的身体会产生邪见、嗔恨心,看了就特别烦;或者我的心一专注或一想念、一作意,就对别人产生一个不好的影响;或者别人一听到我的声音就马上产生分别念、不高兴——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们每个人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即使不能利益众生,但我的身口意也不要损害众生!这是我们的一个底线,我们也应该这样发愿,对吧?《十地经》里面的这个道理,大家应该好好思考一下。确实世间当中有很多高僧大德很了不起,哪怕他说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也让很多人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变化,这就是菩萨愿力的作用。否则,每个人都应该能起这样的作用,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第五种成就是十种“自在”。
寿自在。有些人获得了寿命自在,想转生到哪里或者想住世多长时间,都是自在的,想死就死、想活就活。定自在。他可以随心所欲入于大乘的一些禅定、三摩地等境界当中。
资具自在。他只要一观想,虚空当中就会降下好多好多的东西。现在有的人为了买高档手机去卖肾、卖肝——确实世间人很会弄,通过各种方式、广告吸走人们手里的钱,很多人为此很痛苦、苦恼。但是如果你有这种资具自在的禅定,想买什么的话不用付钱,只要一观想,就从虚空当中降下来了。
业自在。主要是身体和语言的业,因为业获得自在,可自在转生到人间、天界;或者业可以延长,继续转生到某个地方去。本来转生需要有一种业,但是业获得自在的话,也可以随时转变。比如本来我的业力是变成一个欲界的人,后来不想待了,就马上把业转换成色界的,然后色界也觉得不好玩,就天天变。我们有些工作室里的年轻人,这里不好玩、那里也不好玩,不断地换工作,这个也是“业自在”(众笑),因为他自己的业不断改变。甚至有些人当了出家人,过一段时间觉得不好玩,就还俗当在家人,过一段时间又到别的地方去,装成出家人,他们还是有“业自在”的能力。
受生自在。他可以自在转生,比如说本来安住色界的禅定,在色界禅定没有退失的情况下,为了能利益众生,他可以直接投生到欲界或其他世界当中。
信解自在。自己能显示各种神变,比如把金子变成石头或者把石头变成金子。现在有些人也有一些这样的力量,这个叫作信解自在。
愿自在。一般来讲这是到了一地以后,菩萨的十大愿能成就的。
神变自在。为了让其他众生生起信心,在众生面前显现诸如自己身体燃火、飞行、放光等各种各样的神变,以前有些独觉、佛也这样显现。很多大成就者经常有这样的故事,比如多钦则仁波切曾把一只黑狗和一只白狗砍成了两半,大家指责他的时候,他把黑狗和白狗的上下身交错拼接到一起,狗马上复活了,变成了两只花狗,这也是神通、神变吧!(据说花狗的皮在玉树的一座寺院保留着,前一段时间我去的时候问他们有没有,他们说是以前有,历史上是有的,但是现在没有了,如果有的话我想看一看。)
智慧自在。前面讲四无碍解是对法、义、词、辩都非常精通,讲什么一点阻碍都没有。很多人是“四有碍解”,这里讲不下去,那里背不下去、也没办法理解,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闻思需要长期的奋斗,不要认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会有大的效果。现在有些人太急了,好像短短的时间当中一定要把五部大论、显宗密宗全部学完,其实最好是次第学习,中间不要放下,放下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应该从一开始,每天都是慢慢地不断闻思,这样你的智慧一定会增长。
法自在。对佛法的名词、句子全都一一精通。
十种自在与六波罗蜜多是相应的,比如禅定圆满就获得了定自在,等等,六度圆满就获得了十自在。
第六种成就是“得法”成就,即依靠前面的等持,能成就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也就是说依靠四神足,上面讲到的六个功德全部一一成就。
下面讲三十七道品当中的五根。
辛四、五根:
菩提及行为,闻胜与止观,
当知信等基,能成利益时。
下面我们讲五种根,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
信根,实际上是信心。比如对无欺因果产生信心,对三宝的功德产生信心,对涅槃和修行道产生信心,我们分别叫作诚挚信、清净信和欲乐信,《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是这样讲。
按照安慧论师的讲义,对法有四种信心:第一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自己纵遇命难也不会造恶业,这是对因果的信心;第二是对菩萨道、对菩萨的行为有信心,不求小乘,只对大乘有信心;第三是对法无我和人无我的空性法门、三解脱法门有信心,一切万法在实相中不成立,在名言中有无欺缘起的存在——对这个有信心;第四是对佛的十力、四无畏等不共法门有绝对的信心,不是三心二意。这四种信心希望大家记住,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的信心是表面的,只是一个对三宝的信心,实际上对因果、对大乘佛法、对佛的不共法、对空性的这四种信心是很重要的。但对三宝有真实信心也有很大的功德。《大庄严论经》里面讲过:“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虽然没有任何的珍宝、资具,如果对三宝有信仰,那这是世界第一富翁,比比尔·盖茨、巴菲特、扎克伯格、马云还有钱。什么意思呢?虽然他身无分文,什么资具都没有,但是如果确实对三宝有不共的信心,他已经具足了心灵的财富。《大庄严论经》讲得很好,世间的富豪可能只有物质财富,至于精神财富的富豪,按照佛教的观点,对三宝有不共的信心也可以叫作第一富人。当然非佛教徒不一定承认,不过他们也有一些精神上的需求。有些人的精神财富很贫乏,有些人的精神财富非常富裕,如果精神特别缺乏、贫乏,即使你有很多财物,也不一定非常快乐。
1995年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去南方一座城市,有一个施主觉得自己特别有钱,当时法王如意宝在他家里住了三天,他每天都是哭诉:“虽然我有钱,但是我很痛苦!”法王说他真的很可怜,所谓的快乐不是建立在金钱上。他在当地确实是比较有钱的——当年我们都没有手机,我借了一个居士的手机,在法王出去的时候方便联系,有手机的话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他们家里的车和房子都很不错,可是这个人特别痛苦。当时法王很感慨地说:因为所有的财富和快乐并不是建立在外界上,内心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内心很贫乏,确实就像这个人一样。
当时法王如意宝出去,很多时候都是住在私人家里或道场当中。现在我们有些堪布、堪姆出去,一定要住比较好的地方——不一定,刚开始法王带我们去很多地方时,条件也不太好,经常是住在小道场当中,有时法王如意宝他们共用一个房间,我们是在楼梯下面——有一点空间的话,晚上就睡在那里,包括去美国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希望法师们不要要求很高,跟这个要求、那个要求,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这些对我们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自己应该随缘、随和,而且我们出去也不是为了享受、过奢侈的生活,不管法师也好、辅导员也好,在弘法过程当中不要以自己为主,自己有很多很多要求的话,这有一定的困难。我有时候想起来,确实像上师如意宝为主的这些高僧大德们,为了佛法,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垂范,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是我想起的一段经历。
这个颂词主要是讲五根的所缘。
信根的所缘是“菩提”。我们要对三宝和因果起信心的话,它所缘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菩提。信心的目的并不是找一个好工作等等,而是为了将来自他一切众生获得菩提,这是信根的所缘。
精进根的所缘是“行为”,要获得菩提的话,就要像行菩提心一样,行持菩萨的六度万行,这个行为是精进的所缘。
念根的所缘是“闻胜”,闻胜的意思是对所听闻、所得到的佛法念念不忘,不断地去忆念,用正知正念经常想它,这叫念根。其实五根的所缘是连续性的:首先对佛法要有信心,有信心后要精进,要精进的话你一直不能忘,如果你没有忘掉,就可以安住在禅定当中,然后用智慧来摄持。
“止”指的是寂止,这是定根的所缘。心一定要能安住下来,远离一切过患。
“观”是慧根的所缘,按照大乘胜观所讲,这是对万法的本体完全明白的一种根。
信心、精进、念、定、慧这五根是基础或根本,依靠五种根能成办利益,对获得菩提起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个根都起决定性的作用,精进对菩提起作用,念根、定根、慧根也这样,对我们的修行非常有利,所以叫作根。所谓根一般是指根本、基础,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些确实是根本。
这里讲的是菩萨的行为。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包括讲密法的时候,都说信根和精进根是很重要的。《杰珍大圆满》和有些大圆满的书当中,说一个人的根基好,经常指的是慧根——这个人根基很好,他的背诵很不错,短短时间当中一部论能全部背下来。但是有时我们所说的根基好是指信根——他信心很好的话,根基很好;他特别精进的话,也是根基很好;他念念不忘,对任何善法不断串习、一直忆念,也是一种好的根基;他经常安住在禅定当中;他有胜观的智慧——根有这五种。
在密法当中有时说精进很重要,有时说信心很重要,尤其在密法里面,人的信心很重要,即使你的智慧、禅定不是那么好,但对法、对上师有特别大的、永远不会改变、坚定不移的信心的话,依靠信心也会有成就。就像依靠狗牙成佛的故事,华智仁波切也讲了,并不是狗牙有加持力,而是因为老妇女的信心感动了佛陀,佛陀的加持融入了狗牙当中,这种缘起是因为她的信心特别好,之后其他的根和功德自然而然出现。这里是讲菩萨根的功德,在菩萨还没有得地之前,五根、五力在加行道的前两阶段叫根,后两阶段叫力。
辛五、五力:
信等趋入地,许为有染污,
违品薄弱故,彼等称为力。
前面讲了信根、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五根,现在讲信力、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叫五种力。因为马上要进入一地菩萨的境界,所以许为力。我们在信解行阶段的时候,五根还有一定的染污,五力也有染污。因为还没有得到一地菩萨的境界,还是在加行道,会有凡夫地贪嗔痴的染污,所以“许为有染污”。五力并不像一地菩萨的七觉支那样是没有染污的,而是有染污的。
五根和五力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五力的违品非常薄弱,五根的违品比较强大。比如信根的违品是没有信心的邪见;精进根的违品是懒惰懈怠;念根的违品是产生各种散乱分别念;定根和慧根也有各自的违品。但到了五力的时候,它的违品非常薄弱,一般来讲不会因为违品强盛而被打败。
好像《杂譬喻经》当中讲,曾经有一个国王在绕塔的时候,大臣来报告说敌对国家的军队马上来了,您还是回来做好准备,不然很危险的。但是国王仍然不停止绕塔,说是让他们来吧,我还是要转我的塔。他转了一百圈以后,结果对手自然而然消失了。
转绕是很重要的,转绕我们佛学院坛城的人也很多,上等转绕一万、中等一千、下等一百。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发愿力很大,坛城对未来的众生,包括有心病的、有身病的、有违缘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利益。当时法王把很多高僧大德的伏藏品放在墙壁里面,如果直接放在外面害怕有盗贼,一般人根本没办法找到,当时用这样的方式做了很多特殊的加持。一些病人转了很多圈后,有些有好转,有些彻底好了,反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是真的,有些可能是自己的清净观吧。
心不散乱、专注的话,违品的魔力会越来越小。《大虚空藏菩萨请问经》中说,如果心有间隙,心则动摇,心动摇,魔王就有机可乘,所以作为菩萨要守护自己的心,应该做到心无间隙。我们的心越来越动摇的时候,魔确实可能找到机会。如果我们转坛城、转塔,不论做任何事情只要心坚定下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还是做我的善事!”这样的话所有魔王及其眷属就会羞耻而离去,最后都逃走了,这是一种规律。我们在世间当中,身体不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被魔缘所侵害,侵害的主要原因是心动摇,心一旦动摇,魔则得便,如果我们的心不动摇,成千上万的魔众也无机可乘,这个很重要。
有时我觉得自己传法三十年确实很不容易,能做到今天,中间并不是没有出现违缘,自己一方面是祈祷上师三宝和护法神,另一方面是遇到任何事情都尽量不低头。不然的话,现在是末法时代,有时可能是自己的身体不行,有时是心力不够,有时是外在的条件不够——在座的很多法师,我觉得你们还是很有福报的,有些是十多年,有些是二十年——讲经说法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不然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你刚开始有这个发心,但是到了后来也可能遇到困难——在世间当中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哪怕是讲一个礼拜的课也很难,比如我们去西方,感觉到他们那边比较放松,但是好像没有钱的人听不到课。原来我们去华盛顿旁边一个叫阿贡拉母的中心,法王当时讲了七天的法,到了第四天,有一个中国女孩子说她的钱用完了,因为一堂课七十美金。我看她很可怜,是一个留学生,我就说我借给你——我说是借给她,不然给她的话,别人会说的。我看她好像真的很可怜,特别想听那个法。当时法王讲的是一部很深的法,但是每个中心都有这种要求。所以可能长年累月要听的话,在有些道场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有些地方也有其他的资源、因缘,总之并不是很容易的。
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也好、修行也好,一直延续下去不是很容易的。世间一辆进口车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后要么是大修、要么报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结果。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法,大家应该知道很多的情况,要看前辈的历史,也要看当前的形势。所谓听法也好、修行也好、闻法也好,无常迟早都会有的,这时候我们看怎么样应对。所以面对违品,依靠信心的坚定力量、精进的坚定力量,还有念力、定力还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些力量的话,一般违品很难摧毁你。
下面讲七觉支。
辛六(七觉支)分四:一、何时安立;二、以何安立;三、为何安立为七;四、七支归为五支。
壬一、何时安立:
承许入地者,安立为觉支。
七觉支是获得了一地菩萨境界后才安立的,八圣道是在修到二地以后安立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见、正业等其实是世间的正见,真正的正见只有在第二地菩萨以后才可以安立。七觉支在凡夫地也相似具有,但到第一地菩萨才真正拥有。七觉支是怎样安立的呢?
壬二、以何安立:
证悟一切法,众生等性故。
到了一地菩萨时,现量证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对一切众生无有执著,通达了自他一切万法平等的境界:已经证悟了人无我,所有五蕴相续的法全部已经证悟了,没有人我执了;也证悟了一切内外法的空性,证悟了法无我,我所执是不存在的。在菩萨的境界当中,自己跟众生是一样的,众生的苦乐跟自己的苦乐完全都是一样地对待。因此修行的书里经常讲,到了一地菩萨的时候,才可以无勤地、自然而然地直接自他交换。在凡夫地的时候,说是说要换位思考,但真正换位思考的话,毕竟我们的相续当中还是有我执——把自己放在众生的位置,众生放在自己的位置,完全自他交换的话,还是有困难。
如果到一地菩萨的时候,确实菩萨已经证悟了人法无我。《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里面讲:“菩萨知诸法,因缘所生空,我法及众生,彼皆无所得。”菩萨知道一切万法是因缘而产生的,因缘所生的话,全部是空的。《中观根本慧论》当中也这样讲,只要是因缘产生的话,那绝对是空的,所以菩萨完全懂得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我已经引用三次了,你们要记住!这是很珍贵的。
下面讲如何安立七觉支,这个比较简单,我字面上简单过一下。这里首先讲了转轮王的七宝:轮宝、大象宝、骏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大臣宝和施主宝。转轮王因福德力现前,依靠福德力,每种宝都有不同的作用,有些是作为乘骑,有些是作为王妃,有些是作为大臣等等,注释里面讲得比较清楚。
壬三、为何安立为七:
了知克胜故,正念即普行,
此之择法慧,能摧分别相。
颂词以两个七宝的比喻对应正念觉支和择法觉支。
第一个比喻:正念觉支就像轮宝一样。获得了第一地菩萨境界的时候,因为他以前在胜解地经常念念不忘正念,到了一地他的修行也念念不忘正念。正念觉支相当于轮宝一样,有了这个正念、信念的轮宝,国王可以通行到任何地方。我那天比喻现在无人驾驶的飞机就像轮宝,你坐在轮宝上到哪里都可以,有了正念的话什么功德都可以具足。
第二个比喻:择法觉支相当于大象宝一样。获得一地菩萨后,有了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择法智慧,择法智慧就像大象宝一样,大象宝能摧毁所有的障碍。原来所谓的大象宝,就像现在的坦克、导弹这些武器一样,可以摧毁对方的军事防御系统。有些国家装备的军事设备越来越厉害了,有时看看它们的介绍都很害怕。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话,就可以摧毁一切违品,颂词讲“此之择法慧,能摧分别相”,就像具足大象宝一样。
此之精进支,为速证悟入,
正法光明增,欢喜恒长养。
第一个比喻:精进支就像骏马宝一样。到了第一地菩萨,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能得到所有该证悟的出世间的功德,这就像骏马宝一样。骏马宝不论到海边也好,南赡部洲也好,它自己所有的目的地都能到达。所以具有精进的人,不管世间、出世间功德都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精进是很重要的,不仅是对于一地菩萨。在世间当中精进也很重要,有了精进,就像你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一样——很多美国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原来法王去的时候,就坐过私人的飞机,现在还有这个录像,当时我们很惊讶,但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中国也很多了。昨天有一个新闻说,将来的世界到一定时候,私人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满天飞,就像飘雪花一样,每个人都在天空当中“呜呜呜”,也许我们喇荣的天空当中也有好多无人驾驶的飞机,然后他们在坛城那儿下来,绕108圈后又乘飞机飞到别的地方去了。
第二个比喻:喜觉支就像神珠宝一样。“正法光明增,欢喜恒长养”,那个时候是很欢喜的,因为有了欢喜能长养自己的身体,遣除一切黑暗和无明,就像有了宝珠能驱除一切黑暗一样。
脱离一切障,轻安获得乐,
由定自在得,心中所想事。
第一个是轻安觉支。有了轻安觉支的话,身心很快乐的,就像是国王的玉女宝一样。其他书中讲,比如夏天天气热的时候,玉女宝给国王带来清爽和凉快的所触,天气特别冷的时候带来温暖的所触。一般来讲,获得了轻安身心都会很快乐,不是今天这个不行,明天那个不行。修行有轻安的人,不管到哪个道场、在什么场合,好像都很开心——“今天特别累吗?”“没事没事,挺好的。”“你吃得不好吗?”“没事没事,吃这个也可以,你看以前释迦牟尼佛苦修的时候吃什么,我有什么苦的。”但有些人好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人也看不惯,住的地方也觉得不舒服。我们经常说,当一切显现成为怨敌的时候,这个修行人就糟糕了——知道吗?真的我遇到过一些修行人,他们的身心很快乐,什么事情都看得过得去,比如自己最亲的人死了,最好的人离开了,或者最珍贵的东西丢了,心里还是很淡定的。我们很希望得到这样的轻安,那是多么好啊,就像获得了玉女宝一样。
然后是定觉支,有了禅定的话能随心所欲得到一切功德,就像得到了施主宝一样。有施主宝的话,国王到哪里去,这个施主就会为他成办一切事情。现在有些上师也有施主宝,到哪里都带着,“我想做这件事情,你去给我做吧!”听说有些人是这样,好像有了施主宝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一样,但不知道最后怎样,如果没有以法为主而是以财为主,到一定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障碍。
我觉得我们佛学院和学会的理念和方法特别好,主要是单纯的闻思修行,一些供养和随喜都是随缘,有就尽量帮人成办,没有也无贪无悔,这样很好。
最后是舍觉支。
等舍于一切,随意而安住,
后得无分别,安住恒住胜。
舍觉支是心没有沉掉、没有贪嗔、没有分别念,安住于禅定的状态当中,相当于将军宝或大臣宝。将军宝是什么呢?将军在国家里面是很有威望的,军事权力掌握在他手里,如果他好的话,对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治理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他不好的话,比如贪婪、腐败等等,那谁都不敢惹他,也是很危险的。将军的话,他如果想摧毁某些地区或人,他有这个能力;他如果想摄受该地区,也有这个能力,他还可以按照国王的要求传达各种各样的指示。在一个国家当中,军权是非常重要的,像柬埔寨等一些国家,因为国王手里没有军权,最后国王也非常麻烦,现在是这样的。以前转轮王的将军宝也很重要。
同理,我们具有不贪不嗔等烦恼的等持是很重要的,依靠这种等持,上上的功德可以得到,违品方面的烦恼过患也可以遣除。在无分别的禅定中安住的话,可得到世间和出世间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能依靠禅定力利益无量众生。获得这种不贪、不嗔、不昏沉、不掉举的禅定是很重要的,有了舍觉支,就像转轮王有将军宝一样,能成办一切事业。
以上对应七轮宝讲了七觉支,下面做一个结尾。
此德之菩萨,安立如轮王,
常以如七宝,觉支所围绕。
具有七觉支的菩萨实际上就像转轮王一样,转轮王经常以七宝来治理国家和利益民众,作为一地菩萨,也是用七觉支的功德来饶益有情和庄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