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86课
2017年8月23日
外面听课的人,不管你是不是参加学会的,都应该专心致志地以闻思修行为主,一些其他形象上的事情尽量不要参与太多,虽然有些看起来是功德,但对自己和他人也带来一种麻烦。
不管社会上发生什么事情,回到课堂上讲经说法,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和享受,佛法的美味是最好的“奢侈品”,佛陀《大般涅槃经》中讲过“专心听法”。如果我们专心听法、专心学法,身体也会非常舒服,我每次上课都有这种感觉。那天我跟慈慧的发心人员见面,他们有些已经发心七年了,感觉特别累,一提起发心就有疲倦的感觉。我说我讲经说法已经三十年了,但是每一次讲课都那么激动,还有那么高的热情,你们也不能那么疲厌。可能我对自己过于赞叹了,但是对于讲经说法,我好像和三十年前讲法的感觉是一样,三十年前非常有兴趣,三十年后还是非常有兴趣,发自内心地感觉特别好,不是假装的。有些西方的演讲者说:即使你自己没有信心,在演讲的时候也要装着有信心,但我不是这样。我们如果对法有信心,不管是对你的诽谤也好,赞叹也好,供养也好,诋毁也好,很多事情,在如梦如幻的人生中都很容易获得解决。
今天我们讲四无碍解,这是大乘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前面已经讲了“菩提分品”中的稳重、惭愧、四依等六个“因”,今天继续讲第七个。
庚七、宣说四无碍解:
异门及法相,词智了知故,
菩萨无碍解,四种无伦比。
“异门”“法相”“词”和“智”这四法,分别指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智无碍解(此处是辩才无碍解)。菩萨的四无碍解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呢?虽然声闻乘行者也有四无碍解,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入大小乘的世间人如某些大学教授,也具有相似了解法、意义、词及辩才的智慧,但他们与大乘菩萨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关键是菩萨有利益众生的心,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越了他们。
什么是法无碍解呢?法当中有善法、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等,每个法也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比如恶法里的无明也可以叫愚痴、愚昧、黑暗、愚蠢等等。正面的智慧也称为本智、胜义智慧、自然本智或觉明、觉悟、明心见性等等。贪心也有贪欲、欲望、贪恋、悭贪等很多别称。所谓的法无碍解,是指通达法的意义。我们通过闻思修行,才能知道法是什么。要懂得法的意义,就要从《小乘阿毗达磨》《大乘阿毗达磨》一步一步学习法的道理,学法是很重要的。不然,比如现在有些南传佛教的居士,虽然他们还是很虔诚的,经常礼拜,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解脱,一点佛教的基础知识都没有,特别可怜。
义无碍解:任何一个法都有自己的法相,法相包括总法相和别法相。别法相就是自相,比如地水火风当中水的法相是湿性,火的法相是热性,地的法相是坚硬,风的法相是动摇,四大为主的所有法都有各自的法相;又如有人的法相、解脱的法相、涅槃的法相、痛苦的法相等等。总的法相指所有法都不离开苦、空、无我、无常。以总法相和别法相来了知法,这叫作义无碍解。
用什么方法了知呢?应该是词无碍解。要懂得法的话,首先要懂得语言。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方言,世界上有英语、法语、汉语、藏语、蒙古语等不同的语言,藏语也有安多语、康巴语、拉萨语等,汉语也有普通话、四川话、广州话、潮州话等等,每种语言都是由字、词、句及不同的语法结构组成,依靠这种方式来了知意义,这是对人类语言而言,世间众生还包括天、龙、夜叉、鸠槃荼等,它们也有自己的语言。
那天在剑桥还是牛津,有一个人刁难我说:你翻译了很多藏文文献,你故意让人们把藏文忘掉,破坏藏文化,因为你翻成汉语,很多人就不读藏文,只会读汉文了——他的意思是说我不负责任,我看他的表情是这样(有人提问的时候,我会看这个人的表情是真不懂还是故意挑毛病)。然后我说,从佛教层面讲,《普贤行愿品》里也说“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要用一切语言来说法,包括人类以外的天龙夜叉等众生的语言,可能天人、夜叉和龙也像普通话和四川话一样有不同的方言,也许南方和北方鸟类的语音也不太相同。以这种方式来说法的话,叫词无碍解。
这也是我们要求大家学习不同语言的原因。这几年以来我们还是有进步,我们开世青会的时候,翻译的语言组织能力等各方面都一年比一年好,从第一次到现在是七年的时间,在七年当中,有很多年轻人本来自己的语言功底也比较不错,他们用了很多语种来锻炼自己说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习惯,用他们的语言会更加亲切。我们去泰国的时候就用泰语问好,“萨瓦底考”是男士说的,“萨瓦底卡”是女士说的,我学泰国语还是比较像。
辩无碍解:比如在讲法的过程中,可能很多人会不懂它的意义,产生各种怀疑,向你提出一些疑问,这时你应该正面回答,如果别人故意挑毛病,则应反驳他,这是一层意思;另外一层意思是:对一个法,乃至很多年都能讲下去。比如以前有的法师讲《妙法莲华经》,光是经题就讲了六个月。我们那天给大家讲的《文殊赞》,以前藏地的一些堪布也是讲一个月。但是有些人特别啰唆的话,不一定是辩无碍解,比如一个小小的问题,一直没完没了地讲,本来用简单的语言完全可以表达,但他一直转来转去、弯来弯去,最后听的人都打瞌睡了。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挖掘出它的甚深意义,这叫辩无碍解。
具有四无碍解的缘故,菩萨与声闻、世间人都不相同,虽然他们也有相似的四无碍解,也会辩论、会各种语言,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确实有很大差别。所谓深度是指涉及空性的智慧;所谓广度,是指对天下无边的众生都要去帮助。菩萨的知识不是自利的知识,而是利他的知识。如果地球上很多人接受的教育是大乘佛教那样的利他思想,可能世界上的智者会越来越多,世界也会越来越好,无我、无私的人很多是很好的。
但现在我比较担心,人工智能越来越兴盛的时候,很多自私自利的人特别聪明,电脑操作非常厉害,如果他们所有的技术、资源都只为自己服务,其他没有这种智慧和能力的人就只能干巴巴地等着,没有什么事情做了。《未来简史》里说到,将来的时代有很多人没有事做,生活也很困难。马云最近也说“我敢保证,再过若干年很多人都会失业”。全世界这么多的金钱、财富都集中在个别人手里,确实也是——那天在世青会,我发自内心地说,将来的时代跟以往完全不同,以往的时代变化很小、很慢,变化曲线是一条横线,从工业革命以后稍微有点变化,但现在变化特别大,完全成一条竖线了。不管是家庭的变化、生活的变化还是工作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当中,佛教徒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正见和信心,另一方面还要关心他人各方面的生活和生存,这些是将来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下面讲四无碍解的定数:
极其精进说,说何以何说,
所说法与义,唯以词智说。
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
答复辩方故,无碍解为四。
四无碍解为什么是四种而不是三种、五种、六种呢?因为从意义和词句方面来讲,四无碍解能完全包括。
菩萨是非常精进的,不会做一点点事情就说“我累了、我厌了、我现在不行了,我心烦了,能不能把我换了?”或者遇到一点点事情就马上退失。作为精进者菩萨,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只要是为了利益众生求正法,一切事都愿意做。
“说何”是所说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以何说”是以什么词句和语言来说,这个句子当中包括了四无碍解。“说何”——所说的内容是法和意义,刚才讲了法有非法和正法等等,意义是以自相或共相的方式来说表达的意义。所说的法可以包括在法和意义里面。以什么来说呢?“唯以词智”,是用词无碍解和辩无碍解。词无碍解是以各种语言把所讲的道理表达出来,比如南传、藏传、汉传佛教的《大藏经》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如果用词无碍解的方式来给别人传讲,别人就能完全了解。如有一些问题需要回答、需要辩论,就可以进行回应,辩才无碍。
作为一个法师或普通的居士,四无碍解是很重要的。你要懂法、懂法的意义,以什么来懂呢?以文字语言来懂。有些堪布、堪姆讲法的时候很好,但是到问答就说“不行不行,我取消问答,我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讲,但是问答比较麻烦,我就不答了……”因为问答还是有一定的挑战,别人问什么自己也没办法提前知道。讲法至少会先有准备,而且讲的过程当中别人一般也不会举手——“你讲错了”,一般西方人经常会这样。我原来在美国加州一所学校里面讲,下面的学生直接举手说“那个翻译翻得不是很清楚,你下来!”(众笑)所以我有时候如果讲得不清楚,讲得不太好,你们也可以举手。
上面是从意义上面讲的。下面再具体说一下无碍解,有略说和广说,无垢光尊者的很多科判也是有略说、广说、摄义。
略说是义无碍解;详细广说是法无碍解;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让对方完全了解,是词无碍解;听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讲者以非常合理的方式来进行解答,令其遣除怀疑,对法的根本的意义能完全了解,这是辩无碍解。所以四无碍解不用多、也不用少。
因此我们明白法的道理是很重要的,修行也一样。现在很多人说“修行很容易,不闻思也可以,只要修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就可以了。”但是要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话,如果对法没有彻底了解,所修的出离心也不一定稳固。《父子合集经》记录了释迦牟尼佛跟父亲净饭王的谈话,里面说“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如果明了法的道理,对五欲六尘自然而然会生起很强烈的厌离心。我们都知道万法实际上是不可靠的,如幻如梦如泡影。如果你对法不了解,也许会暂时说“我要修出离心,我要从轮回中出离,不出离不行。”但是如果心里一直贪恋世间,出离心是没办法产生的,对世间的妙乐也没办法从根本上断除。我们对法真正的道理要从根本上明白。
等性各自证,复次尽了知,
能断一切疑,名为无碍解。
四无碍解的定数前面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它的因和作用。
因是什么呢?“等性各自证”在梵语当中叫“札德桑布达”,它有无分别的各别自证、真如、等性、了知的意思,用无分别的智慧,能现量了知到一切万法本来平等的空性或者自性。从梵语引申出来,汉文中“无碍解”也有没有任何阻碍、彻底地了解诸法自性的意思。从梵语当中讲,“等性各自证”的“等性”是它所证悟的本体,这个本体是各别自证,以什么方式各别自证呢?就是完全了解、现量了知,并不是通过比量或推理、揣测。
现在有些人对法的了解不是现量了知的,比如我们讲无常,你彻底体验到无常的道理的话,这是现量了知的。如果你彻底证悟到心的本性的话,也是现量了解的。我那天也说了,如果你真正现量了解到自己心的本性,可能你对上师会特别感恩的,因为是上师的窍诀或书让你真正了解到了万物的真相,这时你跟其他人的见解是完全不同的。现量了解到一切万法的自性,就是无碍解的意思。
它的作用是什么?显现当中的知识——不管是关于蕴也好、界也好、处也好,你能断除一切怀疑;实相当中的知识——不论蕴界处还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怎么是空性的,空性是怎么跟光明无二无别的,这些道理通过闻思修行完全能了解,就是无碍解的作用。我们彻底断除一切怀疑而明白法的真相,就叫无碍解。当然,因地的时候四无碍解是比较相似的,在得到佛的果位时,就获得了究竟的功德。在佛地也具足四无碍解,以前我们学过的一些大乘经论都有明显的内容。
庚八、二资粮:
菩萨之资粮,福慧无伦比,
福得增上生,依慧无惑转。
平时大家经常说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但《大乘经庄严论》对每一个我们已经特别熟悉的道理都有深度的剖析,让我们每堂课都有一些新的收获。每个人都觉得四无量心很简单,四无碍解很简单,实际上真让你解释的话,可能一些闻思多年的法师也不一定能回答清楚。“什么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就是有显现的布施这些。”“那么福德资粮的因是什么、果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定数是什么?”这样问的时候,可能很多人的回答都比较模糊。
大乘菩萨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和声闻缘觉还是有差别的,菩萨的资粮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资粮是以菩提心摄持的。不以菩提心摄持的话——比如像声闻缘觉的发心,其资粮就并不很广大。
《贤愚经》中讲,当时贫女供灯,佛陀授记说她将来会变成某某佛。胜光王心里有点不舒服,贫女只供了一盏灯,但佛陀已经给她授记了,为了得到佛的授记,第二天他就供了数万盏灯,买了好多灯油,灯器也是金银做的,因为国王很有钱,手下的人也很多,但是佛陀还是没有给他授记,佛说贫女是以菩提心摄持的,你没有以菩提心摄持。有些大老板善事做得比较大,如果自己的内心没有以菩提心或空性慧摄持善根,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福德资粮还是很广大,但是不一定如大乘的资粮一般无与伦比。
真正的大乘二资粮是无与伦比的,超越了声闻、缘觉和世间人。《宝积经》和《智慧无尽经》中讲,菩萨的智慧像十方的虚空一样广大,而声闻缘觉的智慧资粮就像昆虫在芥子里吃出的空间一样;大乘菩萨的福德资粮像四大海水一样深广,而小乘资粮就像牛蹄迹里的积水一样,只有一丁点。资粮是依靠发心力摄持的。
当然发心也需要前世的福报。福德资粮会成为增上生的因,比如变成帝释天、梵天、转轮王,在世间升官发财等等,世间众生的福报确实很有差别。同一个父母生的孩子,有的特别有福报,包括我的三个妹妹,我经常给别人说她们的福报不同,不管怎样,她们依靠自身的能力生活。有福报的话,各方面还是不错,如果福报一般般,可能很多方面也不同。你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当中,也能发现每个人在福报方面是不相同的。
如果具有智慧资粮,转生在轮回当中时,就不会被轮回的业或过患染污,为何菩萨在轮回中不会特别烦恼、痛苦?他有这个能力实际上也是因为他有这个福报。《入行论》当中讲:“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福德让菩萨的身体特别舒适,智慧让菩萨的心特别安定。作为菩萨具足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身心都很快乐,在众生界当中怎么会疲厌、痛苦呢?不会的。我们以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可能生活一定很苦,但实际上菩萨因为拥有前世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身心不同于凡夫人。凡夫人的心力比较弱,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执著为自相——没有智慧,一直没办法从烦恼中跳出来。
这样看来,世间当中福德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福德——不说出世间的智慧,暂时的生活也会有困难。我那天对个别人说:你还是好好修曼茶,这辈子福报不好的话,下辈子也能变成有福德的人。不然世间人是很现实的,《庄严经》里说:“世间之人,见富贵者,竞来奉事,睹贫贱者,弃而远之。”世间人看到有福报的人都是拼命接近,如果看到贫贱者,自己不需要求他的人就离得远远的——人是很现实的,我以后有求于他的话,就对他特别好;我以后不用求他的话,根本不会看他一眼。那天慈慧的有些贫困学生,他们要求一定要开贫困证明,我说尽量少一点,不然,本身是贫困孩子,他去办这个证明的话,很多人根本不会理的。在这个世间当中,没有福报的人,做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也可能很费力,而有福报的人,即使是特别大的事情,可能他说一句话就解决了,就像福力王子的故事一样。他因为生生世世有很大的福报,做很多事情确实非常方便。福德资粮就是这样,有了福报能在人生当中享受快乐。
有了智慧资粮的话,在生死轮回当中不会烦恼。即使有烦恼,就像《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里讲的:“譬如世间人,善知药禁咒,一切毒药等,不能为损害,菩萨亦如是,若具方便慧,一切烦恼毒,不能为损害。”世间非常聪明的人,他用咒语、药等方便方法,能解除一切毒,菩萨也是这样,如果具足智慧和方便,那么贪心、嗔心、痴心等所有烦恼,对他来讲不但不会有害,反而会成为修行的助缘。还有一个教证,说是不净粪的肥料对甘蔗田是有利的,同样,烦恼的肥料对产生智慧也是有用的。所以有智慧资粮摄持的话,即使是特别可怕的烦恼,也会成为修行的因。
下面说两种资粮是怎么分类的。
施戒为福资,智慧乃慧资,
余三属二资,五度皆慧资。
二资粮的分类是什么呢?在六波罗蜜多当中,布施波罗蜜多和持戒波罗蜜多两者是属于福德资粮,智慧波罗蜜多是属于智慧资粮,其余安忍、精进和禅定三者既属于福德资粮也属于智慧资粮。其他论典中也有这样的分法:布施、持戒、安忍和禅定四个是属于福德资粮,智慧是属于智慧资粮,精进可以同时属于二者。但这里《大乘经庄严论》的分法有点不同,大家应该记住。
你们闻思的人,每次遇到不同观点都要记下来,以后要用的时候能直接用上,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这个人比较笨,好像装在口袋里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不行的,已经闻思好多年,连六波罗蜜多的分法都不懂的话,那你吃的米饭、白菜可能都浪费了。每天吃了多少斤,至少在闻思过程当中赚回来。
安忍波罗蜜多:有受别人损害的安忍和对苦行的安忍,这两种属于福德资粮;还有一种安忍叫作谛察法忍,属于智慧资粮。谛察法忍是对空性的意义一点都不怯懦、畏惧,当然可以放在智慧波罗蜜中。
精进波罗蜜多:比如我们为了善法、利益众生而去经商、种农作物、当牧民等做很多事情,这种精进属于福德资粮;另一种情况是非常精进地依止善知识和闻思修行,这个属于智慧资粮。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以前我们经常看到佛经中说依止善知识是智慧资粮的因,《中观宝鬘论》里面讲,包括建学校、送别人书本都属于智慧资粮,因为是让别人产生智慧的因。给别人讲课也属于智慧资粮,我去智悲学校时对老师们说:你们好好给学生讲课,这是智慧资粮的因。确实,你通过给别人讲课,驱除了别人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这肯定是智慧资粮的因。今天讲自己闻思修行就是智慧资粮,没有说是因,这是很重要的。当然,精进地闻思修行是智慧资粮的因,但不精进的闻思修行是不是呢?自己看看。
禅定有世间的四禅、四无色界的禅定以及用无漏的禅定利益众生,这些都算是福德资粮的因。依靠这种禅定,最后真正修出了无我、无分别的禅定,这是智慧资粮的因。以前五度作为因,通过三轮体空的方式回向、摄持之后变成真正的智慧资粮的因。
其他一些论释也讲到,比如忏悔、随喜、转法轮、布施、持戒等修行都属于福德资粮。这里还讲到依止善知识和承侍上师,一个是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一个是承侍善知识以及闻法等等。证悟的因缘是闻法,闻法是智慧资粮的因。我好像是第一次看到“闻思修行是智慧资粮的因”,这很重要吧!其实闻思也是成佛的因,因为成佛的因除了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以外没有其他的,通过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才能真正通达一切万法。要通达一切万法的话,用智慧来摄持是很重要的。《入行论》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佛陀宣说前五度都是为了让众生产生智慧。
汉地的《宗镜录》讲过一个公案,好像《大庄严论经》中也有:有一个幻化师到灵鹫山迎请了很多比丘到家里供斋,中午比丘们正在吃饭,他在中间就用木板、石子等东西幻化出一个美女,像真人一样逼真,然后跟她发生种种行为。比丘们看到后特别厌恶,“早知这样,我们不来多好。”后来他和幻化的美女吵架,然后要杀她,把她的身体残忍地一点一点割下来,女人显得特别痛苦。比丘们特别吃惊,“他竟是这么残忍的坏人!早知道我们都不该来应供,我们吃毒药都可以,不应该吃他的食物!”但一会儿一切景象都消失了。幻化师告诉比丘们:刚才这些都是我幻化的,佛陀早就说过一切诸法如梦如幻,你们也听了很多,但是今天我是真实地给你们显示了,虽然这是一个幻术,但是诸法实际上也是这样。最后,比丘们对佛所说的如梦如幻的道理生起了前所未有的定解。
《宗镜录》引用了很多《华严经》的教证:“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世间的一切就像幻化一样,我们如果真的通达这些道理,心不会动摇的,这也是为智慧资粮所摄。如果没有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我们就会像刚才这些比丘一样,在口头上会说诸法如梦如幻,但实际上看到一个幻术的境界时——比如看电影、电视、电脑,对里面发生的事情一会儿生嗔恨心、一会儿生贪心、一会儿生嫉妒心,这就是由幻化引起的幻化的分别念,特别不值得!
世间万法的确如佛陀所说,跟幻化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我们真的了解,心可能是不会动摇的。但可惜的是,我们只是理论上知道如梦如幻,实际上我们对如梦如幻的身体、眷属、感情、生活,还是执迷不悟,这是很多众生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闻思修逐渐断除这样的实执。
下面讲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定义和作用。
平时得修行,反复行持善,
坚稳之资粮,能成一切利。
不管是福德资粮还是智慧资粮,意思就是平时反反复复地修持善法,行持善法是在平时生活当中进行,不只是专门抽一个时间,包括睡觉之前、早上醒来之后,连在梦中也可以尽量把自己的行为变成善的。平时修持善法就叫“桑巴绕”,“桑”是平时的意思,“巴”是修行的意思,“绕”是一切的意思,意思就是在平时修一切善事,不是只修胜义谛、不修世俗谛,也不是只修世俗谛、不修胜义谛。
我真的特别感恩上师如意宝,在我们原来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给我们做了这样的开示。如果我们没有了解这些道理,可能特别重视胜义谛、比较轻视世俗谛的善根,也许天天都是观空,对世俗的善根不一定很重视;或者对世俗的善根特别重视,而对胜义的甚深空性方面的善根不重视。在上师如意宝的一生当中,他老人家对空性方面的智慧非常重视,大家看他的著作,从他一辈子讲经说法的内容也看得出来;同时他老人家又重视世俗谛,每天都是不断念经、修加行等等。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但是从我们自己的传承来讲,一方面觉得自己很荣幸,另一方面也引以为傲——自己没有舍弃世俗谛的善根,也没有舍弃胜义谛的善根。
不论具足世俗谛还是胜义谛,二者都可以成办众生的利益。资粮的意思在印度语当中是“桑巴绕”。我们课诵开头的“桑巴绕”是一个加持的咒语,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有记载,行持善法的时候经常念这个。法王如意宝刚开始没加这个咒语,不知是什么时候,有一次法王如意宝说他看了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后来才加的。“桑巴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恒常修行,我们要行持能成就三身资粮的六度等所有善法。
作为坚稳菩萨,有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话,就成为自他二利的因。我们很需要智慧资粮,也需要福德资粮,《华严经》里面讲:“若以清净心,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闻教能随入。”我很喜欢这个教证,这句话很重要。意思是:如果以清净的心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具有这两个功德的话,那么闻教能随入——听闻过的法能用在修行和生活当中。而有些人听了很多年的法,最后变成业际颠倒者,最后成了诽谤上师三宝的人,自己变成了法油子、老油条,特别可怜。但是有福报的人,他一辈子所闻的教法在实际生活当中完全用得上,不论利益众生还是自己修行,都会善始善终。所以我们祈祷上师三宝确实很重要,积累一点善法也很重要。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面也讲了很多,如“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尽管特别、特别努力,但是没有福报的话也不行的。哪怕是积累一个小小的福德的话,通过这种福德自己的修行最后还是很成功。刚才讲“闻教能随入”,其他你们背不了的话,这个教证应该背下来,具有闻思修功德的人,最后还是能修行圆满。
我很希望:你们即使现在不能开悟、不能证悟,不能做大的利益众生的事业都不要紧,但一定要发愿——在我的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哪怕是粉身碎骨,无论如何都不要变成一个诽谤善法、诽谤三宝或者背离三宝的人,不管是对上师也好、对道友也好都不要去诽谤,在你一辈子当中,这个见解一定要稳固下来。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变动特别快,个人的生活也变化非常快,每个人从年轻到现在,生活变了很多次,你的心经常欺骗你,所以有很多变化。其他变化对我们来讲可以说利益不大、损害也不大,但是唯一的——无论遇到什么,每个人应该发自内心——我也曾经在不同场合当中发过很多很多愿:不管怎么样,我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要变,即使我的信心不是那么强烈,也不要做出任何违背上师三宝的行为,这是我的底线!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除非是迷魂药或者什么已经把你迷惑了,戒律里面也说如果精神不正常也不算犯戒,那就没办法了,除此之外只要我是正常人——在我的有生之年当中,我的信仰不会改变。我们看坚稳菩萨“坚稳之资粮,能成一切利”,如果我们不能坚稳、天天动摇,那确实是很可怜的。我就不多说了,这个境界比较高。
是为趋入地,无相任运成,
灌顶及究竟,坚稳修资粮。
资粮的分类:从凡夫到世间胜法位之间叫作信解行地,信解行地的资粮是为了获得第一地菩萨的境界而积累的;从二地到六地之间所有的资粮,是为了达到无相第七地而准备的;第七地不分别的资粮也是为八地和九地准备的;八地和九地叫作任运自成的地,很多功德自然而然呈现,八地、九地的所有资粮,也是为了达到十地灌顶位而准备的,十地末位的时候,十方诸佛要对菩萨进行补处灌顶;然后十地所有的资粮,也是为究竟佛地而积累的。
所以作为坚稳菩萨,得地后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还是会蒸蒸日上。《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讲“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所以我们要积累资粮,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