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85课
2017年7月14日
不管是佛学院的道友,还是网上听直播的道友,我都希望你们最好能实时听完。一方面能接到传承,另一方面也能把结上的善缘坚持下去。听法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尤其前世对大乘佛教有一定串习、具有善缘的人,不但很愿意听法,而且特别欢喜。一部分人由于工作和家庭等各种原因,确实有些困难,因为时间也特别长,虽然每年讲的不是特别多,但也要接近四年的时间——我也没有办法,重新翻译讲记和颂词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我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你们在听受的过程当中也要努力,以后如果让你来讲,你也要会讲。我尽可能从字面上讲清楚,可能你们觉得堪布讲得不好,这个颂词不应该这样讲,而应该如何如何讲,但在与前辈高僧大德的依据互不相违的情况下讲,也不是那么容易。
这一品前面主要讲菩提分,讲了菩提分的因。要获得菩提不是那么容易,不是有些人说的只要安住一下就可以了,基本上我们讲的这些世间功德都要具足。学菩提的人,首先至少要有惭愧心;然后要稳重——现在的人不稳重,修行不稳重、家庭不稳重、工作也不稳重,有些是客观或特殊原因导致的,有些是我们自己的心很浮躁导致的;后面讲到惭愧;惭愧之后讲稳重;稳重之后讲不厌——不要生厌烦心,对工作不要生厌烦心,对家人也不要生厌烦心。很多在家人最初觉得自己的家庭还可以,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孩子、父母都生起厌烦心,这不是菩萨的行为。虽然你和他们可能在工作或家庭生活当中很多方面的心态都不太相合,但你们毕竟有着特殊的因缘,大家都应该负起责任,不应随意离开,这样不好——这是讲不厌;然后讲不变——不能随便改变、动摇,和稳重基本上相同,智者不会轻易动摇;然后是了知世间论典,今天讲了知世间,了知世间论典和了知世间是分开讲的,通过上面的几个科判可知。
庚五、知世间:
坚稳知世间,是以身语意,
知谛无伦比,超胜彼其余。
坚稳菩萨不仅知道上面所讲的惭愧、坚稳、不厌、不变等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在摄受众生的过程中,是以自己的身语意来知道世间的道理。世间人也有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来了知世间法的,还有用自己的智慧来了知四谛的,但这与菩萨完全不相同,因为菩萨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利益众生为前提,他的很多知识与世间人和声闻、缘觉完全不同,完全超越他们。虽然世间有很多非常有智慧或身语意寂静的人,但如果与菩萨相比,他们的心态、行为与菩萨的确有很大差距。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比如相貌端严、特别富贵或者有权有势者,他们的心里始终有特别大的我慢,而菩萨虽然具有智慧、能力、才华、戒律清净等特别多的功德,但是非常随和,心态非常稳定,不会因为世间的得失、高低而让自己的心起起落落。
《萨迦格言》中讲过,真正的大智者,别人赞叹他也不会沾沾自喜,别人诽谤他也不会垂头丧气,自己了知自己所具有的功德,这就是智者的法相。所谓的智者,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的心态特别稳重,不会变来变去,世间人在接触他、依止他的时候,有一种信赖感、安全感。
《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里面讲:“得利心不高,失利心不下,其心坚不动,譬如须弥山。”得到利益不会因此而高高在上、特别傲慢;失去利益心情也不会特别低落,这种人的心像须弥山一样坚固不变。我也很喜欢这个教证,生活当中如果有这样的境界应该很快乐。比如你今天得到了特别多的金钱,但是你并没有欢喜若狂、特别傲慢;如果今天你的家人去世了、身体不好或者人生跌入了最低谷,就像藏族的说法——自己的下面除了流水以外没有更低的了——这时心态也能保持稳重,这就是菩萨的心。
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坚稳心,这很重要。如果现在对什么都很执著,但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执著的事物不一定很真实。比如以前非常著名的秦始皇、尧、舜、禹等等,他们对当时的名闻利养都非常执著,但到今天全部成为梦幻泡影,我们也知道最后是怎样无常。
坚稳菩萨非常明了万法的真理。有些人可能想,世间人是从身体和语言上来了知世间,声闻缘觉是以智慧来了知苦集灭道四谛,那菩萨在哪些方面超越世间呢?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说,菩萨的不同之处,最主要是成熟众生。在座各位道友,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应该想一下——作为大乘佛教徒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想帮助众生、成熟众生,这就是菩萨不共的特色。如果我们与其他人一样,提到众生就觉得好像很恶心,只想独自获得解脱,这种发心确实没有大乘佛教的味道,这方面要注意。
坚稳常含笑,诚实而言语,
为众堪法器,为令修妙法。
从世间名言、世间产生、世间毁灭三方面了知世间。
了知世间名言主要从身体和语言两个方面讲。坚稳菩萨通过身体的姿态、语言来利益众生、了知世间——比如面对众生露出微笑;别人站起来时,他也带有恭敬心站起来;如果对方非常有功德,就对他顶礼、打招呼等等,这是菩萨身体的行为,是很重要的。有些大乘佛教修行者不会打招呼,我前面也讲过已经认识的人要打招呼,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也可以打招呼。比如在乘电梯、坐车、走路的时候,虽然面对的是陌生人,但也可以说声“你好”——很多外国人特别有礼貌,通过眼神、表情、语言都可以打招呼。我有时和一些喇嘛等打招呼,他们好像没有这个习惯,可能觉得很奇怪,要想半天。中国人跟西方人有点不同,许多中国人对他好一点的话,马上就会产生很多想法;如果是异性,还会有不好的分别念;即便不是异性,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包(众笑),其实这是各地的习惯不同。这是从身体方面尊敬众生。
语言方面是以非常恭敬的语言与人沟通,比如说“善来,你好!”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关系的桥梁。有些人带有一种“自闭症”,看到人都不愿意说话,特别内向,这样也比较麻烦。按照大乘佛教的教言,自己的身语意与众生一定要有一种很好的沟通,身体、语言、行为,这些都很重要。
我引用过一个《大宝积经》的教证:“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我们的心不要特别刚强,心要柔软,身体要经常做一些慈悲的行为。在语言方面,自己不要高高在上,与众生交往一定要非常谦虚,说话不要特别冲,一开口就让人觉得傲气十足,这样不是很好。从一个人的身口意上可以看出来——比如菩萨总是面带微笑,很多人自然而然受到感化。
以前国外的一些人,包括很多西方人,就是看到个别尊者或出家人、甚至在家人的行为和微笑而受到感化的。因为有些人只是看外表,如果你看上去特别痛苦,可能别人都不敢学佛了——“你看他天天那么伤心,眼睛都是肿的,肯定是个痛苦的人,我们不用跟他学痛苦。”所以人的表情、语言很重要,行为更是重要。
有些上师通过他的表情、微笑或身体的动作、姿态等等,令很多本来不堪为法器的众生成为法器或者产生极大信心,虽然这些人不一定知道上师内在所具有的无我智慧,但是觉得他的表情特别祥和、很随顺众生,让人感觉很舒服,现在很多人都只是看外表——但众生的根机不同,有些人觉得这个人很慈祥、很好的,有些人却觉得他很虚假、很讨厌的。
我和亚洲的一些上师去西方弘法的过程当中,就发现很多西方人对某位上师、大德特别尊重,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被大德的行为所感动,在对他的智慧还没有了解之前,从他的行为当中已有所认识。《毗奈耶经》中讲,沙门入城市时威仪要特别寂静,很多人依靠你的威仪,心自然而然得到调伏。通过菩萨的威仪和行为也能感化众生,让他们成为法器。
菩萨的语言能真正做到随顺众生,刚开始是通过爱语来摄受别人,摄受之后,光是天天和他开玩笑、让他开心还不行,应该和他交流佛法,让他真正修行妙法。以身体和语言摄受众生,对菩萨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们以后在弘法的过程当中要学会观察自己。
海外有一位大德,他讲法之后马上会看自己讲得怎么样,还找很多弟子一起看,对他们说请给我挑毛病,不要对我赞叹,赞叹的话没有用,像这样来改进自己。我们也可以观察自己,在弘法的过程当中照一下镜子——在别人看起来,自己是一个特别愁眉苦脸的人,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看表情,然后看自己的语言表达——会不会给别人带来刺激或伤害?如这样就不太好,批评别人也要有一种尺度。
因许以二谛,令世间恒生,
以二令隐没,了此知世间。
以身体和语言知世间讲完了,现在讲以意,即以自己的智慧来了知世间,了知世间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灭尽的,知道这些道理就会了知世间,实际上这就是四谛。“二谛”就是苦谛和集谛,整个世间轮回的因是集谛,轮回的果——我们不断地辗转于轮回叫苦谛,苦谛的根源是烦恼和业。苦谛和集谛就是世间的来源。
知道世间的来源,也要知道通过什么方式隐没世间,这就是道谛和灭谛。轮回的痛苦从哪里来?从集谛当中产生,要消除这些痛苦有什么办法呢?应该先断除苦的根本,也就是断除集谛,断除集谛才能显现灭谛,灭谛依靠道谛来显现——通过修道而不是其他的方式,为什么呢?因为根本没有其他办法,唯一就是通过修道。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灭掉轮回当中各种各样的痛苦,要灭掉痛苦,就要认识迷乱的本性。
有些人可能会想:苦谛和集谛是轮回的法,可以属于知世间,而灭谛和道谛应该是出世间,涅槃方面的法,怎么也属于知世间呢?其实灭谛和道谛可以包括在世间知当中。《思益梵天所问经》中说过:“五阴无自性,是即世间性,若人不知是,常住于世间。”五蕴的自性空就是世间的本性,如果谁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就会一直流转在轮回当中。在安慧论师的讲义当中,也说过集谛和苦谛实际上是五蕴的相续,五蕴的本体是痛苦的——苦谛,它的因是集谛,同样,灭谛是要把五蕴的执著灭掉,方法是什么呢?就是道谛。所以对于五蕴的相续,四谛都可以称之为世间知,是世间的知识。轮回中五蕴的所有因果规律都可以包括在世间当中。世间人都可以了解这是产生的,那是灭掉的,产生是前二者,灭掉是后二者,那这就是世间的知识。为什么灭谛和道谛不安立在胜义谛当中?因为它是五蕴毁灭的过程,《梵天请问经》中也这样讲“五阴无自性,是即世间性”,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五蕴无有自性、是空性的,应该是出世间,实际上它是叙述了灭谛和道谛的一个过程。
为寂为获得,具慧修真谛,
具慧知谛故,定称知世间。
了知世间唯识宗是通过三法相来讲的,如果按照其他世间知,也不一定用三法相。为了寂灭苦谛,讲了灭谛和道谛;为了获得灭谛,讲了道谛。意思就是说,为了获得,讲了道谛和灭谛;为了寂灭,讲了苦谛和集谛,作为具慧的菩萨会先了知四谛,之后在生活当中应该真正去修持。如果我们不知苦谛,过失是很大的,如果知道四谛,功德是非常大的。作为具慧菩萨,既要修行四谛,又要知道四谛,这样一来决定可以称之为了知世间。我们要了知世间,就要知道四谛的真理。
四谛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无论声闻乘还是菩萨乘,都一定要知道四谛。要从轮回当中解脱、获得涅槃,一定要懂得四谛。南传佛教的大德对四谛、四正念也讲得特别多,而且他们是反反复复讲,每个大德都讲,在不同的场合中都会讲。南传佛教特别精通四谛,但他们并不像藏传佛教那样——对四谛的每个法相、分类、作用、果、因等都进行分析。我们举办世青会的时候,迎请了很多南传佛教的大德,几乎每个大德无论是讲幸福人生还是环保,都会讲一讲四谛。但有些好像也有点牵强,有一位著名的南传佛教大德把环保跟四谛结合起来讲,我在下面比较着急,看他怎么讲,刚开始还跟很多方面对应,后来他也觉得有点困难,四谛讲完后,干脆就一笔带过,就说环保很重要(众笑)。我们平时要注意,自己所讲的道理跟主办方要求的主题不契合的时候,下面的听众是比较清楚的。
对四谛法门稍微了解一下功德也特别大,你们应该记得《贤愚经》中的公案:当时佛陀在给孤独园,一位叫须达的施主经常迎请僧人到家里应供,施主家里有两只鹦鹉,看到僧众来了会打招呼。阿难尊者去应供时,就教它们念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名称,鹦鹉学会后一直念着。当晚两只鹦鹉在树上休息,结果被猫吃了,阿难尊者知道后非常伤心,它们刚学会念四谛就遭遇不幸。当时阿难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位,就去问佛陀两只鹦鹉转生何处,佛陀说以听闻四谛名称的功德力,两只鹦鹉已转生于四大天王的国土。
作为人应该比鹦鹉聪明——有些人说我笨得要命——神经也不能绷得太紧了,绷得很紧更没办法放松,最后越来越影响修行。我们对四谛法门应该有信心,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修法上都要经常思维。首先是思维苦谛,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苦如何,我们的人生是怎样的痛苦,要解决痛苦的人生应该按照圣者的教言去修行。我们可能一直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如果一直随顺凡夫的分别念,可能永远都是解脱不了的。在我们的修行过程当中,可能有很多行为与圣者、智者不相同,我们觉得特别快乐的事情,也许圣者不觉得快乐,我们觉得特别痛苦的事情,也许圣者不一定觉得。
《阿毗达摩顺正理论》中讲:“圣者说是乐,非圣说为苦,圣者说为苦,非圣说是乐。”圣者认为是快乐,凡夫人认为是痛苦;圣者认为是痛苦,凡夫人觉得很快乐。一般凡夫人觉得各种世间的娱乐特别快乐,但作为圣者会觉得这是很痛苦的事情,会造很多业。出家人跟在家人的价值观也不同,有些在家人觉得你们出家人好痛苦,有些出家人觉得你们在家人好痛苦。就像以前米勒日巴尊者跟七位美女的对话一样,美女们觉得米勒日巴特别可怜,连吃的、穿的都没有,但米勒日巴尊者说,你们连轮回的基本道理都不懂,天天只会打扮,你们更可怜。有时候到底是谁可怜、谁快乐、谁痛苦?我们还是要寻找真理。这方面谁说了算,是圣者还是非圣者?《入中论》里面讲“非能害于无垢慧”,比如有眼翳的人和没有眼翳的人比较,眼翳者的眼识不会有害于无眼翳者,同样,有障碍的人的智慧,也不会对无有障碍的人的智慧有损害,我们观察也能发现。因此四谛很重要,《四谛论》《四谛经》等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庚六、知四依:
依于经典法,彼义具密意,
了义具正量,获得彼无诠。
四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词、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慧不依心识。四句颂词分别讲了四依。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懂得四依。
第一是“依于经典法”。我们一定要依止什么呢?大慈大悲的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我们经常说“佛亲口说的经典”,所以一定要依止经典,而不能依止世间人各自具有的分别念,这就是依法不依人。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我们讲经说法经常引用经典教证?就是为了说明我所讲的道理没有离开佛教的教义。虽然佛陀涅槃了这么多年,但究竟的实相是什么?不能凭自己的分别念乱讲。作为辅导员,有时候为了让大家明白,稍微发挥一下也可以,但在发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懂得佛经和论典原本的教义,如果完全离开教义就是分别念,人的分别念和佛菩萨的智慧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一定要依法,不能依人——“这个人很出名啊,这个人很权威啊”——其实现在有些权威也很难说,一些所谓的藏传佛教修行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搞各种认定,有时在网上看到这些让人特别想笑。因此我们一定要依靠经典的教证作为依据,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彼义具密意”。经典是由词句和意义组成的,我们一定要以经典的意义为主,不能依靠词句。如果我们仅依靠词句,比如有些经典里讲“父母为所杀”,表面上好像是该杀父母一样,实际上不仅佛陀不是这个意思,就连世间善良的人也不会这样行持。其实这个词语所表达的真正意义是要断除业和烦恼,为什么这样用的原因也特别多。如果我们只了达词句,可能就会去杀父母。佛经当中经常讲到无生、空性,如果只从字面上断章取义或依文解义是不合理的,一定要依靠它所表达的真正的意义,不能只依靠表面的词句。
第三是“了义具正量”。意义有二种,一个是了义经典的意义,一个是不了义经典的意义。不了义的经典的意义——比如有些经典当中佛讲到补特伽罗是存在的、万法是实有的等等;了义的经典的意义——比如有些经典完全是讲人无我和法无我等等,不仅佛陀,代表佛陀的如弥勒菩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特别了不起的菩萨们,他们也讲了一些和佛陀所讲无二无别的非常了义的论典。论典和经典都有了义和不了义的,我们不能依靠不了义的经论。不了义的经论实际上是为了调化某种众生,比如有些小乘的经典讲暂时可以吃肉,或者补特伽罗、自我是存在的,但到了后面根本不会这么讲。我们要依靠了义的,而不能依靠不了义的,了义就是正量的,了知佛陀具有正量的教义很重要。
第四是“获得彼无诠。”在了义的经论当中也有两种差别:一个是智慧的对境,一个是心识的对境。一般凡夫没有完全断除障碍,所衡量的对境叫作心识的对境,有一部分也是智慧的行境。就像《无尽慧经》里面所讲的那样,我们一定要依止最了义、最甚深、不可言说的道理,这才是智慧的行境,而不能依止心识和意识能取所取的对境。
分别讲四依的必要是什么呢?
是为遮舍法,依文倒执真,
获得有言诠,于此说四依。
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不能舍弃佛陀亲口所说的法,是为了遮止舍法。有些人认为某些佛法不是佛说,而是魔说或后人所说等等,这样就会令人不重视或者舍弃佛法。为了不舍弃佛陀亲口所说的法,让法一直流传在人间,就讲了依法不依人。因为这是不能舍的,否则已经离开了正理,特别可惜,所以要依法不依人。
有些人认为,依法不依人的话依止上师也不对,因为上师也是人,所以“一定要依佛经,不能依上师”。其实《大般涅槃经》专门讲到四依,其中说正直的人可以依止,因为“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法藏故”,如果有善知识真正通达如来的密意,对这样的善知识我们一定要依止。如果不去依止善知识,我们就无法通达如来的密意,仅凭自己的能力,想要通达佛经的内容绝不可能。因为佛经有了义、不了义,有智慧的对境、心识的对境,词句和意义有所不同,这么多的差别我们如果不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依靠自己的能力怎能通达呢?但依止善知识会不会变成依人不依法呢?不会的,因为我们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依止,对于不能通达如来密意的人就不能依止,不能由他说了算,一定要依佛经;如果是真正通达真理的善知识,他完全能通达一切万法的法界。其实法性即为如来,《宝性论》等论典当中都这样讲,法性跟如来无二无别,谁通达法性就是真正的善知识,这样的人跟如来没有什么差别,与如来的法性也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是我们可以依止的。而一般世间人并不是权威,因此一定要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词。比如有些人依文解义认为“父母是所杀”就是要杀父母等等,这种错误必须断除,没有依义怎能通达佛经的意义呢?为遮止“依文”,讲了依义不依词。
第三个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比如佛经当中讲过无论凡夫、阿罗汉、缘觉,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就是如来,不仅佛经中这样说,而且有些人对于很厉害的凡夫人,也经常说“你就是佛,跟佛没有什么差别”“你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说法是不是真实的呢?因为一个人对佛法的贡献比较大,所以说他是佛,这是不了义的,实际上他不是如来。我们应该依了义的,不能依不了义的。
“倒执真”就是颠倒的执著,本来不是佛而认为是佛,要断除这样的执著。为了遮止颠倒的执著,讲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个是依智慧不依心识。为了断除不依止智慧而依止分别念的行境。智慧的行境不可言说,分别念的行境完全可以想、可以说。比如你证悟的境界是单空,单空是可以说、可以想的——你觉得“全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了,好舒服啊,我开悟了”,这样想就是分别念的行境,而不是智慧的行境。智慧的行境远离四边八戏,完全离开了一切语言和文字戏论的境界。为了断除将实相执为有言诠的境界,所以说了依智不依识。
于信解分析,他前如实闻,
无诠智慧中,坚稳不退失。
懂得四依有什么功德呢?
第一,懂得依法不依人,我们对佛的信心不会退转。佛的金刚语特别珍贵,如果我们依止佛经的道理,对世间各种各样的人说的话都不去依止,那么我们对佛和佛经的信心都不会退转。
第二,懂得依义不依词,我们不会从意义上退转。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分析,发现佛教的意义是如此深奥,虽然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词句,但是像佛经那么深奥的意义仅依靠词句是得不到的。在词句方面,世间的小说家、文学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人问莫言:你的写作有什么特色?他说我没有什么特色,我从小就会讲故事。那你为什么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他说: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差,我们那边的人喜欢吃饺子,我是为了一天吃上三顿饺子而写这些故事的——这些话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管怎样,用智慧来分析时,有些意义很简单,有些意义不那么简单,所以从意义上不会退转。
第三,懂得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就是“他前如实闻”。我们要懂得了义和不了义,就要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如果没有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依靠自己的智慧来分析了义和不了义是很难的。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当中讲,世间有三种人:没有眼睛的人;有一只眼睛的人;有两只眼睛的人。没有眼睛代表不爱闻法的人,他永远得不到解脱;一只眼睛代表只爱闻法,但是记不住法,也没有好好修行的人;两只眼睛代表既在善知识面前听闻,又去修行的人。经里说当时舍利子生病了,佛陀让阿难尊者去看望并为他讲法,阿难讲着讲着,舍利子就产生了闻法的兴趣,但他病得比较严重,不得不躺在床榻上,他就要求弟子抬着他去听佛陀讲法(就像我们这里觉姆生病的时候,把她放在一床毛毯里,四个人把她从四边抬起来去加持或听法一样,昨天也有一位老觉姆在那边),四位比丘就抬着床榻的四边,把他抬到佛陀那里——可能阿难讲的不是很精彩(众笑),他到佛陀那里闻法后,病就慢慢好了。
1989年上师如意宝去拉萨扎什伦布寺,当时上师病得比较严重,后来他听到有几个格西在外面辩论,法王就说我要去参加一下,辩论完之后,法王的病就完全好了。有些法师刚开始身体特别不舒服、非常痛,然后一旦开始讲法、辩论……所有的病就没有了。我都经常这样,不上课的那天全身都痛,上课的话刚开始有点痛,好像慢慢就忘了——这是闻法的功德所致,或者说人的内心当中具有一种力量。人的心可以无限地扩大,如果我们处于没有善知识摄受的环境中,可能会越来越畏缩,最后心也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如果我们有个很好的环境,也有很好的善知识,而且自己也愿意——在这方面具有近取因,正面的能量也会不断生起来,最后完全可以让整个相续法喜充满。
第四,懂得依智慧不依分别念,在无诠的智慧当中不会退转。智慧是无有诠说的,而我们的很多境界就是分别念,用身语意完全可以表示出来。如果你通达了智慧的对境,用身语意是无法表示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可思议,这些超越言思的境界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描写,如果自己内心懂得了般若空性的道理,去修行的时候就能够品尝到。作为坚稳的菩萨,从“信解”“分析”“他前”“无诠智慧”当中都不会退转,以上讲了四依。
四依在《大圆满心性休息》《解义慧剑》当中都讲过,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如果不清楚,在依止善知识求法的过程当中,就有可能做出一些没有智慧的行为。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四依的道理,懂得四依以后很多道理都会明白。这就是知四依。要得到菩提的话,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明白。光是从字面上了解也不行,最好深入细致地了解,在欢喜心和信心的前提下进一步去修行。
这样一来,我觉得人生非常有意义。人生能够和大乘佛教结上善缘的话,我自己觉得这是最快乐的事,这是最有意义、最单纯、最简单的人生。否则我们现在非常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生活也越来越复杂,心态也越来越复杂,外面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自己也找不到什么头绪。如果我们按照大乘佛教利他的思想去做,那么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对今生和来世,对所有众生都应负责。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一切,包括环境、人类,不管自身还是家庭,都有一颗特别包容的心,尽量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在世间所有的知识当中,这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吧!希望在座的各位经常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自己得到的时候也要好好保存起来,不然时间长了,有时也会受一些不同的影响。《大乘经庄严论》非常殊胜,希望大家用信心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