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84课
2017年7月13日
《大乘经庄严论》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一部论典,没有佛教基础的人听了有没有功德呢?肯定有很大的功德,但是能不能听得懂呢?也许听得懂,也许听不懂,但听不懂也要坚稳,不要生厌烦心,这对修行人或非修行人都很重要。
菩提分品分为菩提分的因、本体还有差别三个方面。菩提分的因,就是获得菩提的一些基本因缘,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惭愧、坚稳、不厌,知论典、知世间、知四依、四无碍解和二资粮,这些都非常重要,修行也很重要。不学大乘佛法就不说了,与你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乘佛教徒,这部论典的确是不得不学,一定要学,我的观点是这样。
上师如意宝讲这部论典的时候,我只对上师讲的一些功德记得很清楚,但对里面的内容现在很多都不是特别有印象,这次我们能共同学习,确实是很好的一种因缘。我特别感谢你们,如果没有你们,我可能讲不成,讲不成的话,我就没有仔细去看和翻译的机会,这不是表面上的套话。我们有这样的因缘听闻和学习佛法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我不一定有学习的机会,对你们来讲也一样。我们前面已经学了两年,现在是第三年,明年还有一部分,后面的内容我一直在努力地翻译。
因为佛学院的事情特别特别多,我每天都在抢时间工作:讲课、翻译和做其他事情,时间实在是不够。有些发心人员给我发信息、打电话我都不回,很多人特别有意见——“这不是我的事情,是佛学院的事情、堪布自己的事情,怎么这么傲慢啊?”其实我不是傲慢,只要我有时间,我对谁都配合,但人在特别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有所顾虑。很多人对我有意见,平常看不出来,一旦有件事情成为导火线,就全部爆发出来了。我对发心人员实在不好意思,但也没办法。我现在有几个比较大的事情,每天都要有计划、有规律地完成,时间确实不够。不管怎样,我们现在正在学《大乘经庄严论》,你们很重视,对我个人而言,也非常重视。
接下来我们讲坚稳。前面的略说和广说当中的略说、坚稳的法相都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坚稳的分类。坚稳有八种分类。
坚稳是菩萨的特征和另一个名称,菩萨为什么叫坚稳?因为菩萨的心是很勇敢的、不容易改变的,藏文中叫“森华”,意思是具勇敢心识者。既然是勇敢者,他就是很稳重的,不会变来变去。做人坚稳也很重要,一个人变来变去的话,世间法做不成,出世间法也做不成。
壬二、坚稳之分类:
自性及宏愿,无所顾惜性,
众生颠倒行,听闻深广法,
所化难调化,佛身不可思。
首先是自性坚稳。无始以来菩萨行持了很多大乘的行为,菩萨种姓与其他种姓有所不同,在精进、禅定、智慧、无上道方面非常勇敢、没有怯懦心。一般凡夫人的精进是不坚稳的,过两天就没有了。有些人几年前特别精进,现在特别懒惰。很多人刚出家很精进,刚学佛也很精进,但是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我要求刚出家的人不要过于精进,不然热气很快就散了。凡夫人的精进不坚稳、禅定不坚稳、智慧也不坚稳,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比如虽然学中观,但中观的见解一直没办法稳固。而菩萨具有精进、禅定和智慧方面的坚稳,不会有任何怯懦、畏惧的心。这是种姓力导致的,人的种姓真的有差别。
第二是宏愿坚稳。菩萨会发愿“从发菩提心直到获得无上菩提果之间永远不退转”,这样的话从世间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生生世世都不会退失或退转,所以发愿很重要。有些世间人也发愿“我一定要做爱心事业”“我一定要当防艾滋病志愿者”“我一定要做大乘佛教的宣传者”或“我要发愿在佛学院看工地”——我刚才看见一个看工地的发心人员,等等。从发愿一直到成办所愿之间不退转,这叫作发愿坚稳。
第三是无贪坚稳。菩萨为了成办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成就和修行,遇到任何痛苦都不会退堕,没有贪执和畏惧,具有坚稳——对成办自己的修行成就和世间事业都有非常坚定的信念。
第四是利他坚稳。菩萨遇到众生种种邪行不会退失信心,下面讲不厌的时候也会讲。不管你在哪里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对你有一些不利的行为和言语,这种情况在任何场合中都有。如果是菩萨则不会有烦恼,如果是凡夫人,再加上自己的信仰不清净,肯定会有很多麻烦和痛苦。一般来讲菩萨的利他心很坚稳,在利他过程中绝对不怕别人诽谤、讥毁或排斥。
第五是信解坚稳。菩萨在接触甚深法门——如无生法门、空性法门或不来不去法门的甚深意义时,根本不会产生邪见或感到害怕。《不退转轮经》中说:“知诸法虚空,而无怯弱心,宣说诸法相,而无所怖畏。”知道诸法像虚空一样而没有怯懦心,当你完全明白诸法的实相时,绝对不会有无法忍受无生法门的恐惧。菩萨在听闻一些甚深法义时,不会像有些声闻乘一样产生恐惧心。
第六是威力坚稳。就是颂词“深广”里的“广”,菩萨不怯懦而信解佛陀的十力、四无畏、神通等功德,或其他各种出世间的广大功德,这叫作威力坚稳。
第七是成熟坚稳。有些众生特别难调化,嗔恨心非常严重——今天我们调解两个部落之间以前发生的一些纠纷和冲突,一位堪布说:“这些人太野蛮了,太难调化了!”确实,有些众生没有接触他的时候不知道,一接触就会发现非常难以调化。但菩萨有成熟坚稳,什么是成熟坚稳?就是能利益众生、教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非常重要,之前也讲过很多次,一个人不管说话、做事还是修行,如果不具足善巧方便,虽然你的心很纯正,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得罪很多人,最后发生很多自己根本没有预想到的事。
而菩萨具有成熟众生的能力,也就是具有各种善巧方便。《十住毗婆沙论》中讲:“若知诸众生,上中下之心,知已能引导,是名善方便。”如果我们真正了知上等众生、中等众生、下等众生的心,而且能够引领他们,这就叫作善巧方便,可以利益众生。因此,我们对于身边上中下人的心态或根基有所了解是很重要的。
作为法师,要去了解身边人的爱好和习惯。我刚才为什么要求法师去家访,如果他们不反对,我希望你们还是去家访一下。我不是在口头上说,一个月后我要过问。在此之前,你们去看看有什么感受。我有时候去道友家里也有不同的心态:有的道友很精进,看到他的学习态度让人很舒服、很快乐,但有些人的行为让我很生厌烦心……说得太多也不好。
如果拥有善巧方便,就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度众生。讲经说法也是一样——对这些众生讲什么样的比喻才好?如果是真正的大菩萨,说什么话对众生都是有利的,但是一般凡夫或一般善知识,就一定要刻意了解众生的心态。我们出去跟人打交道,尤其要了解当地人的习惯、爱好包括文化,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是因为文化不同自己就产生反感,这很不好。你到了一个地方,一方面要适应当地的文化,一方面要学会接受,不要因与你的观念不同就马上嗤之以鼻、说三道四。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惯,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不同场合要学习不同的文化,否则,有些人虽然表面上游历各国,但实际上还是孤陋寡闻。
第八是殊胜菩提坚稳。菩萨心想:“我一定要修成佛陀之法报化三身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为此自己不懈努力、心不退转,这叫殊胜菩提坚稳。大乘佛教徒一定要有这种坚稳的心。
坚稳的分类比较多,以上是从大乘菩萨苏醒种姓开始一直到菩提果之间的决心。这些心态大多是圣者菩萨才具有,凡夫人可以学,有些人也具有菩萨的法相。
种种诸难行,轮回皆不舍,
无有烦恼性,坚稳生坚稳,
其余无伦比,许具坚稳最。
坚稳还有三种分类:
一是种种难行坚稳:为了获得无上菩提,各种各样的苦行都愿意接受。比如面临无吃无穿或生活中的种种艰难,但为了菩提、为了求法、为了成就、为了修行都能接受。有些人在生活方面真的有困难,但还是能坚持苦行,这叫种种难行的坚稳。
二是不舍轮回坚稳:因为菩萨具有非常强烈的利他心和悲心,他在轮回中不会舍弃任何众生。
三是无有烦恼坚稳:在轮回中不被烦恼所迷惑。
坚稳菩萨的相续中会生起这样的坚稳或功德,菩萨遇到任何困难和烦恼都不会被染污。《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讲:“譬如莲华,出生水中,浊水淤泥,而不可染,菩萨亦尔,虽生世间,种种杂染,而不能著。”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同样,菩萨虽然在世间当中,但不会被世间各种贪嗔痴的烦恼所染污。有些人虽然在世间当中、轮回当中、人群当中,但是相续完全有自主的能力,绝对不会被染污。有些发心人员也是这样,比如佛学院经常派一些出家人到外面去做各种发心,虽然他们处于世间的环境当中,但自己的相续还是非常清净,这也是菩萨不退转的坚稳相。
世间人和声闻、缘觉的坚稳与菩萨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菩萨的坚稳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在轮回中不会因害怕痛苦而舍弃苦难众生;遇到各种困难不容易退转;遇到各种烦恼也不会被染污。世间人遇到以上情况都很容易退转和染污。我们看看自相续有没有菩萨的境界,即便没有菩萨的境界,作为凡夫人也应该学会坚忍,遇到烦恼不要哭得那么快。尤其是一些女性,眼泪的“水晶念珠”很容易撒在大地上——雨水撒在大地上,对苗芽是很好的滋润因缘。作为坚稳菩萨,一定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心,这很重要。以上是讲坚稳菩萨的相。
壬三、不变:
飞蛾飞禽海,不能动须弥,
恶友苦闻深,不能动坚稳。
下面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菩萨的坚稳不容易退转,分别以飞蛾、飞禽、大海的波涛不能动摇须弥山王为喻:飞蛾是非常小的众生,不可能动摇须弥山;飞禽如天鹅、秃鹫、老鹰、乌鸦、喜鹊,包括大鹏金翅鸟都不能动摇须弥山;四大海洋的波涛也不可能动摇须弥山。
就像飞蛾不能动摇须弥山一样,菩萨不会轻易被世间万法左右。哪些方面不会变化呢?菩萨即使遇到相续中有贪嗔痴、害心的恶友,经常处于恶人的群体当中,但他们也不可能改变或动摇心相续。过去有些修行人被关在监狱中多少多少年,但是他的戒律始终没有破,见解也没有破。有些修行人到边地弘法,那里特别野蛮的众生也根本不能动摇他的正见。恶友无法破坏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菩萨的相。
就像飞禽不能动摇山王一样,在修行和生活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时——比如家人死了,单位破产了或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但是作为菩萨修行人,痛苦反而为修行增加了力量。我有时候想,佛学院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六、七年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事情发生,里里外外的人都非常清楚,但总的来讲,不管是从佛学院整体上,还是从佛学院道友自身上,很多事情都转为了道用。没有动摇的话,最终的结果还是很圆满的。很多道友在自己的人生当中也有很多事情发生:如经常生病,家人去世,或者别人不理解、诽谤等等,但是自己的修行一直没有动摇过。
就像大海的波涛不可能动摇山王一样,一些菩萨在听闻甚深佛法的时候,不会像个别行者一样,马上产生极大的恐怖心而退转信心、抛弃正法,坚稳的菩萨是不会动摇的。
在座的各位,每个道理都希望你们好好想想。作为凡夫人,对所有内容都了若指掌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部分的、与你自己相应的佛菩萨的教言一定要记住。因为每个人的习气和根基都不同,有些相应这个偈颂,有些相应那个偈颂。
总而言之,我们遇到痛苦也好、恶友也好,包括遇到一些一般人特别难以接受的甚深法义——比如现在讲的《妙法莲华经》,其中也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内容,万法空性的道理不可思议,大乘菩萨的发心无量阿僧祇劫也不可思议,但这些都不会动摇我们的信心,这很重要。《十地经》中说:“不污如来家,不舍菩萨学,一切智智心,不动如山王。”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首先不会染污如来的家族,也不会舍弃菩萨的学处和行为,同时具有还追求一切智智菩提妙觉的心,面对任何外缘——痛苦、恶友及甚深广大法门都不会动摇,这就是坚稳菩萨的相。
有些人世间知识比较不错,但对于大乘佛法的知识和学问还是比较微薄,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希望在座的各位不要变成名相上的佛教徒、名相上的比丘,就像毒蛇有时也被称为“比丘”一样。什么是名相上的佛教徒呢?——对佛教的道理什么都不懂,对佛教的戒律一点都不守持,对佛教没有什么信心,但在众人面前自认为佛教徒,经常对别人说“我已经学佛十年八年了,学得还不错。”“那你的功课是什么?”“早上起来念一点功课。”“你平时看什么书?”“我看过《金刚经》,我工作特别忙,看得不多,但我有一个很好的师父,不告诉你。”(众笑)这是我编的,开玩笑。小说、电影都可以编,我估计可能有这种人,佛教徒是各式各样的。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佛教徒,但对佛教的基本道理都不明白。有些非佛教徒反而学得还很不错——“我不想学佛,我当一个善良的人、好人就可以,你们佛教里面讲戒定慧三学,戒学里面有菩萨戒、别解脱戒、密乘戒……”他们还是会说一些。既然外行人都在用研究的方式对佛教有所了解,佛教徒自己更应该精进努力。从总体上看,这几年佛教徒的综合水平的确普遍有提高。以前我去一些大城市,人们问的全是神通、算命——“我头痛啊,我怎么啦,你可不可以给我算个命,打个卦?”说明那时的人还不懂佛教的道理。其实,佛经应该要了解佛教基本的因果论、前世今生论。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础,空性、密法也需要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没有学习是不会懂的。
像我从小都比较喜欢看书,感到学世间知识比较容易懂,而佛教甚深和广大的法义需要学习很长时间才能明白,这样之后,相续中得到的见解是根深蒂固的,可生起不被他转的定解,那时恶友也不可能轻易改变你。否则,你可能分不清谁是所谓的恶友,将来你的修行旅途很容易被恶友、恶的环境、恶的文化所转变。当然,如果你原来学的知识不好,之后转变学好的,我们也没有意见。不管你是学佛教、基督教还是其他宗教,甚至不学任何知识,只要对你的人生有帮助,让你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我们也不会有什么耽著,也不需要加上佛教的标签。但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已经自愿加入了这个团队,至少要明白佛教的见修行果和戒定慧的基本道理,明白的途径是通过自己学习。
世间怎样学习知识?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不教最深的知识,而是在补课时讲,补课费还比较高,五十块钱、一百块钱一堂课——所以我在课堂上也不该给你们讲最好的课,补课的时候再给个别人讲(众笑),现在有些教育已经变成这样,当然不是全部,很多学校也提了各种意见。比较乱的原因是什么?教育跟经济混在一起,很多复杂的现象会出现。
庚三、不厌:
菩萨不厌最,三事闻不足,
精勤耐受苦,依于惭坚稳。
前面已经讲了,菩提主要的因:一是有惭愧心,一是有坚稳的心。我希望很多人智慧坚稳、精进坚稳、禅定坚稳,人格也坚稳,不要飘来飘去。有些人在发心岗位上做事情时间很长,特别坚稳。但有些人,刚开始发心很好——前段时间有些道友去某道场住了一晚上,很多人想他们能不能住两晚上,但连两晚上都待不住,马上就跑了,不知为什么。我们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话,这样的心态恐怕不行。人的心,在寂静的山里和教室中不一定很明显,去到外面跟世间打交道,才看得出来做人和修行如何。
下面讲菩萨的不厌倦心非常殊胜,与世间人和声闻、缘觉的不厌相比差别很大。菩萨的不厌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闻法不厌。菩萨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任何大乘、小乘的法都不会有满足的心,不会生厌倦。外面的居士当中有些人听课特别精进,不管自己再怎么累,不论是出国还是在路上、车里、飞机场,对听课都很重视。我们佛学院也有十年、二十多年都没有断过课的人——有些堪布、堪姆特别爱闻法,对闻法不会有厌烦心。
第二个是精进不厌。就像燧木越摩擦发出的火苗越大一样,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时间中保持精进,根本不会退转,没有厌烦心。《华严经》讲:“求善法无厌,精进转增益。诸菩萨如是,好乐诸功德。”菩萨对求善法没有厌倦心,对精进没有厌倦心。菩萨的行为就是这样,他对善法特别有希求心,精进是恒常性的,好的方面他都愿意求,不好的方面会尽量避免。求善法的菩萨在世间中是非常庄严的。
第三个是受苦不厌。为了利益众生,不论怎样受苦都心甘情愿,不会说“我好痛苦啊,今天中午又没有吃到饭;昨天晚上又没有睡好;我度众生不行啊,可不可以把我换了?”有些人不到两三年就觉得“我累了,已经三年了!”其实与三大阿僧祇劫相比,三年不算什么。有时我都觉得,我发心三十年了还是很惭愧。凡夫人做善事,的确很多时候不会长久,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以后不要有厌倦之心,厌倦之心很不好。
菩萨三种不厌的来源是什么呢?主要是惭愧心和坚稳心。有了惭愧心,就不会生厌倦心,因为他想:我在诸佛菩萨面前已经发了愿,不能随便生厌倦心。如果没有惭愧心,以前说过的话到最后根本不会承认,世间很多人是这样的。如果有了坚稳心,他的发愿会很坚稳:“我已经发了这么坚固的誓言,怎会因这么小的事情生厌倦心!。”
《大乘经庄严论》在这里讲了很多不厌,真的很重要。希望大家在发大乘菩提心的过程中,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求学菩萨道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生起厌倦之心。
不厌的本性是什么呢?
欲求大菩提,具慧之不厌,
诸地未圆满,圆满极圆满。
不厌的本体或自性是强烈希求大菩提,前面已经讲了因、对境或超胜的部分。一般的不厌是暂时的不厌,究竟的不厌是欲求菩提,作为具慧者的不厌有三种分类:
第一个是未圆满的不厌。菩萨在信解行地——资粮道和加行道时,还没有获得自他平等的心,因此会产生厌烦心。我们有没有到信解行地也不知道,反正跟我们现在有点相同吧——今天学习《大乘经庄严论》,看到一位菩萨的事迹就说:“我们讲经说法或做善事都不能生厌烦心,一定要努力。”过了一段时间,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不对,就觉得“我累了,厌烦了”,所以会偶尔生厌烦心。作为信解行的菩萨比一般凡夫还是强一些,他的不厌烦心叫作未圆满的不厌烦心。有些人的心比较坚强,不是天天生厌烦心,有些人天天生厌烦心,那就没办法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不生厌烦心,百分之十左右生厌烦心,这是未圆满。
第二是圆满的不厌。从一地到七地的不清净七地之间,菩萨已经证悟了自他平等的境界,一般不会产生烦恼和厌烦心,但他还带有一些勤作和努力,不然还是不行。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都还要精进啊!很多人稍微得到一点点就觉得自己圆满了,就像有些学生中学毕业就天天玩了,大学毕业也觉得自己已经可以了,实际上不是。一地到七地的菩萨虽然证悟了自他平等,但是因为相续当中还有勤作,算是比较圆满,但不是最圆满。
第三是极圆满的不厌。菩萨到了八地、九地、十地三清净地的时候,一方面证悟了自他平等的境界,另一方面所有的事业自然而然圆满成就,所以相续中根本不会有任何厌离心,这叫作极圆满的不厌。
以上是按照地道的方式来分的,还有一些其他分法,如《瑜伽师地论》把不厌倦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性自有力,菩萨种姓天性中就有不厌倦的能力,所以生生世世利益众生不会生厌倦心;第二个是数数串习,菩萨因为不断串习所以不会生厌倦心,我们现在天天听课、天天学,对利益众生就不会生厌倦心,如果没有课,也没有串习的环境,就可能生厌倦心;第三个是方便善巧摄受,大乘菩萨摄受众生具有善巧方便,也不容易产生厌倦心;第四、第五是增上妙慧摄受和大悲心摄受,以智慧和强烈大悲心摄受也不会产生厌倦心。比如要利益众生,如果有强烈的悲心,就不会生厌倦心,如果相续中没有悲心,就很有可能生厌倦心。《瑜伽师地论》讲了一些不同的分类,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庚四、知论典:
坚稳知论典,基所为业相,
无尽成果胜,等持总持摄,
能成熟有情,亦能持妙法。
作为菩萨首先要懂得惭愧,然后懂得坚稳,懂得不厌,懂得精通一切论典——包括五明等等。作为坚稳菩萨,一定要通达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内明、因明这五明,为什么呢?如果像声闻、缘觉一样寻求自己成就,证悟了人无我就解脱了轮回,就不用通达五明,但菩萨要度化很多众生,众生的根基是各种各样的,要度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就必须通达世间种种学问。《大智度论》中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口渴了,当他看到水的时候,如果仅是止息自己的干渴,用手捧起来喝就可以了,如果他不仅要解决自己的干渴,还要解决身边很多人的干渴,光用手捧是解决不了的,就需要准备盆子、杯子等水器,在里面盛水给大家喝,这样既解决自己的问题,又解决了别人的问题。同理,菩萨如果只想自己解脱,学有关内明学的知识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摄受很多众生,还必须预备很多其他知识。我们也要求有能力的、将来发愿度众生的人学很多世间知识:什么人工智能、物理、化学以及量子力学等等。在语言文字方面,除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还要通达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因为以他们的语言来度化他们会更容易,因此我们很需要学习各种世间知识。《优婆塞戒经》中说:“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虽然世间的知识没有很大的利益,但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一定要学。
菩萨学习世间知识在六个方面超胜世间人和声闻、缘觉:
1.基:小乘主要是追求人无我,大乘不仅要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还要通达五明所讲的很多内容。
2.所为:声闻、缘觉的目标主要是以自利为主,菩萨是以他利为主,即以利益众生为主,目标比较超胜。
3.事业:声闻、缘觉以成办自利——自己的事业为主,而菩萨是通过三乘法,让三种种姓的众生获得不同的果位。
4.法相:声闻、缘觉只是知道少量与人无我有关系的词语和内容,而菩萨需要对世间和出世间大量知识了如指掌。
5.无尽:声闻、缘觉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无余涅槃,而菩萨要通达五明,最后获得一切智智——融入法界的无边智慧。
6.果位:声闻、缘觉的果位是阿罗汉和独觉佛,而大乘是获得佛菩萨的果位。
上面所讲到五明知识,全部是由总持和等持来摄的,如以等持摄,可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如以总持摄,可对无边众生宣讲妙法。所以讲法最好要有一点禅定,如楞严三摩定,可对无边众生讲妙法,如果想要成熟众生、利益众生,自己至少要有一点这方面的境界;二是自己尽量要有不忘陀罗尼或一些特殊智慧的加持,有了这些利益众生是很容易的。
有些佛教徒说:“我作为佛教徒,就是想解脱,干嘛学这个、学那个?”每个佛教徒的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只是一心一意地求解脱,但也有一部分人可以掌握很多世间知识:古代的、现代的、微观的、宏观的、内心的、外器世界的等等,这些知识对利益众生确实有用,因为世间所化众生不全是像你一样是内求、内观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不然有些佛教徒特别反对别人学世间的知识。
有一次我在看一本建筑方面的书,来了一个修行很好的佛教徒,他说“你在看什么书?”我说建筑方面的,他就说“你完蛋了,你的修行完蛋了。”我自己觉得不完蛋,看一本书有什么呢?但有些人真的这样,认为一个修行人不应该学这些。当然有些人可能自己的修行也不好,学得也特别杂乱,这样肯定不好。我们以前没有手机、电脑,十年、二十年都在寂静的山里,对内观等佛教的内容在理论上打了很稳固的基础,所以看一个建筑学的书倒不至于就完蛋了,但有时候别人的理解不同。尤其是一些比较传统、保持老观念的修行人——汉地是这样,藏地也是这样,因为他们的生活和修行的范围有限,除此之外很多都不太认可,所以在这些老修行人面前要注意。我这里来一些比较传统的老喇嘛做客时,我就尽量把一些东西藏起来,害怕他们不接受,包括马上关闭电脑,然后把念经的东西放在前面。虽然这是一种假装,但也是随顺众生,不要让别人不高兴,尤其是一些老修行人。也许有些人觉得没有必要,但我们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就要懂得一些比较灵活的方式,这是有益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更精彩,内容特别好。(众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