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81课
2017年5月30日
今天讲《大乘经庄严论》第十八品最后一堂课。前六个科判讲了大悲心特殊的作用、本体、因、果、分类等等,第七个问题讲大悲心依靠什么因缘产生。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讲。
辛七、生悲心之因:
悲贫悲恶劣,悲乱悲放逸,
悲悯随境转,悲执颠倒者。
首先,为什么有些人有大悲心、有些人没有呢?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有俱生的因缘,有些人有外在的因缘,但大多数人可能不具因缘。对众生的大悲心是怎样产生的呢?这里根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来分析,众生如果具足六波罗蜜多,我们都应该很欢喜,如果他不具足六波罗蜜多,反而具足六度的违品,我们就应该对他产生悲心。
比如布施的违品是吝啬心,一个人的相续被吝啬心所缚是很可怜的,作为大乘菩萨,会对他讲布施的功德和吝啬的过失,以悲悯心将他安置于布施的行为中。
第二,有些众生不但不持戒,反而具有持戒的违品,行为非常恶劣、不清净,经常杀生、偷盗、邪淫等等,作为菩萨会对他讲持戒的功德、犯戒的过失,将这个可怜的众生安置于戒律当中。
第三,有些众生不但不具足安忍的功德,还有非常严重的嗔恨心,以嗔心扰乱自己的相续,菩萨会对他讲述安忍的功德和嗔恨的过患,将他安置于安忍之中。
第四,有些众生不但不精进,还特别放逸、懈怠、散漫,整天做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平庸之事、不做善事,菩萨就对他讲断除懈怠的功德和懈怠散乱的过失,将他安置于精进波罗蜜多当中。
第五,菩萨用悲悯心看到众生的心被外在的散乱之因所扰乱,一直随着外境而转,就对他讲禅定的功德和散乱的过患,将他安置在禅定的境界当中。
第六,菩萨用悲悯心看到众生有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就对他讲颠倒的过失和智慧的功德,让他安住在智慧的境界当中。
总而言之,我们看到的可怜众生,有些是被吝啬所束缚,有些是被嗔恨所束缚,有些是被散乱所束缚,有些是被懈怠所束缚,有些是被邪慧、颠倒所束缚,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大的积极性,这样做非常有意义。《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说过:“若有持戒,便有三昧,若有持戒,便有智慧,若有持戒,便有解脱。”如果先有戒律为基础,禅定、智慧、解脱都可一个个现前。最主要的要求是:大乘佛子要具有基本的持戒理念,没有持戒就没有禅定和智慧,也没有最后的解脱。
我们要懂得一切万法的自性是空性,如果执著为常乐我净是很可怕的。前面讲到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实际上就是众生因为没有懂得万法的真正自性而导致的狂乱和迷茫,特别可怜。《父子合集经》里面讲得很好:“如是一切世间法,皆无自性非真实,但能诳惑诸根门,愚夫由此增狂乱。”一切万法根本没有自性,虽然万法没有自性,但是凡夫人的根门已经完全被迷惑,迷惑之后就增加了狂乱和颠倒,就像刚才讲的常乐我净的执著一样:把本来不干净的东西认为是干净的;本来不是常有的东西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没有我,认为有我;本来是空性,反认为实有。凡夫人经常增添这样的颠倒、狂乱。
很多世间人因为没有通达心的本性,也没有通达外在世界的本性,因此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痛苦。一旦我们真正从佛教的根本意义上闻思修行,通过闻思修完全认识了自心的本性,那么利益众生会非常容易,而且自己不论生活、修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过得很开心、很快乐。
菩萨看到不行持六波罗蜜多反而行持违品的众生,就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有些道友也有同感吧,看到身边人有的特别散乱,有的特别懈怠,有的嗔恨心非常严重或者吝啬心很重、贪心很重、痴心很重,也觉得他们很可怜。这些众生的相续被各种没有意义的心态紧紧束缚着,没有解脱的机会,就像作茧自缚——自己的分别念把自己捆得失去了自由,这是非常可怜的状态。我们学习大乘佛教之后,看到不行持六度的人,他们的行为确实让我们生悲心。前段时间我们讲了产生悲心的十种对境,这里有六种不行持六波罗蜜多的众生,也是产生悲心的对境。
由乐苦彼因,菩萨生悲心,
由因师自性,菩萨生悲心。
菩萨生悲心还有四种因缘:所缘缘、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比如眼睛看色法的时候,对境是所缘缘;眼识是因缘;眼根是增上缘;前面刹那的识产生后面刹那的识,中间没有断是等无间缘。同样,大悲心也依靠四种因缘产生。
第一个是所缘缘。什么是所缘缘呢?我们产生悲心就是缘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为什么菩萨缘众生会产生悲心呢?讲义当中分析了众生的三种苦,这里讲“由乐苦彼因”。有些众生在感受快乐,有些众生在感受痛苦,有些众生具有不苦不乐的舍受。在这三种受当中,表面上看感受痛苦的众生很可怜,我们很容易生悲心,而对快乐和不苦不乐的众生好像不应该生悲心,实际上他们也有很多痛苦。
感受痛苦的众生,一定是被苦苦折磨着——周遍苦苦,肯定是苦上加苦,非常可怜;感受乐受的众生,表面上好像快乐,但实际上已经被坏苦所控制——周遍坏苦,这种快乐转瞬之间就会变化;不苦不乐的众生,好像看不出快乐、也看不出痛苦,但一定会感受行苦,因为行苦是后面痛苦的因,前面看不出来,这样的众生也非常可怜。凡是众生都具有三苦。
这次大家在学习过程当中可能感受比较深,以前我们看到感受苦苦的众生会生悲心,觉得“这个众生好痛苦啊!”但是对于那些感受行苦或变苦的众生,我们从来没有关心过,实际上他们同样在感受痛苦,他们的快乐是暂时的,很快会发生变化。
《正法念处经》中有一句话“诸行皆迁动,生法悉无常,如是诸法中,求乐不可得。”诸行是迁变的,诸法是无常的,众生想求乐的话根本没办法。《四百论》也讲:“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只要是五蕴所摄的法,全是迁动的、没有真实的东西,有生住灭的法都是无常的,因此世间里里外外所有万法,都没有一个真实的可得。汉地《涅槃经疏》也讲:“乐不长有,暂时而住,乐缘既谢,即是坏苦。”所谓的快乐不会常有,而且现在获得快乐的因缘很快会灭尽,以后会变苦的。
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以前我到外面的学校讲课时,有很多人问:“你们佛教不是说人生都是痛苦的吗?其实人生不苦啊!我现在什么都有——有钱、有青春,我家有一部很好的车……”在当时来看,你的条件确实很不错,但是我们看自古以来的历史人物,或者现实当中在一段时间中拥有快乐的人,最终都是不会快乐的,至少也要经历死亡无常的轮回痛苦。所以,真正的智者看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毫无贪爱。不贪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它是无常的,它的本性在刹那刹那变化,一旦变化就会有一种堕落,一旦堕落,快乐都是没有的。《诸法集要经》中有句教言:“彼有为无常,一切皆堕落,彼三有快乐,智者不爱乐。”意思是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到最后都会堕落,不要说人间的帝王将相,包括帝释天和梵天,他们的快乐最终也会变化。
我希望很多人对此应该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这很重要。不然,现在有些人在拥有世间的感情、金钱,或享受五欲的时候,就觉得“我特别特别快乐!”当然我们也感受快乐,我们也是人,作为佛教徒并不是全部否认快乐,假如吃糖也觉得不甜,吃酸菜也觉得不酸,那我们就否认事实了。不要说一般人,中观的创始者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他们也承认世间存在酸甜苦乐。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得到的这些感受,这些我们认为存在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常有的、真实的。我们看到这是很漂亮、很好的东西,实际上它非常虚假,是由遍计的价值观和俱生我执二者结合起来,在我们面前显现的一个很美好的画面而已。我们认为特别好的东西也是这样,“凡是世俗法,皆为虚有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道理不是在口头上说说,实际上三界轮回中的一切,就像华智仁波切上师的境界一样,对他来讲,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梦境中的显现已。这个很重要。因此我在讲俱生缘的时候稍微广了一点。这里面有很重要的知识,希望你们从理论上认真看。
如果有人问你:“你们佛教说一切都是痛苦的,为什么是痛苦的?我们现在不是很快乐吗?你们难道连快乐都否认吗?人生就是快乐、幸福、成功的!”我们可以说:佛教徒也不是那么笨,不可能否认暂时的快乐,但是所有快乐最后都会息灭,到时候人们是会痛苦的,变苦是周遍的。从因明的推理来讲,暂时的快乐一定会变。你看历史上任何一个官员,比如一个国家总统,他在位的时候下面所有人都在欢呼,特别特别开心。没过几天下台,所有的人都开始谩骂他,也是很痛苦的。即使他圆满了整个任期,最后下来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把地位看作是快乐,一旦地位没有了也会痛苦;如果把爱情或生活当作快乐,一旦破灭也会痛苦;一旦把财富认为是很大的快乐——但财富是积际必散的,最后也会痛苦。
我们作为佛教徒,对这些现实问题不能光在口头上说得好听,佛教是实事求是的,并不是把人生中本来不苦的东西说成是非常痛苦的。因此从道理上好好想,也会想得开,如果你实在想不开,比如你现在很快乐,但是一旦——就像以前有一个身体特别好的人,根本不承认人生痛苦,天天说他家里如何快乐,但后来得癌症的时候一直哭着打电话。人在拥有快乐的时候不知道会失去,对它的未来和结果都要学会观察,这就是智者。
刚才讲到大悲心产生的因缘,第一个是所缘缘,即三界当中被三苦逼迫的众生。“彼因”是一切苦乐的因,众生的随眠烦恼已经存在,这也是我们产生悲心的一种因。有些众生表面上看不是很明显的可怜的众生,但因为他具有这种习气,一旦他生病,遇到痛苦也是很可怜的,这是所缘缘。
第二个是因缘。我们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这个因缘——因为前世修过大悲心,阿赖耶上有很好的习气种子,即生当中遇到大乘佛教,稍微触动、灌输一下,就很容易产生悲心。前面不是讲了几种力吗?朋友的力量、听闻的力量、根本力量和串习的力量,有好多力量可以把慈悲心引发出来,这个是因缘。如果因缘比较差,无论怎么看大乘论典、见到可怜的众生,就一点感觉都没有;如果因缘比较好,阿赖耶上的习气可以增上。
第三个是增上缘。颂词“由因师自性”中的“因”是指因缘,“师”指增上缘。增上缘是指在大乘善知识面前听过大乘菩提心、慈悲心和四无量心的功德,以这个因缘而生悲心,这叫作增上缘。
第四个是等无间缘。“自性”指等无间缘,慈悲心的心和心所,前前的因不断产生后后的果。
菩萨产生悲心的条件就是以上四种。生悲心归根结底首先应该缘众生,这是所缘缘;自己已具有大乘佛教的种子是因缘;增上缘是看过大乘佛教的书,或依靠善知识和善友的开导。产生一念悲心的话,有些人可能这几种因缘都具足,看到一个可怜的众生,自己已有的悲心种子就萌发了;有的是因为去过大乘佛教的场所,对大乘佛教的功德和悲心的利益有所了解,同时自己具足了生悲心的因缘,从此之后真正成为具有大悲心的人。
有些人是从小就有大悲心。我觉得自己在大悲心方面可能稍微好一点,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与我的一些同学和牧童相比,我不要说是看到别人杀众生,甚至看到阉割或宰割众生都特别害怕,觉得它们好疼啊!一些隔壁邻居,都不敢在我看到的时候杀生,如果那样,我一定会去阻止,因此我从小就有一点因缘。我们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这四种因缘,在看到众生的时候,尽量依靠这些方法产生大悲心。
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
菩萨之悲心,当知是平等,
意乐行离贪,不缘清净故。
菩萨的悲心有五个方面的平等:意乐、行、离贪、不缘、清净。一般世间人在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友生病时,都会特别伤心地哭泣,但是对于不亲不怨的人或怨敌根本没什么感觉。医院里面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的亲人而哭,而对身边其他生病的人毫不在意。一般小乘的声闻缘觉也只对痛苦的众生有悲心,对所有众生并未产生平等心。而菩萨完全不同,他们对无间地狱的众生、对自己的亲人乃至有顶以下的所有众生都是一样对待。我们对待众生是有差别的。很多人说:“我当一个善良的人就行了,心里面保持善良、纯净、慈悲就可以。”其实慈悲心是不容易产生的,我们所谓的慈悲心,最多是对一些被苦苦所逼的众生产生的一点悲心而已,有些人只对人类产生怜悯之心,有些人只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人有悲心,这些都不是平等的心。
第一是“意乐”方面的平等心。菩萨的发心是什么样的?他对待地狱、天界的众生与对待自己的怨敌和亲友一模一样,没有差别。“这是我的亲人,这是我的怨敌,我只帮助亲人”——菩萨不是这样的,而是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这是第一个平等心,因为他已经通达了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
第二是“行”方面的平等心。菩萨救护怨敌与救护自己的亲人是一样的,在行为上对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我们首先是心里没有这样的平等,然后行为上也不平等,当然心里没有平等的话,行为上怎么会平等?不会的。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跟真正菩萨的行为相比还差得很远。
第三是“离贪”平等心。菩萨对所有众生都没有贪嗔之心,没有对自方的贪著和他方的嗔恨,在远离贪嗔方面有平等心。大多数人是对自方有贪执,对他方有排斥和嗔恨,可是菩萨尤其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对待自方、他方完全平等,对所有生命都平等对待。他看到任何一个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众生受苦,心里也同样痛苦。
第四是“不缘”平等心。用胜义谛的智慧观察时,众生得不到,自己也得不到,悲心也得不到。这三种法在胜义空性的境界当中了不可得,一切都是平等的,从胜义的层面讲完全平等。
第五是“清净”平等心。这个境界比较高,指智慧清净,一般是第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八地菩萨以上已经证得了上品无生法忍,因此所有万法得以清净。我们经常讲的三轮法:众生、我、悲心,这时候全部是清净的,已经得不到了。刚才是从空性层面讲,这里是从八地菩萨无生法忍的角度讲,此时所有的勤作、动摇、相状都没有,清净一切法的缘故,悲心是平等的。对一般众生来讲,要达到这个境界是很困难的。这些道理我们有必要明白,因为我们自认为有悲心,但实际上我们的悲心是相似的,以后要在这方面多思维。
其实人的心对任何法都可以习惯。现在东西方很多专家、心理学家发现,串习一件事只要二十一天,如果二十一天内串习得很好,基本上就变成一种习惯。比如我在二十一天当中坚持每天早上五点钟起来,那么以后的日子都可以做到了。同理,刚开始我们可能觉得自他平等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话,经过训练,到一定的时候也会有变化。因此,光在理论上讲确实不够,像我们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讲理论,但我们在生活当中真正遇到可怜的众生时,或者亲怨不平等时,就会看出自己的一些毛病。
我们平常修行还是要有自觉性。现在学会管理方面要求记考勤,这带有一种被动性,其实人应该是自觉的,比如自己知道自己要修加行。我们现在要求大家修五十万加行,五十万加行非常重要。希望今天现场的道友们也好,网络上参加共修的人也好,你们不要只是把所谓的佛教徒名称挂在嘴上:“我是佛教徒,我是某某上师的弟子,我的传承是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禅宗、净土宗。”说得很好听,实际上自己一天当中连一个小时都没有好好修,每天都成为一个“跑跑居士”,这样的话意义不大。
所谓修学佛法,刚开始时需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这是不可缺少的,到了中间的时候主要是靠自己。佛陀也说过:我为你们开示了解脱的道,解脱依赖于你自己。同理,任何一位善知识都是为你开示解脱道,有些人说:“上师我拜托你,我死的时候,你千万不能让我下地狱,否则,我对你不客气。”这样威胁上师,让上师必须跟你签合同,但到时候上师有没有这个能力也不好说。有些经论中说,如果上师有能力,中阴的时候能来接你,如喊你的密名,叫你“宝宝过来”等等(众笑)。但是有些上师恐怕也没办法,华智仁波切也示现谦虚说:中阴意识像野狗一样漂泊在中阴界的时候,像我这样的人,想帮他们是无济无事的。所以,修行主要是靠自己,修行很重要。
这里讲了大乘佛教不共的平等心,我们虽然已经在诸佛菩萨和善知识面前受过菩萨戒,但是要真正行持众生平等的话——有些是得地菩萨的境界,现在我们要达到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要继续努力。
辛九、最胜悲心:
自心修慈等,信法及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故最胜。
下面讲慈悲心最殊胜。讲义里面不仅讲慈悲心,还包括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超胜于其他的思维。这里说修悲心和修慈心特别超胜、殊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叫四梵住,色界天有这样的修法。声闻缘觉乘,包括现在的南传佛教,都有慈悲喜舍的道理。但是菩萨的慈悲喜舍跟他们的有点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颂词里面讲“自心修慈等”,因为菩萨前世修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此生生世世当中还会一直修,多生多世积累的善根还会不断串习,这样他的因缘会越来越增上。比如我前世修慈悲心,今生也修慈悲心,来世也修慈悲心,来世的来世也修慈悲心,这样的话,自己的慈悲心一定会有进步。比如有些人好像安住的时候很容易,而有些人刚开始实在是不行,可能就是前世修得不好,所以在这方面有差别。这是第一个方面,在自心修行方面大乘菩萨更殊胜。
第二方面是“信法”。对于大乘佛教宣讲四无量心的经论应该产生信心,产生信心是非常超胜的,大乘佛法的内容本身就特别殊胜,对宣讲四无量心的法产生信心更为殊胜。《前行备忘录》前面的部分主要就是讲四无量心,很多大乘菩提心修法的前面都会讲四无量心,对大乘法产生信心是非常殊胜的。
第三方面是“思维”。我们前面讲了九种思维,包括随喜、欢喜、品味等,九种思维的修行也是很殊胜的,因为全部可以用慈悲喜舍来摄持。
第四方面是“自在”。自在的话,前面也讲了狮子奋迅等持、楞严等持等,以这些等持来修行也是很殊胜的。
我现在是根据安慧论师的讲义讲,与麦彭仁波切的表达方式稍有差别,但是可以供大家参照理解。
第五方面是“无分别”。四无量心无有任何分别,以无分别的方式摄持“我、众生、慈悲心”等等。
第六方面是“合一”。所有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们所修的法是一起共享、合为一体的,因此非常殊胜。
大乘四无量心在修行过程当中非常殊胜,主要原因是它跟小乘和世间的修法完全不同。修行大乘佛法应该在行为上、意乐上有所体现。修行与年龄也有关系,我们建议修大乘佛法最好在身体健康、心态好的时候,年龄太老了可能不行,因为磕头、禅修等有一定的困难;太年轻的话,分别念特别强,有些人思想还没有成熟,他天天想的不是大乘佛法,而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太年轻可能也不行。《诸法集要经》里有一个教证:“若于强健时,净惠心明了,乐求于正法,此为具智者。”意思是在身体非常健康,心很明了、纯洁的时候,应该乐于求法——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人是所谓的智者。
我们在因缘具足的时候要学会求正法。我看现在很多在家居士对佛教的信心是很不错的,每个人的大口袋里都装着转经轮、课诵本,还有这个、那个的一大袋,坐飞机、火车的时候肯定很重,超重还要付钱,这也是一种信心的标志吧。我们对三宝有信心的话,三宝所依的加持物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如果仅仅依靠加持物,天天把加持物背来背去,这样可能也不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修行,对大乘佛教的敬仰和修行是很重要的。
己四、此品总结:
于佛生净信,物敬持续供,
依多德益师,悲众得成就。
对这一品的总结有三层内容:一是供养,二是依止善知识,三是四无量心和大悲心。前面第十七品是讲六波罗蜜多和四摄,这一品是讲供佛、依师和生悲心三个内容。
首先,我们要对具足不可思议功德的如来、出有坏、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产生非常清净的信心,佛在世的话,就在佛面前做各种供养;如佛不在世,就在佛像、佛塔、佛经面前,用香、花、灯、妙衣等作供养。我们经常顶礼、转绕、赞叹三宝所依,心里产生恭敬心、欢喜心——哪怕是看到一尊佛像,对它也有发自内心的清净心:“啊,这就是佛尊!”这样也能净除多劫的罪业,非常有意义。我们现在的闻思修行,也是对佛和上师们最大的法供养。现在很多人认为,对上师最大的供养是金钱供养或当侍者,但侍者和承侍对上师来讲不一定很缺,最重要的是依法闻思修行,这是对佛陀和上师最好的供养。
而且这样的供养要“持续供”,并不是一段时间供、一段时间不供。现在有些人的心态不是很稳重,应该恒常精进:二十年前你是供佛、修行的人,二十年后也这样;年轻时这样,年老了也这样,不要轻易被改变。有一个我认识的人,虽然他的父母是信仰佛教的,但他到西方后被其他宗教改变了心态,回国后根本不供佛,甚至还有诽谤之意,很可怜的。说实在的,有些年轻人的心态特别不稳固、还没有成熟。因此,这里讲供佛要有持续性、恒常性,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看到,以前法王如意宝刚开始对汉地弘法时的一些佛教徒,现在都还在不断地闻思修,对佛法有着坚定的信心,这是非常好的。你的信心不改变的话,不论在上师身边或是其他地方,在哪里都没有差别,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第一个,在对佛产生清净信心的基础上,做各种各样的供养。
第二个是“依多德益师”。一定要依止具足功德、对经论善巧通达的善知识。我们可以依止具有十种功德的善知识,比如戒定慧三学具足、功德超胜于己、悲悯心很强、教理丰富等等,这样的善知识我们要以三种欢喜的方式好好依止。依止善知识对你的今生和来世都很有意义。
世间的有些老师,可能对你的今生有意义,但是要真正对你的今生来世、生生世世都有利的话,唯一大乘上师才可能做得到。佛教中上师的恩德,真的比一般的老师、父母超胜很多,原因是什么呢?父母和世间的老师可能教给我们一些知识和技能,让我们在即生中过得快乐,但是对于生生世世对我有帮助的知识,他们不一定能教。而大乘善知识能够利益我的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很重要。
第三个是“悲众得成就”。要悲悯一切众生,就是以慈悲喜舍来摄受、利益一切众生,这样能够获得成就。成就什么呢?依止善知识和供佛是成就自利,悲悯众生是成就他利,因此非常重要。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按照智慧的论典来行持。龙猛菩萨的《大智度论》讲过:“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有智慧的人特别尊重和敬仰智者的论典和智者的思想,这些真正的智者的论典,对我们的身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很多智者也会非常欢喜。我们一般要求大家读圣贤书、看大乘经论,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平时学习一定要看好的经典和论典,不然现在世间的“知识”太多了,有些可能会污染自己的身心。
这里主要讲了对佛产生信心供养、依止善知识和修悲心三个内容,其实这三点非常重要,虽然这个偈颂很简单,但是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好好地把握住这个偈颂的内容,对你会非常有意义。
一是因为你对佛有信仰,所以日常生活当中应该经常供养佛,哪怕简单地供一根香,我经常说,作为佛教徒,出门的时候最好带佛像,每天磕三个头,这些都是供佛,不要间断;二是要经常忆念上师们的恩德,这是依止善知识,在有生之年不要舍弃上师,这样不好,你要先选择一位很好的善知识,然后终生依止下去;三是大乘佛教最究竟的精神就是大悲心,如果没有大悲心,说利益众生完全是一个巧妙的谎言,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内心当中真正生起大悲心,不论形象、行为如何,哪怕是当妓女、当屠夫,不管做什么,只要以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去利益众生,也算是佛菩萨的一种化现。这个偈颂表面上看很平凡,实际上作为一个佛教徒,长期供佛,依止有功德的善知识,以悲悯心来摄受众生,这三点就是最主要的修行。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八供养依师无量心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