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80课
2017年5月29日
我们现在正在学《大乘经庄严论》,对有一定基础的佛教徒来讲,《大乘经庄严论》可能比较好懂;对于没有基础的佛教徒,比如刚开始学佛的人,本论的一些内容也许稍微难懂一点,但和五部大论比起来,也没有那么难。我以后有些零散的课,准备用多种语言直播,把佛教特别甚深的内容,通过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等为大家宣讲。
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应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一方面,我们要有一种内在的境界,在修行上下工夫;另一方面,我们既要看清这个世界,也要看清自己。因为世界的变化太大了,如果我们不了解世界,一直自我封闭,不要说利益众生,连自己的生存也会处于困境。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都不同,不可能所有人都一样,有些人比较内向,有些人比较开朗,所以每个人都要看清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根基、境界,有什么样的意乐等等,对诸如此类的很多方面,都要观察自身。
我们还要善于学习,既要学习大乘佛教不共的利他精神,也要学习世间的知识——很多出家人、在家人不得不应对世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佛教徒也不希望跟不上时代,被时代所淘汰。我希望大家在各方面都善于学习,从佛教徒整体的综合水平来看,现在与十几、二十年前相比确实有所提高。很多佛教徒世间法的水平比较不错,但学习出世间法的时间不是特别够,学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够。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让它具有意义,应该专心致志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
如果真的是老年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牙齿掉完了,背诵、钻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其实现在的很多人都是处于适合学习的年龄阶段,所以应该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余,抽出部分时间认认真真学习佛法,让自己的人生观发生一定的改变。不然的话,处于现在这样一个疯狂的时代,大家都在追逐一些电视电影等方面的娱乐,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追到什么地方去了。对这些方面,我们不得不考虑。
下面我对《大乘经庄严论》的内容简单地讲一下,听得懂的人好好听——我看今天有一些新来的居士,如果你们听不懂可以睡觉,但不要打呼噜,不要影响旁边的人听课,这个要求不高。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我讲课大概是一小时,希望你们能够坚持听完。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你们人生当中的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如果一辈子当中仅仅听过一节大乘佛法的课,最后还半途而废,也很可惜。我希望新来的人能善始善终,不要中途离开。
刚才佛学院的理事会商量,要不要控制手机、iPad、网络等等——如果控制的话,我也讲不成法(众笑)。我说这个很难,能控制是一件好事,很多人都在上面浪费时间,比较迷茫。如果要制止,在现在的时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我说完就上来讲课了。
现在讲的是科判“别说大悲心”里面的内容。
施者不求财,财丰遇善妙,
我非求安乐,如此辗转施。
这里说,大乘行者作为施者,虽然不是为了希求获得财富而修布施,但因布施的规律使然,布施之后自然而然会获得丰富的财富,同时自己也会遇到很多善妙的因缘,各种机缘都会出现于自己面前,虽然机缘很好,但是布施者并不愿意追求世间的财富、地位、权力等方面的安乐,尤其是大乘佛教徒,在这方面不是很希求。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过,行者布施“非为自乐,不为自得后世果报,非如市易。”菩萨布施不是为了自己得快乐,也不是为了获得异熟果报,也不像在市场上做交易。很多人说:“我今天作个布施或供养,但愿我平安、快乐。”比如有人今天在佛菩萨面前供养了一百块钱,就“希望给我带来好运”,或者让我获得快乐、身体健康等等,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暂时来讲是合理的,但最究竟来讲——如果大乘佛教最究竟的思想是自利,那利他行者是不会有的,也不会有利他的行为。
因为前世不为自己的安乐作布施,以此因缘果报,菩萨生生世世都会乐作布施,生生世世都会财源不断——有些人刚来到这个世界就有很多福报,这是财布施方面。法布施也是这样,很多人即生中有机会给大家作法布施,比如讲经说法是法布施;我们作为佛教徒,平时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讲一些真理,尤其是当老师的人,一辈子都可以作法布施,非常好。
布施的果报非常多。世亲论师有一部《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作布施有五种功德:一是作布施的人可以亲近善知识和良友;二是众生都很喜欢见到他,不会看到他就觉得特别不高兴;三是受人恭敬,大家对他特别敬仰和尊重;四是美名远扬,他的名声传播于世;五是能种下获得菩提的善根和种子。
作布施的人,自己生生世世都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的名声、地位、财富、长相等样样齐全,而有些人则完全相反、求什么都得不到,心里也非常痛苦呢?这不是无缘无故的,应该是有因有缘,这个因缘就是佛教所谓的因果不虚,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些人从小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对因果不虚的道理经常持有一些邪见、偏见、断见,这是比较可怕的事。
我常以悲悯,一切皆施舍,
待彼汝当知,我不求彼果。
作为菩萨经常以悲悯之心对待众生,看到可怜的众生,自己里里外外的所有财富都能布施。我们应该知道,菩萨并不求即生的果报或来世的异熟果报。
前面讲过,大多数人布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但有些人的目的是为了报复而求来世的果报。《经律异相》里面讲过一个婆罗门的故事,他对佛教没有信心,特别排斥佛教,但从道理上却辩不过佛教徒。一般印度的婆罗门都承认前世后世,他看到有些佛教典籍说:如果一些沙门即生享用信众的财产却未精进修行,来世就会给施主当牛做马或变成仆人,他看后非常欢喜,他想一定要让这些佛教徒下一辈子供我使唤。他就准备了很多美味佳肴,邀请五百个佛教徒来应供。其中有一位长老是阿罗汉尊者,知道他布施的目的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希望出家人下一辈子变成他的仆人。阿罗汉告诉大家:今天婆罗门给我们的供养虽然很好,但是为了不让它成为各位下辈子当牛做马的因缘,希望每人都以慈心为施主念诵一偈以上的法并回向。阿罗汉又说:如果每人都这样念诵回向,那么像须弥山那样多的信财都可以享用,何况这么一点点食物。婆罗门听到后觉得很害怕、很惊讶,特别惭愧而在僧众面前做了忏悔,最后出家人也一一作了回向。
这个公案说明:第一,有些人为了达到今生的某些目的,甚至可能用作供养去害他人,还有些人是为了来世变成有威力的人而作供养,出于这些目的而求异熟果报都不是很好;第二,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在享用信财的时候,最好念诵一些偈颂进行回向,哪怕是念诵藏文“所南德义”,或者“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等等,这些佛陀所讲的个别简单偈颂都可用于摄持善根和作回向,这样之后所有异熟果都不会对你产生染污和障碍。所以不管有没有要求,我们都要回向。
以前我也讲过,虽然我们不求异熟果报,但也不愿让善业成就恶念,对于以恶意而做的布施,作为菩萨是应该舍弃的。
《增壹阿含经》中讲:“是故智者施,除去诸恶想,长夜至善处,诸天所嘉叹。”智者断除了各种各样的恶想,在轮回的长夜中逐渐到达善趣,世间所有白法护法神对他也予以赞叹。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任何所求,这种无私的修法非常有意义,我们也应该这样修持。
得果若不舍,不成乐布施,
刹那有不施,非是乐施者。
我们布施所带来的异熟果:快乐、健康、财富等等,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讲也应该布施给众生,如果受用的财产布施了,但是布施的果报却不布施,认为“我自己一定要享用”,这就不是真正乐于布施的菩萨。现在大多数的人可能就是这样,我愿意把财富布施他人,但果报我要自己获得。比如我今天布施粮食的话,将来我变得很富有;我今天布施纸、笔的话,将来我会开智慧;我今天给佛塔供养铃铛的话,将来我会变成一个大明星;今天我供养化妆品的话,将来我的长相会非常漂亮。现在国内外的很多法师讲课,也是提倡大家好好作布施——这样你将来会长得好看、财富圆满、健健康康、白白胖胖等等。作为真正菩萨的布施,不仅是布施受用,所得到的果报也给予众生。
在这个世间当中,如果连刹那间的受用或果报都不愿意布施,那就不是一个“好菩萨”,而是一个“坏菩萨”,因为他的心里一直贪著自己获得快乐。汉传佛教的很多念诵里都有一个偈颂:“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不知出自何经。它说作布施者一定会获得利益,如果为了安乐而布施,一定会获得安乐。但这是为了获得暂时的果报和快乐而行持的布施,在究竟的意义上,这种观点可能还要继续研究——不是说不对,藏传佛教也有很多这样的布施回向文,但我们的见解还需要提升,如果布施只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快乐、利益,实际上也不够。
未作不生果,希报非我宗,
无视汝回报,果报尽施他。
没有作布施的话,果报的财富是不可能产生的,对于这种财富,我们最好不要希求,希求果报就不是大乘佛法。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不要重视自己得到回报,应把所有果报全部回向众生,在大悲心的驱使下去利益众生。把布施获得的所有财富或果报全都给众生,这是最纯洁、最有意义的布施。《法集经》里讲:“所有诸功德,尽欲与众生,回向无上道,令得毕竟乐”,意思是所有功德全部愿意与众生分享,并把善根回向于究竟的佛道,这是最究竟的布施。
所以我想,如果没有学习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经庄严论》,很多大乘佛教徒真的不懂布施。我们原来认为只要没有吝啬心,给别人东西就是大布施,这是不是布施呢?可以说是布施,但我们对布施还要有更深的理解。可能有些人从来没有想过:我不仅布施财物,还把布施的果报也分享给众生,这个观点在其他共同乘的教言中非常罕见。我们一定要了解大乘佛教一些不共的教义,这个非常重要。
下面讲布施供养的一些分类。
佛子悲悯施,无罪清净物,
引乐予随护,无寻无染污。
布施从本体方面可分为六种,平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这些方面。
“佛子悲悯施”,作为大乘佛子一定要有慈悲心,慈悲心是一切的根本。这次学习这部论典之后,我看好多道友的心的确有一点转变,对众生的悲心比以往有所增长,这一点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平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从做事的过程也看得出来。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说话做事各方面随时随地都要考虑到众生。现在可能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比较膨胀的时代,如果一味想着自己——也许很多年轻人认为比较合理,但这种理念实际上不是很究竟。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理念和老师、家长确实不相同。我刚才讲世界变得太快了,以前在东方文化当中,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但是现在很多父母教育不了孩子,因为孩子看到的世界不是父母心里的世界。比如尊老爱幼或孝敬长辈的理念,在很多孩子的身上已看不到,因为他们接触的世界完全是一个幻化世界。很多父母、老师对下一代,尤其是90、00后的教育是一种强压的方式,现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别非常大,因为孩子看到的世界一天天在变,四五十岁、六七十岁的父母,基本上没办法进入他们的世界。在二十世纪以前,父母和孩子的生活价值观变化不大,而现在有很多新知识父母都不懂,需要孩子教他。很多中国人到了四五十岁才从头学电脑,而西方七八十岁的很多人对电脑都比较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跟老师的差异很大,学校里年老的老师与年轻老师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观点不同,如果完全用权力来教训孩子,孩子会有一种逆反心,父母与孩子之间会不断产生不理解和抱怨,矛盾不断积累,到一定的时候,甚至相互之间都失去了感恩心。
我觉得,不管是弘法利生还是教育后代,都一定要进入他们的世界,如果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恐怕很难知道他们的烦恼和需求。这一点希望佛教徒要关注,不能忽略。
以悲悯心布施分六种:
第一种是无罪布施。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不能损害有情,如抢夺别人的财富来作供养;杀其他的众生以肉作供养;蔑视乞丐。现在很多企业家对待自己的员工特别不慈悲,用压榨员工赚到的钱供养三宝、上师,做一些善事,实际上这是不清净的布施,不太合理。如果我们要作供养,无论供养三宝还是其他对境,供养物一定要清净、不杂染污。
第二种是清净物供养。布施的时候一定要观察:所布施的东西不能是毒药、兵器——什么刀、枪等等。现在汉地和藏地的有些寺院,为了寺院的事情,经常买烟讨好领导,其实这是不清净的布施和做法,非常不合理。一般来讲,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买毒药、武器、烟都不好,有一定的过失。远离这些事物作供养,算是清净的供养。
第三种是能利布施,即能利益的布施。就是通过佛法让众生行持善法,让他们皈依、持戒、布施,令这些众生后世获得人天果报,逐渐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能利布施其实是法布施。经常有人对不信佛教的人说:“你过来过来,快快跪下来,皈依就要跪下来!”这是强迫性的,但是皈依最好不要强迫,应该以自愿的方式。在《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这本书里,荣格说:如果有爱,权力荡然无存;如果有权力,爱荡然无存。所以,爱多一分的话,权力会少很多,权力多一分的话,爱会少很多。我们如果用权力或强迫的方式,那你的慈悲心可能已经“远走高飞”了,这样不一定很好。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对,现在的人特别容易生邪见,特别容易放弃。
我的感觉是这样,可能藏地稍微好一点,汉地很多年轻人经常看一些电影、连续剧,这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里面有很多不太好的情节:比如别人说一句话对我的伤害很大,从此之后我就舍弃一切;或者别人说一句话我接受不了,然后自己就自杀——这是特别不好的一种教育。其实别人并没有对他造成很大的伤害,光是说一句话,就能让他走上绝路。
包括发心人员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某个领导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实在受不了,再也不回去了!因为这句话已经伤透了我的心。”这个想法的来源可能就是现在的一些影视剧。为了让观众觉得精彩,在编剧和导演的设计下,如果这个人因为一句话就完全改变了,大家都会觉得很惊讶。结果这种文化真正落到了人生当中,如果别人说一句:“你不用发心。”你就觉得这句话是对我不信任,你看他说我“不、用、发、心!”或者有人说不信任你,“你都不信任我,那我活在世上有什么用呢,我要去自杀!”只是无形的几个字,但很多年轻人都没办法看透,特别危险。
我想一个人的心可能本来不是那么脆弱,不会是玻璃心。但因为所接受的“教育”,所以老师、朋友跟你说了一句话,自己就受不了。如果你们之间真正有一些矛盾,最后实在熬不过去,那就另当别论。如果本身没有什么事情,就是一句话而已,实在没有必要看不开。
我昨天和今天解决了四个问题,全是和一句话有关的,所以我特别惊讶,现在这个时代,人心真的特别脆弱,非常容易受伤。所谓的受伤,其实是自己让自己受伤,并没有真正地受伤。
虽然布施毒药是很可怕的,但是我们在说话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善巧方便,可能说出的一句话比毒药还危险。现在有些人吃安眠药自杀,有时也不起作用,所以毒药不一定很可怕,但是如果说者一句话没有注意,根本不知道伤了他的心,他可能因此就死了。在文化方面这个来源是什么?希望你们分析一下,我觉得是来自于西方的文化,与现在的很多影片有关系。
第四种是随护布施。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子女、仆人作有害的布施。比如把他们布施给罗刹、夜叉或可怕的动物,这样会对他们有损害。你想布施身边的人,应该要他们自己愿意。原来我们演过义成王子布施儿女给婆罗门的故事,这是我们佛学院最主要的一个节目,好像演了两次,佛学院里面有很多著名的演员(众笑)。
这里的意思是: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不能对众生有害;或者把众生布施到对他有害的地方。比如在一些居民区放生毒蛇会给别人带来恐怖,也不太好。
第五种是无寻布施。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不是有选择性的,比如这个众生可以,那个众生不行。藏地有些上师放生,觉得母牛多放一点比较好,公牛不太好放,因为母牛给人还有很多用处。有一次我们去放生,母牛都被人选完了,公牛全部放在一边——本来有一个人愿意养,然后那个主人特别伤心:完蛋了,一头母牛都没有。在布施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对众生有平等心。
第六种是无染布施。就是不希求今生和来世的异熟果报。
以上讲了菩萨的六种布施。
下面从功德的角度来讲,菩萨有九种布施。
佛子悲悯施,一切广主常,
欢喜无染净,向觉亦向善。
第一种是一切施,作为大菩萨,他把里里外外的所有东西都作了布施。而我们是比较珍贵的东西不愿意布施,自己用不上的东西全部布施给别人(众笑)——首先发心要全部布施,想裸捐,后来这个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选来选去,最后布施的都不是特别好用的东西。内外一切都应布施。
第二种是广大布施。布施一些小东西或少量东西是一般布施,如果是广大的布施——像现在西方的很多慈善家,他们还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的财富特别多,自己也知道肯定用不了,百分之九十多都捐给了全世界的慈善机构、医疗机构,这是非常广大的布施。
第三种是主要布施。《大圆满前行》中讲过,比如陈旧的酥油就不能供养——当然,如果自己实在用不上,也可以给可怜的众生,布施形状、颜色、质量都很好的东西功德会更大。汉地很多人是把很多好衣服整整齐齐挂在衣柜里,而把自己觉得不太好的作布施,这样也可以。不布施和布施比较起来,把比较旧的东西布施出去,如果别人用得上,也是有价值的,也是一种布施。
第四种是常恒布施。菩萨不像凡夫一样,今天开心就布施,明天不开心就不布施;或者今天是萨迦月,我要布施,过一段时间是我该玩的时候,不布施。世间人对待布施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差别,菩萨则不是这样。
第五种是欢喜布施。菩萨无论在哪里遇到乞丐,都会以欢喜心布施,而不会特别勉强、非常不愿意。比如吃饭的时候乞丐来了,有些人实在没办法就给他一毛钱,这不叫欢喜布施,而是痛苦布施——这种布施叫小布施或不主要布施。有些人在餐厅里的一次布施当中,这些反方面全部具足。
第六种是无染布施,即不求回报及异熟果报。
第七种是清净布施,即不布施毒药等。
第八种是回向布施。不希求人天和声闻缘觉的果报,而是真诚地回向获得无上菩提。
第九种是回向善妙菩提,与能利布施的意义相同。
三乐心意足,悲尊普施喜,
享用受用者,非有如是喜。
一般来讲,世间的凡夫人作布施后获得一种布施财物的快乐;出世间的声闻通过布施,比较执著最后获得一种无漏的快乐;而作为菩萨,世间的财富、地位、名声等对他来讲并不重要,这些有漏的快乐他根本不希求,声闻、缘觉寂灭的快乐他也不求,他追求的是利益众生,只要众生得到快乐,他心里确实非常欢喜,这是菩萨的欢喜。
下面讲菩萨的三种欢喜。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菩萨首先会得到一种布施的欢喜,比如我今天参与了一场布施活动,觉得很开心;在布施真正利益对方的时候,也有一种欢喜;最后是通过布施积累了菩提资粮,获得了圆满的喜乐。菩萨可以获得这三种喜乐。
这种欢喜与世间享用财富的欢喜相比差别很大。比如我今天布施众生一千元,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菩萨可能会有三种欢喜:一是今天做这个布施很欢喜;二是众生得到利益很欢喜;三是以此因缘积累了资粮而非常欢喜。菩萨有三种欢喜,虽然对方获得了一千元,但还不一定有菩萨那么欢喜,菩萨的喜乐跟对方的喜乐比较起来差别很大。这是一种解释。
还有一种解释:菩萨布施的欢喜心,与世间当中享用财富的人,如巴菲特等人的快乐相比,菩萨作布施的快乐远远超过他们。在座的个别人可能也有体会,比如自己花了几千元到非常好的地方去享受,却不一定能有快乐的感觉。但是当你以悲心把这几千元拿去放生小鸟,它们自由飞翔于天空之时,你会觉得心里非常快乐,或者我们把这些钱捐给一些无钱治病的人,让贫困的众生有一个复活的机缘,心里真的会很欢喜。
仔细观察之下,受用财富者不一定会有如此欢喜,而作为布施者悲尊菩萨,全身都遍满了布施的快乐,佛经里经常讲法喜充满。月称论师说过:“以悲心行施,不求其果报,无啬而舍施,圣者应赞叹。”如果有人用悲心布施不希求果报,没有任何吝啬心对别人布施,所有圣者和智者都会交口称赞。世间当中的确有不求自利的人。
现在有些人打着帮助别人做慈善、做布施、做供养的广告,说得很好听,实际上最后是为了利益自己。这种行为菩萨看到肯定不会开心,最后众生发现也不会开心。菩萨真正开心的,就像《大宝积经》所说:“菩萨行道时,不求于福田,有乞则便与,故得大欢乐。”菩萨行道的时候,不会求是何种福田,不去选择布施的对境,凡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众生,就把所有东西给他,这对菩萨来讲是大欢乐。
菩萨的三乐其实超过了世间享用者的快乐。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过,菩萨听到乞丐的声音时,欢喜心已经超过了入定者的禅乐,这些都说明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作为凡夫俗子,现在要做到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不断去学习、串习,随着自己慈悲心的增长,原来根本不会照顾身边的人,不关心周围众生的苦乐,现在因为大乘佛教的熏陶,自己的价值观也会改变。原来我们很自私,活在自我中心主义的世界当中,学习大乘佛教之后,现在心态逐渐宽广——没想到自己的痛苦自然而然就减少了,快乐自然而然就增长了,同时依靠我的行为可以帮助别人、感化别人,之后帮助我、赞叹我的人——世间所谓的社会资源、社交关系等等也会越来越多。
刚开始,我们对这些思想是难以想象的——怎么我不照顾自己还要去帮助别人?这是很困难的。其实只要有这颗心,不一定非要用财富帮助众生。有了这颗心,自己的行为慢慢就会影响很多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孩子以及每天所接触的人。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原来的人是生活于个人的小圈子里,现在有很多合作,不合作就没办法生存。在这个时候,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应该过得越来越快乐,不论与什么人接触都不会痛苦。比如我这边有一个脾气不太好的坏人,那边有一个偷东西的坏人,前面有一个经常欺负我的人,三个坏人把我夹在中间,如果我是世间人会特别恨他们,打又打不过他们——原来我读书的时候,特别害怕打架厉害的学生,一看到他们就想跑。如果有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对这边的人生悲心,对那边的人生慈心,对前面的人修安忍心,观三轮体空,最后周围的气氛也不会那么紧张。
我真的希望——出家人不用说了,他们的生活比较简单,应该没有很多的烦恼,作为在家人,现在压力比较大,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就会经常处于痛苦当中,如果自己的利他心能够大一点,遇到好人就不用说了,即便在坏人的圈子当中,也应该过得很好。
藏传佛教有很多修行人,有些在“文革”期间圆寂了,没有圆寂的大多数都关在监狱里,但他们却感化了身边包括狱卒在内的很多人,这种事在各个地方都看得到,比如我们附近的色达、炉霍、道孚、新龙、甘孜等。我所熟悉的这些修行人,凡是以前受过《入行论》《大乘经庄严论》等大乘佛法教育的人,即便当时身处人间最苦的监狱,也像在花园里修行一样,不但自己过得很快乐,而且对身边的人帮助也特别大。因此,我想每个人都应该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