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8课
2015年4月15日
下面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
在有生之年当中学习大乘佛法、修行大乘佛法,应该是所有福报中最值得赞叹和欢喜的一种福报。每个人因为前世的因缘不同,即生当中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名声、财富、地位、智慧或享受,但这些福报毕竟是有漏的,不是很可靠。我们遇到大乘佛法,并且能自由自在地享受大乘佛法,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曾引用过《大法炬陀罗尼经》中的一个教证:“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二种人,咸得无量福。”这句话大家应该记得很清楚,意思是说:如果有些人说法,有些人听法,以此作为两人之间的一种交流的话,这样具有非常大的功德。不像有些人骂人,有些人打人——若人常骂人,若人常打人,如是二种人,获得无量祸,或者说获得无量罪,对吧?(众笑)所以,今天在座的各位应该觉得,自己在轮回当中还是过得非常有意义的。
现在散乱、放逸的人特别多,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大城市中,充斥着很多过着无聊生活的人。不要说听闻大乘佛教的教义,甚至古代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无人问津。
现在的人不缺知识,因为在电脑、手机以及很多平台中,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全部展现在你面前,所以学到知识不是很难。我们所缺的是道德、信仰和文化。因此,知识和文化比较起来,知识容易找,文化不好找。
现在的人心基本上都西化了。很多人注意到,现在许多藏族人被汉化了,汉族人被西化了。西方人不知道被什么化,是不是被藏化?可能没有这么简单,但他们的确很热爱藏文化。
现在很多人内在的知识都是学西方,包括一些外在的建筑也没有自己的风格。而像英国、法国、意大利等等,各国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体现了他们古文化的艺术和灵魂。可是现在中国大城市里许多的建筑就像钢筋水泥的森林,没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全都是学来的。有些西方国家没有很长的历史,建国就是几百年,到美国、加拿大这种感觉很深,那里所谓名胜古迹的历史也就只有两三百年、最多五六百年。历史文化很少,建筑也是如此。
以前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有一些不同的建筑风格。但现在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样,分不清楚哪里是哪里。学西方的表现比比皆是:从建筑到穿着,特别是思想。所谓的信仰和解脱对于大城市的人们来讲可能非常遥远,看到现在世间的种种显现,我也不得不有一些悲哀之词。
不管怎样,我们今天是讲大乘的种姓。我刚才讲的话,也许和大乘种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有时也不一定全部讲大乘法,对于世间的一些知识,我们也是很需要了解的。有些佛教徒不懂世间法,不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如果这方面的道理不懂,不要说弘扬佛法,可能连自己的修行都不一定成功。我们很需要在人群当中修行的窍诀。
今天讲的种姓主要是指大乘种姓,而不是指印度的婆罗门种姓、国王种姓,或藏地、汉地的人的不同种姓。
此处为什么要讲种姓呢?因为前面刚刚讲完了皈依,皈依分为大乘的皈依和小乘的皈依,二者有非常明确的差别。为什么有这些差别呢?同样是皈依三宝,大乘有利他的皈依方法,小乘有自利的皈依方法,原因是什么呢?正是因为每个众生的种姓不同。如果是大乘种姓,发菩提心就非常容易,做大乘皈依也很容易;如果是小乘种姓,发菩提心是非常难的。之所以有大小乘皈依,主要是种姓不同。
种姓讲完后,再讲大乘种姓的发菩提心,然后讲修行。修行会提到两次,前面是讲总的大小乘的修行,后面是大乘不共的六度修行。下面开始讲种姓品。
丁二(种姓品)分三:一、宣说有种姓;二、宣说无种姓;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种姓品分三个科判。首先讲我们都有不同种姓,然后宣说无有种姓的人(无有种姓不是最了义的说法,后面还会讲),最后以赞叹词来总结。
戊一(宣说有种姓)分二:一、以总纲略说;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己一、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
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科判“宣说有种姓”首先以总纲的方式宣说,然后再广说它的意义。颂词宣说了种姓总共有八种不同的内容。
第一是“有”,是指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众生,有些是利根的种姓,有些是钝根的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有些是小乘种姓。人与人不同,种姓也是各种各样。
第二是“殊胜”:在这么多种姓的人当中,具有大乘种姓的人是最殊胜的。与世间中自私自利的人相处会比较麻烦,比如不论是同住一个房间还是坐船、乘车,自私的人一定会选择靠窗户的位置;如果几个人一起休息只有一个凳子,自私的人肯定会去抢占。所以,有利他心的种姓最殊胜。
第三个是“法相”。种姓有四种法相:自性住法相和随增性法相,以及能依、所依法相。我们通过法相知道人的确是有种姓的。
第四个是讲“相”,指外在的相。比如,可以通过火焰来推知火的存在,通过鸳鸯来推知水的存在。同样,通过有无利他心与柔和的行为可以推知一个人是否是菩萨,也就是通过外在的身体和语言的相,可推知内在是否具有菩萨的相。
第五是“种类”。无论是菩萨还是凡夫,种姓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第六是“过患”。虽然种姓是清净的,但在被贪嗔痴染污的时候,众生也显现有各种过患。
第七是“功德”。种姓的本来面目现前时,可以显现很多功德。
第八是“二喻”,即两种比喻。
每个内容都通过四种意义来进行阐述和说明。下面会广讲,大家看怎样来了解其中的意义。在广说当中,首先讲八个不同的科判,根据前面所提的次第来分。种姓品主要是讲不共种姓。皈依品当中大家都知道皈依有四种超胜以及六种自性。
如果不想了解大乘佛法,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想了解大乘佛教,那么在学完大乘的皈依、发心、种姓、修行等内容后你就会认识到:以前我可能不懂大乘法,能不能做到可能是另一件事情,但大乘教法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对于多数道友而言,如果用智慧来分析,以前不懂的很多内容也会明白。
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分八:一、有种姓;二、大乘种姓殊胜;三、种姓之法相;四、种姓之相;五、种姓之类别;六、种姓之过患;七、种姓之功德;八、种姓之二喻。
庚一、有种姓: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世界上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表面上看人类基本上都一样,非洲人、亚洲人、欧洲人只不过是肤色不同,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黑色,虽然肤色不同,但是人类外在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是大致相同的,既有痛苦也有快乐。
但人的根基和种姓就不同了。所谓的种姓,在相关的经典当中都讲到,它是什么呢?它叫作种子,因此种姓也有种子、习气的意思。每个众生的种姓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界性不同、信解不同、修行不同、修行所得的果不同。由于这四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会有不同种姓。
首先是界性不同。界性也叫作种子或者习气。世间当中众生的界性确实不同——心的界性、根性不同:有些人生来贪心非常严重,有些人嗔恨心非常严重,有些人非常傲慢,有些人嫉妒心很严重,有些人特别愚痴,有些人很吝啬,有些特别狡诈,有些非常有信心、有智慧、有悲心等等。
每个人不只是长大后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有些习气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从小就非常有悲心,而有的人嗔恨心非常严重。比如一个非常小的孩子还没有读幼儿园,家人都知道他的嗔恨心非常重:“你最好不要惹他,他的性格很坏。”而有的小孩却很温和:“你不用担心他,他的脾气非常好。”可见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同习气,这叫界性不同,这是第一个方面的不同。
佛陀在《毛坷子经》中讲到:如果在非常大的容器中堆满毛坷子,那么要用很长的时间才可以把里面的毛坷子数完。如果我们想数一数众生有多少界性的话:比如这是声闻种姓,这是缘觉种姓,这是什么种姓……这样一直往下数,众生的种姓是数不完的。
众生的界性不同,从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在跟人接触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明白。比如有些法师以前以为人人都一样,带班之后才知道每个人的习气确实不同。有些老师也发现,班里的五十多个学生,每个人的习气都完全不相同。
第二个是信解不同。所谓信解就是兴趣、爱好。比如有些人特别喜欢吃辣的,有些人特别喜欢吃甜的,有些人特别喜欢吃酸的、咸的等等。穿着方面也是如此:有些人特别喜欢穿白色,有些人喜欢穿红色、黄色等等。每个人没有什么理由,与生俱来就好像有一些特别的偏好:有些人特别喜欢跳舞,有些人很喜欢唱歌,有些人喜欢念经,有些人喜欢打架,有些人喜欢睡懒觉……各种各样,我就不说了,肯定说不尽,对吧?这叫作什么呢?信解不同。由于信解和信仰,或者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所欢喜做的事情就不同。
因为界性不同、信解不同,所以众生的爱好也不同。由于这两种不同,人们在宗教信仰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有些喜欢声闻乘,有些喜欢缘觉乘,有些喜欢菩萨乘,有些喜欢其他宗教,有些什么都不信。
有些人无论家人怎样要求他学佛都没有兴趣:“我什么都不信,你们不要惹我。”有些说:“我不反对就可以了,再劝我我就要阻止你信仰了。”然后开始进行威胁,这时谁都不敢多说了。
世间有些人看到诸佛菩萨的像就有非常大的信心。对哪方面有信仰和信心,你就会修哪方面的法。不同的信仰形成了修行路上的迥异有别——有的修大乘法,有的修小乘法,有的修世间法,有的修非法等等。因为有了修行上的不同,就会有修行果位上的不同。你学自私自利,最后获得的果位就是成为自私自利的人;你特别喜欢当老师,从小在这方面努力的话,以后就会获得老师的果位;你如果从小特别喜欢利他,以后将获得菩萨的果位。
界性不同、兴趣不同、修行不同、修行的果位不同,众生确定有这四种不同。从这个道理中也能看出来,每个众生的种姓的确不同。
有些人经常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信仰佛教,而我的家人、朋友、父母不信仰佛教?”这个问题接下来还会讲到,有些人的种姓是确定的,有些人的是不确定的。这与种姓确定不确定有关系,与自相续当中有没有这方面的种子也有关系。比如,有些人本来对善法没有兴趣,非要让他行持善法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本来不喜欢吃辣的人,非要让他吃辣的——每天都给他碗里放一些辣椒,不知道能不能起作用,改变口味是非常困难。
虽然我们有必要让大家行持善法,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但也没有必要特别去强迫,一旦强迫可能导致更不好的结果。所以,需要用智慧来观察,到底此人的因缘具不具足。如果我们是佛菩萨,就会知道他的相续到底成熟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去帮助他;不成熟的时候暂时可以等一等。众生的种姓有这样的不同。
下面讲到大乘种姓是非常殊胜的。
庚二、大乘种姓殊胜: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佛陀在佛经中宣讲了大乘种姓的殊胜性,马鸣菩萨所造的《大乘起信论》中也讲到:世界无边的缘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的缘故,众生的心行也是无边的。在无边的心行和信解当中,具有利他心的大乘种姓在世间中是非常殊胜的。
怎么殊胜呢?因为大乘的种姓跟其他种姓比较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善悉超胜”。大乘种姓的善根远远超过了声闻缘觉的小乘种姓。虽然小乘种姓有断除障碍、烦恼障的方法,也具有一些善根和智慧,但是根本比不上大乘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由此可以彻底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从断除障碍,自相续得以清净和明了方面,大乘种姓非常殊胜。
第二个特点是“一切”。小乘虽然也有获得证悟的一系列方法,比如四念住、人无我等等,有这方面证悟的功德和智慧,但小乘并不是非常圆满地通达一切,或者获得了五道十地的所有证悟,功德并未圆满。所以,从证得一切圆满方面看,大乘超胜于小乘。
第三个特点是“大义”。从修行的意义来讲,小乘虽然能成办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意义,但是跟大乘比较还有一定的差别。因为大乘在发菩提心之后,既要成办自利,更重要的是成办他利,以自他二利的重大意义得以圆满而称之为大乘种姓。其实,每一个种姓都有其相应的因,比如,大乘种姓是断除二障、圆满一切功德、成办自他二利的一切大义之因。
第四个特点是“无尽”。小乘最后会获得五蕴得以灭尽的涅槃,此时虽然一切烦恼都得以清净,但其功德善根不可能继续增长到无边无尽。而大乘乃至轮回未空之前,其功德善根将一直无穷增长。因为大乘种姓是成为这些功德的因,所以从断除障碍、功德圆满、自利他利、功德无穷无尽四个方面来讲,大乘种姓非常超胜。
我们也要经常观察:自己到底是大乘种姓还是小乘种姓?后面还有很多观察方法。如果一听大乘法就要么打瞌睡,要么心散乱,要么生起烦恼,要么流鼻涕,这样不一定是大乘种姓,流眼泪应该是大乘种姓。
大乘有一种特别广大无边的行相,《大宝积经》里用了很多比喻说明大乘法之广大。比如,所有小的江河融入大海的时候,大海的水遍于一切,同样,大乘法也遍于一切;如同日光照耀整个世界,大乘的智慧也能普利一切众生。
(《大乘经庄严论》对于喜欢听比较简单的法的人来讲难懂一点,但是对于喜欢听比较深一点法的人,《大乘经庄严论》应该是特别相应的一部论典。)
下面讲第三个科判:大乘种姓的具体法相。大乘种姓的法相是什么?这里用法相来说明种姓。
庚三、种姓之法相: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这个颂词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大家要认真看讲义。
种姓有两种或者四种。前面说过,我们对八个问题的每一个问题都通过四种意义来宣说。种姓的法相,有自性住种姓和随增上种姓两种。前一段时间讲《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讲到了自性住种姓和实修生种姓。其中,自性住种姓也叫所依种姓,即所依靠的是自性住种姓;随增上种姓也叫作能依种姓,就是能依靠它的意思。能依的种姓和所依的种姓,以及自性住种姓和随增上种姓,总共有四种种姓。实际上,后两者跟前两者都是一个本体,但是名称上可以分四种。
“当知有无性”:自性住种姓有因的作用和因的法相,但是它没有果的法相;而随增上种姓既是因又是果,存在两种法相。这个道理下面再讲。
那么,种姓的定义是什么呢?按照梵语的意义引申出来,所谓的种姓,也称为功德的因。因为依靠种姓,从加行道开始乃至佛果之间,所有的功德将慢慢增上圆满,它有一种生起功德的作用。种姓的意义是什么呢?依靠它可以到达彼岸,可以得到解脱、度脱。种姓在意义方面有这两层意思。
下面再介绍一下这四种种姓。(我们讲《心性休息》的时候也讲过。)
按照唯识宗或整个大乘的观点来讲,所谓自性住种姓,是指每个众生无始以来的心有一种本体,这个本体严格来说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可称为真实义阿赖耶、心性光明或如来藏。这颗心是将来成佛的种子,从这个层面来讲叫作自性住种姓。
不管什么样的众生,都具有一个本体是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将来可以成佛的种子。这样的种子每个众生都具足:好的众生也有,不好的众生也有,所以每个众生都具足自性住种姓。
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提到,按照唯识宗个别论典的观点,种姓分为五种:声闻种姓、缘觉种姓、菩萨种姓、不定种姓和一阐提种姓(即不能成佛的种姓)。但是按照《大乘经庄严论》的相关讲义,包括麦彭仁波切的注解,实际上究竟来说不能成佛的众生是没有的。
暂时来讲,遇到诸佛菩萨也不能真正获得解脱的人是有的,因为他可能没有福报,所以难以度脱。《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云:“世间诸有情,无福难度者,虽遇佛菩萨,而不能度脱。”意思是,世间有些众生非常难度,虽然他遇到了佛菩萨或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但也无法解脱。
《大智度论》中有一个公案,其他经典中也有类似内容:有一个老妇女对佛根本不起信心,佛陀无论出现在哪里她都不愿见。可见佛陀面前也有这样的众生,不管你怎样想度化他,暂时也没办法。
汉地的论典中有一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道生法师是鸠摩罗什的一位大弟子,从小聪颖异常,十五岁就开始讲经说法,他讲过很多佛经。《涅槃经》本来有十三卷,但当时汉地仅前十卷有译文,其中提到断种姓(即一阐提种姓)的人不能成佛,因此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但是道生法师认为一阐提也可以成佛,他的这个观点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此他被寺院开除了。之后他到了山里,一个人在很多石头面前说法,当他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时,很多石头都点头了,在历史上流传为一段佳话。后来《涅槃经》的后三卷翻译出来,大家一看才知道原来佛说了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佛,没有真正断种姓的众生,这才认识到道生法师的智慧和远见。因此,从自性住种姓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众生将来都是可以成佛的,这也是从佛性角度而言的。
随增上种姓是什么呢?有两种解释方法:
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每一个众生,本身都有成佛的因,这叫作自性住种姓;而随增上种姓,是指每一个众生都有善根和善的习气。比如,你今天遇到善知识或者遇到大乘佛法,是因为你无始以来好的习气在起作用。唐译里面,随增上叫作习性,因此,随增上种姓也称为习气种姓(自性住种姓也称为本性种姓),这样的种姓是串习了很多善根积累出来。
或者,按照其他论典的有关解释,是指在你有了将来可以成佛的种子的基础上,遇到善知识,听到大乘的教言,自己相续中大乘的种姓得以慢慢成熟,在修行之后,你的种姓完全可以苏醒过来,这就是随增上种姓。
可见,随增上种姓是依靠自性住种姓而成熟,因此,自性住种姓为因,随增上种姓为果。前面也讲到了“当知有无性”,“有”是从自性住种姓的角度来讲,它是因,但是在没有得佛果之前,它没有果。所以,虽然它是一切众生成佛的因,但是暂时来讲它没有果。
而随增上种姓既有因的法相,又有果的法相。为什么呢?比如,一地菩萨的随增上种姓,是后面二地到十地菩萨的因;同时,它本身也是自性住种姓的果,所以它具有因和果两种特点。
本论中也提到其他宗派的观点,认为种姓共有五种类别。从自宗来讲我们承认有四种种姓:声闻、缘觉、菩萨种姓和不定种姓。
关于随增上种姓和自性住种姓,还有一种解释:若一开始就是大乘种姓,这叫作自性住种姓;若原来是声闻种姓,后来依靠善知识慢慢变成大乘种姓,叫作随增上种姓。再有一种解释是:原来是决定性的种姓,叫作自性住种姓;原来是不定性种姓,通过善知识摄受而成为大乘种姓,叫作随增上种姓。
不管是《宝性论》还是《经庄严论》,以及我们刚刚讲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其中关于种姓的内容是很重要的。从随增上种姓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众生的善根福报都是不相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修行非常好、修行的根基很不错,而有些人根基特别差的原因,这应该是随增上种姓方面的差别,也就是唐译里所说的习气差别。
从自性住种姓方面而言,每一个众生都有善的功德。昨天讲《心性休息》提到“体无三毒故为善”,因为这种种姓的本体没有三毒,也没有被三毒染污,其本体是如来藏,是善的,将来是可以成佛的。
这个问题在传统文化当中也被广泛讨论,比如孟子、庄子等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他们有些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有些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现在我们通过观察可知:种姓的本体能现前佛果,这一点对每个众生都是一样的。
庚四、种姓之相: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前面讲到了种姓有不同的相,并引用教证“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说明菩萨的相可以通过推理了知。通过柔和、无有谄曲、无有嫉妒、无有吝啬、悲悯一切众生五种相,可以推知一个人是不是菩萨,在世间或道友当中也可依此观察。
我们口头上经常说:“你是大菩萨,你是佛陀。”但到底是不是呢?首先我们可以观察他的身语意是不是很柔和,有些人不管在什么场合说话,就像龙猛菩萨在《亲友书》里所形容的一样,他的语言就像蜂蜜那样甘甜,总是给旁边的人带来快乐,让人心里感觉特别舒服;而有些人说话,却总让别人感觉恐怖、不安全或者心里很不舒服。这是什么原因呢?跟每个人的修行和利他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第一个是要观察身体和语言是否能做到柔和,这是很重要的。
我观察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经常说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说完后有时自己也比较后悔。我想凡夫人就是这样吧,到成为菩萨的时候,我说的话肯定不管是谁听了都会很舒服的,所以柔和很重要。
第二个是不谄曲。有些人看起来很狡猾,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语言上,都让别人没有信任感,做事也是如此。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为了利益众生,根本不会故意欺骗别人,他会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那天我发微博的时候,有人问我:“大师,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您怎么解释呢?现在的社会中不能当善良的人。”所以一些菩萨可能特别容易被欺负。一般修行不好、人格不好的人,在修行好的人面前特别凶,包括现在藏地也是这样。在藏地我们提倡不打架、不杀生,一些非常厉害的人因为相信因果就不会去打架,而有些特别狡诈、胆子很小的人,这时就冒出来去欺负相信因果的人。还有一些人格不好,嘴特别会说,自认为很了不起的人,就爱在忍辱修得很好的道友面前叽叽喳喳,可见有时候善人确实容易被欺负,尤其是一些菩萨会被很多人欺负,这也是一个规律。
通过不狡诈、不谄曲、不吝啬、不嫉妒、悲悯众生这几种相可以观察自身,也可以观察他人是不是菩萨种姓。现在吝啬心和嫉妒心对许多人来讲都很严重,我就不说了。
回到我们的主题。
“加行前”指的是什么呢?前面讲了种姓有各种各样的相,作为大乘种姓有什么样的相呢?在趋入大乘真正的修行之前,会有一些前兆,这些前兆是什么?
第一个相是悲心。大乘种姓者在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之前,从小对一切众生都会自然而然生起极大的悲心。
无著菩萨小时候,有一次在母亲怀里哭了。他为什么哭呢?是因为一片叶子被风吹走了,他以为是一个众生被风吹走了,所以哭得特别伤心,母亲告诉他:“这不是众生,是一片叶子。”他就不哭了。
还有一次他跟小朋友出去玩,回来时衣服都没有了,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那边有很多蜘蛛特别可怜,马上要被冻僵了,所以我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上面。”大人们都不相信,就跑去看,发现他确实是把自己的衣服盖在蜘蛛上面,怕衣服被风吹走还用石头压着。可见,从小时候的悲心来看,是不是菩萨的种姓很清楚。
有些人不要说对众生有悲心,在餐厅里面一看到众生,什么虾、青蛙、鱼……就一个劲地只想吃,嘴唇一直动着:“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曾经有一本放生书写到:有一个女人长得非常漂亮,牙齿整齐,颜色光洁,但是后来别人看到她吃众生很残忍,牙齿上都是血,让人感到特别可怕,之前的美好形象顿时消失了。
因此,到底是不是大乘种姓,从悲心方面可以观察。也可以通过相来推知:冒烟的地方,肯定有火;有水鸟的地方,肯定有水;对众生有悲心,肯定是大乘种姓。这一点自己可以观察出来,别人也可以看得出来。
第二个相是信心,当你听闻大乘深广法门、法义的时候,虽然没有真正懂得其中的意义,内心却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对大乘很有信心。
《入中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入中论》开始讲第六地的时候说:如果在凡夫位时听到空性法门,心里生起无比的欢喜,由于欢喜而流泪并且汗毛竖立,这样的人堪为大乘空性的法器。因此,有些人听到空性、大乘方面,特别欢喜,很想得到和接受大乘法:“我一定要听完,一定要圆满。”这是第二个相。
第三个相是安忍。修行大乘佛法或者做利他行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包括在布施或者求法过程中的一些苦行,在这些时候能有极强的忍受能力。我看到最近佛学院中有很多道友没有房子,我自己刚来佛学院的时候,也受过很大的苦,所以每次听到他们说没有房子,心里就特别难受。其实,人自己受过相同的苦,后来遇到别人承受这种苦的时候,自己更能感同身受。
佛学院女众更多一些,更不容易找到房子,这也许是福报,也许是修苦行的机会,也许是好事,也许也不是很好。很多人在佛学院当中居无定所,那天有一个人说:“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搬了九次家,如果再搬一次家,我可能快要没有信心了,只有回去了。”不知道后来是搬了,还是回去了,我一直关注着,但是再也没有看到这个人。无垢光尊者也搬过九次家,有些道友在不到两年之内已经搬了九次家,这也是求法的苦行。
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能利益众生和修学大乘佛法都愿意付出,但有些人可能不行。因为根基和种姓不同,所以在安忍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如果具足安忍,对于利益众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害怕、怯懦;同时,自己修持大乘佛法也会非常坚强,不会退缩。
坚强非常重要,《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中讲到:“若人无坚心,尚不成小事,何况成佛道,世间无上者。”如果没有坚强的心,连一个小小的事也不能成办,何况成就世间无上的佛道。比如做一个工程或者办企业,没有持之以恒的心是很难成功的。世间当中的脆弱之人,如果天天睡懒觉,连洗衣做饭都成问题。
第四个相是欢喜心。大乘种姓自然而然对六度万行和大乘善法有欢喜心。一些小乘根基的人,一听到布施、安忍就特别害怕、不舒服,听到空性也很害怕。但真正的大乘种姓,对行持善事方面非常欢喜、愿意接受,无论布施还是持戒、安忍、禅定……对以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所有利益众生的法都非常有兴趣,这就叫作真实行善法。
以上共有四种法,是大乘种姓的相。
这个教证很多藏传佛教大德经常引用,意思是:你是不是菩萨,就看你对众生有没有悲心;对大乘的深广法门有没有欢喜心和兴趣;对利益众生和修学大乘佛法方面,能不能坚强(就是安忍);以及你对行持大乘六波罗蜜多有没有欢喜心和兴趣,能不能身体力行。
道友当中也可以互相观察:哪些居士是大乘种姓,哪些居士是小乘种姓;哪些出家人是大乘种姓,哪些出家人是小乘种姓。每天都说:“我累了,我困了,我饿了。”不一定是大乘种姓;天天都说“我”,为“我”而哭,为“我”而伤心,为“我”而悲伤,这样可能有点太脆弱了,如果是为众生而哭该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