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9课
2017年5月26日
今天继续讲大悲心的功德。大悲心的功德是一般凡夫人难以通达和了悟的。下面每个道理都有不同的内容。
我觉得,《大乘经庄严论》是学习大乘佛法者不得不学的必修课,如果不懂《大乘经庄严论》,口头上说自己是大乘佛教徒,我是有点怀疑,因为大乘的教义和理念,可能很多人都并不是很清楚。我建议,不管你是学识渊博的人,还是普通的出家人或在家人,如果真正想了解大乘佛法,还是要系统地学习这部论典。这次我讲得不算特别广,也不算特别略,反正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前辈大德们的讲义作了叙述,应该说基本上把颂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意表达出来了。我希望法师们以后也要传讲这部论典,但不一定必须像我这么广。我记得法王如意宝传讲时,每天讲长页经书的四篇多一点,三四个月就讲完了。
那年法王去北京高级佛学院之前,特意要求印刷了《大乘经庄严论》,纸是黄色的,当时好像是十多块钱,我们觉得特别贵,但是法王马上要讲了也没办法,最后不得不请,之后大家很欢喜地等着法王开讲。1989年,法王从拉萨回来后,应该是冬天开始讲的。每节课法王讲完之后,我在外面的院子中辅导,下午辅导一次,第二天早上再辅导一次。因为经常吹大风,有时好多道友的书页一下子被风吹到了空中飞来飞去,然后大家都去追——因为藏地的经书是一片一片的,我记得还很清楚。
今年我们把第三期的内容讲完,明年如果没有出现什么违缘,准备把最后的部分讲完。
现在讲的是大悲心的功德。
坚稳悲布施,布施令安乐,
享用三界乐,不及彼一分。
坚定、稳重的菩萨所作的布施是怎样的?因为他有大悲心,不会求什么异熟果报,也不是为了别人赞叹自己,完全是出于利他心,以悲心引发而作布施。不管是法布施、财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是想让相关的众生真正得到快乐,众生得到快乐自己就非常欢喜。三界的快乐与菩萨所得到的欢喜相比,不及其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所以,即使菩萨获得三界中天王的果报、当上国家总统、获得财富、名声等世间有漏的快乐,但他都不觉得是最大的快乐。菩萨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呢?通过布施让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这就是菩萨的安乐。菩萨的安乐就是众生的安乐,这一点这部论典从开始到现在提过好多次,众生快乐他一定快乐,众生痛苦他就不快乐。
但现在是末法时代,不要说一些非佛教徒,甚至一些居士、出家人都不能慈爱众生。我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个别所谓的格西和几个人在探讨,他们说放生是把钱扔到水里,太可惜了,不应该放生。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可能他们是有嫉妒心或其他目的,但最关键的是没有悲心。《大丈夫论》中说:“若无悲心,不名为施。”如果没有悲心,无论作无畏布施还是其他布施,都根本算不上布施。我们看到这种视频、听到这种声音,的确非常惊讶。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真正的大悲心,确实很可怕。以后佛教徒当中会不会也有人说“放生没有什么功德”呢?很难说。
世间所有众生的安乐就是菩萨的安乐。我前一段时间也引用过《大宝积经》的教证:“菩萨行布施,以慈覆众生,一切诸世间,无有如是乐。”菩萨布施所带来的快乐,应该是非常难得或难以想象的,世间根本没有这样的快乐,因为菩萨的慈悲心已经覆盖了众生,一切世间当中没有如是的快乐。有些人也经常做一些慈善,做善事的时候看到众生快乐,自己也会很快乐。比如,我用一部分钱布施给乞丐、病人、无依无靠者等特别可怜的众生,他们因此获得快乐,我的心里也是很快乐的。如果做无畏布施,在屠刀下哪怕是救出一条鱼、一只小兔子,通过放生让它们的生命获得自由,菩萨所得到的快乐是难以想象的,就像他自己得到释放一样。菩萨的快乐实际上就是众生的快乐,这是真正的快乐,世间任何快乐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多想想,邪见是非常可怕的——以前你是出家人、佛教徒,但是因为遇到一些恶知识也可能生起邪见,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众生的各种显现也不好说,也许他们是佛菩萨的示现——但是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却说放生没有功德,还提倡吃肉,做各种伤害众生的事情,完全是世间没有因果正见者的说法。或许他有像萨绕哈巴和帝洛巴那样的密意,我们也不敢呵责,但从表面上看,他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这样。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评价他们,但是我希望来听课、学习大乘佛法的这些人,如果自己不能利益众生的话,最好不要把邪见传播给很多人。有些人邪见非常严重,嘴巴特别会说,能力很强,有一定的煽动力。我们有些辅导员的见解非常不错,这种人下面的所有人都会趋入正道;有些人自己都学得——应该说是“二百五”吧(众笑),最后他所带的人大多数都是误入岐途,非常可怕。
希望你们作为辅导员,引导别人的时候不要误人子弟,自己至少应该对基本的道理认认真真学习,认真对待佛菩萨所宣说的因果正见。我们这边的研讨班,一方面要经常观察他们的讲经说法,包括通过音频、视频来了解,另一方面要经常去督促。
这里说的是坚稳者,但是现在末法时代的人——包括我们佛学院里的一些发心人员,我昨前天看了一下,真正人格稳重、发心五年、十年以上的不多了。有的人心特别特别乱,发心一二年之后,基本上好像变成了另一种人,而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心态。我还算是发心比较长的吧!现在三十年了,虽然没有人赞叹我,但是我自己赞叹自己(众鼓掌)。有些发心人员过了十年八年,还认为“我是在为你发心”,为某位上师、为佛学院做事都好像是一种交易,“他应该这样对我,因为我对他的付出如何如何”,从他的态度来看完全是一种交易,并不是无私的。我们也不是那么愚痴,从很多方面也能看出来。
不管在哪里,现在坚稳者越来越少了。我去过一些国家,西方人可能稍微好一点,刚开始他们很多人是怀疑重重、很难进入,但一旦真正认可了某位上师、某部经,他会一直非常专注地学习、终身不变。但很多道友是刚开始进入比较容易,比如我在一堂课当中讲一个功德,他觉得特别好,“啊,我要学!我要发愿!我要念!”好像举一只手还不行,要举双手,如果举双手还不行,脚都要提起来了(众笑),但是一二年之后,就把自己的誓言忘了,这种情况比较多。这里讲坚稳者,大家也要好好思维,观察自己是不是坚稳者。
利生以悲悯,不舍苦轮回,
悲尊为利他,何不甘受苦?
菩萨利益众生实际上是没有痛苦的。
从表面上看,菩萨也可能经常遇到别人对他的危害,自己的身体不好、心情不好等等。为了利益众生,菩萨愿意舍弃身体、受用等一切的一切,自己心甘情愿承受所有众生的痛苦,这里说“利生”。因为他的慈悲心非常强烈,所以他不会舍弃痛苦本性的轮回。轮回的本性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它具有苦苦、变苦、行苦,还有生老死病苦、爱别离苦等等。世间人根本不敢面对轮回的痛苦;声闻缘觉比较排斥轮回的痛苦而选择追求寂静快乐的境界;悲尊菩萨为了利益他众,怎会不承受世间所有难以忍受的苦呢!所谓“难作能作,难舍能舍”,菩萨以这种方式接受轮回。
我们在发心过程当中,第一个不舍轮回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轮回的本性是痛苦的。现在有些人没有经验:“啊,我要去办道场。”到了道场,有人稍微对他诽谤,“啊,原来众生这么难度,不行,我要求观音菩萨,还是回到寂静的地方。”有些到寂静地方的道友,一方面他们的修行值得随喜,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是比较脆弱、胆小的,不敢碰众生,不敢见众生,不一定很圆满。所以我们应该真正发菩提心。
《瑜伽师地论》中讲,不管法布施还是财布施,布施有五种分类:一、数数布施,他不断地、再再地布施,不是布施一次就可以了;二、欢喜布施,对布施一定要有欢喜心,做这件事情是心甘情愿的,这里也讲了“何不甘受苦”;三、殷重布施,非常重视,不是表面上应付一下;四、无染布施,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染污;五、无依布施,即以三轮体空来布施。
比如放生是无畏布施,那我们还要数数布施,每年都要做布施;然后欢喜布施:“明天要去放生,我很欢喜,今天睡都睡不着,好高兴啊!”殷重布施:我们要很重视,不要把它当作一般事情,好像做不做都可以;无染布施:在放生过程中不要宣传自己,不要为了得到赞扬或从中得到一点利润而布施;最后要懂得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最后要回向,做很多善法都要这样。
菩萨虽然了知轮回的痛苦,但是他不愿意舍弃轮回,不仅不舍弃轮回,而且还接受可怜的众生——这点很重要。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可怜的众生,没有悲心的人是完全排斥他的,而菩萨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去接受这种苦难的众生,一般人可能很难做到。很多人觉得,这些恶劣的众生不排斥他们就可以了,但菩萨不但不排斥,还想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他、饶益他,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下面讲慈悲心从因方面能增长三个法,果方面能增长三个法。有了悲心很多方面都好说了,没有悲心就不行。
悲尊悲布施,受用彼生慈,
摄受生彼力,成乐恒增长。
菩萨在做布施的过程当中不断串习三种法:因方面三种法、果方面三种法都是恒增长。增长有很多方面:因方面是悲增长、布施增长、受用增长;果方面是慈心增长、摄受力增长,还有安乐增长,共有六个法增长。没有观察不知道,一观察的确是这样。
“悲尊悲、布施、受用”这三个法会增长。
第一个是悲心增长,菩萨即生布施的因缘肯定是悲心,因为以悲心布施,悲心就会生生世世都不断增长。你没有去布施的话,悲心是不会增长的;如果你去参与布施,你的悲心是不断增长的,不但今生增长,而且因为等流果的缘故,生生世世都会增长。
第二个是布施增长,依靠悲心我们会作三种布施,不仅即生因悲心的驱使作布施,而且生生世世都还会不断作布施,不论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都会增长。很多人都有这种因缘——因为前面有悲心,你可能愿意讲法、愿意作财布施、无畏布施,布施的行为就不断地增长。
第三个是受用增长,因为你以前做了布施,因此生生世世受用增长。我们经常讲一切受用的来源是布施——受用知道吧?就是钱!(众笑)有些人即生当中没有受用,包括一些公务员和老师,每到月底钱包就空了,卡里只有十块钱,这是因为从前没有悲心,没有悲心就没有布施,没有布施现在就没有受用。如果前面有这些因缘,那越作布施受用越增长。这是因方面的三种增长。如果没有分析,好像觉得布施、悲心和受用都一样,但这样分析之后,大家就明白了。
果方面也有三种增长。
第一个,慈心增长。依靠悲心——悲心是愿众生离苦的心态,因为你有了悲心,你在行为上就会想办法让众生离开痛苦,最后将这些众生安置于快乐当中,实际上这就是慈心,所以慈心会增长。就像一位母亲,她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疼爱,最后就会把孩子安置于快乐之处。现在很多父母特别疼爱孩子,自己连小学都没有读过,最后让孩子读到大学毕业、博士毕业——安置于此“果位”。因为前面有悲心,有布施,最后才产生真正的慈心和果报。
第二个,摄受力增长。因为有了慈心,菩萨摄受众生的信心越来越增长,通过布施摄受的众生也越来越增长。通过布施,自己相续中的智慧也增长了,以布施的威力,也让众生的快乐增长。因为有慈心之故,摄受的众生会越来越多。一个人有慈心的话,会经常带给别人安乐。
现代人认为:为了获利,一定要对他人好——这是一种利益交换的方法。比如你开一家宾馆,你对客人的服务好,生意就会越来越好;你开一家餐厅,尽量让别人吃好,如果态度各方面也好一点,今天是你给予他,明天他则会回报你——这些人特别会算。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信息很发达,比如你面前拿来一包泡菜,这个泡菜质量怎样?是多少钱?马上用手机查一下。现在的人跟以前的人不一样,如果对他人有一种慈心,就是摄受众生最好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安乐增长。如果菩萨对众生有慈心并给予众生受用,因为众生得到了快乐和利益,菩萨自己也会很快乐。所以,用种种不可思议的方法利益众生非常有意义。在《华严经》里佛陀这样讲:“不可思议无量劫,种种布施心无厌。”菩萨在无量劫当中,以不可思议的各种行为和方法来利益众生,而且从不厌倦。我也引用过很多无厌倦的教证,《经庄严论》中讲了很多。我们哪怕是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让众生获得一点一滴的快乐,也是自己积累资粮的因缘,众生也因此而获得快乐,我们也可以进行回向。这是很重要的。
前面讲了因方面的三个法和果方面的三个法。作为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为了利益众生,会显示各种各样的行为,哪怕他自己变成乞丐、屠夫、妓女,或者世间当中其他身份的人,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众生,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可是世间很多人的价值观确实不同。尤其是亚当·斯密的理念来了以后,许多人都是自我膨胀,这方面我没有必要在《大乘经庄严论》的课上讲,但有时候我也做了一些分析,的确东西方的很多人都是只考虑自己,不考虑身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中有时候的确没有安全感,而且越来越觉得有点紧张、恐怖,其实这是人类自身的一些教育和理念造成的。尤其是一个在世界上出名的人,他的思想和见解会影响一大批人。如果他出了一本书,这个书也许是好书,也许是非常不好的书,但这本书的精神会对当代以及未来很多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人们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往往都是跟着时代走。如果这个时代出现一个特别伟大的人物,那么跟随他的见修行果,很多人也确实能获得不同的感受。我们在生活的价值观方面也要学会分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以悲广行增,以施成熟乐,
一切普引领,如教懦弱者。
比如有一个人对自己亲朋好友中的懈怠者、懒惰者进行劝导:不要这么懈怠,一定要精进!同理,菩萨以悲心也会劝勉懦弱者,在他悲心的劝导下,很多众生获得了快乐。菩萨的悲心非常广大,他会做各种各样的布施,因为做布施之故,不但今生和来世会获得受用,而且受用还会不断增长,即“广行增”。做布施也能成熟很多众生,如果以前没有布施,众生就不会欢喜,相续不会成熟,但后来菩萨做法布施、财布施等等,这些众生的相续就会得以成熟。
我经常想,如果当年上师们没有摄受我们,没有给予我们法布施和财布施,我们的相续可能会跟现在没有因果正见的世间人一模一样,在轮回当中漂泊非常可怕。但由于上师们以四摄的力量作法布施和财布施的缘故,如今我们的相续才稍微得到了一些成熟。
“一切普引领”,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菩萨引导众生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法布施是智慧资粮的因,财布施和无畏布施是福德资粮的因。相当于是世间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劝这些懦弱者要做好事、要精进。比如有些学生特别懒惰,有些好老师就用各种方法激励他,原来很懦弱、特别不精进的学生,后来就变得非常精进。同理,因为大菩萨们通过悲心无有厌倦地劝导我们,最后我们自己就会懂得精进。就像一个孩子刚开始不懂事,父母一直给他讲:“你好好做作业,不要懈怠,以后你可以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也不知道哥伦比亚大学是什么,“什么叫作哥伦比亚,是个好吃的水果吧?”他长大后慢慢就知道了,原来我的父母真是很伟大,当时不让我睡懒觉,一大早就叫我起床——他以后对自己的孩子或其他人也会这样。
同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继承上师的教言。上师们一般是转法轮利益众生,但是上师们转法轮的时间并不一定很长,就像太阳在云中出来一会儿,因缘已尽的时候,很多诸佛菩萨化现的上师,会去其他有缘的刹土,即使不是诸佛菩萨化现的上师,最后也会示现无常。我们作为上师的传承弟子,一定要继承上师们的所有法要。就像到一定的时候,父母肯定会离开这个世间,一旦父母离开,孩子也会继承父母的事业,把这样的文化理念传承下去,这是世间的一个基本规律。
菩萨因为悲心的缘故,就像是教诫懦弱者一样,对众生作布施,让众生相续成熟、积累资粮,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利益众生,而且根本没有任何厌倦心。
我认为,佛学院应该是制造菩萨的工厂。原来是一个懦弱者,根本不愿意利益众生的人,如果读了一所大乘的佛学院,修了一段时间的大乘法,最后自己都成才了。比如,因为我们佛学院整个的教育方法跟别的地方有点不同,所以出来的人都想做一点事情,他们真正觉得“众生很痛苦”,而且自己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大多数人都觉得一定要通过佛法来利益众生,至少都有这颗心,这很好。
现在很出名的一些大德,有些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是真的菩萨再来;有些不一定是菩萨再来,但是因为大乘善知识的引导而成为利益众生的人。所以大乘行人有二种:一种是大乘种姓者;一种是依止善知识的缘故而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人。像美国哈佛、英国牛津这些世界上最出名的大学,它们的门槛很高,它们培养学生的理念也跟其他一些地方不同,他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方面学习能力很强,而且心中考虑的是整个世界——当然也有一些败类,但是大多数人应该是站得高、看得远,其实人类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从大乘佛教角度讲,应该是要帮助全体人类和所有众生。
在菩萨的引领下,原来是一个很懦弱、很脆弱的人,后来慢慢就成为非常坚强的人,就像钢铁一样,在哪里都不被烦恼所束缚。就像《大丈夫论》当中说:“一切众生来,各各索异物,菩萨皆施与,心无有疲倦。”比如一个菩萨面对各种各样的众生来索要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菩萨心甘情愿地给予他们,这里讲的主要是财布施。
我经常想到法王如意宝——他老人家当年建佛学院的理念和目标是:乃至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来这里学习,目的并不是让人们对他很恭敬,对他作很多供养,目的是什么?满足每个众生的需要:不论你是需要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显宗法或者密宗法,或者不管需要什么样的修法、仪轨、念诵都尽量满足你,最后让你成才。所以,弘扬大乘佛法最根本的方面和我们的心有关系,如果慢慢把心磨炼成非常坚定、无有厌倦的心,那无论在任何地方,甚至在一个特别偏僻的角落里,也会放出相应的光芒,消除附近的愚痴黑暗。每个人都应该有这颗心,会有这个能力。
悲苦成痛苦,苦者未得乐,
悲尊何能乐?他乐自方乐。
世间人是什么样的?看到别的众生快乐时,心里就产生嫉妒心、不快乐;看到其他众生受苦——尤其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怨恨的敌人、关系不太好的人受苦,大多数人很欢喜,也许表面上说“这个人好可怜”,实际上心里非常快乐。作为菩萨与凡夫完全是不相同的,不管上上下下是什么样的关系,只要看到众生痛苦,因为他的悲心,他众的痛苦也会成为自己的痛苦。
世间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母亲特别疼爱孩子,如果孩子特别痛苦,不管孩子可爱不可爱,母亲心里肯定都不会快乐。同样,只要痛苦者还没有离开痛苦,在他获得快乐之前,悲尊菩萨怎么会安乐呢?不可能的。《入行论》里面讲,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全部被火燃烧一样,不可能快乐。
作为菩萨,只要其他众生快乐,自己也是快乐的;如果众生不快乐,他心里也不会快乐。很多真正的菩萨都是通过布施、持戒、禅定等等,想尽一切办法让众生获得快乐。菩萨的目的就是让众生获得快乐,布施是一种方法,依靠布施能让很多众生获得快乐。
我们在发心过程当中,哪怕是一件很微小的好事也要尽量去做:比如在路上看到有人走路不方便就扶一下;有的人心情不太好,你不一定能做什么,但是可以安慰两句;某个人在特别紧张的时候,给他一点安全感……凡是众生,一定需要帮助。你的身份不一定多么高贵,你的权力不一定多么大,每个人身边接触的众生都不同,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层次的朋友。如果我们有一颗金子般纯洁的心,就能时时给予别人三种布施:在别人很恐惧时,给他安慰,这就是无畏布施;在别人特别迷茫的时候,用正理来开导他,这就是法布施;如果别人实在困难,那就以实际行动帮助他,有钱给钱,没有钱就用其他方式给予帮助,这就是财布施,还包括精神上的给予,这是内在的精神财富。
我觉得人生应该可以过得很有意义,“若得人身,不行布施,则为虚生”,这是《正法念处经》里面讲的,如果得到人身而不行持布施,则完全是虚度了,没有什么意义。像布施这样有意义的行为,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行持。
《大集经》里面讲,菩萨是大悲身,菩萨的身体全部是大悲。就像我们的很多上师,我经常想起已经圆寂的前辈上师们,还有在世的这些上师,表面上看他们的身体可能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五脏六腑、血肉什么的,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当中装得满满的都是大悲心。《说无垢称经》(即《维摩诘经》)里面说,为什么维摩诘居士病得比较严重呢?他说:因为一切众生生病,所以我生病,若一切众生不得病,我的病也灭了。当时佛依次派许多声闻弟子包括好几位菩萨去看望他,其实维摩诘居士自己并没有病,只是看到众生病而示现生病。
很多人看到很可怜的众生都会心情不好,不想吃饭,人都慢慢憔悴了、瘦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的悲心很强烈。而我们非常惭愧,口头上经常说要度化众生,要具有大悲心,但在实际行为当中,跟真正的大乘菩萨相比还比较远。但不管怎样,我们选择的路是对的,也并不是刚开始就要求我们必须像一地菩萨、十地菩萨那样,我们有信心一点一点慢慢地走,总之我们的修行不能退转。
“他乐自方乐”:只要众生快乐,我们也会快乐。这个教证我讲其他论典时也引用过,不知道你们记住没有?我们应该把这些特别好的教证记在本子上,不仅是记在本子上,否则如果本子烧了也没办法,应该记在自己的心里,这才是最保险的,谁都偷不了、抢不了。不然如果你的笔记本丢了——有些人把所有的教证全部放在iPad或手机里面,结果手机被偷了很伤心,“苹果手机倒不要紧,但里面存有很多很好的教证,现在都没有了!”如果提前把它存在心里,谁都偷不了,心是没办法偷的。
悲尊教自施,不求自安乐,
受用令他乐,不异自非乐。
彼乐乐己施,及果施众生,
汝于我有作,果皆予彼等。
就像慈悲的上师告诫弟子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一样,大悲尊者菩萨也教导我们要作布施。但菩萨作布施的目的有点不同,大多数人布施都是想自己获得安乐,但菩萨不是这样,他不求自己的安乐,他作布施所带来的果报和受用完全是为了让众生得到安乐。大乘菩萨的理念我们应该清楚。
有些人会这样说:我布施给你,希望我来世获得富裕的果位;或者我现在帮你交学费,你长大后要报答我,对我好一点;很多父母对孩子也是一样:宝贝,我现在好好照顾你、培养你,你长大后一定要孝敬我们。这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签的一个协议:现在我供给你学费,你长大后,在我老了不能走路的时候,你一定要来照顾我。一般世间人的理念是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有这样的协议,这样也可以,这是世间的做法,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大乘菩萨。
但菩萨的做法不是这样。他是如何想的呢——如果所有众生获得快乐,我就会获得快乐;如果他们感受痛苦,我也会痛苦。因为菩萨自他平等,菩萨看到众生痛苦,等于自己痛苦,因此他不愿意众生痛苦,众生的痛苦也是他的痛苦,因此这里讲“不异自非乐”。不异:众生的痛苦跟自己的痛苦不是异体的,即不是他体而是一体,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众生的乐就是我的乐。“自非乐”:菩萨自己不愿意独自获得快乐,因为众生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仅仅只是他独自享受快乐而众生痛苦的话,菩萨不愿意。如果有一个机会,众生乐我也乐最好,否则我宁愿让众生快乐,也不愿意只有自己获得快乐——如果老母有情沉溺于轮回当中感受痛苦,那是多不忍心啊!所以说“不异自非乐”。
“彼乐乐”:众生的乐是菩萨的乐。菩萨对于自己布施的快乐、所产生的财富等果报都布施给众生,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我们布施虽然想让众生获得快乐,但是布施所获得的异熟果报还是希望自己享有。但实际上真正的大乘菩萨精神是:彼乐即我乐,自己布施的因、布施的行为、布施带来的果全都给予众生。
“汝于我有作”:菩萨对众生作布施,虽能给菩萨带来一些果报和利益,但菩萨自己不贪执。比如说有些人一起合作做生意,最后赚了钱,有人说:“不要不要,我投资的利润全部给你。”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说:“我跟你合作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帮你,全都给你吧!”这种精神世间人也很敬仰。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如果对众生有一点利益,同时有让自己获得受用的作用,但自己并不贪求这些果报,特别愿意把布施的果报全都布施给众生。
可能这种知识对很多人来说也感觉比较新鲜吧!我们以前作布施的时候会想:我今天好好布施,但愿以布施的功德,我下一辈子变成一个特别富裕、特别庄严的人,如何如何。有些上师对一般众生讲法也说:“你好好作布施啊。布施以后,你肯定是America的美元多多有!”很多人就觉得:那我下一辈子肯定不会像现在了!这是一个层次,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是对的,因果不虚,但是如果你站在最高的菩萨境界,应该是连受用的果报都回向给众生,不执著回报,也不求异熟果报,而且会把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获得佛菩提——这就是我们最后的发心或回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