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7课
2017年5月19日
在这次传讲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重视,无论听闻还是课后自己看书、学习都很好。部分人听完后还再三复习,有的还不断地做笔记等等。其实不管学什么法,如果有时间,最好是从头到尾很深入地、把里面对自己比较相应的——哪怕是一段话、一个偈颂、一个教证,全都记下来,这样的话,再过十年、几十年以后再回来看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学习的态度很重要。
我前面再再提过,这个《大乘经庄严论》——麦彭仁波切在注释里说过,不论是听闻者还是传讲者,如果能圆满《大乘经庄严论》,就能获得听闻、传讲所有大乘经论的功德。对一般人来讲,虽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所有大乘经论是那么多,即使我们想一一学完,但在末法时代短暂的人生中,恐怕也难以完成。
今年上半年讲一部分,下半年再讲一部分,明年准备把后面的部分全部讲完。如果没有出现什么其他事情,我是这样发愿的。这是讲《大乘经庄严论》的计划。
下面我们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
辛四、分类:
悲尊此悲悯,自性妙抉择,
先前具串习,除违得清净。
前面讲了大悲心的对境、作用和果。下面讲大悲心有哪些分类,悲尊的悲悯心有四种:自性的悲心、妙抉择的悲心、前世串习的悲心、除违品的悲心。
第一个是自性悲心。作为菩萨悲尊,他是大乘菩萨种姓,他的悲心是俱生的,不是造作的,也不是偶尔出现的,在自相续当中从小都有悲心,这叫作自性悲心。无著菩萨的传记中记载: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风吹走一片树叶,他就一直哭,说是有一个众生被风吹到空中去了,好可怜啊!后来母亲对他说那不是众生,是一片树叶,他才停下来,他自己的种姓就是这样的,这方面有很多例子。
我有时候也想,有些人虽然生下来没有什么好环境——比如我来佛学院之前,就有出家的想法,其实当时宗教政策刚刚开放,那时的社会环境对出家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评价,但我从小就对出家人特别欢喜,看到穿袈裟的人或出家的资具、法本、唐卡,比任何其他的东西都欢喜,可能这就是前世的种姓吧。自己在种姓方面跟其他一些人有点不同的,这个叫作种姓悲心。
第二个叫妙抉择悲心。比如在高僧大德面前,听了大悲心的功德和害心的过患之后,明白有大悲心在三界当中如何好,如果没有大悲心,众生会有毁坏戒律、毁坏自他等很多过失。听闻大悲心的功德后,明白自己与他人完全都是平等的,自然而然对大悲心有一种抉择,愿意生大悲心。这是通过后天的教育改变的。比如你在一所大乘佛学院中天天听闻大乘佛法,原来你的悲心比较微弱,后来就慢慢有了悲心。通过听受和自己的了解抉择后,心相续中才生起稳固的悲心,这叫作妙抉择悲心。
第三个是昔修悲心。因为前世修过悲心,即生当中出现悲心,就像等流果一样。昔修悲心与种姓悲心稍有差别,前者主要是从种姓的角度讲,后者是由于前世修了悲心,今生当中那种串习力自然而然能马上开发出来,这方面跟种姓悲心也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它现前得比较明显。
无著菩萨的传记中讲,因为他前世修悲心的原因,即生当中他的嗔恨心很弱,悲心特别强烈。他很小的时候跟一些孩子玩游戏,如果别人输了,自己心里就不舒服,觉得对方好可怜啊;如果自己输了反而觉得没什么,认为别人应该获得快乐。藏地的孩子一般都是去外面捡木柴,如果他看到其他孩子没有捡到柴,因为害怕他们挨父母打骂,他的心里会很痛苦。有一次别的小孩把他的头打出了一个包,他不但不生嗔恨心,甚至还觉得打他的孩子好可怜,无著菩萨从小都有这样的悲心。因为前世修过悲心,有些人的悲心好像自然而然能发起来,这叫作前修的悲心。
第四个是清除违品的悲心。悲心的违品是害心,通过修对治法断除害心后,生起不贪不嗔、真诚清净的悲心。菩萨悲心的种类有四种,每种都有很大的功德。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不管什么样的人,凡是对众生生起了悲心,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称为是圣者种姓。大乘和小乘的差别主要是以有无菩提心来区分的,对所有众生产生大悲心的话,不管怎样都可以说是大乘种姓,他所修的法,获得的福德都是无量的。因此不管是先天、后天或者是通过自己努力而打造出来的悲心,生起悲心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自己的相续在一刹那间当中产生悲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以上是悲心的分类。
下面讲大悲心的差别。
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殊胜性。
壬一、真实宣说:
非等恒胜意,非行非离贪,
非无缘非悲,无悲非菩提。
我们经常想当然认为我们有大悲心,今天就学习大悲心与悲心之间的差别。颂词“非等恒胜意”,即非等、非恒、非胜意,一个“非”字,把后面的三种意思都已否定。了知大悲心和悲心之间的差别很重要,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差别,自己认为自己的相续当中有大悲心,其实不一定,为什么呢?
首先是“非等”,即我们的相续当中没有平等的大悲心。凡夫和声闻、缘觉,对特别痛苦、具有苦苦的众生,比如特别严重的病人、穷人或残疾人,看到都会觉得“好可怜啊”,对他们会生起不舍弃的悲心,但对其他暂时看起来快乐的或者不苦不乐的众生则不一定会产生悲心。很多人也是这样,看见一个特别可怜的非洲人或残疾人,可能会认为“很可怜”,但是对所有众生不一定能生起悲心。而作为菩萨,他看从无间地狱到非非想天之间的所有三界众生,不论是日日感受三恶道痛苦的众生,还是暂时感受快乐的众生,实际上他们都不是很快乐的,所以菩萨对所有众生都有平等的大悲心,而凡夫和声闻、缘觉则没有平等的大悲心,只是对部分众生有悲心。我们的悲心甚至是片面的:如果这些可怜众生是我们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亲人,可能就会生悲心;如果他们是自己怨恨的民族或国家的人,对这些可怜的众生则不一定能生起悲心。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有大悲心,平等的大悲心——你到底有没有,这一点我们可以观察。
观察之下,当我们看到世间的每个众生时,好像自然而然觉得他们很苦。我有时遇到一些地位很不错的人,虽然他们自己觉得“我是高高在上的”,但其实他的地位高际必堕,“地位很快就会没有了,有什么可傲慢的?这个众生真可怜啊”。有些众生从表面上看特别富裕,富可敌国,他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这些财富、现象也没有什么可值得执著的。
我今天早上看到《中论》第七品里面的一个偈颂(堪布诵藏文),“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这个偈颂我读了两遍就能背下来,也许年轻时背过,也许前世背过。里面对方说:一切万法应该存在,因为有为法的三种法相(生、住、灭)已经具足的缘故;龙猛菩萨紧接回答着说:虽然有生、住、灭,但是这些生住灭如乾闼婆城、如梦、如幻、如阳焰。所以不管富贵的人还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有的现象都是如梦、如幻、如阳焰的。如果你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世间中的很多事情的确是值得生悲心的。
比如你看到一个特别富贵的人就会想:“这个人看起来很富有,但不知能维持多长时间,他的财富以后变成什么也不好说,所以还是很可怜的。”如果对福报特别好的众生能生悲心,对自己的怨敌也能生悲心,那对其他一切可怜的众生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学了《大乘经庄严论》,要观察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心,如果有,这叫作平等大悲心——应该是菩萨才有的,声闻、缘觉和凡夫人是没有的。这是第一个差别。
第二是非“恒”。凡夫人和声闻、缘觉偶尔会生起悲心,比如看到可怜众生的时候,可能自己的心情也不好,就觉得:“很多众生好可怜啊!”我去非洲那一段时间,生起的悲心真的很强烈,但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又变淡了,生悲心好像是一段一段的。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对众生发悲心还可以,老了就不行了;有些人是在某个时候可以、某个地方可以、遇到某个人可以,但就是不会恒时产生悲心。而作为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从有学道一直到无学道之间,哪怕是在获得佛果入于无余涅槃的法界之时,对众生的悲心都是恒常不断、源源不断、不会有停顿。我们有悲心,但是不一定有恒常的大悲心。恒常大悲心是从时间方面讲的,平等大悲心是从众生亲怨方面讲的。凡夫人是偶尔有、偶尔没有悲心;声闻、缘觉是活着的时候有悲心,趋入寂灭道就没有了;而菩萨有恒常的大悲心,即使是在入定和获得佛果的时候,大悲心还是持续有的。
第三是非“胜意”。因为世间人有对亲怨、我和我所的执著,声闻、缘觉对自他的平等性还没有完全证悟,所以虽然他们有悲心,但是没有殊胜意乐的大悲心。而作为一地以上的菩萨,已完全证悟了自他平等的法性,因此他能发起“我一定要利益众生”的殊胜意乐。这样的大悲心世间人是没有的,我们的大悲心多数是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真正像一地菩萨那样,哪怕用自己的头目脑髓来利益众生也心甘情愿的这种大悲心——没有。所以这叫作殊胜意乐的大悲心,没有这样就不叫大悲心,只叫悲心。
第四是“非行”。一般世间人和声闻、缘觉看到可怜的众生心里都会生起悲心,但是能付诸于行动的人比较少。比如在一些慈善活动当中,很多世间人都很激动:“听说那里有很多可怜的众生,我们应该救一救、帮一帮。”但过后就没有下文了,因为这不并是他内心当中真正想做的事情——在实际行动方面特别差,而其他方面很卖力。
而作为菩萨,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他在实际行动当中一定会认真地去执行。“非行”即不是行为上的悲心。如果你不仅发大悲心,而且还落实到实际行为当中,就像行菩提心所讲的一样,这样做叫作行为上的大悲心,可以说是行事大悲心,菩萨有行事大悲心,而声闻、缘觉和世间人没有这种大悲心。
第五是“非离贪”。一般世间人对怨敌有嗔恨心,对亲朋好友有贪爱心,不离以贪心为主的烦恼。声闻、缘觉虽然没有真正的嗔恨心,但他们还存在一些细微的随眠习气,所以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大悲心。而菩萨远离了所有违品,包括细微的随眠习气,因此可以称为离贪大悲心。
第六是“非无缘非悲”。世间人和声闻、缘觉都没有通达三轮体空的空性,他们毕竟没有以无分别的智慧摄持。而作为菩萨,尤其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完全是以无分别智摄持的。麦彭仁波切在讲义里面说,不仅是八地菩萨以上,凡是获得大乘圣者果位的人,实际上都有三轮体空的智慧,因此可以说他有无分别的大悲心,而世间人和声闻、缘觉则没有。
我们经常认为“我有大悲心”,但可能还要去观察:平等大悲心有没有?恒常大悲心有没有?行事大悲心有没有?离贪大悲心有没有?三轮体空的大悲心有没有?这时发现确实没有。有时看到可怜的众生,我们会想做一点善事,流一点眼泪、说“这个众生好可怜啊,我也想去帮一帮”,但这是偶然的、不是恒常的。所以我们凡夫人跟真正的大悲心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不具足这些大悲,就不是真正的大悲心菩萨——“无悲”;没有上面所讲到的六种大悲心的话,“非菩提”——那不是真正的菩萨。
藏文当中大悲心这个词是带有敬语的——“特吉钦布”,而汉文中只有一个“大”字,实际上“大”字也有尊称之意思。
我们必要的时候可以观察,有时看到这些众生——比如昨天讲到的大悲心的十种对境,自然而然会对所有众生产生悲心。有时候我去一些大城市,听到他们讲自己的生活状况,有些人说:“我们现在好累啊,晚上下班一直堵车,路上要开二三个小时,到家里洗漱休息一下,第二天天不亮又要起床去上班了。”他们无论上班还是生活都充满了压力,所谓的压力山大。一讲起这些来,虽然这些人看起来很有才华、很有智慧,穿得也特别漂亮,各方面都很不错,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像须弥山一样大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大悲心可以在方方面面生起来,不一定非要坐在山洞里或树下。懂得这些大乘的道理后,我们也可以修。当然真正的大悲心生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我们还是要修,因为大悲心的功德太大了,而且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大悲心非常重要。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里讲:“菩萨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诸声闻众,及独觉所行。”菩萨的大悲心可以干涸生死轮回的大海,而声闻、缘觉不是这样的,更何况世间人。我们在修行当中应该要超越声闻、缘觉,希求对众生真实无伪的大悲心。
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下面用比喻来说大悲心。这一品全部是讲大悲心,不修行就不用说了,如果是修行人,大悲心是不可缺少的。
悲忍及思维,愿生成熟众,
初根终胜果,此是悲妙树。
这里把大悲心比喻为一棵如意妙树,一棵树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花、树果,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是用一棵树作比喻。大悲心也是一棵妙树,从根到最后的殊胜果之间对应有六种法:大悲、安忍、思维、发愿、转生和成熟众生。
首先,大悲心是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心,相当于一棵树的树根,没有树根,树的其他部分都无从谈起。
第二,菩萨发了大悲心之后,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肯定有各种各样的苦行,面对别人对你的攻击以及许许多多的困难和痛苦等等,要有一种坚韧不拨的安忍心,这个叫作安忍,相当于树干。
第三,有了悲心的基础和安忍之后,菩萨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益众生,从自己的心里想帮助众生。比如说我有了悲心和安忍后,我就想怎么利益众生好,一定要帮他们消除一切痛苦,这叫作思维,相当于树枝。
第四,有了思维以后,只靠思维利益众生是不行的,一定要发愿。发愿我不仅是这一世(一世时间很短暂,不能利益很多众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要有利益众生的身体、眷属、财富、受用等等。不发愿的话,有些东西也买不起。前世没有发愿的原因,有些人今生当中虽然想利益众生,但身体不行、受用不具、眷属不具、处所也没有。我们佛学院有这些人是这样的:虽然很想利益众生,但是没有道场,很痛苦;有些虽然有道场但是没有眷属,也很痛苦;有些虽然有道场,但是没有受用,连电费都交不起;有些道场、眷属什么都有,但是身体已经是晚期癌症,也不行。利益众生需要很多因缘,我们还是要发这种愿,不发愿不行。这个发愿相当于树叶。
第五,发愿以后,不仅是这一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愿力,将来转生到真正能饶益众生的家庭或有因缘的地方,有些人是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有些人认为:“我好幸运啊,我因为在某个时候、某位上师面前做了个简简单单的皈依,从此之后我真的有了利益众生的一种,怎么讲——你们说的是不是叫菩提心?”看起来是偶然的,但实际上不一定很偶然,应该有很多因缘。如果真正能利益众生,还是有一定的因缘。这个叫作转生,转生到某个生世中利益众生,相当于树的花。
第六,前面的各种因缘具足后,你通过给众生宣讲佛法,最后让他们的心相续成熟,获得了解脱,这个叫成熟众生,相当于树果。
以上六法中大悲心是很重要的。《无尽慧请问经》中说,舍利子尊者,犹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先导,如是为真实修成大乘,菩萨大悲为先导。同理,菩萨的大悲心也是先导,我们有了大悲心的种子,其他功德自然而然增上。
月称论师《入中论》的偈颂也这样讲(堪布诵藏文),三十年前我在一个小小的土坯房里一直背诵,但现在好像忘了,法尊法师翻译的是:“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因为大悲心在整个修行的初、中、后都非常重要,刚开始大悲心相当于种子,中间就像灌溉田地的水一样,到最后它就能成熟众生。所以月称论师说在一切当中我要先赞大悲心,一切功德其实是大悲心所生。谁有大悲心的话,他面对众生的种种危害肯定能安忍。有了大悲心和安忍的话,你肯定是想利益众生的。有了思维之后,你也会发愿,根据你的发愿来世转生到利益众生的地方去。不说来世,今生也是这样的:你先有悲心,然后有安忍,然后你就发愿,今生当中我就要利益众生,比如发愿:“我要到日本去、到美国去、到非洲去利益众生。”实际上,这也相当于你的身体转生到那边了,到了那里就能利益众生。
现在藏地、汉地、印度等各个地方的很多修行人为什么能利益众生呢?首先是他有一颗强烈的大悲心,有了大悲心,他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安忍心,有了安忍心,后面的思维、发愿、转生等等都会一一实现。所以我们发愿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发愿,确实不能变为现实。
下面是广说。
癸二、广说:
若无根本悲,不能忍苦行,
具慧不耐苦,不思利众生。
这里是从反方面来讲的。菩提心中的悲心就像一棵树的树根一样,我们都知道,一棵树的树根断了、干了,整棵树就不可能成活了。同理,如果大悲心没有,其他的苦行就没办法行持了。因为利益众生肯定是苦的,不要说一般人,甚至一些真正的大菩萨——一些前辈大德,不管汉地的还是哪里的,他们的一些故事确实很感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他们遭到了很多人的诽谤、侮辱、诬陷等等,没有悲心的话肯定忍受不了。假如我们没有悲心,看到野蛮的众生会非常讨厌:“不行了,我不想见众生了!这些众生一个个面目可憎,对我不好,我度化众生的因缘暂时还不成熟。”然后蒙着头跑回来。我们以前派一些法师去讲课,刚开始他充满信心,以为“我只要打广告,来的人会很多”,但结果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不仅人不多,而且有些人还故意刁难,他实在是忍不了,特别生气就回来了。如果你没有大悲心,就很难安忍苦行。
原来我们经常说一个例子:佛学院有一个师父在四川的一座寺院里挂单,但寺院里的所有事情他都不做,每天就是拿着一个金刚橛开始念“嗡班匝儿格勒格拉雅吽啪的”。听说寺院的当家师有点生气,老和尚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很重视慈悲心,他说:“大悲心都没有,修啥子金刚橛哦!”他说的是对的,因为根本的大悲心没有的话,修密法也不容易相应。听说那个师父性格也不太好,经常一边念金刚橛,一边对别人生嗔恨心。所以我们如果没有根本的大悲心,“修啥子苦行哦,修啥子利益众生哦”——修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以后我们要真正利益众生,这个根本的悲心确实很重要,以前自己相续当中没有的话,应想尽一切办法令它生起,我们前面不是讲了修悲心的十种对境吗?就依靠这些对境来产生。
离思不发愿,清净之投生,
不得善妙生,不能成熟众。
如果不思维利益众生的事,那根本不可能去发愿度众生。在这个世间当中发愿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前面的悲心,就没有安忍,没有安忍的话,就没有思维——需要这方面的智慧和观想能力,如果没有思维,“我要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的这种心是不可能有的。像声闻、缘觉和世间人,他们就是这样,首先是没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没有安忍心,没有安忍心的话,就没有这方面的思维,没有思维他就不可能发愿。如果没有发愿——因为一切都是依靠心作为前导而运作的,如果你心里没有这么发愿,来世也不可能有广大利益众生的机会,今生当中你如果没有发愿,也不可能真正去利益众生。包括我们有些发心人员,你没有发心的意乐,就不可能有发心的机会。度化众生也是这样,首先你没有悲心,就不可能想去度众生,不想度众生的话,那实际行动和发愿也不可能,如果没有发愿,也就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
《本生传》和《大圆满前行》里都讲过如河达鱼的故事:以前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发生了饥荒,他就自己受斋戒、发愿之后跳入河中,变成了一条像山那么大的如河达鱼,众生靠吃它的肉度过了饥荒,肉吃完后又复生。因为他发了这么大的誓愿,所以完全可以利益众生。
我想有些时候不一定是来世,即生当中如果有一个特别殊胜的因缘,也可以利益众生。《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菩萨摩诃萨根本没有转生到地狱的业,但是他为利益众生发了大愿,在显现当中也会转生到地狱、饿鬼中或其他偏僻、野蛮的地方。我去非洲的时候,就看到有一些法师真的在那里无私地帮助众生,有些人是依靠自己的发愿力在世间利益众生。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学了这样的大乘佛法之后,以后到你们的家乡、偏僻地方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给他们讲一点法,如果实在接受不了大乘佛法,就讲一点人间的十善——我们今年不是讲了《娑竭罗龙王请问经》吗?只讲十善也是可以的。众生真的是很可怜,以后到自己的地方去传法,如果本地的因缘特别不好,别人对你也不恭敬、不供养、不尊重,那你就到别的地方去,到素不相识的地方开始打造你的道场,这样也可以。
我们希望大家好好利益众生,自己要发愿——发愿很重要。你现在应该想:“我现在是求学的时候,以后应该到某个地方去度相应的众生。”有了大悲心,有了安忍心,有了利益众生的心,有了发愿,有了这几个,那么后来的利益众生、成熟众生——就像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的话,树花和树果自然而然会有的。因为有了前前的根本大悲心,后后的果自然会产生。如果没有大悲心,谁都不会愿意去度众生——“好累哦,不如自己好好修行”。
悲润是慈心,彼苦以乐广,
如理而作意,树枝繁茂增。
愿力不间断,舍受叶二缘,
成就故花果,得生当了知。
前面的颂词是从反方面来讲:如果没有悲心怎么能安忍?没有安忍的话,怎么思维?没有思维的话,怎么发愿?没有发愿的话,怎么投生?没有投生的话,怎么成熟众生?现在是从正面讲。
首先是悲心,悲心相当于树根,比如树根有了水的滋润,树就会有茁壮成长的过程,同样,悲心有慈心的水滋润——慈悲互为因缘,相互起作用(安慧论师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慈悲心是根本的,有了慈悲心作为根,就会把安忍的痛苦转为广大的安乐,如广大的树干。有了悲心,一切痛苦都会变成乐的,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你再怎么苦也会觉得“没事”。现在有些做慈善的修行人,经常到一些特别艰苦的地方去,“我觉得还可以,只不过高原有点晒,拿了四瓶防晒霜都涂完了。”因为有了悲心,苦行的痛苦变成了安乐,这就像树干一样。
“如理而作意”。有了安忍之后,对利益众生方面你会如理如实地去思维:怎么利益众生好呢?很多人为了利益众生而开会、商量怎么管理等等,其实这就是如理思维,表面上与世间人开会一样,但名称一样,实际上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商议:这个道场怎么修?学校也是:怎么招生?这些人毕业后怎么找到工作?一些学佛团体也一样:第一批已经学得很不错了,下面这些人怎么管理?那个人很野蛮的,应该用比较凶一点的人去管他,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如理思维。如理思维相当于是树枝,这是第三个。
“愿力不间断”:有了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自然而然会长出来,同理,有了如理思维以后,会发愿生生世世我一定要利益众生,而且不是在短短的时间当中,生生世世都要发愿。这样的发愿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朝山的时候,或者在拜见一些上师的时候,甚至在佛像、唐卡面前,自己都要合掌发愿:“我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利益众生。”这样的发愿相当于是树叶。树叶有什么特点呢?新的叶子不断出现,不断更换、舍弃旧的树叶。同理,我们在发大愿过程中,原来一些比较狭窄、低劣的发愿慢慢变成特别广大、殊胜的发愿,就像树叶不断更换一样,有这么一个因缘。
“舍受叶”相当于是我们发愿转生到利益众生的世间中去,转生有两个缘,一个是近取缘,一个是俱生缘。比如一棵树的根茎枝叫作近取因,地水火风的助缘是俱生缘,依靠二者花和果会出现。同理,我们首先在大悲心的基础上不断思维、不断安忍、不断发愿,后面的投生和利益众生、成熟众生也会出现。
依靠一棵树的比喻我们应该了知如何度众生。归根结底是我们应该有智慧,然后有悲心,有了智慧和悲心,利益众生是非常容易的。一棵树最根本的是树根,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能利益众生相当于是树的果,果不是无缘无故而来,肯定有树花、树叶、树枝、树干,最根本是树根。同理,在每个人真正能利益众生之前还需要很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些人可能没有注意,包括有些人利益众生很多年了——我们佛学院的很多法师都已讲经说法十年、二十年,这方面应该自己观察:自己肯定有悲心,没有悲心肯定待不住的;然后自己也有安忍心,没有安忍的话,肯定生厌倦心。
尤其像我们佛学院,想走是每个人的自由,谁也抓不住,我最多可能是在课堂上批评一下:“某个法师跑了,某个堪姆、堪布跑了。”二三次批评完了,我也觉得够了,心里也舒服了,再也不会说什么。所以没有安忍肯定会走的,但是自己有一种安忍心的话,当然会有利益众生的思维,以及后面的发愿、投生和行为。我觉得投生不一定一直要等到下一世,我们今生当中就可以真正投入到成熟众生的行动中。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面讲:“菩萨大悲力,奋迅方便智,住圣无上处,而现凡夫事。”这些菩萨具有悲心、具有智慧,住于很高的境界当中,可是在我们凡夫人面前,也可以表现得跟凡夫一模一样。我觉得菩萨是特别成功的演员,他的演技也很好,他在众生的群体当中,好像完全跟凡夫一模一样——吃喝玩乐、众生喜欢什么他也喜欢,众生需要什么样的缘起,他完全都可以造作出来。但实际上他的境界就像《大幻化网》所讲的一样,他住于无上处,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很多境界。他虽然随顺众生,但是他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他有大悲力、奋迅方便智的原因。昨天讲到,因为有悲心的原因,他不会住涅槃的边,因为有智慧的原因,他也不会住轮回的边,所以菩萨不住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