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6课
2017年5月18日
四无量心分为总说四无量心和别说悲无量心,总说四无量心分六个部分,本体、分类等前面已讲完了,今天继续讲违品。
四无量心的违品就是害心、损恼心、不欢喜心以及贪心和嗔心,如果四无量心没有修好,出现这些心态会有很大的过患,昨天讲了“招致众过患”,怎么会招致很多过患呢?下面接着讲:如果我们没有四无量心,肯定会有害心,有损恼之心,在别人有财富、名声的时候会产生嫉妒心、不欢喜心、贪心、嗔心等等。这有什么样的过患?下面就分析这个问题。
惑毁自他戒,有失利养微,
护神师责罚,恶名转无暇,
失得未得故,心生大痛苦。
如果我们不具足四无量心,就会有损害众生的心:比如损害众生的生命、殴打众生、偷盗别人财物等等,这样做首先是毁坏自己。由于具有烦恼等四无量心的违品,我们会有很多毁坏自他的行为,比如自己去偷别人的东西、杀害别人,但这样首先害的就是自己,因为从那时开始,自己就不会有快乐了、也没有自由了,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或其他危险。有了损恼之心,会损害别人的生命、财产、妻子儿女等等。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修好四无量心,对自己不好,对他人也不好。
我去一些监狱讲课时经常感到:这些人如果受持五戒,绝对不会进监狱的。同样,如果我们到地狱里去看,也全是不守三皈五戒的人,也许有人觉得这只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其实不是。人间监狱里的犯人,都是没有守持五戒的:有些是偷盗而来的;有些是抢劫而来的;有些是杀人而来的;有些是说各种妄语欺骗别人而来的,都是因为造了杀盗淫妄等的恶业。所以,毁坏五戒确实对自他的损害很大,如果不具足四无量心,毁坏菩萨戒、别解脱戒,因为失坏戒律的原因,这样的众生一定会先堕入三恶趣,之后即使投生善趣,也会遭受很多痛苦。
下面讲有哪些过失。
第一个是“有失”。因为毁坏戒律,从此就会失去很多——好多人都有失落感、怯懦感和后悔心,自己以前是戒律清净的人,现在已经毁坏戒律了,心里特别伤心,一定会有失落的感觉。
第二个“利养微”。以前有很多施主对你供养,但是因为你失坏戒律,别人自然而然都会说:这个人以前是好的,但现在破戒了、很坏的,从此你的利养就没有了。在小乘里面,一个人戒律清净的时候,大家都特别愿意恭敬、供养。很早以前居士林这边有一位堪布,当时大家对他都很恭敬,但后来因为他还俗了,就再也没有人供养、恭敬了,听说他前几年已经圆寂了。人是原来的人,因为毁坏戒律,一下子就失去了名声、利养。
第三个是“护神”抛弃。因为你毁坏了戒律,所有白法护法神——三大护法神也好,其他世间的护法神也好,都不会给予保护的。以前他们时时保护你的事业和身心,现在这些护法天尊也觉得你是个不守护誓言的人,会像对待尸体一样抛弃你。
第四个是“师责”。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毗奈耶经》为主的经典当中,呵斥破戒者犹如尸体、驴子等等,《比丘教诫经》也讲了很多教言。
第五个是“罚”。因为他毁坏戒律,其他修持梵净行的道友,比如志同道合的居士群体或僧众也会呵斥他、惩罚他,在僧众的群体里面不能共住,会受到摈除。
第六个是“恶名”。失坏戒律的人,他的恶名在四面八方会传得沸沸扬扬。
第七个是“转无暇”。将来会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等八无暇当中。
第八个是“失得”。因为失坏戒律,以前所得到的所有功德善根都消失了。
第九个是“未得故”。以前没有得到的功德也不可能得到。
第十个是“心生大痛苦”。因为自己毁坏戒律,心里产生极大的痛苦,今生痛苦、来世也痛苦。《大庄严论经》中说过:“嗔恚之法,现在大苦,于未来世,复获苦报。”在现世的生活当中有特别大的痛苦,在来世也感受很大的苦报,就像火燃烧的时候,既燃烧自己,又燃烧别人。同理,在修大乘菩萨行的过程当中,如果有嗔恚心,的确会毁坏很多的善根,把所有善根功德全都焚毁无余。
有些人甚至会现世现报:历史上曾有一个比丘,因为另外一个比丘学得很好,他产生了极大的嫉妒心,当他准备杀害对方时,好多人亲眼见到他的身体在树下变成了蛇,这是现世现报。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心特别不好,感受的果报也特别可怕,相信因果的人应该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如果不具足四无量心,失坏了大乘菩萨戒,大概会有以下过失:利失、利养微薄、天神不护、本师呵斥、道友惩罚、恶名远扬、转入八无暇,得到的功德失去,未得的功德得不到,加上心生大痛苦,算起来共有十个过患。
不修悲心、嗔恨心特别大的人,经常有许多痛苦。现实生活中,如果以前我们的脾气比较大,现在通过修行想马上根除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想,以后这方面要尽量改正,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如果嗔恨心特别严重,当时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好像发疯了一样。有些经典讲,生起嗔心就相当于发疯一样,你突然就发疯了,最后心恢复正常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惭愧,“我当时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不应该这样”,在众人面前也特别不好意思,在熟悉的人面前也特别惭愧。
我们应该用慈悲心来对治嗔恨心,其实它是一个有为法,是可以转变的。所谓的嗔恨心,如果观察它的本来面目,断除它也不是那么难。佛教徒应该学会灭除嗔恨,如果越学嗔恨心越猛厉,这样真的很可怜。尤其在大乘佛法当中,嗔恨心是最大敌人,一定要在断除嗔恨这方面下功夫。每个人都要观察自己的心。在别解脱戒当中,贪心的过患比较严重,但在菩萨乘当中,生一百个贪心的过患也不如生一次害心,因为害心会直接损害众生,而贪心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危害。
下面讲具足四无量心的功德。
辛六、功德:
善住慈心等,不生此诸过,
非惑为利生,不舍于轮回。
佛子于有情,慈等心生此,
众生于有德,独子非如是。
作为菩萨,他善住于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无量心当中。具足四无量心的话,前面讲到的十种过失,如害众生、害自己、名声损失、佛呵斥、护法神不理你等等都不会产生,同时因为自相续具有悲心、智慧,烦恼嗔恚不会染污自心,而且时时刻刻为了利益众生不会舍弃轮回,这就是菩萨的特点。真正来讲,没有一个菩萨会为了自己而痛苦、抱怨、伤心,菩萨完全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大多数的抱怨都是为了自己,但是作为菩萨,他知道众生的烦恼和处境,比如关在监狱里的每个众生都是很苦、很低劣的,菩萨不会因此而抱怨,他既不会舍弃世间,也不会舍弃众生,更不会危害众生,而是用他的慈悲去利益众生。《入大乘论》当中讲:“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菩萨长期住在轮回当中不舍弃众生,唯一的原因就是慈悲力,慈悲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作为一个修行者,菩萨也知道轮回的长夜漫漫无边,在这里继续待下去的话,对个人来讲可能会有很多痛苦,但是他不会像声闻阿罗汉一样趋入寂灭的涅槃,因为他的慈悲力太强了,因此他一直会陪着这些“学生”。
我原来写过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我说世间人整天追逐名闻利养,但是您多少个春秋都一直陪着我们。很多上师也是这样的,比如上师如意宝等我们以前得过法恩的上师们,他们在显现上身体也不太好,在末法浊世当中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很多困难,如果是一般的世间人肯定是挺不住的,但是他们因为悲心的缘故,在我们这些众生还没有“长大”之前,一直以悲心陪在我们身边。上师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这些因缘,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作为一位上师,肯定会引导我们的。“谁叫他当上师啊,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那是他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时好像没有什么感觉,一旦他的色身真正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夜深人静、自己思考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感悟。确实,如果当时没有他辛辛苦苦地创造这样的园地,我们很多特别可怜、脆弱的众生,在这种恶世的暴风雨当中可能早已夭折了,但因为他慈悲力的守护,智慧力的引导,最后自己也基本上能独立走路了。世间人常说饮水思源,我们对于这个恩德、这个来源,应当永记不忘。
“佛子于有情,慈等心生此”:发了菩提心的佛子,对所有老母有情都会自然而然生起四无量心。有四无量心的话,他会以种种方法对众生进行饶益,包括暂时饶益众生的心态、行为。我有时候想,以前的上师们,在我们刚刚出家的时候,甚至对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走路怎么走,吃饭怎么吃,作为出家人该怎么穿衣——在这些很细小的方面都会指点,就像一位特别慈悲的母亲,对孩子的点点滴滴都会想到、照顾到,这样一直陪着孩子成长,这就是菩萨对众生的爱,实际上好多众生对自己有道德、有才华、有智慧的独生子也不一定如此关心。现在很多父母根本不会关心孩子,孩子出生后就交给保姆等人,一年当中只来看一两次,基本上是不管的。
但是作为大乘佛子是怎样对待众生的呢?一方面他对所有众生完全是平等的,哪怕是对自己的怨敌也特别关心。就像《文殊师利问经》所讲:“提婆及罗睺,爱念无有二,如是慈悲心,是菩萨平等。”释迦牟尼佛对提婆达多和罗睺罗的爱念没有差别,佛在因地当菩萨的时候,慈悲心就是平等的。或者说:右边的人用檀香来供养他,左边的人用斧子来砍他,佛对待二者都完全平等,因为他的慈悲心特别强烈。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达到佛的境界,但是面对怨敌对我们的破坏、诽谤和讥毁,以及亲朋好友和爱我者对我们的赞叹和赞美,我们也不能特意地去取舍。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重视平等观。作为大乘佛子,应该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独生子,但这对我们来讲有很大的困难。
《大庄严论经》里面讲:“我护诸众生,犹如一子想,假使欲害我,我亦生慈心。”菩萨爱护众生就像一位母亲对待她的独子一样,如果众生用种种方法来害菩萨——就像《妙法莲华经》里讲的,有些人用恶语攻击你,有些人用刀、矛、杖等各种兵器加害你,这时菩萨也不会对他报仇。20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经常看一些战争片,部队的主要负责人一说“冲啊”,所有人都带着嗔恨心冲上去,对敌人消灭的消灭,杀的杀,全是这样。但我们是大乘佛子,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不会这样。
以后也希望不要再有拉帮结派的情况。世间人比如说我是东北人,你是南方人;我是韩国人,你是美国人……世间的概念都是这样。如果按照大乘佛子的观念,你是众生,我也是众生;我的父母是众生,怨恨的敌人也是众生,每个众生都特别爱自己的生命,只不过他们被烦恼控制、压迫的时候,自己都没有自由,加害我也是正常的。
那天我们讲了圣天论师圆寂的故事,我自己也经常想,假如别人杀了我,甚至把身体里的内脏都掏出来了,这时我还保护凶手——这种精神除了佛教以外,全世界的很多宗教中可能是没有的,宗教里面没有的话,其他世间学说当中有没有呢?也没有。也许有些人想:这是弱者的做法,在现在的世间中,一定要勇敢地维护自我才对。这也许是个别人的观念,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危害众生合不合理?真正利他的价值观在东方文化当中有,东方文化里面也是佛教文化里面有,佛教文化里的利他精神在全世界的思想当中是极为罕见的,我不敢说百分之百没有,但从我现在所了解的文献当中的确非常少。
不管是任何国家和人类群体,大家都觉得对他人的付出和爱是很有价值的,可是落到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却在嗔恨心的驱使下不会修安忍,这个原因是什么?大家应该清楚。以上从八个方面讲了四无量心。
下面从九个方面来讲悲无量心。
庚二(别说悲无量心)分九:一、所缘境:二、果;三、作用;四、分类;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六、赞叹功德;七、生悲心之因;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九、最胜悲心。
《大乘经庄严论》特别宣讲了大悲心,我希望所有学习《大乘经庄严论》的人,哪怕听一节课——但我这样一说,好多学会的道友就只听一节课了,他们也太那个了——我说实在没办法的话,听一节课也可以,结果他们就只听一节课,还以此为理由:“堪布说只听一节课就可以了。”这部《大乘经庄严论》,如果你们有大乘根基的话,肯定会觉得特别好,如果是声闻根基或其他根基就不好说了。
首先讲修大悲心的所缘境。我们要修大悲的话,大悲心的对境是什么?——我经常说要多修菩提心,有些人说:“菩提心怎么修呢?”我说先修悲无量心、慈无量心。“那怎么观呢?是不是我到一座山里面去闭关?”其实修大悲心的对境处处都有,不一定要特意到什么地方。下面讲了十个所缘境,非常好。
辛一、悲心所缘境:
炽盛随敌转,苦逼暗遮覆,
普入难行道,真具大束缚。
贪杂剧毒食,舍道入歧途,
弱势之有情,是生悲心境。
这里讲到修大悲心有十种对境。
第一个是“炽盛”。现在的众生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特别贪执,有些人喜欢看色法,有些人喜欢听声音,有些是喜欢触觉、嗅觉的对境,对这些特别执著。众生的贪心非常严重,贪心炽燃非常可怕,生起贪心的时候自己没有任何惭愧心。“这些众生贪得那么厉害,一点惭愧心也没有,一点对治法也没有。”《佛所行赞》中讲过:“火盛水能灭,贪爱难可消,猛火焚旷野,草尽还复生,贪欲火焚心,正法生则难。”火可以用水来灭,可是贪爱很难消除,就像火可燃烧旷野中的野草,但烧完又会复生一样,虽然水可以灭火,但是贪欲的火生起的时候,正法的水也很难用上。即便是修行很长时间的人,一旦自己的贪欲生起来,不仅很难用正法的水来熄灭它,其他对治方法也没用了。
贪欲心特别猛厉的人特别可怜,有时自己相续当中生起猛厉的贪心时,也觉得自己很可怜。看到别人相续当中生起贪得无厌的心态时,就可把他作为修悲心的对境,不管他是贪人、贪财,还是贪声音、贪味等等。有些人特别贪睡,一天睡十几个小时还不醒,前世可能当过老猪,今生是猪的转世;有些人特别贪吃,看到远处有好的食品,就一直吞口水,这样的人也是很可怜的。这就是贪心炽燃——这些修悲心的对境我们经常能够看到。
第二个是“随敌转”。有些人虽然行持善法,但是后来已经被怨敌或者魔控制了,从此之后他就没办法了。有些人以前是一个很好的出家人,后来遇到违缘就还俗了;有些人以前是一个很好的居士,后来因为怨敌、魔障,最后甚至没办法修行。《安士全书》里面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做梦听到一个声音说:你再过三年就会死掉,他马上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那个声音说:如果你能吃斋念佛可免。这个人醒后一直精进地吃斋念佛,修行很好。还差一点时间到三年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对他说:梦里的事都是假的,吃斋念佛没什么用。他没有智慧就随顺了朋友,不再吃斋念佛了,结果到了三年的期限,这个人真的死了。
有些人本来是很好的修行人,但遇到一个违缘,后来就不成样子了。我们看到这种情况,觉得他好可怜,原来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因为遇到邪师,现在已经变成了连三世因果都不承认的人,太可怜了!这也是我们发悲心的一个对境。
第三个是“苦逼”。那些一直受到痛苦折磨的众生,比如说处于地狱、饿鬼、旁生界的三恶趣众生,由于前世的业力,它们被痛苦所逼迫特别可怜,即使转生为人,也要受生老病死的痛苦。马鸣菩萨讲过:“众生体性苦,生老病死逼。”众生本身被苦苦、行苦、变苦一直折磨着,再加上每天被生老死病的痛苦逼迫着。《四百论》讲众生有两种苦:一个是身苦,一个是心苦,日日都在折磨着众生,也是很可怜的。
第四个是“暗遮覆”。这些众生被前世业力的黑暗所遮蔽,自己变成了屠夫、妓女、猎人、盗贼等等,因为前世造过杀生、偷盗、邪淫等罪业,业力痛苦已经把他覆盖了,即生当中根本没有修行善法的自由。这些人每天都在杀生:这个屠夫好可怜啊!每天都是偷盗:这个盗贼真的很可怜!看到这些人每天不断造业,我们就会觉得他们很可怜。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世间当中经常会遇到特别低劣的众生。比如菜市场当中,有些人从早上到下午都在杀小动物,特别可怜;沿海的一些地方,餐厅的老板天天都在杀众生;餐厅里的客人,每天都点杀:“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也很可怜。他们也是被业力所感,在业力的感召下自然而然造业。我们看到这些情况也会生起悲心,他们真的很可怜。
第五个是“普入难行道”。意思是说,这些人已经入于断种姓者中,在生死轮回当中,一点解脱的希望和善根都没有了。有些佛教徒的丈夫或妻子,虽然对方努力了十几年、二十年,但是他们一点善根都没有,有些佛教徒都已经失去信心了,有些是真正断善根的人。有些人其实是很好的,但是家里人一说学佛就开始闹,第三次世界大战都开始了,很多佛教徒特别痛苦,本身也是业力所致,想离婚也没办法;有些人在一起十几年了一直打仗,最后就像伊拉克战争结束一样,干脆就离了,也有这种情况。按了义的佛经来讲,真正断善根的众生是没有的,但暂时来讲,这些众生根本没办法趣入佛门,不要说一般人劝他,就算释迦牟尼佛来到他面前,可能他也不会理的,这种人是很可怜的。
第六个是“真具大束缚”。即安住于外道的见解当中,具有我和我所见的人,他有着各种各样的外道见解,根本没办法证悟空性。现在的外道特别多,这些人想得到解脱也没办法。虽然我们表面上对所有人都是团结和合,但内心当中也觉得他们“好可怜”。具有大束缚的就是这些外道,他们没办法解脱,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空性见、无我见、大悲菩提心等见解。
第七个是“贪杂剧毒食”。杂有贪执就像有剧毒的食物一样,这种人贪执一些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修这些禅定虽然暂时可以压制烦恼,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离开轮回。就像吃了有毒的食物一样,虽然吃的时候很美味,但是对身体是不会有利的。同理,暂时修持色界无色界的禅定,虽然可能会在很多劫中压制各种烦恼,过得比较快乐,但最后还是可能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感受痛苦,以及到人间当牛做马。
第八个是“舍道”,就是舍弃正道。其他宗教当中有的是五火焚身,有的受持牛戒、马戒、狗戒等戒律,甚至用各种各样的钉子钉身体,把鼻子和耳朵用铁丝穿起来,用铁锁链把身体全部捆绑起来。在网上可以看到,世界上有些宗教控制教徒的身心,教徒跳河自杀,甚至用炸弹把自己炸死,反而认为这是一种解脱。如果一个人从小受这种教育,长大之后也不怕死,身上带一颗炸弹到公共场合,把在场的人都炸死了,他们自己觉得这是很快乐、很光荣的,属于修行当中一种很伟大的行为,其他教徒则会赞叹他,认为生命就应该这样付出,等等——这就是舍弃正道,他们是很可怜的。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修行”,以前在佛经里也有记载:有些人甚至互相把身体里的肠子掏出来,这也是一种“修行”,有很多悲惨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特别可怜的,因为依靠这些根本解脱不了。
第九个是“入歧途”。趋入声闻缘觉的道也是一种歧途,因为他们不管众生,只求自己获得寂灭。如果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要考虑众生,为了度一切众生而发心趋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是大乘行者。
如果根本不管众生,就与声闻缘觉一样了,声闻缘觉也愿意自己寂灭,他们觉得轮回很痛苦,希望自己处在寂灭的状态中。为什么他们是误入歧途呢?其实他们在守护戒律、观无常、无我方面都很不错,就是没有像大乘一样生起真正度化一切众生的心。很多人自认自己是大乘佛教徒,但我们的行为和发心能不能完全相应?这一点自己可以对照自己,自己是自己修行的明镜。
第十个是“弱势之有情”。我们还要观察一些弱势的有情,比如有些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信解地菩萨,因为他的烦恼特别深重,自己的智慧资粮、福德资粮不足,往往被违缘障碍而修不成,在修行的困难面前特别脆弱。有些人说:“我好可怜啊,本来想好好修行,但是我的烦恼太重了,我太痛苦了,一直修不下去,没办法渡过这个难关,不知道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一直对自己没有信心,修行也特别难,这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这里的弱势群体并不是指老弱病残,而是指在修行方面没有力量的人。虽然有些人看起来像一些东北人那样特别强壮,但在修行的时候却特别脆弱:“不行不行,我受不了了,连坐禅五分钟都坐不住,不行不行!我就爱吃、爱睡,这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众笑)我们的确很需要修行。
很多众生在世间法方面很有能力,特别强势,然而一提起修行就特别弱:心力也弱,身体也不好,各方面条件都不具足——这就是弱势有情。我们看他赌博那么厉害,杀生那么厉害,造口业那么厉害,诽谤人的时候口才也特别好,但念经就一直念不动,连念“嗡玛呢呗美吽”都困难,这样的人真的很可怜。我们把他定为弱势群体当中最弱势的人,应该放在“五保户”里面。
《大乘经庄严论》对这十种对境分析得特别好。我们在修悲心的时候,这些对境应该很容易找到,只要有众生,哪里都是对境:这个是弱势的众生,那个是烦恼深重的众生,这是误入歧途的众生,那是舍正道的众生。我们出去的时候经常接触众生,表面上握握手,嘴里说你好、你好,心里想这个众生很可怜。对于他的见解、行为、修行,我们都可以默默地观悲心,虽然在口头上赞叹他“你好棒啊!你很不错啊”等等,但在内心当中也会想:“这个众生真的很可怜,他以后在轮回中还要不断地流转。”
辛二、果:
断害大觉种,生乐恼欲因,
本性依五法,佛子近菩提。
悲无量心的果都是缘众生的。
第一个果是“断害”,断除了一切损害众生的心行,包括殴打、诽谤等害众生的心,这是五种果当中的离系果。
第二个果是“大觉种”,修悲心能够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因此可以种下善根,种下大觉悟和大菩提的种子,这是增上果。
第三个果是“生乐恼”,就是说为了众生获得快乐,远离一切痛苦,作为发菩提心的人,他会愿意忍受各种各样的损恼和痛苦,这会在他们的修行当中产生作用,这叫士用果。如果悲心很强,为了众生会什么都愿意做。有些人身体不好,家庭处境也不好,但因为悲心特别强,所以多年以来都不退转,一直在努力。这种士用果是因为悲心力。
第四个果是“欲因”,也就是异熟果。如果具有悲心,他依靠这个因,将来想到哪里就可以转生到哪里,这叫异熟果。比如我的悲心特别强,所以不愿意自己寂灭,而是要做很多事情,来世依靠自己的悲心力,转生到人间、地狱、饿鬼等道去度众生。在人间当中,因为我的悲心很强,可能愿意到非洲等饥荒、偏僻的地方去,这也是悲心的异熟果,最后能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出现这样的果报。这种异熟果和《俱舍论》里面的说法差不多。
第五个“本性”,也就是等流果,这个比较容易。因为修悲心的原因,今生有悲心,来世也有悲心。这五种果成熟以后,佛子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就能获得菩提。
下面讲大悲和智慧的作用。
辛三、具智慧之悲心作用:
大悲胜慧知,轮回皆苦性,
无我而不厌,亦不为过损。
这个颂词很重要。大悲菩萨尊者依靠特别殊胜的智慧,完全知道轮回的本性是痛苦、无常、无我、空性的,因此他在轮回当中不会生起厌烦心,生老死病对他不会有所损害。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因为具有悲心,所以大乘佛子不会住在声闻缘觉的涅槃当中;因为具有智慧,不会留在轮回当中,已经完全离开了。因为懂得无我,对世间不会产生厌烦心。我们为什么经常生厌烦心呢?就是不懂无我。
那天有一个道友说:“如果这次没有听《经庄严论》,我可能都要退了,最近心情特别不好。因为好像您天天在课堂上骂我,所以现在我有点回转,不想退了。”我倒也没有想到骂谁,自己也觉得《经庄严论》的一些内容好像是在骂我。有时太累了,觉得现在已经可以了、要放下了,但有时想起以前上师们一辈子的辛苦,有时想起菩萨们的精神,确实我们做的很少很少。
汉地的《万善同归集》里也说:“虽观一切空,而不舍众生。虽怜悯众生,不舍一切空。”虽然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但菩萨不会舍弃众生;虽然菩萨悲悯所有众生,但是也不会舍空性。作为菩萨,这两者都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证悟了空性,对轮回没有什么执著,他不会有厌烦心。如果是世间人,看到这些野蛮的众生,会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因为菩萨相续当中有悲心,就不会舍弃众生,因为菩萨有智慧,即使有生老死病等痛苦,对他也不会有任何损害。
这个颂词我们好好想一想。因为具有利他悲心和空性智慧的原因,菩萨不会生起厌烦心。在座的一些法师、堪布、堪姆等度众生的人经常生厌烦心——这可能是轮回众生最大的麻烦,遇到一些事情经常生起厌烦心。如果我们证悟了空性,就不会有厌烦心;如果我们对众生有悲心,自己也不会有损恼之心。证悟了空性的话,有什么可损恼的?整个五蕴都是空的,在这种情况下,度众生特别容易。
世间苦视己,悲尊如实知,
彼苦净方便,爱怜亦不厌。
这个颂词也很重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大悲尊者,以悲心驱使,他看到世间众生的痛苦,都会当作自己的痛苦,自己也会感同身受,完全可以通过自他交换的方式代受众生的痛苦。因为他有无我的智慧,能如实了知痛苦,也知道净除痛苦的方便。痛苦来源是集谛,即我执、业和烦恼,痛苦以什么方式遣除呢?应该是修道,通过修行五道来灭除,这是道谛。依靠自己的相续修行道谛,最后可以像诸佛菩萨一样现前灭谛,所有痛苦都会消失。作为悲尊完全了知痛苦本身、痛苦的来源、净苦的方法和灭苦的结果。这样爱众生的菩萨在世间当中根本不会舍弃众生,即“不厌”。
作为听众,为了听取正法,不能生厌烦心;作为引导者,在任何时候也不能生厌烦心,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我们应该先通过智慧来了知一切万法:胜义谛中,一切法都是远离四边八戏或等净无二的;世俗谛当中,一切众生都特别可怜,所以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有悲心,同时还要用善巧方便来引导众生。
《华严经》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教证:“善知于诸法,常行慈悲心,如法而化导,一切皆信敬。”菩萨不仅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而且常常用慈悲心度化众生,如果我们如理如法地引导众生,众生一定会恭敬你,对你产生信心。这个教证我希望大家背下来,里面第一个讲到智慧,第二个讲到悲心,第三个讲到善巧方便,第四个讲到所化的结果。其实我们自己也应该具足这些,首先是具足智慧,如果不具足智慧,不可能如理如实地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一切万法。第二应该长期具足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相续当中的智慧来利益谁?真正的菩萨,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感同身受。第三是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引导。虽然你有很好的智慧和悲心,但是如果在被窝里面天天睡懒觉,不愿意见人,那你死后谁来负责你的遗塔?做八万四千个舍利塔也有点困难吧?活着的时候没有度众生,死后也有一定的困难。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引导众生,这样一来,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对你有信心和恭敬心。当然,我们不是希求别人的信心和恭敬心,最主要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让众生依靠信心和恭敬心得到安乐,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刚才我用《华严经》里所讲的内容,就是希望所有人这样想:我们遇到了这么好的大乘佛法,如果自己没有珍惜机会,其他人获得了满满的收获,自己空手而归的话,从世间层面讲也不值得。虽然我们的境界不一定要告诉别人,但是自己也要懂万法的本性——胜义谛当中是什么样,世俗谛当中是什么样,大乘佛教的基本精髓是什么,一定要对所有众生慈悲为怀,你有了悲心和智慧,就可以善导众生,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即法尔理。比如一个医生,他知道这个疾病的病源,也知道治疗的方法,而且还特别有爱心,非常愿意照顾病人,他自然会想:这个病人我来治吧,他看起来特别可怜。如果我们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一定会去帮助众生,根本不会舍弃众生。
这里讲到了慈悲心的作用,总而言之就是不会生厌烦心。有慈悲心的话,不管你面前是多么恶劣的人,你都不会不愿意和他待在一起。昨天我们这边管工程的发心人员中有一个人,都已经分工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就退了,这种人真是不可信。首先发心并不是强迫的——自愿报名,我说过今年发心只有四五个月,而且工作也不是那么难。虽然我们做很多事情如是地努力,但有些人真的是看不清楚。也许他看到了一些令他生厌烦的对境,这种人在修行方面比较差劲吧。还是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