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5课
2017年5月12日
下面我们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前面讲了二层内容,第一个是供养,第二个是依止善知识,今天讲四无量心,内容比前二个多一点。
己三(四无量心)分二:一、解说四无量;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一(解说四无量)分六:一、本体;二、所缘;三、分类;四、果;五、违品;六、功德。
悲无量心就是大悲心,这在《经庄严论》里面讲得特别好。四无量心从六个方面讲:本体、所缘、分类、果,它的违品和功德。为什么叫四无量心呢?安慧论师的注释说,一般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会有退转——对众生的某些行为生起厌倦心,但对于相续中具足四无量心的菩萨来说,他遇到众生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对众生有厌倦之心。不知在座的各位观察到没有?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应该对众生不生厌倦心、厌烦心,这是很重要的。其实无论世出世间,世间的很多事情最后不成功,就是因为已经疲厌了、不想再做下去了——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出世间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修行人利益众生的大乘誓愿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生了厌倦之心。一般来讲,具足四无量心的菩萨,不会有厌倦之心,这是安慧论师留给大家的一个窍诀。下面讲四无量心的本体。
辛一、本体:
坚稳梵断违,具无分别慧,
趋入三所缘,成熟诸有情。
四无量心的法相,也就是说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是断违品。如果坚稳菩萨的相续当中真正生起四无量心(或者我们经常讲四梵住,因为梵天等天人也具足慈悲喜舍),一定是断除了四无量心的违品。什么违品呢?悲无量心的违品是害心;慈无量心的违品是损恼心;喜无量心的违品是不喜心;舍无量心的违品是贪心和嗔心。菩萨已经断除了这些违品,如果没有断除相关违品,布施等六度是没办法进行的,比如布施一定要断除吝啬心。
二是助伴。它的助伴是无分别智慧,光有慈心、悲心是不够的,一定要以无分别智慧摄持。
三是趋入三种所缘。它趋入缘众生、缘法和无缘的四无量心,也就是缘三种法,包括无缘的悲心等等。
四是作用。它的作用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成熟有情。
所以,四种法相分别是:断除违品;助伴是无分别的智慧;它的本体能趋入三种法——缘众生、缘法、无缘;作用是不舍众生并成熟众生。断除违品和具足无分别智比较容易理解。
下面详细分析趋入三种所缘。趋入三种所缘实际上有一定的差别,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第一是缘有情的四无量心。一般没有入道的凡夫也有相似的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一些外道也有这样的心,他们也想让众生离苦得乐等等;声闻、缘觉、菩萨不用说,肯定有四无量心。所以缘有情的四无量心很多众生都具足。
第二是缘法的四无量心。缘法是什么呢?修行人通达了人无我境界的时候,虽然对五蕴等有如梦如幻的执著,但是这种执著不是粗大实执,所以,缘法的四无量心声闻、缘觉就可以具足。
第三是无缘的四无量心。一般只有在通达法无我时才能真正证悟,这种境界只有菩萨和佛才能拥有,其他众生都不会有。
初发心的菩萨有缘众生的慈悲心,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有缘法的慈悲心,八地以上的菩萨因为证得了无生法忍,他们的慈心等是无缘的。
有些宗教表面上也有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但实际上他的所缘只跟佛教的部分内容相同。真正能通达法无我和人无我四无量心的人应该是极少数,尤其不会是外道和世间人。
《涅槃经》里讲:“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讲“得常乐”,如果要经常获得快乐乐,就要经常对众生修慈悲心,以此因缘自己也能获得快乐,因为没有损恼。一般来讲,世间当中的很多痛苦,都是贪执自己而产生的。有的痛苦是前世或今生中,有众生损害我或我想损害众生,以这种不平衡的心而带来的。
我们要了解真正的慈悲菩提心是什么样的。有些人经常讲:“佛教讲慈悲心,某些宗教也在讲慈悲心,是一样的。”虽然表面上看可能名词一样,但我问过一些其他宗教的人,他们慈悲的概念与佛教不太相同,他们常常把世间当中所谓的同情心、换位思考、关心、关注他人等等都统统称为慈悲心或善心,没有像佛教那样,把四无量心每一种心的具体概念都分得非常清楚。《大乘阿毗达磨》和《小乘阿毗达磨》中,对四无量心每一者具体的法相、分类都讲得很清楚。大乘有大乘四无量心的定义,小乘有小乘的定义。对于没有受过系统佛教教育的这些人,不一定能分得清楚。
原来我讲《弟子规》的时候,有一个出家人,他每天都讲:“《弟子规》太殊胜了!太殊胜了!”《弟子规》讲完后,他说:“我不学佛了,我学儒教就可以了”——真的走了,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了。有些没有智慧或智慧浅薄的人,在学习其他宗教时,看到一些相同的地方就得少为足,而对佛教不共的特点根本不会重视。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提问——我也经常遇到:“你们佛教不也讲慈悲吗?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讲爱、包容、关爱,这样有什么差别呢?没啥差别,我觉得是一模一样。”很多人就是笼统地持有某种概念,虽然我们也可以说其他宗教有悲心,但实际上名词虽然一样,内容不一定相同;部分内容相同,真正的法相不一定相同;法相相同,那么再从胜义谛等等角度剖析也是不同的——这在别的宗教中根本没有提及。这些问题,作为佛教徒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内心当中应该对它生起定解,而且是牢不可破、非常坚定的定解,那样的话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运用自如。以上是讲四无量心的本体。
四无量心的所缘是什么呢?
辛二、所缘:
坚稳缘求乐,苦逼具乐者,
具惑彼等法,悟入彼真如。
这里“坚稳”讲得比较多,菩萨是坚稳者。凡夫人被业风吹动,心态不稳定,身体也不稳定,行为也不稳定,很多人真正把心放下来做一件事情,时间做得长一点就很难受。不管做什么事情,时间长一点才会有好的效果,除非实在是走投无路,不得不另做选择,一般来讲要有一种坚稳的精神。
菩萨的行为确实非常坚稳——比如说上师如意宝,从我来佛学院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都是一种行为:利益众生,讲经说法,除此之外没别的。作为坚稳菩萨,对利他是最重视的。
很多人每天都是抑扬顿挫地念:“香且酿波其杰瓦,桑吉南拉嘉森且,秋当香且森华叶,措拉昂得银嘉森且。”虽然发是发了菩提心,把诸佛菩萨观想在前面说“我要度众生”,但不知道在实际行动当中去做了没有?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们都是有智慧的人,应该清楚。
四无量心的所缘是什么呢?下面分别解说。
慈无量心的所缘是“求乐”,什么是慈无量心?愿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想得到安乐的众生是它的对境,愿他们获得安乐;悲无量心的对境是“苦逼”,也就是被痛苦逼迫的众生,愿他们尽快离开这种苦受;喜无量心的对境是“具乐”,即具足安乐的众生,愿他们生生世世具足暂时和究竟的安乐;舍无量心的对境是“具惑”,即对不悦意对境产生嗔恨心、对悦意对境产生贪心的众生,平息他们的贪嗔,愿他们无嗔无贪。“具惑”指具有贪嗔等烦恼。
对于以上四无量心的四种对境,结合大乘佛法并且通达其中的意义,这叫作缘真如。因为要让具痛苦的众生得到安乐,具安乐的众生不离开安乐,具贪嗔的众生远离贪嗔,让他们真正获得快乐,就一定要通过四无量心、大乘佛法来引导,进而通过证悟四无量心的能取所取空,而悟入实相。大乘佛法最究竟的内容是什么呢?证悟真实谛、证悟空性,这样的修行实际上是“悟入彼真如”。最终,对于慈心等四无量心的四种对境众生,结合大乘佛教的究竟意义,暂时来讲让他们获得利益,究竟来讲他们所得到的一切也是如梦如幻、如阳焰,没有实质性的,这样的真如也是这里所讲的一个所缘。
不管怎样,我们这样观修四无量心确实功德很大。有些人说我很想修行,但是我不太会修,怎么办呢?如果你其他的不会修,就修四无量心。《前行备忘录》《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对四无量心讲得非常清楚。其他善法比如供佛的功德是特别大的,但是与修四无量心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月灯三昧经》里说:“那由他亿刹,所有诸供具,悉供一切佛,不及慈一分。”我们在恒河沙数或者说千百万的刹土当中,经常用各种各样的供品来作供养,但所有这些功德不如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修一次慈悲心,因此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要多修慈悲心。藏传佛教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会修空性,就修空性;如果不会修空性,就修四无量心。有些修行人一辈子都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旦四无量心修得很好,修菩提心就比较容易了。所有的前行引导文当中都这样讲:修菩提心之前要修四无量心,这个很重要。
彼义真如故,得寂清净故,
二业灭惑故,乃无缘慈心。
上面我们大概讲了四无量心有四种对境的分类,但最究竟的还是无缘的慈悲心,无缘的四无量心可从四方面来叙述。
为什么说是无缘的四无量心呢?第一个原因是无缘慈心,“彼义真如故”,意思就是说:缘于众生也好,缘于法也好,全部都是入于真如,没有任何的戏论和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四无量心不管是人、法、心、对境、我和我所、内外的这些法最终在真如义当中都是得不到的。这是第一个原因,在究竟的意义上,得不到我,也得不到众生,所以叫作无缘的四无量心。
第二个原因“得寂清净故”,八地以后寂灭分别念和勤作,已经获得无生法忍,这个时候所有的行为都没有任何戏论,全部得以清净。因为到达八地菩萨以上,一切行为都是在无分别的智慧海洋当中,没有世间当中包括不清净七地的任何勤作分别。这是第二个原因,得清净的缘故。
第三个原因,比如我们身体和语言做利益众生的善事,实际上也是慈心和悲心等四无量心产生的。按照大小乘阿毗达磨的观点,语言和身体的行为都属于色蕴,根本没有任何的分别念,所以也可以叫作无缘慈心。因为缘和不缘全部是安立在心上面,语言和身体的这些行为不涉及到所谓的分别念。
第四个原因是灭惑,灭尽了贪心等所有烦恼的缘故,圣者的慈心,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分别念,贪心、嗔心等烦恼都绝对不会有,所以叫作无缘慈心。
一般来讲,到了圣地第一地菩萨以上,就断了各种“心结”——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包括萨迦耶见在内的执著。很多人常说:“我心里面有个结一直打不开,我心里有事”“你是不是有心事”等等,心结打不开,很多痛苦就来了。但是到了第一地菩萨以上,不管什么事情,对他都不会有什么影响,他看到众生自然而然生起悲心。
“世间诸众生,多苦常逼切”,《学集论》里面也引用过这个教证。我觉得说得很好,世间不管什么众生,痛苦鲜少的众生很难找到。表面上看来,这个人穿得很好,吃得很好,你第一刹那看见他:“这个人应该像天人一样很快乐!”但是接触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个人也很痛苦。包括我们出家人,有时候看起来很多在家人都很羡慕:“你们出家人所有烦恼都已息灭,我家里特别乱,我很厌烦这个世界,我也很想出家,很想剃光头、穿袈裟。”但是穿袈裟的有些出家人,虽然头发没有,但是痛苦还是有,我不是说出家人的过失。但是有些人好像在家的时候很开心,没有烦恼、信心也具足,还比较不错,但出家后反而愁眉苦脸,烦恼越来越深重,也有这样的,有些在家人的修行还稍微好一点。
世间很多众生的确都比较痛苦,我们要修四无量心,处处都是对境。尤其是悲无量心的对境比较多,因为修悲无量心一定要找到痛苦的众生。我们以为痛苦的众生可能是监狱里的人、判死刑的人或病人,而生活很正常,尤其是长得比较不错、有权力、有财富的这些人应该很快乐,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真正的快乐是法融于自心——心里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的人,他遇到什么事情不一定表现得很特别,在显现上也可能会哭、会流泪、会伤心,但实际上对他来讲一切都是如梦如幻。
我们对众生最好是生起无缘的悲心,《入中论》里面说:“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众生就像动摇的水月一样。首先你看到可怜的众生,想让他们获得快乐,这是一种缘众生的悲心;然后是缘法的悲心:这些众生就像水月一样动摇,他的心态不稳定、生活也不稳定,所有的过程都不稳定,所以众生很可怜,因为无常给众生带来痛苦;第三个是无缘的悲心:水中的月正在显现,虽然它在动摇,但是你真正去观察,其实显现的这个水月,完全是现空无二,与空性无离无合,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众生表面上的这些痛苦,在真实义当中完全是没有的。
因此,如果生起无缘的空性境界,那对众生的悲心自然而然会产生。我们相续当中有没有菩提心,自己也可以看出来,有些人说:“上师你给我观察一下,我的相续当中到底有没有悲心啊?有没有菩提心啊?我自己一直检查不出来,我很想到医院里面去检查,找一个心理医生咨询一下。”但可能心理医生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作菩提心。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不管众生怎么做,都不会产生嗔恨心。“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这是《入行论》里面讲的,如果不愿意让众生获得世间的利益,难道还会想让众生得到出世间无上正等觉的快乐吗?你对现世生活当中相似的快乐都不愿意众生得到,还对他产生嫉妒心、抱怨等等,如果是这样的人,他还会愿意让众生得到无上正觉的快乐吗?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真正想让众生获得无上正觉的快乐,那你在现实生活当中,对身边的这些人不会天天厌烦,不会天天觉得这个也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
直言不讳地说,现在佛教徒当中,确实有部分心态不太好的人,这些人一定要注意。凡是觉得面前的众生都不好、整个世界都不好,只有自己好,这是一种疾病;对上面的人、下面的人、平等的人,天天都是抱怨,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自己有这个分别念,就已经错了,你带着一个变色眼镜,看到的东西全都变色了。有时候观察对境也是重要的,虽然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但更重要的是观自己的心,要知道这种不合理在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有。如果你要清除所有不合理、不正当的现象,只有自己赶快证悟空性,赶快生起无伪的悲心。如果你真正生起无伪的悲心,那么在你面前,所有众生的行为、所有看不惯的事情都是非常正常的,都是众生业力显现的。
在五花八门、非常繁杂的世间有各式各样的众生存在,因为每个众生所造的业不同、烦恼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因此他们所做的事情有些会让你满意,有些不会让你满意。有些道理需要真正去剖析,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群。我有时候跟非洲人打交道,有时候跟欧洲人打交道,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言:如果你没有证悟空性,在任何地方都同样有痛苦。这种痛苦和执著几乎都是相同的,只不过不同地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不同,导致一些外在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烦恼和痛苦几乎都是相同的。所以你要把所有痛苦全部灭除的话,在心态上下工夫是极为重要的。
辛三、分类:
彼等动不动,著味不著味,
菩萨不动摇,善住离贪中。
第一种分类,四无量心从本质上分类,有动摇、不动摇、著味、不著味四种。作为菩萨他是不动摇的,安住在离贪、不著味的境界当中。
1.动摇。四无量心这种心识也会有动摇的,什么叫作动摇呢?刚开始好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有,但是后来慢慢退失了,原来有、现在没有了,这叫作动摇。如果原来有,后来越来越增上,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变动,实际上这种变化是好的,是正常的、合理的,所以在这里弥勒菩萨没有说是动摇。比如我原来是第一地菩萨的境界,现在有二地菩萨的境界,慈悲心还是有一点动摇,但是往上动不算动摇,这种变动是好的。一个人的发心越来越好,我们不会说是动摇,发心不太好才会说动摇,我们习惯这样说。
2.不动摇。安住在原来的境界,或者更有进步称为是不动摇,也就是不退失。
3.著味。指获得了四无量心之后特别耽著。本来四无量心是一种禅定,就像梵天所具足的禅定。如果我们特别耽著禅定的工夫:“我现在缘一切众生修四无量心,修得很好了。”这样特别执著,就叫作有染、耽著的,这种四无量心是不好的。
4.不著味。如果在修行中对获得四无量心而没有满足之心,也一直没有任何对于我、相的耽著,这叫作无染或者说没有耽著。
四无量心可分为以上四种。作为菩萨的四无量心,不动摇,不执著禅定味,安住在无贪当中。菩萨的四无量心跟我们凡夫人的四无量心是有差别的。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慢,皆下余为胜。
第二种分类:四无量心还有入定和非入定的分类。欲界众生的四无量心是没有入定的,我们经常有这方面的执著——愿众生快乐、愿众生离痛苦等等,这是未入定的四无量心;入定的四无量心:一般来讲到了色界的禅定,他们相续当中的梵住叫入定的四无量心。入定的四无量心也有差别,比如色界有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总共有十七处的色界禅天。第一禅天当中有梵天、梵辅天、大梵天,他们的四无量心分别为小品、中品和大品(也可以说上品)。如果把前面的小品和中品归纳起来作为下品,那所有入定的色界天的禅定就分为二种:上品和下品。
第三种分类是“下地”,意思是,比如信解地跟一地菩萨比较,信解地叫下地;一地和二地相比,一地的四无量心叫下地,以此类推,下者为劣。这是一种分法。
第四种是“劣意”的分类,以利他心强弱来分。声闻缘觉与菩萨的四无量心比较,声闻缘觉下劣。
第五种是“有我慢”的分类,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相续当中还有些障碍没有完全清除,所以可以说具有我慢,八地以上没有我慢。
刚才是从四禅天、菩萨地、菩萨的境界方面都做了分类。除了小品和中品四无量心,大品或上品四无量心的境界是最殊胜的。以上是四无量心的分类方法。
辛四、果:
具慧住梵住,恒常生欲界,
圆满诸资粮,成熟众有情。
悉不离梵住,远离彼违品,
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
这里讲了四梵住,也就是说修四无量心有四种果,这四种果怎么成熟呢?
第一个,具慧菩萨即生当中安住四无量心的缘故,心极堪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等持,将来恒时都是利益众生。他本来有这样的禅定工夫,可以转生到色界或者其他地方(主要是色界),但是他以利益众生的发愿而转生到欲界当中,这叫作异熟果。“恒常生欲界”这是四无量心的异熟果。
第二个是“圆满诸资粮”,修行四无量心的菩萨会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因为四无量心里面有智慧的部分,可以圆满智慧资粮;有缘众生的慈悲部分,可以圆满福德资粮。圆满二资粮的缘故,叫作增上果。
第三个“成熟众有情”,具有四无量心的菩萨,对没有入佛教的众生让他们入佛教,对已经入佛教的众生,想办法让他们的相续成熟,即成熟众有情,这个就叫作士用果。和《前行》里的讲法有点不同,这里是士夫通过精进力下功夫,士夫对这些众生起作用,所以叫作士用果。
我们要像修四无量心的菩萨们一样,应该对身边的众生起作用、度化他们,而不要对他们全部抛弃,不要总是认为这个人很坏,那个人也很坏,如果身边的人都看不惯,那么是自己有问题。善巧高明的医生,世间所有的草药都可以配成药,有善巧方便的菩萨,身边所有的众生都可以感化。
度化众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涅槃经》里讲,如果对众生有利,讲一些粗语也可以。《毗婆沙论》中说,如果对众生有利,菩萨一定要呵斥众生,不呵斥是不对的。当然这是在能利益众生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利益众生,你去呵斥他,从此之后你们俩可能变成仇人,这样的话可能不呵斥要好一点。
但我们凡夫人有时候很难掌握,你觉得自己这次的批评可能很成功,结果没有想到,从此之后彼此这辈子的缘分就没有了。有些人的心比较脆弱,所以很多人当面都是说好话。包括我们的一些发心人员,明明看不惯别人的过失,我说:“就直接说吧!”“直接不行,不能像您那样,我们直接说,他以后再也不会理我的,永远会变成敌人。”我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吧,有什么事情的话直接说,对他来讲是很好的。有时候我们从好的方面稍微赞叹是可以的,但有些人不一定缺少赞叹,所以,不管他听不听得进去,你好心好意跟他说一下:“别人对你有看法,我觉得你现在有点过分了,有点傲慢了,行为有点不如法了。”作为朋友好心在旁边给他指点一下,后果应该没有那么严重。但很多人可能是电视电影看多了,特别虚假,明明该对别人说真话,但就是不说,“这样不行,不敢说不敢说”,其实内心对他的意见很大,到一定的时候,有个突破口就爆发了,之后矛盾就越来越激化。所以,有时候应该看情况,我们应该对众生起作用。
以上是士用果,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叫等流果,“悉不离梵住”,生生世世都是喜欢修四无量心,这辈子是这样,以后也这样修。有些人很想修行,他的等流果应该成熟得很好,很有福报;有些人不愿意修,做其他的事情很有福报。
第五个是“远离彼违品”,叫离系果,所有的违品都已经远离了。
第六个是“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这个很重要,是四无量心的验相。有些注释把这两句立为另一个科判,但这里没有分开,麦彭仁波切把它放在果的科判当中。为什么呢?因为验相也是修持四无量心的一种果位。四无量心的验相是什么?遇到非常猛烈的、放逸的因缘,即使没有刻意串习也不会退失。意思是说,我们不放逸的话,很多修行会比较顺利,但是如果放逸,身口意根本没有任何约束,不但无法安住在慈心、悲心的境界当中,而且甚至会产生害心,对众生的快乐不喜欢,产生贪嗔痴,这些违品出现得特别多、特别猛厉。如果相续当中真正有四无量心,遇到这些猛烈的违缘也不会改变,这个很重要。修行人观察自己是否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在寂静的地方不一定能看出来,你到城市里或一些特别复杂的环境当中,看看你能不能保持自己的善心?或者遇到一些与你关系特别不好的人,你会不会把他放弃?
汉地的《宗镜录》中讲:“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意思是圣者善于救人,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众生,真正的圣者是这样的。而我们凡夫人什么样?大家都知道,一是我们不善于救人,二是在修行过程当中,很多众生都被我们放弃了。“这个众生对我不好,一定要放弃”,不要说救他,连一起吃顿饭都做不到,即使在一起吃饭,也不会坐在一起,一定要离得很远。所以,有些人的行为真的不是大乘佛教徒的所为,应该非常惭愧。
你们自己也想一下,你在世间当中关系最不好的是谁,你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没有发菩提心就另当别论,那个与你关系最不好的人,你愿不愿意跟他一起住一个月?如果你连住一个月都不愿意,你说想要度他,而且让他真正获得无上佛果,那完全是在打诳语而已,根本不可能。所以,不要轻易认为自己修行很好,“我现在四无量心修得很不错,我快证悟空性了!”在电话里也是讲,“你等着吧!快了快了!”其实不会快的,你对众生的悲心修得那么差,连与关系不好的人共住一个月,你打死都不愿意,“我不会的!我不愿意!这个众生如何如何”,这样修大悲心,真的很可怜。
我以前看过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付法藏因缘传》里面讲了龙树菩萨的弟子圣天论师圆寂的故事,很感人,好像讲《四百论》的时候也讲过。
当时龙猛菩萨把教法交给圣天论师之后示现圆寂,让圣天论师在世间当中好好弘扬。有一次圣天论师去了一个外道国家,这个国家的佛教非常不兴盛,归根结底是因为国王的见解不正,他很想让国王趋入佛法,后来刚好遇到国王要招募侍卫,他就通过各种办法进入王宫,找机会见到了国王,国王说: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圣天论师说:我是智者,我最厉害的就是辩论,你们整个国家没有人能辩过我。国王不信,圣天论师就说:我可以用我的头打赌,请国王作证。国王就答应了。
圣天论师立了三个宗:世界上最殊胜的觉悟者就是佛陀,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就是佛法,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就是僧人(即三宝在世界上是最殊胜的),如果谁能辩赢我,我可以把头给他。这个国家的很多人都来辩论,有些愚者被他的一句话就辩服了,有些智者辩论两天,最后也全部失败。他们说:我们输了,你是否也要我们的头?圣天论师说:我们佛教不害众生,头倒是不要,头发还是要的——意思是让他们出家。他确实很厉害,国王也不得不赞叹,后来包括国王在内的很多人都行持善法,出家的人越来越多。
当时,跟他辩论的一个外道的弟子特别不满,心怀恶意,他想:圣天侮辱了我师父,我虽然用嘴辩不赢他,但是我可以用刀胜过他。他身藏利器一直跟踪圣天论师。有一次圣天论师坐在树下,弟子们在其他地方看书或禅修,这时外道弟子突然跳出来行凶,用刀刺入他的身体,整个五脏都掏出来了。圣天论师伤得很重,但他还对这个人说:“你赶快逃跑吧!屋里有资具可以取走,我不会恨你,因为你是被烦恼所控制的人,不然我的弟子来了,你肯定遭殃。”那人到屋里拿了一些资具跑了。
弟子们听到动静过来一看,上师已经重伤不治。很多弟子——尤其是没有证悟空性、获得圣者果位的弟子气得不得了,发誓一定要报仇。
其实有没有证悟空性,遇到一些特殊的因缘就会知道。证悟空性的人,那时就会没有什么嗔恨心。佛经里面讲凡夫人会突然生嗔恨心,(堪布诵藏文)这句话我还是很喜欢,有时候凡夫人真的是无缘无故突然就生出嗔恨来,这句话大家要记住。
凡夫人是突然生嗔恨心,但弟子们这次生嗔不是无缘无故,因为看到上师已经被害成这样,有些弟子马上想办法救上师,有些在哭泣,有些特别生气,上师用最后的一口气跟他们说:你们不要伤心,诸法都是空性的,没有我和我所,有什么痛苦的?你们最好不要在相续当中种下恶的种子,其实这个人我不怪他,是我自己的因果报应,说完就示现圆寂了。
我有时候想起圣天论师圆寂的这个故事,一方面觉得他是为了佛法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想,如果我们自己遇到一点点危害就特别生气,甚至想报仇,这可能不是大乘佛教徒的行为。
当我们遇到一些四无量心的违品——放逸的、猛烈的恶缘时,看看我们的心态能不能做到如如不动、保持不变,如果能做到,这就是修行的真实结果和验相。四无量心是不是修得好,你们也不用去看什么心理学老师,当和你关系最不好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我觉得这个方法是最好的。
辛五、违品:
菩萨具害心,损恼不欢喜,
嗔心及贪心,招致众过患。
菩萨不具足四无量心的过失,主要是前面讲的违品。
1.慈心的违品——害心,但愿众生不要快乐,想打众生、通过各种方式损害众生。众生有时候真的很可怜,我们在生活当中,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都不要有害心。在我的生命当中,以前很多人都是无缘无故地害过我,不知道以后怎么样,而且有些众生我对他们特别好,他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害过我。我自己虽然没有得菩萨的果位,但是发自内心讲,自己应该还算是修得比较不错。
2.悲心的违品——损恼,本来悲心是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但是如果用身体或语言对众生进行损恼,这样就是悲心的违品。
3.喜心的违品——不欢喜,我们本来是说让获得快乐的众生永远快乐,但是我们现在愿他们不要快乐,如果他们快乐了,心里很不开心,这就是违品。比如今天听说“他发财了、他学得很好、他很好看”,心里就嫉妒、不欣悦、不欢喜。有些人是这样的,看到某个人就闷闷不乐,说话的语气自然而然就变了;或者一提到某个人的名字,马上就愣住了——我很会观察:“哦,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不好,我不能提这个人的名字。”一看就知道了。有时候人也不得不敏感,本来是特别开心的,但一提到某个人,马上像触电一样,这个时候不欢喜的心就冒出来了,语气就完全变了。
4.舍心的违品——贪心和嗔心,这是心不平等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我们有舍心,就不会具有贪嗔的心态。
这些就叫作是四无量心的违品。如果具有四无量心的违品,就会招致众多有害身心的种种痛苦过患,所以我们应该修持四无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