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4课
2017年5月11日
我们能在有生之年中学习大乘佛法,的确非常幸运,哪怕是听一节课的传承,一起学习课程内容,我觉得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前面已经讲完了供养,今天讲依止善知识。
己二(依止善知识)分三: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二、依止之分类;三、殊胜依止。
庚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所依依止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净佛土,及处尽宣说。
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分为八个方面宣说:“所依”即所依止善知识的法相;“依止事”是怎么样依止,依止的方式;“缘由”是依止的缘由或依止的相;“普回向”是说明为何而回向,为什么依止,依止的目标是什么;“因”是指依止善知识的话,令善知识欢喜的最主要的因是什么;“智”是智慧,依靠上师来通达三乘的道理;“净佛土”是指依止善知识之后,最后还是要成熟众生和清净国土;“处”主要讲依止的意乐。
《涅槃经》云:“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为什么叫善知识?就是因为有善法的缘故,善知识是有善法的知识,常常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求自乐,这样的上师才叫真正的善知识。如《涅槃经》所讲,真正的大乘善知识,他所做的一切事都不是为了自利,而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有这样的境界才叫作善知识。略说是从八个方面来讲依止善知识的意义。
辛二、广说:
广说也分八个方面宣讲。第一是讲所依止善知识的法相,总共有十种。我们所要依止的上师,一定要具足这十个法相。
一、所依善知识法相:
依师当调柔,寂灭功德胜,
勤富教悟真,善说悲无厌。
(堪布以藏文背诵)这个偈颂我是在1986年背的,当时法王如意宝讲的时候就说过这个很重要。其实这个偈颂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很多论典里都引用过,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经庄严论》没办法全部背诵,这些重要的偈颂一定要背。
第一个法相是“调柔”,就是戒定慧三学里的戒学,指这位上师诸根调柔,戒律很清净。他不论是到城市还是寂静的地方,都不会在众生面前出现三门不寂静、不调柔的行为。有些道友因为烦恼减少,自己的根门容易调柔,心很清净,因为心很清净,自己能护持根门,戒律也很清净。
对于你想要依止的善知识,首先要看他的戒律怎样。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本,如果戒律和行为一点都不清净,甚至连别解脱戒的根本戒都无法守持,密乘戒、菩萨戒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人去依止他也没有什么意义。第一个条件是根门调柔。
第二个是“寂”,寂是寂灭的意思,以增上定学而言,寂灭一切烦恼和散乱。作为上师一定要有禅定的工夫,不是整天都特别散乱。如果一个上师到处乱跑,身心不寂静,就不具足这个法相和功德。
第三个是“灭”,以慧学而言,就是灭除了贪、嗔、痴粗重的烦恼和一些分别念。有些上师的贪嗔痴烦恼特别重,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里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有些是分别念特别重。有些人说:“我们的法师特别敏感,我们不敢在他面前说什么,我们害怕他受伤、害怕他崩溃。”所以,如果法师的烦恼特别重,弟子也担心他的人生会走到边缘,这样的话也不好。所以慧学要圆满,这个叫作“灭”。
第四个是“功德胜”,不管戒律、禅定还智慧等等,最好上师的各方面都超过自己,如果比自己还差,依止他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意义。无垢光尊者在他的书里说,如果要求上师所有功德都超胜自己有一定的困难,至少他也要具有菩提心。《大圆满前行》中也这样讲,尤其是在大悲心、智慧、戒律等方面,上师要超胜自己。不然各方面弟子都已超越上师——上师很差劲的话,弟子们也不一定依止你。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是“勤”,即精进。善知识对众生宣说佛法也好,自己修行也好,一定要精进。不然上师特别懒惰、懈怠,做事情说话不算数,传法也是偶尔传——开心的时候传一点,不开心的时候就不想传,甚至一天一节课也只有几分钟就讲完了——“你们念回向,自己休息吧”。现在有些特别差劲的老师也经常让学生代课,自己不去,“某学生替我讲课就可以了”,有这样的。作为法师要精进,法师的名称和地位,对有些想进步的人来讲非常好,因为依靠一种压力,自己会越来越上进。
第六个是“富教”,即多闻。作为上师应该广闻多学,他的肚子里应该有丰富的教证、理证和修学经验。不然他自己都学得特别浅,那在众人面前,不论显宗、密宗的法都是没办法宣说的。所以上师一定要有特别丰富的修学经验,接受过闻思修行佛法的系统教育。
第七个是“悟真”,证悟真谛。即对我们经常讲的四谛、四法印的道理,自己内心当中真正有一些觉悟。比如说讲无常,他的内心当中确实产生了无常的观念;讲空性的话,确实有空性的境界。比如讲到人生皆苦,或者四谛、四法印等出世间的这些道理,上师最好是有真正的开悟,即使没有真正开悟,也有一定的经验,对无常有一定的体会,是个有觉悟的人。
第八个是“善说”,用善巧方便的语言来宣说佛法。他说的法大家都能听得清楚。所用文字一定要词句优美,这样大家都愿意听。如果这个上师讲得特别不好,到一定的时候谁都不想听。因为听佛法不可能用强迫的方式——“你一定要去听”,可能刚开始打广告有很多人去听,慢慢人就越来越少了。不管是词句、名词还是文字,上师在说法方面要具有善巧方便。这个很重要,这是“善说”。
所谓善知识,就是我们所谓的老师、教师。戒律里经常讲五种阿阇黎,比如传戒阿阇黎、皈依阿阇黎,还有对你作开示、作仪式的阿阇黎,《四分律》中也有与此相同的五种阿阇黎。阿阇黎和善知识的意思相同,依靠他的教育能让大家明白解脱之道。《正法念处经》里面讲:“常说利益法,利益未来世,彼是善知识,作知识利益。”所谓善知识,不仅会讲一些世间法,更重要的是会讲一些出世法、解脱法、涅槃法以及寂灭法,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善知识具有善说的能力,他的教导让很多众生找到了解脱道。在芸芸众生当中,我们因为遇到了善知识而真正步入解脱之道,是非常幸运的。这是第八个,善知识有善说的能力,有善巧的语言。
第九个是“悲”,用慈悲心度化众生。他给别人讲经说法不是为了利养、名声或得到恭敬,因为他的心里面有悲心,看到世间这么多众生的心被无明愚痴所覆盖,沉溺于特别痛苦的轮回大海当中,他就忍不住要去利益众生,自己不会放弃、停止利益众生。哪怕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以佛法饶益众生,让沉溺在苦海中的众生重新见到光明之道,他都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一定要找有悲心的上师。
第十个是“无厌”,这位上师宣说佛法和利益众生是长期的,不是今天开心的时候说法,不开心的时候不说法;或者偶尔说、偶尔不说;或者在好一点的施主面前就灌顶、讲课,但在一般的可怜众生面前就不讲;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面前,他都会依靠佛法来饶益众生。他是怎样饶益的呢?他对轮回众生的恶行始终不生厌倦之心,“无厌”很重要。有些善知识刚开始可能愿意摄受众生,但到一定的时候,看到众生根基特别下劣,有很多邪行,最后就受不了了,开始把自己弘法的坛城收回来,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我们有以前依止过的善知识,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自己应该继续依止;如果你以前没有依止,那你一定要先学会观察,这里说的每个条件尽量都要具足。看看这个上师调柔没有?有没有禅定、智慧?有没有超过自己的功德?有没有为他人说法的精进?广闻博学的知识有没有?他自己有没有一些觉悟?有没有善巧方便、善说佛法的能力?有没有悲心?是否无有厌倦?现在人们所寻找的世间“高富帅”等等,在善知识的法相里面是没有的。但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在寻找善知识的时候,很多是因为“这个上师特别帅,所以我很想依止他”,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果不是为了解脱,而是有其他的目的和想法,那就不是依止的方式。按照大乘依止善知识的方式,你所寻找的上师,必须从根本上去观察是否具足这些法相,这是很重要的,大家应该好好记住。
我那天在一个学校里,把这些内容作为老师的法相讲了,其实对于现在学校里的老师和大乘佛法的善知识在很多方面的要求是一样的。这个老师有没有清净的戒律?作为老师威仪是很重要的;有没有禅定?天天都很散乱、特别痛苦的话,那就没办法讲课;有没有智慧?有没有精进?有没有利他的悲心?有没有厌倦心?对于一般的中小学和大学老师,用这十个法相来要求也非常合理。我们这边有些道友以后到一些学校讲课,可以稍微变通一下:“我今天给你们讲一下,作为一位大学老师应该具有的十个特点。”对吧?
下面讲如何依止,即依止的方法。
二、以何事依止:
恭敬利养侍,修行依上师,
依事具慧者,知法意敬往。
找到善知识后,我们怎样依止呢?
第一个是“恭敬”依止。我们用身、语、意恭敬上师,比如说顶礼膜拜、弯腰等,是身体上对上师的恭敬。语言的恭敬比如赞叹、宣讲他的功德,不仅当面赞叹,背后也赞叹——不要当面的时候赞叹:“你好慈悲啊,你特别特别棒,你是佛的化身,我从来没有想到你和真正的释迦牟尼佛是一样的。”然而在看不见的地方,“不要说佛菩萨和阿罗汉,连预流果都没有”,那时开始讲其他话不太好,应该表里如一用语言来赞叹。心里对上师有恭敬心、欢喜心和清净的信心,以这样的三门依止的话,叫作恭敬依止。
“利养”是指用法衣、卧具等物品作供养,叫作利养供养。
“侍”是承侍,比如为上师做沐浴、按摩、治病、提水等等事情。
“修行”是按照上师所说的法依教奉行、闻思修行,这个叫作内依止。恭敬、利养和承侍的依止方法叫作外依止。在令上师欢喜的三喜供养当中,法供养是最上等的,自己按照上师所讲好好闻思修行的话,这叫作内依止。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有外依止和内依止,外依止是用身口意来恭敬承侍,内依止是发自内心好好闻思修行。
《华严经》里面讲:“恭敬善知识,其心如佛想。”恭敬善知识应该心里视师如佛。我原来讲过,刚开始最好把上师当作朋友、道友看待,到一定的时候,上师相续当中的一些智慧和慈悲真正融入你的相续时,你自然而然会把上师看作和佛一样。
我都是经常祈祷上师,随时念上师的祈祷文的话,自然而然心里有一种调柔、柔软,自然而然有一种无形的加持力。所以我平时不管在路上也好,稍微有点时间、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会祈祷:“涅庆日俄再爱样康色,蒋华特吉新拉意拉门,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共杰多巴破瓦新吉罗,共杰多巴破瓦新吉罗、共杰多巴破瓦新吉罗。”平时养成念上师祈祷文的习惯,那么早上起来会念,晚上睡觉也会念,这样的话,你还没有睁开眼睛、在半醒半睡之际就开始念诵了,晚上也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入睡的话,梦中也会跟上师有很多很多的对话。我在梦里见到上师的次数多一点,有时日记里面也不想写,写得太多了好像也怕不太好。依止善知识有这样一种清净心很重要。
“依事”就是以外依止、内依止的方式来依止善知识。
三、理由或相:
“具慧”,具有智慧的弟子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心态应该是什么?就是要“知法意”,要以了知法的意义的目的来依止。“敬”,是恭敬地依止。“往”,是经常前去交往,不是特别冷漠,有这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依止善知识,不能带着从善知识那里盗法的目的来依止,从上师那里偷一点窍诀、得一点密法,表面上装一装,这其实是一种盗法;或者对上师和法有一种轻蔑心,一边去依止,又一边经常诽谤。有些上师特别脆弱,弟子很强大,每次都是弟子给上师下命令:“你给我坐下,你现在可以给我传法!”这样不是很好,所有这些恶劣的意识都要断除。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呢?完全觉得上师像佛一样,希望从上师那里获得诸佛菩萨非常甚深的教言、真谛,要以这样的意乐来听受佛法。
恭敬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个很好的心态,确实不管在什么样的善知识面前都可以得到加持。《华严经》讲:“清净正直心,不惜身寿命,亲近善知识,专求佛菩提。”我们的心很清净、很正直,对自己的事情好像都无所谓,愿意舍弃生命依止善知识的话,那么佛和菩萨的果位对你来讲不是很遥远。有些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意乐经常不清净,以前也讲过《功德藏》里面的四种颠倒想,把上师看成獐子,法看成麝香,那样很不好。意乐清净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依止的时候要经常和上师有一些交往,不是从来都不理上师,路上遇到也装着没看见,这种行为不是很好。但有些弟子是不管在哪里看到上师就马上顶礼,这也不妥当。在别人面前,作为佛教徒要有一种威仪,不能不分场合,不然很多不学佛的人没办法理解,比如你在成都春熙路遇到你的一位上师,马上就在人山人海当中跪下磕长头,那可能不太合适。一般来讲,在上师参禅、吃饭或者有某些法务的时候不宜亲近,在其他合适的时候可以亲近。
第三个方面,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应该身口意恭敬行,何时何地都不要有傲慢等不良心态,一定要以恭敬心来依止。
这是依止的理由、缘由或依止的方式,它是怎样的呢?心态是很想了知法,依止的方式是平时和上师要有一些交往——当然是上师身边人不太多、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才可以,如果上师特别忙,你也天天去交往,不知道合不合适。
与上师交往的话,知道上师的密意很重要。《大涅槃经》里说,有一位比丘尊者已经依止释迦牟尼佛很多年,他当佛的侍者比阿难还早,佛陀要涅槃的时候他特别痛苦,到了佛的跟前,但佛陀好像不是很乐意,对他说:“你到离我远一些的地方,不要挡在那里。”很多弟子觉得很奇怪,阿难问佛是什么原因,佛陀说:我现在要接近圆寂,有天龙八部等非常多的众生来到这里,他在前面挡着他们会不欢喜。其实这是有密意的。比如在你亲近某位上师的过程当中,可能上师有些时候显得很不高兴——包括对长期依止的弟子,这时弟子要学会了知上师的密意。
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带我出去,只有两次没有带。一次是法王去北京高级佛学院的时候没有带我,当时我心里有点难受,后来我想“不带就不带吧,我自己好好地学中观、讲中观”,然后我就拼命地讲《入中论》《中观庄严论》,一天讲好几堂课。后来我知道,当时不带我确实好一点,在那个时候我的中观基础打得还是可以。还有一次是在上师如意宝圆寂前,我请求去承侍上师,但是上师说不用。本来我已经感到上师这次病得有点……很想去一下,但是上师说不用。当时我跟齐美仁增堪布站在很远的地方,就是居士林那里目送上师,这个景象永远展现在我眼前:当天早上下了一点点雪,法王如意宝坐着车,然后给我们招个手就走了,从此之后,我在即生中再也没有见到过上师。上师圆寂后法体送回佛学院时,我想能不能看到上师的尊颜,但尊颜已经蒙住了,没有看到,只是稍微看到了上师的一只脚,当时没有特别在意,但后来是在哪个传记里看到,这好像是继承上师遗志的一种标志。不知道这个书是什么意思,但确实有时候一些缘起——自己在慢慢思维的时候,才明白上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密意的。我记得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只有这两次申请上师没有同意,如果同意的话,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通达上师的密意很重要。不然,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如果每次都对上师有意见,有嗔恨心、嫉妒心等各种各样的心态,就会破坏将来的缘起,什么缘起呢?——生生世世依止善知识的缘起,还会破坏法入于心的缘起。汉传佛教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汉地的一位大德,在《圆觉经》的一部注疏里讲过:“师徒心契,法意方传。”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如果上师和弟子心心相印,心完全互相契应的话,很多意传的法能不断融入你的相续,得到上师的密意之后,自然而然对众生是有利的。如果你没有得到上师的密意,也许你有与上师相似的智慧和能力,但是可能时间不长久,你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一定能开展得很好。这一点以前的一些历史可以作证,将来也会这样。
包括一些法师——有些人有点智慧的话,就觉得:“我现在不用依止善知识了,不用祈祷了,我自己应该自立了。”也许在某种意义上你暂时可以自立,但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的信心没有跟上师完全相应,那你所说的法不一定能长期利益众生。如果上师的加持融入你的心,哪怕你开一个玩笑,对众生来讲都有很大的利益。
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一是对上师要具有恭敬心,不要有恶劣的心态;二是行为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彼无求利养,为修普回向,
坚稳依教行,真令师心喜。
四、回向:
比如我们今天所作的善根要回向给众生,这是积累善根最后的结果。发愿、回向的意思,就是以后要做什么。依止善知识后,要观想回向什么呢?首先是“无求利养”,我们依止某位善知识,不是为了依止他后让我获得名声、财富或者地位,这样的想法完全是错的,这种目标不合理。那要怎样回向呢?一定要依照善知识的话,根据上师给你讲的戒定慧三学的功德或者所闻思修的这些道理,你就一五一十、认认真真地去闻思修行或者给别人讲。我们应该这样想:我依止善知识所得到的法,一方面是自己好好修学,同时要把功德回向给众生。虽然我闻思修佛法得到了一些境界,但天下还有那么多可怜的众生——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可怜的众生,有些众生可能衣食无忧,各方面都可以,但是他的心里特别“贫穷”,特别痛苦、焦虑,在这些众生面前,因为我是依止过上师的,他们是没有依止过的,我有这样的能力,可以通过修行来普皆回向,把功德回向他们证悟实相。这是依止善知识的回向方法,很重要。
五、因:
“坚稳依教行,真令师心喜”:真正的坚稳菩萨,他的依止、发愿和戒律都很坚稳。《大乘经庄严论》里经常讲坚稳菩萨,其实要做到坚稳,人格稳重是很重要的。我身边有个别发心人员,真的是坚稳者,长期以来——有些是五年,有些是十年,二十几年的也有吧,不管是弘法利生还是讲经说法,做很多事情都特别稳重,从来没有什么变化。有些人刚开始还可以,到后来就像着了魔一样,做什么事情都糟透了。
不管怎样,坚稳弟子会对善知识的教言依教奉行,他以真正的修行让上师彻底欢喜。上师最欢喜的当然是闻思修行的法供养,如果实在没有闻思修行,就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财供养、承侍供养等等,既有法供养,又有其他供养也很好。但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依止善知识的人,成为一个人格稳重的坚稳者很重要。我们那天到一些地方去,看到三十年前的有些老佛教徒,现在仍然在很认真地学习,这是很令人欢喜的。有很多人长期依止善知识依法修行,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违背善知识的教诲。
《华严经》里面讲:“积集善根,恒无厌足,顺善知识,不违其教。”我们要长期随顺善知识,不违背他们的教言。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经常这样说的,我们一方面积累善根,一方面从不违背上师的教言。上师如意宝在石渠依止托噶如意宝只有六年,但是真正得到了上师的所有密意。所以,哪怕是在某一位上师面前听一节课,他的教言自己能够终生受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依教奉行、不违背上师的教言,如来芽尊者也说过,他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从来没有做过让上师不欢喜的事情。但在末法时代,要做到这样肯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上师脾气不太好的话,在显现上经常会不欢喜。一般来讲,上师真正不欢喜的话,是师徒之间已经发生了极大的矛盾,作为上师也抛弃了弟子,这可能是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损失。有时候,要让上师生起欢喜心,除了特别有缘的弟子,我觉得一般人也不太容易。有些人可能刚依止上师的时候特别有清净心,视师如佛,然后慢慢变了——虽然上师是大乘善知识,但最后在他心里好像连一般人都不如,这样的情况确实是一种失败的依止。
我自己也经常反观自心,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时回顾自己的一生,自己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应该是没有破坏缘起。这一点我们讲《前行》的时候也说过:“誓言的金线没有被破誓言的锈染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如果自己有了这样的染污,我是绝对不会传法的。如果自己跟上师之间有破誓言的现象,那传法也只不过是暂时给别人讲讲课而已,实际上不一定有真实的意义。特别希望我们大家:以后自己短暂的人生应该清净地度过。
前面是讲让善知识生欢喜的因:依教奉行,下面讲智慧。
通三乘慧悟,精勤修自乘,
成熟无量众,修行佛净土。
为享法缘德,依止非为财。
六、智慧:
智慧的话,是指自己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法之后,对三乘非常精通,不仅通达三乘的道理,最后还安住在大乘法当中,如果自己没有安住于大乘法,确实很可惜。所以,首先第一个是智慧,一定要通达三乘、住于大乘。
七、清净佛土:
依止善知识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内有情众生的善根得以成熟,二是为了将来成佛时外在的国土清净,成为像极乐世界一样以黄金、琉璃为地的清净刹土,也就是所化世界的能依、所依全部变为清净。这也是我们依止善知识之后才能实现的,如果你没有依止善知识,就没办法度众生,也没办法净化你将来的刹土。
八、处:
比如世间父母会把一些财物分给子女,孩子会从父母的家财中得到一部分,或者兄弟姐妹分共同的财产,自己也会得到一部分。同理,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从上师传的佛法当中得到一部分。上师的智慧宝藏中有特别多的功德财富,如果你想得到其中一份,一定是用闻思修、戒定慧的智慧和慈悲才能得到。依止上师并不是为了得到上师的名望、上师的财富等等,如果有其他的目的,依止的动机就是不纯的。
所谓“处”的意思,也就是就像分东西一样每人都有一份,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每人也都有一份,自己的这一份最好不要破坏。比如有一百个弟子依止一位善知识,一百人各自得到了不同的一份,如果一个人破誓言,对上师产生了邪见、嗔恨心,那么九十九个人都得到了上师分给的法,唯一他没有得到。如果一百个人当中,某个人的信心特别大,他得到的也最多。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很多人是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中接受同一个法,但每个人所接收的程度是不同的。
有时候我独自思维,我们年轻的时候依止过很多上师,当时的道友中也有很多有智慧的人、戒律清净的人、信心特别大的人、精进的人等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在显现上是这样,但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谁都很难说。比如提婆达多最后都会成为天王佛,对于很多人的显现,我们是非常难以辨别、不好说的,所以观清净心很重要。)但至少在显现上,有些人虽然当时在上师面前依止善知识,但后来因为生邪见、破誓言、破戒律等等,最终下场特别惨,今生当中特别惨,因果不虚,来世更不用说了。
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会有自己的一份。希望大家应该有准备地得到,得到的时候自己也应该珍惜。无垢光尊者说:善妙的善知识虽然永远不想离开,但这是没办法的,总有一天会离开,离开了上师,自己就只有孤单一人了。
我那天在甘孜州医院里对那些医生说:你们年轻的医生,趁现在老医生还在,一定要学好知识,不然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老专家全部离开了单位、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时只有靠你自己,如果现在学得不认真,到时候你可能东问西问,甚至连问的地方也找不到,现在有机会你就应该遣除一切怀疑。佛教徒也是这样,善知识具足的时候,你应该断除一切怀疑,学得好一点,否则到一定的时候,自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庚二、依止之分类:
具慧因与果,法门随行外,
闻思及瑜伽,有无慢依师。
具慧以行趣,加行愿依师。
第一个分类是“因与果”。我前世依止善知识为因,今生依止善知识成了它的等流果。今生依止善知识为因,来世或将来依止善知识为果。过去、现在、未来就是这样辗转,我现在依止善知识既可以作为因,也可以作为果,这叫作三世的依止。
第二个是“法门随行外”:我们按照善知识的教言去依法修行,这叫作内依止;我们听受法或者用利养供养上师,这叫外依止。二者叫内外依止。
第三个是“闻思及瑜伽”:我们听闻佛法是依靠声音,但我们的心可能在外面散乱,这叫比较粗大的依止;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教言,自己好好思维修行,修禅定瑜伽的话,这叫作细微的依止,二者叫粗细的依止。
依止分为三世的依止、内外的依止和粗细的依止,跟前面讲的供养的分类相似。
第四个是“有无慢依师”:有三轮执著的依止,叫作有慢依止;没有三轮执著的依止,叫作无慢依止,这两种是有慢和无慢的依止。
第五个是“具慧以行趣,加行愿依师”:具慧者还有行趣、加行和发愿三种依止方式,每一种又都可分为远依止和近依止两种,总共有六种。比如说行趣依止可以是今生当中的依止,这一生、这一趣当中我依止的话,叫作近依止,然后我发愿在来世或来世的来世去依止,那时的依止叫作远依止。加行依止也是这样,即生当中依止叫近依止,然后我在来世的来世或者中间隔一些生世的依止,叫作远依止。加行依止和行趣依止可能是反体不同吧,一个是指生于不同的趣,一个是指在依止过程当中的行为,两个比较接近。发愿依止也一样,发愿在今生当中依止,叫近依止;发愿乃至生生世世依止,叫作远依止。依止也有这样的差别。
庚三、殊胜依止:
自心依上师,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最殊胜的依止方法有五种。
第一是依靠善知识对大乘法生起真正的信心和信解,有不共的信心。我们对大乘法完全具有不共信心的话,就成为最殊胜的一种依止。大家能不能对大乘法产生不可动摇的定解?就像“文革”期间,当时很多善知识遇到了特别大的困难,但是他对大乘法的信心从来不会退转,这样的信心是最殊胜的依止。
第二是思维。前面讲过品味思维等很多思维,依靠善知识对法义真正有感受,或者在思维的过程当中,觉得上师跟佛没有什么差别,自己完全已经品尝到。
唐密当中有一部《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里面有一个教证:“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去年还是前年我也引用过,我说在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视师如佛的教言。有些人说:“你们藏传佛教怎么把上师看作佛?”这不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你可以翻开唐密的书,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这不是藏传佛教的“特产”。把上师看成佛一样的思维,到究竟的时候,这是一种殊胜的依止方法。
第三是获得等持,获得虚空藏等无边等持、陀罗尼。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讲,得到虚空藏等持的话,一观想,所有财物都出现了,这样供养上师也是很殊胜的依止方法。麦彭仁波切也讲了,我们可以通过修虚空藏等持供养无量受用来依止上师。
第四,以前面讲的无分别的智慧,就是三轮体空来摄持。
第五,到了八地以上,就像讲供养“普入一义胜”一样,在八地菩萨的境界当中,一切的所作全部融入一体,这样的方式也是最殊胜的依止方法。
前面已经讲了《大乘经庄严论》依止善知识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尽量让自己变好,我们的阿赖耶上有这个智慧和潜能。我看到一个《生经》,里面有一个比喻挺好,依止不同的善知识,对每个人的进步还是有差别,比如把驴跟马放在一起,驴跟马一起吃喝、锻炼的话,驴也完全能日行千里;但是驴跟驴放在一起,能走的路一天只有百里。依止善知识也是一样,如果遇到了善知识,那么这个人能做很多的善事,功德能不断增上;如果遇到恶知识,这个人可能会无恶不作。
我原来资助的一些学生从学校毕业,如果分配到比较好的教师团体当中,人会越来越好;有的学生分到一些比较黑暗的部门,过了两年眼神都不同了。我那天遇到了一个以前认识的学生,他看到我帽子都不摘,愁眉苦脸的,手里还拿着一根烟。我说:“你原来不是挺善良吗?怎么两年就变成这个样子?”人确实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时依靠环境、善知识、身边的人,会变得特别快。因此,依止善知识令功德增上很重要。
《大庄严论经》里讲:“亲近善知识,法利自然成。”依止善知识,很多善法会自然而然成就。亲近恶知识,诸法自然灭,应该可以这么讲。我们还是要注意环境和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这方面的影响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