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3课
2017年5月5日
今天开始讲第十八品。六波罗蜜多和四摄的内容是放在第十七品,十八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首先讲供养佛,然后是依止善知识、修持四无量心、总结此品的道理。其中供养佛没有细分科判。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分四:一、供养佛;二、依止善知识;三、修四无量心;四、此品总结。
己一、供养佛:
具足清净心,为圆二资粮,
佛前以衣等,现非现量供。
这一品主要讲供佛,下面还会讲供养善知识的道理。供养的自性,首先是具足一颗非常清净的心,供养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名声、财富,以这样不清净的心供养佛不是很圆满。当然,每个人的希求都不同,比如我是为了长得漂亮、相貌庄严,为了发财,为了健康或强大而供佛,也是可以的,也有功德,但从最究竟的层面来讲不一定很清净。具足清净的动机,就是以利益无量众生、生生世世不离佛陀和正法等的清净心去供养。
供养佛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圆满我们的福德、智慧二资粮。供养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佛。在佛面前以什么物品供养呢?就是钵盂、伞盖、花、香水等等,什么样的供品都可以。“等”字包括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行佛法,对众生生悲心、行持弘法利生的事业等等,有九种不同的内心供养的法。
我们一般是在佛前供一些供品。汉地在这方面做得挺好,很多居士对供佛很有信心,有些人即使没有特别大的信心,也会在车里放个转经轮。一些著名演员演的电视、电影里,很多车里都有转经轮。很多人即使学佛不是很虔诚,但都愿意供佛,尤其南方一带很多人都供观音菩萨,这样的习惯很好,这是物质上的供养。
“等”字当中还包括心供养。我们以前学的是意幻供养——有主人的财物和没有主人的财物全都在心里观想出来,然后再供养诸佛菩萨。
供养佛的方式有二种:现量供养和非现量供养。现量供养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直接在佛面前亲自做花供养、灯供养等。非现量供养是佛陀已经不住世了,对佛像、佛塔、佛经或与佛相关的包括寺院、殿堂等等做供养。实在没有财物的话,我们也可以意幻供养。
智悲佛网上专门做了一个供佛的平台,每天去供佛的人特别多。有些人在家里供佛确实不太方便——有些佛教徒挺可怜,家人看到佛像就扔出去,但你在网上供的话,谁也干扰不了,所以我们为他们创造了网上供佛的平台,来供佛的人非常多。如果家里没办法设佛堂——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只要对佛有虔诚的信心,在网上供也完全一样。
这里的意思是:佛在世的时候对佛供养,与佛不在世的时候在佛像面前供养,二者完全一样,这一点很重要。《涅槃经》中佛对阿难说过:在佛面前做七宝的供养,与佛圆寂后在佛像和佛塔前做七宝供养,功德和福德都一模一样。同样,佛在世时对佛的身体做供养,与佛圆寂之后对佛的舍利塔做供养,福德也完全一样。以前讲《入菩萨行论》也说过,供养佛在世的身体和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二者的福德和异熟果报也一样。我们讲《智慧品》的时候经常引用这个偈颂,《智慧品》专门有一个辩论,说和佛在世的供养完全一样。《大宝积经》里讲:“若人供养佛,现在若灭后,所生得供养,常在无难处。”如果有人供养在世的佛,还有灭度的佛,所得到的功德完全一样,并且会长期存在不会耗尽,以此功德不会转生到八难处,即不会转生到八无暇当中。因此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看到如来的身相或佛塔,哪怕看到一些红黄僧衣的碎片,就如《地藏十轮经》中所讲,我们也要把它当作真正的三宝所依来供养。尤其是我们以心供养、法供养的话,如来是完全能接受的。《大宝积经》里讲:“诸如来者,皆是法身,非是色身,若复在世,或复灭后,所有供养,福无有异。”意思是如来实际上是法身,而不是色身,所以,在如来灭度后做供养,跟佛在世做供养并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很关键的。
有些人想:“释迦牟尼佛在世倒是可以供养,但现在释迦牟尼佛不在世,在佛像面前做供养真有那么大功德吗?”比如,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我们对上师做法供养和财供养是很好的,但现在上师已经圆寂了,我又没有福德见到他的色身,那怎么办呢?其实上师的法身和佛的法身常在,不论我们用修法供养还是用真实的供品供养,与上师在世时的供养功德完全相同。因此大家对此一定要有一种清晰的概念。
现量供是佛在世的时候亲自供养,非现量供是佛菩萨、上师圆寂了、不再现前的时候供养。实际上,只要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清净供养,他们都完全能接受,而且对圆满我们的福慧二资也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发愿佛出世,自他皆有义,
不缘彼三轮,是圆满供佛。
什么是圆满的供佛?圆满供佛分为胜义和世俗两个方面。从世俗谛而言,不论是对上师三宝还是对诸佛菩萨的供养,我们应该经常如是发愿:“我生生世世都要供养、承侍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诸佛菩萨。”上师如意宝的《愿海精髓》里也说:将来九百九十六尊佛来到此世界的时候,我要经常去供养、承侍,护持他们伟大的事业。
发愿什么呢?发愿在佛出世的时候遇到佛、承侍佛、令佛欢喜,生生世世这样对自他都有意义。其实我们能遇到佛法、能够供佛,把佛的法相带在身上,这些都是很有福报的。我希望很多人能经常带佛像,个别人的脖子上全是这个上师、那个上师的头像,但我觉得有些上师可能是成就者,有些不是成就者,这方面很难分。我建议还是把真正的成就者如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的像带在身上,这样非常有意义。其他人的话,虽然在你眼中他和佛没有什么差别,从密乘的意义也可以讲应该视师如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不一定是佛。我们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不要把所有人的像都挂在脖子上,不然有时候我们看到你好像金刚手菩萨一样,这样有没有意义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我不管到哪里去,都会带一尊佛像,哪怕是在晚上磕三个头,点一根香。其实有时候出去特别累的话,大的方面就做不了,但是带一尊佛像,表示自己是佛教徒,这样很好。
就发愿来说,在世俗当中,生生世世遇到佛福田是非常有意义的。以前有一个人在燃灯佛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获得天眼第一”,然后供养佛陀,后来他的因缘成熟了,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变成了“天眼第一”的大阿罗汉阿那律尊者。因此我们自己在佛像或一些僧众面前应该经常发善愿,比如你哪怕是念一遍《普贤行愿品》,都尽量好好地把心沉静下来,然后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利益众生,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佛法”等等。
“不缘彼三轮”:从胜义来看,所供养的对境——佛,供养者——我,所供养的供品,三者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梦如幻地存在,但在胜义谛当中不可能存在,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摄持,就是圆满的供养。从世俗当中看,相好庄严的佛陀就是福田,我们要做供养;从胜义当中看,的确没有什么实有的存在,应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这就是殊胜、圆满的供养。
最好的供佛方式是三轮体空,供佛塔、供菩萨、供上师也是一样。
法王圆寂纪念法会的时候,我们经常念《上师供》,陈设各种供品,我们佛学院念的《上师供》非常殊胜。以前能海上师和清定上师一般是按照格鲁派的《上师供》念诵,昭觉寺和五台山个别寺院也念《上师供》。我们现在经常念诵的是麦彭仁波切造的《上师供》,尤其在法王如意宝的圆寂纪念日会念。今天我讲了,明年法王如意宝的圆寂法会如果要编一些书,选取的内容能不能国际化一点,法王的教言当中应该有的。今年的内容很好,但大多数是针对佛学院里面的僧众、纪律等,明年的圆寂法会,一方面是在上师圆寂的纪念日来怀念他,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修行和修法,要想到法王的这些教言,这也是对上师一种最好的供养。
余者能成熟,无量诸有情,
是以物内心,信解与发愿,
悲悯及安忍,真实行持门,
专注基证悟,解脱真如别。
下面讲到供养的分类,除了刚才的殊胜供养以外,还有很多能成熟无量有情的供养方法。具体来讲大的方面主要分两种:一个是财物供养,一个是内心供养。财物供养前面讲了,一般都知道是供衣服、花鬘、糖、巧克力等等,现在很多人喜欢供养一些特别奇怪的东西,有很多很多供品,这些都是财物供养。
后面也会讲,比如供养上师,最好的供养是法供养。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华智仁波切的《前行》都讲过:所有供养当中法供养最殊胜。供佛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在佛像前供水果、供花、供灯当然很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法供养的功德更大。很多经典里面记载,以前供佛的人获得了很好的果报。我看到一些人经常会觉得:这个人非常不错,长得可以,说话也不错,即生的福报也不错,这些人就是在生生世世当中遇到了殊胜的对境并做了供养,而有些人则是相反的,没有这样的福报,大家也清楚。
以心供养分为九种:
1.信解供养。就是对佛陀产生了特别清净的心,无论世间的有主物和无主物,都用自己的内心观想出来意幻供养佛,觉得佛是最殊胜的对境,这叫作信解供养。信解供养再分一下,还有信解供养本身、思维供养和自在供养三个方面。
第一是信解供养,一般来讲供养如来是最好的,但对大乘佛法甚深广大的教义有信心,这是最好的供养。有些人说:“我现在没有时间供佛,天天都在闻思修行,怎么办呢?”其实你闻思修行的话,佛陀最高兴的就是这个,这个最好,这是对大乘佛法的信解供养。
第二是思维供养,分好几种:
1)品味思维,它是什么呢?以前供佛的事情现在想起来了,有些人就像义成王子想起前世在佛前供花一样,当时的情景完全能想起来。有些人前世的供养想不起来,就回味即生当中的供养,比如我以前供养过上师,上师在世的时候,我经常拿哪怕是一本书这样的小东西去供养,我现在品味的话就叫作品味法,也叫作品味供养。
2)随喜思维,十方当中所有诸佛菩萨等的善根我都特别随喜的话,这叫作随喜供养。
3)爱乐思维,特别欢喜自他在未来所作的供养,这叫爱乐供养。
4)不满足思维,不论是对于时间、地点还是供养的物品,供一点点的话根本不满足,觉得还想供的这种心态。
(5)广大思维,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不间断供养之心。不像有些老板——“如果我没有亏本的话,就供养八年”,这不叫广大供养,因为八年后就没有了。所以你应该这样观想:只要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我都会一直供养。比如对道场或某个地方的供养应该是这样,而且发愿以后尽量完成,如果实在不能完成,诸佛菩萨也不会惩罚你。但有些人的心态是变得很快的,这样不是很好。
6)欢喜思维,是对成熟一切有情特别欢喜,他依靠供养佛陀的因缘能成熟众生,所以特别欢喜。
7)饶益思维,通过这种供养可以利益很多众生。利益和欢喜的侧面是不同的。
8)无惑思维,在供养过程当中没有什么贪心、嗔心,也没有世间的各种希求,纯粹是以一种清净心来供养。
9)善妙思维,乃至一切众生获得菩提果之间一直供养。
以上是信解当中思维的信解。
第三是自在供养,是依靠大乘的等持力,即禅定来供养,比如虚空藏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楞严三摩地等等。
以上是信解供养。
今天的内容比较多,我在字面上讲一下,大家会对供养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前我们认为所谓供养就是拿一个东西放在佛面前,其实不仅仅是这样。只要是对饶益众生的欢喜心,比如我们对爱乐思维的随喜等等,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供佛。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只要生起一种善念,都可以包括在法供养中。
2.发愿供养,就是我们发起菩提心,生生世世想利益一切有情、供养如来,这叫作发愿供养——也叫依止,这一点也很重要。我看有些道友很好,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在佛堂里很清净地坐下来。其实如果清净地坐下来,比如好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哪怕很专注地念一遍七支供,边念边用转经轮,都是发愿供养。有些道友如果工作特别忙,一天当中哪怕抽出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把手机关了,门也关上,暂时说我要睡一会儿,你们不要打扰,实际上进去之后马上发愿念一部经,这样挺好的,否则边看手机边念经的话,可能不是很专注。我们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有情,这就是一种发愿供养。
3.悲悯供养,即想尽一切办法遣除众生的痛苦。“我一定要想办法,众生太可怜了”,对众生生起一种悲心,“这些众生真的很可怜啊!”这也是一种悲心供养。
4.安忍供养,为了利益众生,自己有时候没吃的、没穿的或者特别辛苦都能安忍。我们在发心的过程当中有时还是比较累,“我这么累,谁都不知道,为什么我要这样超负荷工作呢?”但如果想到这就是安忍供养,我的肉身稍微累一点,或者内心稍微遇到一些烦恼,还是应该忍下来。野蛮的众生什么事情都会做,恶劣的环境下什么事都会有,如果我能忍下来,其实对佛来讲,这是一个最大的供养。如果我们拿一颗苹果:“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好好吃啊!”当然有功德,但是我如果能对众生修安忍,这样的安忍供养佛一定会接受,会特别欢喜。
5.真实行持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六波罗蜜多,叫作真实修持供养,也是供佛。
6.我们专注地、如理如法地对苦、无常、无我、空性的道理进行观修,也是很好的供佛。
今天我们学了很多供佛的方法,也许你们学了十年、二十年,从来没有听说过观空性也是供佛,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自己为了求法,虽然今天天气很寒冷,但我还是忍着——这是供佛。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以前我也不知道,我确实是通过学习《经庄严论》才了解的。最近我很累的时候,也想“我累一点没事,这就是供佛”,我这样供佛的话,那上师、佛陀和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是一味一体存在的,对他们全都供养到了。
7.获得一地菩萨境界以后,现量证悟二无我的道理,这当然也是一种供佛。
8.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解脱一切烦恼,烦恼障没有了,这也是供佛。
9.我们次第修行获得佛果的时候,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真正见到了真如的本体,即获得了无上菩提,这当然是最殊胜的供佛。
总之,心供养有九种方法,对这些供法我们应该经常发愿行持。《父子相会经》里面讲:“愿我常亲近,牟尼大导师,设最上供养,得尽诸苦际。”这也是一种发愿供养,愿我经常亲近释迦牟尼佛或者善知识,在他们面前陈设最上的供品,最上的供品是什么?就是我们修行苦空无我或者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这是殊胜的供养。依靠这种方法,完全能够消除我们的痛苦。因此,最终修到法无我的境界是很重要的。
前面讲了九种供养,《宝云经》当中也讲了很多供佛的内容。比如说修法、救度众生、无有疲厌等都是供养佛。“如来法身不待财施供养,唯以法施供养为上”,如来法身不观待财物供养,真正的如来是法身所摄,所以如来不待财供养,唯有法供养最殊胜,《华严经》中也这样讲:“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大家应该了解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
下面讲到供养的一些其他方面,从供养所涉及的意义方面还有很多分类。
缘由普回向,所依事与因,
智慧以及田,处供尽宣说。
1.“缘由”,意思是,我们最殊胜的供养对境就是佛陀,因为佛的功德究竟圆满,我们对佛产生清净的信心,信心实际上就是供养的缘由。如果对某位上师产生了信心,也是供养的缘由。你为什么供养?“因为我对他有特别大的信心,我的信心不可摧、不可灭、不可减”。对佛、对某位菩萨、某位大德产生的清净信心,就是我们供养的缘由。
2.“普回向”,为了圆满两种资粮,作回向是很重要的。要获得无上佛果的话,只有通过回向才能圆满。因此我们每天都要通过念《普贤行愿品》进行发愿和回向,比如我们这次念莲师心咒,都要普作回向,普作回向也是为了得到无上佛果。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因为佛果是很殊胜的,以为了让自他众生都得到佛果的意乐而回向。
3.“所依”,即供养的对境。如果是供养佛陀,佛就是供养的对境或者基础。如果是供养某位上师、大德、佛像、佛塔或者护法神,他们就是我们供养的对境。今天我们佛学院也在供护法神,大家心里也在祈祷护法神,其实对护法神的祈祷很重要,我们金刚降魔洲因为长期念护法神,很多事情都是奇迹般的好转……我昨天跟一位堪布说,世间当中人的身体是无常的,道场也是无常的,但是我们三十多年来,自己的身体也还没有倒下,道场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也还存在,这里面就有护法神的特殊加持。我们经常祈祷护法神,有时觉得护法神好像忘了或者“打不通电话”,就故意给他打几个电话:您怎么不接电话呢?这两个月您是不是有点忙,不理我们了?依靠这样的缘起护法神又开始管我们了。我们供养护法神是有必要的,确实很重要。
4.“事”,就是种种财物供养和心供养。
5.“因”供养,我们发愿生生世世遇到佛陀而做供养,在这样的因缘下供养。
6.“智慧”供养,就是前面讲的三轮体空供养。
7.“田”供养,即供养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成熟无量有情。所谓的田指的是众生,供养的最终目的、最终福田就是众生。
8.“处”有依物供养和依心供养两方面。“处”与前面的“事”有没有重复的过失呢?没有。“处”是对具有信心的人而言,两方面是可以分开的。
这里宣说了九种供养以外的其他供养,归根结底这些供养都很殊胜。为什么殊胜呢?《大般涅槃经》里面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接近圆寂的时候,他对阿难尊者说我要示现涅槃了,你去娑罗双树下给我安排绳床(绳索做的床)。当时阿难尊者和一些阿罗汉特别伤心地去打扫那个地方。去过印度的人都知道,在娑罗双树下有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的遗址。佛陀先讲了《涅槃经》,然后到娑罗双树下,他头朝北,以狮子卧式右卧躺下。当时天人散了很多花朵供养佛,佛陀问:天人的供养你看到没有?阿难说看到了。过了一会儿,天龙八部等众生也用曼陀罗花、大曼陀罗花等各种花鬘做供养,还供养音乐、妙香等等,佛陀又问阿难尊者:你见到了没有?阿难说见到了。最后佛陀说:我涅槃之后,虽然这些供养很好,但最好的供养,是对我所说的法进行听闻、思维和修行,这就是殊胜的供养。也就是说,依靠清净的戒律对佛法进行思维,护持正法,乐为人说,这就是对佛最殊胜、最好的供养。
所以佛陀圆寂之后,现在我们要想供养,最好方式就是闻思修佛法。当时天人以各种花鬘供养佛,佛陀并没有特别赞叹。你们自己看《涅槃经》,这一段的确非常感人。佛陀在示现涅槃的时候说:只要护持正法,这就是真正的供佛,对此我们应该清楚。
《华严经》里讲:“若见闻如来,恭敬及供养,所植诸善根,无量不可称。”如果我们见闻如来、恭敬供养如来,带来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供养佛或佛像的功德很大,包括见闻佛陀、佛法,恭敬供养、行持佛教的教义,这些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大家应该明白,护持正法和供养佛非常重要。
因果及自他,利养恭敬性,
修行彼分二,小大有无慢,
加行与行趣,以愿许远近。
供养的分类比较多。
第一个是因供养和果供养。什么是因供养呢?从等流果来看,以前所做的供养为因,今生当中也喜欢供养是果,这两个供养是因和果的关系。今生喜欢做供养,来世也会喜欢做,等流果具有这样的作用,今生的供养为因,来世的供养就是果。比如我今生供佛,既是因供养也是果供养,观待前世,我今生供养佛是果供养,观待后世就是因供养。因和果可以互相观待。
第二个是自他供养。自己供养也叫内供养,比如供养我自己的身体、法衣、自行车等等财物。如果自己一点都舍不得供养,但是经常劝别人供养,比如有些人说:“你们这里有个好消息啊!你快去供养啊,你好好发心啊,功德特别特别大!”因为他经常这样说,所以别人都不敢接他的电话了,担心他是不是又要开始化缘了,又要供养这个供养那个。这叫作他供养或外供养。
第三个是利养供养,比如供养法衣、食物、卧具等等,凡是财物的供养都叫作利养供养。
第四个是恭敬供养。比如在佛陀或上师来的时候,站立,合掌迎接等。不但佛来的时候要非常恭敬,辅导员来的时候,大家也要恭敬供养。你没有钱也不要紧,不一定非要用钱供养。钱供养的话你可能也会吝啬,也许接受者忘了,你还永远记着。所以有时候还是恭敬供养好,尤其是对于说法者——他们是弘扬佛法者。
佛经里讲,即使是居士讲法,也要把五百件衣服堆起来作为法座,这是为了尊重法。我平时和大家交流喜欢平起平坐,但是在讲比较殊胜的佛法的时候,不管怎样都应该安排法座。但太高了也不是很好,原来我家乡有一个地方,他们安排我在二层楼上讲法,我只好低着头讲,下面的人也只有一直抬着头,大家都很辛苦。法座这么高是没有必要的,高度应该比较相当。有些堪布、堪姆等讲法者特别谦虚,连法座都不坐,“我不坐高座,我守八关斋戒的清净戒律”。其实这不要紧,即使守八关斋戒,法座高一点也并不是傲慢,这是接受别人的恭敬供养,说法的时候可以坐高座。别的时候也没什么恭敬不恭敬,有些人表面上特别恭敬,但人走了就在背后说很多坏话,这是表面恭敬,实际不恭敬。利养供养和恭敬供养两种供养,叫作小供养或粗供养。
第五个是修行供养,闻思修行供养分两个方面:对小乘法的修行叫小供养,对大乘法的修行叫大供养。
第六个是有慢和无慢供养,有慢供养是具有三轮执著的供养,无慢供养是三轮体空的供养。
第七个是加行供养。当时正在供养是近加行供养,如果以后慢慢供养,就是远加行供养。
第八个是行趣供养。行趣当中有二种,有一个是中间中断的,比如说中间隔了一世、二世以后再供养,叫作远行趣供养。如果即生当中马上供养,叫作近行趣供养。
所以供养的分类非常多:因果供养、自他供养、利养供养、恭敬供养、修行大供养、修行小供养、有慢供养、无慢供养、加行远供养、加行近供养、行趣近供养、行趣远供养等等,这些供养基本上都是法供养。“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若人能随学,是名真供养。”《诸经要集》里讲到,真正的供养是对于如来在道场当中所得到微妙法,我们好好修行地随学修行,这是真正的供佛。虽然供养当中有远近、大小、自他等很多类别,但是实际上供养当中最殊胜的就是法供养。
道友们以后也要重视法供养,对某位上师不一定非要财供养,有时候为了供养四处化缘,影响很不好。现在我们还是强调做法供养,在现在这个社会一定要注意!有些人说供养法会、供养上师、供养佛学院、供养道场,但实际上中间有很多问题,尤其网络方面的一些信息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你很虔诚地想要供养,一定先要确认。如果光是提供一个电话,说我要放生——有些地方说一头牦牛都放过十多次,把这头牦牛拍一张照片,然后和很多人讲:我今天要放牦牛,这个众生很可怜等等。现在有很多假的,藏地有、汉地也有,你们不要认为藏地是一片净土,一切都是清净的。
尤其我们佛学院的名称,在全世界来讲,好像越来越出名了。有些人认为:“佛学院当中的人全都是菩萨、一来果、无来果或最后有者。”实际上不是。有些人确实很了不起,一些堪布、堪姆学习特别好,但这些人往往都是不露面、不出来,而到处打着佛学院名号的这些人,往往很难说。
你们自己的财富来之不易,现在经济也不景气,我对很多人的供养是很担心的。《入菩萨行论》里面讲,反正施主的财物你也得不到,你不要嫉妒——我不是什么嫉妒心,这样说有些人可能不高兴,但不管他们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我还是有必要说。有人对我说:“你下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你经常在课堂上说这说那,晚上会不会有危险?”(众笑)我倒没有什么,我是教他们好好地供佛,不要被骗,有人不满我也不怕。最主要我是希望大家无论供佛、供寺院、供道场,最好自己先确认一下,不要听到一个网络上的广告就随便相信。现在假的放生、假的化缘特别多。如果你自己再三确认了,哪怕是假的也可以的。世间有一种说法,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虽然有人觉得不合理,但哪怕这是一个假仁波切,你真的觉得他跟佛没有差别的话,那依靠狗牙也可以成佛的,我想他肯定有如来藏,应该也有功德。按照济公和尚的一些道歌来看,哪有假的,哪有真的,实际上没有差别,都是合理的。这种情况下你要再三观察,这很重要。
自心供养佛,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最殊胜的供养是什么呢?刚才讲了,对大乘佛法有不可思议、不可退转的信心,这是最好的供养。对这次学习《大乘经庄严论》的人,我还是很感谢,去年我生病后,听课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对大乘佛法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心很重要。
第一个,信法供养,“自心供养佛”实际上就是对大乘法的信心。
第二个,自在供养,获得了虚空藏等持等也是最殊胜的供养,这是自在供养。
第三个,不分别供养,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叫作“无别方便摄”。这是得地以后不清净七地的菩萨所做的供养。
第四个,到了八地以上,一位八地菩萨做供养的话,所有八地菩萨都会以融合一义的方式做那一供养,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供养,如《华严经》所讲,是融入一体的供养方法,叫作“入一义”供养,这是特别特殊的一种供养,当然现在对我们来讲是不容易得到的。
“普入一义胜”的“胜”,指已经超胜了声闻缘觉和世间当中的所有供养。当然,有些功德我们现在不一定能得到,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呢?第一,对大乘佛法的信心;第二,在禅修过程当中的一些禅味或品味;第三,回向的时候最好以三轮体空摄持,如果不会观想三轮体空,就想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何回向,用这种方便法摄受,完全可以得到殊胜功德。
《华严经》还有很多供养方面的类别。这里的信法供养、自在供养、不分别供养等,汉地一些法师造论时也有引用。对于这些供养我想很多人应该是很欢喜的,今天讲到的这些供养,学过很多年的人也许都不是很了解,弥勒菩萨是从甚深和广大两方面来宣讲每一个道理。表面上看,我们好像对这些内容特别熟悉,以为供养很容易,好像依止善知识也很容易,后面还要讲到四无量心,我们对此也听过很多次,但实际在学的过程当中,还是会有一些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