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2课
2017年5月4日
下面我们开始讲课。
大乘菩萨弘扬佛法,经常讲六度四摄,以六度四摄的方式度化众生。在座各位,如果你只是在形式上学习大乘佛法,那另当别论,如果你真想成为大乘佛子,就一定要懂得六度四摄。当然,只要是佛教徒,在名称上谁都会说,就连一些唯物论者也经常跟我讲:“你们佛教不是有布施、持戒,那个忍辱,还有个精进、禅定、智慧吗?”虽然他们说得结结巴巴,但也会说。
四摄大多数人在名称上都会说,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有没有以四摄来度化众生呢?这个可能要去观察。我们真正明白什么是四摄吗?可能很多人觉得四摄很简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但实际上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也会发现有不懂之处。
我们今天讲成熟有情的唯一方法就是四种摄受,分五个方面来讲。
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分五:一、本体;二、定数;三、作用;四、分类;五、功德。
庚一、本体:
承许布施同,说彼令行持,
自随行爱语,利行及同事。
四摄的本体是什么呢?四摄当中第一个是布施摄,布施的本体、作用差别、定数、分类、功德前面已经讲了,这里不重复。此处承许布施跟前面六波罗蜜多的布施度完全相同。其他三者即爱语、利行和同事。爱语是“说彼”,利行是“令行持”,同事是“自随行”,字面上解释应该是这样。
什么是爱语?就是用非常温和而不是刺耳粗暴的语言,把布施度到智慧度之间的六波罗蜜多的共相和自相,全部一五一十、完整无缺地给大家讲得清清楚楚,这个叫爱语。以前有些道友回答说:爱语就是先给众生东西,然后给他说好话,他喜欢听故事就给他讲故事,喜欢听打仗的故事,就讲军事方面的——这些也可以属于爱语,但真正的爱语是什么呢?大乘佛教的爱语,一定是给众生宣讲与六度相关的道理,里面包括慈悲心、空性和智慧。所以,六度的共同法相及布施、持戒等各自的自相全部都讲,就是爱语。
什么是利行?不仅是给众生宣讲六波罗蜜多,光在口头上讲是不行的,关键是要让他们知道在实际行动当中怎样去行持:怎样布施、持戒、安忍,怎样生起智慧等等。六波罗蜜多的道理让众生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行持,这个叫作令行持,也就是利行。我们以前认为:让众生做利益众生的事就是利他,但实际上,先讲六波罗蜜多,然后让众生真正去做布施、持戒等等,每个波罗蜜多都这样做叫利行。
什么是同事?即自随行——自己也随着六波罗蜜多的内容好好行持。不然光是在法座上、办公室里、家里,在电话里或口头上说:“我安排就可以,我已经告诉他们了。”这样不行的!自己也要行持——这是佛教当中最重要的。我们讲闻思修行,闻思修行当中很多都是要求自己也要行持。讲者们要注意,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的颂词说“自随行”——自己要行持。我对别人布施,让他变成法器,然后为他讲六波罗蜜多,讲完后让他行持,不但让他行持我自己也要行持。你作为一个老师或讲者,自己没有行持的话,大家都不会相信你。对现代社会来讲,这个方法也有价值。比如有些领导、老师,口头上说得很漂亮,但实际上自己并不做,即使做也不是亲自去做,而是让别人做,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里面讲:利行就是对没有信心的人,让他真正产生信心;破戒的人,让他恢复戒律或好好行持;吝啬的人,让他不吝啬、做布施等等;邪行的人,令他行持智慧。所以,利行不仅是让他行持六波罗蜜多,包括六波罗蜜多的所有违品都要遣除,不但让众生行持,而且自己也同样行持。所以,光是在口头上讲一个六波罗蜜多也不够,应该是布施、持戒一直到禅定、智慧之间的所有环节,自己也尽心尽力地去做,这样才能利益众生。这个很重要。
以上讲的是四摄的本体。下面讲四摄的定数,为什么它只有四摄,而不是三摄或五摄、六摄?
庚二、定数:
能利之方便,令持及令行,
如是能随行,当知四摄事。
为什么不能多不能少只是四摄呢?当然各经典的观点不同,也有三摄、二摄的,总的来讲大乘佛教经常讲的是四摄。
四摄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讲。
第一个“能利之方便”是指布施摄。我们要摄受众生,首先要遣除他身心上的痛苦,包括干渴、饥饿等等。摄受众生一定要做布施,先用布施来接引众生。现在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当中也有布施的内容。儒家的古代文献中也有先施予的理念。先让他的身体得到利益,这叫作能利之方便。我们要摄受众生,这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个是爱语摄。比如让他学六波罗蜜多的话,先要让他具足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资具,在此基础上再给他讲六波罗蜜多的道理,遣除他相续中的不知、邪知、怀疑三种障碍:以前他可能不懂,讲清楚他就懂了;也许他懂一点,但却是邪知而不是正知,他所谓的布施、持戒是另一种意思,要把他的邪见纠正过来;如果这个人对六波罗蜜多有怀疑,就要遣除他的怀疑,讲这三个方面的道理就叫作爱语。用爱语遣除他相续中的所有不良垢染,这是第二个爱语摄。
第三个是利行摄。给他讲完后不能光是停留在文字上,或者只是让他听听而已,应该让他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行持:怎样布施、怎样持戒……让他一直这样做下去,这叫作利行的方便方法。
第四个是同事摄。光是给别人在口头上说,但自己没有随行——就像以前的一些外道,只在口头上说漂亮话,在实际行动当中,如果自己的说法自己都无法行持,下面的人更不用说了。这样不是很合理,一定要有随行。
因此,通过这四种方式就可以成熟众生。要摄受一个众生,首先是布施,让他具足基本的资具;其次是遣除他心里所有的疑惑和不良垢染;遣除之后让他行持六度;不但让他人行持,自己也要行持。
比如我是一个老师,要给别人讲课,首先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住处和生存的基本顺缘,做布施是很重要的。布施之后,光有道场还不够,现在有些道场虽然吃、住条件很好,但里面没有爱语——就是一定要给他讲六波罗蜜多的道理,不然很多众生都不懂,有些完全是空白,来道场就要给他讲;光让他听还不行,还应该讲如何行持,让他去行持。他一边行持,一边会看你这个讲者到底做不做——“他会不会布施、持戒、安忍?”你真正去行持,通过这四种方式就能够真正利益众生。
《大宝积经》中说:“以施爱利益,同事摄众生,普令于大乘,悉当得成熟。”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度众生,通过四摄的方式让众生成熟于大乘道。真正行持大乘,是通过六度四摄的方式让众生成熟。很多众生还没有成熟,应该说还没有完全被开发,就像一颗种子,没有灌水就不会发芽,但它有将来成熟的希望,应该用爱语和利行等来让他成熟,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确实很困难。
《大智度论》中讲过:六度当中布施先行。有了布施,众生慢慢可以集中,之后你再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方便方法。不懂四摄的人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有些法师和发菩提心的人,可能不太会用四摄法。《大集经》里说过:哪个菩萨如果不能了知四摄,是名为魔业;要了知众生上中下的根基,如果不知道是为魔的事业。我们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首先要基本了知众生的根基。你到任何一个地方要会观察:这些众生到底是什么样,需不需要资具等等。《毗奈耶经》中也讲,法师要讲经说法,首先应该有生活资具。现在很多人来佛学院以后问:“我的住处在哪里啊?我吃什么呀?你应该给我提供。”其实这种说法并非不合理,因为戒律里面也说过。如果法师非常贫穷,连自己的住处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也没有着落,这样去摄受众生是很困难的。
摄受众生首先要布施,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经常看法师能不能布施,如果能布施,大家都会集中到他那里,如果法师天天都不布施,摄受众生就难了。我们学校有些老师很有善巧方便,经常买一些糖、冰激凌,有时给每个学生买一碗凉粉,所以小孩子特别喜欢他。而讲得再好的有些老师他们都不喜欢:“这个老师只是口头上对我们好。”“某老师对我们特别好,因为他天天给我们买好吃的东西,酸的、辣的、甜的、咸的都有,这个老师特别棒!”所以摄受众生需要善巧方便,刚开始需要布施,但到一定的时候,可能就不需要这些了。
我最近看到上师如意宝早期的一些照片,触发了很多对于当年的回忆:上师对我们的慈悲,上师为我们设立道场——那时为了建我们的经堂,上师特别费力,经堂完全是依靠他的感召力创建的,不然是没办法的。现在想起来,当时佛学院的道路、通电、方方面面所需的资具、条件,其实上师全部都考虑到了。
我今天看到一张照片,本来想在电脑上给你们看一下,但刚才来的时候忘了。在这张照片上,有我们原来的老经堂:甘多拉经堂,经堂到法王的宿舍门口有一条小小的水泥路,应该是我们佛学院最早的水泥路,法王讲完课,就沿这条路走下来。应该是1986年,那时我们佛学院刚通公路,整个佛学院只有一间很破旧的厨房。有时我会想一想:当时法王对厨房的事情是怎么说的,对经堂的事情是怎么讲的。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建一个道场是很不容易的。任何一位高僧大德,他如果没有一定的摄受能力,不可能面对外在很多无形的压力,建道场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当时如果没有老人家的布施,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修学佛法。
布施不一定是给每个人多少美元、人民币,作为一位法师,他通过他的方式给你提供很多方便,这也属于布施。因此,很多利他行为都可以包括在四摄当中。
接下来讲四摄的作用。
庚三、作用:
初者令成器,第二令信解,
第三令行持,第四令清净。
第一,四摄中布施的作用刚才讲了,布施是让众生成为法器。通过布施后,他应该就成为法器了。当然按照藏传佛教的一些观点,如《布玛心滴》里面讲,观察弟子至少要三年,三年后才可以灌顶,所以也需要观察法器。但在此前做一些布施,也可以让他成为法器。本来不是法器的人,但是你经常给他一些好吃的东西,到一定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成为真正的法器了——不一定非要用财布施,但刚开始有这样的方便方法也非常好。
以后我们摄受众生,自己如果在财物方面因缘具足——现在各地有些道友免费给大家提供道场、饮食、各方面的方便,一方面这是大布施,利益很大;另一方面它也属于四摄法,让众生在这里得到佛法;还有,我们这些有漏的财产能用于利益众生的话,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不然到你离开人世之际,财物再多也是带不走的。有些富翁一辈子都特别辛苦地赚钱,而且越富裕越执著小钱,最后离开的时候特别可怜,就像华智仁波切的《前行》里所讲,如同从酥油里面拨出一根毛一样,一无所有、裸体而离开世间。这是第一个令成法器。
第二个,通过爱语令其信解,通过六波罗蜜多让众生真正产生信解,遣除一切怀疑和不知、邪见等等,真正明白六波罗蜜多,产生信心。
第三个是利行,让众生行持波罗蜜多真正的意义。
第四个是同事,不但让众生行持,而且自己也反反复复行持六波罗蜜多,净除六度的所有违品、垢染——包括吝啬、破戒、嗔恨、懈怠、散乱、邪慧等等。自己行持很重要。
我在这里强调,各地都有一些佛学会的道友、负责人负责人自己一定要有闻思的基础,一定要喜欢闻思修行,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闻思修行,还要去管理下面的人,那是一件特别可笑的事情。现在因为种种原因,有些负责人的心很好,但是自己的闻思修行并不怎么优秀。将来,我们特别希望每个地方佛教道场的负责人,他自己要“同事”——自己要闻思修行。现在有很多学佛的群体,这些群体做什么呢?就是要闻思修行、利益众生,如果负责人自己对这方面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还在里面搞各种各样不好的事情,那就很难护持下去,所以各地的负责人是很重要的。
汉地的《宗镜录》讲过,如果一个村的负责人修行很好,那么所有村民都会有修养和智慧;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县最主要的负责人有德行,下面的人也会变成这样。就像我们一个班的堪布、堪姆或一所学校的校长、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负责人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人真正有利他心,而且他自己也能行持,那一定是很好的。如果光是在开会的时候说——我前段时间也跟堪布、堪姆说:你们要亲自接触下面的人,不要自己高高在上,跟什么人都不接触,凡是下面的语言都不听——有些虽然听起来是一般的声音,但实际上还是会涉及我们所需要关注的一些内容,要真正了解下面的一些烦恼和痛苦。你作为一个摄受者,比如你下面有四十个、一百个人,暂时来讲负有一定的责任。
现在很多地方是这样:开会的时候讲得特别漂亮,但没有人执行,即使执行也是让下面的人执行,自己根本不做。有些学校当中也是这样,“我是管理人员。”“你管理什么呢?”“我就是看你们缺不缺课,我看你们是怎样做的。”而他自己每天都是玩,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下面的人都会看着你的行为,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大家都去做的话,这件事情就会做得很好。如果不做,你就干脆不要进入这样的群体,没有必要互相耽误时间。
这里说先让众生成为法器,然后让他产生信心,再加上让他行持波罗蜜多,然后自己也要行持,遣除一切六度的道障或违品,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方法,这个很重要。下面讲分类。
庚四(分类)分二:一、摄为两类;二、分为三类。
辛一、摄为两类:
财摄及法摄,所缘之法等,
是以二种摄,许为四摄事。
六度四摄在不同经典中有不同的记载,四摄在这里分为法摄受和财摄受,分为二种的目的、原因是什么?这里进一步解释:财摄跟前面讲的布施波罗蜜多一样,我们是用布施来摄受众生,法摄是用佛法来摄众生,它有三方面内容:所缘之法、修行之法、清净之法。
第一个所缘之法,是指具足六度四摄的所有千经万论,六度四摄需要缘这些法义,所以六波罗蜜多的所缘实际上和爱语的意思相同,因为爱语就是要讲这些道理,所以要缘这些法(虽然在经典里面并没有这么讲)。
第二个修行之法,和利行的意思相同。六波罗蜜多的道理是通过爱语来了解,但要怎么做呢?实际上是要他修持六度万行。这是修行的法。
第三个清净之法,和同事的意思相同。同事的内容就是六波罗蜜多讲完后,不仅让别人行持,自己也行持。自己行持的时候,六波罗蜜多的违品、障碍、垢染全部得以清净。
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论述方法,一些经典中把四摄分为两类:财摄和法摄,但法摄又分三个方面:所缘之法、修行之法、清净之法,三者实际上和前面讲的爱语、利行、同事是完全一样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众生先用财摄受,然后再用法摄受,这样归纳起来更简单了。有了财可以摄受众生——先用布施让他过来,安住下来再给他讲法,然后就搞定了,OK了,对吧?不然,有时候没有先进行财布施会有点困难。
佛经里讲:以前有一位比丘去化缘,在路上遇到一个孩童,孩童看到比丘钵盂里的食物很喜欢,比丘就给了他一点,孩子觉得很好吃,就一直在后面跟着,比丘就又给他一点,这样一直到了佛陀那里,比丘把剩下的食物全部给了孩子,让他供养佛陀,虽然孩子刚开始是贪执食物而来,但那时也很欢喜供养佛陀,佛陀为了让他圆满资粮,就通过加持把食物变多,让他去供养其他的圣者、比丘。后来孩子的父母为找他而来,佛陀就为他们说法,一家人都得到了佛教的一些修行境界。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财布施来摄受众生。原来法王去甘孜州的一些县弘法,当时我们遇到一个小乞丐,他特别喜欢吃糖,我们经常给他一点糖,就把他带回佛学院了,后来他在佛学院出家,随行的二十多位堪布凑钱给他修了一座小房子。所以有时候我们摄受众生可以先做财布施。
现在其他很多宗教也这样,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他们要把自己的教义传给他人的话,也是先做财布施。首先他们有一些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财团,专门建有一些基金会来帮助来自各个国家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到了那里比较孤独、寂寞,有些甚至在生活条件上特别欠缺,他们就先免费提供吃的、穿的,再经常把孩子带到他们的场所音乐、唱歌,让孩子慢慢进入他们的宗教。这是一种方法,其他一些成功的宗教、知识团体也会使用。
其实这种方法佛教中早就有了,但是我们一些佛教徒有时却不使用这些殊胜的方便方法。
六度四摄还有三种分法。
辛二、分为三类:
当知以相别,分下中上摄,
多无义有义,一切皆有义。
以行相的差别,四摄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第一个是声闻的四摄,声闻乘当中也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比较下等的摄受,因为利益众生的意乐不强;第二个是缘觉乘的四摄,这是中等的,原因是利他心稍微多一点;第三个是菩萨乘的四摄,这是最殊胜、最上等的,因为完全想利益众生。所以四摄从三乘的角度可以分为声闻乘四摄、缘觉乘四摄、菩萨乘四摄。
从摄受众生者——菩萨自己的层面,也可分为三种:多无义、有义、一切有义。
什么叫多无义呢?因为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他们以四摄利益众生的话,大多数是没有意义的、利益不到众生的。就像我们用四摄来利益众生,在讲法的时候,可能很多众生都听,但讲完之后真正能成熟的众生是很少的。所以光是发了一个菩提心、根本没有入资粮道的菩萨,以及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都叫作信解行的菩萨,他们的四摄“多无义”,大多数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没有见到真如的缘故,大多数众生都不太听他们的话,真正能利益的众生很少很少,这叫多无义的四摄。
什么叫有义呢?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他们以四摄利益众生大多数都是有意义的,只有个别极少数的众生可能没办法饶益,所以叫有意义。
什么叫一切有义?八地、九地、十地——清净三地的菩萨,他们用四摄完全能利益一切众生,可谓百发百中,全部都能饶益,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叫作一切有义。
因此有时候看,虽然我们拼命利益众生,但实际上要能真正利益到大多数众生也有一定的困难。真正的大菩萨有很多利益众生的方便方法,我们现在是凡夫,虽然说是利益众生,但有时候的确有点失望,这也没办法。虽然让众生完全获得解脱有一定的困难,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即使意义比较小,至少也在很多众生的相续中种下了善根。
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里面讲了很多真实的不可思议:菩萨利益众生善巧方便的智慧不可思议,摄受众生智不可思议、成熟众生智不可思议、护持众生智不可思议、守护众生智不可思议、解脱众生智不可思议、调伏众生智不可思议,有很多很多不可思议。菩萨用善巧方便护念众生、摄受众生、成熟众生、解脱众生,这些解脱众生、调伏众生的智慧不可思议。
一般来讲,一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我们作为凡夫菩萨,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也很重要。《大丈夫论》当中说:菩萨以四种摄受利益众生,始终不疲厌,犹如大地持一切万物终不疲厌。我想很多人在利益众生或修习佛法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遇到麻烦、痛苦的种种情况,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生起厌烦心是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会讨厌世间的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众生不能讨厌,我们对所有众生,包括身边的金刚道友,都不要生厌烦心。因为我们处在五浊恶世的环境当中,身边很多人肯定都是让你生起厌烦心的凡夫,我们在弘扬佛法或修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要不要放弃?太麻烦了!这些众生你对他越好的话,他越是如何如何……”此时,坚强的人就像《大丈夫论》所讲:大地承载万物,但它从来不会生起厌恶心,不管怎样的压力,大地都完全能承受。同样,我们作为行持菩提道、用四摄来利益众生的菩萨,将来在成熟有情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麻烦、痛苦,要像大地一样不生厌烦心。就像我前两天所讲,现在有些年轻人特别调皮,包括佛学院里的有些小和尚,但也许将来他们真的能利益众生。我们这一代人离开以后,下一代的人也有一定的责任弘法利生,我们上一代的传承上师们,他们用四摄来利益众生的精神确实是功不可没。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将来以四摄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
庚五、功德:
相应摄眷属,真实依此理,
普成一切利,佛赞妙方便。
我们相应众生、摄受眷属的最好方法,应该是依靠四摄,以此完全可以利益所有众生。正因如此,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赞叹四摄,除了四摄,利益众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用四摄来利益众生是很重要的。
下面进一步广说。诸佛是怎么赞叹的?为什么诸佛菩萨说除了四摄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已摄及将摄,现今正摄受,
如是彼一切,成熟众生道。
为什么诸佛这么赞叹呢?其实过去的诸佛菩萨也是依靠四摄法来摄受众生的,将来无数的佛菩萨也是依靠四摄法来摄受众生,现在住世的诸佛菩萨也是依靠四摄法来成熟一切众生。所以,要成熟有情、饶益有情的话,一定是通过这四种方法。
诸佛菩萨对我们来讲可能很遥远,如果说上师可能更近一点,比如我们过去所有的上师们,他们利益众生、摄受弟子,也是通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现在正在住世的所有大恩上师们,他们也是依靠这四种方法摄受众生;将来,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有多少大乘小乘的上师,他们也会用这种方式摄受众生。所以,我们摄受众生也应该依靠这些方式。
《无所有菩萨经》里面讲:“彼无有分别,一切平等心,以四摄摄他,能摄多众生。”意思是:所有诸佛菩萨是没有什么分别心的,没有“你对我很好,你对我不好”的分别,是以平等心来摄受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菩萨和上师们,都是通过四摄来摄受很多很多众生。
《经律异相》里有一个公案:有一次一些施主迎请佛陀应供,但应供的时候佛陀没有去,一是因为佛要给天人说法,二是佛去看望了一位生病的比丘。当时佛陀到了一位生病的比丘家里,这位比丘的身体躺在不净粪当中,没有人照顾他。佛陀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病人说:我身体健康的时候,自己不照顾病人,并且特别反对照顾病人,所以现在我生病了没有人理,变成了这个样子。佛陀亲手把他的身体洗干净,让他坐起来。这时很多比丘来了,佛陀就告诉在场的僧人们:作为寺院的出家人,已经远离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寺院中的人与你的亲属没有什么差别,师徒之间也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样,互相不能抛弃,上师至死不能抛弃弟子,弟子也至死不能抛弃上师,眷属之间也是这样。
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好像随便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就马上抛弃师生关系,一些上师、弟子也是一样。如果真的有一些重大的事情,那也情有可原,没有什么说的,但佛陀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好,比丘之间的关系也好,都不能随意舍弃。佛陀要求这些比丘,以后对诸如此类的病人一定要去看望。《毗奈耶经》里讲:“有瞻病者,则瞻我身,所获功德,亦无差降。”佛陀说:你们看望病人实际上与看望我没有差别,所得到的功德也没有差异。当时很多比丘也重新认识到了照顾病人、老人的意义。
将来中国可能有很多的老人,我看到一些可靠的资料说,现在中国空巢老人占50%,再过十二年,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空巢老人是90%,大多数老人都没有人照顾,很多子女都不会来看。日本也是这样,在日本的很多山谷和城市里,年轻人都已经走完了,刚开始他们是去打工,后来根本不想回来,把老人放在养老院或自己的空房子里,让他们孤独寂寞地度过晚年,这些老人是很可怜的。我想有信仰的话,可能稍微好一点,自己可以修行,在空房子里面闭关,只要有吃的就可以,最后也许还能虹身成就。
不过,我们佛教徒要去当他们的子女,现在我们一些慈善基金会的好多年轻人经常去帮助那些孤寡老人,老人们特别欢喜,好像他们是自己的子女一样。因为本来老年人的心是很脆弱的,有人经常到他们那里去,帮助他们剪指甲、梳头发、洗脸洗脚的话,对他们来说特别好。听他们边哭边讲从前的故事,也是很有意义的,对吧?这也是成熟众生的一种方法,凡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菩萨全都是依靠这种方式度众生的。
下面把本品简单总结一下。
己三、此品总结:
恒不贪受用,寂禁勤住性,
不分有境相,依彼摄群生。
“恒不贪”是指布施,菩萨是以不贪的心来布施。“寂”是寂灭,也就是持戒,指贪等所有不善的行为能全部断除,这个叫作持戒波罗蜜多。“禁”是以安忍的心,严禁一切自相续的散乱、嗔恨等等。这里“勤”是精进,指努力行持精进波罗蜜多。“住性”是禅定波罗蜜多,因为心不外散,安住于禅定的境界当中。不分有境和境二者的相状是智慧波罗蜜多。
然后通过四摄这四种方法可以利益众生,也可以说是六度加上四摄,因为这一品是度摄品,就是六度和四摄品。我刚开始是用“度摄”两个字来表示,后来害怕读者不好懂,最后还是改为六度四摄。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七六度四摄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