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1课
2017年4月28日
我们继续学习《大乘经庄严论》。
我们这里有些法师、导师,在给别人讲六波罗蜜多的时候,最好参考《大乘经庄严论》,这里面有很多跟以往不同的道理,很多人应该能讲得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缘。
下面接着讲“别说精进度功德”。今天这堂课专门讲精进,昨天讲了精进在一切善法中为首的原因,还有它的作用差别等,有一句话是“依靠精进,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都可以成办”,今天进一步广说。
精进得世愿,精进净成上,
精进离坏聚,精进证大觉。
前面已经讲了,不管今生来世,依靠精进修行十善的原因,世间当中包括欲界所有人天的快乐都可以成办,将来四禅、四无色界的功德也自然而然会得到。
首先讲“依靠精进得世愿”。现在的世间人非常努力,很多人讲:“我是很努力的人,对家庭、工作、生活都特别卖力。”他觉得自己是很认真、很努力、很勤奋的人。有了勤奋,的确能成办许许多多的事情。包括佛教徒,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做一个勤奋的人,不要特别懈怠,成为只关心吃的、睡的“三想士”(饮食、睡眠、步行),这样不是很好。
现代我们要弘扬佛法,尤其需要为大家服务。那天有个别人离开佛学院去其他道场,我给他们提出的希望是:你们回去后不要认为“我是学过藏传佛教的,很了不起,很多人应该对我供养、恭敬、顶礼”,一直在法座上等着别人顶礼,不要这样,应该亲自、主动到汉传佛教徒以及没有信仰的非教徒面前为大家服务。
现在世间生命力比较长久的企业,主要是那些能为大众服务的企业。如果不是以服务为主,而是天天想坑大家,那不要说企业,就连开一家饭店、商店也不会长久。世间人都会算账,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大家心中有数。如果你对大家经常服务,不管你有没有信仰,很多人都会觉得你很了不起。你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经常对大家有帮助、有利益,在大家心目当中你就是很珍贵的人。如果依靠你得不到什么利益,反而给大家添乱、带来许多痛苦,那你说自己是活佛也好、大德也好、和尚也好,不管有什么了不起的名称,大家还是看不惯你。在弘法的理念上,我们以后要明白,其实弘扬佛法也是为众生服务。
精进的人可以在世间、出世间方面做很多事情,这一点很重要,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们佛学院出去的除了极个别人外,对于弘法利生都有一定的培训和锻炼。他们回到社会上和一些道场当中,不是光会在口头上说、实际上不做的这种人,也不是只为了自己享乐、不想帮助别人的人。不说中观和大圆满的一些甚深见解,只从随顺世间的世俗谛角度讲,他们在佛学院多年,已经培养出了许多大乘菩萨的行为。现在在藏地,哪怕是我们佛学院出来的一个普通僧人,人们都会觉得他弘法利生的责任心很强。现在汉族这边,不管是待在这里的居士或出家人,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服务的意识,这一点我们不是自赞毁他,而是用事实作出的客观评价,这是有目共睹的。希望佛教徒以后不要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很了不起,其实我们很多都是凡夫,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众生服务,是我们多生累劫难得的机会。
依靠精进可以得“世愿”:依靠精进能获得世间人天乐果,以精进行持四禅、四无色等持,暂时清净欲界的所有烦恼,得以转生到上等的四禅、四无色界,虽然暂时不能从轮回中解脱,但这些世间的禅定和功德也能得到。
依靠精进能断除坏聚见(即萨迦耶见、我见),获得声闻和缘觉果位,也就是获得寂灭的涅槃;依靠精进,能暂时证得大菩萨的果位,最终获得佛果。所以,依靠精进能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
《阿育王经》里有一个很出名的人叫优婆笈多,他有很多弟子,其中一个弟子特别爱睡懒觉,在经堂上课也经常睡着,听不了课。
(今天有些管家去做登记,有些喇嘛起得比较晚,敲门好长时间才出来。可能今天喇嘛这边不上课的原因,他们平时起床是很早的。我们这边也一样,有些道友星期天睡得蛮厉害的,早饭都不吃。这样很不好,一般早饭不吃的人肯定有不好的地方——我是确定的,除非是日中一食。因为早饭不吃肯定爱睡懒觉,不然早饭那么重要,不吃可能对身体不好。别的道友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一个比较合格的修行人,自己的作息、饮食都应有一定的规律。)
刚才说优婆笈多的那个弟子特别懒惰、爱睡觉,连坐禅都经常在树下睡着了。优婆笈多通过阿罗汉的神通力,在弟子坐禅的旁边变出了很多深坑,弟子醒来一看:好危险啊!他很害怕,顺着一条小路跑到上师那里说:“我坐禅的地方特别危险,万一我睡着了肯定会掉下去,怎么办呢?”尊者告诉他:“这倒不算很危险,你万一掉下去,最多是舍弃这辈子的身体和性命,但是如果你修行不精进、一直这样贪睡,就会堕入生死的深坑里,生生世世都不能解脱。”后来弟子变得非常精进,因精进而获得阿罗汉果。有些人也是依靠善知识和自己的精进力而有很多转变。不管怎样,精进是一切修道的根本。
精进的人会获得世间人和诸佛菩萨的赞叹。《大宝积经》中讲:“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智者常常是精进的,而且是特别卖力、认真去修行的,这种人在世间、出世间都会离苦得乐,并且经常有很多白法天神保护他。讲《般若摄颂》时说过,修空性的人和特别精进的人,魔众都很害怕。世间人也说:这个人是很努力的,你不能惹他。因为有些人很厉害、特别努力,自己想干的事情不会轻易放弃,这一点我们也清楚。
以上讲了依靠精进能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下面讲精进行相的差别。
减增之精进,解脱断违品,
入真如转依,大义许别词。
下面讲精进的第四个方面:精进的差别。精进可以跟三十七道品的很多功德进行对应。首先,“减增之精进”是对应四正断的精进,未产生的恶业让它寂灭,已产生的恶业让它减少、不再产生,这叫作“减”,减灭罪过的意思。未产生的善法让它产生,已产生的善法让它增上,这就叫“增”。
修行人应尽量做到:没有产生的恶法让它不要产生,已经产生的好好忏悔;善法没有产生的要让它产生,已经产生的不要失去。但有些人却是:以前已经产生的善法,不是让它增上而是让它灭尽;以前没有的恶法现在让它重新产生,与四正断恰恰相反,特别可惜。这是第一个,一般是在资粮道的精进。
加行道的精进有五根、五力的精进。颂词“解脱”是说,所有解脱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五种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是解脱的根本,既叫作根本也叫作自在,想获得解脱自在的话,就要依靠五根。五力的精进是“断违品”。信仰的违品是不信仰,精进的违品是懒惰,正念的违品是忘失,禅定和智慧的违品是散乱和邪慧,依靠这五种力量,不会被违品摧毁。有了这种五力的精进,那你的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都不会退转。现在有些人的五力太弱了,最后好像信心等都被违品战胜了,逐渐没有了信心、正念和精进,太可惜了。
在见道的时候,叫菩提觉支的精进,也就是精进觉支。见道即是获得了第一地菩萨的境界,能通达一切万法,是真正的“超凡入圣”,已经超越了凡夫的境界、趋入真如。颂词“入真如”:那时已经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本体,这叫作入真如的精进。到那时就不会今天很精进,明天又睡着了、迟到了,不想上课、不想背书……凡夫人的精进飘忽不定,心情好的时候特别精进,今年特别好、明年又不行了,现在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我们上课的地方大概已经换了七、八次,我有时一个人会想:最早开始讲考的人是哪些;某个人待了多少年;在中间那座经堂里讲考的人是哪些;然后换到另一座经堂里有哪些。20世纪80年代,最早我们在桑耶塔上课,大概有十几个人,从那时开始就一直不断地换,现在有些人还“活着”,很好。那天学会的一个负责人对我说:“现在学会中不断换人,怎么办呢?”我说:“不断换是正常现象。”佛学院里也是这样,有些人喜新厌旧或者新鲜期已经过了,就马上退了,但有些人还是能保持一段时间,每个人的“质量”不同。但不管怎样,即使到一定的时候周围全都换成新人,我们还是要努力。因为没有“入真如”的时候信心都是会有变化的,这也是正常现象,不能因此而生厌烦心。
到了修道时候的精进——正勤圣道叫“转依”。从一地到八地之间,在整个修道过程当中,阿赖耶识、五根识、意识都在不断地转依为清净的智慧,六度万行也有跟以前不同的转变。
到了佛地即是“大义”,因为得到佛果时,所有大的意义都已实现了。为什么叫大义?其实“佛”的意思就是最究竟的觉悟者,我们现在是迷惑者,然后逐渐修行成为菩萨,最后到成佛——就完全、彻底地了解一切万法的真相,就觉悟了,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这叫作佛。其实佛并不是很抽象的什么事物,人到达了智慧的最顶层,在那个层位叫作佛。佛本来有两种意思:该断除的障碍全部断除,该觉悟的智慧全部现前,这叫作佛。我们承许用别的一些名词来称呼佛,因为他利益一切众生,他自己的人生觉悟达到最高,完全胜过了声闻、缘觉和世间的所有境界,因此可以称为大义。
这里讲精进,实际上从凡夫到佛之间有不同的精进,这些精进越往上就越殊胜、越坚固、越明显、越不用勤作,到最后就非常自然。
那天我去一座寺院,跟那里佛学院的道友说:“刚开始的时候希望辅导员、法师一定要进行引导,有时要用稍微强制性的方式让他们精进,到后来他自己已经稳定了,就会带其他人。”就像现在的父母,他们年轻时对读书一点兴趣都没有,但被长辈逼着不得不读书,以后他们变成父母,也会对自己的孩子非常负责任:你一定要读书啊!为什么不读书?不能调皮啊!他原来也是那么调皮,但根本想不起来了。我们这里有些法师也是这样,刚来的时候特别调皮、不听话,连走路、提水都在听流行歌,特别“潇洒”,后来自己成了法师,别人这样就不行了:“你怎么听这些啊!”完全忘了自己以前也这样。
我们还是要很精进,有了这样的精进,进步是很大的。《出曜经》里有这样的教证:“虽复寿百年,懈怠不精进,不如一日中,精进不怯弱。”有些人很懒惰地活一百年,很多时日没有什么上进,不如一个人在一天当中的精进,《出曜经》讲得很好。有些人进步很快,来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比如两年、三年、四年,但是五部大论都能直接学上去。原来我们调整课程,如果自己的精进和智慧能跟得上,就有机会从两方面同时学习,一方面完成自己班里当年的专业课,同时还可以完成一些其他课程。有些人可能前世的智慧等各方面不错,再加上特别精进,也有这种特殊情况。不精进的人即便在某个地方已经待了很多年,也不如那些具精进的、有智慧的人,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所有课程都跟上了。就像《二规教言论》所讲,有些人在比较低的地方先跟别人平起平坐,然后再超过去。就像赛跑的时候,有些人开始是跑在后面,但是后来把别人全都甩到后面,自己直超而出,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有这样的差别。
初善如理行,不怯及不退,
不满之精进,诸相佛尽宣。
前面讲了精进的差别,从资粮道到佛地之间的精进有不同的类别。我们经常说的精进还有恭敬精进和恒常精进两种。
恭敬精进叫“初善”——最初对善法有意乐,不管什么善法,如果很有意乐就叫作恭敬精进。“如理行”是指不仅有一种意乐,还在实际行动当中去精进,叫作恒常精进。我们原来讲的恒常加行精进是从时间方面讲的,恭敬精进是从最初的态度方面讲的,但是今天的分析方法是:恭敬精进是从内心、从意乐方面讲的;恒常精进是指付诸行动,是从行为方面讲的,这是两个方面的精进。心里面想要精进,发愿:“我一定要努力,从明天早上开始一定要几点钟起来。”这是心里这样想。光是心里想还不够,你明天不管是上闹钟或用什么方式,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这叫作恒常精进。这两个精进是从本体上分的。
还有“不怯”,是指不怯懦于修行,苦行也不怕,甚深的空性道理也不畏惧,即使在千百万劫当中利益一个众生也不推辞,等等,有一种坚强的心态,叫作不怯懦的精进。我们做事情勇敢是很重要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勇敢的人很容易倒下去。
“不退”是指不退转,不被违品所转。我们下面还会讲,比如说缺少财物也好,任何困难都不怕,中间不会退的。有的是因为害怕而精进不起来,有的是虽然精进一段时间,但中间退下来了。有些道友以前特别精进——我对精进、闻思修行是很重视的,包括在其他一些佛学院当中,我以前听说某个人很精进,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年轻出家人,心真的变得很快,刚来的时候特别精进,夜不倒单、日中一食等等好听的词语全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但是中间慢慢就退转了。
然后是“不满之精进”,即不满足的精进。有些人觉得:“可以了,我已经学了五部大论了,不错了,不学了;学一点显宗就可以了;密宗当中听一个续部就不错了;已经听了十年了,可以了,已经满足了”——该满足的地方不满足,不该满足的地方就满足了。
法师们也有差别。有些法师自己很精进的话,下面的弟子全都很精进。一个辅导员自己很精进,下面所有人都精进起来了。如果一个负责人自己特别懈怠、懒惰,讲的理由是最漂亮的:“应该要养生啊,晚上一定要睡八、九个小时啊,不然对自己的身体不好,对自己不负责任,很容易得癌症。”正面的案例他不讲,负面的案例却讲很多,这样以后谁都不敢精进。本来凡夫人的毛病就比较多,他一讲这些,很多人都退了。我经常想,比如一个班、一所学校、一个集团,负责人是很重要的,如果负责人特别精进、努力,自然而然对下面的人有直接影响。
精进有很多不同的类别,佛陀在不同经典中已宣说。《除盖障菩萨请问经》里讲过,精进的违品很多:比如懈怠的垢染;还有饮食不知节量,饮食的时间节点掌握得不好,没有什么规律;还有不依法的懈怠垢染,天天都是不愿意依靠法,而是依靠世间的一些邪法,这也不对。
我们对世间法一点不了解也不行,但也不能一提到世间法眼睛就睁得大大的:“是不是现在美国和韩国的问题很严重啊?”一直讲世间的战争、爱情等等都不会累,而一讲到佛法就没劲了:“我想休息。”因为他不懂佛法,对世间法却很精通。这样不太好,也是一种垢染。
《除盖障菩萨请问经》里还讲了不深入的垢染。现在有些人只是讲一些表面的法,有些道友已经学了十年、二十年,但是一些甚深的中观、因明及密法的道理却没有学,有点可惜。有些佛教徒一直停留在表面上,自己还没有深入,没有品尝到真正甚深的教义。如果你真正品尝到里面甚深的美味,那别人让你退也不会退的——根本不愿意从中出来。因为你自己学得不深、学得不广、学得不踏实、学得不透彻,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压力,把闻思修行当作一种负担,这样特别可惜。
我们应该精进!实际上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能退。不能“明日复明日”,这样非常不合理。龙猛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说:“菩萨为菩提,乃至未不退,譬如燃头衣,应作是勤行。”菩萨为了菩提,乃至没有获得不退转的果位之前,就像头发或衣服着火的人会用最快的速度把火扑灭一样,同理,我们在精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紧迫感,不要一直拖,这很重要。我觉得,我们这样互相学习对自己帮助很大,有时因为一些原因想懈怠、懒惰,就会想: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哪怕是一点一滴,也应该为众生做事情,如果自己在这么珍贵的人生当中不修行,那太遗憾、太可惜了!
在四大比较调顺、没有什么违缘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认真精进修行。就像经典中的比喻:就像美女头上燃火或怯懦者的怀里钻进毒蛇,他们都会用最快的速度把火扑灭或把蛇赶走,同理,我们应该精进修行。实际上,有了精进,不论什么修行都比较方便、非常容易。
依勤三乘士,意慧具弱广,
下中上精进,承许小大义。
精进的身份——精进的所依差别有三种,因为精进的不同而分为三乘士夫: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行人,他们的意乐和智慧的次第不同,从刚开始的发心,到最后获得的智慧,二者都是不同的。怎么不同呢?声闻、缘觉的意乐是自己想获得涅槃,菩萨的意乐是度化天下一切众生;在智慧方面:声闻是证悟人无我,缘觉是证悟人无我和半个法无我,菩萨是证悟二无我,智慧有上、中、下的差别。
在精进方面,声闻有一定的精进,缘觉比声闻更精进,菩萨比二者都精进,所以精进分为三种:上等精进、中等精进和下等精进。如果把这三种不同的精进归纳成两种,声闻和缘觉的精进叫作小精进——小意义的精进,大菩萨的精进叫大义精进。《本事经》中说:“下中上品修,随得果差别。”下、中、上的不同修法,有果的差别;“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意思是说:修行有下、中、上的精进,三种精进不同,所获得的果也是三种——下品精进的人会获得下品的果位,中品精进的人得到中果,上品精进的人获得上品的果。
在世间当中,人在智慧方面的差别是有的,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有精进的差别。《上师心滴》《杰珍大圆满》当中经常讲:“上等精进的人即生成佛,中等精进的人中阴成佛,下等精进的人下世幻化界中成佛。”也有上中下的分类。世间人常说:“这个人是上等精进者,他做什么事情肯定不会放弃,一定会完成。”“这个人是中等精进者,还可以吧,他心情好的时候会努力,心情不好的时候谁也说不动他。有时他有一种怪脾气,这个毛病发作可能谁都难以触动。”“这个人是下等精进者,他很懒惰,根本不会做什么事情,只不过嘴上讲得很漂亮而已”。
不管做任何事情,精进确实很重要。我们佛教徒从现在开始,在很多行为上应该要努力。不管做什么事情,修行也好,世间的事情也好,自己都应该很努力。有时候我观察自己:我是懈怠还是精进?比如以前上师让我负责金刚降魔洲这边的管理和学习,在我自己的印象当中,懒惰不是很厉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应该是比较尽力的。可能有些道友对我认可,也可能有很多道友不认可——“你天天睡懒觉,在这里什么事情都不干”,这样的话我也认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是事实。每个道友应该反观自己,修行也好,管理也好,尤其是我们做事情,不能光在口头上说得很好,而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做出事情来,这是最重要的。
精进财不败,精进惑不败,
精进厌不败,精进得不败。
这个颂词你们最好背下来,《经庄严论》要全部背的话,你们可能没办法,一天一个颂词应该能背得下来吧?我觉得这个偈颂很好,这里讲依靠精进,四种违缘不会打败你。
首先,精进者不会被受用所败,因为精进的人不受财富影响——不管是精神上的财富,还是物质上的财富。不精进的人,有财富的时候可能比较精进,但是一旦他的房子没有了,钱没有了,或者内心的一些财富没有的话,他就没办法精进下去了,而精进的人不受外在的影响。
这一点我自己都有感受。我们刚来佛学院的时候,盖房子需要从三、四公里远的洛若乡买板皮,我修了一个板皮房,都是自己从洛若乡背板皮上来,就像蚂蚁运东西一样,从下面不断地背好多次,才把一个小木板房做好。当时能买到一些板皮很欢喜,也没有其他人帮忙,自己随便钉一个小房子,就在里面待了好多年。我们刚来佛学院的这种苦行和条件,与现在有很多差别。当时认为自己比较清净,有时候没有吃的,很多方面条件都比较差,但是作为精进者应该没有被财富影响——“因为我现在很困难,所以我根本没办法精进下去”,没有这样的。
精进者不会被贪心、嗔心、痴心及嫉妒等烦恼打倒。不精进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遇到贪爱的对境而失去修行,因为遇到敌人而生嗔恨心,因为遇到竞争对手而产生嫉妒心。我都经常看到,本来这个人发心很好,但后来因为跟别人不和而退失道心,这就是因烦恼而退失,但非常精进的人根本不会被这些烦恼打败。
精进的人不会生厌烦心。所修持的法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不会“因为我现在生厌烦心,所以没办法了”“一种力量让我实在是上不去,只有下去了”。或者是做了一段时间就产生厌烦心,没办法再上去。精进的人,不管面前出现什么让你疲厌的人或事,都会越来越精进。
《华严经》里面讲:“日夜常精进,听受无厌倦,读诵爱乐法,唯法以为贵。”非常精进的人,日日夜夜都是听佛法、读诵、闻思修行等等,根本不会有任何厌倦心,他的价值观唯一以法为尊。现在有些道友真是这样,在他的生活当中,就是觉得听法很重要、修法很重要,其他诸如人际关系这些他不会太当一回事。这个人对我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他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也没什么;一会儿有钱、一会儿没有钱也没什么;臭皮囊般的身体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也没什么。好像除了闻思修行外,世间的其他很多方面对他个人而言真的没有什么,不会退失修行的。
因为厌倦而退的人也特别多——“本来我想好好地发心,但我特别讨厌身边的这些人,他们好像魔鬼一样,我实在是挺不住了,坚持不下去了,撑不住了,实在没办法。你可不可以开许我明天离开这个地方,一旦离开了这个地方,我也许还有活在世上的机会,否则,再这样下去我会完全崩溃的。”(众笑)有些人真的很可怜。
佛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个地方有一个特别厉害的魔鬼,当时有个精进的商人路过,魔鬼挡住他的路说:你难道不知道我吗?我很出名的,不会让人随便通过。商人听了毫不惧怕,带领很多眷属开始和魔鬼作战,在魔鬼身上射了五百支箭,但都穿不破它的身体。商人又用自己的弓及各种武器打它,还是不能摧毁它。商人又用脚踢、手推,和它作殊死搏斗,最后魔王认输说:你太精进了,我还是放你走吧。
不要说修行,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磨难,也不能觉得自己现在已经完蛋了、崩溃了。有些人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就认为:“我受了很大的伤害,从此伤口无法愈合,以后我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现在很多世间人特别脆弱,说实在的,那么一件区区小事,还能伤到身体这么庞大、这么胖的人吗?我们看一眼都觉得很可怜。其实心理比较坚强的话,什么事情都不一定能危害你。如果心理特别脆弱,虽然看起来你长得很不错,你的整个生活很不错,一旦心的力量没有了,就会寸步难行。所以我们要精进,因为有不满足的心,就不会退转。
精进“得不败”,比如他不会因为得不到财物、神通等而退失。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大乘佛子的最终目的是成佛,在成佛的路上,其他很多的“得”实际上并不重要,名声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些道友很明显,就是因为别人得奖而自己没得就退失了。有时候人是很奇怪的,现在有些电影演员,两人一起上场,一个人得了最高奖,另一个没有得,没得奖的就想自杀。精进的人会想:我这次没有得到,以后还可以获得。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获得了诸佛菩萨的加持,另一个人没有得到,精进的人没得到也不会退失。一个人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另一个人没有得到——不精进的人就说:“我要退了,因为领导从来看不到我的成绩。”有些人发心是为了让领导高兴、让法师高兴、让上师高兴,如果他不来也不看,就不愿意继续发心。但是真正精进的人,不管任何情况,不会因为别人认可不认可、高兴不高兴——凡是自己所选择的路,不会轻易退下去。这一点很重要。为何这个颂词我希望你们不但要读,还要背下来?而且以后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把它当作一个提醒你精进的座右铭,不要随意退转——这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个颂词讲六度,中间单独讲了精进,我觉得这样很好。下面这个颂词应该比较容易懂。
辛十、互定:
互摄类别故,法性故因故,
六度一切时,决定当了知。
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六波罗蜜多都是互相圆融、互相涵摄的。说到“摄”的话,在一个波罗蜜多当中,其他波罗蜜多全部可以摄在里面;分的话,一个波罗蜜多可以分为六种,一共可分三十六种,所以“互摄”和“类”是两个,然后是“法性”和“因”,总共有四个方面的差别,我们用四个理由来讲决定六波罗蜜多。
首先它们是怎样互相摄的呢?以前讲《前行》或其他论典也讲过,在布施的时候(包括法布施和财布施),如果你很认真地注意威仪,就是布施的持戒;如果你安忍一切布施过程当中的邪行,就是布施的安忍;为了圆满布施,你很努力、很精进地去行持善法,这叫作布施的精进;在布施过程当中你的心一直很专注,这叫作布施的禅定;在布施过程当中你去做合理的事情、舍弃不合理的事情,这叫作布施的智慧。
所以持戒有六波罗蜜多,安忍也有六波罗蜜多,精进、禅定、智慧每个都有六波罗蜜多,总共六六——三十六种。我们讲《现观庄严论》也讲过,这叫作“摄”。一个波罗蜜多可以摄六波罗蜜多,互相都可以摄。
分的话也很容易,你如果要想分的话,一个布施波罗蜜多也是从布施、持戒一直到智慧之间的六个波罗蜜多完全可以分的,这个是分类。六波罗蜜多都是互相圆融的,原因是它可以互相涵盖、互相分。
“法性”的缘故,所有的波罗蜜多归根结底,在空性当中全部都是一味一体的。因为空性,布施波罗蜜多最后还是要用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持戒也是用三轮体空来摄,这样的话,就像虚空当中的任何行为都在虚空的范围中一样,在空性的意义上,全部都只有法界空性。证悟法界空性时,就证悟了六波罗蜜多的本性。所以,这是法性所摄的一味一体。
“因”的缘故——我们不贪受用的话,可以持戒,如果一直贪著——天天偷盗怎么持戒?没办法。首先有布施的基础你才可以持戒,有了清净戒律你才能安忍,有了安忍才能真正精进,有了精进才有禅定,有了禅定才可以产生智慧。因此,六波罗蜜多是互相依靠、互相观待、互为因缘的关系。
我们学习大乘佛教,对六波罗蜜多一定要精通。这节课讲了六度,下一节课会讲四摄,大乘的万行、六度四摄非常重要。以上六波罗蜜多已经讲解圆满了,下个礼拜的课程中,我们对四摄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