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7课
2015年4月14日
今天接着讲大乘的“皈依”。前面已经讲了大乘的皈依以遍行、承诺、证悟和胜伏四个方面超胜于小乘和世间的皈依。遍行和承诺的差别前面已讲,今天继续讲证悟的差别。
也许因为不是大乘根基或大乘种姓,或者虽然是大乘种姓,但是因缘未到或种姓还未成熟、苏醒的原因,最近有个别人说《大乘经庄严论》听不懂,自己与这部法不相应或没有特别大的信心,因此不想学习。这种情况在我们佛学院当中有,在城市里面也有,我发现听课人数也有一些变化。
当然听课、不听课都是自由的,在佛学院当中也是这样。我的课一般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所以今天除了我们研究班以外,基本上很多人都看不到。但是我还是想在这里讲一下,如果《大乘经庄严论》从开头到最后都能听圆满是最好的,我的希望也是这样,你们也许现在听不懂,但是在你的相续当中种下这样一个种子,的确有非常大的功德。
如果你不能全部听完,即使是听部分内容,对你来讲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功德,这并不是我的分别念说的——我翻阅了《大方等大集经》,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说明了大乘佛法的功德:有一个人到城外去,发现那里有特别殊胜的宝藏,就回来告诉城里贫穷的人说:“城外有宝藏,我们一起去取吧!”有些人相信了,有些人不相信。没有相信的人不会去,相信的人就跟着他去取宝。有些人得到的珍宝多一些,有些人得到的珍宝少一些,但是不管怎样,去取宝的人都遣除了贫穷的痛苦。所以,哪怕是少许听闻或学习大乘佛法,都能断除轮回的种子,所以听闻大乘法有非常大的利益。
同理,佛陀早已开发了大乘佛法的宝藏,并告诉了人们它的利益、价值和功德,但有些福报浅薄的人,既不相信也不去求取和接受,因此始终无法从三恶趣中获得解脱。而有些福报比较大的人,不但接受了大乘佛法,而且根据根基、智力的不同,获得了不同的利益:有些得到世间的利益;有些得到声闻、缘觉果位;有些获得了大乘的无我空性智慧等等。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翻阅一下《大集经》,经中说得非常清楚:“若有能取一字一句。乃至一念受持之者。是人能坏生死贫穷。何况取是大乘经典一品二品。及其具足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这次讲《大乘经庄严论》,我也做了特殊开许。刚开始很严格,只能极少数人听,但后来考虑哪怕能听一堂课,或者一堂课也无法圆满——比如因为拉肚子不得不出去,即使如此,根据佛陀的金刚语,哪怕是一个字、一个句子在耳边听受过,也能破除生死的贫穷,更何况一品、二品乃至更多的内容。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
我经常讲,佛陀在佛经中说过:两个人行持善法,功德最大的就是一人听闻佛法和一人传授佛法。《大法炬陀罗尼经》里面讲:“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二种人。咸得无量福。”一人说法,一人听法,两人可获得无量的福德。汉文的《大藏经》里也有这段经文,在喇拉曲智仁波切所著的净土法讲义中,也以长行文的方式引用过。
我今天引用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经常讲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若人常说法”,就像我一样经常说法;“若人常听法”,就像你们一样经常听法。我看到男众这边有几个人,他们在闻法方面很有意乐,十多年、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听法,女众当中也有一部分一直在坚持听法。虽然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不行,有时我看他们的发心经常退,但是在闻法方面表现很不错,每次上课都能看到他们。
闻法不应该喜新厌旧。有些人刚来的时候,一直坐在前面,一动不动地看着;过了一个月到后面去了;过了三个月就再也不见了;再后来在其他城市也见不到了,这样不是很好。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坐在最后面,过了一两年之后越来越靠前,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好的。很多人刚开始对法、上师、寺院都有一种好奇心,然而后来信心却越来越退了,最后再也见不到了,这样不是很好。我看有个别人确实经常听受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刚才的意思是说,因为《大乘经庄严论》宣讲的是大乘的甚深内容,所以有些你们能接受,有些可能不能接受。但不管怎样,希望大家能坚持听闻。
西方有一种教育模式叫浸泡式教育。比如你居住在英语世界、日语世界或者汉文化的世界中,就会逐渐染上它的文化。佛学院的佛教氛围非常浓,住在这里就像浸泡在大乘佛法里面一样,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你就会接受大乘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刚开始可能你对大乘的很多道理不能接受,还有一些排斥的心,但在不知不觉中,最后你也能接受大乘的教义,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你不但能接受,还真正愿意去弘扬。
有些人可能想得比较简单,觉得听不懂就放弃闻法,这是非常可惜的。虽然刚开始你可能不一定能接受,但慢慢就会有所变化,我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是这样的:刚开始学中观和大乘佛法的时候,好像觉得这也不合理、那也有很多无法接受的地方。但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思想是那么孤陋寡闻。其实大乘佛法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都是非常合理的。我希望大家应该有一种比较好的心态,可以慢慢约束自己、保护自己,这在修行过程当中是比较重要的。
庚三、证悟之差别:
大乘佛教的皈依在证悟方面与小乘有很大的差别。
大福超三界有乐,寂灭大苦胜慧乐,
法蕴胜常身善资,尽习气得解有寂。
颂词宣讲了大乘在证悟方面有八个不同的差别超胜于小乘。
第一是“大福”,第二是超“胜”,第三是“有乐”,第四是“寂灭大苦”,第五是“胜慧乐”,第六是“法蕴胜”,第七是“常身善资”,第八是“尽习气得解有寂”。还有一种分类是将“尽习气”和“有寂”分开算两个差别,而将“法蕴胜”与“常身善资”合在一起算一个差别。
大乘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因此大乘皈依者——菩萨,在证悟方面有八种特点。
第一,大乘菩萨在信解行位的时候,因为发心缘一切众生,就已获得了无量无边的福德。在未入一地之前,包括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菩萨发一刹那的菩提心,就已积累了无量无边的福德。
第二,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超三界”,也就是说,在所有三界众生当中,他是非常特殊的,在哪些方面超胜呢?相续当中有菩提心,就已超越了三界一切众生,从此成为人天的应供处。
第三,菩萨获得了无量的世间安乐。因为大乘菩萨的发心是为了自利利他,即使在轮回当中感受任何痛苦,对他来讲都不算什么苦。其实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心情应该很好,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只要能利益众生,他对自身的痛苦并不在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非常耽著——“我今天头痛、心脏痛,”总是感觉特别痛苦,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吵架,这就说明他还没有发菩提心。如果发了菩提心,对自我的执著应该很少。有些道友表面上比较不错,学得也不错,背诵也不错,但是跟谁都合不拢,他在任何场合出现,就好像荆棘树一样,接触谁就刺伤谁。这种情况说明他还不是真正的大乘菩萨。
第四,在成为一地菩萨之后,菩萨相续当中获得了自他平等的证悟,从此之后可以成办自他利益而生起极大欢喜。因为获得了欢喜地,所以菩萨非常欢喜,所有的苦蕴都没有了,远离了五种畏惧:第一种是远离了生活上的畏惧。就像根登群佩说的一样,现在的人富的时候也痛苦,穷的时候也痛苦,而菩萨完全没有了对生活的畏惧。第二种是远离了名声的畏惧,菩萨不会害怕别人骂他、不赞叹他等等。第三种是远离了众人或者眷属的畏惧。在未得一地菩萨之前,比如有的人在大众面前讲话、讲考时会害怕、脸红,这是显现上还没有得一地菩萨的表现。第四种是远离了堕恶趣的畏惧。第五种是远离了死亡的畏惧。现在很多人特别怕死,天天吃一些长生不老的药,但是也无法避免死亡;有些人不敢去医院检查,因为特别害怕被医生说得了晚期癌症,而一地菩萨已经远离了以上五种畏惧。
第五,菩萨获得了殊胜的快乐,即大乐智慧。八地菩萨已经获得了最殊胜的法忍,得到了任运自成无分别智慧大光明,经常处于一种完全不同于世间安乐的智慧大乐当中。
第六,从十地到佛地之间,菩萨处于无漏法或经论等无量法蕴的最殊胜、最上等境界的快乐之中,完全超胜世间、声闻缘觉。
第七,乃至轮回之间,法身恒常不间断地现前,圆满所有法身方面的资粮。
第八,最后根除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习气,现前不住轮回涅槃二边的最殊胜境界。
一般世间人虽然暂时可能修得比较好,但是遇到外缘时会出现各种心态不平衡的状态。以前讲过即使是阿罗汉,因为前世当过猴子等,也会有威仪不太如法或习气随时呈现的情况。但是获得了佛陀果位的时候,连最细微的习气也不存在了。
在《毗奈耶经》当中讲过一个公案,说明佛陀已经断除了一切障碍:曾经有一个人看不惯佛陀,就以五百种方式对佛陀进行谩骂。佛陀当时受了这个人的无端谩骂,不但没有生气,也没有任何变化。后来此人生起了信心,又以五百种方式赞叹佛陀的功德,但佛陀也没有因此而欢喜。像佛陀那样把世间的任何语言都当作空谷声,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因为每个人相续中的习气都非常严重。
总的来讲,因为证悟方面的差别,所以大乘的皈依从世间的初发心菩萨一直到佛地之间,与小乘和世间的皈依都不同,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己思维。
庚四、胜伏之差别:
具慧善广胜声闻,大义无边恒无尽,
彼善以世出世熟,自在蕴灭亦无尽。
“胜伏”即超越、胜过。具有智慧的大乘菩萨,通过四种善法已经胜过了声闻缘觉。哪四种善法呢?
第一,广大。住在加行道的世间第一法位以下所有菩萨的发心,不像声闻缘觉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而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它是一种广大的发心。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世间第一法位,但在此之前,大乘的皈依已有一种为了利益无边众生的、超越小乘的广大发心。
第二,大义。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发了无上的菩提心,最后能获得无上菩提,因此从意义上已完全胜过了声闻缘觉。
《大宝积经》里面有一个无畏德公主的公案:当时阿阇世王有一个公主叫作无畏德,大乘善根非常深厚。有一次舍利子、目犍连、大迦叶、罗睺罗等大声闻到城里应供,阿阇世王非常虔诚地去迎接,但是无畏德公主却根本不动身。阿阇世王问她:“佛陀座下这么了不起的大比丘、阿罗汉们来了,你怎么不去迎接?”无畏德公主用比喻反问父亲:“大海里的海神会不会迎接小江河的水神?转轮王会不会迎接小国的国王?”阿阇世王有些不悦:“不管怎样,你这样显得非常傲慢。”公主说:“如果我傲慢,那你也很傲慢。城里的平民百姓和穷人来了,您为什么不去迎接?”阿阇世王说:“我是国王种姓,他们是平民,跟我地位迥异,我怎能去迎接?”公主说:“同样的道理,我是大乘种姓,也不会去迎接声闻种姓的人。”阿阇世王一时无法说服她。
后来目犍连、舍利子等阿罗汉一一与公主进行辩论,但都未能取胜,最后罗睺罗也去与她辩论。阿阇世王对公主说:“罗睺罗是佛陀出家前的亲生儿子,你对他不恭敬是不合理的。”公主说:“罗睺罗不是真正的佛子,雪山的狮子不会生狐狸。佛陀是三界导师,真正的佛子是菩萨而非声闻种姓。”之后她讲了很多大乘佛法的功德,在宣讲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天人、人等都发起了无上的菩提心。后来公主在显现上也如理如法地供养、恭敬承侍了这些声闻阿罗汉。
第二天,舍利子对佛陀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佛陀告诉舍利子:“无畏德公主在过去九十亿佛前已发了菩提心,在这么久远的时间当中生生世世度化众生、学习大乘佛法。所以很多声闻缘觉种姓的人无法与她相比。”
舍利子问佛:“既然她是大乘菩萨,为什么现在还是女身?”佛陀说,实际上世间当中有许多菩萨示现女身来度化众生,而且究竟意义上并没有男相、女相之别。经文最后佛陀授记无畏德将来成佛号离垢如来,她的母亲也得了授记。
这个公案说明,即使获得了像舍利子、目犍连、大迦叶和罗睺罗一样的声闻果位,但在示现上,一个大乘初学者——当时是一位发了菩提心的女居士,她的种姓也远远胜过他们。
现在世间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如此。有些其他国家的修行人,无论是在行持小乘的戒律方面,还是如理如法修行方面都非常了不起,但是这些行为在意义上确实与大乘有非常大的差别。一方面,登地以上的大乘菩萨当然超胜小乘;但是另一方面,在未得地之前,大乘菩萨的初发心也可以胜过一切世间和声闻缘觉的发心。
第三,无边。菩萨在八地、九地、十地三清净地时,很多功德无勤当中自然而然会增上,而且会恒常不间断地弘扬如来事业和讲经说法,而声闻乘行者则不会如此。
我希望很多法师,不管你是不是堪布、堪姆,将来在自己的生活中,凡是有讲经说法的机缘都要珍惜。对待传法不要像现在世间的有些老师一样——没课的时候,欢喜得不得了:“我明天没有课!我可不可以送一堂课给你?”有人来借课有些老师特别高兴,都会这样说:“没问题,我的课给你!”但是作为一个大乘佛教的导师和法师,最好不要这样。
有时候一说放假,我看到有些法师非常欢喜时,心里感到特别寒冷——好像大乘的法师们还没有把讲经说法当作一种快乐和享受,这就跟世间的老师一模一样了。我以前去过一座城市,有些居士辅导员可能闻思的时间不是很长,我听他们说:“这几天放假太开心了,可以去玩了!”玩也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有种重视讲经说法的精神。即便是许多八地菩萨,也在不间断地讲经说法,把讲经说法当作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大乘在这方面也是胜过了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没有这样的利他心,没有利他心就不一定会特别去勤作。这是第三个特点。
第四,无尽。菩萨证得佛地之后,有十力、十八不共法以及四无畏等圆满的功德,一切功德都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方面肯定胜过声闻缘觉。
总而言之,大乘皈依的善根,从世间胜法位以下的加行道、资粮道的发心,出世间一地到十地之间的所有发心,都能够成熟利益众生,并且在佛地的时候能够圆满自在地利益众生。这些方面根本不像声闻——得果入灭之后五蕴已经灭了。用世间法来讲,它是一种永远的良性循环,是一种永恒的状态。所以颂词最后说“自在蕴灭亦无尽”,这种自在与声闻缘觉的五蕴已经灭尽的情况截然不同,而是无穷无尽的。这里用了一个否定词(无尽)来解释,也就是说,从世间的发心、出世间菩萨的发心到获得四种自在的三清净地以及如来发心,永远都是一种利益众生的状态,在这方面已经胜过了声闻缘觉。
胜伏方面刚才也讲了,无畏德公主的说法和态度,已表明在种姓方面的确是有差别,下面学到种姓品的时候还会讲。
这次我们所讲是一个大乘的特殊法门,有些人没有兴趣也情有可原。但我觉得也有点奇怪,你们对密宗有信心,对大乘显宗法却没有信心,好像有点超越,我都有点接受不了。比如有的人听《大乘经庄严论》觉得很深,没办法听懂,而学密宗却觉得没有问题。实际上密宗更高,任何密宗的教法一定是在大乘显宗佛法的基础上才能安立,并不是密宗对一般人而言很容易,而大乘显宗佛法比密乘还高。如果《大乘经庄严论》都没办法接受,却认为“我学大圆满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就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了。因为密法任何一个甚深见解和广大行为,都是安立在大乘的基础上,如果你连一个大乘的心态都没有,想要证悟的确有一定困难。这方面需要认真思考。
戊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
知求彼性誓由悲,遍知利乐难无厌,
出离恒具乘证德,表法性得慧皈胜。
前面讲了具有四种差别的皈依,那它的自性是什么呢?到底大乘的皈依是什么样的?
(这个偈颂很重要,这些偈颂一个比一个重要。但是我最近听说有些人对《大乘经庄严论》没有感觉,不知道再等一段时间能不能成熟,否则会不会是其他种姓?我还不是特别清楚。)
大乘的皈依从六个方面来讲:
第一,大乘皈依的本性是什么呢?“我一定要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是大乘菩萨皈依的真正本性,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快乐、财富、平安……刚才有些拉萨人来这里,他们是怎么说的呢?——“皈依你,希望我顺利地回到拉萨!”只是这样的话何必来这里,他们认为我是上师,皈依我,就来求我了,目的是让他顺利地回去。皈依的真正本性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想成就佛果,想要变成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那样,这就是皈依的本性。可能你们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过。很多人认为皈依就是我要依靠他,他多多给我加持。其实真正的大乘皈依,就是我要变成佛陀,这就是皈依的本性。
第二,皈依的因是什么呢?你要发这种誓愿的因是什么?就是想到、看到三界轮回的众生特别可怜,对他们生起了非常强烈的悲心,这就是皈依的因。
佛陀在《涅槃经》当中讲:“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姓,得福报无量。”如果对一切众生生起一种悲悯之心,这种人可以说是殊胜的大乘种姓。什么时候对一切众生产生悲心,从那个时候起,你就真正成为了大乘佛子。因为恐惧而皈依,因为想发财而皈依,因为感情不好而皈依等等,都不是真正大乘皈依的因。悲心是皈依的因,这个我们应该知道。
第三,皈依的果是什么呢?我们皈依之后,经过修行,整个五道十地都圆满了,最后就获得了如来正等觉的遍知佛果。遍知是能了知一切法,遍知佛果就是皈依的果,如果为了从此以后身体会很好而皈依,这是暂时的皈依。现在很多人包括有些出家人,还不知道真正皈依的果是什么。
第四,皈依的作用是什么呢?这里说“利乐难无厌”。暂时利益无量众生让他们获得一切人天福报,究竟令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乐果,“利乐”也可以这样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在让无量众生获得利乐的过程当中,能够长期忍受一切困难,包括布施头目脑髓——所有难行的事情都能圆满而没有丝毫的厌烦心,这就是皈依的作用——而并不是让我多发财:比如我以前很穷,皈依以后突然生意好起来了——“三宝的加持真的不可思议,我赚了钱肯定要感谢佛陀,肯定多给他一点钱!”不是这样的,皈依的作用是利乐有情永远不生厌烦心。
第五,“出离恒具乘证德”。从具足方面来讲,小乘有出离轮回的一些功德,而大乘皈依具足所有声闻乘、缘觉乘和世间乘的功德。
第六,从得法方面来讲,皈依有粗大的皈依和细微的皈依。粗大的皈依,比如表法的皈依——办皈依证、上师给你做皈依仪式等等。到达一地以后,真正证悟了法性是细微的皈依,最究竟的皈依从一地以后才能真实得到的,这个时候你也可以叫作菩萨,因为菩萨的相从那个时候可以得到,从利益众生方面,应该可以看出谁是菩萨。
表面上看,确实菩萨当中有些难看、有些好看,有些庄严、有些不庄严,有些富贵、有些贫穷,但是菩萨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利益众生没有任何厌烦心。实际上这既是一种皈依的作用,也是一种认定菩萨的方法。
我经常引用《十法经》里的一个教证,在《大藏经》里面有完全相同的内容:“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即通过外在的相,比如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大菩萨。这个教证我希望你们记住。在世间当中,我们可能很难看出谁的内在有大悲心,很难知道众生内在的想法,但是通过推理可知:如果有烟,就知道这里有火;看见水鸟,就知道那里有水;如果谁有利益众生的行为,就知道他是菩萨。我记得后面的偈颂是:“柔和不谄曲,舍离悭嫉妒,愍念一切众,名之为菩萨。”菩萨是柔和的、不谄曲的,远离了嫉妒、吝啬,悲悯一切众生。“愍念一切众,名之为菩萨”,这句话很重要。我希望大家根据这个教证来推,就可以了知谁是菩萨,这是很重要的。
谁是大菩萨,谁是了不起的上师,表面上很难看出来。只是给你摸摸顶,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大菩萨、大上师。但是如果熟悉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真正在行为上利益众生,那确实容易了解。菩萨的身口意一定非常柔和——而不是特别粗糙、对众生没有悲心、嗔恨心很重,而且菩萨没有奸诈之心、吝啬心和嫉妒心。因此,到底是不是菩萨,修行到底是不是很好,从外在的行为上应该可以看出来一些。
下面讲最后的总结。
戊三、摄义:
行此皈依具大义,彼增无量功德资,
悲心周遍此众生,亦兴无等大圣法。
这一品讲大乘皈依。前面讲了行持大乘的皈依,实际上它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表面上看来,小乘的皈依是皈依,大乘的皈依也是皈依,但在价值上确实是有差别的,就像金子是金属,铁块也是金属,但价值的差别很大一样。归纳起来,大乘皈依的功德和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利,二是他利。
首先是自利方面。具足大乘皈依之后,五道十地的所有功德会慢慢圆满,最后佛陀断证圆满的功德都会具足,所以是“彼增无量功德资”。从自身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有了大乘佛教的皈依,那自身的功德和修行都会圆满。
其次是他利方面,“悲心周遍此众生”,因为大乘皈依以悲心为因,肯定对三界轮回的众生有大慈大悲的心,此心一定会周遍于所有众生。受过大乘皈依的人,一定会做利他的事情,这对整个世界和所有众生来讲,利益是非常大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大乘皈依的意乐是:自利圆满——断证功德圆满;他利圆满——以大悲心缘所有众生,在这种意乐的驱使下,行为就会圆满,即弘扬和兴盛无量佛陀的圣教法。“无等”即声闻缘觉无法相比。“大圣法”:声闻缘觉只是小圣者,而大菩萨是大圣者。因此让众生摄持圣教法,或者让众生获得真正的利益,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教。而真正的大乘佛教,是要通过传授大乘佛法来获得,这非常重要。
佛经当中有这么一个教证:“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具足大悲心,为世转法轮。”如来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其他工作,主要就是饶益众生。而饶益众生主要的因是什么呢?就是具有大悲心。
我们在座的人也是这样。我看很多法师具不具足大悲心,就是看他会不会常转法轮。如果没有以真正的利他心来转法轮,所谓饶益众生也不一定能成就。如果自己没有发愿,什么时候能离开轮回确实非常难说。佛在《华手经》里面讲“若我本不发,无上菩提心,今则不能得,一切佛智慧。”,意思是:如果我当时没有发无上圆满菩提心,那么今天就不能获得一切佛的智慧——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我们在座的人也一样,如果现在一直没有发心,何时出离轮回就不知道了。因此,有时候需要着重抓一些特别重要的修行。
大乘佛法的修行很重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一直在追求各种各样的知识,假如自己真正到了死的时候都还没有发无上菩提心,那真是特别可怜。因此我希望通过以上所讲大乘皈依的教义,在每一个人的相续当中,都能够真正建立起大乘的皈依。这样到了一定的时候,许许多多出乎意料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现前。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三皈依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