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68课
2017年4月20日
下面讲《大乘经庄严论》中的六波罗蜜多,今天讲第二个科判:复说其余功德。上节课已经讲了一部分功德。
壬二(复说其余功德)分四: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二、布施等堪为最胜;三、以赞叹布施为例宣说;四、别说精进度功德。
这里讲精进很重要。昨天讲《妙法莲华经》也提到,阿难尊者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发菩提心的,后来释迦牟尼佛比较精进,先成佛了,阿难虽然广闻博学,但直到佛陀圆寂还没有获得阿罗汉果位。所以在座的各位应长期精进。
精进有二种,一种叫作恒常精进,一种叫作恭敬精进。恭敬精进是对自己所求的任何知识都非常有欢喜心、恭敬心,在恭敬的心态下不断努力。恒常精进是多年以来都不松懈,有些佛教徒刚开始特别精进,慢慢就懈怠了。比如刚开始念诵等等都做得很好,但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后,还不断精进的人就比较少了。当然也有个别人刚开始特别不精进,又特别调皮、散乱,但后来可能通过上师的加持,有了一些觉悟,然后不断地精进。法师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刚来的时候特别野蛮,到了后来相续慢慢调柔,最后成为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人的表现也是无常的。后面会讲精进,我是比较喜欢讲精进的,自己虽然不精进、很懒惰,但对精进的精神很有渴望之心。
癸一、以清净功德超胜之理:
乞见圆满喜,不喜及慕求,
施者具悲悯,超胜恒胜伏。
这里是讲六波罗蜜多的很多功德,每个波罗蜜多都用一个颂词来解释,对戒律讲得多一点。
首先讲布施波罗蜜多。菩萨的布施波罗蜜多有很多超胜的功德,和一般世间人的布施完全不同。有什么超胜的功德呢?乞讨者见到布施者会非常欢喜——“乞见圆满喜”,因为他想从施主处获得财物,看到施主就很欢喜。如果他没有见到布施者,或者虽然见到了,但是对方没有给他财物,他都是不会欢喜的。“慕求”是乞讨者见到布施者,并且布施者把财物给他,最终真正满了他愿。见到布施者和获得布施是两个方面,乞丐见到布施者会很欢喜,布施者不给的话乞讨者不会欢喜,布施者满足他的愿就会很欢喜,乞讨者有这样的特点。
佛学院有个乞丐,他见到有人来了就说:“你们都成佛!一个都不剩下!”(众笑)“阿得!阿得!”不知道他叫谁,“阿得”是哥哥的意思,他看到女的也说“阿得!阿得!”。他去年好像有一段时间没来,我很想念他(众笑),现在又来了。
布施者菩萨因为特别悲悯众生,他见到乞讨者不像一般人——很多人看到乞讨者都特别讨厌,“走走走!”给一块钱,“快走快走!”而菩萨见到乞讨者很欢喜,如能圆满布施也很欢喜。如果他没有见到乞讨者,或者不能给予对方,或者不能完全满足对方,他就不会欢喜。菩萨也具有欢喜、不欢喜和慕求这三个特点。在这三个方面菩萨已经超越了其他众生,原因是什么呢?一般来讲,作为布施者,菩萨的欢喜心超越了乞讨者,本来乞讨者看到施主,并得到钱,满了愿,就会很欢喜的,但这种心态远远不如布施者,布施者更加欢喜。
《入中论》中讲,佛子听到乞讨者的声音时,所得到的快乐,远远超过声闻入灭尽定的快乐,作为菩萨特别欢喜布施。《大丈夫论》中有一个比喻:比如一个盗贼偷到一些东西,然后去市场上卖,如果卖得很多钱,心里就非常欢喜。但菩萨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他做布施能满足众生的话,他的欢喜心已经超越了刚才盗贼得到钱财的欢喜心。我们是不是菩萨自己也知道,说起来我们都说“我在修持布施波罗蜜多”,但是我们的布施波罗蜜多,真的跟一地菩萨以上或者初发菩提心的、非常虔诚的菩提萨埵的心态相比的话,差别非常大。
《涅槃经》里讲,为什么菩萨这么爱布施而且不产生痛苦呢?原因是——这里有一个比喻,比如一个母亲,她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再怎么不听话,她也愿意把自己的财物全部给他;再怎么不孝顺,也不会对他产生嗔恨心。原因是什么?母亲对孩子有爱。同理,如果菩萨对众生真正有爱,他根本不会产生嗔恨心,也不会有轻蔑的态度。因为他看众生,就像看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流浪、无衣无食一样,对孩子肯定会很疼爱的,即使孩子的有些行为比较过分,也不会对他产生嗔恨心。所以菩萨布施时的爱和欢喜心都非常超胜。
《大宝积经》里讲:“菩萨行布施,以慈覆众生,一切诸世间,无有如是乐。”菩萨的布施是以慈悲心覆盖众生,这种快乐、这种欢喜心在整个世间都难以得到。有些人经常说:当我把钱给了一些非常可怜的病人,才知道“这些钱还是很有用的”,自己满足众生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即使众生不一定有报恩心,但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给予,我已经获得了快乐。众生获得钱财的快乐,与布施者给予获得的快乐相比,布施者的快乐远远超越了受施者。
有些人在生活中特别愿意帮助众生,哪怕自己的生活再贫寒、再窘迫,还是很愿意把自己的财富给予他人,法布施也是一样。布施有三大布施:即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在众生感受畏惧的时候帮助他们。这是布施波罗蜜多的功德,里面讲的道理是非常有意思的。
下面讲持戒波罗蜜多的功德。
慈悲于众生,性命受用妻,
恒施极欢喜,何不护断彼?
持戒波罗蜜多实际上就是平时讲的断除十不善业: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盗、淫;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绮语、离间语和粗语;心里的三种不善业——害心、贪心和邪见。这个颂词首先讲了身体的三种不善业。菩萨守戒,起码要守持身口意的十种善业,断除十种不善业。
第一个是“慈悲”。作为菩萨,对所有众生有特别大的慈悲心,即“慈悲于众生”。这是什么样的慈悲呢?由于爱众生,菩萨连自己最珍贵的生命都能舍弃,那他怎么会去杀生呢?绝对不可能的。一般居士在吃素后,基本上都不会再杀生了。有些人现在已经习惯了——我看到有些吃素的居士,尤其是海边长大的人,看到螃蟹的时候,一边咽口水一边念:“嗡玛尼呗美吽!”“嗡班札儿萨埵吽!”因为他很想吃,但不好意思吃。所以有了菩提心之后,肯定不会杀生,连自己的生命都愿意舍弃的人,是绝不可能杀生的。
第二个是“受用”。作为菩萨,他把自己所有的受用,不管是房子、床、书还是什么等等,都愿意布施给众生,那他怎么会去偷盗呢?偷盗是想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而菩萨是愿意把自己的所有财物送给别人。现在有的慈善家说是裸捐,可能还是存了很多钱,只是名称上的裸捐。菩萨能够这样布施,怎么会去偷东西呢?不可能的。
第三个是“妻”,菩萨对于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最爱的家人也可以布施,就像义成王子的故事一样。既然如此,他怎么还会贪爱别人的家属,或者邪淫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菩萨是“恒施极欢喜”,恒时愿意布施自己的生命、受用、妻子等等,而且非常欢喜,怎么可能没有断除杀生、偷盗、邪淫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身体方面。
我们经常讲杀盗淫妄十不善业,我觉得虽然十善业、十不善业很简单,每个人都能说得清楚,但是像本论这样,把智慧与道理相结合而解释的,可能很多地方是没有的。我对《大乘经庄严论》是很感兴趣的,每次不管是讲还是翻译的过程,我都会想:“哦,今天肯定会有很多新的东西。”自己的感觉是这样。
既然菩萨真正愿意把身体和身外的财物都给予众生,那怎么会去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呢?世间有很多罪犯,有些是行为不清净,有些是偷盗,有些是杀人。而作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受用等等全部布施给众生,这样的话怎么会造这些恶业?绝对不会。
“菩萨悲愿力,愍恤诸群生,勇猛捐自身,不生忧苦想”,这是《菩萨本生鬘论》当中讲的,是马鸣菩萨和其他几位论师所著,在宋朝时译成汉文。里面讲菩萨因为大悲和愿力,特别慈爱和关怀所有众生,把自己的身体捐出去都特别愿意,根本不会产生痛苦。
现在很多国家提倡捐器官,前段时间我去了一所医院,有些医生说很多眼角膜都是从国外空运来的,如美国和加拿大,中国的佛教徒当中几乎没有捐献者,而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那边比较多。他们问我佛教徒里面有没有捐献者,我说这个可能要研究一下。从菩萨布施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死后眼角膜是用不上的,如果能令其他人复明,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有些经论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人死后二十四小时或者三四天当中不能损害遗体,所以,这方面可能要研究一下。
佛教徒活着的时候虽然身体不能捐,但是死后——我觉得如果自己已确诊为癌症晚期,捐给别人应该可以吧。尤其是如果自己的发心比较大,临死应该不会有嗔恨心。世间有些歌星、明星、知名人物,他们也愿意捐器官。这方面不仅要从佛教的理论上面去观察,在生活中也要去思考,如果捐器官在佛教中没有不合理的说法,也能真正利益众生,是需要这样的。
刚才讲的是《菩萨本生鬘论》里的勇猛捐自身。我们要不要勇猛捐自身,这个以后可能要研究。作为法师,对生活上的一些道理也要研究,不然遇到别人提一些问题你怎么回答?有些佛教徒对佛教根本不专业,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不会从佛教的角度来解释,也不去想,其实很多事情应该比照教理进行研究,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问题要想一想,对吧。
身体的三种不善业已经讲完了,下面是讲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是一个偈颂,离间语、粗语和绮语是一个颂词。
圣不惜心平,无畏悲普施,
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
这里讲妄语。菩萨连自己的生命身体都不顾惜、根本不在乎,这样的人怎么会欺骗众生、说妄语呢。很多人说妄语就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都是在自私心的驱使下说妄语。菩萨不顾惜自己的一切,怎么会说妄语?还有说妄语是不平等的,而菩萨对待众生都是平等心,说妄语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朋好友,或反对、排斥自己怨恨的敌人等等,菩萨对待所有众生像自己的独子一样,怎么会对他们说妄语呢!
“无畏”指菩萨远离了五种畏惧。前面在第十五品讲过五种畏惧:生活上的畏惧——害怕得不到生活资具;害怕名声不好;害怕眷属离散;害怕死亡;害怕堕入恶趣。有些讲义讲的是害怕受到国王的惩罚等五种畏惧,这也可以。我们的财富是五种怨敌共享的,也有这种说法。菩萨现前了诸法平等的境界,没有什么畏惧,也不可能会说妄语,而很多人说妄语,就是害怕自己的名声、生活受损等等。
还有菩萨是在慈悲心的摄持下布施所有众生,包括自己的家人、眷属、内外财物他都愿意布施,这样怎么会说对别人有害的妄语呢?根本不会。很多人说妄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都是自私心,为了自己得到利益。《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讲到语言的四种过失,其中妄语是比较严重的,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当中,并没有绮语和恶语。
对于妄语,西方人认为这是人格问题。现在很多世间人经常说:“如果你骗我,我就不客气了,我什么都可以忍,但你千万不要对我说妄语。”确实,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候,如果一方从语言上欺骗另一方,对将来彼此的合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诸法集要经》里讲:“若人说妄语,彼速自轻蔑,智者咸舍去,诸天皆远离。”如果一个人说妄语,此后他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自然会受到众人的轻蔑,智者们会抛弃他,包括天人都会远离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以前被欺骗过一次,以后遇到他就会比较注意防范。
在十不善业当中,妄语是很严重的。但在现在的世间中,有些人说妄语的话,可能很多人还觉得这个人很厉害。比如在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里出现一个正面人物和一个反面人物,很多人对反面人物都会赞叹:这个人物很接地气、很了不起、好牛、很厉害,他把自己内在真正的欲望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多好啊!原来是支持正面人物的人比较多一点,看连续剧会希望“这个正面人物能顺利、能成功”,而现在许多人对反面人物点赞的比较多,虽然故事片是希望观众站在正面人物一边,但是很多人反而学坏了。有些人为了得到一点利益,好的方面不学,不好的手段、方法都学会了。
所以这个时代——我们认为说妄语不好,而别人觉得说妄语很好:“某人说话很有技巧,很有能力,他能把别人骗得一点都不知道,这个人很厉害的。”一般西方人不这样认为,而亚洲很多人认为:“我今天骗的那个人已经信以为真了,以后也会相信我。”
不同社会群体当中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也不能单纯用一个圈子里的思维模式来推论所有人群,古代的思维模式跟现在也有一定差别,中年人的思维模式跟年轻人也有差别,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将来也会被更年轻的人所推翻。在这个轮回当中,虚幻的游戏不断上演,确实不可信赖。
除了妄语,我们也不能说一些颠倒语。接下来讲其他的三种不善语。
悲欲平等利,极畏他生苦,
心勤调众生,远离语三罪。
这里讲离间语、粗语和绮语,这三种语言菩萨有没有呢?不会有的。原因是什么呢?“悲欲平等利”,因为菩萨能够平等利益众生,既然他可以平等利益众生,就不会有离间语。离间语就是心不平等,觉这个人很好、那个人不好。为了对某个人好、某个人不好,就在两人之间制造矛盾,在当面或暗地里说离间语。如果有了利益众生的平等心,绝不可能说离间语,因为离间语是在自他、亲怨不平等的心态下产生的。
“极畏他生苦”:菩萨特别害怕其他众生产生痛苦。如果你特别担心别人产生痛苦,你就不会对他说粗语。因为你如果骂他,他肯定不舒服、不高兴。
我都经常做不到——有时候我心里并不是很生气,但是狠狠地骂一顿,也可以看得出这个人的人格怎样,“哦,这个人的信心还比较不错。”“这个人对三宝不容易退失信心。”也有个别情况,有时确实别人做得特别差。那天有一件事情,我好好地说了三次,但根本不起作用,谁都不重视,最后我很愤怒地说了,然后所有的人马上去做了,效率比较高,前面怎么说都不当回事。我前后说了四次,显现不同,但心态都一样,最后一次态度比较严厉。
当然说粗语,谁听到都不会高兴——心里不高兴,晚上也睡不好。“今天为什么这样批评我,真不公平啊!别人干很多坏事从来没有挨过批评,而我干得如何如何……”自己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在心里全都摆了出来,这样心理更不平衡。
如果害怕别人痛苦,最好不要说恶语,不然别人就会感到不幸福、不快乐。所以菩萨怎么会说粗语呢?不会说的。因为一说粗语,谁都不开心,除了极个别的人——有些人是:“道友所说的话,对我是反面的教育,很好。”“上师所说的话是最好的语灌顶、最好的加持。”但有些人只是口头上这样讲,但心里很不平。
“心勤调众生”:菩萨一心一意、精勤地调伏众生的心,让众生不生贪心、嗔心和邪见,把他们尽量从颠倒的意识当中挽救过来,这是菩萨的行为。
如果我们对众生说一些绮语,让他们增长贪心、嗔恨心、痴心,这些语言对众生是没有意义的。哪些是绮语呢?《大智度论》中所谓的“无义之语”,即无义之谈,没有意义的语言。比如讲一些盗贼是怎么偷东西啊,还有山啊、水啊、什么药啊、草啊等等,许多世间的语言都属于绮语,与解脱无关。道友当中有些人可能对这些世间的知识也比较爱好、了解。
我是这样认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多世间语言都是一种绮语。比如在讲课或平时说话当中,谈论一些世间战争、感情、让人迷惑的其他宗教的观点,虽然说这些不是很好,但是作为一位菩萨,也要了解众生的心态和当前世间的情况,如果只会讲一个四谛法、十二缘起,有时很难度化众生。
当然,懂得善巧方便的菩萨会有很多方面的智慧,他可以选择在哪些时候讲真谛,哪些时候讲世间的语言(这些也不算真正的绮语)。有时候讲一些世间的语言,对引导众生还是有一定的好处。如果对世间人讲一些阿罗汉的境界、佛菩萨的境界,他可能不是很明白,但讲一些凡夫人的事情,他们都会比较喜欢听。就像幼儿园的孩子,讲一些成年人的生活或课程,他们都不会有什么兴趣,如果让他们玩游戏或者看动画片,他们就会很欢喜。所以对凡夫人直接讲真理有一定的困难,但长期不讲是不利的。
《诸法集要经》里说:“当乐谈真谛,不习世俗言,若依世俗者,为轮回所缚。”应该谈一些真谛,如四谛、因果、空性等等,如果我们天天讲一些世俗的贪嗔痴语言,比如军事、打仗等等理论,则很难获得解脱。
老修行人一般都不太喜欢听世间的语言,我依止过一些老上师,他们可能偶尔提一下,但长期来讲,他们根本不愿意听一些世间语言。“啊,这件衣服多少钱啊?”“哪里好玩啊?”很多大成就者或真正的修行人根本不关心这些。他关心什么呢?——如何利益众生,如何学习中观最甚深的缘起空性,他对这些很有兴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群体有不同的类别,圣者们有共同的语言,有邪知邪见的人也有他们共同的价值观。
普施具悲心,精通缘起法,
如何能甘受,意之诸烦恼?
下面是讲心的三种不善业:贪心、害心、邪见。菩萨以自己的欢喜心、悲悯众生的心,愿意舍弃所有内外财物和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话,他怎么会有贪心呢?贪心就是别人拥有的财物自己想得到,“今天他穿了一件好衣服,要是我有多好啊!我想要那个东西。”“今天他开的那辆豪华车,我拥有的话多好啊!”凡是别人拥有的东西,不管是人也好,财物也好,都想得到,贪心就是这样。但菩萨的话,他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愿意给别人,对世间没有任何贪著,就像《百业经》所讲,他对待财物如粪土一般,根本不会贪。
“普施”的原因就是没有贪心而且“具悲心”。菩萨对待所有众生没有差别,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有爱心,有爱心怎么会有想打他、杀他的害心呢?凡夫人因为没有悲心,就经常想害人、杀人或者打人、抢人,有很多不良心态。菩萨具有悲心的原因,就不会有这些念头。
因为菩萨精通内外所有缘起法,里里外外一切万法都是因缘而生,(只有大乘的佛菩萨才能究竟通达缘起空性)这样的菩萨怎么会有痴心呢?凡夫因为具有痴心而不懂取舍,对因缘法毫无所知,比如认为这个世界是常有造物主造的,或者是由时间、微尘造的,这些观点都不符合缘起的道理。菩萨已经通达了缘起空性,世俗当中一切显现都是如梦如幻,胜义当中了不可得、远离四边八戏。菩萨已完全明白甚深缘起空性的道理,怎么会有愚痴心?很多愚痴的众生,要么堕入常边,要么堕入断边,而菩萨绝对不会这样。
“如何能甘受,意之诸烦恼?”作为菩萨怎么会在心中产生贪嗔痴呢?绝对不会的。虽然细微的邪见——萨迦耶见我们都有,但最可怕的邪见是认为没有因果、没有轮回的邪见。菩萨要度化众生、摄受众生或证悟万法的话,远离邪见是很重要的。《华严经》里面讲:“离邪见海,入实法海,以善方便,摄众生海。”他离开了邪见的大海(海是很多的意思,《普贤行愿品》提到很多次海),意思是远离了邪见的话,我们可以证悟真理,然后以善巧方便摄众生海。有了这种方便,我们会摄受非常多的众生,这也是需要正见、远离邪见。我觉得讲得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具有正见的人确实是今生快乐、来世也快乐,具有邪见的人即生入于邪道的迷网,来世也漂泊于黑暗的长途,极为痛苦。
布施波罗蜜多和持戒波罗蜜多已经讲完了,下面是安忍波罗蜜多。
悲尊受害时,利他于自苦,
恒得益想喜,于何何所忍?
慈悲的菩萨受到别人对他的诽谤、殴打等各种损害时,他是怎么对待的呢?他把自己的痛苦看作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好机会。比如我是一个菩萨,别人今天诽谤我、打我、杀我的话,我不会把对方看作怨敌,而是把他当作最好的善知识,在利益众生的菩提路上,觉得遇到害我的众生非常难得,所以菩萨会更加欢喜——“恒得益想喜”,恒时把损害当作一种机会并欢喜,就像《佛子行》所讲,菩萨遇到损害,就像得到如意宝一样欢喜。
而我们不会这样,很多修行人在生活当中该忍的时候——不管是别人在网上骂你或当面说你,都没办法忍,当时很多嗔恨心就涌现出来了。在遇到生活当中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时,真正的菩萨对别人不会有害心,甚至还会觉得他是我最好的善知识,你看修行的机会来了,如果没有遇到这个坏人,我就没有机会修安忍了。就像阿底峡尊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就经常带着一个脾气不好的弟子。很多修行人也觉得身边的人很坏,性格、脾气都不好,但是跟他的因缘想断也断不了,这是怎么回事?也许这就是诸佛菩萨专门赐给你修安忍的所依,对吧?有些人不想打电话,但是不打也不行,有好多烦恼。
现在这个时代当中,许多出家人可能过得相对好一点。守持清净戒律的出家人,生活很自在,而不守持清净戒律、人际关系复杂的出家人可能比在家人更痛苦。在家人有很多关系的纠缠,一个人要面对上面的领导、下面的眷属,还有身边的人,要扮演很多角色,有时就处理不好,有些人想自杀,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但菩萨面对世间人受不了的对境,就像鱼入于水、火兽融入火一样,特别相应。菩萨修安忍的时候很欢喜,遇到安忍的对境也很欢喜。佛陀在《六度集经》里讲,以前有两条龙在海里生活烦了,就变成两条小蛇到陆地上,有一条毒蛇想吃它们,其中的一条龙很生气,准备显现龙形吃掉毒蛇,但另一条龙叫它不要这样(可能它们以前听过佛法),它说:“佛说要修安忍,我们应该安忍。”于是它们显现龙身返回龙宫,显形时刚才那条毒蛇就吓死了。佛陀说当时修安忍的龙是自己的前世,不修安忍的龙是阿难尊者的前世有这样的故事。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话,在漫长的轮回当中,甚至成为旁生,也一直不会舍弃慈心。在佛的传记中经常有这样的记载,佛在因地即使当动物也不会舍弃众生、伤害众生,我们也应该这样发愿,这个很重要。我们以前不懂,在没有学习大乘佛教的时候,有些人确实害了很多众生,但从此之后要发愿:我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伤害众生。我们平时也应该像佛陀那样发愿,在生活当中尽量饶益有情。这就是安忍波罗蜜多。
于他离他想,恒爱他胜己,
难行故悲尊,勤非难极难。
菩萨的精进波罗蜜多也和众生有关。“于他离他想”:对其他众生没有他想。前面修行品也说过菩萨没有他想,他人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什么你和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而且不是对与自己关系好的人才你我同等,而是对所有众生都同等。菩萨经过修行完全证悟了自他平等,因此没有众生是他人的想法。
菩萨是自轻他重的,关心他人比自己还重,爱众生胜过自己。有些法师也是这样——挺好的,比如我给他的班里什么东西,欢喜得不得了。给他个人东西,只是说可以、可以。从表情上看,虽然对给自己也有欢喜心,但是对班里的人得到利益更为欢喜,这就是菩萨的一种行为。
菩萨一个是没有他想,还有一个是爱他的心已经超过爱己。在这样的心态当中,菩萨难行能行,做了无量无边的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悲尊菩萨“勤非难”,对他来讲精进并不是很困难。具有利他心的菩萨,因为特别爱众生,利益众生一点都不会觉得辛苦,在内心当中确实愿意做众生的仆人,为众生服务。
人的心力差别非常大。如果真正想利益众生,为了众生再累、再苦,遇到任何违缘你的精进也不会退转。很多人的利他心不重,在发心的过程当中经常说:“现在我没有油了,开不动了,不行了。”比如说发心三年,就一直数:“一年、二年,还有半年,我就要退了,欢喜欢喜!”我们真正的利他心够不够,每个人都可以观察观察,也应该想一想。如果我们利益众生的心足够的话,在生活当中,再怎样给众生当牛做马都没有任何怨言,在发心过程中也不会有很多抱怨。
我们为什么经常有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有的人出于自私,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在佛学院当中还算可以,大家都在真诚地学习大乘佛法,但在不同地方的学会负责人当中,有些人刚开始就有自己的目的,一旦自己的利益失去了,发心马上会中断——不管别人愿不愿意,从管理等方面可以看得出来。菩萨为什么不会痛苦、不会累、不会间断呢?因为他有真实的、超越的利他心,所以不会有困难。
作为凡夫人或声闻缘觉,利他的心并不是这样的,所以说“极难”,而“悲尊勤非难”,菩萨勤奋是毫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爱众生。声闻缘觉和世间人像菩萨那样利益众生是很难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种爱,你是爱自己的,不是爱众生的,这样你就不愿意付出,做什么都特别会算。本来平时数学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这时就会计算付出的时间和所做的事情,天天都打算盘。原来是打算盘,现在不需要了,用手机马上就能算出来。很多人没有爱心的话,自己所做的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会一直算计,在这方面菩萨和凡夫有一定的差别。《宝云经》里也讲,菩萨为了利益一个众生,在千百万劫当中,即使跨越火海也心甘情愿,这种境界我们是很难想象的,菩萨的精进就是这样。
下面讲菩萨的禅定和智慧,我就简单讲一下。
三定小安乐,自乐执退失,
穷尽许有痴,菩萨定反之。
精进波罗蜜多有三种定。“小安乐”是说世间的禅定、声闻的禅定、缘觉的禅定与菩萨的禅定相比,都是小安乐。很多地方包括美国、英国都非常喜欢禅修,但世间禅修是小安乐。有些地方只是这样坐着,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他们说因为乔布斯喜欢禅修,很多美国科学家也这样。
声闻缘觉的禅定也属于小安乐。为什么这样讲呢?“自乐执退失”,因为这是一种世间的有漏禅定,当你离开人间或出定的时候,禅定的境界和对自乐的执著都会退失。对于声闻和缘觉的话,是“自乐穷尽”——自己的乐并不是退失而是穷尽,当你入于五蕴寂灭的禅定,得到阿罗汉果位之后,会完全入于灭尽定。这二种禅定都是有愚痴心的:世间人没有证悟人无我,所以有愚痴心;声闻缘觉虽然证悟了人无我,但是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还有所知障,实际上也具有愚痴心。菩萨的禅定超越这些。
现在我们也强调大家要禅修,希望我们这边的法师,你们自己也尽量在早晚或课堂中修禅修,不然自己一点禅修的境界都没有,给别人讲禅修也很可耻。所以自己要会禅修,以后在学校和企业当中,刚开始可以讲一些世间的禅修,因缘具备的时候,再讲出世间的禅修。现在有很多人经常去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斯里兰卡学禅修,我也了解了一下,学习南传佛教声闻缘觉禅定也可以,暂时获得这种寂灭,断除人我执的烦恼也很好。真正菩萨的禅修是具有大乘寂止和胜观的,这方面我就不多讲了。
如夜手摸触,罩灯三种慧,
悲尊之智慧,无比如日光。
下面是讲智慧清净的功德。世间人闻思修行的智慧,就像半夜三更漆黑一片的时候摸到某个东西,如瓶子、柱子等等,因为被黑暗所遮,虽然手已经摸着了,但眼睛没有现量看到,所以不知瓶子是白色还是红色。世间人的闻思修行就是这样,不管是听闻、思维、修行,都像在黑夜里面摸东西一样,“可能是这样吧,上师说是无常,应该是无常吧”,但你没有亲自见到无常。原来一直说无常,直到你的房子被拆了才知道:“啊,真的无常了,一月前我的房子还好好的,现在连墙壁都没有了,喇嘛钦!”那时可能是现量见到无常了,世间人是这样的。
声闻缘觉虽然也有一些闻思修行的智慧,但是范围很小,就像一个小洞、小屋子或者灯罩里的光明一样,内部比较亮,对外面就没有很大的能力。声闻缘觉是照见自己五蕴相续无我而遣除烦恼而已。世间人的智慧、声闻的智慧、缘觉的智慧与大悲尊菩萨比较起来,菩萨的智慧就像日光一样,能照亮整个世间。佛菩萨能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可以毫不混杂地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和现相,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佛菩萨的智慧和愿力。
虽然菩萨能通达一切相,但在显现当中,菩萨有时也现凡夫相。《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讲:“菩萨大悲力,奋迅方便智,住圣无上处,而现凡夫事。”虽然菩萨具有大悲,又有智慧和方便,住于无上的境界当中,但在显现上也可以是一个凡夫——这位菩萨好像也会有头痛啊、烦恼啊,因为要随顺众生,所以真正圆满智慧波罗蜜多的菩萨,我们从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出来。有些菩萨、善知识,也许我们一辈子都在接触,但不一定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有些道友也这样,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功德,直到最后他离开人间,或者从他的个别行为当中,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位大菩萨,只是现凡夫相而已。我们讲到智慧波罗蜜多的时候,要知道菩萨在人间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因为他完全知道众生的心和行为,在众生面前能以种种方式遣除众生心里的黑暗,这是方便法。
在座的人,不管在修行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学会善巧方便。现在很多人跟自己家里的人关系不好,这样确实不太好。作为佛教徒,最好具有“奋迅方便智”,它是很快的,就像狮子奋迅一样。因为我们学过大乘的智慧,对家人朋友,你可通过方便智慧让他们欢喜,关系不要弄得太僵了。作为佛教徒,人际关系不好也不行,不光是在佛教团体当中,居士在任何场合都要学会做人,要顺应现在的时代和社会,包括言行举止都要善于学习,应该可以融合。虽然我们有时讲得特别好,“闻思修行、空性、证悟”等等,但是接下来跟自己的家人朋友,哪怕一起坐个车或者在宾馆歇一晚上,也跟别人闹得特别不愉快,让人非常痛苦,这样别人也非常容易生邪见、生烦恼,所以这不是菩萨的行为。希望我们做人的时候,每个人都学习菩萨的行为。
就像我刚才引用的教证“而现凡夫事”一样,菩萨会这样的。我们在别人面前也应该善巧,看你所化的众生:如果是汉传佛教的话,你可以在他面前显现汉传佛教;如果是其他宗教徒,也可以随顺;如果他没有任何信仰,我们不能说:“你没有信仰很不好啊,没有信仰的人如何如何。”用一些不好的比喻,那样是很不好的。其实他有他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要求别人都跟着你来,这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乐。为什么佛陀转了八万四千法轮?《俱舍论》里面为什么讲了那么多相关内容?因为我们的意乐、根机、界性都不同。哪怕是吃一顿饭,也是有些人喜欢吃甜的,有些人喜欢吃酸的,有些喜欢吃咸的,各有不同。居士里面有些穿绿色的,有些穿白色的,有些穿红色的,有些今天穿白色、明天穿黑色,各自意乐都不同。我喜欢的,他不一定很喜欢,要理解众生。
这样的修行,我们还是要多想想。不然,我们只是习惯于说一些特别庄严的语言:“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说起来很好听,但不要说天边无际的众生,对自己身边的那个小可怜,你天天反目成仇也不是很好。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大家再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