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66课
2017年4月6日
这次好几堂课都在讲六波罗蜜多,我个人觉得很开心。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这辈子遇到了大乘佛法;二是这辈子系统地学习了《大乘经庄严论》,尤其是与弥勒菩萨(未来的弥勒佛)的弥勒五论结上了善缘;三是学习大乘佛法不仅对增上智慧、对治自相续烦恼有非常大的利益,也是报答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恩德的方式,等等。我想我们每次听闻或学习大乘佛法,都应该是法喜充满的——因佛法的缘故获得满满的欢喜。现在的人们没有法喜,即使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财富,也不一定能欢喜快乐。
在座的各位都一直在坚持听大乘佛法,我们现在正在讲第三本书,今年上半年讲一部分,下半年讲一部分,第三册就完成了。如果没有什么违缘,明年能圆满最后一册的话,不但我获得了传讲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我想你们听众也真正得到了听闻所有大乘经论的圆满功德,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今是末法时代,人们的各种心理痛苦一直在增强,抑郁症、自闭症患者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学习这样的佛法,至少心理也是健康的。无论你的身体或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快乐或痛苦,你都能正常地活下去,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必要。
下面开始讲课。
辛七、归摄:
当知诸白法,散乱入定俱,
是以二二二,波罗蜜多摄。
不管十地还是十波罗蜜多,所有菩提分法都可归集在六波罗蜜多当中,所有善法又可摄于三种当中:不入定的、入定的、入定和不入定二者结合的善法。即颂词“散乱”“入定”还有“俱”——散乱和不散乱都具足。
六波罗蜜多当中,有两个是属于未入定的、为散乱所摄的善法,是哪两个呢?就是开头讲的布施和持戒。为什么圆满持戒和圆满布施属于不入定的善法?比如布施,我们知道,法布施不可能入定——除了佛菩萨能在入定的境界中讲法,但这是很高的境界,一般的法布施肯定要依靠身体和语言;财布施要用自己的手给别人东西;无畏布施也需要自己亲自参与。大多数布施都是依靠身体和语言来完成,不是依靠入定来完成,可以说是散乱心的、非入定的善根。持戒也一样,本来戒律有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几种,其中主要是别解脱戒。大多数别解脱戒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都跟身体和语言有直接关系。所以,布施和持戒都为未入定的善根所摄。
入定的波罗蜜多是禅定和智慧。不用说,禅定的本体本来就是入定的。智慧有三种:闻、思、修。闻和思不是入定的,闻与自己的身体有关系,思与心理有关系,但思进行辨别时一般都有一种散乱。在闻、思、修里面,最主要的智慧是修慧,因为通过修慧才能觉悟。禅定是入定的本体,修慧是入定的结果,因此把它们称为入定的波罗蜜多。
安忍和精进既有入定的部分,也有非入定的部分。比如布施和持戒的过程都需要修安忍和精进,实际上是非入定的;智慧和禅定的过程也需要有安忍和精进,二者实际上是属于入定的。
(现场有小孩哭闹)他不出去,他想听法是吧?开始唱歌(上师笑)。听课的时候有小孩在下面闹,传讲的人和听众可能都会觉得受影响,但对孩子本身的因缘和将来的成长来说,小时候如果有闻法的机会是很好的。我去藏区为老百姓讲课的时候,有些法师说:你们最好把孩子带到外面去,在里面不要哭,但跟孩子说不要哭呢,他非要哭,不一定能办到。孩子从小如果有这样的善根——因为小时候的记忆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比如很多上师的传记里都说: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跟妈妈一起拜见过某位大德,后来听说这位大德如何如何了不起。我看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很多大德都有这样的故事,从小都有这种印象。所以我们不管是听法、放生,还是做一些善事,都希望能给孩子一些好的影响。我们出家人没有孩子(除非是出家前的),我看今天这边大多数是在家人。在家人的话,有些人过去有孩子,有些人现在有孩子,有些人未来有孩子,孩子就像三世佛一样,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善根我觉得很好。有些教育不一定是非要老师给你讲课,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因为这个孩子刚才在“唱歌”,这是给他的教言。
辛八、断违品:
菩萨施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这个颂词共有七个不贪。藏传佛教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大译师叫作俄·洛登喜饶,他翻译《大乘经庄严论》时,他发现后译的版本都是用的“不贪”,七个不贪都一样,而前译派译师的版本,则用了“非贪、无贪、未贪”等很多不同的否定词,好像每个不贪都有不同的意思可以表达出来,意义非常深奥。原来他是很傲慢的,认为自己翻译得特别好,但看到前译派贝若扎那、嘎哇•华泽、焦若·鲁伊嘉参的译本之后,自己开始觉得很惭愧,对他们一直赞叹不已,怎么说的(上师诵藏文偈颂)。以前我刚来佛学院,1985年法王如意宝讲《中观庄严论》,堪布根登洛若给我们做辅导,当时他讲了这个故事、念了这个偈颂。偈颂的意思是:前译派的贝若扎那,他的智慧像虚空一样非常广大;嘎哇·华泽和焦若·鲁伊嘉参二大译师好比太阳和月亮;宝贤译师即仁钦桑波译师,他的智慧像早上的启明星;而俄·洛登喜饶的智慧(他说自己)就像萤火虫一样。我以前讲《现观》也说过,从译风上也可以看出前译派高僧大德伟大的智慧及他们对佛学的贡献。
下面对每个波罗蜜多从七个方面分析,大乘真正的六波罗蜜多断除了七种违品。(“菩萨施未贪”,下面的每个颂词只改一下“施”字,其他都是一样的,但表达的意思都有点不同。)菩萨的布施实际上远离了七种违品,哪七种违品呢?
第一个,菩萨的布施是“未贪”,已远离布施的违品,违品是什么呢?就是吝啬心。不愿意布施,法布施不愿意,财布施也不愿意,一直紧紧抓着财物不放,但菩萨没有这个违品。
第二个是“非贪”。菩萨在有布施的因缘时,乞丐来了他不会说:我以后再布施,先等两天、明年再布施,他会立即布施,这叫作非贪。凡夫人可能会:“过两天再说、以后再说。”耽误很长时间。
第三是“无贪著”。菩萨布施是全面布施,对布施没有满足心。凡夫人可能这个东西愿意布施,那个东西不愿意布施;愿意布施给某个人——比如我的亲朋好友,或看起来很可怜的乞丐,但自己很讨厌的人就不愿布施;或者我只布施家乡的乞丐,只在十月初十布施,受八关斋戒时布施,开心时布施——在时间、地点、食物等方面对布施都有一定的限制。
我原来说过,有一次我布施乞丐,先拿出一张十元钱,觉得太多了应该小一点,放回去结果又拿出一张一百元的,不好意思就给了,但不是很愿意给的。凡夫人的布施在物质、时间等方面都有限制,但菩萨的布施在这些方面都无有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布施。
第四个是“亦非贪”,即不贪回报。菩萨不会想:因为我布施的原因,即生当中可能别人会喜欢我,或者过一段时间我在财物、感情、生活方面可以得到回报。菩萨对于今生的回报没有贪著。
第五个,菩萨也不会想:因为布施,来世我可能财富圆满、相貌端严,或者势力强大、身体健康等等。菩萨不会贪著这样的异熟果报。
第六个,菩萨已经断除了吝啬的随眠烦恼,随眠指的是很细微的习气。菩萨不但断除了吝啬,连吝啬的细微随眠习气也断除了,所以菩萨不会有贪著。因为一地菩萨已经布施度圆满,已断除吝啬的习气。
第七个,菩萨已经远离了恶的作意和散乱的分别念。恶的作意是什么呢?在布施后自己想获得小乘的寂灭果报。菩萨已经远离了三轮分别,证悟了三轮体空,因此菩萨的布施已真正远离了贪嗔或吝啬心。《增一阿含经》中云:“智者随时施,无有悭贪心。”智者随时随地都布施,不是今天开心才布施,明天不开心就不布施,在布施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吝啬心。这是很重要的。
当然布施与我们的意乐和发愿都很有关系。《大宝积经》里讲过,以前有两个人一起布施,一个人发愿回向自己成为国王,另一个人发愿回向成为大臣,两人的目标完全不同,后来得的果也不同。因为布施的功德,最后一个变成了国王,一个变成了大臣。世间布施的发愿是不同的。
出世间布施的功德在经论中也讲过,因为对众生有慈悲心,所以菩萨是非常愿意布施的。《大宝积经》中说:“菩萨行布施,以慈覆众生。一切诸世间,无有如是乐。”菩萨行持布施是以慈悲覆盖所有众生,世间中没有像菩萨布施那样的快乐。有些人布施时特别痛苦、伤心,但大乘佛教徒,尤其是真正的大菩萨,在布施的过程中心情是非常好的。
有些人也经常讲,有了钱不一定很开心,但是把这个钱给别人,别人真正得到利益或享受的时候,自己会有特别大的满足。对于喜欢布施的人来讲,在世间的一切快乐当中,行布施是最大的一种快乐。当然,凡夫人可能觉得布施是最痛苦的,尤其是一个人有信仰,另一个人没有信仰的话,有信仰的人想布施,没有信仰的人可能就会不理解、想不通,这是很正常的。
总之,布施波罗蜜多已经远离了七种违品。
希望大家背诵这个偈颂。这些偈颂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七个不贪也可以,非、无、未也可以。实际上,菩萨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七个不贪,内容很简单。大家要记住,《大乘经庄严论》中,每个波罗蜜多都有七个不贪,具体是哪几个自己要清楚。
当然,我们的布施和持戒等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我们不要自己认为:我今天给了一百块钱或捐了一千块钱,我就做了很大的布施,我就是慈善家!你看这个是我获得的奖品,在领奖台上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我布施了几万块钱或者怎样,就认为我已经是不贪了。但在不贪、不贪当中,可能还是有点贪著,这不是菩萨最究竟的布施。
下面讲菩萨的戒律。
菩萨戒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大乘经庄严论》的内容有时可能比较多,我也争取在一个小时内讲完,最多超过五分钟。你们听本论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里面故事不多,但内容都比较饱满,我还是想尽量给大家多讲一点内容——因为有些人如果没有学到很多,就会觉得一个小时有点儿浪费。大家在一个小时内还是要专注。
菩萨持戒也远离了七种违品。
第一个是未贪,未贪也是破戒的违品。凡夫对贪嗔痴慢这些烦恼都有一种贪著,比如很多人是以嗔恨心、贪心、痴心来破戒,而菩萨已经远离了这些破戒的贪著。
第二个,菩萨不会推迟持戒。“我今天守戒可能有点困难。”“我年轻时没法守戒,退休后再准备守居士戒。”“我准备以后出家。”“我以后准备守菩萨戒。”“现在我没有办法出家,孩子才八岁,等他长大,大学毕业的第二天我就准备出家。”很多在家人都是这样。很多出家人也会说:我在某个阶段没办法,以后再说。而菩萨不会这样,什么时候因缘成熟,什么时候就立即受戒。
第三个,菩萨守戒没有片面性。现在很多人是这样:“我只能守一条戒,我可以不喝酒,但不抽烟实在是没办法。”“我可以不吃肉,但是我吃海鲜。”有些人是“我持戒二三天还可以,时间长了不行。”“我可以参加短期出家。”“我在喇荣好好守戒了,下去就没办法,还是要杀生、喝酒。”所以,凡夫人的持戒在地点、环境、时间方面都有片面性,但菩萨的威仪随时随地都是非常清净的。
第四个,菩萨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不会希求今生的回报。他不会想:“因为我守戒不害众生,可能别人会对我好一点。”“原来我的敌人太多了,出家以后可能我债也不用还了,别人对我也没有危害了。”——这是为了逃避敌害而出家受戒,想求一个回报。
第五个,有些人受戒是为了得到来世的果报。因为受持清净戒律能生生世世获得快乐、转生到天界等等,但菩萨没有这样的想法,不会因为贪著异熟果而持戒。
第六个,菩萨已经断除了所有贪嗔痴烦恼的习气,因为随眠烦恼都已断尽,菩萨不会贪执对境。只要有随眠烦恼——《俱舍论》里面讲,只要对境现前、随眠烦恼未断、非理作意三种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烦恼,从而导致出现破戒的现象。但是菩萨的习气已经断尽,不会有这样的贪著。
第七个,菩萨持戒不是为了获得小乘的果位,他的持戒也远离了三轮执著,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获得戒律,所以菩萨的戒律非常清净。我们守戒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即使广闻博学也非常难以得到解脱。《月灯三昧经》中讲:“多闻不能救,破戒地狱苦。”即使你对经论广闻博学,但如果毁坏戒律,将来一定会感受地狱的痛苦。所以,受持清净的戒律非常重要。当然,到了最究竟的时候全部是三轮体空,这是最无上的戒律。龙猛菩萨在《十住毘婆沙论》中讲:“若无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得,是名上尸罗。”我和我所都没有,远离了一切戏论,一切所得也没有,这就是最无上的戒。现在很多人说:我受持了一个非常清净的戒律,但是如果还有我和我所的执著,还有三轮的执著,并不是最上的戒律。如果能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这就是菩萨的戒律。
第三个波罗蜜多是安忍,菩萨修安忍也远离了七种违品。
菩萨忍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第一个,菩萨修安忍的时候没有嗔恨心,更没有以嗔恨心扰乱别人的行为。安忍的违品主要是嗔恨,有了嗔心就不可能有安忍,有安忍就不可能有嗔心。如果没有嗔心,就不会有扰乱别人相续、伤害别人的行为。菩萨已经远离这个违品。
第二个,菩萨修安忍会立即修,不会说:“我现在没办法修安忍,过一段时间再修,因为我的怨敌还没有消灭完。”“我跟某个人的关系不好,等我把他处理了,再准备修安忍波罗蜜多”——对修安忍有一种拖延,但是菩萨不会这样,他随时随地立即可以修安忍。
第三个,菩萨没有把相似的安忍执为满足的贪著。从时间上讲,有的人是“我修两天安忍,过一段时间敌人出现我就去打仗”;在地点方面,“我对中国人可以安忍,但对美国人无法安忍”,或者“我的亲朋好友害我,我还能忍,但是我的怨敌、竞争对手害我的话,我才不客气呢”。这样的修安忍只是针对某个人、某个地方、某个时间,都是片面的。现在有些人对个别人能忍,但对个别人就没办法忍。有些人在某个时间当中能忍:“我这几天守八关斋戒,我不害人,等八天受完戒再说。”我们那边经常有这样的人,有些老乡说:“现在某上师正在说法、授八关斋戒,我这几天好好守戒,守完我准备去报仇。”这样修安忍不是很圆满。不管别人如何打我们、骂我们、害我们,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前世的一种业力,当作一种修安忍的机会来接受。
第四个,菩萨修安忍并不是为了今生得到一些回报。“因为我安忍修得很好,别人对我的态度应该越来越好吧。”“因为我修安忍,可能别人会对我供养、如何如何。”有些人本来心里嗔恨心很严重,但表面上装着修安忍,好像没事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今生的回报。
第五个,有的人今生修安忍是为了生生世世相貌端严:“听说修安忍会很好看,我这辈子不太好看,所以这次一定要修好,下辈子我长得应该非常好看。”有些法师经常说:“修安忍非常好啊,怎么讲呢,这个手啊、脸啊,都会非常的漂亮。”修安忍就会很漂亮,或者来世眷属圆满、财富圆满等等。但菩萨不会贪著这些异熟果报而修安忍。
第六个,菩萨已经断除了嗔恨的随眠烦恼习气。
第七个,菩萨没有小乘的恶劣作意,也没有对分别散动的贪著和三轮的执著,菩萨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就已远离了这些障碍。《入行论》中云:“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经常想起敌人、修不了安忍时,就没有快乐的心,天天都很痛苦。有些人是无缘无故很烦躁;有些人可能是福报,好像每天心情都很好;有些人是无缘无故就生嗔恨心,现在这样的人特别多,不知道是食物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莫名其妙就产生特别大的嗔恨心:“我烦得很,今天去吵架了。”“为什么?”“因为我心情特别不好。”
前段时间甘孜州有个新闻,我一个同学的女儿在上班的路上被人捅死了。她大概28岁,非常有善根,但可能是前世的业力还是什么,那个人拿着刀子在路上等着,当女孩路过的时候,就对她捅了好多刀,把她杀死了,很可怜的。问凶手为什么杀人,他说我心情不好。可能是精神有问题还是什么,心情不好就可以随便害人?有段时间,我的房子每天早上五点钟有人扔石头,后来管家把他抓住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心情不好。我也没有对他做什么,他就心情不好。这个时代,也许从佛教的层面讲,就是业力现前。像我们也没有害过什么人,心里也没有想过——即生肯定没有害过,也许是前世,所以导致他心情不好,也许是他自己的各种原因。
现在世间当中是有这些现象,但作为菩萨来讲这些完全可以忍受。《大宝积经》中讲:“当念谁骂我,骂者不可得,骂詈嗔恨者,皆悉是空事。”如果有人骂我,我就用智慧观察,发现骂者不可得。对我进行谩骂的话,我生起嗔恨心,如果用智慧剖析嗔恨的本体时,也是除了空性一无所得。
这句话我还是很喜欢。我们在网络上和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受到别人的谩骂、侮辱——有些确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你抢了他的生意、夺了他的事业等等;有些确实在即生当中没有什么原因,就无缘无故地被诽谤。我是这样想的:不管在网上还是什么地方出现语言的攻击,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提升安忍心,非常感谢他们;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出现一些违缘、反面人物,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考察。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不管是什么经历都是有价值的。在你面前出现很多朋友、帮助你的人,当然是菩提路上的助缘;也许在你面前出现不是很乐观的、对你制造各种违缘、说你过失的人,你也可以反思,这样对自己也有帮助。
在大乘佛教的发愿文中,经常说我们不但要感谢所有亲朋好友,同时也要感恩所有怨敌及违缘、魔障,包括一些邪魔——这些对我们的身心带来危害的众生。这是菩萨道非常殊胜的窍诀。
接下来讲精进。
菩萨勤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菩萨的精进也一样,首先是远离精进的违品懒惰。有一种懒惰是天天什么事都不想做,除了吃饭一直躺着。戒律里讲,懒惰的人连坐都不好好坐,一直躺着、睡着。还有一种懒惰是属于同恶懒惰:特别喜欢看世间的电影、电视,做一些特别没意义的散乱的事情。菩萨已经远离了这些懒惰。
第二是菩萨不会拖延精进。有的人是“现在没有人说我,我就不能精进”,需要有人劝才能精进:“你要去听课!”“好好好,我去听课。”然后听了一节课,“好累啊,全身都是麻麻的,不听可不可以?”非要别人劝他,他才去听一两节课。“我明天听吧,让我休息一下,我太累了,我本来有好多好多事情。我今天不听可不可以?我今天不修可不可以?我今年加行实在是修不完,可不可以再延一个月?如果可以,到时给你买一盒比较好的巧克力。”这样一拖再拖。行善要像前辈大德所说,像美女的头发着火或者怯懦的人怀里进了毒蛇一样,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要立即行动,不能一直拖,不然以后可能会有一些违缘和障碍。做善事的时候行动力很重要,一直拖着:“明天再说、后天再说、慢慢来吧。”这样不太好,要尽量去行持善法。
第三个是菩萨不会满足一些相似的精进。比如只是学一部论、两部论;或者只是在一天两天、一个月内好好学习,或者“年轻就好好闻思,我现在已经五十岁了,没办法闻思了,脑子动不了,现在人老了”,还没老就认为自己不行了。还有的是:“我只能精进一天,白天精进,晚上就没办法。”其实对法长期无有厌倦地精进才足够,但很多人没有这种精进。菩萨已经远离了这种满足于相似精进的耽著。
第四个,菩萨不会贪著回报。不会想:因为我特别精进行持善法、帮助他人,这辈子别人应该对我有好的回报。
第五个,菩萨不会贪著成办业际等异熟果,比如今生我精进地帮助别人,因此我未来世所有事业会成功、有很大的异熟果报等等。
第六个,菩萨远离了所有懒惰的随眠习气。
第七个是没有对恶劣作意和三轮分别的贪著。菩萨不堕二边、远离四边八戏,三轮体空的精进是最上等的。
禅宗有位叫阇夜多的印度祖师,应该是二十祖吧,当时他去一个地方弘法,当地有很多修行人,其中一个叫盘陀的人非常精进,他身上穿的是粪扫衣,夜不倒单、日中一食,昼夜六时礼佛。很多人认为他应该最快成佛,但阇夜多说:“他离成佛还很远。”别人问他:“那你是怎么修行的?”他说:“我不颠倒,也不修道;我不会白天精进,晚上不精进;我不多食,也不一食。”他讲了很多远离二边的、比较高的境界,就像《六祖坛经》讲的那样,当时包括盘陀在内的很多人都完全明白了。
虽然某些人看起来白天晚上都特别精进,但实际上他的耽著并没有破。如果没有真正懂得法理,有些精进也不一定非常合理。所以,在修行过程当中远离三轮分别非常重要。
禅定也同样远离了七种违品。
菩萨定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第一个,禅定的违品是散乱,菩萨不贪著散乱,即心散乱、身体散乱。
第二个是菩萨不贪著拖延禅定,不会说:“我今天没法禅定,再过二天、三天就闭关。”
第三个,菩萨没有以相似的静虑为满足的贪著。比如只是一二天坐禅,寂止当中只能修行一部分,不会全面地修。或者“我在某地、某时闭关才能好好修行,其他都没办法”。所以,菩萨是很伟大的,可以随时处于入定的状态。而我们一年当中如果有七天闭关或一个月闭关,就认为我很了不起。
第四个,菩萨不贪著修静虑的回报。不会想:“我现在修静虑帮助别人,经常修持善法回向,别人可能对我有很好的回报吧。”
第五个,菩萨也不贪著禅修的异熟果。不会想:“我今生好好禅修的话,来世身体没有什么疾病,修行也获得圆满,能转生到色界、无色界中。”
第六个,菩萨没有禅定的违品——散乱的烦恼习气。
第七个,菩萨没有小乘的恶劣作意和对三轮的贪著。
因此菩萨在修道过程当中,已经远离了禅定的七种违品。
菩萨的智慧也同样远离了七种违品。
菩萨慧未贪,非贪无贪著,
亦非贪未贪,非贪无贪著。
第一个,智慧的违品是常见和断见,菩萨已经远离了常见、断见等邪慧。
第二个,菩萨没有对修行智慧拖延的耽著。不会说:“我现在暂时不能依止善知识,不能闻思修行,我现在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修行,以后再来吧。”
第三个,菩萨不会对少许的智慧感到满足。“我只听个课,有闻慧就可以了”“思考就可以”“修行就可以”,或者“修行的话,我只修一下世间的禅定、智慧,不需要修出世间的法”。菩萨不会这样,他闻思修的智慧非常全面、完整,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没有时间、地点的局限,所修的智慧本体没有缺陷,就像《解义慧剑》中所讲到的智慧那样圆满。
第四,菩萨不会贪著因说法而获得现世利益。不会想:“因为我说法利他,别人可能对我很好,对我恭敬供养,获得很多世间利益。”
昨前天我看到,有些地方连“现世佛”都出来了,什么什么如来,什么什么佛,还给别人办法会,举行什么仪式,我们连这些词都不敢用。富楼那尊者不知道有没有转世,当时他是说法第一,但转世之后不会说法就完了。现在有很多转世,他的上一世非常非常了不起,然而一转世,有些行为比凡夫还差的话,就让人有点接受不了。现在佛教当中有些人利用说法,贪图某种回报。
真正的说法不图回报。《大宝积经》里讲,没有世间八法、以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的心态宣讲波罗蜜多,有二十种利益:如智慧具足、生生世世有坚强的力量、行为清净、心得开悟、不会为魔所转等等,有很多方便,大家可以看看,我也可以提供给大家。宣说佛法在生生世世中都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从究竟来说菩萨对这些利益并不贪著,但暂时对我们来讲还是需要了解的。世间一些人把佛法当作获取利益的工具,这是非常不清净的获利途径。因此现在和将来的时代中,的确是有点复杂的事情,这个原因我到时候也可以再讲一讲。
第五个,菩萨不贪著未来成为智者的异熟果。
第六个,菩萨已完全断除邪慧的随眠习气。
第七个,菩萨对回向下劣涅槃无有贪著,也远离了三轮执著。
菩萨已经远离了上面所讲七种违品,这就是菩萨的智慧。
以上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个波罗蜜多都有七个不贪,用不贪、非贪、未贪都可以,意思归纳起来就是:真正的菩萨六度都有七种不贪。当然这七种不贪是以菩萨的入定智慧为主而讲,在现实的显现中,我们还是要有对有漏善根的追求,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到达彼岸之前,依靠船只是很重要的。比如《大宝积经》里说法的二十种利益,暂时我们还是要懂得,我们的确很需要智慧波罗蜜多的真正利益。
现在的佛教徒一定要具有智慧,不仅是佛法方面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也要了解现代科技方面的一些知识,如果不了解,佛教徒的理念跟不上科技发展,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现代所谓的人工智能,将来可能驾驭全世界。现在全世界很多高科技人员都在拼命研究,一些抓住经济命脉的大财团都在追求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这些技术知识,仅仅是依靠自己的信心,不一定能适应时代,世界是会改变的。
佛教徒在独自思维和修行的过程中可能不需要科技,也不需要世间的很多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世间当中还要继续弘法,就需要很多前所未有的知识,所以佛教徒需要不断地学习。在人工智能方面,本来我还想讲一些故事,但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说了。
我希望佛教徒们不但要学习出世间的解脱法门,也要了解当前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知识,这对你的修行也许有一定的帮助。当然,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杂修,可能太乱了,这当然要看你自己的根基,如果你觉得看得太多、见得太多对修行有影响,不看也可以。但是你要长期弘法利生的话,还是要从大局出发、高瞻远瞩,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既看到当前世界的各种变化,也要探索我们未来的路应该怎样走。如果我们一直不去了解世界,到一定的时候,可能赶不上最高科技的足迹,其实佛教的智慧应该赶得上,但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准备,确实会有一点困难。
原来很多修行人只满足于在寺院里面一日三餐,或者完成每天的早晚课,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恐怕不能广大地弘法利生。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本来今天在这里想讲一些其他事情,但时间基本上到了,所以我不多说了,就一起回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