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64课
2017月3月30日
今天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我认为每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都应该学《大乘经庄严论》,如果不明白《大乘经庄严论》的论义,我相信这个人对大乘经典不一定很精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大乘经庄严论》颂词的意义非常精通,说明他对大乘佛教非常通达。在座的各位都自称自己是大乘佛教徒,但对大乘佛教到底了解多少呢?我们不说别的,最近几天都在讲六波罗蜜多,也许我们在其他经论中都遇到过六波罗蜜多,但对六度不一定很明白。我本人三十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和学习大乘经论,这次在翻译本论的过程中,更有了一种不同的定解,我越来越感到:如果真正想了达大乘佛法,就必须要学习这部论典。
在座的各位道友,虽然有的身体不好,有的心情不好,有的家庭状况不好,有的工作不好,有的人际关系不好、烦恼非常重,有的琐事特别多,有的钱赚得不多等等,虽然有各种原因,但都一直坚持下来了,有这么一部分人;有一部分人是今天听一下,明天休息一下,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还有一部分人就像盲龟遇木轭一样——偶然来到佛学院拍照片,然后进来这里听了一堂课——这是他在这辈子当中第一次听大乘佛法,也是最后一次听大乘佛法;有些人虽然是第一次听法,但是连一节课也不能圆满,听了一个偈颂就走了,也有这样的情况。
不过我想,按照《地藏本愿经》里面所讲:如果善男子善女人遇到大乘佛法,哪怕只是听闻一个偈颂或一句话,对大乘佛法发起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此人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回向法界的话,得到的功德无法用比喻说明。原话我记得不是很清楚,意思是这样。不管男人女人,谁遇到大乘佛法(当然,长期闻思修行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一点不用说),甚至只是听到一个偈颂或一句话,这样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在座的各位闻思诸佛菩萨的大乘经典,有很大的功德,虽然想获得功德是一种善的执著,但是这种执著确实也很需要。你要过河的话,没有桥肯定不行,到了彼岸再拆桥也可以,但在此之前你还需要桥,没有是不行的。因此许多善法最初都需要依靠善的取舍来修行,这一点很重要。我今天想说的是:学习大乘佛法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哪怕是听一节课、半节课。我讲课时经常看到一些人因为听不懂,拿着一个大大的照相机就走了。我很想用一个东西打他,但也没办法。
下面我们接着讲六波罗蜜多。这次六波罗蜜多讲得比较细致,希望你们要认真看书。学习大乘佛法的人经常会遇到六波罗蜜多,如果没有闻思这部论典,恐怕是不会真正懂得的。前面讲了六波罗蜜多的定数、法相,今天开始讲次第。为什么先是布施、最后是智慧?为什么不能反过来?为什么是这样的次第?
辛三、次第:
依前而生后,下劣殊胜故,
粗大细微故,如此说次第。
次第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二是前前下劣,后后殊胜;三是前前粗大,后后细微。诸佛菩萨在相关经论中都宣说了六波罗蜜多的次第。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何经典里的六度都是布施放在前面?它们的次第是否可以调换一下?”这里已经讲了:
第一个原因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如果你没有舍弃一般世间人所贪恋的种种事物,就没办法守戒律——假如天天都贪执赚钱,就没办法受菩萨戒或出家戒。所以,一般先要看破、放下,把积财、赚钱等念头放弃后才可以守戒。你要先作布施,有了布施的功德才能产生戒律,戒律应该是果,布施是因。实际上,布施比较容易,守戒律比较难,守戒对身口意的要求比较严格。
戒律与安忍相比也有一种因果关系,但守戒是比较容易的,依靠守戒的清净因才可以安忍。大家都知道小乘戒有沙门四法:“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报。”这是一个基本的戒律,也是基本的安忍。安忍的前面需要有戒律,在身口意清净的基础上才可以安忍。
然后在安忍的基础上才可以精进。因为对寒冷、酷热、饥饿或甚深的法要有一种安忍心,才可以继续精进下去。
然后以精进为因才能成为禅定。具备精进的心才能安住,不精进的人是无法安住的,有了安住的心才可以产生智慧。如果没有安住或禅定,智慧就无法产生。《大宝积经》讲:“如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如果没有禅定的心,清净的智慧是没办法获得的。一些大德也经常讲:戒中生定,定中生慧。所以,以禅定为因,心寂静后才能见到真谛,真谛依靠禅定的心才可以见到。
布施和持戒、戒律和安忍、安忍和精进、精进和禅定、禅定和智慧都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因果关系,后后依靠前前而产生。一个不守戒律、不修安忍、不修禅定的人,想直接通达智慧也有点困难。现在有些人经常讲:我不愿意守戒、不愿意布施、不愿意安忍、不愿意禅定,但我还是想通达空性——这样确实有点困难,六波罗蜜多前面的基本的因都没有,你的智慧凭空而降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是一个因果的次第。
第二个原因:前者较为劣,后者较为殊胜。布施和持戒比较起来,布施的人比较多。大家都喜欢布施,不管是婆罗门、国王、官员或屠夫,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作布施。而持戒是比较难做到的,自己守持戒律使三门得以清净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持戒比布施殊胜。
持戒与安忍相比:清净戒律比较容易,自己一个人好好护持就可以,但修安忍就比较困难了,比如你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此时修安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安忍比持戒殊胜。
安忍跟精进相比: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你自己修安忍比较容易,但是你要不断地行持善法、利益众生,具有这种不间断的精进心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精进比安忍殊胜。
精进与禅定相比:不间断行持善法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压制自己所有的分别念,让心静下来是很困难的,所以禅定比精进殊胜。
禅定与智慧相比:心能安住、压制烦恼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从根本上断除烦恼是不容易的,所以智慧比禅定殊胜。
刚才简单地跟大家作了介绍。前者比较劣、后者比较殊胜在其他的经论中也有宣讲,《中观四百论》中讲:“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一般六波罗蜜多的布施是对下根者说的,戒律是对中根者说的,禅定、精进、智慧是对上根者说的。我们应该在前者的基础上着重寻求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所以,后后是上根者所求的法,前面的布施、持戒、安忍比较而言相应于下根者或中根者。不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上根者,都不愿说自己是下根者,做的时候愿意做下根者的事,听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上根者,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称呼。大家应该清楚,世间当中布施与安忍和精进比较起来,前者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个原因:有粗大和细微的差别。所谓“粗大”是容易行持、内容比较简单的意思。所谓“细微”是内容很深的意思,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很难以接受、趋入和通达。
比如世间当中的屠夫、愚笨者,包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只要有钱、有点福报,都可以做一些布施。但是比较而言,持戒是不容易的,因为在实际行为当中三门要相应戒律比较难。
然后比较而言,戒律比较好守,自己安住就可以了,但安忍更困难,因为守持沙门四法或其他清净戒律的人都比较多,但是真正能修安忍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修安忍比持戒还难,我们要记住。
然后修安忍也比较容易,但是长期的、尤其是像大乘佛法的精进——在千百万劫当中利益众生,在这方面不懈地努力,这是非常难的。
精进跟禅定比较起来,可能很多人都愿意度众生,但是自己在长时间当中入禅定是很难的。
禅定跟智慧相比较起来,寺院里面入禅定的人比较多,但是真正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四谛法门的人不多,所以后后非常深细。
因此,刚才从三个方面(分别因果、胜劣、粗细)讲了,六波罗蜜多的次第是有规律的,不能随便改变。我是这样觉得,如果不想学习大乘佛法就另当别论,如果想学习大乘佛法——《大乘经庄严论》里面的许多字词,虽然以前我们经常遇到,但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懂得其中的意义。如果你真正反反复复去了解——有一定智慧的人喜欢研究分析,我想是会非常喜欢的,还有修行的人也会很喜欢,因为修行的人能从比较甚深的方面趋入,对大乘佛法应该有很多的了解。
下面讲六波罗蜜多的定义。
辛四、定义:
能令离贫穷,获清凉灭嗔,
胜行及持心,了知胜义故。
下面每个波罗蜜多都结合梵文的意义而讲。
首先讲布施。布施在梵语中叫“达那”,“达”是贫穷的意思,“那”是舍弃的意思。什么叫布施呢?就是离开贫穷。布施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你看有些人听了半节课就走了,原来有一段时间还可以。他们真是连听一节课的福分和缘分都没有,听不懂就离开了。)
布施就是远离贫穷。有些人可能外在的财物很少,这是外贫穷;有些人内心很贫穷,这是内贫穷。布施的意思是远离所有的贫穷:对于受施者,获得财物后就没有贫穷了;而对于做了善事的布施者,生生世世也不会缺少财物。不管是内财物还是外财物,都会让布施者和受施者离开贫穷。不论做什么样的布施,都会对自己和他人有利。我们往往认为布施可能对他人有帮助,对自己不一定有帮助,其实自己是将来获得财富者,而所布施的对境是现在获得财富者。因此不管遇到什么众生,都应该好好作布施。
有些人对自己悦意的人布施,不悦意的人就不布施。以前佛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一个长者外出的时候对妻子说:今天如果有沙门、婆罗门来化缘,你要好好布施。他的妻子依言做好了准备,结果来了一位长得很不好看的独觉,她以貌取人就不愿布施。仆人提醒她说:长者不是说让你布施吗?她说:我本来想布施,但是这个人长得不好看,我不愿意布施。仆人说:长者并没有说,不好看的人不布施,好看的人才布施。但不管怎么说女人都不想布施,仆人想:遇到圣者很难得,虽然他长得不好看,我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食物布施给他。仆人布施食物时,圣者就显现了各种神通神变,这时仆人发愿:我今天布施你食物,希望我生生世世不要变成像你一样难看的人(众笑)。后来长者回来了,赞叹仆人说:你的心特别好,以后你可以享用我的财富,获得自由。他原来是一个仆人,最后成了家里的主人,果报现前也会这样的。
西方的一些乞丐去乞讨也要穿着打扮一番,看上去很可爱,人们都愿意布施;如果衣服脏兮兮的,谁都不愿意亲近。获得布施与一个人的相貌、福报也有一定关系。我们作布施的时候,不但对方可以离开贫穷,而且自己也会离开贫穷,这个例子大家应该清楚。这是布施波罗蜜多。
持戒在梵语中叫“尸罗”,“尸”是清凉的意思,“罗”是获得的意思,就是获得清凉。具备戒律的人在今生当中没有国王的惩罚和生活的压力,过着非常清凉的生活。好多出家人的生活的确比较清凉,没有什么痛苦热恼,可以生生世世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涅槃安乐的清凉。一般持戒也叫清凉,持戒的意思就是获得清凉。
安忍在梵语中叫“坚德”,“坚”是灭的意思,“德”是让它灭,引申出来就是灭掉自己相续当中的嗔恨。安忍的意思是灭嗔,灭嗔也包括谛察法忍——对空性法门的安忍,实际上能接受空性,就不会有诽谤和抵触的心。
精进在梵语当中是“布雅”(这些分析非常棒,你们以前可能对于精进等的内涵都不一定了解)。“布”是殊胜的意思,“雅”是对它进行行持。即深信和行持出世间的微妙法,将其不断地结合殊胜行为。很多世间人特别精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每天忙于世间的工作,这是不是精进呢?这叫相似的精进。真正的精进,是为出世间的解脱而努力。
我们获得人身的时候应该要特别努力。《入菩萨行论》讲:“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人身相当于是一条船,依靠它可以渡过痛苦的大海,这样的船并不容易得到、非常难得,现在得到人身的“船只”之后,希望大家不要愚昧地天天睡懒觉,应该早起晚睡、精进地修行。有些修行人没有讲考和考试的话,闻思修行就特别差,不过现在还可以,个别道友早上起得也比较早,但白天听课的时候经常打瞌睡。
禅定的梵语叫“达雅那”,是受持的意思。受持什么呢?受持自己的心。禅定就是抓住自己的心,不让它去外面散乱。
智慧就是“札嘉”,“札”是上等的意思,“嘉”是了知的意思,也就是了知胜义谛。比如说会电脑、会工程、会设计等等,这些叫不叫智慧呢?不叫最殊胜的智慧,只是相似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通达胜义谛,只有通达胜义谛的智慧,即第六个波罗蜜多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此处是结合梵语讲解六波罗蜜多,这种解释方法特别好,也有一定的深度。六波罗蜜多的定义应该是这样。
接下来我们学习六波罗蜜多的修法。前面讲了它的法相、定数、次第是什么。现在讲它的修法,这个修法比较多,大家应该认真看。
辛五、修法:
是说一切修,依实依作意,
依思依方便,以及依自在。
修法共有五种依:依实而修;依作意而修;依思维而修;依方便而修;依自在而修。每个修法都有很多小的分类,比如依实而修、依作意而修各有四种修法;依思维而修从大的方面有六个修法,其中一个又分四个修法;依方便而修、依自在而修各有三个修法等;总共有二十四个修法。下面一一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第一个修法是依实修。所谓“实”就是意义或实在的事物,依于六波罗蜜多的意义而修,它可以分为四种:依因、依异熟、依愿和依抉择力。
1.依因:有些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因为他是大乘种姓,所以无论转生到何处,即使没有善知识的劝导,但是他自己从内心当中自然而然会喜欢布施、持戒等等。有些人真是这样的,虽然处于无神论的人群当中,但是从小都特别喜欢布施、安忍、精进等等,虽然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人开示大乘佛法,但是自然而然对大乘佛法非常欢喜,这是他种姓的因成熟导致的。因为前世有大乘种姓,到一定的时候这个因成熟了——成熟主要安立于自心的欢喜上。
2.依异熟:因为前世专门修过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因此,即生中获得可以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多的所依身体。在座的很多人,以上两个因应该都具足。有些人可能自己并不愿意修行,突然就进到了我们的群体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前面是从心的力量来讲,此处是从身体的异熟果来讲。因为你前世修了六波罗蜜多,所以这辈子具有修持六波罗蜜多的所依身体,你是布施者、持戒者、精进者……这是从异熟果安立修行。
3.依愿:以前他发过愿——不管转生到什么地方,都希望能布施、持戒等等,因此即生当中会有这方面的因缘。
4.依抉择力:指他这辈子的智慧、抉择力很不错。他不是光听别人说,而是自己通过学习完全具有抉择的能力:我要布施,执著不坚实的财物有什么意义呢?我要持戒,持戒的功德这么大!我应该三门清净,三门不清净的人如此散乱,没有什么意义;我应该修安忍,所有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用慈悲心来摄持的话,没有什么安忍不了的。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力来抉择六波罗蜜多,这叫作依抉择力而修,即生当中的智慧特别不错。
最近我看到有些比较好的房子被拆了,有些道友的房子也没有了。原来有些人特别执著房子,旁边挖一个水沟都跟很多人吵架,很多次喊管家——我的房子如何如何,但最后无常显现,房子也没有了,不如当时就作布施,这样它就已经保存了,更坚实了——
《毗奈耶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出去打工三年,赚了三十两金子,他回家时看到有个地方开无遮大法会。他问一个维那师:供养这些僧众要多少钱?对方说:如果供一天需要三十两金子。那个人心里想:这次遇到僧众非常难得,我干脆把赚来的钱全部供僧好了!他供养之后两手空空地回家了,他的孩子和妻子都在等着他,妻子问:“你赚到钱没有?”他说:“我得到了三十两金子。”妻子问:“金子在哪里?”他说:“存在一个非常坚固的保险柜里面。”妻子继续问:“到底在哪里?”他说:“存到僧众那里去了。”(众笑)妻子知道后特别不高兴,马上把丈夫捆起来,去找当地的官员告状:你一定要惩罚他,他不负责任,家里等他三年,他却把所有钱给了别人!就像现在的有些人一样,认为放生是把钱扔到河里面,供僧也没有什么用。官员对他进行了询问,觉得他的心很善良,做的善事非常有意义,就让他当了一个村长——村长还是村支书我也不知道(众笑)。这个人当了领导,有了权力和地位的话,财富也就滚滚而来,后来他也没有受苦,好像妻子又跟他和好了。这是抉择力,他通过智慧真正了知积累财富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不喜欢积累财富的人:房子不太好的,拆了也没有什么感觉;自己的大房子、好房子别人看不惯,拆了反而高兴。执著世间当中的财富没有什么意义,他是用智慧的抉择力来确定的。
第一个修法已经讲完了,有因、异熟、愿、抉择力四个方面。所以我们经常发愿、祈祷很重要——让我生生世世变成修六波罗蜜多的人。
第二个修法是依作意而修,也有四种。
1.信解作意。大乘经典经常讲六波罗蜜多作意的功德非常大,如果你能够相信并产生信心,自相续当中的功德自然而然会增长。我们对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多、空性意义等等有一些信解,这叫作信解作意。
2.品味作意。对以前自己做过的布施、持戒等等,知道功德很大,回忆起来自己很欢喜。品味就是品到味道。持戒的功德如何如何,布施的功德如何如何——他自己真正感受到了。其实有时候品味很重要,不管是修空性、修布施还是持戒,自己对每个波罗蜜多都有一定的感受。如果只是对吃的很会品味,对佛法一点都不会品味,这样很不好。
(有些人对吃的很会选:“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不过有时天天都是一个味道也不太好。现在有些发心人员,一方面很感谢他们给大家提供饮食,另一方面每天都是一种样式也不太好。听说很多部门今天是白菜,明天也是白菜。最近看到一个酸菜已经连续出现了六天,所以有时候应该换一下味道,换一下样式,好吧?不然的话,做饭的人可能只是自己喜欢,他也不是故意的,应该是好意,他自己特别喜欢吃就每天做,但下面的人不一定喜欢。每天都是一种样式的话不太好,虽然我们是苦行者的群体,但也并不是没有条件换一下。我今天稍微说一下,希望你们不要不高兴。)
这是品味,应该对六波罗蜜多有一定的感受。真正布施、持戒的人,自己到了一定的时候会有一种感受。比如说喜欢持戒的人在任何群体当中都愿意寂静,身口意很清净,他会完全品尝到这个法味。
3.随喜作意。他对于十方世界当中行持波罗蜜多的人,包括自己和他人都特别随喜。对于别人做的布施、持戒、安忍,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非常欢喜。
4.爱乐作意。心里对自他将来要做的布施、持戒等功德非常欢喜。随喜是对过去所做的功德欢喜,爱乐是对将来要做的六波罗蜜多特别欢喜,对他人行持六度也没有什么嫉妒心。
第三个修法是依思维修,分为六种:不厌足思维、广大思维、欢喜思维、利益思维、不染恶劣思维和善妙思维。
1.不厌足作意分为四种(以布施为例):
1)施物不满足。为了能成熟一个众生,菩萨可以用恒河沙数的七宝做布施,他不会想:“我给了这么多七宝,已经可以了。”这是真正的不厌足作意。我们只是布施一点点东西,就觉得已经可以了,不要再给了。昨天我这边装藏,有些东西装多了,我告诉下面的人应该少装一点,产生了一个吝啬心——装藏有时需要一些宝物,凡夫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是菩萨是施物不满足,为了利益众生,用恒河沙数的七宝做供养、布施都不会产生厌足心。
2)施身不满足。菩萨在每个刹那间当中为了众生可以舍弃自己恒河沙数的身体。他不会想:“我这么多次舍弃了身体,已经可以了。”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态。
3)时间不满足。菩萨为了一个众生,在恒河沙数劫当中可以不间断地布施,他不会想:“我在这么多劫当中利益了他,已经可以了。”现在有些发心人员经常说:“我已经发心二年了、三年了、四年了、七年了!”有些说:“我发心三个月、四个月了!”发心的人经常讲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心,本来有些人的发心真的能利益很多众生,但可能是福报的原因,中间自己就退了,有这种现象。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他能在恒河沙数劫中利益一个众生,这种精神非常不可思议,我们真的很随喜。我们有时觉得非常惭愧,但还是要努力,不能因此生起厌离心。
4)众生不满足。菩萨以恒河沙数世界充满七宝及同等数的身体于同等数的劫中布施一个众生,让众生成熟无上菩提,根本不会生起厌烦心——“啊,我现在已经可以了,我已经安置了某个众生;我已经度化了十个人;我已经讲经说法多少年了……”其实有时候这样说就是一种自我执著,应该非常惭愧。
我们讲经说法也好,度众生也好,在很多方面一定要努力。尤其是法师们应该想一想,你年轻的时候可能条件还没有成熟,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和因缘,在有了讲经说法的因缘时,不能说“我现在身体不好,特别不舒服,每天都睡不好觉”,其实自己想好好地休息,还是睡得着的,很多人不想发心就用身体当借口,身体不好的话,谁也没办法控制,如果身体确实不好,我们还是不得不考虑。
现在各地的发心人员和修行人员,我觉得还是比较可以。现在很多人在听课方面的确很不错,我们这里很多汉族年轻人学习非常踏实,比我们还精进,很有希望。还有很多藏族的领导、公务员、医生等各种人平时也在学习和研究。有些人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所以只是研究道理,有些人不是研究,自己各方面也允许,一直很虔诚地在学习,逐渐自己的行为也会比较如法。
现在这个社会确实比较浮躁,从全世界来看也是如此。最近我看到俄罗斯八十多个城市在示威游行,说领导如何如何;英国脱欧,苏格兰也要闹独立;美国川普的有些政策没办法执行下去,他又大发脾气……好多国家发生的事情像小孩在玩游戏一样。实际上,面对很多事情,内心懂得无常还是很好的。有一种说法是“无欲则刚”,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特别大的贪欲,可能生活会过得特别安全。
对你们个人来讲,在获得的所有财富当中,利益最大的就是大乘佛法对你自相续的改变。我们这样闻思修行的机会,有多少年很难说,听闻大乘佛法的这种因缘不可能长期存在。我自己也在想,哪怕是讲一节课,对我来讲也是有生之年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对你们而言也一样。
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得过《大乘经庄严论》传承的人,老堪布里面也只有少数,很多年轻堪布根本没有,因为法王传的时候很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所以,我想我们的传承和法都非常殊胜,大家哪怕听一节课也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有意乐,对法的信解心和意乐很重要,有了这样的意乐,我们凡夫人以这个法本来对照自己,可以发现自己有很多方面的缺点,每次发现都可以修补、改正,这样自己的人生会更有意义。
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从世间层面来讲,可能你当的官很大;你的智慧、水平都很高——在什么国家留过学;有些人赚的钱也特别多;有些人长得也很好看;有些人觉得自己智慧超群……但在很多方面,这些跟大乘佛法的智慧比较起来,也许并不足道。
如果我们能够很谦虚、很真诚地学习佛法、要求自己,也许你的人生会更加有意义,也许你通过一堂课或一段话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否则,现在也许是很好的,但未来的前途是很迷茫的,有这个可能性。
2.广大思维:比如菩萨对布施、持戒等等没有一刹那不发心,一直不间断地在做,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有时还是很懈怠。
3.欢喜思维:菩萨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把他们安置于菩提,心里非常欢喜,这种欢喜是觉得众生对我的恩德很大。我们布施是觉得我对众生的恩德很大,但菩萨恰好相反,觉得依靠众生我才有机缘修布施,众生对我的恩德很大。
4.利益思维:跟欢喜思维稍微有点不同。我去利益众生的话,实际上是他对我的利益非常大,而不是我对他的利益很大,菩萨是这样想的。
5.不染思维:菩萨在做布施等过程中没有自利心、不求回报。
6.善妙思维:菩萨不愿意独自享受所有的善根,而是把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获得菩提。持戒等都可以此类推。
第四个修法是依方便修。即任何一个波罗蜜多都以三轮体空来摄持。比如布施的话,对能施者、所施之事物、布施的对象都是以三轮体空、不分别的方式来修持。实际上三轮体空能清净一切作意,是行持佛法最殊胜的方便法。为什么叫方便呢?前面的方便品讲过,通过三轮体空的方便能清净一切修法。
第五个修法叫依自在修。菩萨获得三清净地的时候,能任运自成行持六波罗蜜多利益众生。自在有三种:身自在、行自在、语言自在即说法自在。身自在是法身和报身:获得三清净地,可直接享受如虚空般的法身境界;获得八地菩萨以上,自然而然能够享受大乘佛法的受用,这叫受用身。行自在指化身:获得了八地菩萨以上,可在人和天人等无量众生面前随机示现各种身份利益众生,这叫化身自在。语言自在:八地以上的菩萨获得语言自在力,在不同的众生面前以不同方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以上五种修法可以依靠二十四种作意利益众生。
本来还应该讲一些偈颂,但是时间差不多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