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63课
2017月3月24日
今天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昨天讲到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讲得非常细致、甚深、广大。希望听课的道友认真听,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在讲课的一个小时当中最好能安住下来,不能安住的人,最好刚开始上课就离开。
《大乘经庄严论》比较深,有些人不一定听得懂,包括学佛很长时间的人,也不一定能听得非常明白。因为里面并没有很多故事,也没有现在的人喜欢听的内容——让你如何发财、挣钱、美容、养生等等,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这些不一定能满足你。但从长远的解脱来看,哪怕是听一节课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和利益。何况我们上课前后都念诵《普贤行愿品》,善根已经用三殊胜摄持。
昨天提到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做任何善事都不要忘记三殊胜:前行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正行是不管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心都一缘专注;后行是把所做的善根进行回向。现在每堂课加上课前课后的念诵不会超过两小时,这是我们确定下来的。课前我们念诵《八吉祥颂》《发菩提心仪轨》等,中间讲经说法,大家听闻经典,最后以《普贤行愿品》回向,具足三殊胜。
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引用了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证:“一切善根若以三殊胜摄持而行则成大乘道。”菩萨所有的善巧方便都可以摄于其中。昨天讲的内容,第一是不生厌倦心,第二是不堕声闻缘觉自私自利的心,第三是一定要用无分别的智慧来摄持。这个道理用窍诀来说,就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证。
对于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三殊胜是很需要的。希望各地的道友,前面尽量发菩提心摄持(念诵文中有发菩提心的方法);中间听受佛法时最好心能专注。现在世间人特别忙,手机关机一个小时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但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很好的禅定;最后一定要用《普贤行愿品》或者《生生世世发愿文》《愿海精髓》等来摄持善根。
昨天讲的内容,第一个颂词(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的意思是说:犹如万物依靠大地一样,六波罗蜜多和三十七道品等所有善法也依靠身语意三业。这是一个比喻,不知道当时我表达清楚没有。最后几个颂词是讲六度的定数,以增上生和决定胜及自利和他利而决定,六波罗蜜多全是利他,利他也是利己。
下面开始今天的内容。
不爱诸受用,极敬不厌二,
瑜伽无分别,大乘仅此已。
昨天从两个方面讲到六波罗蜜多的定数,一是从增上生和决定胜的角度来讲,增上生和决定胜刚好对应六波罗蜜多,六度已经包括在里面;二是从自利和他利方面分析也可以确定数目,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
有些人想:除了六波罗蜜多,不是还有十波罗蜜多吗?比如方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但其他经论中讲,这四个波罗蜜多都可以包括在六波罗蜜多当中,有的包括在智慧度中,有的包括在禅定度中,方便度可以包括于智慧度。所以波罗蜜多的数目不用多,主要而言就是六波罗蜜多。
下面讲大乘佛法可以归集在六度的定数中。
首先是“不爱诸受用”。因为不喜爱色声香味触等内外所有的受用,所以没有什么舍不得布施的,这叫作布施度。一切善法包括在六度中,第一个就是布施度。
第二个是持戒度,“极敬”指对学处极为恭敬,不犯细微的戒律。在利益众生方面,对蚂蚁以上的细微众生都不会伤害。
《毗奈耶经》当中有个公案:曾有两位比丘去拜见佛陀,因为路途很遥远,两人已经没有水喝接近渴死了,这时好不容易看到一点水,但是水里有好多虫。一个比丘喝了水就没有死,而另一个就渴死了。喝水的比丘独自一人见到了佛陀,但佛陀对他说:“虽然你见到了我的色身,但你没有守戒律;而另一个比丘早已见到我的法身。”原来死去的比丘早已转生天界,以天人的身份先见到了佛陀,并现证圣果。当时佛陀赞叹守戒比丘,说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伤害众生的生命。
以前讲过,华智仁波切在德格附近念经超度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边念边情不自禁地笑出来,弟子问:您为什么笑啊?华智仁波切说:我看到老人已经变成了小天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跑得那么快,就忍不住笑了。
大乘六波罗蜜多的持戒度是连细微的戒律都不犯。《大智度论》有一个公案:有位国王本来答应布施乞丐一些食物,但他被罗刹王抓走了,他恳求罗刹王说:“能否让我回去满足一个乞丐再回来,绝不食言。”罗刹王答应了。国王圆满布施后真的回来送死,罗刹王看他不违实语,就放了他。里面有个教证是:“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
现在人们经常强调诚信。尤其西方的习惯跟东方有点不同,西方人如果被发现说妄语,那么这个人以后在任何场合都会被视为不可靠的。西方人特别在乎诚信,认为妄语的罪过比偷盗还严重。
乃至细微的戒律我们都要以恭敬心来护持,不管是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还是后来的高僧大德所制定的准则:比如佛学院所规定的制度,学会或者寺院根据需要而制定的制度,包括开法会的一些规定,我们都应以恭敬心来护持。有些人不在乎各种规定而随便违越,这不是很好。我们要以恭敬的方式来遵守戒律。
颂词“不厌二”包括第三安忍度和第四精进度。
第一个“不厌”即安忍度:菩萨对有生命的任何众生,不论人、动物或怨敌,即使他们害自己也不会产生损害之心和厌倦之心,任何众生来害自己都把它当作一种顺缘。《入行论》中讲:“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修布施的对境——乞丐是非常多的,而怨敌等修安忍的对境却非常难遇,因为菩萨从来不害众生,所以他的敌人很稀少。修大乘安忍波罗蜜多的人,如果有人害你应该特别珍惜。
第二个“不厌”即精进度。安慧论师的讲义讲,在面对无情的各种损害时,比如在修行过程中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天气恶劣或遭受地水火风等的危害,能忍受这种苦行也叫精进度。或者在积累智慧资粮的过程中,对无人相、无我相、无常、无我完全能接受,这是谛察法忍,属于安忍度。我们在持戒、布施等积累福德资粮的过程中,能精勤、不厌倦,这是精进度。精进度和安忍度合起来叫作“不厌二”。
第五个“瑜伽”是禅定度:心安住于一缘的瑜伽相应境界当中。
第六个“无分别”是智慧度:对内外的任何相状都不去执著。实际上禅定即所谓的寂止,智慧即所谓的胜观,有了寂止胜观二者,大乘出世间的所有法都可以现前。因此,“大乘仅此已”:所有大乘法在六波罗蜜多中完全可以包括。
六度中还可以包括三学,这是六度定数的第四个原因。
于境不贪道,得彼禁散乱,
不舍众生增,余者净障碍。
是就三学言,佛真说六度,
初三末二者,二学一属三。
第一个“于境不贪道”是布施波罗蜜多,对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不生任何贪欲。《正法念处经》中讲:“远离一切贪,不为境界惑,则能灭烦恼,如火焚干薪。”如果我们对任何对境都不贪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就不能诱惑你,你就能行持布施。如果贪执房子、财物等色声香味触所摄的对境,你就不会愿意布施。所以要作布施的话,一定要不贪对境。其实,世间中的所有对境都没有什么可贪执的,即使你特别贪也不一定会成为你的。
第二个“得彼禁散乱”是持戒度。获得色声香味触五种对境时,要禁止对它散乱。一般来讲,守戒律的时候如果遇到外境的欲妙,听到好的声音,都应该严格禁止散乱。如果心一直散乱于对境,就不可能很好地护持戒律,一定要对心有一种控制,使其不散乱。其实并不是得到五种欲妙后都会有障碍,如果你对它散乱、执著才是有障碍的。
第三个“不舍众生”是安忍波罗蜜多。众生对你可能有诽谤、邪行、与你背道而驰等各种危害,我们如果能安忍,不舍弃众生,就是安忍波罗蜜多。众生是很可怜的,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舍弃他们、损害他们,那就失毁了大乘佛教修行者的行为。
第四个“增”是增上的意思,善法越来越增长就是精进。《法集要颂经》中讲:“善法若增长,魔罗不得便。”如果我们通过精进力使善法增长,内外所有邪魔外道对你根本无机可乘,不会有损害。一般来讲,精进的人善法是增长的。
精进是什么呢?对行持善法有意乐就叫精进。不希求解脱的人,虽然工作特别卖力,比如白天、晚上都上班,甚至熬夜加班、废寝忘食等等,但这并不是精进。有些企业家和成功人士表面看工作特别努力,但其实并不是精进,而是比较低劣的懒惰,属于一种散乱的因,与精进是相违的。
第五个“余者”是禅定和智慧。通过禅定和智慧能遣除二障,禅定能净除烦恼障,智慧断除所知障,或者说禅定能压制二障的粗大部分,智慧能根除二障的细微部分,所以“余者净除障”。
以上讲的六种波罗蜜多对解脱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修行完全可以包括在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里面。六波罗蜜多与三学是融为一体的。从三学而言,佛陀刚好说了六度。布施、持戒、安忍三者是“初三”,可包括在增上戒学中;禅定和智慧这两个波罗蜜多分别属于定学和慧学;精进同时属于三学,因为戒、定、慧三学都需要精进。佛教徒最应该追求的就是智慧、戒律和禅定三学,如果自己的相续当中要获得三学,就必须有精进,没有精进很难得到三学的功德。
所以我们要恒常加行和恭敬加行。精进有二种:一个是恒常的精进;一个是对菩萨的所有学处都非常有恭敬心的精进。应该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获得精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戒、定、慧三学可以包括在六度当中,六度也可以包含在三学当中。
六波罗蜜多不需要多也不能少的原因,前面已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增上生和决定胜;自利和他利;大乘所有的善法归集于六度;六度含摄于三学。大家应该明白。
第一个问题讲的是定数。以后如果别人问你为什么是六波罗蜜多?为什么不说五波罗蜜多、一波罗蜜多?如果是真正懂得《大乘经庄严论》教义的人,他会用四个原因来回答。这时别人可能又迷惑了:“什么是增上生和决定胜啊?我不懂。”
下面讲法相。
六波罗蜜多的法相在一些大圆满的讲义中也经常引用,如《前行备忘录》。六度的法相从词句上讲比较好懂,每个都可以以此类推。但在意义上每个人都应该考虑:我们的布施、持戒能不能成为布施波罗蜜多和持戒波罗蜜多?相似的持戒、布施和安忍实际上还不能算六波罗蜜多,因为波罗蜜多一定要用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如果没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就还有一定的距离。
辛二、法相:
布施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这个颂词是讲布施。下面的颂词只是把前面的“布施”换成别的波罗蜜多,其他的字都一样。每个波罗蜜多都有四种法相,具足四种法相就是波罗蜜多。
首先讲布施波罗蜜多:1.布施的违品是吝啬心,布施一定要无有吝啬心,断除吝啬心很重要;2.布施的助伴是具足不分别的三轮体空智慧,因为证悟了人无我、法无我,对能布施者、所布施之物、布施的接受者(有时是布施的行为)三者都不缘;3.布施一定要满足所布施众生的心愿;4.布施的作用:通过布施把众生安置于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果位。如果不能安置于佛果,如《现观庄严论》所讲,安置在与声闻、缘觉、菩萨相关的位置上也叫安置。“成熟有情三”就将众生分别安置于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果位。
大家要明白,布施最重要的是不要有吝啬心。不要想我今天布施给你,你一定要给我回报。圣天论师说:“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为了取得自己的利益而给他人布施,就像商人做交易一样应被呵斥。比如我今天去供养、布施,就只是为了让自己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可能大多数人作布施都有这种目的,这就不是最究竟的布施。当然这样的布施如果没有吝啬心,也会有功德。
吝啬心是令我们不能获得善法果报的一个障碍,严重的吝啬心甚至会带来非常可怕的果报。《旧杂譬喻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外出打猎,在很多地方都找不到水喝,特别干渴,后来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茅棚,里面有一个女人。国王向她要水喝,她给国王提供了水。国王很想见这个女人,但是她不愿出来。她的侍者说,她没有衣服不能出来。国王就解下自己的衣服送她,但是以她的业力感召,衣服一碰到她马上就自然起火烧毁了,接连三次都如此。国王觉得很奇怪,就问:“这是什么原因?”女人告诉他:我前生是一个国王的妻子,当国王供养婆罗门和沙门食物和衣服时,我生起特别大的吝啬心,我说供养食物可以,但是衣服千万不能供养。因为阻挠别人的善行,所以这辈子衣服只要一接触身体就马上烧毁。如果你真想帮我,到你的国家去找一个会念经的人,对他作一点供养,请他念我的名字作回向。国王就答应了。
(印度教有很多婆罗门,相当于佛教中的出家人,他们专门诵印度教的经典。经典里面经常说供养沙门和婆罗门都会有功德。我以前没有接触其他宗教时,觉得唯一供养佛教修行人有很大的功德,但在了解世界的很多宗教后,其实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特别的内容和意义,都是不同宗教徒供养的殊胜对境——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结果在他的国家里找不到会念经的人(可能是一个偏僻小国),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他说:“我没有念过经,但是我听过别人念经的声音,我念可不可以?”国王只好勉强答应,给他供养后让他念经作回向。虽然这个人不是经常念经的人,只不过是听过经,相当于得过经的传承一样,但在他念经回向之后,那个女人马上就可以穿衣服了。
人的根基各种各样,有些道友虽然是佛教徒,但是对念经超度一点都不相信。有些人说:“我对佛学理论很喜欢,但在这么远的地方给我念经,能不能起到作用?”这一点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念经是非常有作用的。就像这个公案所说,国王让一个不是很正规的、只是得过传承的人念经都能起作用。藏传佛教里经常讲,请人念仪轨最好是有传承的人。如果供养平时念经的人——尤其是说法师,让他念经或超度是非常好的。我们佛学院的堪布、堪姆经常收到请求超度的亡人名字,好像一些汉地信徒没有这个习惯,但藏地是有的。比如自己的母亲死了,每年都写上她的名字,交给一位出家人请他超度一下,其实这是很有用的,不仅对亡人有用,对活着的人也有用。公案中的女人也知道通过这种方式能消除业力。
我本人也经常这样,比如有些事情不顺利或身体不好、做了一些恶梦,我就马上交一点钱请僧众念经。根据我的状况,凭分别念自己想:今天应该念药师佛咒或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等,多年来都是如此。有时在佛学院这边交一点钱,佛学院的僧人比较多,现在还可以,念经都止语了。有时把钱交到朵芒寺那边,朵芒寺虽然僧人不多,只有几百个人,但我是在那里出家的。以前德巴堪布在世的时候特别重视念经,一下午大概念两三个小时,非常认真。我那天问了一下那边的管家,他们说现在大概念两个小时左右。我以前对他们说,念的时间不要太长,不然令出家人生厌烦心不太好。但确实,不管小寺院还是大寺院,出家人念经都会起作用,从佛法的角度讲,就是缘起不可思议。比如说我今天生病,要么是和我前世的业力有关系,要么是和暂时的违缘有关系,有关的话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消除业障。当然,通过念经并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消除疾病,这个我们也不敢承认。就像吃药一样,有些病可以治好,有些病也不能治好,再好的医生也绝不会保证:你的病我百分之百能治好,不可能这样说。同样,有些业力这辈子不一定能遣除,而有些的确是像药到病除一样会起作用。
所以,比如有些人的家人死了或自己的事业不顺、身体不健康——前一段时间有些人说身体不好、突然生病,我说念个经应该会好。后来他们说:“真的起作用!我原来不太相信,念经怎么那么神奇、那么稀有啊!”
有些人疑惑:“你人在美国,我在中国为你念经,距离这么遥远能不能起作用啊?”其实从佛教角度讲完全可以,从现在的科学来讲也可以。大家都知道量子力学,现在美国研究的量子电脑即将上市,量子技术现在美国排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日本和英国,中国还在后面——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比较成熟是在军事方面,有些用于测准时间。
量子力学有一个重要概念“量子纠缠”。我觉得我们在这里念经、那里起感应的话,用量子纠缠的原理应该可以解释。比如两个同样的量子,虽然一个在火星,一个在地球,但是一个起作用的时候,另一个也会同等感应。比如某人的儿子死了,但是远在北极或南极的父亲马上也会有感应。同理,我在这里念经,念经是一种善业,而在那里的病人的病是一种恶业,这两个业有一种互相纠缠的关系。从科学的角度,现在很多科学家也解释不清,为什么量子纠缠是同等的、互相有控制的,而且速度比光速快2.5倍。很多科学家都觉得非常稀有,虽然知道起作用,但原理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心灵的作用。有些人说:“我刚想给你打电话,你就打来了,怎么会这样?是不是你有神通?”其实,这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沟通,是不同位置量子的相互作用。现在很多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科学家都认为“量子纠缠”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万法唯心造”,或者能解释以不同的业力现前、感召,在同一时间内彼此可以感应、起作用的现象。
我们这里有很多在高端科学方面有所研究的人,你们可以观察我说的对不对,不对的话,你们可以用哲学或科学的依据来说明。
念经、祈祷、加持等,虽然中间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对方的确能感受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完全用唯物的观点不一定能说得清楚,但是要说没有的话,这是一个现量的事实,要否定它非常困难。
刚才讲到吝啬的过患很可怕。
有些人可能觉得佛经中的公案,包括刚才讲的这个故事都是神话,实际上,包括现在的一些影视剧也能说明佛教的很多道理。比如《三生三世》现在比较火,虽然里面讲的是世间感情,但也有佛教的内容。比如说一个人活到十四万岁或五万岁,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变,讲到天龙八部、狐仙、神仙等等,人们可能特别喜欢看,但不会思维其中的道理。这些影视剧当中也会讲人生的无常、爱情的痛苦,但大多数人所喜欢的不是佛教道理,最后还是觉得世间人生很有意义。虽然观点不同,但人们通过虚幻的电影所讲的虚幻世界,也可以说明现在的世界,也可以理解业因果的关系。佛教中经常讲以前人寿是八万岁、十万岁等等,很多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把它当作神话,实际上在部分非常可靠的历史中,它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以自己的智慧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以上讲了布施度的四种法相。
持戒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同理,持戒也具足四种法相:1.断除破戒。在守持戒律过程当中,断除菩萨戒、别解脱戒等所有戒律的违品。2.它的助伴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不缘守戒者、戒律、守持的行为。持戒跟布施有点不同,因为这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安立的。守戒者自己不缘,所守的戒律也不缘,如何守持——以正知正念、不放逸等守持的方法和行为也不缘,以三轮体空来摄持。3.守戒能断除对众生的危害,能满足众生的心愿。菩萨戒是摄善法戒、禁恶行戒、饶益有情戒,守持清净戒律能饶益有情、不害众生、满足众生的愿。4.通过守戒让众生欢喜,之后将他们安置于三乘的果位。
按照大乘的观点,自己认为自己是很好的戒律受持者也是一种破戒,《大宝积经》里讲:“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真正的持戒者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守戒。经里还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比如比丘有我执是破戒,有我所执也是破戒,认为我具有头陀行也是破戒,凡有我执都是破戒者,当然这是从大乘无缘的角度来讲的。如果认为“我的戒律非常清净,其他人都不清净,我刚刚受沙弥戒或比丘戒,其他人都没有受戒”,这种傲慢心按照大乘的观点来讲是不合理的。
安忍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安忍也具足四种法相:1.断除它的违品嗔恨心。2.具足不分别,不分别什么呢?一个是能忍者——修忍辱的人,一个是所忍的对象,一个是修安忍的方法,三者都以无分别智慧摄持。3.满足所愿,因为修安忍的人不害任何众生,他周围环境的众生都特别满足。4.通过安忍让众生欢喜,将他们安置于三乘的果位。
修安忍的菩萨跟谁都可以相处。比如发心人员分组,安忍修得比较好的人,很多人都抢着要:“这个人跟我吧。”如果一个人脾气不太好,大家都说:“他不要在我们组,不然我们都有点害怕。”或者:“这个人不要分在我的房子里,他来大家都不舒服,他开门、关门的力气好大。”所以脾气不好的人不受欢迎,而修安忍的人大家都很欢迎。《大圆满前行》中讲,真正修安忍的人是好的修行人,所有修行当中修安忍是最好的。如果安忍修不好——以前有些道友对我说:“你们那个师父叫安忍,名字是很好听,但他一点都不安忍,经常批评我们,我都受不了了。”那个师父不是现在的安忍师父,这是好几年前的事。
下面是精进波罗蜜多。
精进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精进的法相是:1.断除违品懈怠。2.具足不分别精进者、精进及修行方法的智慧三者。3.满足众生,通过精进能满足众生的愿。4.通过精进让众生欢喜,之后将他们安置于三乘的果位。
有些特别懒惰的人,一起发心时连提水、做饭都不出来,甚至打饭都不愿意,大家都知道谁是懒惰者。精进的人不但自己的生活能解决,还会帮助别人,满足众生的愿望。在日常生活当中,懒惰的人经常耍小聪明:“你去给我打饭吧,我的事你做吧。”好像什么事情都不想动,久而久之大家都很讨厌他:这个人又懒惰,又不爱卫生——袜子是臭的,身上也不干净,整个经堂里都是一股特殊的“熏香”。爱卫生的人,晚上睡觉衣服都叠得很整齐。
人的素质很有差别:素质比较高的人,方方面面都很勤快;素质低的人,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一般接触两三天后对人就比较了解了。曾国藩说他三五分钟就能看穿一个人,我们不一定能这样,但一两天后也能知道:这个人是爱卫生的;这个人是非常勤快的;这个人是好吃懒做的,等等。
一个人如果连世间的事情都不能精进,出世间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所有人都去背诵,然后自己像猪八戒一样呼呼大睡,这样也不太好。《入行论》讲:“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现在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大家应该精进修行,不然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禅定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禅定的法相是:1.断除违品散乱;2.具足无分别智,不缘禅定者、所修禅定和修禅定的行为;3.满足诸所愿,有了禅定之后可以显现神通,令众生欢喜、满足;4.通过禅定能成熟一切众生。
智慧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智慧的法相是:1.断除违品常断见等邪见。2.具足无分别智,因为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不缘产生智慧者、智慧本身和修持智慧的行为,对三者都无有分别。3.通过斩断怀疑等智慧的行为,让众生满足。有智慧的人可以断除周围很多人的疑惑、邪见,令人欢喜。现在的人好恶是什么?喜欢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喜欢长得比较好看的、财富圆满的人,不喜欢愚痴的人、懒惰的人、穷人、难看的人。现在的人是这样,过去的人也这样。这些条件确实与每个人的福报有关系。4.有了智慧,能满足众生的愿,因为懂得取舍,可以把众生安置于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果位,若不能直接安置于这三乘的果位,就安置于三乘因地的近道。
每个波罗蜜多都有四种法相。如果不忘记,我们会了知什么是真正的波罗蜜多,真正的波罗蜜多都要具足四种相。我们一些人现在修持的禅定算不算波罗蜜多?没有违品还可以,但是“具足不分别”有点难。禅定的时候如果想“今天坐禅半小时感觉挺好,我现在很有希望了,中午要好好吃饭”,就是还有执著,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