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62课
2017月3月23日
为什么看重功德呢?获得人身的时候,我们对闻思的对境——法要有所抉择,应该去接受有功德的法,这很重要。比如一个人去市场买衣服,他会看衣服质量怎样,是不是适合自己,如果不合适,虽然质量很好也不行。所以我们对所学、所修的法,都要观察它的功德利益,这也是智者的选择,在世间做任何事情也是这样。
今天对我个人而言非常欢喜。去年《大乘经庄严论》第二阶段结束的时候,我在想:生命是无常的,后面部分的学习还能不能继续?当时我们说明年三月底,中间有好几个月,到底能不能实现也很难说,现在有这个机缘继续讲,我个人是很欢喜的,但不知道你们的心态怎样。可能有些人觉得又开始听《大乘经庄严论》很欢喜;有些人觉得“没有课多好啊!有课的话,不听也不行,听着又累……”每个人性格和根基都不同。不管怎样,我们不断学习这部法就很好。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分六:一、能摄方便品;二、所摄六度四摄品;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四、菩提分品;五、功德品;六、行地究竟地品。
今天开始讲第十六品方便品的内容,下面会讲六度和四摄。首先讲所摄之业和能摄的三种方便,有四个内容。
戊一(方便品)分二:一、所摄之业;二、能摄之三方便。
己一、所摄之业:
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
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
颂词通过比喻的方式讲。方便所摄的业有身、口、意三种业,这三种业是六种波罗蜜多的依靠。比如世间当中无情方面的森林、草木、山河等万物,有情方面的飞禽走兽、东南西北不同的人等众生,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是以大地为所依,依靠大地生存。《亲友书》中说,就像万物依靠大地一样,一切善根的依处是戒律。同样,智者菩萨的六度善业,还有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善法,都是依靠身语意三业。
《佛说无常经》里讲“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我们应该精勤策励、劝做一切善业,恒时都修持福慧。我们所修的善业用于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智慧资粮是经常观修空性、禅定等等,福德资粮是修布施、修安忍、持戒律等等,这是大乘佛法所摄的方便善业。
在座的各位也需要对善法不断努力。说到努力,有些人刚开始学习佛法或出家的时候,暂时是很精进的,到中间就没有以前那么精进了,到最后就变得特别散乱,很可惜。按次第来讲,刚开始学佛你不那么精进也可以,中间保持平衡,到最后能越来越精进,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虎头蛇尾。
行持善法需要方便,没有掌握方便,修行的确很难有进步。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就很灰心、不愿再接再厉。如果我们对理论比较了解,就知道修行有进步并不是很容易,不进步的原因是对善法的精勤不够。
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我们的心真正专注于善法方面有多长时间?比如有人说自己闭关多年却没有什么感应,虽然从时间上算有很多年,但你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所有时间有没有真正用到实修上?没有的话可能很难说。也许你形象上的闭关、行善比较多,但并没有用心深入修行,这是我们值得了解的。否则有些人经常抱怨——“善法可能没有什么功德”或者“这个法和我好像不相应”。佛法就像饮用的水,它完全有能力止息众生烦恼的干渴,但是用的时候如果没有信心或方法不对,对你的相续不一定契合。这是第一个所摄的方便。
己二(能摄之三方便)分三:一、不厌倦;二、断除作意劣道;三、无分别智慧。
能摄的方便有三种——不厌倦心、断除恶劣的作意、无分别智慧。也就是说,菩萨如果要以方便方法利益众生,首先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不能有厌倦心,第二是不能堕入自私自利的心当中,第三是一定要以无分别的智慧摄持,只有具足这三种条件才能真正利益众生。
首先讲第一个不厌倦。
庚一、不厌倦:
极难业众体,累劫竟勤尊,
佛子身语意,性业净无厌。
这句偈颂说,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会做很多常人无法行持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呢?比如要做到菩萨的布施非常难,不但身体、财物可以布施,到一定的时候能将自己一切所有都布施;修安忍的过程当中,别人对你有各种邪行、诽谤都要安忍;持戒不能损害任何众生;修精进要长年累月地利益众生等等。
从时间方面讲,菩萨利益众生是多生累劫的。我们经常讲三个阿僧祇劫,即使不说三个阿僧祇劫,菩萨在生生世世无量时日当中都要去利益众生,所做的事情是那么辛苦,时间也如是漫长。
利益众生的菩萨尊者,身口意三业的本体非常清净。如果你有了清净心,没有自私自利心,利益众生就会无有厌倦。菩萨没有厌倦心的主要原因:一是他生生世世生于菩萨种姓,正因他是菩萨种姓,所以没有厌倦心,而声闻种姓、凡夫种姓,一提利益众生就觉得特别苦恼、困难;二是菩萨经常串习善法。有些经典中讲,菩萨经常串习利益众生,连在梦中也在利益众生,因为这是一种串习力,有这种习气很重要。
我们经常讲“习惯”,比如说以前你不爱修禅定,现在一直修禅定的话,过一段时间就习惯了。现在西方把科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有一本叫《微习惯》的书这样说:不管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二十一天,就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中成为你的习惯。比如早上六点起床,你能坚持二十一天的话,就会变成你的一种习惯。利益众生的话,你也坚持二十一天,刚开始改变习气,需要这样的努力,成为习惯之后做任何事情都会比较顺利。所以,菩萨利益众生为什么不起厌倦心呢?一个原因就是他有生生世世的习气。比如两个道友发心利益众生,一个人能长期坚持下去,一个人过了五六年就不行了,原因就是他的串习力不够、前世的发愿力不够,有很多因缘导致不能坚持。
佛陀在《大集经》当中讲:“声闻之人厌离烦恼,菩萨之人处而不惧。”意思是:声闻之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特别担心烦恼,一出现烦恼就特别畏惧,不愿做下去;菩萨之人,对利益众生根本不生任何厌倦、畏惧之心。《大集经》中讲菩萨摩诃萨有八种力,比如慈心力,是因为对众生特别有慈心,不会退失和厌倦;悲心力,是因为有拔苦的力量;实力,因为真正具有一些实质性的力量;还有方便力、智慧力等等。
利益众生肯定需要方便方法,没有方便方法确实很难做到。比如说你的慈悲心很强——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愿意利益众生呢?因为他有慈悲心或智慧的力量,在利益众生方面根本不会发愁、不会烦恼,在这方面菩萨与凡夫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第一个方便是“不厌倦”,作为菩萨来讲非常重要。
在修行和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不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生厌烦心。现在佛学院也好、学会也好,有些道友发心不到几个月就开始畏缩,退失信心,有些只坚持了两、三年,能发心十年的人很少。原因是什么呢?有些可能是串习力不够,以前没有修过,仅仅是依靠即生的发心;有些可能是种姓力不够。如果我们以前不是菩萨种姓,现在也可以转姓,就像现在通过手术可以改变性别一样。原来你是二乘自私自利的种姓,用大乘佛法“开刀”后,原来自私自利的心就变成了大乘菩萨种姓,自心趋入大乘菩萨种姓,就会愿意利益众生了,这是完全可以的。
我们一定要想到利益众生,不要有厌倦心,希望各个地方的道友要在这方面努力。为什么生厌倦心?归根结底是自私自利的心在作怪。如果利他心很强,你会知道众生的邪行是很正常的。《窍诀宝藏论》当中讲,在所有安忍当中,最难忍的是众生的邪行。比如你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身边的人冤枉你、反对你、抱怨你,你要进行对抗是很麻烦的。如果你以安忍、智慧、方便来摄持,就会不但自身没有痛苦,甚至完全可以应付,而且利益众生也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庚二、断除作意劣道:
如欲利己身,离毒刃雳敌,
佛子三业性,能遮二下乘。
想利益自己的人,一定愿意摆脱诸如毒药、兵刃、天上降下霹雳、怨敌攻击等对自己的各种危害。如果没有远离这些危害,身心就会遭受各种痛苦:如吃毒药会丧生;接触兵器身体会被砍伤;被雷击会死伤,遇到怨敌会被抢光财产。只要是有智慧的人,都会非常注意避免这些危害。同理,作为身口意真正清净的发心菩萨,他最担心的就是堕入声闻缘觉乘。为什么?因为声闻缘觉乘只想自己趋入涅槃、获得解脱,这样的发心对用悲心饶益众生的菩萨来说,是最大的障碍。所以最好的修行就是利他,最可怕的就是舍弃众生。
有些人想:“众生太野蛮了,我不愿意见任何众生,我想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闭关。”这样想就是舍弃众生,是最可怕的一种现象。如果这样想“我现在亲自度化众生有困难,还不敢面对众生,还是到寂静的地方去发愿、回向他们”,这种做法算是比较好的。作为菩萨,最可怕的就是堕入声闻地。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如果一个菩萨堕入声闻地、辟支佛地(指缘觉地),那么这个菩萨实际上已经死了,已经失去了一切事业。因此,一些发菩提心的行者们最好不要死去,还是希望你们活着,不希望你们全部失业。什么叫失业呢?因为菩萨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不想利益众生就是失业。菩萨“活着”指什么呢?不堕声闻缘觉。其实声闻缘觉还是证悟了一定的空性,他们也有非常好的心。
现在的世间人特别喜欢追求人天福报,这种自私自利的心对大乘佛教徒来讲是很可怕、很危险的。作为大乘佛子,可能他并不害怕前面有个很大的坑自己掉下去,掉下去也许这一生就结束了,但并没有失去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的机会。如果我们发了自私自利的心(我们不说谁是声闻缘觉,说了可能很多人也不认识),虽然我们也想获得解脱,但是如果只想自己解脱,没有把利益众生作为修行的前提,那是一种可怕的发心,这个菩萨表面上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这个观点大家应该注意。有些下劣众生因前世未造福业,一说利益众生心力就提不起来。如果一点点利益众生的事情都不愿意做,是不合理的。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发愿,一天当中哪怕做一件利他的小事也可以。我们作为凡夫人,要像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那样舍弃自己的身体去利益众生的话,现在还做不到,但是我们自称大乘佛教徒,自己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无数次的愿——这样的人,至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定要利益众生,这一点很重要。
这次我们学习《大乘经庄严论》,每个人应该至少有这么一个发心:今后遇到众生尽量提供帮助,即使不能帮助也不能以各种行为害众生。很多佛教徒经常讲:本来我很想害他,但是我作为一个学习大乘佛教的人,还是修安忍吧。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心,没有学习大乘佛法的话,你可能已经把他杀了或者伤害了,但是因为发了菩提心,你有机会害他也没有害,或者你以利他心暂时敬而远之也可以。
菩萨一定要像世间人远离饥荒、刀兵、毒药一样远离自私心,菩萨特别害怕自私自利心,有自私心就不会利益众生。所以菩萨并不是很害怕毒药和兵刃等,他最害怕的是产生自利心。这一点大家应该好好分析。
庚三、无分别智慧:
恒时不分别,作者业所作,
此真方便摄,业净至彼岸。
菩萨因为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在任何时候根本不会分别作者、作业和所作。比如布施的话,菩萨对布施者、布施的财物和所布施的众生三者,不会像凡夫人一样执著:啊,我今天供养了一万块钱,我的功德大得不得了,所帮助的众生如何如何……当然,在世俗显现当中,这些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是存在的,但用智慧摄持的时候,三者都是不缘的。《入中论》中经常讲三轮体空的道理,我们布施也好、持戒也好,都应该用无分别智慧来摄持,这是真正以方便摄持。任何一个善业以方便摄持,不但功德会越来越增上,而且会成为清净的业,暂时可获得人天福报,最终能圆满六波罗蜜多,达到佛的境界。
这一品麦彭仁波切是以窍诀的方式来归摄的,按照全知龙钦巴尊者在《三休息》中所讲,如果一切善根以三殊胜摄持,就成为真正的大乘道。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把对众生不生厌倦心,断除自私自利的作意,以无分别摄持这三个关要都摄持了。三殊胜即加行发菩提心,正行以无缘来摄持,结行以回向来摄持。以前讲过,以三殊胜来摄持的话,任何善根都不容易被违品摧毁,它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生生世世都在增长,中间不会消亡,这是非常殊胜的方便。
以智慧来摄持善根非常关键。不仅藏传佛教中讲以方便与智慧摄持或者以大乘三殊胜摄持,汉地永明禅师的《宗镜录》中也讲到,如果万善没有被般若摄持,就成了世间的有漏因,“不契无为果”——不契合无为法的果位,根本不会获得解脱。所以,要想将来获得真正的无为果位,一定要以般若智慧、无缘智慧来摄持。三轮体空就是以方便法来摄持,最究竟的方便是用智慧摄持。
我们现在提倡生活佛教,有必要结合人们的爱好来修行,但是这种生活也要有佛教的依据,这个很重要。否则的话,如果一些代理法师或辅导员自己在这方面没有串习,在引导的过程当中心里随便想一个就讲,对众生不一定有利。哪怕你给别人讲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也要既符合佛教教义,又符合传承上师的窍诀,也适合当地众生的意乐和根基,这是很重要的。讲经说法者也好、辅导者也好,一定要结合我们经常讲的三种量:现量、比量、圣教量,圣教量是以佛菩萨的智慧、圣教作为依据;比量是以逻辑推理为依据;现量是我们现量看到这些众生的根基是否适合所讲的法。一个上等的说法者,应具足这三种量来摄持众生。这种方便方法既要适合现在众生的根基,又要符合诸佛菩萨的密意,更重要的是:让众生暂时和究竟都能得到利益。《大乘经庄严论》的方便品是很重要的。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六方便业品终
下面讲第十七品六度四摄品。六度四摄品是讲六度和四摄——圆满自相续的六度、能成熟其他众生的四摄,结尾还有一个总结,总共三个内容。
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六度万行,但我在翻译《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发现很多人根本不懂六度。“六度是什么?”“就是布施、持戒、安忍……”很多人说是这样说,但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布施、什么叫安忍。如果你学习大乘佛法、行持六度,就一定要了解这部论典的意义,否则,你表面上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在修六度万行,实际上却一点都不懂。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本论,如果你愿意学修大乘佛法,一定要精通六度和四摄。
下面我们讲六度,首先是总的略说。
戊二(六度四摄品)分三: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分二:一、总摄略说;二、广说彼义。
庚一、总摄略说:
数法相次第,定义修功德,
分摄违品德,互定当了知。
我们要学习六种波罗蜜多,就一定要知道六度的定“数”——为什么是六度?它有确定的数目,不能叫七度、八度或者三度、四度;然后是“法相”,布施有布施的法相、持戒有持戒的法相,六度的法相各不相同;然后是“次第”,比如首先是布施度,最后是智慧度,有些不懂的人可能会这样想:“智慧应该第一,布施也可以在最后。”实际上六度有固定的次第;“定义”:每个波罗蜜多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然后是“修功德”:怎么修行,六度的修行方式和功德;“分摄”:六度的分类和归摄;“违品”:六波罗蜜多都分别有它的违品;“德”:六度的功德;“互定”:六波罗蜜多可以互相包含、有一些道理可以确定。下面会广说。
首先讲定数。为什么六度是六度而不能多也不能少呢?
庚二(广说彼义)分十:一、定数;二、法相;三、次第;四、定义;五、修法;六、分类;七、归摄;八、断违品;九、功德;十、互定。
辛一、定数:
受用身眷行,圆满增上生,
恒不随惑转,所为不颠倒。
六波罗蜜多数目的确定有四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成就了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功德,所以只能是六个,不能多也不能少。也就是,因为决定了即生快乐和来世快乐或暂时快乐和究竟快乐,六波罗蜜多确定只能是六种。受用、身体、眷属、行为四种圆满是增上生,有四种波罗蜜多;“恒不随惑转”是禅定,“所为不颠倒”是智慧,这二者是决定胜。增上生和决定胜——学过《中观宝鬘论》的人应该非常清楚,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内容。增上生是指世间暂时的人天快乐,获得圣果、佛果的究竟解脱叫决定胜。
为什么这么讲呢?增上生第一个是受用圆满。因为以前我们对婆罗门、乞丐等众生做了布施,布施的果报现前,即生当中受用圆满、财富很多。
第二个是身体圆满。因为我们以前不杀害众生、不偷盗,持清净的戒律,后来转生于人天善趣中,不管变成人还是天人,身体都是圆满的,有钱有健康,持戒的人长得也比较好看。有一个人说:“我的外貌至少能过关,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那天有个人说:“我长得丑可以突显我身边人的美。”这种人可能也算圆满吧。
第三个是眷属圆满。因为以前修安忍,虽然别人对你有一些反抗或危害,但你并没有以牙还牙,因此即生当中自己的眷属越来越多,相处非常和睦。因为以前修安忍,所以即生当中眷属圆满。
第四个是事业圆满。因为以前你做任何出世间的修行或世间的事业都非常精进、努力,善始善终,因此,即生当中你所行持的事业也非常圆满。
这四种圆满叫作增上生。如果一个人拥有财富、身体很好,加上他的眷属和周围的人气非常不错,事业也很兴旺、圆满,可谓成功。现在世间当中有所谓的“成功学”,你的健康、财富、事业、家庭以及周围的生活都与成功有关系。这四种圆满叫作增上生,是六波罗蜜多的前四个圆满。
后面两个圆满,一个是因为以前你通过禅定来调整自己的相续,因此即生当中不会被外境所转、心很调柔,即使处在特别复杂的环境中也过得特别快乐,这是禅定的果报。还有一个是因为以前修智慧,即生你有取舍的智慧,该取的会接受,不能取的恶业完全舍弃,或者即生当中通达苦集灭道四谛等的道理,因此你的智慧不会入于颠倒的坑当中,所作所为不颠倒。这两个是决定胜。
从世间福报方面看,四种圆满就已经可以了;从出世间方面看,有了禅定和智慧的果报,解脱就不成问题了。因此从增上生和决定胜角度来讲,六波罗蜜多的数量不用多、不用少,这是第一个原因。
下面是从自利和他利方面来讲,六波罗蜜多的数量也完全是确定的。
精勤众生利,施不害忍行,
处解脱俱基,是行诸自利。
他利方面首先是“精勤众生利”。菩萨精勤利益众生,第一个是布施,不管是用钱还是物品布施,别人都会因为直接得到利益而欢喜;第二个,因为持戒,就不会害别人的生命、不偷盗别人的财物、不邪淫等等,持戒的行为不害众生,是直接利益他人的;第三是因为修持安忍,别人对你如何不好或加害于你,你都不会去报复,这是安忍。布施、持戒、安忍这三者是直接利益他众。
后三者:第一个是禅定,“处”指禅定,禅定是解脱处,实际上是静虑,因为心入定时完全融入正理当中;第二个是“解脱”,就是智慧波罗蜜多,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第三个是“俱基”,指精进,精进是禅定和智慧的基础,有了精进,你既可以入定,又可以胜观求智慧,自己能修禅定,修寂止胜观都是依靠精进。后面这三者直接是自利的。所以,从自利和他利两方面来分析,六波罗蜜多的数量是确定的。这一点下面还要进一步讲。
布施、持戒和安忍是直接利益众生,精进、禅定和智慧是直接利益自己——如果我非常精进、有禅定、有智慧,肯定对自己的利益是最大的。有些人可能想:为什么禅定、精进、智慧三者不属于利他?因为有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的差别,比如布施是直接对众生有利,而入禅定不一定直接对众生有利,禅定之后才能利益众生。
不贫不恼害,忍害行不厌,
令喜善说故,他利即自利。
这里进一步讲自利和他利的安立方法。菩萨不顾自己的利益而行持他利,比如有人很贫穷,布施就可以断除对方不富裕的痛苦,让其受用圆满,这是利他“不贫”的作用;菩萨因为持戒就会“不恼害”众生,这个意思刚才也讲了;“忍”是安忍,自己不害众生而且无有嗔恨;“行不厌”是精进;禅定是“令喜”,通过禅定示现神变令众生很欢喜。
现在的凡夫人特别喜欢有人显现神变:“这个上师有没有神变?有没有特异功能?他给我做个加持,我的病马上就好了,以后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就认定他了。”《贤愚经》里讲,凡夫众生特别喜欢神通。我们如果有一些神通神变,也是利益众生的好方法。但神通一般是有禅定才可示现的,心特别浮躁的人不一定能示现,除非是假装自己有神通。
有些佛教徒爱说妄语,这方面一定要注意。一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经常向别人讲一些超人的、一般人见不到的事情,或者自己根本没有看到、却说看到了,佛陀说这是大妄语。佛教出家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的基本戒律,都规定不能说大妄语,包括优婆塞和优婆夷也一样。有些居士如果你真正有神通,我们也不说什么,如果你真的有,我们也可以采访你,但你不能把没有见到的说成见到的。
以前我们去五台山,当时很多人祈祷布玛莫扎和文殊菩萨,有个和尚说:“法王的头上有格萨尔王,这边有布玛莫扎,那边有文殊菩萨,我看到了、看到了!”很多人很相信:“啊,你真的看到了!我们怎么看不到?我对你特别有信心,以后你可不可以当我的上师?”现在有些狡诈者特别爱说神通,希望佛教团体当中不要随意说神通,否则可能对你个人也不太好。即使你真能看到,佛教当中也绝不允许出家人随便说,除非你已超越了戒律,拥有特殊能力。
其实很多高僧大德和很多修行人并不是没有境界,但是为了守护戒律,在示现上最多说做了个梦,大概地说一下,比如说“我是推测的”,以这种方式不会犯戒律。尤其现在,在个别佛教不兴盛的地方,很多人纷纷讲神通:“我见到了什么呀,我看见某人的中阴身啊,你有什么灾难啊……”把自己当半仙讲神通,这不是很好。当然,人们对此是很喜欢的,众生很喜欢爱说神通的人。“令喜”是通过禅定来示现神通、让众生欢喜。
然后是以智慧来“善说”。
六波罗蜜多前面三个主要是直接利他,后面三个主要是直接利己,其实每个波罗蜜多既是利他也是利己,我们如果真正想自己得到利益,利益他众是很好的办法。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中讲过,要想究竟利益自己的话,暂时利他是个窍诀。这里也讲精勤利他的话,自然而然成办自利,比如我们天天都想帮助别人,自己的生活自然而然会圆满。特别有利他心的人,很多个人的事情自然而然会成办。
六波罗蜜多的定数有四种理由,前面用三个颂词讲了两种理由,后面还有三个颂词讲另外两种理由。